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地球面臨的三大問題是什麼

地球面臨的三大問題是什麼

地球面臨的三大問題是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遭破壞以及污染問題。

1、氣候變化:氣候變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內部進程,或者是人爲地持續對大氣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變。

2、生物多樣性遭破壞: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以及人類的社會和經濟活動使生物多樣性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

3、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污染問題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地球面臨的三大問題是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損失和資源枯竭。

1. 氣候變化:人類活動導致大量溫室氣體排放,加速了地球氣候系統的變化。全球變暖引發極端天氣事件,如洪水、乾旱和颶風。這對生態系統、農業和人類社會造成了嚴重影響。

2. 生物多樣性損失:人類的生活方式和開發活動導致了物種滅絕率的加快。森林砍伐、生境破壞和過度捕撈等活動威脅了許多物種的生存。生物多樣性的損失對生態平衡、食物鏈和人類福祉產生負面影響。

3. 資源枯竭: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使得自然資源的需求增加。能源、水資源和礦物等有限資源正面臨耗盡的風險。資源的過度開採和浪費對環境造成壓力,同時也給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挑戰。

這三個問題相互關聯,相互加劇,並對地球和人類造成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爲了解決這些問題,全球需要採取行動,包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促進可持續利用資源等措施。

地球面臨的三大問題是什麼

地球面臨的三大問題是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遭破壞以及污染問題。氣候變化:氣候變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內部進程,或者是人爲地持續對大氣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變。生物多樣性遭破壞: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以及人類的社會和經濟活動使生物多樣性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污染問題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

地球面臨的三大問題是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遭破壞以及污染問題。

1、氣候變化:氣候變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內部進程,或者是人爲地持續對大氣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變。

2、生物多樣性遭破壞: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以及人類的社會和經濟活動使生物多樣性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

3、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污染問題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

地球面臨的三大問題是

1、人口問題: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長引起了許多問題。特別是一些經濟不發達國家的人口過度增長,影響了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給人類生活帶來許多問題。

2、環境問題:威脅人類生存並已被人類認識到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淡水資源危機、能源短缺、森林資源銳減、土地荒漠化、物種加速滅絕、垃圾成災、有毒化學品污染等衆多方面。

3、資源問題:主要是指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對資源的過量開採和不合理開發利用而產生的影響資源質量的一系列問題。同人口問題、環境問題一樣,資源問題說到底也是發展問題。

擴展資料: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口劇增、資源短缺、環境惡化以及生態危機等一系列的世界性問題,已經直接威脅到我們和子孫後代的生存。

人口問題與環境問題有密切的互爲因果的聯繫,在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一定地理環境和生產力水平條件下,人類必須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人口問題

百度百科-環境問題

百度百科-資源問題

當今地球面臨難題有哪些

1、環境惡化、資源枯竭和人口過多是當今地球所面臨的重大問題。地球爲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空間、資源和環境,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地球。

2、水是生命之源。成年男性平均體內所含的水分約佔體重的60%,成年女性爲50%。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水,當人體內的水分減少20%,就會導致死亡。

3、森林被譽爲“地球之肺”。人們形象地把煤炭稱爲“工業的糧食,把石油稱爲“工業的血液”。

4、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星球,火星是與地球最類似的星球。

5、20世紀80年代,美國曾建成一個再生式密閉的生態系統—“生物圈2號”,這項實驗最後以失敗告終。只有地球是唯一適合人類生活的家園。

6、隨着世界人口的急劇增長,很多地方出現了人口過多的現象,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在上個世紀末,世界人口已經超過了60億。

當今世界的三大環境問題是什麼

(一)全球氣候變暖

由於人口的增加和人類生產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向大氣釋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溫室氣體不斷增加,導致大氣的組成發生變化.大氣質量受到影響,氣候有逐漸變暖的趨勢.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將會對全球產生各種不同的影響,較高的溫度可使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將升高6釐米,因而將使一些海岸地區被淹沒.全球變暖也可能影響到降雨和大氣環流的變化,使氣候反常,易造成旱澇災害,這些都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和破壞,全球氣候變化將對人類生活產生一系列重大影響.

