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碧螺春由來碧螺春故事

碧螺春由來碧螺春故事

碧螺春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產於中國江蘇省蘇州市和無錫市交界處。它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明朝弘治年間,當時蘇州的一位富商名叫李德全,他在蘇州太湖南岸的東山村建立了一座廟宇,並設立了“觀音茶社”。

李德全非常注重品質和產量,他僱傭了一位茶農和他們的家人,在廟前修建了幾座小亭子,用於烘焙和品嚐新鮮採摘的茶葉。李德全不斷地嘗試不同種類的茶葉,並不能同時種植在同一片土地上,以達到比較並找出最好的茶葉。

有一天,李德全在東山山坡上看到幾隻螺,它們正浸泡在清澈的泉水裏。他突然意識到螺與茶味道的相似性,決定採用螺泉水浸泡茶葉。他嘗試了幾次之後,終於烘製出了這種茶葉,它散發着清新、純淨、獨特的香氣和鮮美的味道。這就是後來著名的“碧螺春”茶。

從那以後,碧螺春就成爲了東山茶葉的特產,得到了廣泛的讚譽。如今,蘇州和無錫的許多茶農仍然在繼承和發揚李德全的創意。他們用螺泉水浸泡茶葉,認真地製作出高品質的碧螺春,成爲量產化的一個茶葉名稱。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碧螺春的故事

關於碧螺春的故事

  關於碧螺春的故事,說到碧螺春肯定很多人都喝過,它可是中國的名茶,有着很悠久的歷史,茶味香濃還有很多功效,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以下是我收集的一些關於碧螺春的故事,一起看看吧。

  碧螺春的故事1

  中國名茶之一,因果樹與茶樹交錯種植,令其茶具有天然的茶果香味。產於洞庭山,又有着“洞庭碧螺春”的美稱。茶品源於中國,茶葉最早是被作爲祭品使用的,而碧螺春在我國更是歷史悠久,曾在唐朝時期就被奉爲貢品,古人們又稱碧螺春爲“功夫茶”、“新血茶”。

  據說有個修女去山上春遊,摘了幾片茶。沏完茶,她很香,說:“太香了,讓人覺得害怕。”因此,當地人把這種茶叫做“嚇煞人香”。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在視察時品嚐到了這種湯色綠、捲曲如蝸牛的名茶。但是,他覺得“嚇煞人香”這個名字並不雅緻,於是給它取名爲“碧螺春”。這種茶春季採摘,採摘於碧螺峯,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在康熙年間,每年都有人用碧螺春進貢。

  碧螺春除了有歷史典故,還有一個淒涼的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個美麗善良的女孩叫碧螺,她喜歡唱歌住在西洞庭山,一個叫阿祥的年輕人住在東洞庭山,面對西洞庭山隔水而過。每次阿香去釣魚,他都會路過西洞庭山,聽到碧螺姑娘優美的歌聲,看到她在湖邊撒網,就不自覺地愛上了她。有一年,一條兇猛的巨龍出現在太湖上,威脅要帶走碧螺姑娘。阿祥潛入西洞庭山與龍搏鬥七天七夜。打敗龍後,他倒進血泊中,傷勢一天天惡化。直到有一天,照顧阿祥的碧螺發現惡龍與阿祥搏鬥的地方有一顆茶樹,她小心翼翼的栽培着。當茶樹長出了嫩葉,碧螺摘了一束回家泡了一杯給阿祥喝,慢慢的阿祥痊癒了,碧螺卻勞累而死。阿祥傷心極了,把她埋在茶樹旁邊。爲了紀念碧螺,人們把這種茶命名爲“碧螺春”。

  碧螺春的故事2

   一、碧螺春屬於什麼茶

  碧螺春重要生產在中國太湖旁的洞庭山一帶,許多時間,人們都喜好把它叫做洞庭碧螺春,這個名字是人們依據茶葉的形狀特徵而命名的,而人們相識的茶葉種類,多以茶葉的加工方法來區別,要是從這方面看,碧螺春的製作工藝與綠茶十分相似,他屬於沒有經由發酵的炒青茶,應該屬於綠茶家屬的`一個首要品種。

