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雲南野生大茶樹

雲南野生大茶樹

雲南野生大茶樹是一種生長在雲南省西南部地區的茶樹品種,通常生長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區。這種茶樹高度可達10米,樹幹粗壯,葉子較大,茶葉帶有一定的野味。因爲生長在高海拔的山區,得益於氣候和土壤的條件,雲南野生大茶樹所製成的茶葉香氣濃郁,口感醇厚,且富含豐富的營養物質和天然的香氣成分。同時,雲南野生大茶樹也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茶文化和旅遊產業的重要資源之一。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涼王茶樹最大的有多大

涼王茶樹最大的有1700多年。根據查詢相關信息顯示,最長壽最大的茶樹,勐海茶樹王,在雲南勐海縣巴達區大黑山原始森林中,樹身高34米,樹圍3.3米,直徑一米多,樹齡1700多年,是雲南最長壽最大的茶樹。

「關注」雲南,全球獨一無二的古茶樹王國!

資料顯示,我國古茶樹有5600多萬株,約97%分佈在雲南

作爲世界茶樹原產地,雲南分佈有大量野生茶樹羣落、栽培型古茶園和數千萬株古茶樹,是全球獨一無二的古茶樹王國。

據云南省林草局介紹,初步資源調查結果顯示,雲南有古茶樹91萬畝、約5400萬株,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古茶園保存面積最大、古茶樹和野生茶樹羣落保存數量最多的地方。

古茶樹是雲南茶產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基礎。2021年,雲南古樹茶產量約1.2萬噸,綜合產值達120億元。目前,雲南茶產業已成爲年產值過1000億元、涉及近1000萬人的富民產業。

數以千萬計的古茶樹

茶界已基本形成共識,樹齡100年以上的茶樹可稱爲古茶樹。

西南林業大學綠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雲南省古茶樹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藍增全教授介紹,有據可查的資料顯示,我國古茶樹有5600多萬株,約97%分佈在雲南,貴州有120萬株以上,廣西、四川、重慶、福建、海南等也有少量分佈。

“雲南是茶樹起源地、多樣性中心和種質資源寶庫,是全球獨一無二的古茶樹王國。”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何青元介紹,全球茶組植物共有31個種4個變種,其中雲南有23個種3個變種,以雲南茶樹作模式標本定名的有16個種2個變種。

何青元說,茶樹在從起源地向其他地域傳播的過程中,發生了從形態水平到細胞水平再到分子水平的一系列演化,從而形成今天豐富多彩的種質資源。雲南茶樹資源的特點是種類多,大葉種、中葉種和小葉種類型俱全,熱帶、帶、溫帶、寒帶都有分佈。多數茶種以局部分佈爲主,大理茶種、普洱茶種等在全省分佈廣泛。

雲南古茶樹分佈呈現兩個特點:一是分佈廣闊,全省16個州市中13個有古茶樹;二是密集分佈於“一流域二山脈”,即瀾滄江流域、哀牢山脈和高黎貢山南端,其中瀾滄江流域的古茶樹資源佔全省90%以上,集中在瀾滄江流域大理至西雙版納區間。

中國種茶、飲茶 歷史 悠久。存世第一部茶學著作、唐代陸羽《茶經》記載: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

藍增全介紹,雲南境內發現的幾棵典型古茶樹,分別是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古茶樹的代表,爲證明雲南是世界茶樹原產地提供了有力證據。比如,1951年在勐海縣南糯山發現的栽培型古茶樹,樹高8.8米、基徑138釐米,樹齡約800年。1961年在勐海縣巴達山發現的野生型古茶樹,樹高32米、基徑100.3釐米,樹齡約1700年。1991年在瀾滄縣邦崴村發現的過渡型古茶樹,樹高11.8米、基徑78.9釐米,樹齡1000多年,這棵茶樹的照片後來登上了中國郵票。

此外,在臨滄市鳳慶縣香竹箐發現的一棵古茶樹,樹高10.7米、基徑185釐米、基圍582釐米,是已知世界上最粗大的古茶樹,要4個人手拉手才能圍起來。鳳慶縣委陳禮軍說:“目前這棵樹仍然枝繁葉茂,每年進行保護性採摘。”

特別珍稀的野生茶樹羣落

藍增全介紹,雲南不僅擁有數以千萬計的古茶樹,還擁有特別珍稀的古茶生態系統——野生茶樹羣落,目前報道的已有88個。

一棵茶樹存活上千年很難得,一個野生茶樹羣落則可能延續幾千年。大量野生茶樹羣落的存在,不僅爲證明雲南是世界茶樹原產地提供了“活化石”,也爲茶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富寶貴的種質資源。

如鎮沅縣千家寨野生茶樹羣落,位於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大理茶種分佈的東界、哀牢山野生茶樹羣落的典型代表。資源調查顯示,該茶樹羣落分佈面積2.3萬畝,有胸徑5釐米以上的野生茶樹47萬餘株,胸徑30釐米以上的3411株,樹高30米以上的18株。其野生茶樹密度之大、大徑級茶樹之多,極爲罕見。

雙江縣勐庫鎮邦馬大雪山野生茶樹羣落,1997年才被當地村民發現,集中分佈面積約1.27萬畝,海拔2200米到2750米,是目前國內外已知分佈海拔最高的野生茶樹羣落。據專家考證,該羣落茶樹爲大理茶種,在進化上比較原始,但具有茶樹的全部形狀特徵和茶葉功能成分,能夠製茶飲用。

巧合的是,當今雲南栽培範圍最廣的茶樹品種勐庫大葉茶(屬普洱茶種),原產地在邦馬大雪山中下部的冰島村和公弄村。專家認爲,勐庫野生茶樹羣落與勐庫大葉茶同出一山,對研究茶樹的來源、演化、分類和種質創新等具有重要價值。同時,勐庫野生茶樹具有較強的抗逆性尤其是抗寒性,是抗性育種的重要資源。