(二)臭氧層的耗損與破壞

在離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氣平流層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氣體,在離地面25千米處臭氧濃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約爲3毫米的臭氧集中層,稱爲臭氧層.它能吸收太陽的紫外線,以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遭過量紫外線的傷害,並將能量貯存在上層大氣,起到調節氣候的作用.但臭氧層是一個很脆弱的大氣層,如果進入一些破壞臭氧的氣體,它們就會和臭氧發生化學作用,臭氧層就會遭到破壞.臭氧層被破壞,將使地面 受到紫外線輻射的強度增加,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線輻射能破壞生物蛋白質和基因物質脫氧核糖核酸,造成細胞死亡;使人類皮膚癌發病率增高;傷害眼睛,導致白內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類、蔬菜等的生長,並穿透10米深的水層,殺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從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鏈和自由氧的來源,影響生態平衡和水體的自淨能力.

(四)酸雨蔓延

酸雨是指大氣降水中酸鹼度(PH值)低於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這是大氣污染的一種表現.酸雨對人類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會妨礙水中魚、蝦的成長,以致魚蝦減少或絕跡;酸雨還導致土壤酸化,破壞土壤的營養,使土壤貧脊化,危害植物的生長,造成作物減產,危害森林的生長.此外,酸雨還腐蝕建築材料,有關資料說明,近十幾年來,酸雨地區的一些古蹟特別是石刻、石雕或銅塑像的損壞超過以往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世界目前已有三大酸雨區.我國華南酸雨區是唯一尚未治理的.

其他威脅人類生存的問題是:

(三)生物多樣性減少

《生物多樣性公約》指出,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來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體,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它包括物種內部、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新的物種,同時,隨着生態環境條件的變化,也會使一些物種消失.所以說,生物多樣性是在不斷變化的.近百年來,由於人口的急劇增加和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加之環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及其生態系統受到了極大的衝擊,生物多樣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害.有關學者估計,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萬種生物物種滅絕,平均每天滅絕的物種達140個,估計到21世紀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損失可達其總數的15%~30%.在中國,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壓力,對生物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壞,生物多樣性所遭受的損失也非常嚴重,大約已有200個物種已經滅絕;估計約有5000種植物在近年內已處於瀕危狀態,這些約佔中國高等植物總數的20%;大約還有398種脊椎動物也處在瀕危狀態,約佔中國脊椎動物總數的7.7%左右.因此,保護和拯救生物多樣性以及這些生物賴以生存的生活條件,同樣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五)森林銳減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們的綠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森林的減少使其涵養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壞,造成了物種的減少和水土流失,對二氧化碳的吸收減少進而又加劇了溫室效應.

(六)土地荒漠化

全球陸地面積佔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積29%.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成沙漠.經濟損失每年423億美元.全球共有乾旱、半乾旱土地50億公頃,其中33億遭到荒漠化威脅.致使每年有600萬公頃的農田、900萬公頃的牧區失去生產力.人類文明的搖籃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由沃土變成荒漠.中國的The Yellow River ---黃河,水土流失亦十分嚴重.

(七)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的主要因子爲懸浮顆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鉛等.大氣污染導致每年有30-70萬人因煙塵污染提前死亡,2500萬的兒童患慢性喉炎,400-700萬的農村婦女兒童受害.

(八)水污染

水是我們日常最需要,也上接觸最多的物質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險品

(九)海洋污染

人類活動使近海區的氮和磷增加50%-200%;過量營養物導致沿海藻類大量生長;波羅的海、北海、黑海、東中國海等出現赤潮.海洋污染導致赤潮頻繁發生,破壞了紅樹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魚蝦銳減,漁業損失慘重.

(十)危險性廢物越境轉移

危險性廢物是指除放射性廢物以外,具有化學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蝕性和其他對人類生存環境存在有害特性的廢物.美國在資源保護與回收法中規定,所謂危險廢物是指一種固體廢物和幾種固體的混合物,因其數量和濃度較高,可能造成或導致人類死亡率上升,或引起嚴重的難以治癒疾病或致殘的廢物。

地球面臨的三大困難危機

食品:約六分之一的人類遭遇飢餓和營養不良,而耕種更多糧食的努力進一步破壞了土地的生產力.

·水源:到2025年,地球三分之二的人口極可能生活在水源緊缺的地區.

·能源:2010年石油的產量達到高峯並進入下降的趨勢.

