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汾陽小子賈樟柯

汾陽小子賈樟柯

賈樟柯是一位中國著名的電影導演和編劇,他出生於山西省汾陽市。2004年,他憑藉導演處女作《小武》贏得了第57屆戛納電影節的某種程度的認可。他的電影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電影節的重要獎項。賈樟柯的作品通常反映中國社會現實問題和人性的複雜性,具有深刻的哲學意義。他常被視爲中國新浪潮電影的代表,是中國電影界最具影響力的導演之一。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賈樟柯被時代撞到那些

關於賈樟柯,曾經有人說“賈樟柯拍的鄉土題材的電影都能夠非常好的反映出一些社會現象,是非常好的反映中國社會的素材。”

那麼賈樟柯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1.成績斐然,著作等身

賈樟柯,男,47歲,汾陽人,著名導演。國際作家和作曲家協會聯合會副。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副會長,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院長,平遙國際電影節發起、創立人。

曾經執導過多部電影,獲得了多項國際電影節展獎項。

1998年,《站臺》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亞洲電影獎。

2006年《三峽好人》獲得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2015年,賈樟柯本人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導演雙週單元終身成就“金馬車獎”。

2.敢想敢做,矢志不渝

賈樟柯,想人所不敢想,做人所不敢做。

如果已經對繪畫有造詣,那好好畫畫不好嗎?賈樟柯偏不。

機緣巧合之下他迷上了電影,於是立志要考電影學院。甚至失敗了兩次都不帶放棄的。最後終於如願以償,圓了兒時的夢想。

如果導演的片子已經很多,好好做導演不好嗎?賈樟柯偏不。

那時候他一有了片子就跑各種電影展。中國國內沒有電影展啊,他只能一趟一趟往國外跑。

他想:要是中國能辦個電影展多好啊。他這麼想,也這麼做了。於是在編劇,導演之後,賈樟柯又多了箇中國平遙國際電影展助推人的頭銜。

如果大家都沉迷好萊塢,那好好走魔幻現實主義風格不好嗎?賈樟柯偏不。他的鏡頭始終聚焦在那個劇烈變革的時代,將社會微縮在其中,將一系列社會現象融在僅僅兩個小時的表達之中,塑造出一個個鮮明卻又普通的小人物。

他始終將中國鄉土現實主義風格貫徹到底。

3.飲水思源,不忘初心

賈樟柯,來自山西,生長在山西,走出了山西,又回到了山西。

作爲一名電影人,他將自己的鏡頭對準了這片自己土生土長的大地。

他從家鄉社會的點點滴滴中尋找靈感,他憑藉家鄉社會的鄉土人情獲得聲名,他帶着家鄉社會的微縮景觀走出山西,走入世界。

他懷着感恩的心回到家鄉,將國際電影展辦在平遙,爲山西帶來新的機遇。

4.紮根鄉土,傳遞真情

賈樟柯說:“當一個社會急匆匆往前趕路的時候,不能因爲要往前走,就忽視那個被你撞倒的人。”

在這樣的理念下,他始終堅持將鏡頭對準那些在極速發展的社會中被落下、被撞倒,甚至是被拋棄的人羣。

我們不得不承認,那些人物太小了,小到對整個社會的發展也許無足輕重。

那樣的人物太多了,在下一條街的街頭,在我家的樓下,在你家的門前,比比皆是,轉角可見。

以如此龐大社會的一角爲目標,以如此忙碌的社會中靜謐的一方土地爲場地,以如此渺小又平凡的一羣人爲素材,賈樟柯其人,洞察力和敏知度可見一斑。

賈樟柯鏡頭下的人物性格鮮明,讓人印象深刻。在看他的電影時,甚至讓人感覺,這個角色就是你,那個角色就是我。

《江湖兒女》中,那一羣意氣風發的“社會青年”,那一派“唯我獨尊”的地痞流氓作風,那一腔兄弟最大,兒女情長影響人走江湖的自矜和自大。

走在街上,那叼着煙,燙着頭,蹦着迪的少男少女們,不正是那“江湖中人”嗎?

《山河故人》中,在澳洲留學許久的男孩長大後回到家中。他不會中文,吃不慣中餐,走不慣鄉間土路,住不慣茅草土屋,但他依舊保存着脖子上的那一串鑰匙,二十年未曾變。這是獨屬於中國人的鄉土情結,是一種來自家人的牽絆,更是一種來自家鄉的呼喚。

看到這裏的你,又有多久,沒有回過家,沒有看看家裏的親人了呢?在你眼中,他們是不是逐漸陌生,逐漸變的難以理解,你們之間是不是難以溝通了呢?相比於語言不通,文化鴻溝,我們與家人之間的那點嫌隙,是不是早已微不足道了呢?