   二、碧螺春怎麼泡

  1、平常人們沖泡飲用碧螺春,想品嚐到它的真正滋味,應該選擇一個空氣清新,情況優雅的處所,並且要提前準備好沏茶用的茶具,茶具,最佳利用白瓷茶具大概透明的玻璃茶具,在沏茶曩昔必要用溫熱的開水,把茶具整個洗濯一遍。

  2、籌備好茶具之後要籌備好碧螺春,茶葉茶葉與水的比例應該是1:50到1:60之間,也可以依據本身的口胃,而調解茶與水的比例。籌備好茶葉之後,要籌備好沏茶用的水,沖泡碧螺春時你的選擇尤其首要,它尤其適宜用自然山泉水來沖泡,要是前提不容許,也可以利用桶裝礦泉水。

  3、把籌備好的碧螺春茶葉放在茶杯底部,還把90度擺佈的開水直接突入的杯子中,沖水時要從高處讓水流注入杯子,就可以看到碧螺春在水中翻騰,舒展的模樣,姿態尤其幽美,沖泡之後悶泡1到2分鐘,然後掏出茶湯就能逐步品飲,此外掏出茶湯之後要實時續水,二次出湯時間可以適量延伸一會。

碧螺春的傳說-碧螺春知識

關於碧螺春的傳說-碧螺春知識

  中國很多有名的東西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碧螺春也不例外。下面,我爲大家講講碧螺春的傳說,快來看看吧!

  “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日醉。”靜坐茶室,沖泡一杯茶,看茶葉徐徐舒展,上下翻飛,茶水銀澄碧綠,清香襲人,抿一口回味涼甜,清香幽雅、鮮爽生津。

  這碧螺春,是中國的十大名茶之一,產於太湖的洞庭山,已有1000多年曆史,以形美、色豔、香濃、味醇“四絕”聞名於中外。

  相傳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名叫碧螺的姑娘,東洞庭山上住着的一個名叫阿祥小夥子。兩人心裏深深相愛着。有一年,太湖中出現一條兇惡殘暴的惡龍,揚言要娶碧螺姑娘,阿祥決心與惡龍決一死戰。

  一天晚上,阿祥操起漁叉,潛到西洞庭山同惡龍博鬥,直到鬥了七天七夜,雙方都筋疲力盡了,阿祥昏倒在血泊中。碧螺姑娘爲了報答阿祥救命恩,她親自照料阿祥。可是阿祥的傷勢一天天惡化。

  一日,碧螺爲尋覓草藥,來到阿祥與惡龍交戰的流血處,猛可發現生出了一株小茶樹,枝葉繁茂。爲紀念阿祥大戰惡龍的功績,碧螺便將這株小茶樹移植於洞庭山上並加以精心護理。

  在清明剛過,那株茶樹便吐出了鮮嫩的芽葉,而阿祥的身體卻日漸衰弱,湯藥不進。碧螺在萬分焦慮之中,眼前浮現出那株以阿祥的鮮血育成的茶樹,於是她跑上山去,以口銜茶芽,泡成了翠綠清香的茶湯,雙手捧給阿祥飲嘗,阿祥飲後,精神頓爽。

  碧螺從阿祥那則毅而蒼白的臉上第一次看到了笑容,她的心裏充滿了喜悅和欣慰。當阿祥問及是從哪裏採來的“仙茗”時,碧螺將實情告訴了阿祥。阿祥和碧螺的心裏憧憬着未來美好的生活。

  於是碧螺每天清晨上山,將那飽含晶瑩露珠的新茶芽以口銜回,揉搓焙乾,泡成香茶,以飲阿祥。阿祥的身體漸漸復原了;可是碧螺卻因天天銜茶,以至情相報阿祥,漸漸失去了原氣,終於憔悴而死。

  從此,他努力培育茶樹,採製名茶。“從來佳茗似佳人”,爲了紀念碧螺姑娘。人們就把這種名貴茶葉取名爲“碧螺春”。

;

碧螺春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原名叫什麼?