·氣候變化:被英國首相布萊爾(專題,圖庫)形容爲世界最嚴重的環境挑戰.包括不斷增多的風暴、洪水、乾旱和物種滅絕.

·生物多樣性:許多科學家認爲地球已進入了第六個大規模物種消失的階段.

·污染:所有新生兒的體內都含有有害的化學物質.預計四個人裏就有一個暴露在空氣污染的有害化合物中.

世界三大環境問題

酸雨、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 三大環境問題的形成原因和目前的解決方法

酸雨的成因

造成雨水酸化之污染物很多,其污染來源大致可分爲兩類: 其一爲自然物質,其二爲人爲物質。前者如:火山爆發噴出大量之硫化物及懸浮固體物,自然水域表面釋放之硫化氫,動植物分解產生有機酸,土壤微生物及海藻釋放之硫化氫、二甲基硫及氮化物等,都會使雨水之pH值降至5.0左右;後者則爲工業化後,燃料之大量使用,燃燒過程中產生一氧化碳、 氯化氫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及有機酸及懸浮固體物,排放至大氣環境中,經光化學反應生成硫酸、等酸性物質使得雨水之pH值降低,形成酸雨。

酸雨的解決方法

由於酸雨爲二次污染物且具有跨區污染的特性,以致影響層面相當廣,故局部空氣污染的改善,空氣品質標準的達成,對於酸雨的防制助益不大,必須削減SO2、NOx的總量方能遏止酸雨的危害。

短期—

目前已積極進行下列各項策略,以大幅降低空氣中SO2、NOX之排放量。

1. 推動低硫油,降低燃料油之含硫量以減少因燃燒排放之硫氧化物,自82年7月起已將燃料油品含硫量降至1.0%,預計85年7月於都會區含硫量降至0.5%, 88年更要降至0.05%以下。

2. 訂定嚴格管制標準,以迫使污染源採行排煙脫硫及排煙脫硝之設備。

3. 引進最佳可行控制技術,以減少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之排放

4. 改善工業鍋爐之燃燒技術及設備,以減少氮、硫氧化物之排放。

5. 改善汽、機車引擎及防污設備,並加嚴排放標準,以減少氮氧化物之排放。

6. 與汽機車業者研商開發低污染之新車及替代燃料,如液化石油氣車、電動機車。

溫室效應的成因

溫室效應是由於大氣裏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而形成的。

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恆定。這是由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始終處於"邊增長、邊消耗" 的動態平衡狀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80%來自人和動、植物的呼吸,20%來自燃料的燃燒。散佈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於水中。還有5%的二氧化碳通過植物光合作用,轉化爲有機物質貯藏起來。這就是多年來二氧化碳佔空氣成分0.03%(體積分數)始終保持不變的原因。

但是近幾十年來,由於人口急劇增加,工業迅猛發展,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氣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遠遠超過了過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於對森林亂砍亂伐,大量農田建成城市和工廠,破壞了植被,減少了將二氧化碳轉化爲有機物的條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漸縮小,降水量大大降低,減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條件,破壞了二氧化碳生成與轉化的動態平衡,就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長,就使地球氣溫發生了改變。

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熱量輻射到太空中,具有調節地球氣溫的功能。如果沒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氣溫會比目前降低20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過高,就會使地球彷彿捂在一口鍋裏,溫度逐漸升高,就形成"溫室效應"。

形成溫室效應的氣體,除二氧化碳外,還有其他氣體。其中二氧化碳約佔75%、氯氟代烷約佔15%~20%,此外還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種。

溫室效應就是由於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氣體含量增加,使全球氣溫升高的現象。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現在增加一倍,全球氣溫將升高3 ℃~5 ℃,兩極地區可能升高10 ℃,氣候將明顯變暖。氣溫升高,將導致某些地區雨量增加,某些地區出現乾旱,颶風力量增強,出現頻率也將提高,自然災害加劇。更令人擔憂的是,由於氣溫升高,將使兩極地區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許多沿海城市、島嶼或低窪地區將面臨海水上漲的威脅,甚至被海水吞沒。20世紀60年代末,非洲下撒哈拉牧區曾發生持續6年的乾旱。由於缺少糧食和牧草,牲畜被宰殺,飢餓致死者超過150萬人。這是"溫室效應" 給人類帶來災害的典型事例。因此,必須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長,科學使用燃料,加強植樹造林,綠化大地,防止溫室效應給全球帶來的巨大災難。

