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特色美食 > 

熬藥用冷水煮還是用開水煮

熬藥用冷水煮還是用開水煮

熬藥用冷水煮還是用開水煮:答案是冷水。

熬中藥一般用冷水:

1. 冷水煎煮時間長,能充分發揮藥效:中藥是以植物的根莖以及礦物質組成,需要用冷水煎煮,時間長能充分發揮藥效,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2. 避免使用熱水:使用熱水容易縮短煎煮時間,影響藥物的效果,達不到治療的目的,甚至加重病情。

3. 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患者在熬中藥時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在服用藥物期間應注意清淡飲食,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響藥效,使藥物達不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熬中藥一般用冷水,但是需要嚴格遵醫囑服用藥物。

中藥是傳統中醫學治療疾病的方法,是以植物的根莖以及礦物質組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預防以及治療疾病的作用,而且對身體的副作用較小。但是在熬中藥時需要選擇用冷水,煎煮的時間比較長,可以充分的發揮藥效,使藥物吸收水分,然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應該避免使用熱水,使用熱水容易縮短煎煮的時間,有可能會影響藥物的效果,達不到治療的目的,如果錯過疾病的最佳治療時期,還可能。

患者在熬中藥時,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在服用藥物期間應注意清淡飲食,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比如辣椒、胡椒粉、芥末等,以免影響藥效,使藥物達不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1、通常用冷水煎藥。

2、煎中藥,是指把抓回的中藥放入砂鍋裏的一種煮食方式,可加入涼的飲用水,浸泡20~30分鐘,再加水沒過藥物,將藥砂鍋放在爐火上用中火煎煮。

3、一般情況分兩次煎煮,第一次煎煮後,把藥液倒出150~200毫升,叫頭煎藥:然後,再加溫水適量(若藥渣放涼再煎煮時應放涼水),進行第二次煎煮,叫二煎藥。有時也可以再加水,煎煮第三煎,或是第四煎。這要按照醫生的要求去做。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熬中藥是冷水下鍋還是熱水下鍋

常規來說,煎煮中藥之前先用冷水浸泡一個小時左右,然後直接上火,用大火煲開之後,改用小火慢煮,具體煮多久,根據藥物決定,煮完第一遍的藥物之後,馬上加熱水煮第二遍,如果需要煮第三遍,也要連着煮。

 用涼水熬製中藥的方法:

1.煎藥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鏽鋼爲好,嚴禁用鐵器。

2.中藥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左右。煎藥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1-3釐米。大劑量和鬆泡易吸水的藥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3.煎藥時間應根據藥性而定,一般藥爲30分鐘。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後煎15-20分鐘。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

4.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5.煎藥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每劑150-200毫升。

6.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先煎藥”:煮沸10-15分鐘,再加入其它藥同煎;“下藥”:在一般藥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鐘即可;“溶化藥”:應在其它藥煎至預定服藥量,取藥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7.“沖服藥”:將沖服藥調入煎好藥汁或開水中沖服。其它特殊藥物按醫囑煎煮。

服藥期間的意見建議

1.服藥期間建議禁食辛辣,油膩,刺激的食物,禁吃涼的食物,一般中藥飯後服用效果較好。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

2.另外,喝中藥前後一小時左右最好不要喝茶,咖啡,牛奶或豆漿,以免中藥成分與茶的鞣質,及蛋白質等發生化學反應,影響療效。可以喝水。如果覺得口味較苦,可以加些糖再服用!另外未煎的藥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變質。

