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茶文化論文技巧

茶文化論文技巧

1. 確定論文主題及目標

首先需要確定茶文化的主題,並有一個具體的研究目標。例如,可以研究中國茶文化的歷史、傳統、茶葉的種類、茶道禮儀等方面,或者比較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茶文化。

2. 收集資料

進行茶文化論文研究前,需要收集大量的資料,比如各種茶具、茶葉、茶文化書籍、茶藝表演等等。收集資料的方法可以是實地考察,也可以是從相關的書籍、文章、網絡資源等方面進行蒐集。

3. 設計研究框架

在確定主題和收集資料之後,需要制定研究框架。研究框架應該包含茶文化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從其中找到適合於自己的研究方向。

4. 編寫論文大綱

通過收集資料和確定研究框架之後,可以制定論文大綱,安排文章的結構和內容。論文大綱應該包括引言、正文、結論和參考文獻等部分,每個部分應該具有明確的內容和體系。

5. 進行論文寫作

在完成論文大綱後,可以進行論文的正式寫作。寫作過程應該注重思路清晰、語言簡練、邏輯嚴密、數據準確等要求。同時,需要注意論文的格式規範和文字用語的正確性。

6. 審讀和修改

論文完成後,需要進行審讀和修改。審讀主要是對文章的語言和細節進行檢查,修改主要是針對文章的結構和內容進行修改和優化。

7. 最終定稿

最後一步是針對修修改改之後的論文進行最終定稿。需要對全文進行通讀、審視和排版,確認所有內容都無誤後,才能提交和發佈。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1. 確定論文主題及目標

首先需要確定茶文化的主題,並有一個具體的研究目標。例如,可以研究中國茶文化的歷史、傳統、茶葉的種類、茶道禮儀等方面,或者比較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茶文化。

2. 收集資料

進行茶文化論文研究前,需要收集大量的資料,比如各種茶具、茶葉、茶文化書籍、茶藝表演等等。收集資料的方法可以是實地考察,也可以是從相關的書籍、文章、網絡資源等方面進行蒐集。

3. 設計研究框架

在確定主題和收集資料之後,需要制定研究框架。研究框架應該包含茶文化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從其中找到適合於自己的研究方向。

4. 編寫論文大綱

通過收集資料和確定研究框架之後,可以制定論文大綱,安排文章的結構和內容。論文大綱應該包括引言、正文、結論和參考文獻等部分,每個部分應該具有明確的內容和體系。

5. 進行論文寫作

在完成論文大綱後,可以進行論文的正式寫作。寫作過程應該注重思路清晰、語言簡練、邏輯嚴密、數據準確等要求。同時,需要注意論文的格式規範和文字用語的正確性。

6. 審讀和修改

論文完成後,需要進行審讀和修改。審讀主要是對文章的語言和細節進行檢查,修改主要是針對文章的結構和內容進行修改和優化。

7. 最終定稿

最後一步是針對修修改改之後的論文進行最終定稿。需要對全文進行通讀、審視和排版,確認所有內容都無誤後,才能提交和發佈。

寫茶的論文應該從那幾個方面入手

由於我國茶比較多,你可以選擇一種茶的研究進行論文講解。可以從茶原、茶文化、茶影響歷史、品茶等等這些方面進行。對於茶類的論文對於論文選題、格式、結構、字體等等這些細節上也要注意等等。有什麼問題了可以來中國鳴網學術站看看。

茶文化論文

  茶文化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有關於茶文化的論文寫作越來越多。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茶文化論文,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論文1

  茶文化與傳統音樂共通性探究

  第一篇:茶文化與傳統音樂共通性探究

  摘要: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我國文化中擁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其所代表的茶文化凝結了中國文化的精髓,是我國優秀文化的代表和千年來我國曆史文化的結晶。品茶日益成爲現代社會人緩解工作生活壓力,尋找知己思考人生陶冶情操甚至是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種有效方式。傳統音樂作爲我國文化中又一大瑰寶,集合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是我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首先介紹了茶文化和傳統音樂的各自特點,再以兩者的共通性作爲重點研究對象,最後以茶文化中傳統音樂的應用爲切入點進一步闡述了兩者的美妙結合。