如寧洱縣困鹿山古茶園,是精細管理種茶模式的典範,是茶葉栽培從粗放型、分散型走向集約化、規模化的例證。困鹿山古茶園在小範圍內聚集有古茶樹327株,兼具大葉種、中葉種和小葉種,是茶葉種質資源和茶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動案例。

藍增全說,瀾滄江孕育了茶文明,瀾滄江流域的古代濮人最早發現和利用茶葉。對茶的認識過程中,濮人先認識到茶可以“解毒”,於是發現了茶的藥用價值;後來認識到茶還可以解膩、助消化,進而發現了茶的品飲價值。經廣泛傳播,茶最終風靡世界,成爲與咖啡、可可並列的世界三大飲料。

撰文:伍曉陽 嚴勇 趙彩琳

勐庫大雪山野生古茶樹羣落的簡介

勐庫大雪山位於雙江縣城的西北部,是孕育勐庫大葉茶的搖籃,主峯海拔3233.5米,從縣城所在地遠遠望去,重巒疊嶂,形成了一道面向西北方向的綠色屏障。古茶樹羣落就分佈在大雪山海拔海拔2200至2750米的山腰上,這裏年均溫度低於11℃,年降雨2000毫米左右,這裏的自然條件正好是茶樹生長的天堂。 人跡難至的原始森林中,分佈着目前已發現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樹羣落,大部分樹齡在千年以上。 經過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雲南省農業科學研究院茶葉研究所等科研部門的植物專家和茶葉專家的鑑定,雙江縣大雪山野生古茶園是茶樹起源中心之一。 在那次乾旱發生之前,大雪山的植被非常茂密,特別是生長在山裏的一叢叢竹林像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擋着人們對大雪山更深處的探索,別說是人,就連野生動物都很難在這些竹林裏穿行。正因如此,隱藏在山上的古茶樹羣落始終保持着與世隔絕的狀態。1997年的乾旱給這些竹林帶來了毀滅性的影響,由於嚴重缺水,竹林逐漸乾枯死亡,大雪山原本密集的植被也慢慢出現了空隙,周邊的村民開始更爲自由地在山上活動,就在這個時候,人們發現了除了單株的古茶樹以外,還存在着其他大量的古茶樹,分佈面積達到了1.2萬畝。這個重大的發現很快傳遍全球,勐庫大雪山野生古茶樹羣落被專家一致認爲是迄今世界上已發現的海拔最高、分佈面積最廣、種羣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樹羣落,雙江縣城也霎時間變得小有名氣。

在發現的古茶樹中,樹齡爲2700年的1號大茶樹無疑最爲搶眼,這也是迄今爲止人們發現的樹齡最大的古茶樹。據專家考證,這棵古茶樹位於海拔2720米處,株高16.8米,基圍3.25米,胸圍3.1米。“站在樹下擡頭望着茂密的茶葉,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要知道,一棵茶樹正常生長500年,才能長到與成年人一樣的高度。”

勐庫野生古茶樹是一個野生茶樹物種,在進化上比普洱茶種原始,具有茶樹一切形態特徵和茶樹功能性成分,勐庫野生古茶樹羣落是世界茶樹起源中心之一。古茶樹專家馬躍華介紹,在數百年前,居住在大雪山的拉祜族和布朗族人偶然間拾到了掉在地上的野茶籽,並用於人工栽培。隨後,人工種茶的傳統以雙江爲源頭,通過茶馬古道傳到了雲南保山以及更遠的地方。

1998年,雙江縣成立了古茶樹資源保護機構,並在古茶樹羣落所在的大雪山山腰上修建了雙江孟庫古茶樹羣落保護管理所。

爲查清勐庫大雪山野生古茶樹羣落的地理位置,環境生態,野生茶樹的生化成分,進一步開發利用這一自然資源,並對其保護.對野生古茶樹羣,除雙江縣內有關部門及地縣組織初步調查外,縣對此先後作了詳細考察的大量工作.  2002年9月20日,縣生物資源開發創新辦向臨滄行署生物資源開發創新辦提交《關於對雙江自治縣勐庫古茶樹羣落進行科考鑑定實施方案的請示》.10月,縣茶葉創新辦張遠來撰文《雙江自治縣勐庫古茶樹的發現與保護利用開發建議》,《勐庫古茶樹的發現與保護利用  開發的思考》.2002年11月28日,雙江自治縣委、縣成立勐庫古茶樹羣落科考鑑定領導小組,負責領導和組織實施勐庫野生古茶樹羣落的科考鑑定工作.  2002年12月5—86,由縣組織,邀請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雲南農業大學、昆明理工大學、雲南省茶業協會、臨滄地區茶業協會等單位專家組成的野生古茶樹考察組,對雙江自治縣勐庫野生古茶樹羣落進行了現場考察、調查和採訪,結合當地羣衆提供的相關資料,經充分分析研究,對勐庫野生古茶樹分佈,環境生態、樹齡形態特徵得出科學結論。12月9日,在縣招待所會議室召開科考鑑定彙報會,並形成會議紀要.10日,作出科考鑑定總結,同時由科考組成員張建邦向省創新辦主任書面彙報考察結果,鑑定會議紀要全文爲:  1、勐庫野生古茶樹羣落地處雙江自治縣西北大雪山中上部,地理座標爲東經99°46′, —99°49′,北緯23°40′ —23°42′,分佈面積約12 000多畝,海拔高度爲2 200—2 750米.羣落所處環境條件和植被主要特點是:  勐庫野生古茶樹羣落的植被類型屬於南帶山地季雨林,其主要標誌:①板狀根較發達(樟科、殼鬥科);⑦木質藤冠羣落十分顯著(如南五味子屬);③附生植物豐富(蘭科、杜鵑花科和蕨類等).羣落結構:主要建羣樹種爲木蘭科、樟科。殼鬥科的種類並構成了一級喬木層;二級喬木層以勐庫野生古茶樹爲優勢.此外有五加科、茜草科、桑科等;林下大面積箭竹全部枯死,草木層主要有蕁麻科等.在調查地塊內,古茶樹整個羣落是原生的自然植被,且保存完好,未受人類破壞,自然更新力強,生物多樣性極爲豐富.在雲南省內保存如此完好原始植被實屬少見,具有極爲重要的科學和保存價值,是珍貴的自然遭產和生物多樣性的活基因庫.

