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蒙頂山皇茶園的歷史傳說

蒙頂山皇茶園的歷史傳說

蒙頂山皇茶園位於中國湖南省的南嶽區,是中國歷史悠久的茶葉種植基地之一。傳說在秦朝時期,有一位名叫李白的詩人常來蒙頂山採茶,他常說這裏的茶葉清香且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可以讓人精神愉悅。據說李白在蒙頂山尋覓靈感時,喝下了一口神奇的湯水,於是他的詩歌才產生了天馬行空的詩句。

隨着時間的推移,蒙頂山皇茶園成爲皇家茶葉供應商,在清朝時期更是被封爲“皇家貢茶園”。在這裏,生長着優質的茶樹,每年採摘的茶葉都十分珍貴。據傳說,在每年的農曆三月,蒙頂山皇茶園都會舉辦傳統的“茶花文化節”,屆時數百萬顆茶樹將迎來一年的最佳時節,也是遊客們品嚐茶葉美味的最佳時機。

如今,蒙頂山皇茶園已經成爲了中國著名的旅遊勝地,吸引了全球茶葉愛好者和遊客的關注。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蒙頂山茶文化的歷史

“揚子江心水,蒙頂山上茶。”這是中國最有名的一對茶聯,代表着中國茶的最好品質和最高境界,是茶中珍品。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封建時代,最好的東西總是進貢給皇室。作爲茶中珍品的蒙頂茶,從唐代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起,就開始了一千多年的貢茶史。

唐代《元和郡縣誌》載:“蒙山在縣南十里,今每歲貢茶,爲蜀之最。”

宋代《宣和北苑貢茶錄》 ,當年蒙頂山進貢的兩種名茶“萬春銀葉”和“玉葉長春”就榜上有名。

清代《隴蜀餘聞》記載:“每茶時,葉生,智矩寺僧輒報有司往視,籍記其葉之多少,採製才得數錢許。明時貢京師僅一錢有奇。”

蒙頂貢茶從唐至清,一千多年裏歲歲入宮,年年進貢,以供皇室“清明會”祭天祀祖之用。這種專用茶採自茶祖吳理真種下的七株仙茶。到清代時,蒙頂五峯被闢爲禁地,七株仙茶被石欄圍起來,闢爲“皇茶園”,至今留存。

蒙頂山的文化歷史

蒙頂山是世界茶文明的發祥地,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是我國曆史上有文字記載人工種植茶葉最早的地方。從現存世界上關於茶葉最早記載的王褒《童約》和吳理真在蒙山種植茶樹的傳說,可以證明四川蒙頂山是茶樹種植和茶葉製造的起源地。由於蒙頂山的海拔高度、土壤、氣候等最適合茶葉的生長,因此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蒙頂山茶祖師吳理真開始在蒙頂山馴化栽種野生茶樹,開始了人工種茶的歷史。

唐宋時期是蒙山茶的極盛時期。從唐玄宗天寶元年(724年)被列爲貢品,作爲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專用品,一直沿襲到清代,歷經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間斷。

千年貢茶,意重蒙頂 。唐代《元和郡縣誌》載:“蒙山在縣南十里,今每歲貢茶,爲蜀之最。” 宋代《宣和北苑貢茶錄》 ,當年蒙頂山進貢的兩種名茶“萬春銀葉”和“玉葉長春”就榜上有名。清代《隴蜀餘聞》記載:“每茶時,葉生,智矩寺僧輒報有司往視,籍記其葉之多少,採製才得數錢許。明時貢京師僅一錢有奇。”蒙頂貢茶從唐至清,一千多年裏歲歲入宮,年年進貢,以供皇室“清明會”祭天祀祖之用。這種專用茶採自茶祖吳理真種下的七株仙茶。到清代時,蒙頂五峯被闢爲禁地,七株仙茶被石欄圍起來,闢爲“皇茶園”,至今留存。在民間,蒙山茶歷來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來之物。因此,歷史悠久的蒙頂茶被稱爲仙茶,蒙頂山被譽爲仙茶故鄉。

蒙頂茶的聲名遠揚使之成爲歷代文人墨客吟頌的對象。

在我國,贊茶的名聯佳句首推以民諺方式流傳甚廣的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這是中國最有名的一對茶聯,代表着中國茶的最好品質和最高境界,是茶中珍品。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琴茶》詩有琴裏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的吟唱。唐宋大家孟郊、韋處厚、歐陽修、陸游、梅堯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爲題的詩文。明清時代的詩文題詞則更爲豐富,當代詩人、文學藝術家也留下了許多吟誦蒙山茶的華章佳句。文學家王心鑑在《蒙山行》一詩中寫道:“踏雪蒙山去,石徑入茶畦。雲深無俗跡,泉壑有禪機。靈茗倚古寺,仙竹傍天梯。此間塵囂遠,不欲思歸期。”悠久的茶史形成了特色獨具的蒙山茶文化。

蒙頂山茶的發展史

西漢

甘露三年(公元前53年) 蒙山縣人吳理真在蒙頂山馴化野生茶樹,研究製茶工藝,開創了世界人工植茶的先河。

陶谷的《清異錄》載:“吳理真住蒙頂,結庵種茶凡三年,味方全美,得絕佳者曰‘聖揚花’、‘吉祥蕊’。”蒙頂山,是世界上有文字記載的人工種茶最早的地方。

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 蒙頂茶開始入貢皇室。

憲宗元和8年(公元813年) 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嚴道縣蒙山在縣南十里,今每歲貢茶爲蜀之最。

公元816年 楊曄《膳夫經手錄》記:“蜀茶得名蒙頂,於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頂。”

公元825年 李肇撰《唐國史補》: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芽,號爲第一。

文宗開成5年(公元840年) 蒙頂茶傳入日本。

神宗熙寧7年(公元1074年)、9年(公元1076年) 提舉茶馬司先後在名山、百丈設置“茶場”,盡“榷”全縣茶葉。

神宗元豐4年(公元1081年) 皇帝下詔:“專以雅州名山茶爲易馬用”。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7年) 重申神宗原詔:“用名山茶易蕃馬”並“定爲永法”。