學術界一直被公認的學說認爲由於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 產生的二氧化碳是導致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然而經過幾十年的觀察研究,來自美國Goddar d空間研究所的詹姆斯·漢森博士提出新觀點,認爲溫室氣體主要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碳粒 粉塵等物質。

碳粒粉塵是一種固體顆粒狀物質,主要是由於燃燒煤和柴油等高碳量的燃料時碳利用率太低 而造成的,它不僅浪費資源,更引起了環境的污染。衆多的碳粒聚集在對流層中導致了雲的堆積,而云的堆積便是溫室效應的開始,因爲40%至90%的地面熱量來自由雲層所產生的大氣 逆輻射,雲層越厚,熱量越是不能向外擴散,地球也就越裹越熱了。

漢森博士對於各種溫室氣體的含量變化都做了整理記錄,發現在1950至1970年間,二氧化碳 的含量增長了近兩倍,而從70年代到90年代後期,二氧化碳含量則有所減少。用目前流行的理論很難解釋仍在惡化的全球變暖的現象。

漢森博士認爲,除了碳粒粉塵以外,還有一些氣體物質能導致溫室效應,如對流層中的臭氧 (正常的臭氧應集中在平流層中)、甲烷,還有巨毒無比的氯氟烴。但這些污染源的治理就相對困難些了。可喜的是,近幾十年來非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含量已經有了一定的下降,如若 甲烷和對流層中的臭氧含量也能逐年下降趨勢,那麼再過50年,地球表面平均溫度的變化將近乎零。

碳粒粉塵並不是不可避免的東西,隨着內燃機品質的不斷提高,甚或不使用內燃機的交通工 具的問世,不能燒盡而剩餘的碳粒是可以減少的。漢森博士的學說能夠成立,則給地球帶來了降溫的新希望,但願地球早日退燒。

但全球知名科學家的見解還不僅僅是這三點。

現今最受人青睞的是瑞士兩位氣候專家對溫室效應成因作出新的解釋,認爲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並不是汽車和工廠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而是大氣層中增多的水蒸氣。它是於2001年發表的。瑞典中部大學的KG·拉鬆和斯韋克·愛德華鬆說,根據他們提出的一種計算未來氣溫的新模式,地球確實像其他研究人員所認爲的那樣,正在進入一個逐漸變暖的時期,但這主要是因爲地球軸心在向太陽傾斜,而使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在今後的一萬年裏有所縮短。他們說,隨着氣溫的升高,地球大氣層中的水蒸氣逐漸增多。因此,造成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更主要的是增多的水蒸氣,而並不是汽車和工廠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還有,英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發表的報告指出,他們在大氣層中發現一種學名爲"五氟化硫三氟化碳"(化學分子式爲SF5CF3)的稀有氣體。雖然這種氣體目前的濃度仍相當低,但是它穩定熱的能力遠超過其他任何已知的溫室氣體,而且正在快速積累,長此以往,將會使"溫室效應"形勢更趨惡化。

臭氧層空洞的成因

大氣中的臭氧含量僅一億分之一,但在離地面20至30公里的平流層中,存在着臭氧層,其中臭氧的含量佔這一高度空氣總量的十萬分之一。臭氧層的臭氧含量雖然極其微少,卻具有非常強烈的吸收紫外線的功能,可以吸收太陽光紫外線中對生物有害的部分(UV-B)。由於臭氧層有效地擋住了來自太陽紫外線的侵襲,才使得人類和地球上各種生命能夠存在、繁衍和發展。

1985年,英國科學家觀測到南極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並證實其同氟利昂(CFCs)分解產生的氯原子有直接關係。這一消息震驚了全世界。到“1994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壞面積已達2400萬平方公里,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層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薄,歐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層平均減少了10%-15%,西伯利亞上空甚至減少了35%。科學家警告說,地球上臭氧層被破壞的程度遠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嚴重得多。