5.總結

當一個個老實巴交卻受遍苦楚與委屈的人拿起手中的刀,那種他們想要抗爭卻難以挽回的無力展現的淋漓盡致。

當斌哥留下一句“走咧”就不知所蹤,那樣一些人對江湖是如此執着,又或者除了江湖,他們無處可去。

當那個男孩對着他的父親說“你根本不知道我在想什麼”,那代際之間越來越難以跨越的障礙,成爲越來越多的人心中的刺。

這些都深深地融入了我們的生活當中,難以被剔除,因爲他們紮根在社會變遷的土壤中,隨着社會的發展生根發芽;它們常常被忽視,因爲他們如此的普遍以至於我們習以爲常。

這些,是時代的遺產。

賈樟柯,一個用電影照進現實的人;一個生長於鄉土社會,紮根在鄉土社會的人;一個不忘初心,描繪着家鄉,造福着家鄉的人。

賈樟柯,一個敢於將光鮮外表下被忽略的鎮痛之根源所在血淋淋地剖開的人;一個讓我們不得不去直面由人類自身所帶來的問題的人;也是一個阻止我們陷入一個又一個悲劇的人。

賈樟柯簡介 導演賈樟柯簡介

1、賈樟柯,1970年5月24日出生於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中國影視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作家,上海大學溫哥華電影學院院長,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學院。

2、1997年,執導故事片《小吳》獲得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推廣聯盟獎和沃爾夫岡斯托德獎、第三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浪潮獎。2000年,導演的故事片《平臺》獲得第5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推廣聯盟獎。2006年,故事片《三峽好人》獲得第一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獎,該片獲得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2007年,導演紀錄片《無用》獲得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組最佳紀錄片獎。2010年,獲得第63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賈樟柯人物介紹

賈樟柯

賈樟柯,1970年5月24日出生於山西省汾陽市,中國內地男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作家,上海大學溫哥華電影學院院長,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

1997年,執導的劇情片《小武》獲得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和沃爾福岡·施多德獎及第3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浪潮獎。2000年,執導的劇情片《站臺》獲得第5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2006年,憑劇情片《三峽好人》獲得第1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獎;該片獲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2007年,執導的紀錄片《無用》獲得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紀錄片獎。2010年,獲第63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2013年,憑電影《天註定》獲得第6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2014年,獲得第38屆聖保羅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2015年,獲第6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導演雙週單元終身成就“金馬車獎”;同年,電影《山河故人》獲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創劇本獎。2016年,獲第18屆孟買國際電影節傑出藝術成就獎和第38屆開羅國際電影節傑出藝術成就獎。2018年5月,獲第29屆日本福岡亞洲文化獎,成爲獲得該獎項的第7位華人;10月,憑影片《江湖兒女》獲得第54屆芝加哥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銀雨果獎和第25屆明斯克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19年,憑藉劇情片《江湖兒女》獲得第13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編劇獎、2018年度導演協會年度導演。

2019年,出演電影《不浪漫》,擔任男主角。

中文名:賈樟柯

外文名:JiaZhangke

別名:賈科長、賴賴

國籍:中國

出生地:山西汾陽

出生日期:1970年5月24日

職業:導演、編劇、演員、作家、商人

畢業院校: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

主要成就: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第6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第63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第3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浪潮獎

第18屆孟買國際電影節傑出藝術成就獎

第38屆開羅國際電影節傑出藝術成就獎

第6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代表作品:江湖兒女、三峽好人、小武、站臺、山河故人、天註定等

職務:製片人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賈樟柯從小體現出文學天賦,中學時已經在《山西文學》發表小說。高中時創辦詩社,即便沒考上大學,山西省作家協會也願意吸納他爲成員。考大學時數學太差,父母把他送到太原去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好準備考美術院校,當時賈樟柯常去學校附近的一個“公路局電影院”看電影。

1991年,賈樟柯開始考北京電影學院,1993年考上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在校期間,爲了實現童年時期的導演夢,他組織“青年電影實驗小組”,開始電影實踐。

演藝經歷

1994年冬,在北京電影學院讀大二的賈樟柯,籌拍劇情片《小山回家》,該片獲得香港國際影片展短片競賽單元最佳故事片獎。1998年2月18日,自編自導的劇情片《小武》獲得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和沃爾福岡·施多德獎;9月,憑藉執導的劇情片《小武》獲得第3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浪潮獎。

2000年9月4日,自編自導的劇情片《站臺》在中國上映,該片入圍第5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獲得第5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2002年5月23日,自編自導的劇情片《任逍遙》在第5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上首映,並獲得第5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2003年11月28日,拍攝的紀錄短片《公共場所》在法國上映。

2004年,擔任第22屆都靈國際電影節評委會;4月,自編自導的劇情片《世界》上映;該片入圍第6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2005年3月,擔任第27屆法國真實電影節國際評委;同年,擔任日本山形國際電影節評委。2006年,執導的紀錄片《東》在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獲得由意大利藝術協會和意大利紀錄片協會頒發的“2006開放獎”和紀錄片獎;4月,擔任劇情片《賴小子》製片人;4月20日,參演喜劇電影《血戰到底》;9月,自編自導的劇情片《三峽好人》獲得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2007年3月,憑藉執導的劇情片《三峽好人》獲得第1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獎;接着,參演紀錄片《小賈回家》;同年,獲達沃斯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稱號;5月,擔任第6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短片及電影基石單元評委會;6月,憑藉影片《三峽好人》獲得第28屆德班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6月23日,自編自導的劇情短片《我們的十年》在中國臺灣上映;7月,擔任第60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委;8月,執導的紀錄片《無用》獲得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紀錄片獎。

2008年3月,獲得第10屆法國杜維爾亞洲電影節傑出藝術成就獎;5月,賈樟柯憑《二十四城記》入圍第6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9月,執導的愛情短片《河上的愛情》入圍第5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大師展映單元;10月23日,與執導公益短片《黑色早餐》;同年,被英國《衛報》評選爲全球十大環保人物。2009年3月,出版回憶錄《賈想Ⅰ:賈樟柯電影手記2008—2016》;4月,出版書籍《中國工人訪談錄──關於集體記憶的故事》;6月11日,擔任驚悚片《蕩寇》監製。