孝宗淳熙13年(公元1186年) 蒙頂茶創始人吳理真,被封爲“甘露普慧妙濟禪師”。

上清峯的七株“仙茶”,進一步神化,列爲正貢茶。

並在該處修建石欄圍護,取名“皇茶園”。

蒙頂貢茶,改制芽茶進貢。

蒙餅制藝,開始改爲炒青,重色、香、味、形。

所制黃芽、石花、芽白、雀舌馳譽全國。

創制“甘露”名茶,質量超過唐、宋時代的“石花”。

李時珍《本草綱目》記:“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溫而主祛疾。”

蒙頂“仙茶”演變爲皇室祭祀太廟之物,“皇茶園”外所產茶葉,開始列爲正貢,副貢和陪貢。

德宗光緒32年(公元1906年) 名山王恆升、李裕公等18家茶商,爲 *** 印茶侵銷 *** ,集資5萬兩白銀籌建“名山茶葉有限公司”。

中華

26年(公元1937年)名山縣成立茶業同業公會,入會會員172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8 年 *** 名山縣委按照毛關於“蒙頂茶要發展,要和羣衆見面”的指示,組織800餘人上蒙頂山開荒種茶。

並以淨居庵爲場部,建立了茶葉培植場。

1959年 “蒙頂甘露”被列爲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1963年 成立“四川省國營蒙山茶場”。

1979年 國營蒙山茶場李家光等人在蒙頂山中部海拔1400米處柴山崗婁子巖,發現四株千年古茶樹。

1981年 “蒙頂”商標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

2003年 “蒙山茶場”改製爲“四川省蒙頂皇茶茶業有限責任公司”。

2004年 《世界茶文化蒙頂山宣言》在蒙頂山發表,明確了蒙頂山是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世界茶文明的發祥地,確立了蒙頂山是世界茶文化聖山的地位。

吳理真的生平事蹟

吳理真父早逝,家境貧寒,母親積勞成疾。他是個孝子,每當雄雞報曉,便帶上工具,登上蒙頂,割草拾柴,換米餬口,爲母親治病。

一日,吳理真拾好柴,口乾得直冒火,順手揪了一把“萬年青”(野生茶樹)葉子,放在口裏慢慢咀嚼,口渴漸止,睏乏漸消,精神倍增,頗感奇異。又摘了些帶回家中用開水沖泡,讓老母喝下,果有效果。連服數日,病情好轉,續飲月餘,身體康復。鄉親們病了,他熱情地用這種葉子泡水給他們飲用,效果也很好。可惜這種樹不多,所生長的葉子遠遠不能滿足治病救人的需要,他決心培育出更多的茶樹。

爲了採摘茶種籽,吳理真跑遍了三十八蒙峯。他把茶籽撿回家,用沙土拌和後放入篾筐中,上面蓋以穀草,使茶籽不會黴變和凍壞。爲了選擇播種茶籽的地方,吳理真翻越蒙頂的山山嶺嶺,對野生茶樹的生長環境進行分析研究,認定蒙頂五峯之間(今皇茶園)和菱角灣一帶最適宜茶樹生長。這裏雨量充沛,土質肥厚,終年雲遮霧繞,爲茶樹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所產茶葉內含物質極爲豐富,加上精湛的製作工藝,使蒙山茶具有獨特的品質,在我國茶葉史上獨樹一幟,經久不衰。

吳理真爲了種茶,在荒山野嶺搭棚造屋,掘井取水,開墾荒地,播種茶籽,管理茶園,投入了自己的全部身心。可以想象,吳理真這種敢爲天下先的行動,不知經歷了多少艱難困苦,經過了多少次失敗。功夫不負有心人,吳理真用勤勞和智慧澆灌出了株株嫩綠茁壯的茶樹,他成功了。吳理真把茶葉熬成湯,施捨鄰里,普濟世人,許多人祛疾去病,不少人健體強身。他以植茶爲民衆的精神譜寫了我國人工種茶最早的歷史。

公元前53年,吳理真在蒙頂山(今四川省雅安境內)發現野生茶的藥用功能,於是在蒙頂山五峯之間的一塊凹地上,移植種下七株茶樹。清代《名山縣誌》記載,這七株茶樹“二千年不枯不長,其茶葉細而長,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雲蒙覆其上,凝結不散。”吳理真種植的七株茶樹,被後人稱作“仙茶”,而他是世界上種植馴化茶葉的第一人,被後人稱爲“種茶始祖”。

當然,也有史載,認爲蒙山茶樹是因吳理真前往峨眉山求道,在峨眉山採掘移回茶種,在蒙頂山種植而成,另一則認爲是吳理真弟子篆雲遠去瀘水,尋仙訪道,從雲貴高原地區採掘而回。

吳理真蒙頂種茶,至今尚存有蒙泉井、皇茶園、甘露石室等文物古蹟。現在,蒙頂山有一口龍泉古井。古井又名蒙泉井、甘露井,石欄鐫刻二龍戲珠,據說這裏是甘露大師(吳理真)種茶時汲水處,縣誌載“井內鬥水,雨不盈、旱不涸,口蓋之以石,取此井水烹茶則有異香。”

此外,在蒙頂山最大的寺廟——天蓋寺,供奉着蒙頂山茶祖吳理真。天蓋寺傳說是吳理真結廬種茶的地方。

遊記||蒙頂山之行

春節大部分時間下雨,難得出了太陽,想着還有二天年休假,於是臨時決定出門,到蒙頂山去爬山。

蒙頂山位於四川雅安市境內,是世界茶文明的發祥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在我國曆史上,是有文字記載人工種植茶最早的地方。

“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這是平時聽得最多的,就是這副對聯了。

早餐後,我們便準備前往。高速路上,暢通無阻,很快便到了目的地,上山的路上,人和車還是比較多。

一下車,便感到寒氣襲人,已經沒有了太陽。山頂上白雪皚皚,空氣中還飄着細小的雪花。幸好帶了厚衣服,只有趕緊拿出來披在身上。

蒙頂山五峯環列,狀如蓮花,海拔1456米。

沿着上山的方向往前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天下第一壺”,壺的直徑16米,壺高9.8米,“摻茶”從直徑4米的茶碗中漫出,形成落差50米的瀑布,與蒙頂山茶文化相得益障,交相輝映。

