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採茶舞簡介

採茶舞簡介

採茶舞是一種傳統的中國傣族舞蹈,發源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這種舞蹈通常出現在採茶活動和慶祝節日等場合中。

採茶舞的表演者都是傣族女性,她們身穿華麗的傣族服裝,手持竹簍和茶刀,用優美動人的舞姿展示採茶的過程。舞蹈動作主要包括伸手採摘茶葉、抖起茶簍、放下茶簍、撒開茶葉等。整個舞蹈流暢、悠揚、優美,展現了傣族女性的美麗風采。

採茶舞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不僅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南方各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近年來,採茶舞已經成爲了中國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受到了國內外藝術愛好者的廣泛喜愛。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採茶舞的舞蹈簡介

採茶舞是流傳杭州茶鄉的民間傳統歌舞。此舞內容豐富,動作優美,走步時二手柔擺,雙膝微顫,舞扇時手腕靈活地抖扇,甩傘時,胸腰有提、沉、含、放。採茶時身體的左右護身,都含有巧、柔、圓的風格。採茶舞源於茶鄉的勞動生活。由一羣姑娘身扎綵衣,腰繫繡花圍裙,手持茶籃,口唱“十二月採茶歌”,載歌載舞,描述採茶姑娘一路上山坡、走小路、穿茶叢、雙手採茶、揀茶和在茶葉豐收歸途中追、撲蝴蝶的喜人形象。整個採茶舞以跳躍活潑的樂曲和輕盈優美的舞姿,使人聯想起風和日麗的茶鄉春天的生動情景。

簡介

採茶舞是玉林市民間的自娛性舞蹈,通常是歌舞結合,一般由一男二女表演採茶舞。男的稱茶公,女的稱茶娘,道具分別有錢尺、彩扇、手帕、綵帶等。在春節期間,許多地方几乎是無村不唱,無圩不舞。演出場地不拘,空曠的曬場、草坪均可,也有在竹木搭的臺演出的。採茶舞的內容主要是表現人們的生產勞動過程,有時插以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的故事情節。這些情節可以在“採茶大例”(即從歌舞到串古,有人物、有情節的歌舞形式)中表現,也可作單獨表演,民間把這些情節叫“茶插”,意即採茶插曲,如“十打舞”即是此類。 採茶舞的服飾,男演員頭戴黑色彩繡頭圈,腰纏紅腰帶,腳穿黑布鞋,不同角色穿不同服裝,有白色對襟上衣、白長褲、藍長褲、紅背心或黑背心等,衣褲背心均鑲上各色彩線。女演員戴紅色彩頭圈,腳穿繡花鞋。有穿淡壯族斜襟上衣、紅色百褶裙,也有穿紅色大襟衣,青色長褲等。採茶舞用的道具有麒麟、鳳凰、花籃、花傘、彩扇、銅錢鞭等。伴奏樂器爲二胡、笛子、嗩吶爲主,再伴以鑼、鼓、鈸爲主的打擊樂。隨着社會發展,採茶舞由原來羣衆自發組織發展到鄉鎮、縣文藝團體來排練演出。“六人鬥金花”、“九龍擺尾”的採茶舞,在五六十年代參加自治區文藝匯演獲得優秀獎。1981年以後,經過藝人改編的採茶劇《改風水》、《綠葉扶花》、《選女婿》等節目先後參加南寧地區、自治區文藝大會演出。《綠葉扶花》還獲得南寧地區1985-1986年劇本創作三等獎。崇左採茶舞現在仍不斷創新,但其音樂曲調、表演動作、服裝道具均保持了原來的風格。

起源

大唐時期,品茶之風盛行於世,皇宮內眷之間更盛行一種品茶鬥茶的採茶舞風氣,每逢春季採摘新茶的時節,宮廷中便會舉行一些慶典、祭祀或茶藝活動,採茶舞便是這類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採茶舞是唐代的一種特殊的舞蹈,既不同於宮廷流行的的“軟舞”,也不同於國外傳入的胡旋之類的“健舞”,而是在“軟舞”的風格上融進了胡旋舞色彩的一種獨特的舞蹈。福寶閣茶藝表演團所表演的採茶舞音樂歡快、服裝華麗,主要表現皇家茶園採摘新茶時載歌載舞的喜悅心情,和皇親國戚及後宮粉黛們圍桌品茗,觀賞採茶舞的情景。採茶舞於十四年(1925)由江西南昌採茶劇團劉信王傳入開化嚴村,之後纔有本地民間採茶舞隊,每逢農曆六月廿二日,開化三千元帥廟會時演出,江西傳入的採茶舞,只有擺扇、採茶、獻籃三段程式。後來藝人黃髮將八套花傘舞融進《採茶舞》中,豐富了它的內容。採茶舞,舞姿優美,走步時;兩手的柔擺、雙膝的微顫、抖扇的輕盈,甩傘時胸腰的提、沉、含、放以及採茶時身體的左右護身動作,都含有巧、柔、圓的風姿。

發展

採茶舞在崇左主要流行於馱盧、那隆、左州等地村鎮。清光緒二十年(18採茶舞94年),欽州一個打瓦師傅到馱盧圩竈瓦村打瓦,又教老百姓演唱採茶戲,也到附近的更別、屯村、更懶、伏廖村傳授。1918年,邕寧縣那陳村民間藝人賴福棧來到那隆、羣黎、左州、渠茗、弄焱村教唱採茶。從此以後,外地採茶戲開始傳入崇左。經過4、5代人的傳教,流行崇左的採茶戲,其內容多以反映壯族人民勞動生產、生活、愛情爲主旋律。採茶舞是由當地羣衆組織採茶隊來排演,扮演人物有茶公、茶娘、歌伴、書生或財主等。新中國成立前,採茶隊一般沒有婦女參加,“茶娘”由男演員裝扮。每隊的演員一般5人左右。建國後,婦女參加了採茶隊,“茶娘”不再用男演員擔任,每隊的演員也增加到20-30人,演唱場地從在一張竹單上做表演走上了大舞臺。民間採茶隊出演一般在正月初一到二月上旬,以茶恭新年、慶賀豐收、祈求太平爲表演目的。採茶舞有開臺茶(恭茶)、乃茶、十送茶、老正茶、洋紅茶等10多種表演形式。

