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擂茶的由來

擂茶的由來

擂茶廣泛流傳於廣東省汕尾市、益陽、安化、桃江、常德等地,起源於中原地區,興盛於長江中下游地區,製作時將大米、花生、食鹽、茶葉、等作爲原料,放進擂鉢中並搗碎成糊狀,最後加入炒米,入口極其香甜可口。

擂茶,是粵語發音,又稱榨茶、碾茶、拌茶、拌飲,是一種傳統的廣東茶飲料。

它最早出現在廣東地區,據史料記載,擂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

傳說中,南北朝時期,廣東地區的孔紹遠在菊花山尋找靈藥,遇到一位老人,老人讓他將菊花、茶葉、芝麻、橙皮、桂花等用石臼擂碎,再加入花生、松子、糯米等食材,一起攪拌製成飲品,名爲“五味擂茶”。

孔紹遠喝了這種茶,感到身體舒暢,精神倍增,便將這種製法傳承下來。

此後,擂茶便成爲廣東地區的一種茶飲料,人們將其作爲重要的機會飲品。

如今,擂茶已經成爲廣東地區的一種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代表,許多家庭在節慶或聚會時都會準備擂茶,以表達親情和友情。

擂茶也因其獨特的口味和製作方法而備受推崇,吸引了越來越多人喜歡和學習。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擂茶的歷史介紹

擂茶,盛行於汕尾市和揭陽市以及桂、湘西部分地區,是舊時隆重而又經濟地接待客人的方式之一。

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擂茶的歷史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介紹

具史料記載,在宋朝時即有擂茶。

在客家人日常生活中,擂茶即是其主食之一,也是待客之佳餚,在客家人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中,擂茶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美味。

而且其製作方式古樸典雅,充分表現了客家人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之傳承。

現今在大陸福建省寧化縣,廣東省陸豐縣、陸河縣、揭陽縣,江西省,湖南省,及臺灣省新竹,桃園,臺北,花蓮,臺中縣東勢,高雄美濃...等地的客家莊仍然保留這種美味文化。

尤其以新竹縣,湖口、竹東、北埔等地,於臺灣光復時期,隨政府由大陸遷臺的那羣客家人更是道地的原味,當年雖然隨着戰亂及貧窮,但那羣客家人從大陸來臺時依然不忘每天必用之吃飯工具『擂鉢』,至今仍有老一輩的仍寶貝着他的吃飯工具保存至今。

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純,香氣濃,不僅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而且還有健脾養胃,滋補長壽之功能。

歷史上的閩南茶葉國際貿易

“海上絲綢之路”的濫觴,造就了今日閩南諸神雜居的局面。

但相對於鼎盛的煙火,茶葉纔是這一區域真正的信仰所在。

它關乎生計命脈,衍生世風民俗,交織出宗族親情的網絡,由此打造一個氤氳的世界。

不管閩南人走到哪裏,聞到茶香便找到了歸屬。

閩南茶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一位來到中國的阿拉伯商人寫道:“在中國,茶同鹽一樣是國王的課稅品,所到之處都在販賣,並且有苦味,注湯飲用。

”但茶葉成爲海外貿易的主角則在幾個世紀之後的宋元時期,一箱箱的茶葉經由“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港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東南亞和歐洲的港口。

17世紀初,扮演“海上馬車伕”角色的荷蘭人及其成立的東印度公司,掀起了歐洲商人來福建採購茶葉的浪潮。

美國學者彭慕蘭在《貿易打造的世界》一書中寫道:“從哥倫布到工業革命的三百年間,三種跨洲貿易盛行一時:一是從非洲到美洲的奴隸貿易;二是美洲所產的金、銀大量出口到歐洲、亞洲;三是致癮性食物(茶葉、咖啡、巧克力等)日趨旺盛的貿易。

三種貿易中,只有最後一種在進入工業時代後仍長久不衰。

但這樣的“長久不衰”並不屬於閩南地區。

事實上,該地的茶葉出口在1886年達到歷史最高峯後便急遽下滑,而由盛轉衰的危險處境早在19世紀70年代就暴 露無遺了——由英國人從福建移植到印度的紅茶打破了中國人對國際茶葉市場上的壟斷。