氟利昂等消耗臭氧物質是臭氧層破壞的元兇,氟利昂是本世紀20年代合成的,其化學性質穩定,不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被當作製冷劑、發泡劑和清洗劑,廣泛用於家用電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學品、汽車、消防器材等領域。80年代後期,氟利昂的生產達到了高峯,產量達到了144萬噸。在對氟利昂實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氣中排放的氟利昂已達到了2000萬噸。由於它們在大氣中的平均壽命達數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氣層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對流層,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層。在對流層相當穩定的氟利昂,在上升進入平流層後,在一定的氣象條件下,會在強烈紫外線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釋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會發生連鎖反應,不斷破壞臭氧分子。科學家估計一個氯原子可以破壞數萬個臭氧分子。

臭氧層空洞的解決方法

控制臭氧層破壞的途徑和

在現代經濟中,氟利昂等物質應用非常廣泛,要全面淘汰,必須首先找到氟利昂等的替代物質和替代技術。在特殊情況下需要使用,也應努力回收,儘可能重新利用。目前,世界上一些氟利昂的主要生產廠家參與開發研究了替代氟利昂的含氟替代物(含氫氯氟烴HCFC和含氫氟烷烴HCF等)及其合成方法,有可能用作發泡劑、製冷劑和清洗溶劑等,但這類替代物也損害臭氧層或產生溫室效應。同時,也在開發研究非氟利昂類型的替代物質和方法,如水清洗技術、氨製冷技術等。

爲了推動氟利昂替代物質和技術的開發和使用,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許多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一類是傳統的環境管制措施,如禁用、、配額和技術標準,井對違反規定實施嚴厲處罰。歐盟國家和一些經濟轉軌國家廣泛採用了這類措施。一類是經濟手段,如徵收稅費,資助替代物質和技術開發等。美國對生產和使用消耗臭氧層物質實行了徵稅和可交易許可證等措施。另外,許多國家的、企業和民間團體還發起了自願行動,採用各種環境標誌,鼓勵生產者和消費者生產和使用不帶有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材料和產品,其中綠色冰箱標誌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

1985年,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推動下,制定了保護臭氧層的《維也納公約》。1987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組織制定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對8種破壞臭氧層的物質(簡稱受控物質)提出了削減使用的時間要求。這項議定書得到了163個國家的批准。1990年、1992年和1995年,在倫敦、哥本哈根、維也納召開的議定書締約國會議上,對議定書又分別作了3次修改,擴大了受控物質的範圍,現包括氟利昂(也稱氟氯化碳CFC)、哈倫(CFCB)、四氯化碳(CCL4)、甲基氯仿(CH3CCl3)、氟氯烴(HCFC)和甲基溴(CH3Br)等,並提前了停止使用的時間。根據修改後的議定書的規定,發達國家到1994年1月停止使用哈倫,1996年1月停止使用氟利昂、四氯化碳、甲基氯仿;發展中國家到2010年全部停止使用氟利昂、哈倫、四氯化碳、甲基氯仿。中國於1992年加入了《蒙特利爾議定書》。

爲了實施議定書的規定,1990年6月在倫敦召開的議定書締約國第二次會議上,決定設立多邊基金,對發展中國家淘汰有關物質提供資金援助和技術支持。1991年建立了臨時多邊基金,1994州年轉爲正式多邊基金。到1995年底,多邊基金共集資4.5億美元,在發展中國家共安排了1100多個項目。

到1995年,經濟發達國家已經停止使用大部分受控物質,但經濟轉軌國家沒有按議定書要求削減受控物質的使用量。發展中國家按規定到2010年停止使用,受控物質使用量目前仍處於增長階段。中國由於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家用電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學品、汽車、消防器材等產品都大幅度增長,受控物質使用量比1986年增長了一倍以上,成爲世界上使用受控物質最多的國家之一。

三大全球性環境問題是?