  關鍵詞:

  茶文化;傳統音樂;共通性;應用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其在我國文化中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隨着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茶更是成爲了社會生活中不可多得的點綴。其所代表的文化凝結了中國文化的精髓,是我國優秀文化的代表,是千年以來茶文化的結晶。品茶日益成爲現代社會人們緩解工作壓力尋找知己甚至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種有效方式。傳統音樂作爲我國文化中又一大瑰寶,集合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是我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代表的中華民族特有的音樂形式和音樂風格是走向世界作爲中華文明流傳下來的根基。本文首先介紹了茶文化和傳統音樂的各自特點,再以兩者的共通性作爲重點研究對象,最後以茶文化中傳統音樂的應用爲切入點進一步闡述了兩者的美妙結合,進一步闡述了兩者的共通性。

  1茶文化與傳統音樂

  1.1茶文化

  茶文化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和結晶,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積澱。茶在《詩經》裏面就已經出現,據《詩經》記載,茶是一種具有苦味的野生型植物。在神農嘗百草的典故中也出現過對茶的描述“神農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三國以前,茶一直作爲一種藥材在民間使用。魏晉南北朝時期,茶文化開始萌芽,文人雅士開始將茶作爲一種飲品,將飲茶作爲一種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唐代,陸羽著書《茶經》,標誌着唐朝茶文化的興起。從唐朝開始,茶道盛行。宋元時期,隨着茶業的發展和推動,茶文化也隨之越發繁榮。產茶開始規模化批量化,各種品茶社開始興起。明清時期,茶文化已經日益普及,茶業已經成爲一種成熟的行業,各種茶詩、茶室如雨後春筍,不計其數。現當代,茶行業作爲大家熟知的行業遍佈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茶葉銷售,茶社,茶飲料,茶餐廳等。飲茶更是成爲了一種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特殊存在方式。不僅如此,中國的茶文化已經傳到國外,並廣受歡迎。比如日本,將茶道發揚光大,成爲了日本文化的瑰寶。在法國人眼中,茶代表着浪漫詩意,是一種溫柔的飲品,英國人將茶看作是美容養顏的特殊飲品。

  1.2傳統音樂

  中國的傳統音樂,我國傳統文化的又一瑰寶,融合了中華民族特有的音樂風格形式和表演模式,是現當代音樂體系中的重要分支,也是我國音樂走向世界的根基。與茶文化一樣,中國的傳統音樂也有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據相關史料記載,傳統音樂始於夏商周時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形式爲鐘鼓樂隊。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隨着民族大融合,中國的傳統音樂得到發展,其音樂形式變得更加多種多樣,融合了各民族特色。在這一時期,我國的傳統音樂開始慢慢走向世界,比如日本和朝鮮。宋明清開始,中國的傳統音樂走向成熟期。這一時期,中國的傳統音樂更加的世俗化和社會化。無論是演出人員還是聽衆都擁有更廣泛的社會基礎。同時,這一時期的音樂有一種承前啓後的作用,既繼承了上一時期的優秀音樂成果,也開創了新的音樂風格。現當代時期,中國的傳統音樂更是得到了更爲廣泛的發展和繼承。傳統音樂中的各大流派日漸成熟和固定化,表演形式也更加的大衆化。隨着一系列傳統音樂的對外演出,我國的傳統音樂也越來越被外國友人所接納,成爲當代世界音樂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茶文化與傳統音樂的共通性