儘管輸出總量仍在增長,但閩茶的危機還在繼續。

直到如今,中國茶葉在國際市場上仍處於弱勢,面對立頓等外來者的挑戰,甚至無力固守本土市場。

晚清海關副稅務司班思德(Banister,T. Roger)指出,中國茶“均由小農自由種植,生產數量漫無節制、殊欠組織,栽培方法墨守成規、鮮知改良……趨於沒落,乃勢所必然也”。

相比之下,印度在 歐洲商人的控制下,採用大農場集中經營,各道工序均經過科學測驗,產量和品質都極爲可控。

英國人最初還引進中國茶種,後來連中英茶樹雜交的努力都放棄了。

由於整體口碑的下降,閩南所產的茶葉在國際市場上失去了主動權,目前主要的市場還是集中在中國的南方。

客家擂茶產自哪裏

擂茶爲客家人招待貴賓的一種茶點,擂既研磨之意,以陶製擂碗將茶葉、當保健飲料飲用。擂茶別名三生湯,據古載,相傳三國時代的張飛帶領官兵進攻武陵時,官兵將士都感染瘟疫無力作戰,當時有位草藥醫師前輩,有感於蜀君紀律嚴明,便奉獻祖傳的除疫祕方,以生茶生薑生米共同磨成糊漿後煮熟而飲用,結果是湯到病除,擂茶之名便由此相傳下來。目前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客家人及移民,以及湖南廣東福建等地區的民衆皆有飲擂茶的習慣。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純,香氣濃,不僅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而且還有健脾養胃,滋補長壽之功能。擂茶的工具一、擂鉢:以陶土拉胚製成。二、擂捧:以番石榴、油茶樹幹爲主要取材,選大小適中,長約40cm鋸切後陰乾,再去皮即可使用。擂茶的材料(一)傳統式材料:綠茶(生)、芝麻(生)、花生(炒熟)(二)改良式材料:綠茶(生)、芝麻(生)、花生(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生)、葵花子仁(生)、南瓜子仁(生)以上材料比率:茶葉3、芝麻3、其餘材料1(三)主原料:米經過浸、蒸、曬、炒過程,變成易貯存、可快餐的米。擂茶的製作(一)傳統作法:將傳統材料放入特製的擂鉢中,用擂棍慢慢擂成末,中間過程並不斷加開水,使材料_成漿狀,極爲費工費時,有食用擂茶的家庭,連小孩都加入擂茶行列。(二)現代作法:1、茶葉、芝麻以乾果機打碎備用。2、其餘材料可混合打碎,最後再加入松子仁一起打碎用。3、以上材料放進擂鉢加入適當開水,用擂擂勻,並加入香菜或九層塔及適量的鹽。4、衝入沸開水即可與米仔共同食用。擂茶的養生功效客家擂茶由來以已久,在客家地區,擂茶是極爲普遍的傳統飲食,每天早午約十點、三點,客家人都會吃一次擂茶,尤其老人家最嗜此物,而一般家庭若有客人來訪而沒有請吃擂茶的,會被恥笑待客不周。

吃擂茶成習的老多很長壽,活到八、九十歲以上,這是因爲他們將綠茶研成末,富含維他命c,又將花生、芝麻等高營養單位的乾果研末並食,容易吸收,就現代觀點而言是相當健康、有機的飲食。材料綠茶:採用最健康,無農藥殘留之綠茶。豆類:黑豆、黃豆、綠豆、紅豆、米豆、白鳳豆、青碗豆、花豆五_類:高梁、燕麥、蕎麥、薏仁、糙米、玉米、小米、紅小麥中藥類:蓮子

擂茶是哪裏的特產

擂茶主要流傳於廣東汕尾市、益陽安化、桃江、常德等地。起於漢、盛於明清。擂茶一般都用大米、花生、芝麻、綠豆、食鹽、茶葉、山蒼子、生薑等爲原料,用擂鉢搗爛成糊狀,衝開水和勻,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作擂茶時,擂者坐下,雙腿夾住一個陶製的擂鉢,抓一把綠茶放入鉢內,握一根半米長的擂棍,頻頻舂搗、旋轉。邊擂邊不斷地給擂鉢內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藥(香草、黃花、香樹葉、牽藤草等)。