1.臭氧破壞 地球大氣層中90%的臭氧集中在離地面20-40千米高空處,形成一個圍繞地球的臭氧層。由於臭氧層可以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因而對人類和其他生物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然而,當今臭氧層遭到破壞,南北極出現臭氧空洞,使紫外線輻射量增多,將加劇傳染病和皮膚癌的發病率,並會影響一些生物的正常生長髮育。臭氧層的破壞,主要原因之一是由氯氟烴類等大量氣污染物引起的,而迄今冰箱、空調等電器產品中廣泛應用的製冷劑氟里昂即是其中一種。 2.地球氣候變暖 幾千年來,地球上的氣溫基本是平穩的。可是,隨着人類在燃燒各種燃燒料時產生的二氧化碳不斷增加,引發了類似溫室作用的“溫室效應”,使地球氣溫呈上升趨勢。如果不採取措施,預計到2025年,全球氣溫將比1990年高1。C;到21世紀末上升3。C,那時,灼人的熱浪將席捲全球,兩極冰川的融化將使海平面上升,許多人口密集的沿海城市將有被淹沒的危險。 3.生物物種急劇減少 目前,地球上的生物有500萬—3000萬種,到本世紀末,地球上的生物四分之一將滅絕,也就是平均一天要失去40—140個物種。我國物種減少的情況很嚴重,有些植物原先還很普通,而現在已經瀕危或消失了。隨着物種的消失,對人類具有重要意義的基因庫,也遭到無可挽回的損失。

全球面臨的三大危機是什麼

全球面臨的三大危機包括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損失和全球不平等。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增加、海平面上升和生態系統崩潰,對人類和地球造成巨大威脅。生物多樣性損失導致物種滅絕和生態系統功能退化,對食物安全和生態平衡構成風險。全球不平等表現爲差距擴大、社會不公正以及資源分配不均,可能引發社會動盪和經濟不穩定。

地球都面臨了哪些環境問題?你能列舉出哪些事實?(如:大氣污染,導致霧霾天氣出現,影響人們

當前地球面臨的環境問題有: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的耗損與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酸雨蔓延森林銳減土地荒漠化大氣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危險性廢物越境轉移

十大環境問題是:全球氣候變暖由於人口的增加和人類生產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向大氣釋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溫室氣體不斷增加,導致大氣的組成發生變化。大氣質量受到影響,氣候有逐漸變暖的趨勢。 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將會對全球產生各種不同的影響,較高的溫度可使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將升高6釐米,因而將使一些海岸地區被淹沒。全球變暖也可能影響到降雨和大氣環流的變化,使氣候反常,易造成旱澇災害,這些都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和破壞,全球氣候變化將對人類生活產生一系列重大影響。臭氧層的耗損與破壞在離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氣平流層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氣體,在離地面25千米處臭氧濃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約爲3毫米的臭氧集中層,稱爲臭氧層。它能吸收太陽的紫外線,以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遭過量紫外線的傷害,並將能量貯存在上層大氣,起到調節氣候的作用。但臭氧層是一個很脆弱的大氣層,如果進入一些破壞臭氧的氣體,它們就會和臭氧發生化學作用,臭氧層就會遭到破壞。 臭氧層被破壞,將使地面 受到紫外線輻射的強度增加,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線輻射能破壞生物蛋白質和基因物質脫氧核糖核酸,造成細胞死亡;使人類皮膚癌發病率增高;傷害眼睛,導致白內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類、蔬菜等的生長,並穿透10米深的水層,殺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從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鏈和自由氧的來源,影響生態平衡和水體的自淨能力。生物多樣性減少《生物多樣性公約》指出,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來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體,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它包括物種內部、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新的物種,同時,隨着生態環境條件的變化,也會使一些物種消失。所以說,生物多樣性是在不斷變化的。 近百年來,由於人口的急劇增加和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加之環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及其生態系統受到了極大的衝擊,生物多樣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害。有關學者估計,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萬種生物物種滅絕,平均每天滅絕的物種達140個,估計到21世紀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損失可達其總數的15%~30%。在中國,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壓力,對生物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壞,生物多樣性所遭受的損失也非常嚴重,大約已有200個物種已經滅絕;估計約有5000種植物在近年內已處於瀕危狀態,這些約佔中國高等植物總數的20%;大約還有398種脊椎動物也處在瀕危狀態,約佔中國脊椎動物總數的7.7%左右。因此,保護和拯救生物多樣性以及這些生物賴以生存的生活條件,同樣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酸雨蔓延酸雨是指大氣降水中酸鹼度(PH值)低於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這是大氣污染的一種表現。 酸雨對人類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會妨礙水中魚、蝦的成長,以致魚蝦減少或絕跡;酸雨還導致土壤酸化,破壞土壤的營養,使土壤貧脊化,危害植物的生長,造成作物減產,危害森林的生長。此外,酸雨還腐蝕建築材料,有關資料說明,近十幾年來,酸雨地區的一些古蹟特別是石刻、石雕或銅塑像的損壞超過以往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 世界目前已有三大酸雨區。我國華南酸雨區是唯一尚未治理的。森林銳減在今天的地球上,我們的綠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森林的減少使其涵養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壞,造成了物種的減少和水土流失,對二氧化碳的吸收減少進而又加劇了溫室效應。土地荒漠化全球陸地面積佔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積29%。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成沙漠。經濟損失每年423億美元。全球共有乾旱、半乾旱土地50億公頃,其中33億遭到荒漠化威脅。致使每年有600萬公頃的農田、900萬公頃的牧區失去生產力。人類文明的搖籃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由沃土變成荒漠。中國的The Yellow River ----黃河,水土流失亦十分嚴重。大氣污染大氣污染的主要因子爲懸浮顆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鉛等。大氣污染導致每年有30-70萬人因煙塵污染提前死亡,2500萬的兒童患慢性喉炎,400-700萬的農村婦女兒童受害。水污染水是我們日常最需要,也上接觸最多的物質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險品。海洋污染人類活動使近海區的氮和磷增加50%-200%;過量營養物導致沿海藻類大量生長;波羅的海、北海、黑海、東中國海等出現赤潮。海洋污染導致赤潮頻繁發生,破壞了紅樹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魚蝦銳減,漁業損失慘重。危險性廢物越境轉移危險性廢物是指除放射性廢物以外,具有化學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蝕性和其他對人類生存環境存在有害特性的廢物。美國在資源保護與回收法中規定,所謂危險廢物是指一種固體廢物和幾種固體的混合物,因其數量和濃度較高,可能造成或導致人類死亡率上升,或引起嚴重的難以治癒疾病或致殘的廢物。