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視察時品嚐了這種湯色碧綠、捲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讚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於是題名“碧螺春”。

碧螺春原名叫功夫茶或者新血茶。

碧螺春是中國傳統名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屬於綠茶類,已有1000多年曆史。碧螺春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蘇州吳中區)一帶,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

唐朝時就被列爲貢品,古人們又稱碧螺春爲“功夫茶”、“新血茶”。高級的碧螺春,茶芽之細嫩0.5公斤幹茶需要茶芽6-7萬個。炒成後的幹茶條索緊結,白毫顯露,色澤銀綠,翠碧誘人,捲曲成螺,產於春季,故名“碧螺春”。

擴展資料:

碧螺春的價值功能

1、興奮作用:茶葉的咖啡鹼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幫助人們振奮精神、增進思維、消除疲勞、提高效率。

2、利尿作用:茶葉中的咖啡鹼和茶鹼具有利尿作用,用於治療水腫、水滯瘤。利用紅茶糖水的解毒、利尿作用能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

3、強心解痙作用:咖啡鹼具有強心、解痙、鬆弛平滑肌的功效,能解除支氣管痙攣,促進血液循環,是治療支氣管哮喘、止咳化痰、心肌梗塞的良好輔助藥物。

4、抑制動脈硬化作用:茶葉中的茶多酚和維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防止動脈硬化的作用。所以經常飲茶的人當中,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發病率較低。

5、抗菌、抑菌作用: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於細菌,能凝固細菌的蛋白質將細菌殺死。可用於治療腸道疾病,如霍亂、傷寒、痢疾、腸炎等。皮膚生瘡、潰爛流膿外傷破了皮,用濃茶沖洗患處,有消炎殺菌作用。口腔發炎、潰爛、咽喉腫痛,用茶葉來治療,也有一定療效。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碧螺春

碧螺春茶葉名字的由來

“碧螺春”茶的由來

久負盛名的碧螺春茶,產於太湖洞庭東西二山。有關碧螺春的由來,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

清康熙年間,當地人在洞庭湖東碧螺峯石壁上發現了一種野茶,便採下帶回作飲料。有一年,因產量特多,竹筐裝不下,大家把多餘的放在懷裏,不料茶葉沾了熱氣,透出陣陣異香,採茶姑娘都嚷着:“嚇煞人香!”這“嚇煞人香”是蘇州方言,意思是香氣異常濃郁。於是衆人爭傳,“嚇煞人香”便成了茶名。清康熙三十八年玄燁(康熙皇帝)南巡到太湖,康熙認爲“嚇煞人香”這個名字不雅,便賜名爲“碧螺春”,從此沿用至今。

碧螺春茶採摘時間較早,一般在穀雨前後採摘。炒制時要做到“幹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細而不斷”。因此外形捲曲如螺,昔毫畢露,細嫩緊結,葉底如雀舌,水色淺,味醇而淡,香氣清高持久,回味雋永。

參考資料:http://www.cycnet.com.cn/encyclopedia/history/culture/tea/991215051.htm

碧螺春的歷史

  碧螺春是漢族傳統名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屬於綠茶類,已有1000多年曆史。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碧螺春的歷史,一起來看看。

   碧螺春的歷史

  洞庭碧螺春是我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豔、香濃、味醇“四絕”聞名中外。碧螺春始於何時,名稱由來,說法頗多。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峯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康熙已卯……撫臣宋葷購此茶以進……,上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採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後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又據《隨見錄》:“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殺人’,產碧螺峯者尤佳,名‘碧螺春’”。若以此爲實,則碧螺春茶應是始於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也有人認爲:碧螺春是因形狀捲曲如螺,色澤碧綠,採於早春而得名。不管碧螺春的名稱由來如何,該茶歷史悠久,早爲貢茶是毫無疑義的了。據《蘇州府志》載:“洞庭東山碧螺石壁,產野茶几株,每歲土人持筐採歸,未見其異。康熙某年,按候採者,如故,而葉較多,因置懷中,茶得體溫,異香突發。採茶者爭呼:嚇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