二煎用開水還是冷水

二煎用開水還是冷水

  二煎用開水還是冷水,煎藥其實現在很多人選擇藥房代煎藥,方便不少,但是也有人覺得自己煎會比較好,煎藥一般也是有很多地方需要留意的,以下來了解二煎用開水還是冷水。

  二煎用開水還是冷水1

  二煎是用冷水煎的,第一煎就是用清洗乾淨之後的藥,然後冷水浸泡,泡大概40分鐘左右,就可以煎了。煎完了之後,第二煎往裏加的是冷水,冷水沒過藥渣子大概一指,用大火燒開了之後,放文火裏煎10-15分鐘,是用冷水煎的。煎完了之後,把第一煎跟第二煎的藥物澄出來,一煎、二煎合併起來就是一副藥所煎出來的藥量。一般一日分服兩次,就是把一副藥分兩次服用,二煎是用冷水的

  二煎用冷水,不能用開水。

  所謂的頭煎、二煎都是我們煎取中藥用的詞,一般來說,當拿到中藥或者去醫院開了一袋的中藥回來之後,我們先要用清水泡,然後再煎煮。

  第一次煎煮稱之爲頭煎,頭煎的時候用冷水,冷水的時候把藥放進去,等水燒開了,然後關小火,再煎煮半個小時。這時候把藥倒出來,這爲頭煎。

  這時候中藥還在鍋裏,二煎還是要用冷水,不能用開水,因爲用開水煎煮藥物,很多時候是不可以把藥性煎煮出來,同時還會對藥性一定的破壞。

  二煎依然是用冷水煮開,然後關小火,再半個小時,再把二煎的藥汁倒出來,與頭煎的藥汁相混合,

  一般是早晚兩次,或者有些人羣我們可能會建議三服或者四服,因此上不管是頭煎還是二煎,都是要用冷水的,不可以用開水煮藥,

  同時大家喝藥的時候,也不要喝太燙的藥。

  專家提示: 二煎用冷水,不能用開水,因爲用開水煎煮藥物,並不能把藥性煎煮出來,同時還會破壞藥性。

  二煎用開水還是冷水2

   煎中藥第二次放熱水還是涼水

   1、煎中藥第二次放涼水

  傳統方法,都是把中藥先用冷水浸沒較長時間,然後用小火慢慢煎熬若干時刻。倒出頭煎藥汁後,再用冷水浸沒4~5個小時,然後再用小火煎熬若干時刻後,倒出二煎藥汁。

  這樣煎中藥有四大好處:一可解決“千滾水”的難題;二可除掉殘留農藥和很多雜質;三是避免鉛等重金屬的危害,權威部門曾對鉛超標的茶葉做過試驗,發現沖泡的茶汁中沒有鉛,如浸泡超過1小時,鉛被浸出,茶汁中會含有超過飲用水標準的鉛,這對煎中藥也有借鑑作用;四是不會使中藥中的有效成分損失,可起到趨利避害的作用。

   2、煎中藥有哪些步驟

  2、1、泡藥

  先將中藥放入熬藥的砂鍋中,加入涼水浸泡一定的時間。

  2、2、熬藥

  將已裝藥並浸泡好的砂鍋置火上,火不宜太猛(感冒藥多含揮發油,宜用大火,水開後不要超過15分鐘,否則會因揮發油蒸發過多而降低藥效),待水開後用中火慢熬,一般藥熬煮時間爲30分鐘(治腰及關節痛的藥即屬此類),而滋補類中藥宜慢熬,火頭越小越好,時間應適當延長至40分鐘~60分鐘。

  2、3、取藥汁

  將熬好的藥液全部倒出,濾渣留藥汁,藥渣再加水熬煮,第二次熬時只需添加第一次一半的水即可,開鍋後熬20分鐘,濾渣留藥汁,兩次藥液混合。

   2、4、分兩次服用

  混合的藥分兩次服用,大約每次200毫升左右最好,常規都是早晚各一次,飯前飯後則需遵醫囑。

   3、煎中藥一般用什麼水

  浸泡的水不宜直接用自來水,最好先煮開涼了再用,這是因爲自來水中含有漂白粉,即有大量的氯元素,這樣浸泡後熬製會對中藥的藥效造成影響。如果沒有,那麼放置一段時間的自來水或者純淨水也可以替代。當然,如果有天然或者水質較好的井水或者泉水是最好的。

