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古詩所見怎麼寫

1. 古詩句 所見怎麼寫

所見 【清】 袁 枚 牧童⑴騎黃牛, 歌聲振⑵林樾⑶。

古詩所見怎麼寫

意欲⑷捕⑸鳴⑹蟬, 忽然閉口立。 【註釋】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盪。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鳴:叫。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盪。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題解】 袁牧(1719~1798),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詩人。著有《小倉山房文集》與《隨園詩話》等。

“所見”,即詩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畫面。 【朗誦指導】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賞析】 野外林**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

也不知有什麼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 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着高高的樹梢。

“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隻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 這情景,全被詩人看在眼裏,寫進詩中。

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廳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至於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

2. 古詩《所見》怎麼寫

《所見》清代:袁枚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釋義: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盪。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擴展資料:詩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見一個牧童騎着牛,唱着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於是停住歌聲跳下牛背,準備捕捉蟬。

這一幕觸發了詩人的詩興,就寫下了這一首“所見”。這首詩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跡。

第二句調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從而形成一個高潮。一二句描寫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潑、悠然自得的可愛模樣和他的愉快心情,“騎”字直接寫出了牧童的姿勢,“振”字則間接點出他的心情。

通過“騎”和“振”兩個動詞,把牧童那種悠閒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和盤託了出來。他幾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簡直不知道世間還有“憂愁”二字。

正因爲心中歡樂,纔不禁引吭高歌,甚至於遏行雲,“振林樾”。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所見 (袁枚的詩)。

3. 古詩《所見》怎麼寫

《所見》清代: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釋義: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盪。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擴展資料:

詩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見一個牧童騎着牛,唱着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於是停住歌聲跳下牛背,準備捕捉蟬。這一幕觸發了詩人的詩興,就寫下了這一首“所見”。

這首詩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跡。第二句調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從而形成一個高潮。一二句描寫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潑、悠然自得的可愛模樣和他的愉快心情,“騎”字直接寫出了牧童的姿勢,“振”字則間接點出他的心情。

通過“騎”和“振”兩個動詞,把牧童那種悠閒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和盤託了出來。他幾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簡直不知道世間還有“憂愁”二字。正因爲心中歡樂,纔不禁引吭高歌,甚至於遏行雲,“振林樾”。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所見 (袁枚的詩)

4. 古詩所見週記怎麼寫

七月流火,夏日炎炎。山下,一條彎延的小溪在村莊的邊上靜靜地流淌着。偶爾水中有幾塊小石頭翻動,發出悅耳動聽的“叮咚、叮咚”的聲響。引得幾隻小燕子在水面上來回穿梭。過了村莊,小溪便隱沒於一片疏密有致的樹林中。陽光從樹葉的空隙中透過,灑在水面上,泛着片片粼粼波光。天熱,樹林中的小鳥們早早地就收起了歌喉,紛紛躲進了林子的深處。只有幾隻知了(蟬)在那裏不知疲倦地“知了、知了”地嗚唱。

“烈日似火,王孫公子…把扇噎牧童樹下…拾柴忙……”一陣響亮的歌聲在樹林中響起,原來,是一個小牧童半騎半躺在一頭黃牛背上,在那裏引吭高歌。只見那牧童光着膀子,渾身是水,而那條褲衩卻是乾的,顯然他剛纔還光着屁股蛋在水中玩耍,牛角上,一條柳枝上串着的幾尾小魚就是明證。玩累了,躺在牛背上休息一會兒,唱唱歌。哎,怪不得小牧童會那樣的興致勃勃呢!其實,小牧童也是半工半讀;半天讀書寫字,半天放牛割草。在村裏也算得上是讀書人呢!這不,這大半天下來,小牧童歌聲不斷,唱的還都是當時流行的歌曲呢!