待鉢中的東西搗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後,用一把撈瓢篩濾擂過的茶,投入銅壺,加水煮沸,一時滿堂飄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濃郁、綿長……據說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藥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飢。又一說,擂茶源於中原,盛於長江中下游。

擴展資料

各地擂茶製作方法各有不同,尤其是配料的選擇差別較大。按地域和族羣可以分爲客家擂茶和湖南(非客家)擂茶兩大類。比如福建西北部民間的擂茶是用茶葉和適量的芝麻置於陶製的擂罐中,用茶木棍研成細末後加滾開水而成。

廣東的清遠、英德、汕尾市、揭西、普寧等地聚居的客家人所喝的客家擂茶,是把茶葉放進牙鉢(內壁有紋路的擂茶陶盆)擂成粉末後,依次加上熟花生、芝麻後旋轉研搗,再加上一點鹽和香菜,用滾燙的開水沖泡而成。

湖南的桃花源一帶有喝芝麻擂茶的特殊習俗。是把茶葉、生薑、生米放到山楂木做的碾鉢裏擂碎,然後衝上沸水飲用。若能再放點芝麻、細鹽進去則滋味更爲清香可口。喝秦人擂茶一要趁熱,二要慢嚥,只有這樣纔會有“九曲迴腸,心曠神怡”之感。

湖南的桃江擂茶是芝麻和花生爲主,放入碾鉢裏擂碎,後用白開水沖泡,再放點白糖。擂茶製成後稠粘如糊,色呈淡咖啡色,香氣撲鼻,入口滑溜柔潤、甜爽。

製法大致和桃源相同,只是在吃法上各有不同。桃江擂茶一般放糖,成爲“甜飲”。而桃源擂茶則放鹽,大多爲“鹹食”。桃江的婦女懷孕後,有特別要喝擂茶的習俗,說喝擂茶越多,養出的嬰兒越白胖。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擂茶

將樂擂茶的擂茶起源

關於擂茶的起源,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流傳,最常聽到的故事版本是,東漢時期的大將軍馬援帶兵途經武陵(現今湖南地區)時,隊上士兵們突染瘟疫急病,幸好有當地的農戶及時提供祖上相傳數代的除瘟良方:取生茶、生薑、生米各十石,磨成糊狀後以開水衝食。故事的結果是士兵們茶到病除,擂茶也由此流傳開來。

桃江的擂茶真正起源什麼時候。

有聽我爺爺說過,傳說桃江擂茶是當時關公關雲長大戰凱旋歸來時,百姓爲表歡迎,好客的桃江人不知用什麼好招待待,於是把家中最好的東西——芝麻、花生、綠豆、鮮茶葉,全都拿出來放在平時擂谷用的鉢體裏擂成糊狀,對好水,給此時正飢渴的士兵人喝下,此茶剛好有多重功效:第一,可飽腹。第二,可解渴去暑。第三,茶葉還有消炎殺毒之功效。此正適合大戰歸來的士兵,飲後都相歡不已。從此,便演伸出桃江人以擂茶待貴客之俗。 平時在以往的桃江,一般客人到家中,好客的主人也會泡上泡茶相待(泡茶由茶葉、花生、芝麻、綠豆、乾薑絲等用開水沖泡而成,其味香醇,其中配料也可隨季節與人們之愛好而隨意加配),而家有貴客老友到來時,桃江人便會用擂茶而待之。

穀雨擂茶的由來

穀雨擂茶是中國傳統的飲品,起源於古代南方農村。在穀雨時節,大地回春、萬物復甦,人們開始採摘嫩茶葉,用石臼研磨成粉末,再加入花草果實等食材攪拌而成。這種飲品既具有清涼解暑的功效,又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對身體有益。