   煎中藥一般放多少水

  中藥材因其質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別也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藥物,質地疏鬆其體積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質地堅實其體積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熬煮花,葉,全草類藥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熬煮礦物類,貝殼類藥物,加水量就少一些。

  一般的`中藥通常加水量爲浸泡後用手指輕按時,水面高出一橫指左右,當然,加水量與熬煮時間長短成正比,如熬煮時間要求長的多加一點,熬煮時間要求短的少放一點。

  治虛弱病證的補養藥,水量可多些。頭熬加水應漫過藥面約1寸左右,二熬和三熬則應根據熬煮時間而定,一般漫過藥面即可,如果熬中藥時間超過25分鐘,則可適當增加水量。

  熬治感冒的解表藥或通利大便的攻下藥,水量不宜過多,頭熬只要水漫過藥面就可以,第二熬加水只需與藥面相平即可。

   煎中藥的注意事項

   1、熬藥用鍋不宜有油,有些人還會用家裏烹飪用的沙鍋熬藥,一定要刷洗乾淨,以放入清水後表面不出現油花爲宜。因爲油脂會影響中藥藥效。

   2、熬藥用什麼鍋

  熬藥容器以沙鍋和陶罐爲最好;玻璃容器、搪瓷容器(完好無損的)次之;鐵鍋、銅鍋、鋁鍋和錫鍋不能用來熬藥。這是因爲中藥的化學成分十分複雜,由於銅鐵鋁等金屬的化學性質活潑,易與中藥中的化學成分發生化學反應。

   3、不宜加多或少水

  熬中藥時,加多少水是有講究的,水量多少直接影響藥效的發揮。如果加水過少,有效成分不容易完全熬出,加水過多,熬煮時間就會延長,部分有效成分就會被破壞,另外水量過多,也不便於服用。具體來說,用水量是根據藥物性質和病情需要決定的

  二煎用開水還是冷水3

   一、煎煮前

  關鍵詞:器具、清洗、浸泡

   1、選擇什麼器具?

  陶器、砂罐子最好,不鏽鋼亦可,鐵鍋、生鏽的鍋會影響藥效

  煎煮中藥湯劑,用砂鍋、砂罐及砂壺等陶瓷器皿是最佳選擇。原因有二:

  一是陶瓷容器的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與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

  二是它們導熱均勻,保溫性好。

  鐵鍋也是個好東西,但是用來煎藥就不合適了,而一些酸性的中藥比如山楂、五倍子等中藥就更不適合了。因爲在煎藥過程中金屬成分會與中藥成分產生化學反應,直接影響療效。

   2、需不需要清洗?

   【飲片】

  如果實在覺得草藥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千萬不要像洗果蔬那樣大肆清洗,把藥物有效成分給洗掉了。

   【細小藥材】

  細小種子類的藥材不要洗,會被沖走,也就直接影響藥效了。

   3、怎麼浸泡?

  煎中藥的過程中,浸泡是特別關鍵的一步,一定不能省略,因爲這一步直接關係到藥物成分能不能儘量煎煮出來。

   【時間】

  一般以 30~60 分鐘,藥材浸透爲好;

  較花、草、葉而言,根莖、種子、果實及礦石、甲殼類藥材浸泡時間稍長些。

   【水溫】

  芳香易揮發或容易吸水的飲片,宜用涼水浸泡;

  質地堅硬黏稠、不含揮發性成分飲片,宜用溫水浸泡;

  一般夏天用常溫的水、冬天用 25℃的水浸泡;

  注意,不宜使用 60℃以上的熱水浸泡。

   二、煎煮中

  關鍵詞:水量、火候、時間、次數、煎法

   1、放多少水?