走過“天下第一壺”,本打算爬山,看路面有雪,比較溼滑,於是臨時改坐纜車上山。

到了山上,映入眼簾的便是漫山遍野的雪。雪厚厚地覆蓋在樹上、屋頂上,有些樹被雪花完全裹成潔白的銀樹,看上去分外妖嬈。還有那成片的茶樹園,飄落下來的雪花,堆積在綠色的葉子上,如覆蓋着小小的棉花,格外引人注目。

我們下了纜車,開始沿着石梯向上爬,路上的雪開始融化,踩在那冰凍又溼滑的路面,稍不留神就如同遛冰。只能沿着別人踩過的印痕,小心翼翼地往前走。

這一路上,蒙頂山除了美麗的雪景之外,它的歷史文化與動人的傳說也深深吸引着我。

蒙頂山的茶,從唐至清,年年歲歲皆爲貢品,一千多年間從未間斷。

嚴道人吳理真,被譽爲世界上人工種植茶葉第一人,被後人稱爲“茶祖”。

我們沿着山路,首先到了古蒙泉遺址,此井有蓋,上面浮雕盤龍。井附近的碑文隱隱約約能認出“古蒙泉”“甘露”“龍井”字樣,關於這三個名字還有些由來。

此井相傳爲西漢甘露年間,吳理真種茶汲水的地方。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曆史,稱之爲“古蒙泉”;

命名“龍井”,是傳說此處是羌江河神之女出入的地方,故得名。

清末狀員駱成鑲寫到:“何人能飲九霄露,試汲蒙泉煮蒙茶”,此井又被奉爲“甘露井”。

據記載,此井冬不盈,旱不竭,水質極佳,用此水泡茶,有異香,明朝王世貞讚歎“味清妙,在惠泉之上”。

走過古蒙泉,再向前走幾百米,便到了神奇的“皇茶園”。

皇茶園相傳爲西漢吳理真培植七株仙茶之地,面積12平方米。據記載,這七株茶二千年間不枯不榮,茶葉細而長,味甘而清,色黃而璧,酌入杯中,香氣繚繞,經久不散 ,稱之爲“仙茶”,每年採摘三百六十葉,用於天子郊天與祀太廟用。後被宋孝宗封爲“皇茶園”。

在黃茶園側邊,我的目光被兩棵夫妻樹吸引住了。這兩棵樹是1999年偶然發現,此樹爲毛鄂野茉莉,一雌一雄,彼此根系相互纏繞,樹高達30多米,雄樹偉岸挺拔,雌樹婀娜俊秀,雄樹的樹根纏繞着雄樹的樹幹,根鬚粗壯有力,如五指緊扣雌樹的地面,所以稱之爲“夫妻樹”

這棵夫妻樹讓我想到了關於吳理真與仙姑的傳說。相傳吳理真爲鄉鄰解渴療疾,馴化野生仙茶之時,羌江神仙女兒化着村姑,到蒙山遊覽,耳聞人們對吳理真深深讚歎,不由心生愛慕,二人結爲之好。

兩人辛勤勞作,不分寒暑,終培育出七株仙茶,但人神結合,觸犯天條,河神令仙姑火速回宮,仙姑不忍離去,遂取下白紗巾,用紗巾化着嫋嫋雲霧,罩着五峯,自己也化成了玉女峯,與吳理真隔橋相望。

我望着眼前的神女雕像,停下腳步,駐足觀望,爲他們愛情故事深深感動。就如同這二棵夫妻樹,即使成樹,也要千年守候,永不分離。白居易的“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爲連理枝”,正是對他們愛情永恆的生動寫照吧。

離開了神女雕像,終到達了山頂。山頂除了遊客中心還有熱騰騰的氣息外,周圍都被茫茫白雪籠罩着,上面的茶園與樹木,積雪更厚。轉到山頂的另一側,有百丈關戰役紀念館,道路兩旁還有關於這次戰役的一些題詞與介紹。

離開山頂,我們便沿着陡峭的山路下山,下山途中,還見到了千年茶樹王。據專家考證,這棵茶樹,樹齡已達一千年,它直徑約10釐米,樹高3.5米,至今仍枝繁葉茂,這棵千年茶樹,在蒙頂山上,在這雪白的背景裏,繫着一根根紅飄帶,讓人感覺越發神聖起來。沿途中,還參觀了茶祖殿等相關寺廟建築。

到了山腳,很多的農家小院,賣着他們自產的蒙山茶,看着他們放入小酌茶葉,在清澈的開水中,頓時香氣飄溢,陣陣清香撲鼻。再品嚐着蒙頂山的甘露、毛峯、紅茶,各具特色與口感,都讓人喜愛。

蒙頂山,以它源遠流長的歷史與厚重的茶文化而聞名於世,它的人文與自然景觀、深厚的歷史底蘊,吸引着廣大的遊客。千百年來散發着它獨特的魅力。

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出自什麼地方

“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這一詠茶史上最著名的茶聯。這一茶聯據說最早來源於元代李德載的一首小曲“蒙山頂上春光早,揚子江心水味高。陶家學士更,應笑倒,銷金帳,飲羊羔”,在這首小曲中,充滿了作者對品茗的推崇,而蒙頂茶與揚子江心水便是他心中的好茶、好水。

擴展資料:

“蜀土茶稱盛,蒙山味獨珍”,蒙頂茶是中國最古老的名茶品種之一,其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西漢年間。

相傳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僧人甘露普慧妙濟禪師吳理真,曾攜靈茗之種,栽於蒙山最高之頂。而且據說他栽種的這幾株茶樹“高不盈尺,不生不滅,迥異尋常”,因此,也有“仙茶”的美譽。

