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思明牌的名字怎麼寫

1.靈牌位怎麼寫

寫XXX之靈位即可,有關係的話還可以在前面加上稱呼。

思明牌的名字怎麼寫

亡人未出殯之前在靈柩前所用的牌位叫xxxxxx之靈柩,出殯後所用的牌位叫xxxxxx之靈位。去世三年之內靈位不能撤,三年之後撤掉靈位,換爲”神主”xxxxxx之神主。靈位,不同於墓碑,不能寫成“XX之墓”。

父靈:先嚴X公老大人之靈位,也可在公字的左下側小一個字號寫上”諱xx”,xx爲父名。母靈:先慈X氏老孺人之靈位,也可在氏字左下側小一個字號寫上”諱xx”,xx爲母名。

擴展資料:

牌位起源

原爲儒教所用,記入死者官階及姓名之木牌。宋代時,佛教禪宗採用牌位爲死者及生者用。目前,佛教牌位分爲:消災牌位,爲生者(活人)用,是此人的祿位,大都用紅色或粉紅色紙張代替木牌。

僧尼爲此牌位主人行法事,以求諸佛菩薩如被此活人消災免難,事業發達,凡事順利。不必說,信者需付大筆金錢才能立此牌位。

往生牌位,爲死人所設的牌位,大都用黃色紙張。僧尼爲其行法事以助亡者神識(類似靈塊)早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般佛教家庭的牌位大都用木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牌位

2.麻將的玩法,各個牌的名字(+圖片)

各個地區有不同的玩法,先介紹最常見的國標麻將,以下都是基本規則,詳細翻數就要看你要玩哪種麻將了 麻雀或麻將是一種於東亞與東南亞地區(尤其是華人社區)廣泛流行的四人牌戲,也是常見的賭博工具之一。

不同地區的遊戲規則(尤其是計分方法)均有所出入,但多以鬥快湊合特定牌組爲取勝目標。麻將的牌張主要分「筒」(餅)、「索」(條)、「萬」三門,每門有三十六隻牌,其中序數從「一」至「九」的牌各四張(故三門合共 108 只牌),另加七種番子牌,包括「東、南、西、北」四種「風牌」各四張及「中、發、白」三種「箭牌/三元牌」各四張(合共 28 張),總共 136 只。

此外還有「花牌」,其功能及數目視乎地區而異。以廣東麻將爲例,花牌有「春、夏、秋、冬、梅、蘭、菊、竹」各一,故此一副廣東麻將共有 144 只。

「一條」在不同的麻將中有不同的圖案,一般廣東麻將顧「麻雀」之名而思義,圖案爲「一根樹枝、一隻麻雀」,日本麻將則多用孔雀,其他圖案則多爲花草。麻將牌分普通和大型兩種尺寸。

大尺寸源出廣東十三張麻將,因牌張數少大則方便;普通尺寸原本並無差異,近年爲適合十六張麻將,日本麻將尺寸則更小。古代麻將有紙製、骨制、竹製或象牙制,現代麻將則多以塑膠製成。

一副麻將除了牌張,還有骰子及其他道具,例如日本麻將有「點棒」,而廣東麻將則有一塊用來識別莊家及顯示風向的塑膠道具。麻將一般供四人耍樂,四人各坐一方,稱爲「腳」。

不夠人數時,二人或三人亦可(此謂「缺腳」)。近年有許多麻將的電腦遊戲及電子遊戲出品,讓人可以與電腦對戰或透過網上與人對戰。

這類遊戲以日本麻將居多,中文地區則多爲網路麻將遊戲。莊家 「莊家」本是「樁家」,是明代馬吊已有的用語。

[編輯] 圈 「圈」字顧名思義,就是莊家又輪了一圈的意思。此語可見於多部晚清小說,例如《負曝閒談》 (1903-04)[8]。

[編輯] 放銃 出衝(香港)/放槍(臺灣)/放炮(大陸) 「衝」於明代馬吊中其實解「下注」(明代馬吊玩法是鬥牌,不是麻將的湊牌,故有下注之舉),但演變至現代的「出衝」(今多誤寫爲「出衝」)或近音的「放槍/銃」,則變成帶「輸掉注碼」的含意。至於「放炮」一語,最早見於清末小說《九尾龜》(1910)[12]的「開大炮」。