  又據清代王應奎《柳南 隨筆 》記載:清聖祖康熙皇帝,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車駕幸太湖。巡撫宋犖從當地製茶高手朱正元處購得精製的“嚇煞人香”進貢,帝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日“碧螺春”。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來的 故事 之一。後人評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澤碧綠,捲曲似螺,春時採製,又得自洞庭碧螺峯等特點,欽賜其美名。從此碧螺春遂聞名於世,成爲清宮的貢茶了。

  碧螺春雅名的 傳說

  碧螺春茶名之由來,還有一個動人的民間傳說。雲昔年,在太湖的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勤勞、善良的孤女,名叫碧螺。碧螺生得美麗、聰慧,喜歡 唱歌 ,且有一副圓潤清亮的嗓子,她的歌聲,如行雲流水般的優美清脆,山鄉里的人都喜歡聽她唱歌。而與隔水相望的洞庭東山上,有一位青年漁民,名爲阿祥。阿祥爲人勇敢、正直,又樂於助人,在吳縣洞庭東、西山一帶方圓數十里的人們都很敬佩他。而碧螺姑娘那悠揚宛轉的歌聲,常常飄入正在太湖上打魚的阿祥耳中,阿祥被碧螺的優美歌聲所打動,於是默默地產生了傾慕之情,卻無由相見。

  在某年的早春裏有一天,太湖裏突然躍出一條惡龍,蟠居湖山,強使人們在西洞庭山上爲其立廟,且要每年選一少女爲其做“太湖夫人”。太湖人民不應其所求,惡龍乃揚言要蕩平西山,劫走碧螺。阿祥聞訊怒火中燒,義憤填膺,爲保衛洞庭鄉鄰與碧螺的安全,維護太湖的平靜生活,阿祥趁更深夜靜之時潛游至西洞庭,手執利器與惡龍交戰,連續大戰七個晝夜,阿祥與惡龍俱負重傷,倒臥在洞庭之濱。鄉鄰們趕到湖畔,斬除了惡龍;將已身負重傷,倒在血泊中的降龍英雄——阿祥救回了村裏,碧螺爲了報答救命之恩,要求把阿祥擡到自己家裏,親自護理,爲他療傷。阿祥因傷勢太重,已處於昏迷垂危之中。

  一日,碧螺爲尋覓草藥,來到阿祥與惡龍交戰的流血處,猛可發現生出了一株小茶樹,枝葉繁茂。爲紀念阿祥大戰惡龍的功績,碧螺便將這株小茶樹移植於洞庭山上並加以精心護理。在 清明 剛過,那株茶樹便吐出了鮮嫩的芽葉,而阿祥的身體卻日漸衰弱,湯藥不進。碧螺在萬分焦慮之中,陡然想到山上那株以阿祥的鮮血育成的茶樹,於是她跑上山去,以口銜茶芽,泡成了翠綠清香的茶湯,雙手捧給阿祥飲嘗,阿祥飲後,精神頓爽。碧螺從阿祥那則毅而蒼白的臉上第一次看到了笑容,她的心裏充滿了喜悅和欣慰。當阿祥問及是從哪裏採來的“仙茗”時,碧螺將實情告訴了阿祥。阿祥和碧螺的心裏憧憬着未來美好的生活。於是碧螺每天清晨上山,將那飽含晶瑩露珠的新茶芽以口銜回,揉搓焙乾,泡成香茶,以飲阿祥。阿祥的身體漸漸復原了;可是碧螺卻因天天銜茶,以至情相報阿祥,漸漸失去了原氣,終於憔悴而死。

  阿祥萬沒想到,自己得救了,卻失去了美麗善良的碧螺,悲痛欲絕,遂與衆鄉鄰將碧螺共葬於洞庭山上的茶樹之下,爲告慰碧螺的芳魂,於是就把這株奇異的茶樹稱之爲碧螺茶。後人每逢春時採自碧螺茶樹上的芽葉而製成的茶葉,其條索纖秀彎曲似螺,色澤嫩綠隱翠,清香幽雅,湯色清澈碧綠;洞庭太湖雖歷經滄桑,但那以阿祥的斑斑碧血和碧螺的一片丹心孕育而生的碧螺春茶,卻仍是獨具幽香妙韻永惠人間的。