擂茶粥起源於哪裏

飲擂茶與食擂茶粥是客家一種古老而獨特的習俗,它起源於中原,流傳於廣

東、湖南、江西、福建、臺灣等地的客家人中。

當今的擂茶與擂茶粥已在古代三生(生茶、生薑、生米)擂茶的基礎上大

大地豐富發展了,有鹽擂茶、糖擂茶、清水擂茶、五味擂茶、七寶擂茶等不同

風味的擂茶。擂茶原料除以幹茶葉、炒芝麻、炒花生等爲主要原料外,還加入

甘草、香料、生鹽、食油等各種配料,同時還根據不同用途、不同季節加入不

同的配料,如滋潤肌膚、美麗容顏等加入黑芝麻、黑豆等,防暑清熱加入魚腥

草、綠豆、陳皮、藿香、白芍、甘草、金銀花等;又如春季加入薄荷、茉莉

花,夏季加入金銀花、白菊花,秋季加入甘草、白扁豆、八角,冬季加入花

椒、肉桂、茴香。佐料也從韭菜、菜豆、紅薯片等增加到餅乾、糖果、蜜餞、

瓜子、水果。飲用已從鄰里竄門請飲擂茶的傳統習俗擴大到喜慶社交場合中。

而英德市“茶趣園”更以之作爲一種茶藝介紹給遊客。製作擂茶與擂茶粥,一

是備好工具,包括擂棍與擂盆。擂棍一般用無毒、無異味的樹枝削制而成,長

約1.5米,直徑約三四釐米;擂盆爲盆內佈滿溝紋的陶器,大小根據家庭人數而

定,一般擂盆上部直徑25至40釐米爲宜。二是根據原料用途、個人愛好和季節

等選擇不同的原料和輔料,其中茶葉、花生或芝麻等爲必需原料。

小學生二年級作文美麗的家鄉

我的家鄉是桃江,是一個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特別美麗的地方。一江資江水滋潤了我們的大地,我很喜歡我的故鄉。

  我的家鄉有非常多的山,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浮邱山。浮邱山大約高750米。那裏的山非常雄偉壯麗,還有的奇形怪狀。浮邱山頂上還有一座寺廟。據說這座廟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寺廟裏有一位菩薩,傳說這菩薩很靈驗,所以來廟裏許願拜佛的人也特別多。

  我們家鄉的美女很多,所以人們都稱呼我們這裏是“美人窩”。傳說是因爲喝了擂茶的緣故,女孩子纔會水靈靈的。對了!接下來我就給大家講講擂茶的由來。東漢初年,伏特將軍馬援,奉命出征武陵,途經烏頭村,瘟疫流行,將士們都病倒了。村中有一位老奶奶便把祖傳祕方研製成擂茶讓將士們服用。過幾天后將士們都康復了,瘟疫也沒有了。從此擂茶就廣爲流傳。直到現在擂茶已經成爲我們生活的習俗,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我特別愛喝我奶奶做的擂茶,特別好喝。

  我們家鄉滿山遍野都是竹子,一片片綠色的竹子像一片片綠色的海洋,所以又叫“竹海”。

  這就是我美麗的桃江,是一座風景如畫的城市。

【篇二】

  我的家鄉在永新,是個青山綠水的地方。

  春天,小草從地底下鑽出來,好像在告訴人們春天來了。柳枝上冒出了小小的、小小的芽兒,更爲春天帶來了一片生機。

  夏天,樹木茂盛,綠樹成陰,人們穿上游泳衣,朝河裏走去,“撲通”一聲就跳下河去游泳了。想必你知道,酷暑難忍呀!

  秋天,碩果累累,各種果樹都結果了,路過的人們渴了,就吃點兒果子,累了就坐下來休息。“真好呀,我喜歡秋天!”一個小朋友喊道。

  冬天,天空下起了雪花,雪越下越大,等雪佈滿了整條小路,我們就在雪地裏堆雪人、打雪仗,我們的心情是多麼的愉快。

  這就是我家鄉的四季,真是生機勃勃呀!

【篇三】

  我的家鄉在雲南省建水縣的一個小鎮上,這裏風景優美,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地方。

  在家鄉的北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河水很清,可以看見河底的沙石,還可以看到水裏的小魚快活地游來游去。河兩岸上,綠樹成陰,鮮花盛開,人們都喜歡到河邊來散步。

  我的家鄉有許多特產,有香噴噴的烤鴨、酸酸甜甜的西紅柿果脯、還有暢銷省內外的蔬菜等。玩的是家鄉有一個溫泉,外地的人來到我的家鄉,都要去泡一泡。

  我的家鄉真美呀,我愛我的家鄉!