特點

採茶舞的動作特點是樸實大方、富於幽默感。茶公常用顫腿、屈膝作矮樁採茶舞動作,舞步輕快瀟灑。手中的錢尺在表演“開荒舞”時可當作鋤頭,表演炒茶時可作拉風箱狀,動作詼諧,富有情趣。茶孃的動作多爲羞澀含蓄、細碎輕盈的舞步,多用“十字步”、“踏步轉”。手中彩扇輕揮疾攏,有如雲朵飄舞、柳絮輕揚,舞姿婀娜,儀態萬千,充分表現出少女的天真爛漫、活潑可愛。 採茶舞亦歌亦舞,一般兩句或四句一歌,間從鑼鼓或音樂過門。舞者在過門中成△形循環串插,步履輕如蜻蜒點水,急如流水疾風。配以鼓樂,場面氣氛熱烈,具有較強的娛樂性。

記載

據鄭氏宗譜記載,石馬鄭氏祖先文回公自南宋年間從高梘雙婁茶山遷居於此,採茶舞《光緒寧海縣誌卷三》載“石馬有刀溪可灌溉,有山無海,產茶”。數百年前,祖輩辛勤,山上山下,地邊角落,山灣山崗,坑邊巖檔,甚至路邊墓旁都種上茶葉,還有山灣名曰“茶園灣”,故採茶舞應運而生。《採茶舞》源於元末明初,盛於清、,族人相傳至今。每逢新春元宵佳節族人都要舉行採茶活動,歡收,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時期被列入四舊,責令停止活動。1980年後國家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藝方針後,採茶舞重又恢復生機。81年元宵曾被縣文化部門邀請參加縣民間藝術展演,同年省歌舞總團編導戴羣、曲作家朱培華曾赴該村採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縣文化部門曾派員指導,擬代表三門民間藝術赴臺州市匯演。 主要曲調有:採茶調、花鼓調、看相調、紫竹調、古人頭調、鮮花調、鳳陽花鼓調。《採茶舞》表演時,先鑼鼓鬧場,接着進行採茶表演,表演開始時圓場,扮演者交叉串連各種隊形,茶心在前、茶鬥隨後,其次茶女、花鼓、看相、賣六頭、和尚緊隨茶心旋轉,旋轉後進行反旋轉,上下起伏,轉身造型,茶心居中,其它扮演隊形裏七外八,裏七扮演是茶女七人,外八扮演是茶鬥一人、花鼓二人、看相二人、賣六頭一人、和尚一人、販茶客人一人,共八人。表演形式邊歌邊舞,先後順序是由茶心領唱,茶女接着和唱,販茶客人道白,和尚唸白,賣六頭唸白,花鼓者邊唱邊敲打花鼓,看相者邊唱邊做。每唱一節,變換隊形一次,共表演十二節。最後看相表演完畢結束。整個表演演唱由樂隊伴奏曲,曲調有采茶調,整個表演邊歌邊舞,曲調豐富,民間藝術特色鮮明。

過程

採茶舞是一種集歌、舞於一體的民間燈舞。與傳統的龍燈舞、馬燈舞齊名採茶舞,流傳於青田鄉間。每年新春佳節,鄉村採茶舞隊,便大顯身手,爲節日增添喜慶。舞隊通常由村裏年長有威望的人領隊,隊員有十多個,其中有敲鑼打鼓的、拉琴、送貼的。而開場演出的正式演員卻只有五位,有的舞隊則配備一兩位候補演員。演出隊的開路先鋒先按家家戶戶依次送貼,然後由演出隊按貼的先後進行演出。表演結束後,鄉親們紛紛端茶送水、燒點心招待演員。紅包是採茶舞隊的主要收入,其除一部分給隊員們作酬金外,大部分都作村裏辦公益事業的資金。採茶舞使用的道具並不繁瑣:一副鑼鼓,兩把胡琴,四個用幾根粗竹篾做骨架,四周糊上白紙,寫上“茶”“福”等字的茶籃。茶籃裏面置一根蠟燭,晚上演出時點燃蠟燭,顯得五彩繽紛、煞是好看。每到一處,只要一聽到敲鑼打鼓和“採茶羅——”的吆喝聲,鄉親們便整理好院子,擺好桌椅,等候着舞隊的到來,孩子們聽了,則高興地三五成羣地彙集在一起跑到屋外去迎接。 採茶舞是以歌舞的形式進行表演的。隨着二胡的音樂,演員排好梅花形隊列翩翩起舞。扮演相公的男演員站在上首,手執紙扇,邊舞邊唱。扮演小姐、妹妹、丫環(兩人)的姑娘,每人面前擺着茶籃,做着摘茶的手勢,邊摘邊唱。採茶舞全過程分月採、販茶、勸茶三部分。月採的內容最豐富,詠唱名花名茶、風景名勝、生活習俗、優良品質等。販茶是一段情節生動的說、唱、白相結合的家庭小鬧劇。勸茶則因人而異,歌頌各行各業的人們興旺發達。在音樂伴奏下,採茶舞那清純的小合唱、對唱曲調,以及其優美的舞姿,受到了民間鄉親鄰里的喜愛。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是採茶舞表演的高峯期。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演員在音樂的伴奏下,與龍燈舞、魚燈舞、馬燈舞相互媲美,競相鬥技,增添了節日的歡樂。讓我記憶最深的是有一年元宵節前後的那幾天,恰遇天氣陰雨綿綿,但鄉村各種燈舞仍然堅持演出。雖然紙做的龍身、魚身、茶籃壁都被雨水淋溼並掉落,只剩下竹製的骨架,而演員們的表演興致卻絲毫未減,風雨中的飛龍遊魚和採茶舞,誰也不比誰遜色。令觀看的人竟忘記了天在下雨,孩子們嶄新的衣服擠了一身泥、年青的小夥子淋溼了衣衫也不在乎,個個興致勃勃,有歡呼的,也有喝倒彩的,只有老人們連嘆天公不作美,顫顫魏魏地忙着生火爐、燒熱水、點心、爲演員們熱身子暖心,其情景至今難忘。 一家人都很喜愛採茶舞,尤其是父親,就是一個採茶舞迷。他不但會唱、會演採茶舞,而且多年來還整理記錄了十幾套採茶舞詞,空閒無事時常拿出來看看,有時候來了興頭,還教我們演唱採茶舞,逗得大人、老人們直樂。如今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娛樂方式也越來越豐富。但採茶舞這一民間傳統燈舞卻至今仍然受到人們的喜愛,兒時扮演採茶舞的情景至今記憶憂新。