或許是因爲這茶樹太仙太美了,於是民間關於吳理真與魚仙以蒙頂茶茶籽定情的傳說便一直流傳了下來。雖然不知道真假,但蒙頂茶的美名卻也因此一直流轉在我們的心間。

在古代的時候,蒙頂茶與佛教是有着極深的淵源的,比如說採茶這一過程,每年春天當茶樹發芽,當地的縣令便會選擇吉日沐齋焚香,並與特別挑選出來的12名僧人一起進入茶園,細心的選擇採摘茶葉,一般只摘取一葉,採足360葉後便交由茶僧去炒制。

另外在炒制的過程中,還要有僧人盤坐誦經,充滿了佛教的禪意與神祕。

參考資料:人民網-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

蒙頂甘露的蒙山茶的傳說

蒙頂茶是中國名茶中的一顆燦爛明珠,“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琴裏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蜀土茶稱聖,蒙山味獨珍”等名句,都是稱頌蒙頂茶的,可見蒙山茶在人們心目中聲譽之高。

蒙頂茶,產於號稱“天府之國”的四川省。四川名山勝地頗多,素有“劍閣天下險,蛾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稱。蒙山位於邛竦山脈中段,成都平原之西,地跨名山、雅安兩縣,山頂有五頂,又稱五峯,有上清、菱角、毗羅、井泉和甘露等峯,狀如蓮花。山上古木參天,寺院林立,其山勢之巍峨,峯巒之挺秀,雲霧之瀰漫,景觀之奇特,堪與峨眉、青城媲美,確有“仰則天風高暢,萬象蕭瑟;俯則羌水環流,衆山羅繞,茶畦杉徑,異石奇花,足稱名勝”之感。蒙山現已發展成爲四川省的重點產茶區。

據史料記載,蒙山產茶已有兩千多年曆史。相傳在西漢末年,蒙山寺院中有位普慧禪師,在上清峯上栽種了七棵茶樹。這七棵茶樹“高不盈尺,不生不滅”年長日久,春生秋枯,歲歲採茶,年年發芽,雖產量極微,但採用者有病治病,無病健身,人稱“仙茶”。關於七棵“仙茶”在漢碑和明清兩代的石碑以及《名山縣誌》中均有記述。但這七棵茶樹究竟從何而來,如何傳播四方?衆說紛紜。有的認爲從雲貴高原引入,有的認爲從福建建溪引入,也有的認爲從峨眉山採集的茶種培植而來,至於這七棵仙茶如何發展和傳播的,更有不少神話般的記述和傳說。

據說很早以前,有位老和尚身患重病,服藥無效,忽有一老翁來訪,謂“春分時節採得蒙山玉葉,用山泉煎服,可治宿疾”。老和尚信其言,如法採製仙茶,服後果然病情漸愈,久服更覺神清體健,精力更旺,於是就在蒙山頂上築起石屋,找了一位老漢專門培育和採製茶葉。老漢早年亡妻,只有一個女兒,兩人相依爲命,因女兒出落得和“玉葉”那樣受人喜愛,因而取名玉葉。玉葉長得秀眉大眼,聰明伶俐,年方十六,尚末許親。一天老漢要玉葉下山購物,不料在半山腰碰到幾個惡少,攔住去路,百般調戲污辱,玉葉急中生智,放開嗓子大喊救命。悲悽的喊聲驚動了正在砍柴的青年王虎。王虎長得虎背熊腰,憨厚老實。聽到喊救聲,急忙奔去,但見惡少在光天化日之下調戲一個少女,氣憤極了,順手拾起一棍木棍,大喝一聲,直衝過去,那些紈絝子弟哪是王虎的對手,有的被打得抱頭討饒,有的邊罵邊溜,玉葉得救了。她看了看虎子說:“感謝壯士救命之恩!”說罷跪在地上連連叩了三個響頭。這可把虎子急壞了,忙扶起姑娘說:“這是我應該做的,快別這樣。時間不早,姑娘快趕路去吧!”玉葉再次道謝拜別了虎子,轉身向山上走去,走不多遠又依依不捨地回過頭來看看虎子,誰知虎子也正在望着她,四目相視,情意綿綿,自此虎子忘不了姑娘,老在山間徘徊。玉葉也喜歡有事沒事去山上走走,希望能再次遇到這位青年。當她探聽到這位青年是住在山腳下的孝子時,思念之情更加殷切。再說王虎家貧如洗,靠砍柴爲生,家有老母,雙眼紅腫,視力很差,連做些針線活也不能夠,全靠兒子養活她。王虎不僅對娘孝順,對鄰里溫和,就是對一般小動物也很愛護,所以人們都稱他爲孝子。一天,王虎聽說蒙山頂上的“玉葉”可治眼疾,就決心上山採集。他安排好了母親生活,對娘說:“娘,我要上山去採藥,一定要把您眼病治好,您就在家靜候佳音吧!”說罷帶上乾糧就上路了。蒙山有五峯,他翻過一個山峯又一個山峯,累了就在大樹下躺一下,渴了就喝點山泉水。一天他正在泉邊喝水,想想走了那麼多路還找不到,“玉葉”究竟長在哪裏,心甚煩惱,忽聽一陣悠揚的歌聲由遠而近傳來,覺得奇怪,就爬到樹上向四面瞭望,只見一個少女正唱着歌向這邊走來,看樣子似乎面熟。再一看,好像是過去搭救的那位姑娘,於是情不自禁地喊了起來:“喂,您是住在山裏的人嗎?”姑娘聽到有人問話,就朝這邊跑來。姑娘越跑越近,虎子也就越看越清楚,果真是她!像觸了電似的,不覺心慌意亂,臉上發燒。他迅速地從樹上跳下來,姑娘一見喜出望外,大叫:“是您呀!太好了!上次您救了我,還沒有請教您尊姓大名哩?”接着又問虎子家住哪裏,家裏還有什麼人,爲什麼到山頂來等等。虎子如實相告,姑娘聽了哈哈大笑,“您算找對羅!我叫玉葉姑娘,玉葉就是我管的,我還會看病哩。您回去吧,過幾天我親自來給您老母看病。”虎子感激地回到了家。不幾日,玉葉果然帶了包珍藏的“玉葉仙茶”來到了虎子家,看了大媽的眼睛,用茶湯洗了洗,並囑大媽天天煎服,服後茶渣搗爛敷於眼皮上。說奇也奇,不到十日,虎子媽的眼睛紅腫消了,視力也增強了。大媽很感激玉葉,同時也非常喜歡玉葉。不久玉葉和虎子有情人終成眷屬。玉葉爲了給更多的人治病,就在山腳下襬了個攤子,同時採集些茶籽播於周圍,擴大仙茶的種植面積。從此仙茶能治眼疾,能提神健身,有返老還童功效的消息不脛而走,遠近聞名,人們稱它爲“聖揚花”、“吉祥蕊”。