[編輯] 生張、熟張 「生張」指未被打出或只打出過一隻的牌張,此語同樣見於清末小說《九尾龜》(1910)[12]。相對生張,臺上比較多見的就稱爲「熟張」。

[編輯] 胡牌 胡牌(臺灣)/食糊(香港)/和牌(大陸) 當麻將玩家將牌湊成了一定的組合,獲得勝利,就稱爲「和牌」。「和」字顯然可追溯至「默和牌」及「碰和牌」,但由於天九也有所謂「遊和」及「碰和」的玩法,而天九牌張又可追溯至宋代的「宣和牌」,因此「和牌」這個術語,也許從清代以前已經沿用。

「和牌」在現代又稱爲「胡牌」或「食糊」,後二者的出處已不可考,不過可能跟「湖」字有關。從明、清開始,出現了不少以「和」字變音爲名的遊戲名稱,例如以「虎」爲名的「看虎」、「鬭虎」及後來的「客家六虎牌」,以「湖」爲名的「看湖」、「遊湖」(「看虎」及「遊和」的別稱)、「東莞遊湖」(不同剛纔那個「遊湖」,是另一種牌戲)或「十五湖」等等。

由於「湖」字的使用變得廣泛,「和牌」的「和」也許因而被帶「湖」音的字代替。[編輯] 自摸 「自摸」指胡牌所用的那一隻牌是贏家自己摸回來,而非其他玩家打出。

此語見於晚清小說《負曝閒談》 (1903-04)[8]。[編輯] 聽牌 聽牌{定口}-(臺灣及大陸)/叫糊(香港) 此術語指玩家只差一隻牌即可勝出。

「聽牌」的出處不詳,「叫糊」則顯然是爲了對應「食糊」而來。由於各地規則不同,胡牌的種類和方法亦有出入,但一般而言,通過改變組合,一副牌可聽的牌張可以多於一隻。

以下舉廣東麻將爲例,玩家手上有十三張牌:那麼以下任何一隻也可胡牌:[編輯] 碰 「碰」出自「碰和牌」,指一副三隻同樣的牌張。留意在「碰和牌」中,它指的是牌組本身,而不是組成牌組這個行爲,所以即使牌組的第三隻牌是玩家自己摸回來而不是別人打出,一樣叫做「碰」,與現代的用法稍有不同。

[編輯] 吃 吃牌(臺灣及大陸)/上牌(香港) 這兩個術語的出處不詳。由於香港人稱胡牌爲「食糊」,所以「吃牌」這個詞語最容易引起混淆。

[編輯] 翻 多數麻將玩法計算籌碼時,都是以某個基數乘上二的某個冪次方來計算。這個冪,就稱爲翻。

例如「三翻」就是二的三次方,即八倍。這裏「翻」字很明顯是用來表達自乘多少次的意思,不過今人多將它誤寫爲無意義的「番」。

「翻」這個術語,可見於晚清小說《負曝閒談》 (1903-04)[8]。[編輯] 底 此語早見於《官場現形記》(1903)[5]及《負曝閒談》 (1903-04)[8]。

清末民初的麻將玩家約戰的時候,會以一「底」幾多錢來說明預期的最大輸贏總數,例如一百元一底,就是預期勝負最多在一百元上下。可是這個底數其實無大意義,原因是實際決定輸贏的,是各人勝出牌局之翻數,以及總共打幾多圈。

即使商定一底一百元,總輸贏超出此數的情況亦常見,不過這個術語仍然沿用至今。根據《清稗類鈔》(。

標籤: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