2010年5月,執導的紀錄片《海上傳奇》入圍第6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該片是首部入圍該單元的中國紀錄片;同年,創辦旨在助推新導演成長的“添翼計劃”,並擔任監製和主要投資人;8月,獲得第63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9月,執導的劇情短片《河上的愛情》在意大利上映;11月16日,賈樟柯的“語路計劃”在北京正式啓動,他擔任監製,扶植6位新銳導演拍攝12部紀錄片。

2011年9月,監製並製片劇情短片《愛的聯想》;10月,拍攝的紀錄片《海上傳奇》獲得第2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提名;同年,拍攝紀錄短片《語路》;11月,擔任第6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評委會;11月4日,擔任製片人和監製的作品《Hello!樹先生》上映。2012年5月5日,監製並出品由宋方執導的劇情片《記憶望着我》。2013年5月18日,憑藉自編自導的劇情片《天註定》獲得第6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7月31日,與金基德等人聯合拍攝致敬第7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短片《威尼斯70週年:重啓未來》。

2014年5月,擔任第6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委;7月,在韓寒執導的劇情片《後會無期》中飾演蘇米三叔;同月,獲得第10屆亞美尼亞金杏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8月29日,擔任劇情片《忘了去懂你》製作人;同月,獲得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節終身成就獎;9月6日,發佈電影文稿《天註定》;10月,獲得第38屆巴西聖保羅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2015年2月7日,擔任劇情片《城堡》製作人;同年,執導劇情短片《人在霾途》;5月20日,憑藉《山河故人》入圍第6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11月,電影《山河故人》獲得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2016年1月1日,在由張猛執導的喜劇電影《一切都好》中飾演澳門大叔;2月17日,擔任劇情片《枝繁葉茂》製作人;3月,憑電影《山河故人》獲得第10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編劇獎;7月,執導的劇情短片《營生》入圍第69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9月,擔任第64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委;10月20日,獲得第18屆孟買國際電影節傑出藝術成就獎;11月15日,獲得第38屆開羅國際電影節傑出藝術成就獎。

2017年1月,擔任第11屆亞洲電影大獎評審團;10月19日,與沃爾特·塞勒斯聯合執導劇情片《時間去哪兒了》。2018年1月5日,出版回憶錄《賈想Ⅱ:賈樟柯電影手記2008—2016》;5月,自編自導的犯罪愛情片《江湖兒女》入圍第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5月30日,獲第29屆日本福岡亞洲文化獎,成爲獲得該獎項的第7位華人;8月,受邀擔任第71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評委會;10月20日,憑藉《江湖兒女》獲得第54屆芝加哥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銀雨果獎;11月9日,憑藉影片《江湖兒女》獲得第25屆明斯克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2019年1月,執導廣告短片《一個桶》;1月25日,擔任劇情片《海上浮城》監製;3月17日,憑藉自編自導的劇情片《江湖兒女》獲得第13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編劇獎;4月,擔任第2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評委;4月26日,憑藉電影《江湖兒女》獲得2018年度導演協會年度導演;同年,拍攝紀錄片《一個村莊的文學》;10月11日,由賈樟柯監製、白客主演的影片《不止不休》先導版預告片曝光;11月3日,由河瀨直美、賈樟柯監製,鵬飛編劇並執導的劇情片《又見奈良》在日本奈良開機;12月,出演程耳執導的電影《不浪漫》,擔任男主角。

商業經歷

2006年8月,聯合周強、餘力爲等人共同創立電影投資製作公司——北京西河星匯影業有限公司。2012年,成立意匯傳媒(北京)有限公司並擔任第二大股東。2015年,與曹國熊、王宏、吳曉波等人成立主做商業電影開發的上海暖流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並擔任第一大股東,次年完成3000萬融資。

2016年,入股李徑宇創辦的北京以上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並以法定代表人身份一口氣在汾陽老家註冊三個公司:汾陽市賈樟柯藝術中心有限公司、汾陽市種子影院有限公司、山西山河故人餐飲有限公司。2019年5月9日,在山西呂梁汾陽賈家莊村,由賈樟柯籌建的種子影院正式開業。

個人生活

1996年,賈樟柯與同是北京電影學院學生朱炯交往。1999年,賈樟柯與朱炯結婚。2009年4月,賈樟柯承認自己是單身,側面證實與朱炯已經離婚。

1999年,賈樟柯到太原師範學院挑選演員時遇到當舞蹈教師的趙濤,兩人第一次合作電影《站臺》。2011年9月11日,賈樟柯宣佈與演員趙濤結婚,並附上在威尼斯拍攝的婚紗照。2012年1月7日,賈樟柯與趙濤在山西汾陽舉辦婚禮。

賈樟柯的父親在汾陽縣城學校當語文老師,2006年去世;母親在糖業菸酒公司當售貨員;賈樟柯二姨家的表弟是演員韓三明,之前做煤礦工人。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編劇作品

監製作品

製片作品

攝影作品

剪輯作品

書籍作品

參演電影

一切都好-2016,飾演澳門大叔

汾陽小子賈樟柯-2015,飾演賈樟柯

後會無期-2014-07-24,飾演蘇米三叔

天註定-2013,飾演老闆

無涯:杜琪峯的電影世界-2013,飾演賈樟柯

小賈回家-2007,導演戴米安·歐諾

血戰到底-2006,導演王光利

任逍遙-2002,導演賈樟柯

社會活動

2009年6月,當選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2012年7月,受邀成爲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影像語言研究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2015年5月5日,特邀當選爲山西省青聯副;10月20日,擔任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副會長。