2009年雙江縣出臺文件,規定除了科研需要以外,勐庫野生古茶樹不允許任何形式的採摘行爲。

野生山茶古樹分佈最集中的地區在哪裏?

中國野生山茶古樹較集中地分佈在雲南騰衝、浙江舟山、山東嶗山沿海島嶼以及江西黎川、四川峨眉山和邛崍山等地。在離雲南騰衝18千米的雲華鄉境內相鄰的五個村,境內多山,山脈縱橫,溪河交錯,氣候溫溼,雨量充沛,空氣溼度大,土壤肥沃而偏酸性,古老的騰衝紅花油茶林多分佈在海拔1900~2200米之間的山脈,每一片林中,都有數量不等的古老山茶大樹,有的胸徑達76釐米。1982年,在騰衝雲華調查山茶資源時,發現一株特高的山茶大樹,品名爲“仙葉茶”,樹高20米,胸徑90.5釐米,估計樹齡700~800年。雲南省鳳慶縣洛黨鄉海拔2100米處的一株野生雲南紅花油茶古樹,樹高6.5米,基徑99釐米,樹齡500年左右。這是中國野生紅花油茶樹中最粗的一株,也是極珍貴的植物種質資源母樹。

野生紅山茶古樹分佈最集中的地區,是浙江省舟山羣島朱家尖島和沿海島嶼。朱家尖島位於舟山羣島的東南,全島15座山,其中海拔387.6米的大青山是野生紅山茶的主要分佈地。因島上氣候惡劣,常年海風較大,山體自然土層較淺,所以紅山茶樹長不高,成片野生紅山茶從岩石縫隙中長出,只能以灌木形態生長。一般高度在1.5~2.5米,基部分枝較多。基幹徑在20~30釐米,冠幅普遍在1~2米或2~3米,長勢茁壯而挺拔,稀疏的蓓蕾和花朵掩映在油亮的翠葉之中,一派蔚然景象。

青島地區現存野生耐冬古樹590株,其中長門巖島保存最多,共有535株。黃海北部的大關島、小關島和馬耳島,面積都不足半平方千米,島南殘留幾十株耐冬,爲山茶的原始種,花單瓣,深紅色,與舟山羣島的野生紅山茶屬同一個種。長門巖島是由大小兩個不同島嶼組成的。小島上耐冬樹很少,大島卻另是一番景象。這裏很少有其他雜樹,唯有蒼鬱茂密的山茶羣落遍佈全島。在坡地岩石縫隙的腐殖土中長出山茶樹粗大柯幹,一般幹徑爲10~30釐米,最粗的達40釐米,樹幹一般只有3~4米高,一律向右傾斜着,比起日本分佈最北的青森縣平內町山茶山上的“風衝型”山茶樹,還要蒼勁威武。

四川的野生川茶古樹資源之豐富,令人驚喜。在峨眉山脈、邛崍山脈和龍門山脈,竟發現數以萬計百年以上的野生川茶古樹。僅峨眉山腳洪雅吳莊鄉孔壩村一帶,就有逾百年的野生川茶古樹9000餘株。邛崍山脈不僅有大批油茶,而且有近萬株百年以上的川茶原始種。其中已發現9個花色不同、葉形葉脈各異的種。有大紅、深玫紅、粉、淡粉、白帶粉底和純白。最早的種爲白色,分佈地都在海拔1500米的深山中。大紅的多在海拔700~800米的山中。成都西南山區的雅安、樂山、眉山所屬各縣有上萬株百年以上的野生紅山茶原種。邛崍市除南寶鄉有大量野生山茶古樹分佈外,玉靈山脈一帶的高何鎮也有不少山茶原種。高何鎮邊有一風景秀麗的天台山,入山門幾千米,盤入山谷小徑,沿溪而上5千米,兩旁密生野生紅山茶,大者幹粗如盤,小者如臂,樹齡多在100~400年。從高何鎮西山九曲十八彎的沙石路到玉溪河,經寶順到太平鎮,驅車鄉間大道近1小時就到大河村。大河村海拔1400米,冬季最低溫度爲-12℃。距農戶家300米處即有野生紅山茶。從大河村再往上約5千米,到海拔1700~1800米的木坪子。此地多爲鐵桿小白花品種,葉小花小,粗略統計約10萬株,胸徑多在20餘釐米,樹高6~7米。太平鎮向北,經中林到大川,海拔1500米,山高路險,路兩旁野生山茶處處可見,大者胸徑在50釐米以上,小者胸徑20釐米。此地人煙稀少,高10餘米的大山茶古樹甚多,均爲白花。大川鎮再經毗盧寺到木姜林,進入黃水河流域。路兩旁古樹參天,此地野生紅山茶又高又大,老鄉告知尚有幹徑1米以上、樹高18米的千年古山茶樹。邛崍市南寶鄉發現一株樹高13米、主幹直徑62釐米、樹齡600多年的野生山茶。野生紅山茶在四川分佈極廣,不僅雅安、蘆山、名山、寶興很多,而且蒲江、大邑、崇州也不少,眉山市的洪雅(玉屏山區)、丹棱,樂山市的峨邊、馬邊、沐川,都有大量分佈。川北的江油、川南的古藺以及與雲南毗鄰的會理、會東、米易、鹽源也都有大量分佈。

雲南、四川、浙江舟山羣島和山東青島嶗山等地有這麼豐富的野生山茶古樹資源,確實是中國一筆巨大的財富。

雲南產普洱茶的八大山脈是哪幾個

普洱是“世界茶源、中國茶城、普洱茶都”,是世界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也是普洱茶的原產地。

說到“茶馬古道”,就不能不說到普洱市,思茅就曾經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

出現於景谷3540萬年前的寬葉木蘭化石(茶樹始祖),還有擁有活標本2700年的鎮沅千家寨野生世界“茶樹王”和上千年的瀾滄邦崴過渡型古茶樹、1800多年的景邁山萬畝人工栽培古茶園,足以證明茶葉在普洱市歷史上的重要性。