  一般來說,水應浸過藥材面 2~3 cm爲佳,或者輕輕摁住藥材,水面剛好漫過手背;

  另外,一些花草類的藥物吸水量較大,在浸泡半小時後水位下降,要另加涼水至標準水位,再開始煎煮。

   2、火候+時間+次數

  煎藥時的火候,一般是在藥液未沸前宜用急火(大火),沸後改用文火(小火),煎藥的時間、次數要根據藥的功效和藥的種類來定。

  中藥湯劑每煎煮 1 次時,有效成分的提取率約爲 45%,也就是說中藥湯劑煎煮 3 次後已提取有效成分的 90%左右,如果藥物只煎煮 1~2 次,則有效成分總損失量爲 30%~55%,補益藥的損失就更多。故一般煎煮2~3 次爲佳。

  煎中藥,要將兩次或者三次煎好的藥液混合,再分碗服用,因爲這樣做藥中既有煎十幾分鍾就可以煎出的成分,也有煎幾十分鐘纔可以煎出的成分,比較全面有效。

  常見的情況如下。

   【一般藥物】

   頭煎: 武火煮沸→文火(20~30 分鐘)→濾一碗

   二煎: 加水沒過藥材繼續武火煮沸→文火(15~20 分鐘)→濾第二碗。

   【病在下焦、厚重藥物】

   頭煎: 武火煮沸→文火(40~50 分鐘)→濾一碗

   二煎、三煎、四煎: 加水沒過藥材繼續武火煮沸→文火(30~40 分鐘)→濾藥。

   【病在上焦、解表類、芳香類藥物】

   頭煎: 武火煮沸→文火(5~10 分鐘)→濾一碗

   二煎: 加水沒過藥材繼續武火煮沸→文火(5~10 分鐘)→濾第二碗。

   3、煎法

  上面三個辦法可以處理絕大多數煎藥的工序,當然有一些複雜配伍的藥物還涉及到先煎、後下、另煎等的情況,如果藥方裏涉及這些藥物,醫生會提前交代,這裏也簡略說一下:

   【先煎】

  這是針對一些有毒的或者是滋補類的藥物來說的,它們通常需要多熬一段時間纔出藥效,將該藥煮沸一二十分鐘以後,再將其他藥物加入共煮的一種煎藥方法。

   滋補調理藥需先煎: 此類藥物大多爲調補人體氣血陰陽滋補藥,要熬出有效成分的話需要長時間熬煮。如:生龍骨、生牡蚜、龜板、鱉甲、磁石、生石膏等藥物。一般情況,頭煎從沸後再煮 30 分鐘甚至 60 分鐘,二煎沸後 20~30分鐘,濾液用。

   有毒性的藥物需要先煎: 比如,附子,其中烏頭鹼是有毒性的,但只需要提前煎煮一個小時左右,烏頭鹼就可以被破壞,煎後可以先嚐一下附子,以不感到麻口爲好。

   【另煎】

  另一個罐子、直接煎好,用湯汁,最後再和其他藥物的藥汁一起混合服下。

   名貴中藥要另煎: 爲了充分煎出其有效成分,防止同煎時被其他中藥吸附,儘量減少損失,如鹿角、羚羊角及人蔘、西洋參、楓鬥等,宜單獨煎湯,再將藥液與煎好的湯藥混勻服用。

   有藥渣滓的要另煎: 如旋復花、滑石等,它們的藥渣會刺激消化道,需要用布包好再放入藥罐裏。

   【後下】

  輕辛發散藥,在二煎的時候,再下到藥罐裏面。

   外感病的發汗解表藥要後下: 多系花、葉、全草等,比如茬香、佩蘭、白寇仁、砂仁等一些氣味芳香的藥物,它們的揮發物質很容易散掉,需要藥快要煎好的時候放。

   【包煎】

  花粉類藥物、細小種子果實類中藥、藥物細粉,如蒲黃、葶藶子、黛蛤散等均應包煎。

  含澱粉較多的藥物,如浮小麥、車前子等在煎煮過程中易焦化,也需包煎。

  附絨毛藥物,包煎可避免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等不適症狀,常見藥物如旋覆花、枇杷葉等。