盛行

豐收的鼓樂、涌動的稻海、韻味十足的採茶舞蹈。一場“農味”十足的第採茶舞六屆全國農運會開幕式昨晚在泉州海峽體育中心隆重舉行。2007年7月8日晚8時,身着傳統農村服飾的表演者敲響了豐收的鑼鼓,80位舞蹈演員扮成象徵農時節氣的妙音鳥,展開“雙翅”款款“飛”進現場,以歡快的舞蹈拉開了表演的序幕。在豐收篇《民以食爲天》中,由1600名女演員組成金色的“稻海”涌動,她們通過各種動作表現出“金風吹拂、稻浪翻滾”的喜慶場面。演員唱起《豐收歌》,與舞蹈相映生輝,展現出一派豐收景象。風情篇《揮汗天地間》對新時代山區茶農、草原牧民、沿海漁民等生產生活進行了藝術描寫,展示了祖國大地東西南北、林牧漁區的不同風情。記者看到,當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採茶撲蝶》的音樂聲響起,茶鄉女揹着小竹茶簍出現在舞臺上,跳起歡快抒情、韻味十足的採茶舞蹈時,觀衆紛紛鼓掌喝彩。 妙音鳥的形象貫穿始終,在展望篇《春風頌吉祥》部分,鋼琴華彩樂段伴隨花腔女高音的歌聲中,由專業舞蹈演員組成的妙音鳥翩翩而至,伴着吉祥的雲朵表演“大海架心橋”的場面,表達了人們的美好祝願。農運會的“農味”貫穿開幕式演出的始終,討小海的湄州女,披花巾、戴斗笠的惠安女。不同角色粉墨登場,表演的各種節目都極富農村特色。來自泉州靈感書屋的鄭正鋒帶着一家五口特地趕來觀看開幕式,“泉州難得舉辦全國性的大型運動會,以前還從來沒現場看過開幕式,所以就帶着家人來了。沒想到開幕式的表演這麼精彩,這麼有鄉土味。聽說後面的比賽也很有趣,我準備這兩天都來看比賽。”

詩詞

據開化庚詩寫的《陳毅將軍詠龍頂》中說,歌詞結尾“沏龍頂”三字和1938年陳毅將軍率領湘贛、贛南四、五營的江南府春隊北上抗日到安徽巖寺集中,途經華埠休整時留墨寶“詠龍頂”詩相關。陳毅將軍《詠龍頂》的詩作爲:採茶舞 一麾出贛御外侮,時雨桃花華鎮遊。 三水環島伏金溪,粼光迸目結蜃樓。 醉欣戎歌品龍頂,君酌千觴志更酬。 惜日兄弟鬩於牆,而今揮戈逐倭寇。 在開化華埠還流傳着這樣一首抗戰 時期的“惜別歌”: 風習習,雨淅淅,桃紅柳綠杜鵑鳴。 意切切,情綿綿,親人相依惜別離。 送君千里終須別,盼儂逐寇傳佳音。 待郎徵倭凱歌還,妻爲郎君沏龍頂

相關

進京迎奧運 從江西理工大學獲悉,該校的“中國奧運拉拉操寶貝”將以江西傳統的採茶舞爲主要動作設計元素,把採茶舞帶入北京奧運會比賽的各個現場,向世界展示採茶舞的魅力,爲奧運健兒加油。據瞭解,江西理工大學拉拉操隊共有13名隊員,7男6女。此次奧運拉拉操寶貝表演的採茶舞亦歌亦舞,舞者成三角形循環穿插,步履輕如蜻蜓點水,配以鼓樂,場面氣氛熱烈,富有濃郁的贛鄱風情,表達了全省人民對北京奧運的深深祝福。據悉,2008年1月,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體育展示現場表演拉拉操總決賽中,江西理工大學拉拉操隊以第一名的身份成爲北京奧運會的“中國拉拉寶貝”,8月北京奧運會期間,將在射擊、擊劍和游泳等項目的場館進行現場表演。

岱後村車牌號是多少

蓮都區岱後村海拔800多米,以山林爲主。在這高山密林中,有一道獨特的風景——高山翠竹。每當夜幕降臨,坐在庭院前,看那裊裊炊煙,緩緩升起,慢慢地消散在以青山翠竹爲背景的遠方,一天的勞碌和疲憊都在這一刻消失得影蹤全無。

採茶舞是岱後村逢年過節必須上演的傳統文化戲曲,據老一輩回憶,採茶燈是從江蘇無錫傳入的,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祖輩們世代傳承,依然保留着其原汁原味的民俗風格和濃郁的地方色彩。採茶舞以其明快的節奏、優美的韻律、琅琅上口的曲調而深受羣衆的喜愛,但更爲吸引人們目光的是那表演者手中製作精美的各色茶燈,夜色中,燭光透過均勻密佈的針孔將油紙上的圖案勾勒得栩栩如生,猶如綢緞般華麗。

使岱後村遠近聞名的不僅是其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悠久的傳統文化,更是因爲這裏孕育出了北鄉人民政權,它是蓮都區著名的紅色根據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第一屆麗水縣委所在地。1947年3月張之清、張賽英與堅持麗水工作的特委委員林藝圃,在岱後村朱氏祠堂重建了麗水縣委,岱後村成爲了當時麗水斗爭的中心。隨着事業的發展,這裏涌現出了許多先烈,在這個小小的山村裏曾有51人蔘加了解放戰爭,15人蔘加志願軍投入抗美援朝,爲新中國誕生和保家衛國做出了不朽功績。作爲麗水事業的“紅色搖籃”,岱後村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07年,蓮都區委、區主持修繕了原縣委所在地祠堂房屋,並立碑紀念。

現在,岱後人已經意識到利用優越的生態條件和搖籃的歷史地位發展紅色旅遊的意義。岱後村完成了村莊整治,對村莊道路實行硬化、綠化、亮化,建起了生態公廁,將垃圾、污水進行集中處理,整個村變得更加整潔、美麗。這不僅改善了岱後人民自身的生活環境,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客人來這裏參觀遊玩。

岱後村附近有麗水縣委舊址、東西巖、麗水靈山寺、通濟堰、大祭等旅遊景點,有麗水白蓮、麗水_柑、黃油雞卷、鮮蒸_魚、九坑桃等特產。 岱後村旅遊指南麗水縣委舊址

麗水縣委舊址簡介麗水縣委舊址紀念館位於蓮都區雅溪鎮岱後村,原爲朱氏宗祠,是建於清代的泥木結構建。1947年3月,先輩張之清、林藝圃在這裏重建麗水縣委,建立隊伍,創建遊擊根據地,領導