地球所面臨的困境全球氣候變暖大氣污染什麼什麼什麼什麼?

地球所面臨的困境:全球氣候變暖、大氣污染、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 、酸雨蔓延、森林銳減、土地荒漠化、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嚴重、固體廢棄物成災 。

(一)全球氣候變暖 

地球的氣溫在悄悄地升高,而且已經到了爲人察覺的程度。它的危害是不應漠視的。

它會引起兩極冰川的融化,會帶來頻繁的暴風雨,會導致生物物種的減少,更會使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地區受淹,想一想當今地球上的一半人口正居住在沿海50公里範圍內,就可以知道沿海地區受淹的嚴重性了。 

地球氣溫變化的原因正在於人類的活動。在人類使用化石燃料煤炭的過程中,在某些工業生產過程中,在有機廢物的發酵過程中,不斷地釋放出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氣體。

這些氣體具有阻止地球表面熱量散發的作用,它們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溫室,因此這類氣體被統稱爲溫室氣體。目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已經成爲世界熱點之一。 

(二)臭氧層破壞 

臭氧層位於距離地面10-50公里範圍的大氣平流層內,臭氧層能吸收太陽的大部分紫外線,阻擋紫外線輻射到地面,因此對地球上的生物有保護作用。 

20世紀中葉以來,人們發現北極圈的臭氧濃度明顯降低,南極圈的臭氧層還出現了空洞。臭氧層破壞的嚴重後果也是不可忽視的:它將增高人類皮膚癌和白內障的發病率,使人類的免疫系統受到損害,它還會嚴重地破壞海洋和陸地的生態系統,阻礙植物的正常生長。 

臭氧層破壞的元兇竟然也是人類。近數十年來,人類廣泛使用氟氯烴類化合物與哈龍作製冷劑、除臭劑、噴霧劑等,這些化學物質釋入大氣並擴散入臭氧層後,會與臭氧反應,使臭氧分解爲氧。 

(三)生物多樣性減少 

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建設的發展,人類對動植物的破壞與日俱增。統計表明,目前每年要有4000-6000種生物從地球上消失,更多的物種正受到威脅。

1996年世界動植物保護協會的報告指出:"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哺乳類動物正處於瀕臨滅絕的危險,每年還有1000萬公頃的熱帶森林被毀壞"。我國生物多樣性遭受破壞的速度也十分驚人。 