普洱市野生茶樹羣落分佈廣泛,主要在無量山、哀牢山和瀾滄江兩岸。

普洱市茶山分佈 普洱市史上有名的八大茶區,即景邁、邦崴、千家寨、無量山、板山、佛殿山、營盤山、牛洛河,分佈在普洱市的東西南北四方。

從行政區劃來說,主要茶產區有思茅,景東,景谷,瀾滄,鎮沅,江城等,還要提到目前逐步被髮掘的困鹿山。

具體茶區信息如下表。

景邁: 瀾滄縣惠民鄉,惠民鄉與勐海縣勐滿鄉相鄰 現存有千年萬畝古茶園,芒景(布朗族寨)和景邁(傣族寨)是雲南所有古茶園中連片面積最大的,十分壯觀。

主要分佈在景邁、芒景、芒洪、翁居、翁窪等村寨。

古茶園爲布朗族所種,居住已有1300多年。

老茶樹上所寄生之石斛科植物—螃蟹腳,成爲茶區另一特色產品。

邦崴: 瀾滄縣富東鄉邦崴村 村裏附近有數百畝老茶林,產量不大。

著名的千年“邦崴古茶樹”是迄今全世界範圍內發現的唯一古老的過渡型大茶樹,確定了中國、雲南普洱是世界茶葉起源地和發祥地的地位 景谷:古稱“勐臥”,意爲“有鹽井之地” 景谷縣,地處無量山脈西南側 歷史悠久,是唯一發現茶樹起源始祖寬葉木蘭化石的地方,至今約3540萬年。

普洱沱茶(團茶) 原創地。

全縣栽培百年以上古茶園3萬畝,野生茶羣落面積6.2萬畝,主要分佈在正興鎮黃草壩、通達,益智鄉曼竜、蘇家山,鳳山鄉順南光山,景谷鄉文山、文東等地,其中又以景谷鄉(小景谷)古茶園面積爲最多,品質也列於前茅。

小景谷各村基本都有古茶園分佈,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名氣最大的是苦竹山和文山頂兩處古茶園片區 困鹿山:寧洱縣鳳陽鄉,地處無量山系南段 困鹿山古茶園在清代曾是清宮貢茶的指定生產地,故又稱“困鹿山皇家古茶園”。

困鹿山古茶樹羣落地跨鳳陽、把邊兩鄉,總面積1萬畝,其中鳳陽鄉寬宏村的困鹿山境內有1939畝,屬半栽培型茶樹羣落與闊葉林混生形成的原始森林。

是目前寧洱縣境內發現的面積最大、保護最完整的古茶樹羣落。

著名影星張國立出資認養了三號古茶樹。

鎮沅 & 千家寨:“威鎮沅江”或“糧倉小城” 鎮沅縣 鎮沅縣位於滇西南哀牢、無量兩山中段,境內羣山並列,山區面積佔97.7%,種茶歷史悠久。

野生茶樹起落主要分佈在哀牢山中部和無量山支脈的老烏山、大亮山一帶,栽培型古茶樹主要分佈於海拔1700至2100米的自然村寨周圍。

古茶樹面積總量高達26萬畝,其中野生茶樹、栽培型茶樹面積分別達23萬畝和3萬畝。

千家寨茶山位於鎮沅縣九甲鄉和平村原始森林,屬哀牢山系,野生茶樹羣落萬餘畝,集中連片的4200畝。

著名的2700年千家寨1號古茶樹,系目前發現的最大最老的野生古茶樹。

景東 & 無量山: 景東:“壩子城” 無量山古稱蒙樂山,以“高聳入雲不可躋,面大不可丈量之意”得名 景東縣 景東縣產茶歷史悠久,屬普洱茶老產區。

景東野生茶樹分佈面積28.6萬畝,其中無量山居羣23.5萬畝,哀牢山居羣5.1萬畝。

栽培古茶園3.71萬畝。

其中老倉福德古茶山1.6萬畝,主要分佈在安定鄉、文龍鄉;金鼎古茶山0.75萬畝,主要分佈在林街鄉、景福鄉、大朝山東鎮;漫灣古茶山0.3萬畝,主要分佈在漫灣鎮;御筆古茶山0.5萬畝,主要分佈在錦屏鎮、文井鎮;哀牢山西坡古茶山0.56萬畝,主要分佈在花山鄉、大街鄉、太忠鄉、龍街鄉。

無量山自然保護區位於雲南省景東、南澗兩縣境內,地處無量山狹長山地的中上部。

無量山兩坡氣候存在一定的差異,氣候垂直分佈明顯。

江城 & 牛洛河 三江環繞,故名“江城” 江城縣,與越南、老撾國境相連 歷史上,江城茶葉生產經過了一個萌芽、興盛、衰落又到發展的過程。

以牛洛河茶廠等爲龍頭,現代茶園面積達到12.8萬畝(未含大樹茶),出口歐洲,暢銷國內。

牛洛河自然保護區,山上有森林與草場植被交錯茂密,動植物呈垂直分佈,較適合茶樹生長,以萬畝生態茶園聞名全省。

佛殿山 西盟縣 西盟縣境內存活有古茶樹共五大羣落總面積2.85萬畝,佛殿山野生古茶樹羣落最大有9000畝 營盤山 思茅區城區東南郊十餘公里 營盤山萬畝有機茶園2.4萬畝,被建設成爲觀光旅遊的“中華普洱茶博覽苑” 板山 寧洱縣勐先鄉原始林帶 清代較早的貢茶產地,在板山金竹林箐、茶山箐及白草地一帶發現大量栽培型茶樹羣落

我國發行的第一套茶文化郵票上的古茶樹是在( )。

我國發行的第一套茶文化郵票上的古茶樹是在雲南省。

古茶樹是指分佈於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樹及其羣落,半馴化的人工栽培的野生茶樹和人工栽培的百年以上的古茶園(林)。我國發行的第一套茶文化郵票上的古茶樹是在雲南省。鳳慶地區的“錦繡茶祖”是世界上最老的古茶樹,距今已有3200年曆史。