誰能介紹一下浙江歌舞團

1955年,從浙江省音樂、舞蹈會演中選拔出優秀民歌手及民間樂師,組成浙江民間歌舞巡迴演出團。1957年5月,浙江民間歌舞團正式建團,首任團長劉式焜。1966年,易名爲浙江歌舞團。1985年底,設有團部、行政組、歌隊、舞蹈隊、民族樂隊、管絃樂隊、創作組、舞美組等,全團在編人員281人。

1956年8月,赴京參加第一屆北京音樂周演出。1959年,參加農業部組織拍攝的電影《松林鬥虎》、《貝殼舞》、《採茶舞》。1961年,上演古裝歌舞《劉三姐》。1962年,上演歌劇《血淚仇》。1964年,參加第五屆“上海之春”音樂會演出。1973年,參加中國出口商品秋季廣州交易會演出。1975年9月,赴京參加國慶二十六週年文藝調演。1977年5月,上演歌劇《江姐》。1982年,在華東 6省1市舞蹈比賽中,獨舞《採桑晚歸》獲編導、表演一等獎,三人舞《春江行》獲創作一等獎,表演二等獎。同年起,管絃樂隊先後邀請國內著名指揮家黃曉同、黃貽鈞、樊承武、鄭小瑛、林友聲,美國指揮家理查德·龐丘斯、赫伯特·齊佩爾, 日本指揮家櫻井將喜等合作演出。1984年,在華東6省1市舞蹈比賽中,獨舞《花間曲》獲編導、表演一等獎。1985年,組建“藍天”輕音樂演出隊、“西湖”輕音樂演出隊,分赴福建、湖南、江西、上海等地演出。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曙光路4號郵編:310007 電話:(0571)85117866 傳真:(0571)85117899

壯族舞蹈走在山水間

舞蹈《走在山水間》是壯族舞蹈。

壯族舞蹈源於對狩獵的模仿,但往往與男女巫祭神的活動密切相關。男巫崇拜神時總是邊跳邊唱,音樂神消災祈福。《華山壁畫》中記載的壯族舞蹈,其實是壯族先民對蛙神的頌歌。

舞的形態是擡起手臂,彎曲肘部,蹲起雙腿,形成弓步動作。動作大膽有力,以蛙舞爲特點。魏晉時期,遼代人在祭祀鬼神時,通過跳鬼來鼓勵鬼神。著名歷史學家黃顯藩說:“秦漢時期,壯族先民的音樂和舞蹈空前繁榮。

擴展資料:

壯族的舞蹈有“中堂舞”、“繡球舞”、“蝦舞”、“採茶舞”、“抱杆舞”、“銅鼓舞”等。該舞蹈的特點是題材鮮明,舞步輕快,幽默活潑,情感現實,時而激昂,時而誇張,充分體現了壯族勞動人民倔強、愛恨分明的性格。

壯族民間常用的樂器有嗩吶、蜂鼓、銅鼓、大鼓、銅鈸、鑼聲、簫、笛子、馬顧虎、天琴等。天琴是壯族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主要流行於廣西西南部靠近越南邊境的龍州、寧明和防城。它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民間流傳的“馬樂天行”中,壯族祖先馬樂天奏天弦,尋找太陽。

白族民間文學的發展歷史及概況,現狀?

白族以開放的心態,包容的胸懷,向以漢文化爲代表的先進文化學習。據李元陽《嘉靖大理府志》記載,早在西漢元狩年間,著名賦家司馬相如到了若水後,就有名叫張叔、盛覽的兩個大理人去向他學習詩賦和經學。回到大理後,張叔把所學知識教授給鄉人;盛覽則寫了文學理論著作《賦心》四卷傳世。隋唐和兩宋時期,大理地區先後建立了南詔、大理國兩個地方民族政權,延續了五百多年。南詔政權始終維持與唐王朝的親密友好關係,南詔王多次受到唐,同時也派遣使臣到唐王朝朝貢。宋代大理國時期,大理國地方政權與宋王朝和內地的文化交流更爲頻繁。宋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曾記載大理人李觀音得、董六斤黑、張般若師等人到橫山寨進行貿易的情形。他們賣出大理馬,買進《文選五臣注》、《五經廣注》、《春秋後語》、《三史加註》、《都大本草廣注》、《五藏論》、《集聖歷》等諸子百家之書。正是由於雙方在、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廣泛交流,大理地區的白族先民大量學習吸收了先進的漢唐文化,才創造了雲南歷史上繼滇文化、爨文化之後的第三個文化高峯——南詔大理文化,並使大理一度成爲雲南、經濟、文化的中心。

元明清之後,以白族爲主體的大理民族文化,在經過陣痛和選擇後,在繼承和保持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大量吸收漢文化,進而將漢文化與本土傳統文化進行整合,將二者融合爲新的大理文化。大理文化在此後的發展歷程中一直到現在,都在不斷吸收漢文化的同時保持了鮮明的民族性,這與大理文化中一直保持的既有借鑑、吸收,又有判斷、取捨的文化核心精神有關。大理地區在歷史上發生過多次民族的交流與融合,佛教、道教、教、教等世界性宗教在白族地區都有流傳,但這些宗教進入白族地區以後,大理仍保持着本土的本主崇拜。大理文化在與外來文化接觸、交流的過程中,並沒有在異文化的強勢衝擊下喪失自我特色,這與白族文化具有能將異文化與本土文化融和成爲新的大理民族文化之機理分不開。這一機理,在白族民間文學中表現得尤爲明顯。

白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也是一個以歌爲史的民族,其最古老的歌舞形式“打歌”,即圍着火塘邊唱邊踏跳的一種樂舞,如洱源縣西山白族的《創世紀》:

問誰能變天和地?