以後獻媚者採製奉獻官府,地方官府又視作進階寶物,進貢皇上,自唐朝以始,蒙山茶就列爲“貢茶”沿襲至清,年年歲歲採製貢茶,極爲神祕。每逢初春發芽,縣官即擇好吉日,穿上朝服,率領僚屬並各寺院和尚,敲鑼打鼓,上山朝拜“仙茶”。待燒香禮拜之後,開始採摘茶芽,規定先採三百六十葉,交製茶僧負責炒制。炒制時寺僧要一邊盤坐誦經,一邊在釜中翻炒,然後用炭火焙乾,貯入兩個銀盒中,快馬送京,以供皇帝祭祀天地祖宗之用。凡上清峯茶樹上採摘的仙茶,稱“正貢”,其他山峯上採下的芽葉統稱“凡種”。仙茶採後即採“凡種”嫩芽,製成二十斤,裝十八錫罐,陪貢入京,稱爲“陪茶”專供帝王享受。據《名山縣誌》載:蒙山貢茶園,全由山上寺僧掌管,分工精細,各司其職,負責到底。山上還專門築有“石屋”,供採製貢茶之用,今蒙山上仍有“貢茶石院”的遺蹟。一千多年來,蒙山名茶一直成爲帝王將相的專利品,廣大勞動人民有采制之義務,而無享受之權利。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蒙山建立了國營茶場,墾複和發展了幾千畝茶園,先後生產了甘露、石花、黃芽、米芽、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名茶,深受國內外市場歡迎,人們稱讚蒙山茶是:萬紫千紅花色新,春報精品味獨珍。銀毫金光冠全球,葉凝瓊香勝仙茗。 唐·黎陽王

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

冰銷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

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

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宋 文彥博

蒙頂露芽春味美,湖頭月館夜吟清。

煩酲滌盡沖襟爽,暫適蕭然物外情。 文彥博

舊譜最稱蒙頂味,露芽雲液勝醍醐。

公家藥籠雖多品,略採甘滋助道腴。 宋陳舜俞

蜀土茶稱盛,蒙山味獨珍。靈根託高頂,勝地發先春。

幾樹初驚暖,羣籃競摘新。蒼條尋暗粒,紫萼落輕鱗。 【蒙頂甘露功效一】:有助於延緩衰老

茶多酚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體自由基的清除劑。據有關部門研究證明1毫克茶多酚清除對人肌體有害的過量自由基的效能相當於9 微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大大高於其它同類物質。茶多酚有阻斷脂質過氧化反應,清除活性酶的作用。據日本奧田拓勇試驗結果,證實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維生素E強18倍。

【蒙頂甘露功效二】:有助於抑制心血管疾病

茶多酚對人體脂肪代謝有着重要作用。人體的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含量高,血管內壁脂肪沉積,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後形成動脈粥樣化斑塊等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兒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產物茶黃素等,有助於使這種斑狀增生受到抑制,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強的纖維蛋白原降低,凝血變清,從而抑制動脈粥樣硬化。

【蒙頂甘露功效三】:有助於預防和抗癌

茶多酚可以阻斷亞銨等多種致癌物質在體內合成,並具有直接殺傷癌細胞和提高肌體免疫能力的功效。據有關資料顯示,蒙頂甘露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兒茶素類化合物),對胃癌、腸癌等多種癌症的預防和輔助治療,均有裨益。

【蒙頂甘露功效四】:有助於預防和治療輻射傷害

茶多酚及其氧化產物具有吸收放射性物質鍶90和鈷60毒害的能力。據有關醫療部門臨牀試驗證實,對腫瘤患者在放射治療過程中引起的輕度放射病,用蒙頂甘露 提取物進行治療,有效率可達90%以上;對血細胞減少症,蒙頂甘露提取物治療的有效率達81.7%;對因放射輻射而引起的白血球減少症治療效果更好。

【蒙頂甘露功效五】:有助於抑制和抵抗病毒菌

茶多酚有較強的收斂作用,對病原菌、病毒有明顯的抑制和殺滅作用,對消炎止瀉有明顯效果。我國有不少醫療單位應用蒙頂甘露製劑治療急性和慢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流感,治癒率達90%左右。

【蒙頂甘露功效六】:有助於美容護膚

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質,用它洗臉能清除面部的油膩,收斂毛孔,具有消毒、滅菌、抗皮膚老化,減少日光中的紫外線輻射對皮膚的損傷等功效。

【蒙頂甘露功效七】:有助於醒腦提神

蒙頂甘露中的咖啡鹼能促使人體中樞神經興奮,增強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起到提神益思、清心的效果。

【蒙頂甘露功效八】:有助於利尿解乏

蒙頂甘露中的咖啡鹼可刺激腎臟,促使尿液迅速排出體外,提高腎臟的濾出率,減少有害物質在腎臟中滯留時間。咖啡鹼還可排除尿液中的過量乳酸,有助於使人體儘快消除疲勞。

【蒙頂甘露功效九】:有助於降脂助消化

唐代《本草拾遺》中對茶的功效有“久食令人瘦”的記載。我國邊疆少數民族有“不可一日無茶”之說。因爲蒙頂甘露有助消化和降低脂肪的重要功效,用當今時尚 語言說,就是有助於“減肥”。這是由於蒙頂甘露中的咖啡鹼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可以幫助消化,增強分解脂肪的能力。所謂“久食令人瘦”的道理就在這裏。