2005年3月在中國召開的古茶山國際研討會上通過的《雲南省古茶樹保護條例》建議稿指出:古茶樹是指分佈於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樹及其羣落,半馴化的人工栽培型野生茶樹和人工栽培的百年以上的古茶園中的茶樹。

茶文化郵票的發行背景

茶也稱茗,常綠灌木或喬木,山茶科植物。中國的中部至東南部和西南部廣泛栽培。性喜溼潤氣候和微酸性土壤,耐陰性強,用種子、扦插或壓條繁殖。中國是茶葉的原產地,是茶的故鄉。唐代陸羽《茶經》、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明代雲南《大理府志》、《廣西通志》均有記載。這些關於野生大茶樹的歷史記載,都是闡述茶葉原產地的重要實證。

茶,是中華之國飲;茶文化,是中華優秀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國幾千年古老文化在茶葉上的濃厚積澱。1997年4月8日,爲了弘揚中華民族悠久的茶文化,原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行了一套《茶》特種郵票。

西雙版納茶區13座古茶山?

西雙版納茶區13座古茶山

曼糯古茶山(勐海縣)

茶山地理:勐海縣最北臨,屬勐往鄉勐社村。同普洱的瀾滄和思茅區交界。這裏是瀾滄江出普洱市,進入西雙版納的第一站,海拔1200-1300米,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

古樹產地:大寨、上寨,中寨。

茶山歷史:這裏曾是勐海通往瀾滄的古道,歷史上曾經是普洱茶的重要產區。後來勐海通往瀾滄的道路改道,曼糯茶區逐漸衰落。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古明樹資源。

古樹現狀:曼勝古茶山在五六十年代經過較大破壞,很多古樹被破掉種糧食。但目前仍保留了2000畝左右,茶山環境歷經破壞,植被比較單一。

茶質特色:山野氣韻清晰,苦澀明顯,回甘較慢,香氣較濃都。

勐宋(勐海)古茶山(勐海縣)

釋名:“山頂上的壩子”。

茶山地理:勐海縣勐宋鄉,東接景洪市,南連格朗和鄉,隔流沙河與南糯山對望。其中那卡茶區海拔1600米,保塘茶區海拔1700-1800米。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樹產地: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舊寨,壩檬、大曼呂、那卡(臘卡)。

茶山歷史: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區之一,那卡也是版納最負盛名的產區之一,一百多年前即有漢人遷入經營茶葉生意。大曼呂等地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立了新式茶園,成爲勐海茶廠的重要原料來源。

古樹現狀:勐宋地區的古茶園目前還有3000畝左右。其中以那卡茶的最爲出名,保塘茶區保護的最爲完好。那卡古茶園種植密度較大,其中有一定小葉種混生。目前保留有300多畝。保塘古茶區與森林灌木共生,古茶分佈密度較低,散佈在森林裏,還保留了一定量較粗大的老樹。

茶質特色:那卡、保塘等古樹茶普遍茶香純正,苦澀明顯,山野氣韻強,回甘較慢。

南糯山古茶山(勐海縣)

釋名:“(產)筍醬(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縣格朗和鄉,景洪至勐海公路旁,距勐海縣城24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1500-1750毫米。年平均氣溫16-18度。

古樹產地:竹林寨、半坡寨、姑娘寨等

茶山歷史:南糯山種茶歷史悠久,享有盛名,傳說當年諸葛亮南征時曾在此種茶,古濮人在此種茶的歷史則十分久遠,後來哈尼人遷入南糯山開始種茶。在和新中國成立後,這裏都是普洱茶的重要產區,時期這裏是雲南機器製茶的發祥地。八十年代大規模開發茶園時對古樹有一定的破壞。

古樹現狀:目前南糯山古茶園約12000畝,是版納地區最爲著名和麪積最大的古茶山。古茶園分佈在9個自然村,由於分佈較廣,不同寨子的茶口感有一定區別以半坡老寨的茶最爲出名。由於代經歷史變遷,南糯山古樹,矮化老樹,臺地茶並存,古樹茶品質有所下滑。

茶質特色:湯質飽滿,回甘較快,山野氣韻較顯。

帕沙古茶山(勐海縣)

釋名:“一座山,一條河”。

茶山地理:勐海縣格朗和鄉西南帕沙村,處於南糯山與布朗山之間,海拔1200-2000米,年平均氣溫22℃,年降雨量1500毫米。

古樹產地: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幹、老端等。

茶山歷史:帕沙村唐宋時期即有哈尼先民居住種茶,目前仍保留相當數量古樹。

古樹現狀:帕沙目前存留的古茶園有2900畝左右,每個寨子都有一定數量的古樹資源。幾百年樹齡的古樹存量很多,大樹成片,基本未經矮化,保護較好,其中帕沙老寨的古樹茶較爲出名。

茶質特色:帕沙古樹苦澀明顯,但可以化開,清甜亦顯,生津明顯,山野韻足。

賀開古茶山(勐海縣)

釋名:“最先看到太陽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縣勐混鎮賀開村,北連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區,東鄰拉達勐水庫,西面腑望勐混壩子,海拔1400-1700米。

古樹產地:曼弄新寨、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邁、曼蚌、曼囡等。

茶山歷史:賀開拉祜屬古羌人餘脈,很早就在賀開一代種茶。當地人以諸葛亮爲茶祖,每年有儀式祭拜,還流傳古茶樹的傳說。近代賀開也是版納較爲著名的茶區之一。

古樹現狀:賀開現有連片古茶園9000畝以上,分佈於賀開、曼蚌2個村委會7個寨。賀開古茶園在西雙版納所有古茶園中連片面積最大,具有一定觀賞價值。在曼弄新、老寨之間有十幾株樹齡近千年的大茶樹。古茶園自然環境保護較爲良好。