盤古、盤生變天地。

鼠年變成天,

牛年變成地。

天不滿用雲補,

地不滿用水添。

地變窄小了,

窄小就不平坦了。

高的地方長出山,

天地變成了⋯⋯

歌中明顯有漢族神話盤古開天闢地和共工怒而觸不周之山,天不滿西北,地不滿東南,女媧遂煉五色石以補天的影響,但這在其中只是一種影子,整支歌是白族先民對天地萬物形成的一種解釋。

白族民歌具有明顯的憂傷色彩,哀而不怨。白族先民經歷過數不清的悲苦與艱辛,但他們祖祖輩輩從來都不曾失去過對真、善、美的信念和追求。他們信奉天地良心,相信冥冥之中有神靈主持着人間的公道。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閃爍着理性之光的永恆的母題,諸如正義戰勝,善惡終將有報以及博愛施仁、捨己爲人等人性主題,除了本文第一、二部分述及的神話傳說、本主信仰等形式外,在白族的民歌、樂舞、民間祭祀和民間戲劇中大量得到表現。

隨着歷史的演進,白族民間音樂逐漸形成了包括九板三腔十八調的“大本曲”聲腔體式。大本曲中的小調就有《放羊調》、《上墳調》、《情調》、《祭奠調》、《問魂調》、《思鄉調》。民間舞蹈中有《採茶舞》、《醉酒舞》、《酒禮舞》、《端盤敬酒舞》、《獻水舞》等。表現了白族人的忠義觀、交友觀、家庭觀、財富觀、是非觀、善惡觀、幸福觀、生死觀、婚姻戀愛觀等。即便其中有很多儒家傳統文化的觀念,白族人也是轉化成自己能夠理解的方式,用本民族喜聞樂見的形式反映出來,而變成了白族自己的文化。

白族民間有很多自發的羣衆性宗教組織,如“蓮池會”,多由白族老年婦女組成,在勞動之餘從事頌經唸佛等民間宗教活動,延續數千年,在傳承白族文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的學 “蓮池會”唸誦的數百篇進行了蒐集整理,以本主崇拜爲核心兼容佛道儒的白族多元文化,在中得到了具體體現。如《無上虛空地母養生保命真經》,從盤古開闢、二氣初分,三皇五帝到天下萬物,都離不開地母(也泛指萬物之母)的生殖養育之恩。《三世因果經》,講因果報應道理,教人多行善事,勿生惡念。《羅剎經》,用演示“觀音伏羅剎”的故事。《十報經》,講父母養育兒女之難,教兒女如何孝順報答之理。

白族民間戲曲,是傳承白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如鶴慶、雲龍等地的吹吹腔,內容十分豐富。既有搬演古人古事的古裝戲,如孔明戲、關公戲、梁山伯與祝英臺等,也有搬演宗教故事的神仙道化劇,如呂洞賓、韓湘子等,還有搬演現實人物故事的新編劇,但演出時完全用白族人的觀點進行演繹,在形式上也全是白腔白調,用白族的樂器(三絃、嗩吶、二胡等)伴奏。有的地方,如雲龍民間還有自己創造的一整套臉譜。即使是古裝戲,讓觀衆看起來像是在白族地區所發生的,拉近了劇中人物與觀衆的距離,讓觀衆更加喜聞樂見。更重要的,是在戲劇觀念和思想主題中融人了白族民間的很多鮮活思想和創造精神,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白族民間文學的以上特質生動地表明:白族以自己的土著文化爲媒介,把內地漢民族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和精神文化傳播給雲南境內的其他民族,乃至周邊國家人民,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的發展和中外文化的廣泛交流,對祖國統一和中華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大理地區,以白族爲主體的各民族孕育、衍生、發展出了極具特色的燦爛文化。這些文化既有整體上的共性,又有地理區域上的個性;既包容了中華文化的一般,更蘊藏、呈現了大理、地域和人文環境的鮮明個性,爲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特質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是世界多樣性文化大花園裏的奇葩。它的形成和發展,體現了中華文化本身的強大凝聚力,和在這種凝聚力的感召、引領下,各民族民間文學個性生成的某些特點和規律。

宜興毛順興是什麼時候的紫砂壺名家

毛順興是解放前陶藝大師,1932年創辦了自己的瓷廠和制瓷作坊.

落款多爲毛順興或者毛順興瓷廠造.

因爲毛順興對產品要求嚴格,稍有變型或者瑕疵的,就報廢,所以至今留傳下來的只要是真品,便比較名貴.

大班教案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我爲大家收集的大班教案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班教案 篇1

   活動意圖:

  在一次作品“展示會”中,一個孩子忘記拿作品來就哭了,他跟我說:媽媽忘記幫我拿來了。《綱要》五大領域中提到:幼兒要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要愛父母,尊長輩。但現今社會,獨生子女很多,一手包辦的事情非常普遍,造成孩子觀念,定位和能力發展都產生了偏差的情況。爲了給孩子奠定一個有利於其長遠發展的基石。我就融合了社會、語言、健康、藝術幾大領域開展了綜合性主題課程教育活動——《陪伴我成長的家人》這節課

   活動目標:

  認知——情感——能力——技能這幾方面來進行的。

  1、認知方面:知道自己的成長都有家人陪伴,家人爲我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的艱辛。

  2、情感方面:培養對家人的熱愛、感謝之情。

  3、技能方面: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能力方面: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表現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等。

   重點難點

  重點:我把認知活動設爲重點

  難點:培養對家人的熱愛、感謝之情,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設爲難點。

  活動準備

  (一)活動前的準備:

  1、《親親我的寶貝》FLASH相冊。

  2、“愛的故事”圖片

  (二)活動中的準備:

  1.輕音樂,碟機,配班老師。

  2.“幸福遐想”回執單。

   活動過程

  課件展示——情景創設交流——遊戲活動——創作作品——活動延伸

  一)、展示課件:《親親我的寶貝》視頻相冊,引導幼兒觀察,發現相冊中的人就是陪伴我成長的家人。

  二)情景創設、交流:(放輕音樂)引導幼兒觀看“愛的故事”圖片,說說自己和家人“愛的故事”。爲突破目標的認知活動做準備。

  1、教師以提問半句,讓幼兒通過觀看圖片的形式去了解家人對自己的付出

  在爸爸的攙扶下, 幼兒:(出示圖片)我們開始學走路,

  在媽媽的懷抱裏, 我們看圖聽故事,

  天冷了, 奶奶給我們做衣服

  2、分享自己和家人的故事(個別孩子),讓孩子知道家人陪伴我們成長付出了很多。

  三)遊戲活動:《大風吹》讓孩子進一步知道家人對自己的付出多,自己對家人的回饋少。從而激發幼兒對家人的感激、和熱愛之情。

  1、知道爸爸的生日的人? (或媽媽、爺爺、奶奶?)