2016年6月3日,當選爲國際作家和作曲家協會聯合會(CISAC)副;6月14日,受邀擔任上海大學溫哥華電影學院院長。

2017年4月,被評爲2017“感動山西”十大人物。2018年1月,當選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同年,當選最高人民特約觀察員、監督員。

獲獎記錄

人物評價

媒體評價

他的首片《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誌着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的影片;他具有勇敢的創新精神,是繼安東尼奧尼之後最會處理時間和空間的導演。他的電影一直帶領人們理解當代社會,擁有一種描繪社會現實的紀實風格,在中國經濟起飛之後,他的電影總在提醒人們關注人在其中的境遇。(法國《電影手冊》、戛納國際電影節組委會、開羅國際電影節綜合評)

賈樟柯追求影像對現實表象的穿透力,特立獨行,用鏡頭語言去描繪一個巨大的社會轉型時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價和命運發生的轉變。他直言批評當代中國電影缺乏對真實生命的關注,對中國現實的強烈人文關注顯得尤爲可貴。他的電影一般被定義在現實主義或寫實主義的範疇內,但在某些作品中也加入了超現實主義元素,這些元素的加入是爲了將觀衆從過去電影完全表現現實、複述現實的規律中解脫出來,爲觀衆提供了豐富的讀解角度,帶有些許後現代意味。(東方早報網、《今日影評》綜合評)

賈樟柯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爲理解中國的一種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詮釋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與曾經流行的批判現實主義相比,賈樟柯的敘事更爲沉靜和不張揚,從不做單純的道德判斷,而是通過個性鮮明的紀實性風格一一拓展;與現代虛無主義相比,賈樟柯更是從不故弄玄虛,傾力專注於歷史變遷中的細枝末節,在冷酷的現實中保持着一種溫暖的基調。他的電影天才地結合了經典形式和前衛方法,在動盪變化的現實中準確地描繪出人類心靈深處的核心危機,發展了德西卡、羅西里尼所開創的美學傳統,在當代繼續發掘出現實主義電影嶄新的美感。(西安晚報數字報刊、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節綜合評)

賈樟柯對於身處其中的世界極爲敏感,擅長將個體的、私人的經歷與體驗翻譯成集體記憶及共通的時代特質,擅於捕捉當下決定性的一刻、並將之置於歷史的棱鏡下考量,常常能將一個角落翻譯成世界或將世界翻譯成一個角落,他熱愛凝視那些經常被忽略的平常面孔,使用非職業演員,將普通人的生活翻譯成某種生機勃勃的東西,某種更加形而上、而非物質化的東西。他用精湛的現實主義手法,真實呈現中國普通百姓,展現他們在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變革的背景中設法規劃自己的人生,尤其體現出了年輕一代的希望及挫折,他的工作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獲得高度讚揚。(騰訊網、福岡亞洲文化獎評委會)

世界觀衆因爲賈樟柯的電影而開始了獨特的瞭解人性之旅,他目光和現實相交織的時候,總能有閃電般的發現,他的電影清晰的描繪了人類的遭遇。當現實逐漸發生微妙變化時,賈樟柯一直敏銳調整着自己的角度與步伐,未來他依然是可能打通中國電影與商業市場通道的探索者。(法國杜維爾亞洲電影節、鳳凰網文化評)

名人評價

賈樟柯是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是一位傑出的電影天才,從他的電影中可以看到震撼人心的美感,以及他與生俱來的對時間和空間的掌控力,這些都給予觀衆獨特的視角,看到當代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他的電影摒棄傳統的文學性敘事方式,直接引導觀衆進入影片人物所生活的環境,與影片人物同呼吸,共同感悟人生,具有真正的電影感;他的電影超越了國家與地域的界限,成爲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已經成爲世界電影史重要的組成部分。他的作品獨特的電影美學,啓發和影響了從歐洲、亞洲到南美很多導演的創作,他的名字已經載入了世界電影的史冊。(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洛迦諾國際電影節藝術總監奧利維耶·佩爾、巴西聖保羅國際電影節瑞娜塔、導演沃爾特·塞勒斯綜合評)

賈樟柯眼睛怎麼了

眼睛受傷。賈樟柯眼睛受傷了,因爲之前長達三個月的剪輯工作,賈樟柯每天工作超過十四個小時,由於長期面對閃爍的電腦屏幕,造成了眼睛受傷,不得不帶着墨鏡。賈樟柯(Jia Zhangke),1970年5月24日出生於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華語影視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作家,山西傳媒學院山西電影學院院長,上海大學溫哥華電影學院院長,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

沒有青春的人,都愛在午後眯一覺

01

從《小武》開始,賈樟柯就一直致力於書寫鄉村歷史,歷史中照見的是他人和社會。只不過,在他人的故事中,我們總也會讀出自己的心事。

2000年《站臺》上映的時候,賈樟柯30歲。

而立之年的他在《站臺》中與自己的青春做了一次漫長的告別。

兩個半小時的電影中,無限傷感自心頭涌起,崔明亮在荒地上點亮的那堆野火,映照着滿腹的心事,最後隨着爐子上開了的水壺的汽鳴聲漸漸走遠。熟悉賈樟柯的觀衆都知道,他的電影一直以來都充滿着強烈的人文主義關懷。他關心小人物的生命,關注中國底層社會的變遷,《站臺》延續了這一特點,但又稍稍不同。

像姜文的作《陽光燦爛的日子》向青春致敬一樣,賈科長的《站臺》也同樣是獻給青春的序曲。只不過這首曲子依舊充斥着汾陽的味道,充滿着對家鄉的認知與記錄,這是賈樟柯電影的底色,也是他個人的成長印記。