  2.1悠久的歷史

  中國作爲茶的原產地,被認爲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文化在詩經已有記載,形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其後在唐朝開始興起。陸羽所著《茶經》,代表着中國茶文化的興起。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茶文化走向世界。宋朝以後更是將茶文化發揚光大,茶業成爲一個興盛的行業。明清更是將我國的茶文化推向頂峯,茶文化盛行,各種茶詩、茶市、茶社等不計其數。傳統音樂和茶文化一樣,也擁有着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其產生於夏商周時期,以鐘鼓樂爲代表。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發展,形式更加多樣,更加具有民族融合的特色。唐宋元明清,傳統音樂得到了發揚和繼承,也逐漸走向成熟。現當代,傳統音樂以各種方式開始走向世界。由此可見,中國的茶文化和傳統音樂一樣,都有着悠久的歷史。這也是茶文化和傳統音樂在很多時候能夠相結合的一大重要原因。

  2.2信息的載體

  茶文化,作爲一種在全世界廣泛流行的中國傳統文化,其在本質上與音樂一樣,都是信息傳遞的載體。茶香的傳遞,不需語言不限形式,更不問品茶人的高低貴賤。它傳遞出一種人們只需品味只需意會就能感受的信息,其美好其含蓄其優雅爲人所知所稱讚。這種信息的傳遞是美妙的。同理,音樂的傳遞也是如此,品樂之人無論高低貴賤,無論男女老幼,都能從音樂中品味到自己的人生百態。無論創作音樂的人還是欣賞音樂的人都能從這音律中體會自己的情感,並感同他人的境界。由此可見,無論是茶文化還是傳統音樂,都是一種信息的載體,傳遞着綿延的情思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2.3娛樂與藝術相結合

  不言而喻,傳統音樂儘管藝術性非常強,但是從其產生開始就被當做娛樂工具的一種。夏商周時期的鐘鼓樂,是皇親貴族們用來飲酒配樂和歌舞配樂的一種形式。不管是古代的古箏還是琵琶,都是爲文人雅士助興所用。隨着歷史的發展,傳統音樂被繼承和發揚,將娛樂化和藝術形式相結合。茶文化也和傳統音樂一樣,不管是現在還是古代,都有其娛樂成分,在古代,飲茶也是文人雅士的一種娛樂方式,和飲酒一樣。現當代,茶也成爲了當代年輕人緩解生活工作壓力、交朋結友的一種有效方式,飲茶時品音,不失爲一種美妙的生活方式。

  2.4精神世界的共生性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出現很大程度上充實了中華民族文化。中國的文人雅士總是將茶與自身的情操相結合,是一種高雅生活方式的典範。古詩詞中,關於茶的詩句也是不少。陸羽的“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不羨朝人省,不羨暮人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和楊萬里的“春風解惱詩人鼻,非葉非花自是香”等等詩句都道出了茶的美妙與高潔,從而表達了自身品茶的快樂。傳統音樂也是精神世界的一種投射,以音樂來傳達自身的情緒和情感,也讓聽衆瞭解這種情緒和情感,以達到精神上的共鳴。文人雅士描寫傳統音樂的詩句也是不少,如白居易“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鳴”的《琵琶行》以及岳飛“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的《小重山》等詩句都是將中國的傳統音樂上升到了精神的高度。從古至今,茶和傳統音樂一樣,都是情感表達、修身養性和陶冶情操的一種方式。由此可見,茶文化和傳統音樂在精神世界具有共生性。

  3傳統音樂與茶文化的結合點

  3.1以茶品音

  在現當代,茶文化和傳統音樂越發相結合。例如,很多民族音樂的音樂館設有品茶坊,讓你在品茶的同時能夠欣賞到優美的傳統音樂。茶和音樂都是信息載體,當傳統音樂表達的情緒和某一種茶傳遞出來的信息相一致時,聽衆便能夠加深對音樂的認知,同時也更能體會創作者的情感。這種寓教於茶的傳統音樂欣賞方式將茶文化和傳統音樂結合到了一起,更加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與進步。