  2、家人(爸爸或媽媽)給你送禮物? (你給家人送禮物?)

  3、爺爺(或奶奶)送你去幼兒園? (你陪家人散步)

  4、家人給你做好吃的? (有沒有把好吃的分給家人吃 )

  四)長卷畫《我最愛的家人》

  描繪我和家人的幸福藍圖,爲情感認知做準備的。發展孩子美的表現能力。

  五)、活動延伸:

  1、長卷畫展示

  2、幸福遐想回執單

  讓孩子拿回家和家人完成,通過這樣的遐想,讓孩子明白如果我們學會自己照顧自己,那麼父母就可以少爲我們操心,這也是愛父母的一種表現,從而達到孩子生活能力的建構。

  幸福遐想表格:如果我能完成作業,那麼爸爸就

  如果我能自己梳頭髮, 那麼媽媽就

  如果我能 … … , 那麼XX就

   教學反思

  這節課下來,我感觸很深,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夠理想的方面。

  優點:

  1、孩子在情感和認知上也有了一些變化:課後的第二天來園很多孩子的家長說孩子變乖了,能幫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時有些愛依賴家人的孩子自己開始學習收拾自己的東西。

  2、教法的多樣化: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爲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爲現在的"我要學",讓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說說、玩玩的輕鬆氛圍中掌握活動的重點、難點,幼兒運用了多種感官參與法、遊戲體驗法等學習方法。

  3、能做到學中玩,玩中學,本次活動中,我運用了課件演示法,引導發現法,圖片展示法,啓發提問法,觀察法,遊戲法,歸納法等;在教學過程中滲透 “多元智能”的理念,將各個領域的知識有機的“整合”在一起。以幼兒爲主體,教師用啓發、引導的方式,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並讓孩子通過直觀的課件,交流,提問,遊戲、從而獲得知識,習得經驗,真正體現玩學,學樂。

  不足:

  在突破重點、難點的時候,時間稍微長了點;部分孩子因爲都沒爲家人做些什麼也不瞭解自己的家人,所以沒能很好和大家分享自己和家人的故事,個別孩子因爲此還減低了積極性。

大班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認識2個字。

  2、正確流利的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3、結合圖畫和主食瞭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的寂寞心情。

  教學重點:有感情的誦讀古詩。

  教學難點:瞭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的寂寞心情。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導語

  1、簡介詩人

  王維是盛唐詩壇上極負盛名的詩人,他多才多藝,詩話書樂無不精通,詩畫作品被人譽爲“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安史之亂以後,由於王維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墜入空門,作品的風格也充滿了空靈的色彩,後任因此稱他爲詩佛。

  2、引出詩題

  傍晚,王維來到鹿柴附近,在空曠的山林中看不見一個人影,只偶爾聽得見山中迴盪着人說話的聲音,夕陽的餘暉射入茂密幽暗的深林,又映照在綠的青苔上。這空山的沉寂,這深林的幽暗,不禁勾起了詩人的寂寞之情,於是他提筆寫下了《鹿柴》。(教師範讀古詩)

   二、讀古詩

  1、由讀古詩,讀完後同桌合作識字。

  2、反饋識字情況,瞭解生字的意思。

  3、再讀古詩,注意把句子讀流利。

  4、指名、齊讀古詩。

   三、品讀古詩

  1、結合教學掛圖、註釋自學古詩,提出不懂的問題。

  2、學生講古詩,相機指導朗讀。

  首句“空山不見人”直接描寫空山的寂寥靜謐,次句“但聞人語響”以局部的有聲反襯整體的寂靜;三、四句“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用夕陽返照來反襯深林的幽暗清冷。

  3、嘗試背誦古詩。

  4、教師小結反襯法的美學價值。

   四、結語

  用聲音來表現寂靜,用光亮來表現幽暗,往往比直接描寫寂靜、直接描寫幽暗效果更好,你們可以將這一手法運用到寫話中。

   板書設計:

  鹿柴

  空山人語響寂靜

  深林返景幽暗

大班教案 篇3

  1。教師可將各種建造操作材料置於教室的不同角落。在活動前與幼兒簡單討論如何用建造材料來反映“我們的城市”。然後分組活動,允許幼兒選擇不同的活動。可分成下列幾組活動。

  (1)“城市裏的馬路與車站”——用大積木等材料拼搭,表現城市的交通狀況。

  (2)&

  “城市裏的公園”——用插塑、小積木、小沙箱、動物玩具等材料建構,表現公園(包括兒童樂園等)的園景。

  (3)“城市裏的商店”——用積木、油泥的娃娃和玩具等建構。

  (4)“城市裏的醫院”——用小桌椅、大紙盒、醫院玩具等建構。

  (5)“城市裏的家庭”——用紙盒、彩紙、娃娃和玩具等建構。 也可以根據幼兒的認識及要求,開設其他角落。應保證每位幼兒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去。

  2.要求幼兒想一想應當告訴動物們“城市是什麼樣的”,然後給他們寫信,說一說自己心目中的城市。

  3.幫助幼兒瞭解寫信的基本格式,然後讓幼兒口述,家長記下來,必要時可讓幼兒在信上添畫。最後簽上自己的名字,寫好信封。

  4.教師請其他班的教師或小朋友扮演野貓來到小朋友中間。活動開始時,教師先複述《野貓的城市》,簡單回顧幼兒的操作活動,以及在活動中對城市的認識。請出扮演的野貓,教師請小朋友帶領野貓看大家建造好的“城市”,然後一一講出“我們的城市是這樣的”。

  5.讓小朋友把自己寫的信交給“野貓”,請野貓帶到森林裏去,交給森林裏的動物,幫助森林裏的動r物真正地認識城市。 (建造城市的活動不同於一般意義的結構遊戲。它應是在作品的場景基礎上,融入幼兒自己的經驗,進行再創造的活動。爲了實現這個目標,活動開始時的討論可以圍繞“城市裏的馬路和車站”“城市裏的公園”“城市裏的商店”“城市裏的醫院”“城市裏的家庭”等幾個主題進行,讓幼兒自由選擇角落、自由結伴、自主建造,教師可巡迴觀察指導。 教師確立主題的同時,也應該鼓勵幼兒創造主題,出現“城市的××”。“城市”建好以後,教師通過和幼兒一起評價自己建造的“城市”,激發幼兒做城市小主人的自豪感,願意邀請森林裏的小動物來做客。現代通訊手段很發達,寫信只是其中的一種,可以徵求幼兒的意見,使用哪些方法由幼兒自己決定。如幼兒選擇打電話的方式,教師可引導:“你準備對森林裏的小動物說些什麼呢?”鼓勵幼兒表達自己對城市的認識。這樣能更貼近幼兒的生活,使每位幼兒自主地選擇自己熟悉的方式去表達。 虛擬的野貓一旦出現在幼兒面前,他們的情緒會表現得很熱烈,急於向野貓敘述自己的想法,教師應給予滿足a然後,由“野貓,,快樂地告訴大家每個小朋友的介紹都想聽,但需要輪流傾聽,使幼兒從中感受到等待時應認真傾聽,表達時應有序地講述的道理。)