動植物的生死存亡必將影響人類的命運。人類威脅其他生物生存的最終結果將是威脅到自己的生存。 

(四)酸雨蔓延 

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降雨時溶解在水中,即形成酸雨。酸雨具有腐蝕性,降落地面會損害農作物的生長,導致林木枯萎,湖泊酸化,魚類死亡,建築物及名勝古蹟遭受破壞。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氣體主要是在能源使用過程中排放出來的。人類的生產水平和消費水平越高,消耗的能源也越多,酸雨的危害也就越大。

全世界有三大著名的酸雨區,一個在北美的五大湖地區,一個在北歐,另一個就在中國。近十餘年來,中國的酸雨區不斷擴大,目前酸雨區面積已接近國土面積的1/3。其控制已被列入國家綠色工程計劃。 

(五)森林銳減 

由於人類的過度採伐和不恰當的開墾,再加上氣候變化引起的森林火災,世界森林面積不斷減少。據統計,近50年,森林面積已減少了30%,而且其銳減的勢頭至今不見減弱。我國森林覆蓋面積僅13?郾9%,約爲世界平均森林覆蓋面積的1/3,而森林銳減的勢頭卻並不遜色。 

森林的減少導致了水土流失,洪災頻繁,物種減少,氣候變化等多種嚴重惡果。 

(六)土地荒漠化 

過度的放牧及重用輕養使草地逐漸退化,開荒、採礦、修路等建設活動對土地的破壞作用甚大,加上水土流失的不斷侵蝕,世界上每天都有大片土地淪爲荒漠,我國在這方面是較爲突出的。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後果就是農民的貧困化。 

(七)資源短缺 

近數十年來,自然資源的消耗量與日俱增,已有很多資源顯現出短缺的現象。最重要的有水資源、耕地資源和礦產資源。 

目前全球有約1/3的人口已受到缺水的威脅,2000年缺水人口增加到1/2以上。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爲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加上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分佈的不均勻性,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 

由於人口總量的增加,爲供應糧食所需的耕地日見緊張,而工業城市建設工程卻在不斷地佔用大量耕地,化肥農藥的使用還在使耕地的質量不斷降低,這一切使人類正面臨耕地不足的困境。

礦產資源的消耗速度正隨着工業建設的速度急劇增加,很多礦產的儲量在近數十年內迅速減少。專家預計,再有50~60年即可耗去石油儲量的80%,某些貴金屬資源則已近消耗殆盡。 

如再不認真對待資源短缺的嚴重問題,人類總有一天會面臨無米作炊的絕境。 

(八)水環境污染嚴重 

人口膨脹和工業發展所製造出來的越來越多的污水廢水終於超過了天然水體的承受極限,於是本來是清澈的水體變黑髮臭,細菌滋生,魚類死亡,藻類瘋長,更爲嚴重的是,本來足以滋養人體的水,常因含有有毒物質而使人染病,甚至致人於死地。

工農業生產當然也因爲水質的惡化而受到極大損害。水環境的污染使原來就短缺的水資源更爲緊張。水資源的短缺,水環境的污染加上水的洪澇災害,構成了足以毀滅人類的水危機。 

(九)大氣污染肆虐 

最普遍的大氣污染是燃煤過程中產生的粉塵造成的,細小的懸浮顆粒被吸入人體,十分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

現代都市還存在光化學煙霧,這是由於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中夾帶大量化學物質,如碳氫化合物、氫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它們與太陽光作用,會形成一種刺激性的煙霧,能引起眼病、頭痛、呼吸困難等。

1998年我國竟有7個城市的大氣質量,被列爲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中,可見問題之嚴重。 

(十)固體廢棄物成災 

固體廢棄物,包括城市垃圾和工業固體廢棄物,是隨着人口的增長和工業的發展而日益增加的,至今已成爲地球,特別是城市的一大災害。

垃圾中含有各種有害物質,任意堆放不僅佔用土地,還會污染周圍空氣、水體,甚至地下水。有的工業廢棄物中含有易燃、易爆、致毒、致病、放射性等有毒有害物質,危害更爲嚴重。 

顯然,上述衆多的環境問題,已經對人類提出了十分嚴峻的挑戰,這是涉及人類能否在地球上繼續生存、繼續發展的挑戰,人類不能迴避,更不能聽之任之,貿然對待。人類必須、也只有人類能夠找到自己的出路。

標籤:面臨 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