  3.2以音說茶

  越來越多的茶館會出現傳統音樂的表演,傳統音樂作爲背景音樂有利於品茶者的情緒渲染,也增添了不少高雅氣氛。在很多大型優質的茶館,不同的茶會選擇不同的傳統音樂。爲了表現不同茶的不同風格,背景音樂也會有所不同。例如,鐵觀音甘甜品茶時可配洞簫和玉笛,普洱茶醇厚可搭配一般的戲曲,烏龍茶清幽一般配上古箏的《春江花月夜》。由此可見,因爲茶的品種,品茶人的性情不同,傳統音樂的搭配也隨之改變。我國曆史悠久,幅員遼闊,不僅茶多種多樣,傳統音樂更是種類繁多。不同的茶搭配不一樣的傳統音樂,使得兩者相互融合,讓品茶人和品音人都能得到更完美的審美體驗。

  3.3茶音相溶

  從古代開始,就有說書人在茶館說書,也談琵琶者在酒樓賣唱。現當代,傳統音樂與茶文化的結合更是緊密。不管是茶樓、茶館還是茶社,傳統音樂隨處可見。琵琶二胡古箏各種音樂表演形式更是層出不窮,品茶者在品嚐茶的同時,還能聆聽優美且旋律動聽的曲子,真是令人心曠神怡,忘卻一切生活和工作的煩惱。由此可見,爲了讓茶藝活動表現得更加盡善盡美,讓品茶者更加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和情調,傳統音樂的加入變得更加重要和具有意義。

  4結語

  由此可見,茶文化和傳統音樂都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有着悠遠的歷史和極其深刻的文化底蘊。茶文化與傳統音樂有着很多的共通性,比如都有悠久的歷史淵源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兩者傳遞出來的信息都能表達傳遞者的人生態度和感悟,都能陶冶人的情操等等。在現代社會,通過傳統音樂在茶文化中的應用讓更多的人瞭解茶文化了解傳統音樂。在生活壓力如此大的現代社會,茶文化和傳統音樂的結合應用對於城市白領的減壓和放鬆有着良好的效果,兩者的結合更加能夠促進傳統文化在我國的流傳和擴散,使人們更加了解茶文化了解傳統音樂,從而瞭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胡娟.茶藝活動與傳統音樂的結合點分析[J].福建茶葉.2016(2):218-219.

  [2]劉娜.傳統音樂在茶藝表演中的應用[J].福建茶葉.2015(6):195-197.

  [3]尹藝蓓.傳統音樂以阮爲例與茶文化在審美層面的共通性[J].福建茶葉.2015(6):240-242.

  [4]莊嚴.音樂教育在茶文化中的融入與應用分析[J].福建茶葉.2016(2):193-194.

  茶文化論文2

  茶文化與茶室空間設計研究

  摘要:

  文章簡單介紹了茶文化與茶室,針對茶文化與當代茶室空間設計的結合途徑進行了分析,旨在爲茶室設計與茶文化結合提供參考。

  關鍵詞:

  茶文化;茶室;空間設計

  俗話說“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茶”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茶葉大國,茶種類繁多,茶文化歷史悠久,並且隨着茶文化的發展,飲茶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飲茶自然需要場所,茶室、茶樓、茶館以及茶亭等修建數量不斷增多,隨着人們審美需求、精神需求的不斷增加,對茶室空間設計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但是,對我國現階段的茶室空間設計現狀進行分析,在設計風格方面過於平俗,並不能夠充分的體現茶文化的文化性、趣味性。如何提高茶室空間設計水平已經成爲困擾衆多茶室設計人員的難題。因此,本文針對茶文化與當代茶室空間設計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茶文化與茶室簡介

  1.1茶文化簡介。關於茶的起源,各家衆說紛紜,公元前200年的史書《爾雅》中記載了野生茶樹,《茶經》中記載“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還有許多學者認爲茶最早起源於秦漢時期等。隨着人們對茶的認識與理解,經過大量的移植、繁殖與生產,形成了現如今的規模。茶文化的發展可以概括爲“發乎神農,聞與魯周公,興與唐而盛於宋”,隨着中國其他傳統文化的發展,茶文化纔有瞭如今的程度,並且茶文化融合了道家、佛家以及儒家等思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