【蒙頂甘露功效十】:有助於護齒明目

蒙頂甘露中含氟量較高,每100克幹茶中含氟量爲10毫克——15毫克,且80%爲水溶性成份。若每人每天飲蒙頂甘露10克,則可吸收水溶性氟1毫克—— 1.5毫克,而且蒙頂甘露是鹼性飲料,可抑制人體鈣質的減少,這對預防齲齒、護齒、堅齒,都是有益的。據有關資料顯示,在小學生中進行“飲後茶療漱口”試 驗,齲齒率可降低80%。另據有關醫療單位調查,在白內障患者中有飲茶習慣的佔28.6%;無飲茶習慣的則佔71.4%。這是因爲蒙頂甘露中的維生素C等 成份,能降低眼睛晶體混濁度,經常飲茶,對減少眼疾、護眼明目均有積極的作用。

茶馬古道-皇茶園位於哪裏

茶馬古道-皇茶園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皇茶園

蒙頂山五座山峯,酷似一朵蓮花,皇茶園恰恰在蓮花的中心;2000多年前,西漢甘露大師吳理真植靈茗之種於皇茶園中。從唐代開始在此採摘貢茶,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正式命名爲"皇茶園"。茶園以石欄圍繞,正面雙扇石門,兩側有"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石刻楹聯,橫額書"皇茶園"。

2007年6月1日,由四川省公佈皇茶園爲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3月5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佈皇茶園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先秦至漢代的茶人之普慧大師

約公元前200—53年間,西漢僧人,嚴道(今四川雅安)人。姓吳,法名理真,俗奉甘露普慧大師。吳理真被認爲是中國乃至世界有明確文字記載最早的種茶人,被稱爲蒙頂山茶祖、茶道大師。

吳理真父早逝,家境貧寒,母親積勞成疾。他是個孝子,每當雄雞報曉,便帶上工具,登上蒙頂,割草拾柴,換米餬口,爲母親治病。

一日,他拾好柴,口乾得冒火,順手揪了一把“萬年青”(野生茶樹)葉子,放在口裏慢慢咀嚼,口渴漸止,睏乏漸消,精神倍增,頗感奇異。又摘了些帶回家中用開水沖泡,讓老母喝下,果有效果。連服數日,病情好轉,續飲月餘,身體康復。鄉親們病了,他用這種葉子泡水給他們飲用,效果也很好。可惜這種樹不多,所生長的葉子遠遠不能滿足治病救人的需要,他決心培育出更多的茶樹。

爲了種茶,在荒山野嶺搭棚造屋,掘井取水,開墾荒地,播種茶籽,管理茶園,投入了自己的全部身心。功夫不負有心人。吳理真把茶葉熬成湯,施捨鄰里,普濟世人,許多人祛疾去病,不少人健體強身。他以植茶爲民衆的精神譜寫了我國人工種茶最早的歷史。

吳理真蒙頂種茶,至今尚存有“蒙泉井”、“皇茶園”、甘露石室等文物古蹟。現在,蒙頂山有一口龍泉古井。古井又名蒙泉井、甘露井,石欄鐫刻二龍戲珠,據說這裏是他種茶時汲水處,縣誌載“井內鬥水,雨不盈、旱不涸,口蓋之以石,取此井水烹茶則有異香。”

此外,在蒙頂山最大的寺廟——天蓋寺,供奉着蒙頂山茶祖吳理真。天蓋寺傳說是吳理真結廬種茶的地方。

如宋代王象之《輿地紀勝》:“西漢時,有蒙頂山茶樹王僧自嶺表來,以茶實植蒙山。”宋代孫漸《智炬寺留題》詩:“昔有漢道人,剃草初爲祖。分來建溪芽,寸寸培新土。至今滿蒙頂,品倍毛家譜。”明代《楊慎記》“西漢理真,俗姓吳氏,修活民之行,種茶蒙頂……”

清嘉慶《四川通志》:“蒙山,在(名山)縣西十五里。有五峯,最高者曰上清峯,其巔一石,大如數間屋,有茶七株,生石上。無縫隙,雲是甘露大師手植。史稱:“蒙山在雅州,凡蜀茶盡出此。”唐時,蒙頂茶已爲貢茶。

據傳,吳理真家宿雅安隴西河畔。其母結婚後十多年不孕,父偶有閒語。及至母三十出頭方有身孕,父大喜,遂宴請鄰里鄉親酣醉一場。次年春天,吳理真“呱呱”墜地。中年得子,父母喜不自勝,爲祈福小兒長命,取乳名長壽。

吳理真之父是一藥農,識辨草藥、就診看病在當地小有名氣,因此家裏也薄有收入。他十歲時,家裏突遭變故,其父在羅繩崗採草藥不慎墜崖殞命。母甚爲悲慟,吳理真雖幼也添痛楚,經鄰人勸慰並幫置後事,其母心緒趨平。父之亡,家裏失去了依靠,生活頓顯窘迫。吳理真遂別私塾,輟學回家,與母相依爲命。他是個孝子,凡事都體諒母親,小小年紀便挑起家中大梁。

一日,雅安忽降暴雨,隴西河水陡漲,沿途衝來許多水柴。常拾柴火的吳理真急忙披蓑戴笠,冒雨趕往河邊打撈,不一會兒水柴就堆成了小山。其時雨已停歇,水勢漸緩,看着自己的收穫,吳理真心裏美滋滋的,一背接一背把水柴運回家。突然,他看見河畔雜草叢中有一條小魚兒蹦蹦跳跳,因水位急劇下降,被雜草羈絆,不得脫身入水。他拾魚兒於掌中,見其神色悽然,似有漣漣淚水盈眶,頓生好生之德,遂託魚兒於河中,放其生路。此魚初時歡快潛入水底,之後又浮出水面,遊弋河岸流連難捨,很長一段時間纔沒入水中離去。