  茶史追溯

  碧螺春乃茶中珍品,以"形美、色豔、香高、味醇"聞名中外。唐陸羽《茶經》"茶之出"中曾提到:"蘇州長州生洞庭山"。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芥茶而細,味甚甘香,俗呼爲'嚇煞人',產碧螺峯者尤佳,名碧螺春"。又有說是清康熙帝因嫌"嚇煞人"不雅,改名爲"碧螺春",並列爲貢品。又據清未震鈞所著《茶說》載:"茶以碧蘿(螺)春爲上,不易得,則蘇之天池,次則龍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

  碧螺春如今屬全國十大名茶之一,1954年,周曾攜帶2斤"東山西塢村碧螺春"茶葉赴日內瓦參加會議。

  名茶鑑賞

  碧螺春的品質特點是: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清香淡雅、鮮醇甘厚、回味綿長,其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之稱。當地茶農對碧螺春描述爲:"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

  品嚐高級碧螺春頗有情趣。品飲時,採用無色透明的玻璃杯,先衝開水後下茶。或用70—80的開水沖泡。當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時間“白雲翻滾,雪花飛舞”,清香襲人。茶在杯中,觀其形,可欣賞到猶如雪浪噴珠,春染杯底,綠滿晶宮的三種奇觀。飲其味,頭酌色淡、幽香、鮮雅;二酌翠綠、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貴如珍,宛如高級工藝品,不可多得。

  碧螺春的品質優異,據清末震鈞(1857—1918年)所著《茶說》中道:“茶以碧蘿(螺)春爲上,不易得,則蘇之天池,次則龍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可見,碧螺春在歷史上就曾爲冠。其品質特點是: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香氣濃郁,滋味鮮醇甘厚,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之稱。當地茶農對碧螺春描述爲:“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

  碧螺春茶區每到採茶季節,春意盎然,滿山蒼翠,茶香百里。真是“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碧螺春的產地環境

  碧螺春產於江蘇吳縣太湖洞庭山,洞庭分東、西兩山,洞庭東山是宛如一個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洞庭西山是一個屹立在湖中的島嶼。兩山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5—16·5℃,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氣升騰,霧氣悠悠,空氣溼潤,土壤呈微酸性。加之質地疏鬆,極宜於茶樹生長。

  洞庭碧螺春產區是我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錯 種植 ,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綠色的屏風,一片片濃蔭如傘的果樹,蔽覆霜雪,掩映秋陽。茶數、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洞庭碧螺春歷史典故

碧螺春是由士人朱元正獨自指出來的茶,“出自其家,尤稱妙品,每斤價值三兩。”據朱元正的記載,“碧螺春”的名字是康熙皇帝親自取的。碧螺春本來叫“嚇殺人香”茶,意思是這種茶香到了極點。康熙十四年仲春時節,康熙南巡駕臨太湖,來到洞庭東山。巡撫宋犖命令手下購買“嚇殺人香”茶進獻皇上。康熙喝了之後,挺喜歡,就問茶的名字。當他知道茶名是“嚇殺人香”後,說:“茶倒是精品,但茶名登不了大雅之堂。朕以爲,此茶既然出自碧螺峯上,茶葉又捲曲似螺,就改名爲‘碧螺春’吧!”