茶質特色:湯質飽滿,略有苦澀,苦澀化甘較快,山韻明顯。

布朗山古茶山(勐海縣)

釋名:布朗族聚居地。

茶山地理:勐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南與緬甸接壤。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氣溫18.7度。老班章和新班章海拔1600-1700米,老曼娥寨相對海拔較低,約1200米。

古樹產地: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新竜、曼糯等。

茶山歷史:布朗山的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後裔,濮人在雲南種茶的歷史非常悠久,可以上溯到商周時期。目前在老曼娥寨還保留有較大規模的古茶園。老班章古樹在本世紀早期開始逐漸爲人所知,從外形到滋味,都具有明顯特點,茶友中有普洱茶之王的稱譽,至今仍是普洱茶市場價格的重要參考點。

古樹現狀:目前老班章和新班章寨共有古茶園兩千多畝,以老班章樹齡較老,自然環境保護較好,新班章亦存有相當數量的古樹。老曼娥寨的古茶園面積更大,有三千畝以上。總體來說,當地人爲維護老班章聲譽,茶園生態保護和管理不錯,但和大多數名山一樣,存在過度採摘的情況,茶質有所下降。

茶質特色:老班章茶外形肥壯,滋味濃烈,苦澀明顯,生津回甘快而持久,茶氣明顯。老曼娥茶與老班章類似,苦澀度更重,化開時間更慢。

巴達古茶山(勐海縣)

釋名:“仙人腳印”。

茶山地理:勐海縣西部,原屬巴達鄉,今屬西定鄉,西隔南覽河與緬甸相望。海拔1580-2000米。

古樹產地:曼邁、章朗、曼帕勒等。

茶山歷史:巴達茶的出名主要是因爲1962年發現的巴達野生大茶樹,爲雲南成爲世界茶發源地做出了貢獻,勐海茶廠在巴達地區也有規模龐大的臺地茶基地。其實除了野生茶和臺地茶,巴達的栽培古樹茶資源也很優秀,是當地的布朗族先民種植的,章朗古寨已有超過1400年曆史。

古樹現狀:巴達章朗、曼邁等地的古樹茶園自然環境保存較好,茶園與森林共生,古茶樹自然生長,大多沒有矮化,有少量小葉種,古茶園共有兩千畝以上。

茶質特色:山韻飽滿,香氣純正,苦澀明顯,湯中有甜,回甘快而明顯。

易武(慢撒)古茶山(勐臘縣)

釋名:“美女蛇居住之地”。

茶山地理: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臘茶山等。易武勐臘縣城北方,距勐臘110公里。年平均氣溫17.2度,年平均降水1500-1900毫米,慢撒在易武之北,同歸易武茶區。

古樹產地:易武、慢澈、麻黑、落水洞、颳風寨、老丁家寨、曼秀、大漆樹等。

茶山歷史:易武早在千年之前就有古濮人種植茶樹,明末清初之後,隨着六大茶山聲名鵲起,大量外地人遷入經營茶葉生意。早期慢撒地區茶葉生產貿易量很大,後來由於種種原因,轉至易武。清末時一些普洱茶歷史上著名的茶莊開始出現,如鴻慶號、同慶號、同興號、安樂號、乾利貞號等等。

古樹現狀:在古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大、產量最大。清朝後期以來一直是普洱茶的重要產區。目前易武茶區保留有少量沒有矮化的分散古樹和大量矮化的古樹茶園。這些茶園自然環境相對較好,保證了茶的山場氣韻。不過因爲易武茶成名早,古樹存在過度採摘和養護不當的情況,近年來茶質有所下降。

茶質特色:易武茶湯水柔和順滑,口感清甜,苦澀感較弱,回甘較好。有“茶中皇后”的稱號。

倚邦古茶山(勐臘縣)

釋名:“有茶樹、水井之地”。

茶山地理:勐臘縣最北部,今屬象明鄉管轄,涵蓋19個自然村,面積360平方公里,海拔跨度較大,從600米至1900米皆有分佈。其中曼鬆茶山海拔1340米。

古樹產地:倚邦、曼鬆、嶍崆、架布、曼拱、麻慄樹等。

茶山歷史:倚邦茶區歷史悠久,至今仍保留一定量的五百年以上的古樹。尤其是清代曼鬆茶成爲貢茶,令倚邦茶聲名遠播。有“吃曼鬆,看倚邦”之說,至今仍然有很多追捧者。

古樹現狀:倚邦茶區的獨特之處在於大葉種和小葉種茶樹混生。在曼拱、倚邦、麻慄樹等地還保留有小規模的古茶園,其中不乏中小葉種古樹。名聲較大的曼鬆茶區,因爲歷經破壞,古樹存量很小。

茶質特色:苦味很淡,澀比苦略顯,回甘較快,香氣獨特,微有蜜韻。

蠻磚古茶山(勐臘縣)

釋義:亦稱 “曼莊”,“大寨子”。

茶山地理:勐臘縣象明鄉南部,東部與易武茶區接壤,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海拔1100米左右。

古樹產地:曼莊、曼林、曼遷、八總寨等。

茶山歷史:曼專種茶歷史悠久,清代時已有盛名,《本草拾遺》和《滇海虞衡志》都提到六大茶山“以倚邦、蠻專者味較勝”。歷史上茶園多但茶號少,清末民初時多賣給易武茶號加工“易武七子餅一半是蠻磚茶”。

古樹現狀:綜合來說,蠻專茶區是西雙版納古六大茶山中古樹資源保存最好的茶區。不僅老樹保留較多,生態環境保存的也較好,基本沒有經過矮化。但是近年來也開始出現了一些不好的勢頭,比如爲了增加產量,砍伐茶園的大樹以增加光照,這會對茶質產生不好的影響。

茶質特色:湯質飽滿厚滑,山野氣韻較強,杯底留香持久,回甘快而持久,苦澀較輕,喉韻深沉。

革登古茶山(勐臘縣)