   【烊化】

  一些膠類或糖類藥物需要烊化,如阿膠、龜版膠、鹿角膠、飴糖等,宜加適量開水溶化後,再衝入湯液或加入湯液中烊化服用。

   【沖服】

  一些難溶於水的藥物,如牛黃、三七粉、羚羊角粉、硃砂、硇砂等,宜研極細粉後用湯劑沖服。

  鮮藥,如鮮竹瀝汁、鮮生地、鮮蘆根等,也需要按醫囑取汁沖服。

   三、煎煮後

  關鍵詞:濾藥、熱藥

   1、濾藥要注意啥?

  煎好的藥液最好立即濾出,每劑約 50~200 ml,混合後分次服用。如藥液太多,可將混合的藥液大火濃縮後再服用。最好當天煎制,當天用完。

  濾取藥汁時,用兩層乾淨的紗布蒙在碗上,再進行濾藥可保證藥液清澄。 切忌等藥汁冷了後再濾液。 因爲,隨着藥水溫度的降低,藥汁會被藥材重新吸附,從而降低藥效。

   2、怎麼熱藥呢?

  藥煎好後,可以放在碗裏也可以灌到一次性的密封袋中。如果是放到碗裏,熱藥的方法主要是兩種:放到熱水中燙熱、倒在砂鍋中重新加熱。而如果是存放在一次性的密封袋中,熱藥就簡單了,直接放在熱水中燙熱,然後倒出來就行了。

  但是不要用微波爐加熱中藥。微波爐的原理是利用超高頻率的微波,使分子之間產生摩擦和重新排列而升溫,這樣中藥熬熱了,可是藥材裏面的有效成分很可能被破壞了。

   四、服藥

  關鍵詞:溫度、時間、劑量數、忌口

   1、溫度,根據病情

   【溫服】

  湯劑大多需溫服。特別是一些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的藥物。

   【冷服】

  即將煎好的中藥湯劑放涼後服用。一般來說,寒劑宜冷服,適用於熱證。

   【熱服】

  將煎好的中藥湯劑趁熱服下。一般而言,熱劑宜熱服,適用於寒證。比如外感風寒時一定要熱服,服後蓋好衣被,吃熱粥,助出汗,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藥效。

   2、劑量,遵醫囑

  有的藥是分服(分次服用),有的是頓服(一次性服用),具體按照醫生囑咐來用就可以了。

   3、服藥的時間

   湯劑一般每天一劑,分早晚二次服用,具體時間一般爲早上 9 點一次,下午 4 點一次。

  至於飯前還是飯後服則主要決定於病變部位和性質,一般來講:

  病在胸隔以上的(心、肺),如咽痛、感冒、頭痛、眩暈等應在飯後服用;

  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腎等疾患,則要飯前服用;

  某些對胃腸有刺激性的藥物要在飯後服用;

  滋補藥要空腹服用;

  安神催眠藥應在睡前服用;

  特殊方劑應遵醫囑。

   4、忌口

  服用中藥湯劑時應忌:

  菸酒,忌食辛、辣、油、膩和生冷食物、忌暴飲暴食;

  皮膚病患者應忌,食魚蝦腥食物和刺激性食物;

  若與西藥聯用,應與西藥錯開時間服用;

  小兒、孕婦或老年人應遵醫囑

熬藥第二次到底用熱水還是涼水

熬藥第二次使用涼水比較好。一般中藥在熬藥前需要浸泡20分鐘,使用涼水熬製中藥,這樣可以延長中藥侵泡時間,有利於藥物有效成份的析出。

擴展資料

煎中藥,是指把抓回的中藥放入砂鍋裏的一種煮食方式,可加入涼的飲用水,浸泡20~30分鐘,再加水沒過藥物,將藥砂鍋放在爐火上用中火煎煮。

一般情況分兩次煎煮,第一次煎煮後,把藥液倒出150~200毫升,叫頭煎藥,然後,再加溫水適量(若藥渣放涼再煎煮時應放涼水),進行第二次煎煮,叫二煎藥。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煎中藥

煮中藥是拿冷水還是熱水煮?