“山明水秀,荷花盛開…”歌聲依然悅耳。突然,黃牛“哞”的一聲,牧童的注意力被黃牛的一陣輕微騷動吸引過去了,在他面前的一棵小樹上,一隻知了在爬動。歌聲嘎然而止,牧童輕輕地翻身而下,慢慢走到樹邊,他邊走邊用手指豎在嘴前,警告黃牛不要發出聲響。只見牧童凝神觀注,雙手合十,突然出手。說時遲那時快,只聽那黃牛又“哞“地一聲叫喚,知了在牧童的手掌合攏之前,“知”地一聲,飛走了。牧童大怒,回頭大罵黃牛不該壞了他的好事!那黃牛也是被牧童寵慣了,搖了搖毛絨絨的雙耳,甩了甩尾巴,競把頭一扭,不理那牧童……

5. 古詩所見

所見袁枚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註釋】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盪。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⑷ 欲:想要。

⑸ 捕:捉。⑹ 鳴:叫。

【參考譯文】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盪。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作者簡介】袁枚(1719~1798),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蒼山居士,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詩人,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爲“乾隆三大家”。

袁枚三十三歲父親亡故,辭官養母,在江寧(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築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自此,他就在這裏過了近50年的閒適生活,從事詩文著述,編詩話發現人才,獎掖後進,爲當時詩壇所宗。

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30323365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16卷及《補遺》10卷;《新齊諧》24卷及《續新齊諧》10卷;隨園食單1卷;散文 ,尺牘,隨園食單說部等30餘種。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並提。

【朗誦指導】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賞析】野外林**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麼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

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着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隻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這情景,全被詩人看在眼裏,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

至於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自己去想象吧。

6. 古詩所見的教案怎麼寫

一、課文概述 《所見》是人教版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3課,是一首古詩,屬於精讀課文。

袁枚的《所見》寫的是“意欲捕鳴蟬”的情趣,它簡短的文字中蘊含着無窮的意境,讓人產生無盡的遐想,回味無窮。它貼近學生的生活,從不同側面表現了夏天的情趣,與本單元 “快樂的夏天 ”主題相吻合。

二、教學理念 古詩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詩言志,詩傳情,古詩凝鍊,魅力無窮。

常吟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有益於培養他們的詩學素養。應當說古詩就像一杯陳年醇香的佳釀,滋養着炎黃子孫的血脈;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

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應當充分重視古詩教學,併力求探索出教學古詩的新思路:立足詩詞,放眼於培養學生的詩學素養;淡化詩意,品析誦讀,尊重個性化理解;多元教學,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三、學生認知基礎分析 一年級的孩子在學前就有一定的古詩積累,詩歌特有的韻文形式利於學生朗讀,教材爲詩歌選配的畫面生動、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內容的難度。

詩句中的文字注音,對於有一定自讀能力的孩子來講難度不大。但教者應通過多種手段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語,以利於學生對詩句內容的理解感悟。

古詩詞源於生活,引導學生把在生活中觀察到、體驗到的東西用古詩詞進行表達,也能促進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與感悟。四、教學目標分析1、知識與能力:(1)會認10個二類字,能正確認讀書寫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背誦古詩。2、過程與方法:以學定教,引導學生讀通古詩。

鼓勵學生用動作,聯繫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生字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觀察能力和評價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古詩的學習,引導學生反覆誦讀,進面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薰陶。4、學習重、難點:學會生字,有感情的吟誦古詩。

五、教學方法1、課前準備,蒐集一些讚美夏天的小詩。2、強調課前預習,瞭解古詩 ,認讀生字 。

2、談話法、合作交流法。3、感悟法: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交流的過程中,營造學詩氛圍。

4、誦讀法:多形式誦讀,感受古詩的韻律美,意境美。4、想象法:讓學生開啓想象的閘門,進入古詩意境。

5、聯繫生活法:將課堂與生活有效整合,知道夏天是美好的,會發生很多有趣的事,從而熱愛夏天,受到美的感染薰陶。六、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簡易多媒體教學環境、多媒體課件。

七、課時設計13、古詩《所見》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新人教版第二冊第四組教材:《所見》教學目標:1、認識10個生字,會寫“詩、林”等六個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激發學生朗讀古詩的興趣。重、難點:學會生字,有感情地朗誦、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生字詞卡片。教學方法:1、強調課前預習,瞭解課文,認讀生字,並學會組詞。

2、談話法、合作交流法。3、閱讀感悟法: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交流的過程中感悟課文內涵,提高語文素養。

4、學習探究法。5、想象法:讓學生開啓想象的閘門,揣摩作者內心,產生情感共鳴。

6、聯繫生活法。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一、導入:1、引導學生背誦有關春天的古詩。