釋名:“很高之地”。

茶山地理:勐臘縣象明鄉安樂村,莽枝與倚邦茶區之間。海拔1300米左右。

古樹產地:值蚌、新發。

茶區歷史: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小,《普洱府志》記載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樹,但今已不存,也是破壞較爲嚴重的古茶山之一。

古樹現狀:古茶園歷經破壞,少部分存留在密林中,近年來被清理出來,大小葉種混生。

茶質特色:山韻明顯,苦澀較弱,回甘較好,湯質順滑。

莽枝古茶山(勐臘縣)

釋名:“(諸葛亮)埋銅(莽)之地”。

茶山地理:革登茶山西南,與革登同屬勐臘縣象明鄉安樂村,海拔1400米左右。

古樹產地:秧林、紅土坡、曼丫、江西灣、口奪等。

茶區歷史:千年前已有少數民族在此居住種茶,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園,清初,莽枝茶山的牛滾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葉集散地。清雍正時期因爲牛滾塘事件與土司發生矛盾,引發對西雙版納進行改土歸流、成立普洱府,從而帶來六大茶山以至於整個普洱茶的繁榮時期。

古樹現狀:莽枝古茶山歷經破壞,存留已經不多,而且存在爲了增加光照來增加產量,破壞古茶林中大樹的情況。古樹茶品質有明顯下降。

茶質特色:與革登茶類似,茶氣稍遜。苦澀較弱,回甘較快,杯底香較好。

攸樂古茶山(景洪市)

釋名:基諾族的世居地,基諾族過去稱攸樂人。

茶山地理:景洪市基諾鄉,基諾山東西長75公里,南北寬50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現存最大的古樹茶區,海拔575至1691米,平均氣溫18-20度,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樹產地:龍帕、司土老寨、麼卓、巴飄等。

茶山歷史:傳說基諾人是諸葛亮軍隊的後裔,基諾山種茶的歷史非常久遠。清代攸樂山產量很大,毛料主要供易武、倚邦等地加工,著名的“可以興”茶磚就是用攸樂茶製作的。

古樹現狀:古茶園多分佈於1200米至1500米之間,面積約3000畝,幾百年的古樹存留很多。因其交通便利,近年來存在過度採摘的情況,茶質有所下降。

茶質特色:和易武相近而苦澀略重,回甘較好,山韻明顯,水質略薄。

求雲南省古茶樹資源概況!

雲南是發現最古老野生茶樹和現存野生大茶樹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去南的野生大茶樹表現有最原始的特徵特性。從茶樹的分佈、地質的變遷、氣候的變化等方面研究的大量資料,都證實雲南處於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科研人員與省內專家經過長期調查,目前發現雲南現存有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類型千年以上古茶樹32棵.佔全國的43%,其中建議重點保護的古茶樹46株,雲南有17株,佔37%;全國有10個省區200多處發現有古茶樹,雲南在27個縣境內發現古茶樹,67hm 2 以上連片古茶園共14片,面積達1,414hm 2 。己初步摸清7雲南古茶園、古茶樹和野生茶樹羣落種類、數量、分佈現狀和生長狀況。 1.全省領先的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古茶樹資源課題成果 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組織相關專家和學者對全州古茶樹資源進行普查,繪製出了古茶園分佈圖。發現古茶樹古茶園散落於自治州兩縣一市的19個鄉(鎮)100個村寨之中,分佈區域達13萬多畝,百年以上古茶園共82234畝,這些古茶園大都分佈在經濟較落後、交通不發達的山區、半山區,分佈區域內居住着多種少數民族;古茶樹樹齡大多數在200-500年之間,具有上百株500至800年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樹和茶樹王,勐海縣的南糯山古茶山1100多年前就已經存在,是西雙版納瀾滄江以南地區的古老茶區,其產茶歷史不晚於普洱茶古六大茶山.除古六大茶山、南糯茶山之外,勵海縣的勐宋、巴達、布朗山,勐海、勐混壩緣丘陵地帶,景洪市勐龍、勐宋、曼傘等山區,都有大片的古茶山、古茶園分佈。古茶園茶樹品種資源十分豐富.類型多樣,茶組植物初步可分爲普洱茶、勐臘茶、多萼茶、大理茶、苦茶、滇緬茶等七個種或變種。現存的古茶樹資源以雲南大葉種(普洱茶)茶樹品種爲主,絕大部份爲栽培型,野生型古茶樹僅有零星分佈,最具代表性的有勐海巴達的樹齡在1700多年的大理茶野生型古茶樹、南糯山的樹齡達800多年的栽培型古茶樹、勐臘倚邦古茶山小葉種古茶樹。樹型有高大喬木、小喬木,最高達23m.最低的僅lm左右;葉形有大、中、小葉,有圓、橢圓等;芽葉色澤有綠、青、微紫等.茶樹株距在0.5m-1m之間,無明顯行距,均在原始森林裏,已經成爲森林中一個生物羣落。 2.海拔最離、面積最廣、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樹羣落 雲南省臨滄地區雙江拉枯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勐庫野生古茶樹羣落是目前國內外所發現的海拔最高、面積最廣、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樹羣落,創世界古茶樹新記錄;勐庫野生古茶樹是一個野生茶樹物種,在進化上比普洱茶種(Camelliasinensis)(包括若干栽培品種如勐庫大葉茶等)原始;勐庫野生古茶樹是珍貴的茶樹種質資源寶庫,由於所處海拔高,具有較強的抗逆性,尤其是抗寒性較強,是抗性育種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寶貴資源;雙江勵庫高海拔超大面積千年野生古茶樹羣落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雲南南部、西南部(即瀾滄江下游流域)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雙江縣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之一。勐庫大葉茶具有葉芽肥碩、茸毛特顯、持嫩性強、適制性廣、產最高等特性。1985年,該茶被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爲國家級品種。作爲雲南大葉種茶樹主要栽培品種之一的勐 庫大葉茶與勐庫野生古茶樹羣落同出一山,這對研究茶樹的起源、演變、分類和種質創新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3.年齡最老、保存最完整的野生古茶樹羣落 北迴歸線穿境而過的思茅市境內長在無量山、哀牢山和瀾滄江、李仙江兩岸的原始森林中存活着大面積野生古茶樹羣落。鎮沅彝族哈尼族拉枯族自治縣哀牢山自然保護區千家寨(又名大公房)野生古茶園羣落,是迄今爲止發現年齡最老、保存最完整的野生古茶樹羣落,兩株高聳繁茂、剛勁挺拔、滿身苔蘚的野生古茶樹.古茶一號2700歲,古茶二號2500歲.已成爲我國乃至世界迄今爲止最古老的野生古茶樹王.受到世界學者專家的青睞。 4.世界上面積最大,年代最古老的千年萬畝栽培型古茶園 在思茅市生長在瀾滄縣惠民鄉芒景、景邁村原始森林中的古茶園,開創了世界上面積最大,年代最古老的千年萬畝栽培型古茶園。據芒景布朗族種系"功德碑"的傣文記載,這片古茶園的種植始於傣歷57年(公元695年).距今已有131O年的歷史。整個古茶園在海拔140Om的山區,佔地1866hm 2 ,實際採摘面積667m 2 。古茶樹爲喬木型,與高大常綠闊葉林交錯生長。走進古茶園.只見古木參天,高大的古茶樹形態各異,樹身裹滿了厚厚的苔衣。古茶樹寄生着一種"螃 資料來源:中國普洱茶網 http://www.puercn.com/ 謝謝