要用冷水煮,開始大火水開了改小火。

煎中藥是用冷水還是用熱水好

1、用冷水最好;

2、詳解如下

煎中藥時,應當先用涼水浸泡二十分鐘以上,這樣煮的時候比較容易煎出。 用涼水約沒過藥面一些,浸泡二十分鐘後大火燒開後換小火煮即可,祝您身體健康!

熬中藥的時候,我們是應該用沸水還是涼水?

煎中藥前不能用沸水泡

中藥往往是人們最信賴的藥品之一,湯劑也是臨牀上應用最爲廣泛的劑型。雖然攜帶不方便但是副作用小藥效好,還是被人們所用。不過對於湯劑的藥效中醫有些嚴苛的要求,不然再被煎煮過後,中藥材的藥效就慢慢流失,因此煎法應注意。

爲了提高湯劑的療效,對中藥的煎法歷來都很講究,如明朝李時珍說:“凡物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 功”。爲了提高湯劑的療效,必須重視中藥的煎煮。有人習慣於在中藥煎前用沸水浸泡 藥材,認爲這樣既縮短煎煮時間,又可使中藥有效成分儘可能多地溶出,這實際上是缺乏科學的認識誤區,中藥不可用沸水泡。

中藥所含的蛋白質遇沸水會因驟然受熱而凝固,並使細胞壁硬化,外層形成緊密的胞膜,阻礙內在成分充分溶出。中藥所含高分子物質,遇沸水後易形成膠體,亦不利於有效成分滲出。中藥切制、粉碎時,表面所留粉末因突然受熱而糊化,阻礙藥材毛細管通道,使水分難以滲入,成分溶解後又難以向外擴散,最終影響成分煎出。芳香性中藥,如薄荷、紫蘇、廣木香、砂仁、豆蔻等,含揮發油及揮發性物質,遇熱易揮發,則不僅忌用沸水泡,煎煮時更應後下。

一般而言,中藥煎前多用涼水泡,泡30分鐘左右;但有實驗提示,中藥煎前浸泡的最適水溫爲40℃~50℃,此條件既使藥材溼潤充分膨脹,又提高有效成分煎出率。

煎藥其他注意事項

1、煎藥用具

傳統的煎藥用具採用沙鍋或陶罐,這類用具受火均勻、傳達室熱緩慢,有利於將有效成份析出,並使析出的成份不容易與用具發生化學變化。煎藥不宜採用鐵、銅、鋁製鍋,這些用具極易與湯液成份發生反應,影響藥效。

2、 煎藥溫度

熬藥時要用文火,讓藥質漸漸溶入水中,這樣做既不容易破壞藥性,又可使藥物的有效成份充剖析出。快火、旺火煎藥,常可使植物性中草藥中的蛋白質很快凝固,影響其它有效成份的析出,減速低藥物的療效。

3、煎藥時間

煎中草藥時,不要將水燒開後再向裏面投藥,而應當先投藥於涼水中浸泡20分鐘,且水量應淹過藥材,使水先滲透到草藥中,讓內部膨大,再小火煎之,一般需20-30分鐘,時間太長易破壞藥性,交損失其揮發性物質;時間太短,有效成份未充剖析出。煎藥切忌煎幹、煎焦後再加水,這樣做不但無藥效,而且還會增加毒性。強壯滋補藥煎的時間可稍微長一些。