  1.2茶室簡介。茶室始於我國唐代,盛唐時期茶文化盛行,文人雅士逐漸開始鍾情於茶文化,並建造了獨特的茶事,爲中國茶禮、茶藝、茶道等的傳播提供了便利。茶室設計中不斷引入風景,爲了防止出現室內風景衝突的問題,需要在保留茶文化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室內空間設計,營造獨特的室內環境,以便於爲茶客、友人提供休息、飲茶的場所,同時還能夠從事文娛活動。

  2茶文化與茶室空間設計的結合途徑分析

  2.1空間設計。茶室空間設計應該包括服務檯、展示廳、茶庭、水池、庭院、長廊、茶室、儲物室以及大廳等等,爲了防止在設計的過程中出現重複的問題,應該嚴格規範所有茶室的空間大小,既可以利用簡單的空間佈局對室內空間進行劃分,營造一種清靜、簡單的氛圍,也可以採用複雜的幾何形體進行室內空間的劃分,體現出室內空間的不穩定因素,對茶室整體空間進行協調與制約。同時,還可以根據飲茶者的愛好,對茶室空間進行劃分,設置不同的功能區域,主要包括茶室、茶廊、茶亭以及茶庭等,以我國西南地區爲例,當地人偏好露天飲茶,特別是在迴廊、庭院中。

  2.2功能設計。在進行茶室設計時,應該根據茶室的不同功能分區進行相應的設計,主要包括品茗區、煮茶區、泡茶席。主要以泡茶席功能區設計爲例,泡茶席也稱之爲茶席,是舉辦茶會以及茶室品茗的核心區域,泡茶席是提供奉茶、飲茶以及泡茶的場所,泡茶席設計時應該有供茶客就坐和泡茶的地方,在舉辦茶會時,如果客人圍繞在茶桌邊,品茗的茶杯可以放在桌子上,因此可以省略奉茶的環節;如果客人衆多,則應該將茶座設計在距離泡茶席較遠的位置,此時需要設計奉茶環節。現階段,多功能茶室的休憩功能應該爲客人提供席地而坐、臥或者躺的場所,例如,採用大炕牀、地臺或者榻榻米等,也可以將椅子改成坐墩、。茶桌是泡茶席必不可少的工具,爲了方便移動,應該採用收納方便、具有摺疊功能的茶桌。爲了實現泡茶的目的,泡茶席應該具備以下茶器:其一,主茶器,主茶器包括茶杯、蓋置、壺墊、茶盅、茶碗、茶壺以及奉茶盤等;其二,儲茶器,用於存放茶粉或者茶葉的器具,例如茶甕、茶罐等;其三,備水器,用於棄置茶水、茶渣以及準備泡茶用水的設備或者茶器,例如水盂、水瓶以及煮水器等;其四,輔茶器,爲了方便泡茶的輔助器具,例如計時器、茶拂、茶巾以及茶荷等。同時,還應該在泡茶席掛適當的字畫,擺放適當的飾品、雕塑,薰點適當的香料等,爲品茶之人營造寧靜、沉靜的氛圍。

  2.3茶室交通設計。茶室交通應該根據茶室建築戶型進行設計,主要包括衛生間、水池、服務檯、展覽室、庭院、茶室、大廳以及入口等,現代茶室空間設計應該重視不同空間的結合,防止出現空間組合重複的問題,以此提高室內空間交通設計的獨特性,更好的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例如,爲了營造自然、現代感以及力度感,應該採用竹格柵進行頂棚設計,用於大廳、廊道頂部,還可以用竹子建造幕牆,營造茶室空間的現代感。在進行開敞式茶室空間設計時,應該重視與室外空間、環境的相結合,並增加自然因素和趣味性因素,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2.4服務設計。現代茶室服務設計指的是各功能區的附屬設施,主要包括儲物室、員工室、經理室以及衛生間等,在進行上述服務設施設計時,應該避免出現茶室功能與服務功能相沖突的狀況,同時還應該重視服務設計與茶室整體氛圍的協調性與一致性,以此爲茶客提供便利的服務,而不至於對茶室客人造成不良的影響。