碧螺春的故事神話故事簡單內容簡介

很久很久以前,洞庭西山住着一位美麗、勤勞、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有一天,碧螺姑娘到洞庭東山去砍柴,爬到半山腰聞到一股清香,擡起頭來四周張望,發現洞庭東山最高峯莫釐峯上有幾棵茶樹,這陣陣清香正是從那裏飄來的,她感到很奇怪,於是冒着危險攀上懸崖,來到山峯頂上,只見在石頭縫裏長着幾棵綠油油的茶樹,散發着濃郁的清香,碧螺姑娘採了些嫩芽揣在懷裏,便下山回家。到家後,又累又渴,當她把懷中的茶葉嫩芽取出來時,只覺得清香襲人,滿屋芬芳,姑娘大叫‘嚇煞人哉,嚇煞人哉!’一邊拿些嫩芽泡上一杯開水喝了起來,飲後沁人心脾,餘香經久不絕,同時覺得精神振奮,疲勞全消。姑娘喜出望外,決心把這寶貝茶樹移回家來栽種。第二天,她重新爬上山峯,把小茶樹挖來,移植在西山的石公山腳下,加以精心培養。幾年以後,茶樹茂盛,散發出來的清香,吸引了遠近鄉鄰,碧螺姑娘把樹上的嫩芽焙製成象“銅絲條、滿身毛”的幹茶,沖泡後招待大家。大家飲後覺得奇香異常,妙不可言,就問這是什麼茶,姑娘隨口回答“嚇煞人香”。從此這種“銅絲條、滿身毛、嚇煞人香”的茶名在洞庭西山、東山廣爲傳播。碧螺姑娘去世後,當地人民爲了紀念她,就把這種“銅絲條、滿身毛、嚇煞人香”的茶葉改稱爲“碧螺春”。

碧螺春茶葉的來歷

碧螺春由土人朱元正獨自制法,“出自其家,尤稱妙品,每斤價值三兩。”這“碧螺春”茶名,據朱元正的記載是康熙皇帝親自取的。康熙十四年仲春時節,康熙南巡。大駕光臨太湖,來到秀麗的洞庭東山。巡撫宋犖命手下買朱元正家制作的“嚇殺人香”茶,進獻皇上。康熙見此茶條索纖細,捲曲像螺,覺得十分可愛,沖泡後但見“雪花”飛舞,清香襲人。他啜飲了幾口.頓覺鮮爽生津。康熙問此茶叫什麼名字?宋犖連忙回答說“嚇殺人香”,意思是此茶香到了極點。康熙說:“茶倒是精品,但茶名登不了大雅之堂。朕以爲,此茶既然出自碧螺峯上,茶葉又捲曲似螺,就改名爲‘碧螺春’吧!”

碧螺春的簡介和神話傳說

分類: 煩惱

問題描述:

有關碧螺春的簡介和由來。

解析:

太湖中的洞庭西山、洞庭東山,是碧螺春茶的原產地和主產區,最早的產茶歷史,文獻記載見於唐代陸羽的《茶經》。碧螺春的前身是產於西山水月塢的水月茶,又稱小青茶。據《太平清話》載:“洞庭山小青塢出茶,唐宋入貢,下有水月寺,即貢茶院也。”現存於水月寺刻於明正統十四年(1449)的“水月禪寺中興記”碑,刻有多首名人題詠水月寺的詩,其中就有宋代文學家蘇舜欽題詩:“水月開山大業年,朝廷敕額至今存。萬株鬆覆青雲塢,千樹梨開白雲園。無礙泉香誇絕品,小青茶熟佔魁元。當時飯聖高陽女,永作伽藍門。” 至明末清初,水月茶俗稱爲“嚇煞人香”。成書於清雍正十二年(1734)陸延燦的《續茶經》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山而細,味甚甘香,俗呼嚇煞人香。”

據《太湖備考》等史志記載,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月,康熙帝南巡至浙江回京,途經蘇州,江蘇巡撫宋犖以洞庭“嚇煞人香”茶進獻,康熙飲後大加讚賞,因其茶“清湯碧綠,外形如螺,採製早春”,賜名爲“碧螺春”,自此,碧螺春每年進貢,名揚天下。初,碧螺春綠茶被評爲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時西山縹緲山莊經銷的碧螺春在國內外享有盛譽,1910年在南洋勸業會獲優等獎,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金質獎章。近年,有外地茶葉按碧螺春方法炒制,也名之以“四川碧螺春”、“貴州碧螺春”、“浙江碧螺春”等,外形雖與洞庭(山)碧螺春相似,但因土壤及氣候條件的差異,品質遠較洞庭(山)碧螺春差,一作對比即可區分。爲保護消費者利益,2003年起實行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只有產自蘇州市吳中區西山鎮和東山鎮的碧螺春綠茶,才能稱爲“洞庭(山)碧螺春”,零售產品包裝上均貼有原產地域產品保護標誌,並可通過網絡驗證。