大班教案 篇4

   設計思路:

  本節活動課是爲培養幼兒細緻的觀察力和敏捷的思維能力而設計的。因爲在日常生活當中,一些幼兒不善於去發現,而懶於去關注一些事物變化,不具有自己的思維能力與審美觀點,因此我設計了這節課,引導幼兒去了解各種季節服裝類型,從而激發他(她)們對各種服裝的審美興趣。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的動腦思考能力和辨認能力。

  2、引導幼兒辨認各種季節的服裝及搭配審美能力。

  3、激發幼兒對周圍事物變化的興趣。

   重、難點:

  區分不同季節的服裝類型

   活動準備:

  1、錄音機、磁帶、課件、服裝

  2、自制玩具眼鏡、紙、彩筆

   活動過程:

  一、以談話聽錄音的方式導入活動,引導幼兒感受不同季節服裝的多樣性,從而區分各種季節的服裝。

  1、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幾位好朋友,請小朋友們聽一聽它們是誰?

  請幼兒聽錄音風聲、鳥鳴聲、青蛙叫聲,並自由討論猜測是什麼聲音,從而教師逐一啓發幼兒感知四季服裝的不同類型。

  師:①颳大風了,冬天來了,小朋友們非常冷,快來想個辦法呀!引導幼兒說出穿上厚厚的棉衣。

  ②小鳥飛來了,春天來到了,天氣暖和了,小朋友們把厚厚的棉衣都脫去,換上了漂亮的毛衣。

  ③小青蛙跳來了,夏天到了,天氣非常熱,小朋友們快來想一想辦法,引導幼兒說出穿上裙子及小短褲。

  2、出示課件:引導幼兒瞭解不同季節的服裝類型,並激發對此活動的樂趣。

  看課件

  引導孩子們說出自己所看到的景色和小朋友們所穿衣服的樣子,教師並對春、夏、秋、冬四幅圖畫逐一講解,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四季服裝的瞭解。

  圖畫1:草兒綠了,花兒紅了,柳樹發芽了,小鳥在天空中不停地拍打着翅膀,春天要來了,天氣暖和了,小朋友穿上了漂亮的花毛衣。

  圖畫2:太陽公公在天空中不停地對小朋友們眨着眼睛,地上的小青蛙在捉着蟲子,夏天來到了,天氣非常熱,小朋友穿上了半袖的T恤衫,把胳膊露了出來,這樣就可以涼快一點兒。

  圖畫3:樹葉從樹上慢慢地飄落下來,秋天來到了,天氣有點冷了,小朋友們換上了毛衣。

  圖畫4:下雪了,冬天來了,天氣非常冷,聖誕老爺爺穿着厚厚的棉衣來給小朋友們送禮物了。

  3、出示實物服裝,教師引導幼兒辨認並說出不同季節的服裝類型。

  師:

  ①小朋友們,冬天颳着風、下着雪非常冷,我們應該穿什麼樣的衣服呢?

  ②夏天,太陽曬在小朋友們身上非常熱,這時我們應該穿些什麼衣服?

  ③春秋季節時,天氣不冷也不熱,小朋友們又應穿什麼樣的衣服呢?

  二、集體嘗試操作讓幼兒通過實物操作來進一步識別不同季節的服裝類型,並感受各種服裝的多樣性。

  操作1:幼兒搭配服裝,時裝表演。

  兩人一組進行服裝搭配,表演《模特秀》

  操作2:幼兒自由繪畫《四季服裝》

  三、延伸活動

  幼兒時裝表演,展示作品。

大班教案 篇5

  一、活動目標:

  1、感受樂曲的旋律和風格,體驗舞蹈帶來的快樂。

  2、能注意控制揮綵帶的幅度,和舞蹈時的空間方位

  3、嘗試創編出不同方位的揮綵帶的動作。

  二、活動重難點:

  重點:能合音樂的節奏表演。

  難點:注重舞蹈的時候不讓自己的綵帶於其他同伴的綵帶糾纏在一起。

  三、活動準備:

  綵帶若干、音樂大 中國、大 中國舞蹈視頻

  四、活動過程:

  (一)欣賞音樂,感受樂曲的熱烈、奔放的風格特點。

  ——聽了這首曲子,你有什麼感覺?你想做什麼事情?

  (二)欣賞《大 中國》舞蹈,體驗舞蹈的快樂、活潑的情緒。

  ——舞蹈裏面有什麼動作?

  ——仔細聽,歌曲裏面有幾個羞答答?老師做了什麼動作?

  (三)多次範唱,嘗試表現羞答答的姿態。

  ——還可以用什麼動作表現羞答答?可不可以和歌曲一起表演一下。

  ——除了羞答答,你還喜歡歌曲中哪些歌詞?

  (四)通過遊戲“找朋友”學唱歌曲,嘗試創編不同神態表演羞答答。

  1、幼兒在教師的提問下初步熟悉歌詞,理解歌詞。

  (教師邊唱邊走,當唱到第三句時尋找新的朋友。說“找一個朋友藏在我的眼睛裏,看看找到誰啦?”)

  ——剛纔我找朋友時做了什麼動作?唱到哪一句的時候停下來找朋友的?

  (2)再次尋找朋友。

  ——找到朋友以後做了些什麼動作?

  (3)請一名幼兒當“領袖"找朋友,其他幼兒演唱並發現問題。

  ——有沒有發現什麼問題?有沒有什麼困難需要我幫助?

  (4)多名幼兒出發尋找朋友2~3次,表演時應富有表情。

  ——用眼睛找到一個朋友。如果你們都找了同一個人做朋友該怎麼辦?