  2.5照明設計。照明設計直接影響整個茶室的環境氛圍,因此,在進行茶室照明設計時應該充分的考慮人工照明與自然光照,人工照明應該根據茶室的整體環境選擇合適光源、顏色、尺寸的燈具,自然光照應該在茶室設計不同形狀的採光口,通過門窗、側面開洞等吸取自然光。照明設計中燈具設計至關重要,在進行燈具設計時應該選擇與茶室整體設計風格相一致的燈具造型,並重視燈光顏色、發光方式的選擇。現階段,最常用的燈具形式包括檯燈、地燈、壁燈、投光燈以及吊燈等,照明方式包括側面投光、直接照明以及整體照明等。茶室內不同區域燈具的選擇也不同,在大廳應該選擇白熾燈進行漫射照明,儘可能的應用暖色光源;在服務檯應該採用具有方向性的嵌入式筒燈,以此起到展示櫃展示產品和服務檯服務茶客的作用;在室外水池應該採用投光燈,將投光燈鑲嵌在水池內壁,用透明玻璃將表面封住,在夜間燈光直接投射到水面;公共場合的指示燈,通常分爲走廊道路指示燈、室內通路指示燈以及應急避難指示燈。指示燈應該選擇固定的色彩,以此起到安全指示的作用。

  2.6裝飾設計。在進行茶室空間設計時,爲了營造獨特的氛圍,應該重視室內空間裝飾設計,插花、掛畫以及焚香等在茶室空間設計的應用非常廣泛。具體表現爲:其一,插花設計,插花是美化茶室環境的重要材料,同時還能夠清靜身心、迴歸自然,茶室插花包括禪茶花、文人茶花兩種,禪茶花主要集中在日本茶室中,文人茶花多講究自然,儘可能地避免出現對稱現象,茶室的插花不一定有花,可以用枝條、葉子、果實等,但是禁止使用假花假草,現場插花也是茶室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在佈置茶室時也可以自己到林間尋花覓枝,這樣既能夠美化室內環境,又能夠增加了迴歸自然的意境;其二,掛畫,掛畫是美化茶室的重要裝飾品,在選擇掛畫時應該選擇值得鑑賞或者表達心意的掛軸,例如,在重陽茶會上,可以懸掛墨菊圖,這樣能夠增加茶會的趣味和意蘊;其三,焚香,茶道點香的氣味不能含有雜氣,在迎客時焚迎客香,客人在門口能夠聞到清新、若有似無的氣味,能夠使茶席更加寧靜、安詳,如果讓可燃鑑賞香具,則應該擺設與整個茶室風格相匹配的香具。

  2.7傢俱設計。現階段,市場上的茶室傢俱風格主要包括現代主義風格、休閒式風格、田園風格、日式風格以及中式風格,在選擇傢俱時應該選擇和茶室風格相匹配的傢俱,茶室中的傢俱包括博古架、茶具、茶盤、茶沙發、茶凳、茶几等,傢俱的選擇應該根據室內空間大小、茶人的喝茶習慣等選擇。同時,傢俱材料選擇也至關重要,不同材質進行搭配,能夠爲人們的視覺、審美帶來不一樣的感受,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傢俱的材料種類衆多,例如塑料傢俱、皮質傢俱、竹藤傢俱、鋼材傢俱、木質傢俱以及玻璃傢俱等,根據茶室的整體風格選擇相應的材料。例如,田園式風格,應該選擇竹藤傢俱、木質傢俱等。