茶學基礎|茶葉起源

茶學基礎|茶葉起源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利用茶樹的國家。傳說茶是“發乎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而盛於宋”。茶最初是作爲藥用,後來才發展成爲飲料。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中記述了“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傳說,其印上中“荼”即“茶”,這是我國最早發現和利用茶葉的記載。這個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傳說,發發生在公元前2700多年。

所以說,我國發現和利用茶樹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唐代陸羽(733-804年)對唐代及唐代以前有關茶葉的科學知識和茶葉生產實踐經驗進行了系統地總結,撰寫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業專著——《茶經》。國吳覺農先生1922年在《中華農學會報》上發表了《茶樹原產地考》,以充足的根據批駁了以往世人的一些偏見,用大量的事實證明了茶樹原產於中國。

茶的起源——野生大茶樹

茶樹原產於我國西南地區早在三國時期(220-280年)我國就有關於在西南地區發現野生大茶樹的記載。.近幾十年來,在我國西南地區不斷地發現古老的野生大茶樹。

1961年在雲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m)發現一棵高32.12m樹圍2.9m的野生大茶樹,這棵樹單株存在,樹齡約1700年。1996年在雲南鎮沅縣千家寨(海拔2100m)的原始森林中,發現一株高25.5m、底部直徑1.20m、樹齡2700年左右的野生大茶樹。森林中直徑30cm以上的野生大茶樹到處可見。

除野生型外,在雲南邦崴發現一株樹齡在1000年左右的過渡型“茶樹王”,在勐海縣南糯山發現樹冠直徑 1.38 m、樹齡 800多年的栽培型“茶樹王”。這些都是人們從採摘野生茶樹葉到有意識保護茶樹,一直到人工栽培茶樹的有力佐證。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有10個省區共198處發現有野生大茶樹。

總之,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野生大茶樹的國家,而且樹體太,數量多,分佈廣,這些都是我國是茶樹原產地的證明。

茶的起源——茶葉的加工利用

我國茶葉加工,歷史悠久。據史載,在周武王時期,巴蜀一帶就以茶葉作爲貢品。三國時期,已用茶葉製茶餅。在製作技術上,開始生煮羹飲,繼而曬乾收藏。到了魏朝(220-264年)才制餅烘乾,飲用時碾碎沖泡。在唐代,人們創造了蒸靑技術,以後又進一步發展了炒靑。宋朝至元朝先由蒸茶靑團茶改進爲蒸靑散茶,後又由蒸靑散茶改進爲炒靑散茶茶。

自明朝到清朝,從炒青綠茶發展到各種茶類我國自古以來,勞動人民在製茶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不斷地改進和提高製茶技術,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各類茶葉,這也是其他國家無法相比的。

茶的起源——茶的傳播

茶樹在國內的傳播,首先從四川傳入陝西南部、甘肅和河南南部等地自秦漢統一中國之後,飲茶之風在長江以南各省也逐漸普遍起來。隋統一後直到唐代,飲茶風氣被普遍重視,並傳到北方、西北和各地。唐宋時代,茶葉已成爲我國人民日常生活不可少的物品,產地很廣。

據《茶經》記載,全國已有6個茶區,產茶省達十幾個。到南宋時產茶已有66州,計242縣。唐宋以後,江南各省、淮河流域、西南、華南地區就較普遍栽培茶樹了。向國外傳播種茶事業,最早傳到的是日本。

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從中國帶回茶籽在賀滋縣種植。828年,中國茶種傳到朝鮮(當時的高麗)11780年印度引種中國茶籽,1828年印度尼西亞的華僑從中國引進茶種,以後又傳播到斯里蘭卡、非洲、南美等地。

世界各產茶國在引進中國茶種的同時,也引進了茶葉加工技術及品飲方式。1610年中國茶葉作爲商品輸往歐洲的荷蘭和葡萄牙,1618年輸入俄羅斯,1638年輸往英國,1674年輸往美國紐約。隨着茶的傳播,“茶”字的音、形、義也隨之流傳,世界各國對茶的稱謂起源於中國。

中國最大茶樹在什麼哪兒?

最大的茶樹在雲南西南部~普通的綠茶烏龍茶都是小株的,只有普洱的喬木茶是大樹,上個世紀70年代前,六大茶山產區二百至百年的老茶樹到處都是,後來爲了提高單位面積的產茶量,就砍了好多~爲此,雲南纔有了像江南茶區那樣的茶園。不過目前雲南還是有很多古茶樹,像1700年的巴達野生型茶樹王,樹齡800多年的南糯山過度型茶樹王還有景邁山萬畝千年古茶園,還有樹齡在兩三百年的古喬木茶園等等~

標籤:野生 茶樹 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