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養生保健 > 

說“推出午門斬首”是因爲什麼呢?

午門是古時候皇上頒發詔書的地方,還有就是明朝朱厚照懲戒羣臣的地方,但不是砍頭的地方,古時候殺人在菜市口。

因明代皇帝處罰大臣的“廷杖”在午門舉行,後發展到。正是如此,民間纔會有“推出午門斬首”之言流傳。實際上並不存在此種情況,只是訛傳而已。

歷史上並沒有午門斬首的說法,這是現代電視劇中的一個誤區。 午門,其實就是紫禁城的南大門,也就是故宮的正門。歷史上午門主要有兩種用途,第一種是立詔,第二種是刑罰。 所謂立詔,其實就是說午門是頒發皇帝詔書的地方。比如到了立春那一天,

說“推出午門斬首”是因爲什麼呢?

因爲明代皇帝處罰大臣的“廷杖”在午門舉行。在明朝,如果大臣觸犯了皇家的尊嚴,便以“逆鱗”之罪,被綁出午門前御道東側打,名曰叫“廷杖”。起初只象徵性的責打,後來發展到。如正德十四年(1519)皇帝朱厚燳要到江南選美女,羣臣上諫勸阻,皇帝發怒。大臣舒芬、黃鞏等受廷杖者130人,有11人被當場打死。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明代時處罰大臣的地方。 午門位於紫禁城南北軸線,通高37.95米,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朝順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慶六年(1801年)再修。午門居中向陽,位當子午,故名午門。其前有端門、天安門(皇城

此外明嘉靖皇帝朱厚漗,繼承皇位後,欲追封他的生父興獻王爲帝,遭到大臣們的抵制。羣臣100多人哭諫於左順門,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懲罰,當場斃命17人,正是由於這樣的事件,民間纔會有“推出午門斬首”之言流傳。

明朝時斬首地方是西四牌樓(當時叫西市) 菜市口,清代殺人的法常北京的衚衕多,街口就多,名氣最大的當數宣武門外的菜市口。菜市口名氣大是因爲那曾是殺人的地方,是刑場,有不少名人都是被斬首在菜市口。戲文中唱道“推出午門斬首”,其實是拉到菜

但實際上明清皇宮門前極爲森嚴,而且自先秦起,中國古代執行死刑就有較嚴格的規定,除了“立斬”的犯人外,並不是說斬推出去就斬的,一般須到秋季,經過秋審後再交由刑部執行。犯人斬首決非此地,而是必須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等地刑場處決的。

午門是古時候皇上頒發詔書的地方,還有就是明朝朱厚照懲戒羣臣的地方,但不是砍頭的地方,古時候殺人在菜市口。

午門其實有它自己的歷史使命。

午門是古時候皇上頒發詔書的地方,還有就是明朝朱厚照懲戒羣臣的地方,但不是砍頭的地方,古時候殺人在菜市口。

首先,是頒發皇帝詔書的地方。皇帝在立春賜春餅;端午日賜涼糕;重陽日賜花糕。農曆十月一,頒發次年曆書。每年臘月初一,要在午門舉行頒佈次年曆書的“頒朔”典禮。遇有重大戰爭,大軍凱旋,要在午門舉行向皇帝敬獻戰俘的“獻俘禮”。

在電視連續劇裏或者小說裏,我們經常會聽到或者看到“午門問斬”、“把他給我推出午門斬了1類似的話語。這就給我們造成一種印象,即午門是古時候處決死刑犯的地方。可是,事實上真是這樣的嗎?真有“推出午門斬首”這回事兒嗎? “午門斬首”早爲人們

其次,彰顯皇威,每逢重大典禮及重要節日,都要在這裏陳設體現皇帝威嚴的儀仗。歷史上,康熙、雍正皇帝都曾登臨午門舉行受俘禮,乾隆皇帝四次登上午門受俘,並寫下受俘詩保存在午門樓上。

因爲“午門斬首”實際上是以訛傳訛,斬首從來不在午門舉行。 午門是頒發皇帝詔書的地方。每年臘月初一,要在午門舉行頒佈次年曆書的“頒朔”典禮。遇有重大戰爭,大軍凱旋歸來,要在午門舉行向皇帝敬獻戰俘的“獻俘禮”。明代皇帝處罰大臣的“廷杖”也在

午門是皇宮正門,又擔負着這麼重要的歷史使命,怎麼可能在此進行斬首,讓皇宮成爲不祥之地呢。

秋天是肅殺之時,所以在這個時候斬殺犯人,以應天時。在興揚看來秋天斬殺犯人,不僅僅是考慮陰陽五行,也是爲了方便政府財政。 《禮記~月令》中說了天子每個月要做的事情,其中就有孟秋(七月),仲秋(八月),之時要審案殺罪人。 舊戲、舊小說

由此可見,“推出午門斬首”只是歷史的戲說而已。

秋天是肅殺之時,所以在這個時候斬殺犯人,以應天時。在興揚看來秋天斬殺犯人,不僅僅是考慮陰陽五行,也是爲了方便政府財政。 《禮記~月令》中說了天子每個月要做的事情,其中就有孟秋(七月),仲秋(八月),之時要審案殺罪人。 舊戲、舊小說

說“推出午門斬首”是因爲什麼呢? 第2張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古代爲什麼都是說秋後處決或者午門斬首