影片中的崔明亮作爲一個文藝工作者似乎與汾陽這座小城格格不入,恐怕就連他自己也覺得自己不屬於汾陽。當代表着遠方的火車鳴着長長的汽笛到來時,這羣年輕人前赴後繼地歡呼着,那個時候,青春就像是隨意的風一樣可以載着所有的夢想駛向遠方。

02

小縣城出生、長大的少年少女們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嚮往,張軍從廣州爲崔明亮寄來的明信片上寫着:花花世界真好。然而從汾陽走向世界的賈樟柯深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卻也很無奈。於是當崔明亮問起張軍在廣州怎麼樣時,從花花世界回來的少年眼神裏充滿了閃躲,說了句:還行吧。

《站臺》中的賈科長是沉默的。

這種沉默在熒幕上表現出來就是鏡頭在每一段故事後的停留,故事結束後鏡頭依舊靜止不動。攝像機對準生活,導演迫觀衆去觀看,去了解,去揣摩,而當你終於開始稍稍能夠明白電影中年輕人們的心事時,青春也就開始悄悄遠去……

想要考“省歌”的尹瑞娟最終接替父親的工作成了一名,一直熱愛着外面世界的鐘萍終於一去無回。失戀後的張軍續了長髮又剪短,一直喜歡着尹瑞娟的崔明亮跟隨文工團四處輾轉終又回到汾陽。

一切都在變化着,人們不再年輕,生活開始像一杯溫吞水般混沌,影片最後尹瑞娟抱着孩子在房間裏外來回踱步,崔明亮穿起了西裝,頭髮梳成大人模樣……

關於這一幕,賈科長在自己的電影隨筆《賈想》中寫道:“沒有了青春的人都愛在午後眯一覺。”

青春遠去,人們無限傷感。

03

然而即使在個體的青春歲月中,我們依舊能夠看到汾陽小子賈樟柯對記錄時代變遷的執着。從影片剛開始的歌頌毛的演出、崔明亮與張軍身上的喇叭褲到鍾萍的髮型以及後來的霹靂舞團,中國社會的變化在其中一覽無餘。

而在這種變遷下仍舊不變的是來自小人物的喘息和掙扎,這裏的小人物代表就是崔明亮的表弟三明,也是後來《三峽好人》中的尋親者韓三明。

韓三明比崔明亮還小的年齡和與年齡不相匹配的滄桑提醒着觀衆這是一個從沒有過青春的人,對於這些“被前進的時代撞倒的人”的講述在《站臺》中雖然不多,但卻成爲一種無法抹去的悲涼底色。

在我看來《站臺》的精彩,正是因爲這份悲涼。

2000年沒有來臨時,我們對未來的時代充滿無限憧憬,正如《站臺》中那首《站臺》的歌詞所寫的一樣:“我的心在等待,永遠在等待。”人們等待着千禧年的到來,似乎未來充滿了無限可能,然而集體允諾猶如神話,汾陽大地上一羣年輕人仍舊迷茫與煩惱,他們不知道明天將會以何種方式來到。

直到多年以後,當汾陽小子賈樟柯帶着他的電影走向戛納,走向世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汾陽縣城的小武,崔明亮,尹瑞娟們。而那貧瘠的,不堪入目的土地和那被沙土揚起的無限自卑的青春,也隨着走遠了……

江湖兒女原型

2018年4月份戛納電影節期間,賈樟柯在接受採訪時就說過,讓他想要拍出這部電影的是一個叫小東的人,所以這個小東就是電影中斌哥的原型,在導演的兒時印象中,小東是個叱吒風雲的男人。他在打架的時候以一敵多,也可以在下大雨時抱着不認識的小孩蹚過洪水。

  據賈樟柯回憶,到了後來小東有了工作,也開始了戀愛。早上上學時,會看到他騎着自行車,帶着他的女人沿街而上。傳說,他跟女朋友同居。七十年代末,在賈樟柯的眼中這可是驚世駭俗的事情。

  許多年以後,長大的賈樟柯在汾陽見到了一個坐在門口吃麪的中年男人,凝視了許久之後,他發現那個頭髮稀疏、身體發胖的大叔就是小東。“他那樣專注地吃一碗麪,與世無爭。我無法把他此刻吃麪條時的專注和他過去戰鬥時的專注聯繫起來。我離開他,異常恍惚。”

  而在恍惚之後,賈樟柯也在想小東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再到幾年前,賈樟柯聽到一個故事:在某個城市,如果兩個年輕人發生爭執,當地會有提供服務的公司,一個電話打過去,付費,公司就會派很多兄弟過來撐場面。往往是爭執雙方撥打了同一家公司的電話,兩個人叫來助陣的其實是同一家公司的“同事”。這就是一單生意,男人的血性已經轉化成可以出售的服務。再後來,就有了《江湖兒女》的故事。

  賈樟柯說:“我決定拍《江湖兒女》,從2001年講述到2018年元旦,故事的起點還是山西。‘江湖’意味着動盪、激烈、危機四伏的社會,也意味着複雜的人際關係;‘兒女’意味着有情有義的男男。”

  《江湖兒女》的故事從山西大同開始,斌哥(廖凡 飾)在當地是呼風喚雨的大佬,野心勃勃;他的女友巧巧期盼的則是安穩的日常生活。一次街頭火併中,巧巧爲保護斌哥而開。隨後被捕入獄,五年後巧巧出獄去到南方尋找斌哥,想要爲兩人的關係討個說法。