  2.8地面設計。茶室地面設計應該重視簡素之美,木材具有生命力與親和力,受到廣大設計師和茶客的青睞,採用人工亞光木,不僅能夠呈現材料的本色材質,還能夠呈現隨意、自然的形態,呈現一種灑脫、淡薄、自然的本色之美。茶室地面設計應該保證視野的開闊性,根據室內的環境氛圍採用相應的地面材料,例如石材、磚材、木材、玻璃等,綜合應用上述材料,進行別具匠心的拼貼,能夠折射出茶人的特殊精神品質、生理以及心理需求。在進行地面形狀設計時,可以採用變化、起伏、曲折以及蜿蜒等形狀,給人一種韻律美、節奏感以及層次感。地臺空間是擡高部分室內地面,突出的地面非常醒目,在造型上能夠吸引人的目光,展現主人的性格,同時還能夠開闊視野,愉悅茶人的心情。下沉空間是下沉室內地面,在茶室內分割出一個富有變化、界限明確的空間環境,給人以寧靜感隱蔽感以及新奇感,特別是在繁華的都市環境,下沉空間能夠放鬆人的神經,給人以輕鬆、愉悅的感受,這種迴歸自然、恬靜、休閒的地面形式,受到越來越多都市人的青睞。

  3結束語

  總而言之,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分支,茶室作爲體現、傳播以及傳承茶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進行茶室空間設計時,應該充分的將茶文化融入到茶室空間設計中,爲茶客營造充滿茶文化的茶室氛圍。因此,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應該合理的運用茶文化,創造寧靜、恬淡的環境,讓人們在吃茶、品茶的過程中領悟與體會到傳統茶文化,藉助茶室空間所獨具的靈魂,放鬆精神,在喧囂的現代城市中,實現內心的平靜發展。

  參考文獻:

  [1]華永.論我國傳統茶文化與現代茶室空間設計[J].福建茶葉,2015(6):160-161.

  [2]馬平.茶座的室內空間設計分析[J].福建茶葉,2016(1):75-76.

  [3]李文君,張君暘,張建華.茶庭與茶室空間的“靜”設計[J].上海商業,2015(6):38-41.

  [4]陳麗昀,李雅娜,郗金標.山水精神在茶室環境設計中的運用[J].山東林業科技,2013(5):107-110.

  [5]沈丹陽,劉毅,沈化林等.中國傳統吉祥紋樣在茶室環境設計中的應用[J].傢俱與室內裝飾,2013(10):80-81.