  4、檢驗幼兒學唱歌曲,並嘗試合作表演。

  (1)邀請幼兒演唱歌曲,並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會唱這首歌了麼?有哪一句還不會唱?

  (2)全體幼兒參與找朋友的遊戲。

大班教案 篇6

  你見過這樣的牆嗎?——紫砂郵票牆:40多幅彩色手繪郵票設計手稿,主題全是紫砂壺,壺形稀奇古怪,勾畫稚趣可鞠;——“梁祝化蝶”牆:40多張兒童版的“梁祝蝶”躍然與牆上,化蝶後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滿是純真的表情,就像幼兒園裏親密無間的同伴。

  你見過這樣的玩具嗎?——竹製品玩具區:竹子做的竹馬、竹梯、竹推車、竹拉力器、竹球。陶工作區:陶瓶、陶缸、陶杯、陶壺、陶娃……

  這些都是蓓蕾幼兒園小朋友用作品裝扮出來的教室牆壁,是孩子們用自己的雙手和老師一起製作的玩具、飾品。這是蓓蕾幼兒園孩子們感受家鄉美、表達家鄉愛、傳承家鄉文化的一個記錄,也是幼兒園以家鄉文化爲主題活動課程的一個縮影。

  《綱要》中指出:“幼兒的`發展依賴與生存的環境,幼兒每時每刻都在與環境發生交流,環境是幼兒發展的資源,幼兒只有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才能獲得發展。”同時《綱要》有指出:“幼兒園教育改革應注重開發蘊涵本土文化的課程,應對幼兒進行本土文化的啓蒙教育。”根據《綱要》,結合本地區特色,我們在幼兒園環境與課程方面作了一些嘗試,也了一些經驗。

   一、環境是課程的準備:

  陳鶴琴先生早就提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宜興有着豐富的本土文化教育資源,享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竹的海洋、茶的綠洲”的美稱,這也爲生成《可愛的家鄉》課程了豐富的環境資源。記得大班郊遊宿夜到茗嶺山區,孩子們進了竹海公園,看見一支支破土而出的筍、一根根聳入雲天的毛竹,發出陣陣讚歎:“老師,竹子小時侯是筍嗎?”“筍是毛毛的,竹子怎麼是光光的?”“竹子能做什麼?”,回來後他們到處查找資料尋求答案,用語言記錄下自己郊遊的感想,用畫筆畫出宜興美麗的景色。中班的孩子看見老師帶來的紫砂泥,非常好奇:“老師,這是什麼?”當他們知道紫砂泥能做茶壺,並且宜興的茶壺遠近聞名是,迫不及待地纏着爸爸媽媽到上拉有關的資料,做成圖片、郵票帶到幼兒園來,還一個勁地往牆上貼:“這是提樑壺,這是方圓壺,”說的頭頭是道。我們還帶孩子到戶外上課,參觀茶場、製陶廠、竹製品加工廠、陶瓷陳列館,在孩子們的觀察、提問、尋找、收集、發現的過程中,我們逐漸生成了以家鄉的陶、洞、竹、茶爲主題內容的生活課程。

   二、環境是課程的發展:

  “幼兒園課程是在幼兒園環境中進行的,旨在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歷程。”孩子們對周圍環境產生了興趣,發現了問題,老師馬上適當引導,生成相關學習內容,促進幼兒的發展。有一次,孩子們散步時,看見幼兒園有一面牆壁沒有裝飾,馬上就問老師:“其它牆壁都有圖畫,爲什麼這面牆沒有圖畫?”“那怎麼辦呢?”“我們也來畫一幅圖畫吧!”於是老師就爲孩子們準備了豐富的材料:在繪畫顏料中摻和陶粉、用刷子、拖把、滾筒、擦窗器等作畫,激發了孩子的興趣,畫出心中家鄉的美麗。又如,在區域活動時,老師無意間聽到孩子在看善卷洞照片是說:“我是宜興人,我愛善卷洞。”老師馬上問:“善卷洞裏怎麼樣?”“善卷洞裏真奇怪,冬天暖烘烘,夏天涼爽爽。”“善卷洞裏還有什麼?”“有蜜蜂在採蜜,有蝴蝶在跳舞,”老師迅速記錄小孩子剛剛說的關於善卷洞的小詩並激發孩子們尋找自己喜歡的樂曲配上小詩,創編了一首首好聽的歌:“我是宜興人,我愛,”同時,還讓孩子參觀不同的景色,創編不同的歌詞,想大家展示宜興豐富的物產、美麗的風情。漸漸地,孩子們的心田裏充滿了對家鄉的熱愛,在表達心中美好願望過程中又是環境變得豐富、充實,本土文化就這樣與生活、藝術、社會、自然、健康等幼兒園課程整合起來,我們的教育就要這樣相輔相成、互爲發展。

   三、環境又是課程的記錄:

  衆所周知,區域活動的記錄是反映孩子學習情況的最明顯的方法。而怎樣讓環境能真正對孩子的學習和發展發揮作用,怎樣來體現呢?經過一年半的嘗試,我們強調:“讓牆飾成爲孩子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記錄。”

  每一面牆飾某一個欄目,都是一個有序的整體。由孩子們用繪畫和語言(兒童口頭表述,家長或老師的記錄)表達的所見、所聞、所想組合而成。牆飾是反映不同領域的教育活動對幼兒的作用,是兒童學習過程和經驗的,起到強化和概括、提升的作用。而某一主題下的欄目之間,也構成了一個有序的整體。如小班主題活動“香香的茶葉”,由三個欄目組成:茶場茶葉多、茶葉的顏色、茶葉的味道,由這三個欄目分支開來,產生多個小欄目即一個個活動內容。這一系列的牆飾是伴隨着設法讓小班幼兒知道茶葉的種類、名稱、味道及對家鄉勞動人民的熱愛這一教育活動而完成的。教育活動過程從參觀茶場——認識顏色、種類——品嚐味道——體驗情感。每一個欄目孩子們都用圖文並茂的方法記錄他們在探索活動中的體驗、認識、信息和發現。如爲茶葉穿新衣(塗色)、採茶舞、我到茶場去(記錄)、茶的味道(統計)、香香的茶葉蛋(品嚐),“環境即課程”“生活即課程”我們還將努力爲幼兒創設更多的條件,讓幼兒多接觸大自然、大社會,讓幼兒在周圍生活中的到更和諧的發展。

標籤: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