五道茶的起源

起源於道家,道茶:是指道家文化的茶,包含了道家文化的形上精神與藝術條件兩個部分,

五道茶  什麼是五道茶?五道茶就是煎茶、泡茶、擂茶、蛋茶、麪茶。

煎茶,又稱涼茶、漱口茶。在茶壺內放進茶葉(葉),倒進開水,泡一大壺茶,家家必備,客人進門就奉上。芳香四溢。這道茶既是爲客人洗塵。

泡茶,又叫芝麻豆子茶。用芝麻、茶葉、豆子放進杯子,倒進滾燙的開水沖泡。

擂茶,用一個特製擂鉢,將茶葉、芝麻、花生等放進鉢內,再用擂茶棒擂碎,再加進白糖、開水,形成糊狀液體。擂茶香甜可口,醒腦提神。主人意在爲客人解除路途疲勞。

蛋茶,分別有甜酒衝蛋、桂圓(紅棗、荔枝)煮蛋等等。甜酒衝蛋就用自家特製的糯米甜酒,衝一個搗爛的雞蛋煮熟。意味着甜美的祝福盡在其中。

麪茶,一碗修山麪條,蓋一個煎熟的“荷包蛋”。意味着不飢不餓,健康長壽。

常德民俗桃花源喝擂茶

喝擂茶,是桃花源獨有的風俗。無論是炎熱的夏季,或是寒冷的冬天,這裏的百姓一般不吃中午飯,而是擺上一桌擂茶;家裏來了貴客,也要擺上一桌擂茶。

擂茶是用生薑、生米、生茶葉擂制而成,所以擂茶又名“三生湯”。做押茶的時候,先將上述3種原料(米必須用水泡脹)放在擂鉢中用木棒擂製成槳,稱“擂茶腳子”。這木棒非山楂木不可。用山楂木擂搗,可以在擂茶中留下一股淡淡的持久的香味,也可使“腳子”日久不腐。

衝擂茶、喝擂茶也有許多講究。入席之後,總在每個人面前放上一隻小碗,碗中放上一團“腳子”。“腳子”以半調羹爲宜。“腳子”調入碗中後,再用煨壺衝下一碗老開水。壺要提得高,水要衝得快,讓水在碗裏衝成漩窩,使“腳子”在洲轉的水中自然衝勻。壺停水住,隨着碗裏冒出的氤氳熱氣,飄散出一股股特有的香氣。擂茶必須趁熱而喝,最好是開水剛剛衝下,熱氣來不及散開的時候喝上一口這時頓覺心胸開郎,肝脾舒適,肚裏留下一股消散不盡的香氣。然後再細品慢嚥,辣辣的,鹹鹹的,澀澀的,漸漸嚐出其中的滋味。等到一碗擂茶落肚,您已是筋骨舒適,神情悠然了。

擂茶由來已久,據傳起於東漢。那時候,朝廷有一位被封爲伏波將軍的名將馬援,晚年奉命進擊武陵壺頭山,路過烏頭村(即桃花源一帶)。時值盛夏,想不到瘟疫流行,將士病倒了數百人,馬援自己也染上了瘟疫。他只得下令在山邊的石洞屯兵,派士兵去尋醫問藥。這裏的一位老婆婆見馬援軍紀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非常感動,便自願獻出了祖傳祕方:用生薑、生米、生茶葉擂製成槳,然後衝上沸水,讓士兵每日當茶飲用。染病的服此湯後,病情大減,慢慢就好了;健康的服用此湯後,也避免了瘟疫的傳染。

這種傳說有的涉及到劉備,有的涉及到諸葛亮、張飛,但更多的卻是提到馬援。劉備和諸葛亮到沒到過烏頭村,無可稽考;張飛取武陵雖到過烏頭村,但沒留下瘟病流行的記載,唯有馬援一說可見於歷史的記載。這裏也有馬石(室)、伏波洞、馬王廟、馬王溪等歷史遺蹟和紀念性山水名稱可作佐證。但無論是誰,反正擂茶的來源已久。