賈樟柯是黨員嗎

賈樟柯不是黨員。賈樟柯,中國導演,山西汾陽人,賈樟柯獲頒第38屆開羅國際電影節傑出藝術成就獎。現擔任國際作家和作曲家協會聯合會副,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副會長,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院長。

賈樟柯:是我追隨着汾酒走向了世界

最近,忙於電影拍攝的國際著名導演賈樟柯在百忙之中回到了老家汾陽,他的五部電影片段集錦“叕”一次在家鄉播放。與以前不同的是,這次觀看電影的不僅有汾陽老鄉,還有專家學者、各級領導、酒企領袖、外賓代表以及慕名而來的參展商、遊客;相同的是,這五部電影裏都有汾酒。關於汾酒,賈樟柯的一句話哽咽了現場無數人。

酒是超越語言的東西

9月28日,2017山西(汾陽·杏花村)世界酒文化博覽會在汾陽會展中心開幕,中國17大名酒企負責人和全球500多家酒類行業企業代表齊聚汾陽。酒博會以“相約汾陽 品味世界清香”爲主題,是中國酒類行業展會唯一以酒文化爲主題的國際展會。這不僅是汾陽當地的一件大事,也是全世界酒業都在關注的大事。

在酒博會開幕式暨汾酒封藏大典上,賈樟柯5部電影裏有關汾酒的片段一一展現在全世界面前,汾酒與電影情節、人物情感融爲一體,每一個鏡頭都是那麼的自然、親切、暖心。開幕式主持人、央視著名主持人阿丘看完影片之後,把賈樟柯導演請上了舞臺。

賈樟柯動情地說:“我有很多好朋友、同學他們還在汾酒廠工作,他們的生活也跟酒聯繫在一起。我很小的時候,酒就進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情感交流裏面。酒是種超越語言的東西,就跟電影一樣,電影語言是種獨特的語言,酒也是一種獨特的語言。不同文化的、背景的,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一杯酒就可以溝通情感。特別是我老家的汾酒,我帶着它走遍了五湖四海,就像是帶着我家鄉的水土。”

對汾陽人而言,每個人的血液裏都流淌着汾酒,散發着清香。汾陽是中國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產基地,中華名酒第一村——杏花村就在這裏。無論是從地理環境、自然構造、山川靈氣,還是水土氣候、釀酒原料與水質、技藝品質等方面來說,汾陽都是首屈一指的,不可替代的。在汾酒的影響下,汾陽形成了成熟的白酒產業集羣,帶動了社會經濟,也推動了全國酒業的整體發展。以白酒產業爲龍頭的汾陽市杏花村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面積35.8平方公里,總投資300億元,近期投資200億元。這裏人人愛酒、處處產酒、時時售酒,彰顯了喜人的酒鄉氣象。

我是汾酒的“自來水”

在阿丘問到賈樟柯的酒量時,賈樟柯說:“我酒量不怎好,但愛喝。昨天晚上,恰逢我們的新電影《江湖兒女》的拍攝告一段落,拍攝組的同仁去家裏開了一罈2014年的頭鍋原漿汾酒。”事實上,在重大的日子、特殊的紀念日,與重要的人開一罈高度的頭鍋原漿汾酒,已經成爲很多人的習慣,大家細品慢飲,暢舒情懷。

阿丘說:“以前經常在賈導的電影裏看到汾酒的影子,開始的時候,我覺得這個‘植入’挺好啊,老家的酒。後來我發現,這不是商業行爲,而是汾酒這個有文化意味的,家鄉的好酒,已經深深‘植入’了賈導的心裏頭。”

賈樟柯則表示:“我是汾酒的‘自來水’(筆者按:自帶乾糧當水軍,指免費、自發的做宣傳),情願爲汾酒免費‘植入’,因爲汾酒也深深寄託了我的感情。”

爲了表達對賈樟柯的謝意,汾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常建偉爲賈樟柯送來了一份特別的禮物。

常建偉飽含深情地說:“賈導的電影中把汾酒等汾陽元素都體現了,對於爲家鄉做出這麼大貢獻的老鄉,汾酒應該表示感謝,他這份情感我覺得是植入到骨子裏的,無法磨滅的。我們特製了五壇頭鍋原漿汾酒,將五部有特殊意義的電影名稱刻在了酒罈上送給賈導,也祝願賈導的事業越來越好。希望賈導在以後拍電影時,繼續關心家鄉事業、關心汾酒發展。也特別希望,賈導的電影傳播到世界的同時,把汾酒帶向世界,讓世界品味來自中國的清香。”

是我追隨着汾酒走向了世界

賈樟柯爲現場嘉賓介紹了5部影片與汾酒的關係,從1998年的《小武》,到《站臺》、《三峽好人》、《山河故人》,到2017《逢春》,汾酒與賈樟柯的電影一直結緣,寄託了電影主人公的濃濃情感。《逢春》爲祝賀“金磚五國”領導人會晤,五國藝術家共同拍攝的短片集《時間去哪兒了》之一,由賈樟柯執導。《逢春》裏,汾酒除了常規的飲用、助興之外,還展現了另外一個功能,片中的父親扭傷了肩膀,兒子拿一杯汾酒點燃之後放在父親肩膀上,幫他疏通經絡。

賈樟柯表示:“這些都源於我小時候的記憶。一點也不誇張的說,汾酒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我們情感交流的非常重要的載體。剛纔320萬拍下一罈30年頭鍋原漿汾酒的金總提到了與豪放,我覺得應該對全世界的朋友講,除了與豪放,汾酒裏還蘊含着兩個字——情義。”

