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若教眼底無離恨怎麼用,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1.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如果不是眼下親自遭遇離愁別恨的折磨,根本不會相信這世上真會有人傷心白頭。出自宋代辛棄疾的《鷓鴣天·代人賦》。

若教眼底無離恨怎麼用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原詩:

《鷓鴣天·代人賦》宋代.辛棄疾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註釋:

1、鷓鴣天:小令詞調,雙片五十五字,上片四句三平韻,下片五句三平韻。唐人鄭嵎詩“春遊雞鹿塞,家在鷓鴣天”,調名取於此。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驪歌一疊。

2、晚日:夕陽。唐劉長卿《行營酬呂侍御》詩:“晚日歸千騎,秋風合五兵。”

3、新綠:初春草木顯現的嫩綠色。唐白居易《長安早春旅懷》詩:“風吹新綠草牙拆,雨灑輕黃柳條溼。”

4、教:使,令。眼底:眼中,眼睛跟前。五代齊己《寄雙泉大師兄》詩:“清泉流眼底,白道倚巖棱。”

5、白頭:猶白髮。形容年老。《戰國策·韓策三》:“中國白頭遊敖之士,皆積智欲離 秦韓之交。”

6、深知;明知。唐駱賓王《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詩:“情知唾井終無理,情知覆水也難收,不復下山能借問,更向盧家字莫愁。”

7、闌干:欄杆。闌。同“欄”。

釋義:

落日裏寒鴉歸巢勾起我一片思愁。只有池塘柳樹發出嫩綠的新芽顯出溫柔。如果不是眼下親自遭遇離愁別恨的折磨,根本不會相信這世上真會有人傷心白頭。

離腸寸斷,淚流難收。懷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紅樓。明明知道亂山無數,遮斷了遠方的天空,可還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欄杆上,一直凝望而不能罷休。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

擴展資料:

這首《鷓鴣天》,題下注明“代人賦”,說明詞中抒情主人公並非作者自己。這首詞是作者代一位婦女而賦的,那位婦女的意中人剛離開她走了,她正處於無限思念、無限悲傷的境地。

這首詞,是寫別愁離恨的。“愁”與“恨”,乃是全篇的基調。按照一般的構思,接下去仍然要寫愁寫恨,但作者卻並沒有這樣做,而是跳出窠臼,不再寫哀景,而是用清新愉悅的筆觸,勾畫出一幅樂景:“柳塘新綠卻溫柔。”把讀者引入春意萌動、春情盪漾、溫馨柔美的境界。

詩人卻別出心裁,於“柳塘”之後綴以“新綠”,便立刻喚來了春天:塘周柳絲搖金,塘中春波漲綠,已夠賞心悅目了;那料到在此基礎上,又加上“溫柔”一詞。相對於嚴冬而言,初春的水顯得“溫”,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

但說它“溫柔”,這就不僅表現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覺,而且表現了她的感情。這感情異常微妙,耐人尋味。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雲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對對鴛鴦或其他水禽。抒情主人公看到這一切,就自然感到“溫柔”,從而也聯想到她與意中人歡聚之時是何等的“溫柔”了。

這首詞真可謂“工於發端”。開頭兩句展現的兩種景象、兩種感受、兩種感情所體現的複雜的心理活動,使抒情主人公神態畢現,因而以下文字,即從她的肺腑中流出。“柳塘新綠”,春光明麗,倘能與意中人象鴛鴦那樣雙雙戲水,永不分離,便青春永駐,不會白頭。

而事實上,意中人卻在“晚日”將沉、“寒鴉”歸巢之時走向天涯,如果信手拈來,“相思令人老”那句古詩,正可以作爲此時心情的寫照。然而文學是一種創作,貴在獨創。“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兩句就是創新,表現心緒低迴宛轉,筆致可謂搖曳生姿。

“無離恨”是假設,不“白頭”是假設變成事實之後希望出現的結果。可如今假設未能成立,“白頭”已是必然,於是下片緊承“離恨”、“白頭”,以“腸已斷,淚難收”開頭,盡情吐露,略無含蓄。當感情如洪水暴發,沖決一切堤防的時候,是不可能含蓄、因爲也用不着含蓄的。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辛棄疾(南宋將領、詞人)

2.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什麼意思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的意思是:如果不是眼下親自遭遇離愁別恨的折磨,根本不會相信這世上真會有一夜白頭的事。

出處《鷓鴣天·晚日寒鴉一片愁》 辛棄疾(宋)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譯文

晚日寒鴉,一片傷心景色。只有池塘柳樹發出嫩綠的新芽,顯出溫柔情境。如果不是眼下親自遭遇離愁別恨的折磨,根本不會相信這世上真會有一夜白頭的事。

離腸寸斷,淚流難止。懷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紅樓,明明知道亂山無數,遮斷了遠方的天空,可還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欄杆上,頻頻凝望。

3.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意思:如果不是眼下親自遭遇離愁別恨的折磨,根本不會相信這世上真會有人傷心白頭。

出自:《鷓鴣天·代人賦》

作者: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詩文: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翻譯

落日裏寒鴉歸巢勾起我一片思愁。只有池塘柳樹發出嫩綠的新芽顯出溫柔。如果不是眼下親自遭遇離愁別恨的折磨,根本不會相信這世上真會有人傷心白頭。離腸寸斷,淚流難收。懷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紅樓。明明知道亂山無數,遮斷了遠方的天空,可還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欄杆上,一直凝望而不能罷休。

擴展資料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冬,辛棄疾遭遇彈劾,隱居上饒。這首詞寫於作者被彈劾解官後,是他在帶湖閒居時的作品。

這首詞是作者代一位婦女而賦的,那位婦女的意中人剛離開她走了,她正處於無限思念、無限悲傷的境地。作品開頭兩句展現了兩種景象、兩種感受、兩種感情所體現的複雜的心理活動,使抒情主人公神態畢現,因而以下文字,即從她的肺腑中流出。

辛詞則寫行人已在山外,而女主人卻頻頻倚欄遠望,無法控制自己。表現不同個性、不同心態,各極其妙。“愁”與“恨”,乃是全篇的基調。作者跳出窠臼,不再寫哀景,而是用清新愉悅的筆觸,勾畫出一幅樂景,把讀者引入春意萌動、春情盪漾、溫馨柔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