擂茶實際上是一種飲料,由於“腳子”是擂制而成,所以取名擂茶。後來,人們在擂茶中放上芝麻、鹽,以增加其色、香、味,漸漸,擂茶便遠近聞名了。

擂茶分清水擂茶和糊糊擂茶,清水擂茶就是上面提到的那種。至於糊糊擂茶,即是將米粉放入冷水中化開,用鐵鍋在文米上熬成糊狀,再加入“腳子”,拌勻後稍煮便成。

無論清水擂茶還是糊糊擂茶,其功用一樣,它能疏肝理腸,祛瘟避疫。如今在喝擂茶的同時桌子上還要加上好些食品,像油炸黃豆、花生、包殼、粑粑、罐菜、糕點等,這些東西統稱爲“壓桌”。

汕尾鹹茶屬於哪兒的特產

鹹茶,盛行於汕尾市和揭陽市以及桂、湘西部分地區,是舊時隆重而又經濟的接待客人的方式之一。每當客人上門,熱情好客的女主人就忙活開了:首先將茶葉放進牙鉢(一種特製的內壁有鋸齒紋的陶器),溼潤後用石榴木或荔枝木等硬木做成約3尺長的擂槌(木杵)來回攪拌搗碎,接着將熟花生米、芝麻、薄荷葉等陸續投入牙鉢擂成漿糊狀,放進適量的食鹽,將煮沸的開水衝入即成,故又謂之擂茶。

海陸豐鹹茶文化

概說

海陸豐鹹茶甘香醇口,既具有茶葉的芬香、薄荷的甘醇,又具有炒米的脆、花生的酥、芝麻的香等口味。故有健脾利胃、延年益壽之功效。吃鹹茶的習俗,代代相傳,由來已久。清代茹敦如《越言釋》載:“江廣間有擂茶,是羌鹽煎茶遺制,有存古意。”清道光年間海豐舉人黃漢宗亦有詩云:“海豐時俗尚鹹茶,牙鉢擎來共一家。厚薄人情何處見,看她多少下芝麻。”寫出了清代海陸豐吃鹹茶的盛況和人間世俗情態。

海陸豐茶俗

如今,海陸豐人還延續着這一古老的習俗。除平時在家裏以食鹹茶頂替早、午餐外,舉凡婚娶、壽訂、添丁、新居落成、外地遠歸、病癒出院、遇險脫難等,定要請鄰居、親戚、朋友、同事等到家大擺“鹹茶宴”。如男方向女方定婚要請“定頭茶”,女方則要回請“定婚茶”。病人出院答謝慰問的人,要請“過運茶”。同時,它還是溝通鄰居同事感情的一種交際手段。故民謠雲:“海豐婦女興鹹茶,牙鉢擂起鬧喳喳,敬老愛幼在此睇,不在炒米減與加”。

茶文化溯緣

中國產茶,並發展成茶道。茶可以治病,古稱瑞草,作草藥用。神農氏說:“苦茶久服,可以益思。”唐代陳藏器說“止渴除疫,貴哉茶也,茶爲萬病之藥。”明代李時珍說:“茶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以上歷代醫藥學家對茶的論述、評說,都道明瞭茶對人體健康的作用與功能。

到了宋代,由於徽宗皇帝嗜茶的影響,中國的士大夫們興起“鬥茶”,又叫“茗戰”。“鬥茶”,即比賽茶的質量,品評茶的優劣。“茗戰”中,奪標的茶被定爲“貢茶”。範仲庵的《鬥茶歌》就描寫了當時的盛事雲:“北苑採期獻天子,林下豪雄先鬥美。”

擂鹹茶

1988年6月22日《參考消息》譯載一篇《日本新聞·日本的中國茶沙龍一巖茶房》雲:“中國茶的又一次熱潮:這一次再不是出於喝烏龍茶減肥,喝普洱茶去脂肪等動機,而就是爲一種娛樂或者一種文化,也就是說要享受飲茶的樂趣。”日本早在唐代就把中國的茶經取去,慢慢地便被轉化、發展成爲一套日本獨特的茶道。這不能不說是他們的長處。