(師:小朋友,你們會背有關春天的古詩嗎?誰來背背?今天我們來學習有關夏天的古詩。板書:古詩) (設計意圖:激發起學生對再次學習古詩的興趣)2、(出示課文插圖):古時候有個大詩人叫袁枚,他在一個夏日去樹林裏,樹林裏的畫面吸引了他,於是他把他所看見的畫面寫成了一首小詩《所見》(板書課題) (請大家伸出小手跟老師一齊來寫課題《所見》,並齊讀兩次。)

(設計意圖:揭題,讓學生了解作者創作《所見》的情境。) 二、初讀古詩、識字1、引導學生看課文情境朗讀視頻後說話:詩人看到了什麼?師根據生回答板書:牧童 黃牛 林 蟬2、師: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詩《所見》。

(播放音樂,師範讀課文) (多麼有意思的一首小詩呀,你們想讀嗎?請小朋友打開13課,自由讀課文《所見》)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接觸課文、感受課文。)3、學生自由讀古詩,遇到不會的生字多讀幾次,要求將古詩讀正確、讀通順。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初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在教學中,初讀課文,引導學生通過讀題質疑,圍繞課題提問題,帶着自己的問題自由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然後,根據學生的問題及時地去梳理,整理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初讀課文之後,交流解決問題。着重體現自主與探究式學習,增強學生讀書的目的性。)

4、(看到同學們讀得津津有味,生字寶寶也跑出來跟你們見面了。看,它們來了) 學習生字詞(出示課件):古詩、所見、林樾、牧童、黃牛、閉口、立正 自由拼讀--看拼音個別讀--去拼音讀--開火車讀--齊讀 (字詞理解指導:“牧童”、“蟬”出示蟬的圖片、“閉口”、“立正”用動作來表達)5、學會了生字,那我們有什麼好辦法把生字記下來呢?出示生字:詩、林、立、童、黃、閉) 讓學生兩人一組用自己最喜歡的。

7. 古詩《所見》

所 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夏天的傍晚,太陽已不那麼刺眼,放出柔柔的光。樹林深處,遠遠地望見一個身影, 噢!那是放牛的牧童。瞧,他戴着斗笠,身穿黃色的無扣馬夾,那件亞麻布馬夾對他來說確實 挺合身的,一件短得不能再短的短褲,上面還有許多補丁,這大概是他哥哥們穿剩下的。赤着腳丫的他,坐在搖搖晃晃的牛背上,那模樣就像是田裏順風搖擺的稻穀,悠悠顫顫的。他的精神很好,口裏還唱着:“走在山間的小路上,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這歌聲配上鳥兒的鳴叫和蟬兒的哼唱,成了一組悠遠、令人心情舒爽的歌,在遼闊茂密的大樹林裏隱隱迴盪,迴盪……

樹上,有一兩隻蟬兒在“知了,知了”地叫着,那身黑油油的“燕尾服”使本身“海拔不高,體積不大”的蟬兒顯得更加瘦小,不經意,還真難以發現它的存在。那牧童手中搖晃的柳條兒忽然停止了舞蹈,靜靜地呆着,那頭黃牛也乖乖停下了,牧童的眼睛久久地盯着樹上的蟬兒,他想抓住它。

爸爸在他年幼時去世了,家裏靠媽媽養活,家裏的哥哥們要娶媳婦,現在正缺錢。聽說藥店裏一個銅板換一隻蟬,我去抓幾隻,補貼家用。他麻利地滑下牛背,把牛拉到附近有草的地方拴上,然後一跳一跳地來到樹前。他找好角度,貓着腰,輕手輕腳地靠近蟬兒,興奮地哼了一句“嗚”。那蟬兒聽了,沒等牧童將它逮住,就飛上了樹梢,更高了。牧童吸取了教 訓,屏住呼吸,縱身一躍,跳上樹枝。那樹葉發出“沙沙”的響聲,他趕緊學鳥兒叫了幾聲 ,像是鳥兒離開樹枝發出的聲音。他小心翼翼地移動着,近了,近了,更近了。他控制住自己的興奮,慢慢伸出手,緩緩地在蟬兒的上空落下,在快要合攏的時候加快了速度,眨眼功夫,蟬兒已在他的手心裏悲慘地鳴叫了。他露出了笑臉,將蟬兒放進牛背上用雜草編的蟋蟀籠裏,掛在腰間。牧童跳上牛背,在夕陽的餘輝中唱着“走在山間的小路上,牧童的歌聲在盪漾……”歌聲比剛纔更響了,歌裏透着自豪。

標籤: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