秋天是肅殺之時,所以在這個時候斬殺犯人,以應天時。在興揚看來秋天斬殺犯人,不僅僅是考慮陰陽五行,也是爲了方便政府財政。

《禮記~月令》中說了天子每個月要做的事情,其中就有孟秋(七月),仲秋(八月),之時要審案殺罪人。

舊戲、舊小說裏每每提到推出午門斬首,其實沒有這回事。午門在紫禁城裏,三大殿的外面,這個地方哪能殺人呢!從元朝以來,刑人多在柴市口(今菜市口)、交道口(原名“交頭口”)或西四牌樓。在鬧市殺人,大概是漢朝以來就有的規矩,即所謂“棄市”。晁錯就是“朝服斬於市”的。午門是逢什麼重要節日皇帝接見外國使節和接受獻俘的地方。另外,也是大臣受廷杖的地方。“廷杖”不是在太和殿上打*,那倒是“推出午門”去執行的。

推出午門斬首是如何,明清時期斬首到底在什麼地方

明朝時斬首地方是西四牌樓(當時叫西市)

菜市口,清代殺人的法場。北京的衚衕多,街口就多,名氣最大的當數宣武門外的菜市口。菜市口名氣大是因爲那曾是殺人的地方,是刑場,有不少名人都是被斬首在菜市口。戲文中唱道“推出午門斬首”,其實是拉到菜市口“出紅差”,砍頭!犯人被殺後,屍體被人運走,血跡即被黃土墊蓋上,爾後便有人在此賣菜,菜市生意興隆,故菜市口由此而得名。

菜市口在京城的名氣可是不小,一千年前的遼代,這裏是安東門外的郊野,金代是施仁門裏的丁字街,明朝時是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場,沿街菜攤、菜店衆多,所以“四九城”的許多人都來此買菜,並把菜市最集中的街口稱爲“菜市街”,清代時改稱“菜市口”,此名一直沿用到今日

使菜市口名聲大振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將殺人的刑場從明朝時的西四牌樓(當時叫西市)移至宣武門外的菜市口。據說當年的刑場就設於今天的菜市口大街北側十字路口附近,每到冬至前夕對判爲“秋後問斬”的囚犯執行死刑。死囚在天亮前被推入囚車,經宣武門,走宣外大街到菜市口,囚犯由東往西排好,劊子手手執鬼頭刀也依次排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1333365633964列,頭被砍下來後,掛在或插在街中木樁子上示衆。清咸豐末年(1861年)“八大顧命大臣”之一的肅順和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六君子”都是在菜市口被殺害的。以後“菜市口”逐漸成爲“刑場”的代名詞。1911年隨着清王朝的滅亡,刑場被轉移。以後這一帶逐漸成爲宣外大街最繁華的商業街和交通樞紐。

推出午門斬首是如何,明清時期斬首到底在什麼地方?

午門(Meridian Gate)是紫禁城的正門,位於紫禁城南北軸線,通高37.95米,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朝順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慶六年(1801年)再修。

午門居中向陽,位當子午,故名午門。其前有端門、*(皇zhidao城正門)、大清門,其後有太和門。

午門

在電視連續劇裏,經常會聽到“推出午門斬了!”等話語,午門成了傳言中處決死刑犯的場所。實際上是以訛傳訛,斬首從來不在午內門舉行。午門建於明代,由永樂皇帝容朱棣所建。

午門前是一片寬闊的廣場,所謂“午門斬首”指的就是這裏。然而“午門斬首”只不過是訛傳而已,無論明朝還是清朝,都沒有這樣的做法。

明代,只是“廷杖”時在午門處決,但有時也會打死,所以成了殺人的地方;清代只是打仗回來慶祝在午門而已。其實明清皇宮門前極其森嚴,犯人“斬首市曹”決非此地,而是必須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口等地刑場處決的。

爲什麼都是說午門斬首!

午門建於明代,有永樂百皇帝朱棣所建。明代,只是“廷杖”時在午門處決,但有時也會打死,所以成了殺人的地方度;清代只是打仗回來慶祝在午門而已。其實明清皇宮門前極其森嚴,犯人“斬首市曹”決非此地知,而是必須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口等地刑道場處決的。(例如“六君子血灑菜市口”等證據)本回答被提問者採納

請問古時候總有個午門斬首示衆,這午門究竟是個什麼地方?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明代時處罰大臣的地方。

午門位於紫禁城南北軸線,通高37.95米,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朝順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慶六年(1801年)再修。午門居中向陽,位當子午,故名午門。其前有端門、*(皇城正門)、大清門,其後有太和門。

午門斬首實際上是以訛傳訛,明代時,如果大臣觸犯了皇家的尊嚴,便以“逆鱗”之罪,被綁出午門前御道東側打*,名叫“廷杖”。起初只象徵性的責打,後來發展到*,所以民間推出“午門斬首”之言流傳。其實明清皇宮門前極爲森嚴,犯人斬首決非此地,而是必須押往柴市或菜市等地刑場處決的。

擴展資料

實際上,午門是頒發皇帝詔書,彰顯皇威的場所。皇帝在立春賜春餅;端午日賜涼糕;重陽日賜花糕;農曆十月一,頒發次年曆書的場所都是午門。每年臘月初一,要在午門舉行頒佈次年曆的“頒朔”典禮。遇有重大戰爭,大軍凱旋,要在午門舉行向皇帝敬獻戰俘的“獻俘禮”。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午門

標籤:午門 斬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