茶道,在廣東最風行的可說是廣州(連香港、澳門)的“飲茶”和潮汕的“功夫茶”。廣州很早就是商業發達的商埠,商家、工人生活節拍緊張,爲了趕時間上班,早起便到街邊的粥攤、茶檔吃點東西、喝杯茶果腹並驅睡意。精靈的商業行家,看準了這個商機,便逐漸廣設茶樓,並且建起畫樑雕棟、流金溢彩、富有南方特色的大“茶居”。這樣一來,連居民也風行飲早茶了。老年人早起散散步,買份報紙便到茶樓“嘆世界”。家庭主婦們也習慣早起提個菜籃子先到公園做做晨運,然後上茶樓來個“一蠱兩件”,飽了肚子纔去市場買魚菜。

飲早茶

海陸豐地區飲早茶,最先是汕尾;汕尾是通往廣州、香港的貿易港口,受商旅生活習慣的影響,自然也興飲早茶,但起初並不像廣州、香港那麼早,大概是上午9時左右開始營業(至中午),叫“早茶晏”。當年的得雲、樂天、雲泉及有得棧、珍香等老字號茶樓的“走樓”,還是仿效省港茶樓用“白話”(粵語)叫賣包點的。海城、陸城茶樓的出現,遲於汕尾,而且只有午茶和夜茶,沒有早茶。早茶是改革開放近20年才興起的。

飲工夫茶

至於“功夫茶”,只有文人士子們纔有閒情逸致去享用,時至今曰,都遠不如潮汕地區的盛行與普及。海陸豐,唯有“鹹茶”,纔是爲世所稀,它與民情風俗相結合,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茶文化活動。

飲鹹茶

海陸豐鹹茶的製作——擂鹹茶,其工具,一是茶槌,二是牙鉢。茶槌選用質堅的如拔仔樹枝等做成;牙鉢是內澀(起條狀)外滑的闊咀陶器。擂茶時,把茶葉(實在沒時間時,可選用隔夜茶葉。)——放進牙鉢,稱爲稍潤溼之後,便用茶槌把它擂成漿狀,再加少許食鹽,衝入開水即成,十分簡單;但“食鹹茶”的道道就可多了。

家庭婦女早起把鹹茶製成後,放在用稻草編織的“草穩”,蓋嚴保溫,供家人無時無地白飲止渴,叫“熬茶”或“牙鉢茶”。如果盛在碗裏,撒上炒油麻或炒米(爆花米)或炒花生米,便成“油麻(芝麻)茶”、“炒米茶”、“地豆(花生)”茶。若再加上熟飯、熟豆,則叫“飯茶”,這主要流行於客家山區。

油麻茶有兩種:一種炒熟;一種把生油麻混於茶葉在牙鉢擂成。炒米茶也有幾種:一種用上好的油尖米蒸熟曬乾炒成;一種用赤谷煮熟曬乾去殼椿白——脫皮炒成,叫“炒粟米”。這兩種,一般人家(尤其是農家)收冬之後便要製成備用;另一種是臨時把大米加鹽浸溼之後撈乾即炒即食,叫“炒燒米”或“炒米仔”,這是萬不得已從主食糧儉出來過“茶癮”的。陸豐一帶擂鹹茶還喜歡加進草藥,海豐少有,唯有加“苦刺心”(長在山坡、坑旁的植物),叫“苦刺心茶”。

海陸豐鹹茶,都由婦女操作,男人不插手,但也喜歡享用。平時食鹹茶每天兩次,分別在上午10時和下午4時左右。有竹枝詞雲:“辰時餐飯已餐茶,牙鉢擂來響幾家;厚薄人情何處見?看他多少下芝麻。”人們習慣稱此時辰爲“食茶晏”,常用來作約會親朋的時間形象詞。食鹹茶,被婦女當爲敬客的禮儀,客人一到,即捧上鹹茶一碗、兩碗、三碗、四碗動手動腳,像打架一樣,硬勸你放開肚子食,食得愈多,主人愈高興。

標籤:由來 擂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