4、煎藥次數

一般湯藥煎兩次,即頭汁和二汁。煎二汁時水量要少一些,以免藥汁濃度太低。

對於特殊的礦物藥、貝類藥可煎三汁,由於這些藥材在水中溶解度小,宜久煎,但也不要超過1小時。

5、煮中藥並非越久越濃

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都以爲中藥煎煮越濃效果越好,煎煮時間越長,有效成分越多,其實不然。煎中藥是將中草藥中的有效成分不斷釋放、溶解的過程,當 中藥與藥液中的有效成分濃度平衡後,這一過程就停止了,再連續不斷地煎,不僅不會使藥物內的有效成分繼續溶解,反而令藥液中的有效成分不斷蒸發而減少,甚 至使有效成分在長時間的高溫中遭到破壞,導致藥效降低。

由此可見,中藥並非煎得越久越好,不同的處方,煎開後的時間要求也不同,應遵醫囑。

6、煎煳的中藥請丟棄

中藥能治療疾病的道理,就在於它含有生物鹼、皁素、鞣質等有效成分。中藥所以要煎熬,目的在於要把藥物中有效成分煎熬出來,以利於治療疾病。

煎藥的方法是否適當,對其療效有很大關係。煎熬時間短了,藥物的有效成分煎熬不出來,影響治病效果;煎熬時間過長,會使有效成分(例如揮發性成分) 遭到破壞或丟失,並且還會把藥煎煳。中藥一旦煎煳,其性質就會發生改變。例如,滋補性中藥煎煳後,其性味會由甘甜變成苦澀,不可能再起到滋補作用;活血化 瘀藥物煎煳後,會變成具有止血作用的藥物。大部分中藥煎煳後,有效成分都會遭到破壞,甚至效果相反,該清熱的不能清熱,該滋補的不能滋補。因此,中藥煎煳後應丟棄。

煎中藥用熱水還是冷水好

用涼水中藥熬製的方法:   一,煎藥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鏽鋼爲好,嚴禁用鐵器.   二,中藥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左右.煎藥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1-3釐米. 大劑量和鬆泡易吸水的藥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藥時間應根據藥性而定,一般藥爲30分鐘.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後煎15-20分鐘.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藥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藥”:煮沸10-15分鐘,再加入其它藥同煎.   2,“後下藥”:在一般藥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鐘即可.   3,“溶化藥”:應在其它藥煎至預定服藥量,取藥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藥”:將沖服藥調入煎好藥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藥物按醫囑煎煮. 意見建議:   喝藥期間建議您禁食辛辣,油膩,刺激的食物,禁吃涼的食物,一般中藥飯後服用效果較好. 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   另外,喝中藥前後一小時左右最好不要喝茶,咖啡,牛奶或豆漿,以免中藥成分與茶的鞣質,咖啡因及蛋白質等發生化學反應,影響療效.可以喝水. 如果覺得口味較苦,可以加些糖再服用! 另外未煎藥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變質.

熬中藥第二遍到底用熱水還是冷水啊

熬中藥之用水分爲:

1,每次剛熬則都是用冷水,其中第一

次是要先泡半小時許。第二次就不需泡了。

2,若煎過頭讓水全煎幹了,則必須再加熱開水而不宜再加冷水了。

就是這樣了。供你參考也。

石膏煎藥是和冷水裏煮還是在沸水裏煮

這個都是用在冷水裏,然後泡上二十分鐘以上,就可以去煮,一般藥物煮開十五分鐘就可以起鍋了,有石膏這些需要長時間煮的藥可以先放進去煮半小時以上,再放別的藥都是可以的,這樣效果會好一些,這個可以煮半小時一小時都可以,之後放藥再煮十五分鐘就行了。

煎中藥用冷水還是熱水好啊?

用冷水。如果直接用熱水煎煮,中藥才表層的澱粉、蛋白質等成分會突然受熱而糊化或凝固,妨礙澱粉、蛋白質本身的浸出,也阻礙中藥材內部其他有效成分的浸出。

標籤:藥用 水煮 用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