洞庭(山)碧螺春的品級與採製時間關係極大,可稱一日數品。採製於清明前,稱“明前”,爲上品;採製於穀雨前,稱“雨前”,質量略遜於明前,但仍屬佳品。穀雨後氣溫高,茶葉生長快,葺毛少,體形粗大,只能稱爲“炒青”。難得遇到溫暖的早春,採得春分之前的“分前”碧螺春,則尤爲名貴,爲數十年難得的珍品。1954年周恩來總理參加日內瓦會議,帶去了東山西塢村和西山梅益村(包山塢)的“分前”碧螺春,與會者飲後,都讚不絕口;1971年周恩來與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簽訂“上海公報”時,送給基辛格的禮物,也是洞庭碧螺春。

洞庭(山)碧螺春採製的人工量極大,成本高,是真正的“功夫茶”。所用嫩芽是初展的一芽一葉(俗稱“一旗一”),長1~1.5釐米,寬不能超過1釐米,每斤成茶平均要5~6萬個頭,從採、揀、制、炒,約需6~8個人工。嫩芽葉背後有茸毛,新鮮時不明顯,製成後始顯露,品質越好茸毛越多,是爲洞庭(山)碧螺春的一大特色。製作過程極繁,操作技術要求很高。從採摘到鮮葉揀剔,上鍋後的高溫殺青、熱揉成形、搓團顯毫、文火乾燥,前後經過6道基本工序,始成碧螺春。其間火候強弱的控制是關鍵性的,往往上品嫩芽,因火功、炒制技術上的缺陷,便成下乘碧螺春。製成後的洞庭(山)碧螺春香氣濃郁純正,外形具有“纖細多毫,捲曲呈螺,嫩香持久,滋味鮮醇,回味甘甜”的特色。

飲洞庭(山)碧螺春,須杯中先注開水,後投茶葉,皆沉杯中不浮,然後茶葉徐徐展開,顯天然芽葉本色。若先將碧螺春入杯而後注水,則茶葉上的葺毛受衝擊而浮起,使茶水混而味亦遜。品嚐高級碧螺春頗有情趣。品茶時,採用潔淨透明的玻璃杯,先衝開水後放茶。當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時杯中葺毛翻飛,清香襲人。茶在杯中,觀其形,可欣賞到猶如雪浪噴珠、春染杯底、綠滿晶宮的三種奇觀。飲其味,頭酌色淡、幽香、鮮雅;二酌翠綠、芬芳、味醇;三酌清香、馥郁、回甘,真是其貴如珍,宛如高級工藝品,不可多得。

碧螺春貯藏方法十分講究。傳統的貯藏方法是紙包茶葉,袋裝塊狀石灰,茶、灰間隔置缸中,加蓋密封吸溼貯藏。隨着科學的發展,近年來亦有采用三層塑料保鮮袋包裝,分層緊扎,隔絕空氣,放在10℃以下冷藏箱或電冰箱內貯藏,久貯年餘,其色、香、味猶如新茶,鮮醇爽口。碧螺春不僅是名茶,亦可烹成“碧螺蝦仁”等名菜,色、香、味俱佳。