聽完賈樟柯導演的介紹後,主持人阿丘感慨道:汾酒裏有、有豪放還有情義,不是朋友喝了汾酒交朋友,是朋友喝了汾酒情義會更深。希望汾酒爲賈導帶來更多靈感,賈樟柯的電影走向世界,也希望帶着汾酒走向世界。

賈樟柯則馬上拿起話筒說:“我糾正一下,汾酒早我很多年就已經走向了世界,是我追隨着汾酒走向了世界。在1915年巴拿馬萬博博覽會上汾酒就榮獲最高獎。”

這句話,讓現場的很多人都爲之動容,賈樟柯作爲蜚聲國際的大導演,爲傳播中國文化做出了很大貢獻。但他始終不忘汾陽鄉情,不斷在電影中體現汾陽元素、汾酒情結,一次次將汾陽、汾酒介紹給世界,但他此刻卻強調自己是追隨汾酒的腳步走向世界,展現了一個大師的胸懷和涵養,更展現了他對家鄉、對汾酒深入到骨子裏的熱愛。

一句話,蘊含着大師修養、汾酒情結、故土情懷,話一出口,便引發了現場嘉賓的情感共鳴。最後,賈樟柯、阿丘、常建偉共同舉起現場釀出的原漿汾酒,將這萬千情懷一飲而盡。

賈樟柯提到的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是當時爲了慶祝巴拿馬運河開鑿通航而舉辦的第一次大型世博會。會址設在美國舊金山市,展期長達9個半月,總參觀人數超過1900萬人,開創了世界博覽會歷時最長、參加人數最多的先河。據國家圖書館珍藏的1917年出版的《中國參與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記實》(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中國代表團團長陳琪所著)記載,山西汾酒成爲唯一獲得甲等大獎章的白酒品牌。

汾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得最高獎,標誌着汾酒走向了國際化和現代化,也是中國酒走向世界的標誌性事件。這次博覽會也打開了“中國製造”的世界視野,極大刺激和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進程。1949年汾酒又成了新中國第一國宴用酒,見證了開國之輝煌。汾酒有着6000年的釀造史、1500年的成名史、800年的蒸餾史和300年的品牌史,被譽爲“國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承載着中國酒魂,其歷史文化底蘊之深,是業界歷來所公認的。其產品品質之好,更是有口皆碑。可謂是:名酒名導,相得益彰,享譽國際,民族自豪。

賈樟柯什麼時候結婚

賈樟柯有兩段婚姻,第一個妻子朱炯系北京電影學院1990屆攝影系的高才生,國際有名的策展人,二人1996年認識,三年後結婚。之後感情不和,賈樟柯和趙濤因爲《站臺》相識,2011年正式結婚。

1996年,賈樟柯的第一部作品《小山回家》引起校友朱炯的注意,兩人交往逐漸密切。1999年二人結婚,同年也是賈樟柯拍攝《站臺》與趙濤相識。

婚後的幾年時間裏,賈樟柯和朱炯聚少離多,感情逐漸變淡,後來,朱炯去了外國。

關於賈樟柯朱炯離婚時間不詳,只知道2011年9月11日,賈樟柯和御用女主角趙濤同時在微博宣佈,兩人在威尼斯結婚,還附上了兩人在威尼斯拍的婚紗照,看起來十分幸福。

2012年1月7日,賈樟柯趙濤在山西汾陽老家舉行婚禮,賈樟柯像個大男孩一樣非常靦腆,而趙濤也十分美豔,二人的愛情收穫了無數祝福,他們的結合堪稱事業感情雙豐收。

《山河故人》:我所理解的賈科長以及關於“藝術成功學”的偏見

       去看賈科長的新片《山河故人》點映之前,我預先已經做好了“看不懂、看不慣、看不下去”等等這種類似的思想準備,畢竟文青圈子裏推崇的賈科長一定是有一種更高級而含蓄的內容表達在自己的電影當中。於是,在整個觀影過程當中,我都處在高度集中的狀態,有種生怕錯過任何細節而不能理解科長的良苦用心的糾結感,但整部電影看完下來,電影存在一種生硬的擰巴感,科長還是科長,藝術上的探索和堅持都在,但故事的底子已然偏薄弱,我看到的賈樟柯變了。

         我嘗試從一個普通影迷的角度,去分享一下我在觀看這部電影的同時所想到的一些問題。

        “每個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電影中趙濤的這句臺詞,揭示整部電影的主題。所謂《山河故人》其實寓意“青山可移,故人永在”。電影用三段式的故事,所探討的依然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訴求。故事從趙濤飾演的女主人公的生活情感開始,到多年後遠在異國的兒子歸鄉尋母結束。

       電影伊始,1999年,賈樟柯所講述的是一個挺俗套的三角戀故事,沈濤與張晉生和樑子的愛恨糾葛,導致了樑子遠走河北,當初的情感遭遇了崩潰,這段故事當中的情感可以看做是一種關於愛情與友情的掙扎,雖然表達直接但卻不夠打動人心;2014年,身患絕症的樑子回到了家鄉,再見到沈濤的時候,已是物是人非,此時的複雜的情感又一次涌上了心頭,是人情冷暖亦或是人生無常?,這裏的情感開始迴歸平淡變得很剋制,也許,每個人生命裏最先開始流逝的是當初錯過的情感;2025年,董子健飾演的沈濤遠在澳洲的兒子,對於母親的記憶他非常模糊,但在內心又渴望母愛的存在,他戀上了比他年長很多的大學老師張艾嘉,兩個孤獨的靈魂的相遇在遙遠的異國他鄉,折讓他產生了一些迷惘,他決定回到故鄉千里尋母,而遠在故鄉的母親則彷彿又回到了年輕的時候,在大雪中獨舞~到了第三段故事當中,整個情感的起伏經過了前兩段的烘托,得到了宣泄,私以爲第三段的故事最能表達整部電影的主題。