此魚兒便是河神之女玉葉仙子所化。玉葉仙子純真活潑,久居羌江河(即青衣江)宮殿甚感無趣。這一天,她在羌江河與魚蝦嬉戲遊玩之後,情趣盎然,不顧龜相再三阻勸,冒險逆隴西河而上。也許是貪念沿途美景,或者是心無旁鶩,沒有意識到危險一步步降臨。及至暴雨傾盆,水勢陡變,才驚悸恐慌,花容失色。巧的是遇見了吳理真,喜的是他幫擺脫了危險,真乃不幸中的萬幸。從此,玉葉仙子心中多了一份一份牽掛,時常沿隴西河而上,細瞧那個瘦削的少年——自己的救命恩人。而這一切,吳理真茫然不知。

蒙頂山的最高處——玉女峯,峯上有蒙茶仙姑、甘露石屋。這位仙姑據說就是青衣江河神的女兒玉葉仙子,她來到蒙頂山,與吳理愛,河神知道後大發雷霆,堅決不同意兩人相愛,並採取了種種手段,活活拆散了他們,帶走了玉葉仙子。最後,玉葉仙子逃出了河神府,來到蒙頂山化作一座山峯,與吳理伴。

白居易寫蒙頂山茶的詩

蒙頂山茶文化

自古以來,四川就是我國栽培茶樹最早的地區,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就以盛產茶而著稱於世。蒙頂山爲蜀郡種茶的發源地,是我國曆史上有文字記載人工種茶最早的地方,是世界茶文明的發祥地,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是世界茶文化的聖山。蒙頂山古名蒙山,坐落在四川盆地邊緣的雅安市名山縣境內,是蜀中一大名勝,與著名的峨眉山、青城山齊名,並稱四川的三大名山。它久負盛名,以夏禹足跡所至而有"禹貢蒙山"之稱;而"蒙頂茶"自唐始作爲貢茶便聞名遐邇,"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的絕句吟唱千年。

蒙山茶史

蒙頂山是我國曆史上有文字記載人工植茶最早的地方。追溯蒙頂山茶的歷史,始於西漢,距今已有兩千多年。公元前53年,當地藥農吳理真,在蒙頂山發現野生茶的藥用功能,於是在蒙頂山五峯之間的一塊凹地上,移植種下七株茶樹。清代《名山縣誌》記載,這七株茶樹"二千年不枯不長,其茶葉細而長,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雲蒙覆其上,凝結不散。"吳理真種植的七株茶樹,被後人稱作"仙茶",而他是世界上種植馴化茶葉的第一人,被後人稱爲"茶祖"。

從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蒙頂茶即被列爲朝廷祭天祀祖與皇帝飲用的專用貢茶,直到公元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長達1169年。蒙頂茶不僅是"貢茶",還是最好的國家禮茶,成書於公元813年的唐代地理志代表作《元和郡縣誌》記載:"蒙山在縣南十里,今每歲貢茶,爲蜀之最。"唐文宗開成五年(公元840年),日本慈貴大師園仁從長安歸國,唐朝皇帝贈給他的禮物中,就有"蒙頂茶二斤,團茶一串",作爲天子禮物,蒙頂茶成爲了國家禮茶。1958年品蒙山茶後指出:"要讓蒙山茶走進千家萬戶,要恢復蒙山茶的歷史面目。"蒙山茶正式開始列爲國家級禮茶,作爲中南海接待外賓所用。近10年來,蒙頂名茶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不僅爲國內人民所喜愛,而且躋身於國際市場,深受日本、韓國、泰國、斯里蘭卡、瑞士、美國等國人民青睞。

蒙山茶還是最早輸入藏區的茶,是備受藏族同胞喜愛的"邊茶",因此,雅安通常也被看作是中國南路邊茶茶馬古道的起始地。自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被稱爲最早的"茶馬古道"的"犛(旄)牛道"開始,到唐朝隨着藏族對茶葉需求的增加,伴隨茶馬互市、茶馬貿易的興旺而開通的商道,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茶馬古道形成,再經歷五代、宋、元、明、清,蒙山茶都是歷代王朝與藏族、回鶻、羌族等少數民族進行茶馬貿易的專用商品,成爲漢族人民同藏族、回鶻、羌族等各族人民增強、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

蒙山仙茶

蒙頂山素有"仙茶之鄉"的美譽。蒙頂茶是四川蒙山各類名茶的總稱,主要品種有甘露、黃芽、石花、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五種傳統名茶,及特級綠茶,各級烘青、炒青,各種茉莉花茶,沱茶,南路邊茶等,它們是貫穿我國茶史的名牌茶。

蒙頂茶之所以享有經久不衰的盛名,首先在於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古籍記載:"蒙山上有天幕覆蓋,下有精氣滋養","蒙山之巔多秀嶺,惡草不生生淑茗"。蒙頂山由上清、玉女、井泉、甘露、菱角等五峯組成。諸峯相對,形狀似蓮花,山勢巍峨,峻峭挺拔。全年平均氣溫14.5℃,年降水量2000~2200毫米,常年細雨綿綿,煙霞滿山。這種雲霧瀰漫的生態環境,能減弱太陽光直射,使散射光增多,最有利於茶樹生長髮育和芳香物質的合成。

另外,蒙頂茶有兩千餘年的加工經驗,從採摘、製作、拼配、包裝等各個環節,都一絲不苟,做工考究,因而品質上乘,別具風味。它們形美色綠,湯碧清沏,味醇鮮爽,香郁幽長,內含物質豐富。色、香、味俱全,實有飲茶解悶,聞香爽神的功效。唐人李肇的《唐國史補》中說:"風俗貴茶,茶之名品益衆。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芽,號爲第一"。