碧螺春的傳說

傳說在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美麗、勤勞、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東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小夥子,名叫阿祥,打魚爲生,兩人相愛着。但不久災難來臨,太湖中出現了一條惡龍,作惡多端,揚言要碧螺姑娘作它的妻子,如不答應,便興風作浪,讓人民不得安寧。阿祥得知此事後,便決心爲民除害,他手持魚叉潛入湖底,與惡龍搏鬥,最後終將惡龍殺死,但阿祥也因流血過多而昏迷過去。碧螺姑娘將阿祥擡到家中,親自照料,但不見轉好。碧螺姑娘爲了搶救阿祥便上山尋找草藥。在山頂見有一株小茶樹,雖是早春,已發新芽,她用嘴逐一含着每片新芽,以體溫促其生長,芽葉很快長大了,她採下幾片嫩葉泡水後給阿祥喝下,阿祥果然頓覺精神一振,病情逐漸好轉。於是碧螺姑娘把小茶樹上的芽葉全部採下,用薄紙包好緊貼胸前,使茶葉慢慢暖幹,然後搓揉,泡茶給阿祥喝。阿祥喝了這種茶水後,身體很快康復,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然而碧螺姑娘卻一天天憔悴下去,原因是姑娘的元氣全凝聚在茶葉上了,最後姑娘帶着甜蜜幸福的微笑,倒在阿祥懷裏,再也沒有醒過來。阿祥悲痛欲絕,他把姑娘埋在洞庭山上,從此山上的茶樹越長越旺,品質格外優良。爲了紀念這位美麗善良的姑娘,鄉親們便把這種名貴的茶葉,取名爲"碧螺春"。 後來有 “從來佳茗似佳人”來形容女子也正是因爲如此。

碧螺春的歷史發展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曆史,當地民間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嚇煞人香。相傳有一尼姑上山遊春,順手摘了幾片茶葉,泡茶後奇香撲鼻,脫口而道“香得嚇煞人”,由此當地人便將此茶叫“嚇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視察時品嚐了這種湯色碧綠、捲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讚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於是題名“碧螺春”。關於此茶名稱的來歷除了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時親賜之外,也有碧螺春在明代時就已有茶名的傳說,還有一種巧妙的解釋說取其色澤碧綠,捲曲如螺,春季採製,又採自碧螺峯這些特點,因而命名爲碧螺春。此茶有悠久歷史,在清代康熙年間就已成爲年年進貢的貢茶。

洞庭碧螺春產區是中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泉城紅、泉城綠、等果木交錯種植。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茶樹、果樹相間種植,令碧螺春茶獨具天然茶香果味,品質優異。其成品茶外形緊密,條索纖細,嫩綠隱翠,清香幽雅,鮮爽生津,湯色碧綠清澈,葉底柔勻,飲後回甘。

碧螺春茶條索緊結,捲曲如螺,白毫畢露,銀綠隱翠,葉芽幼嫩,沖泡後茶葉徐徐舒展,上下翻飛,茶水銀澄碧綠,清香襲人,口味涼甜,鮮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爲貢品。碧螺春,名若其茶,色澤碧綠,形似螺旋,產於早春。

外形條索纖細,茸毛遍佈,白毫隱翠;泡成茶後,色嫩綠明亮,味道清香濃郁,飲後有回甜之感。人們讚道:“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洞庭碧螺獨特的花果香,主要是因爲它生長在果園之中,並且接受了洞庭特有水土的滋養。其他碧螺春是沒有清香和果香的,只有沃土氣和青葉氣。

洞庭碧螺春是中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豔、香濃、味醇“四絕”聞名於中外。碧螺春始於何時,名稱由來,說法頗多。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峯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康熙己卯……撫臣朱犖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採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後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

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煞人’,產碧螺峯者尤佳,名‘ 碧螺春’”。若以此爲實,則碧螺春茶應始於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

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記載:清聖祖康熙皇帝,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車駕幸太湖。巡撫宋犖從當地製茶高手朱正元處購得精製的“嚇煞人香”進貢,帝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日“碧螺春”。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來的故事之一。後人評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澤碧綠,捲曲似螺,春時採製,又得自洞庭碧螺峯等特點,欽賜其美名。從此碧螺春遂聞名於世,成爲清宮的貢茶了。

2009年起,洞庭碧螺春茶將實施新的國家產品質量標準,新標準的實施,將統領碧螺春茶產業發展的核心,調整茶葉種植、加工生產、銷售消費及監管的各個領域。

標籤:由來 碧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