      賈樟柯借用一個山西家庭的變遷所還原的是對於當下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的思考,一個普通家庭的命運與情感的轉變所代表的是大時代下國人的漂泊和流散。賈科長的野心很大,但是承載這種野心的故事卻不夠具備足夠的視野和情懷,甚至可以說,這個故事本身在創作上有許多不完美的地方,比如當結尾道樂面向大海吶喊“濤”的時候,而身在萬里之外的山西的沈濤則像從夢中驚醒一般在大雪裏獨舞,這個段落當中實際打破了之前風格的冷峻和剋制,所呈現的不過是一個有些討巧的HAPPY ENDING!

      本片給我最大的感覺實際上是一部形式大於內容的作品。即便在本片當中,賈樟柯在電影當中嘗試了很多藝術化的探索,但無法掩飾的是故事創作方面的蒼白和乏味。按照導演的說法,自己所拍的這部電影最根本的命題是想討論跨越時空界限的“情感”,所以這種情感能否打動人心就成爲了關鍵。然而在整個觀影過程中,我都沒有辦法真正的深入到劇中主人公所處的那種情感漩渦當中,這就好比蜘蛛精在二當家的精神世界裏打了個冷顫一般,處於一種隔靴搔癢的尷尬狀態裏。

       另一方面,之所以說這部電影的形式大於內容是因爲電影中帶有許多生硬的隱喻和符號在其中,這種極端風格化的嘗試從電影的開始直到電影結束,貫穿全片。比如,前後畫面比的不協調,科長採用了4:3、16:9、2.35:1三種不同的銀幕比,標明瞭三段故事所發生的時間;諸如兩次出現的關刀少年、屹立不倒的文峯塔、迪斯科舞曲、失事的飛機……這些符號被用做留白一樣的東西穿插在整部電影當中,儘管科長本人解釋說這是自己想要表達的只是每個人生活裏的經歷過的一些事情,本身並不存在價值,但它的確發生了。這是一種精心設計過的荒謬感或者說是超現實感,這種極度個人化的隱喻式表達讓這個故事看起來略有些“裝過度”,沒錯,形式沒有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反而已經影響了電影的內容的縱向輸出和表達。

      在我周圍的文青圈子裏,有一大自稱文藝片愛好者兼科長嫡系腦殘粉的文青團體們,在他們瘋狂的爲賈科長的新片在朋友圈或是微博怒刷好評的時候,我開始有些猶豫。按照文青們的說法,賈樟柯的這部電影一定是極爲優秀的,其中的內涵,運用的藝術手法,乃至運鏡選景都一定是充滿了很複雜的含義,我深以爲這種內涵意蘊不是我這種普通觀衆所能理解的,這一定是我不夠專業,造成了與文藝片導演的知識脫節。

      一般看來,第六代導演所堅持與貫徹的思想主題是一直在關注自身所處的時代,並試圖在電影中展現自己對於時代變革的思考。以《山河故人》爲例,賈科長在大談中國人的鄉愁之外,又不忘對於中國社會的現狀進行思索和表達。電影中不乏一些社會現實問題的反饋(比如反腐,比如馬航等等),這些元素的使用證明着賈樟柯在努力創新和突破,這是值得稱道的地方。儘管我賈科長在宣傳這部電影上,可以說用了心,甚至故事方面想要去採用更爲接地氣的表達方式,但卻多少有點文過飾非。這是一部剪報式的電影,太多的符號存在,太多的刻意,空洞而乏味正是這部電影最大的硬傷。

      但是,當賈科長嘗試用商業化的手法去包裝這部電影,卻又在藝術風格上難以取捨,所以,這部電影或許在藝術上仍有值得稱道的地方,然依然無法走入主流大衆的審美視野當中。一部略顯平庸的賈科長作品依然可以說好過大部分的國產電影,這種情懷促使我走進了電影院去觀看。但卻根據賈科長的見面會上的採訪說,自己接下來會籌備自己準備了七年的商業作品《在清朝》,我多少有些懷疑和擔憂,究竟賈科長的藝術成功學,還可以走多遠……

      我得承認,賈樟柯是第六代導演裏我個人最喜歡的導演,儘管我之前從來沒有機會在大銀幕上觀看過科長的作品,以賈樟柯所代表的電影一直是以藝術標準縱橫於歐洲精英獎電影節,但在國內卻甚少獲得機會公映。所以,在我看來,《山河故人》與賈樟柯之前的作品的最大的差異在於:科長開始嘗試商業與藝術並重的道路,有人評價說,這是賈樟柯最商業化的電影。誠然,這是賈樟柯導演作品裏目前看來野心最大的作品,不僅採用了更大規模的投資,更極致的影像技術來表達了自己對當代中國意識形態的思考,甚至在作品中出現了植入廣告~這是一部很用心的作品,在國產電影市場當中質量和素質都屬上乘,但如果參照值設定爲科長之前的作品,則稍顯平庸。

      多年過去,山河依舊,然而賈科長已經不再是《站臺》上的那個汾陽小子,只是,觀衆期待的“故人”卻沒有在電影裏看到;說到底,賈科長想要突破,卻不小心弄丟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