蒙山茶詩

"揚子江心水,蒙頂山上茶",蒙頂仙茶品質高,引無數文人竟折腰。千百年來,蒙頂茶以優異的品質、特殊的地位、精湛的製作工藝,引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不少讚頌的詩篇。蒙頂茶文化的人文精神,當屬茶中之最,歷代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盛讚蒙頂茶的文章有幾百篇之多。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琴茶》詩中有:"琴裏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的詠歎,"淥水"是古代名曲,白居易將其與蒙頂茶相提並論,足見白居易對蒙頂茶的喜愛。黎陽王在《蒙山白雲岩茶詩》中,高度評價蒙頂茶說:"若教陸羽持公倫,應是人間第一茶",表達了他對蒙頂茶酷愛至深的感情,北宋著名畫家、詩人文同以"蜀土茶稱聖,蒙山味獨珍"的詩句,讚美蒙山茶爲茶中之最。唐代以後,蒙頂山被封爲聖山,專門種植貢茶,只有達官顯貴才能飲到蒙頂茶。當時詩人孟郊,官位較低,只有向在朝廷爲官的叔父要蒙頂茶,就吟出"蒙茗玉花盡,越瓦荷葉空……幸爲先寄來,救此劣病躬"。劉禹錫對皇朝急催貢茶的作法不滿,在《西山蘭若試茶歌》中唱道:"何況蒙山顧渚春,白泥赤印走風塵",在《效蜀人煎茶戲作長句》中唱道:"飲囊酒翁紛紛是,誰嘗蒙山紫筍香"。清代名士趙恆的《拭蒙茶詩》,對蒙山茶則更生動,更形象地加以稱道:"色淡香長品自仙,露芽新掇親手煎,一壺沁入詩脾後,夢醒甘回兩頰涎"。至於"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更是有口皆碑,無人不知。

蒙山茶貢

蒙頂茶是中國封建社會最早的貢茶,是中國封建王朝祭天祀祖唯一的專用茶。蒙頂茶從唐朝開始被列爲"貢茶",一直沿襲到清末。我國研究茶史的專家驚歎:這在中國茶史上也是罕見的。蒙頂貢茶分爲"正貢"與"陪貢"。

"正貢"茶是皇帝用來祭祀天地、宗廟的,每年在蒙頂山"皇茶園"採摘。"皇茶園"始建於唐代,先稱貢茶院,後稱仙茶園。明孝宗弘治十三年正式命名爲"皇茶園"。它是用石欄圍起的面積僅3.5平方米的肥土沃壤,位於蒙頂山五峯之間的凹地,因地勢低凹,每次遇到降霧天氣,這裏的霧氣總是最後散去,它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是山中最適於茶葉生長的地方,而它也是吳理真選擇種植七株仙茶的地方。

在每年春茶採摘的時候,地方官擇吉祥之日,率領鄉紳僧衆,祭拜神靈,然後由12名採茶僧(象徵一年12個月),在"皇茶園"採茶。在這裏,採茶僧沐手、薰香,採茶時每人採摘30個芽頭,12人共採茶360芽(象徵一年),這些採摘的皇茶將被送往古代僧人皇茶的地方--智矩寺加工精製。在智矩寺,僧人們用最傳統的製茶方式製茶,他們利用竹剪選裁茶葉,然後焙炒、揉搓成形、攤涼、微火慢焙、攤涼、皇茶入銀瓶、裝箱蓋印,最後交付送茶使者送往京都進貢。

"陪貢"茶則制28斤,只供皇帝享受。這28斤貢茶是在"皇茶園"外的百畝茶地中採摘的。古時因皇帝要求喝到原味的蒙頂茶,就讓數名16歲處子之身的童女,在禁食辛腥,吃齋一個月之後,用嘴脣一個個將芽頭採摘下來,以此避免指甲對芽頭的破壞,保證芽頭的新鮮。採摘下的芽頭再送往智矩寺,由製茶高僧經過多道工序加工爲"陪貢茶",然後同"正貢"茶一道送往京都。

蒙山茶道

據史載,蒙頂山茶技、茶道、茶藝有上千年曆史,被尊爲中國茶道的祖庭。"蒙山派"始於宋代蒙頂山永興寺禪慧大師,他採衆家之長,融爲一體,成爲中華茶文化第一派--蒙山派。其茶技"龍行十八式"和茶道"天風十二品",分屬剛健派和典雅派。兩派一剛一柔,一武一文,一動一靜,乃蒙山派的"技"、"藝"雙絕,堪稱蒙頂山"雙璧",被譽爲中國茶文化藝術的兩座里程碑。

"龍行十八式"是融傳統茶道、武術、舞蹈、禪學、易理爲一爐,因每一式均模仿龍的動作,充滿玄機妙理而得名,式式龍興雲動,招招景馳浪奔,令人目不暇覽,心動神馳。過去,作爲僧人修行的一門功課,"龍行十八式"只在蒙頂山的僧人中流傳,直到清代才逐漸傳入民間。"龍行十八式"茶技包括神龍搶珠、玉龍扣月、飛龍在天等18個不同姿式的摻茶動作。摻茶者手提長嘴銅茶壺(1米多)時而在頭頂飛舞,時而又在腰間盤旋,爾後又準確無誤地將茶壺抓在手裏,從頭頂、從腰間、從肩上、從背後……萬無一失地把熱茶摻到茶碗裏,動作剛健有力,變化多端,讓人不由的產生飲茶的。

"天風十二品"茶藝屬典雅派,講的是如何泡茶、聞茶、送茶、飲茶的奧妙,表演者須沐焚香後纔可表演。表演過程氣氛肅穆,優雅莊重,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都一絲不苟。它包括玉壺蓄清泉、甘露潤仙茶、迎客鳳點頭等12式。表演者按照每一式將茶葉泡好,然後將熱氣騰騰、香氣怡人的蒙頂茶獻於品嚐者。看着優雅的表演,品嚐着蒙頂仙茶,讓人有一種身心放鬆,心曠神怡的感覺。

現在,"蒙山派"茶技、茶道表演和新挖掘、整理的"茶馬古道"茶藝表演,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藝術內涵在全國的茶技、茶道和茶藝表演中影響轟動,令人耳目一新,曾在成都、南京旅交會和廣州茶文化博覽會上表演,在衆多國內外媒體上亮過相。

昔日,蒙頂山有着輝煌的歷史,深厚的茶文化;今天,蒙頂山迎來了茶葉界的"奧林匹克"盛會,蒙頂山茶文化將藉此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