茶葉沖泡技巧論文

茶葉沖泡技巧

第一道:淨手

泡茶前的第一件事一定要把手洗乾淨,這不僅僅是因爲講究衛生,更是因爲手上沾粘的灰塵、汗液可能會影響茶葉。

第二道:燙器

這一步需要做的就是把所有的茶器全部放到開水之中燙一遍。這樣的做法可以使茶器得到預熱,在正式泡茶時更能發揮其作用。

第三道:馬龍入宮

“馬龍入宮”是茶藝中的一個專業說法,其實換做我們簡單的說法來說就是請茶,也就是把茶葉放到茶壺中。這個過程雖然比較簡單,但是卻很重要。

第四道:洗茶

到了這一步,也就是我們自己泡茶時也會完成的步驟,洗茶就是先用滾水將茶葉燙一遍,目的是去除茶葉表面的灰塵、雜質。

第五道:泡茶

這一步非常有講究,在往茶具裏注入沸水時,一定要讓水壺自上而下抖三抖,這就是我們茶文化中所說的“鳳凰三點頭”。

第六道:拂蓋

在注水後我們會發現在茶水上浮着一層沫子,這層沫子就是茶沫,是不能喝的,我們需要用茶蓋拂去這層沫子。

第七道:封壺

這一步就是蓋上茶蓋,然後根據不同茶葉的特性,選擇封蓋的時間,像青茶大約在15秒左右,黑茶就需要在半分鐘左右。這一步的目的是爲了讓沸水充分浸沒茶葉,使茶湯濃郁。

第八道:分杯

這一步是用夾子將品茗杯,聞香杯依次擺放到面前,列成一排。目的是爲了之後倒茶、加茶更方便,也更具有觀賞性。

第九道:回壺

在分完杯之後,茶具之中的茶湯也已經浸泡完成了,這時輕輕的將茶湯倒入到公道杯中,這是我們第一次觀察到泡完的茶湯,色澤鮮豔,氣味濃郁,享受到了直接的嗅覺衝擊。

第十道:分茶

這一步是將公道杯中的茶湯倒入到茶杯之中,化整爲零,每個茶杯之中的茶水保持一致,小小的茶杯能幫助我們更好的品味茶。

第十一步:奉茶

在分完茶之後,由泡茶者輕輕的拿起聞香杯,分發到各個品茶人手中,這一步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文化,以禮待人,以茶奉客。

第十二步:聞香

接過茶杯的茶客就可以在這個時候欣賞手中的茶了。剛開始先是聞香,品茶這應該先將聞香杯中的茶湯倒入到品茗杯中,然後青秀聞香杯中茶的底香,在這一步,品茶者就能直觀的感受到茶葉的香味如何。

第十三步:品茗

到了這一步,品茶者就可以用拇指、食指、中指輕輕拿起茶杯,再分三口啜飲,品味茶湯留於脣齒間的香氣。

這就是茶藝師在泡茶時的十三道茶序,雖然有些複雜,但是每一步都有每一步的用意。不妨在閒暇時在家中嘗試着做一做,泡出來的茶更香醇,過程也更有趣味,茶藝之道也蘊藏於此中。

中日茶文化論文創新點有哪些

一、日本的茶文化總說

茶文化從中國傳入日本之後,被日本人吸收、豐富與發展,使茶文化具有了日本本圭化的特點。日本人對茶文化的定義與中國不同,也們認爲:茶道就是有關沏茶、飲茶的文化祗,是用以修身養性,與別人進行溝通與學習的工具。二十世紀末期,日本的谷川激三先生曾在《茶道的美學》中,對茶文化進行了定義,也認爲茶文化是一種藝術,是以茶品爲媒介而演出的一種藝術。因而谷川激三先生認爲茶文化具有四個方面的因素,即藝術、社交、禮儀與修行。可以說,日本的茶文化更具有實用價值,從中國古代高深玄妙的宇宙觀中解放出來,將之用於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化工具。日本茶文化的核心是禪,這與中國古代詩詞中所說的“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的禪修行十分吻合,中國傳統的禪宗思想認爲,思想的修行不需要去全心向佛,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修養,品茶正是修身養性的方式之一。日本茶文化的形成,受中國影響很大,與中國的“和、靜、怡、真”相比,日本提出了“和、敬、清、寂”四個品茶原素。與中國的道家形上的思想觀相比,日本茶文化則具有相互尊敬、渴望社會安定、國家和平的願望,這是日本茶文化在吸收了中國茶文化之後,進行了本土化思想的加工與改變。

二、中日茶文化之異同

飲茶,是中國與日本代表的東方世界所特有的生活現象。雖然茶文化最先起源於中國,但當它傳到日本之後,茶文化開始發生變化,開始與中國的茶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以下,本節將對中日茶文化的異同進行分析,希望能對更好的理解茶文化有所幫助。

(一)中日茶文化相同之處中日茶文化雖然在發展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茶文化中重視“精神內涵”的特點卻是相同的。中國的茶文化中注重“天人合一”“、禪茶一味”等思想,是中國人對真、善、美境界的追求。因而中國人品茶十分注重“品”字,他們把茶看到一種形而上的存在物,甚至把茶水當作人與自然、人與天地的媒介,而飲茶的過程則是人與天地、人與自然進行交流與感悟的過程,其精神內涵的追求是品茶最終目的。在這一點上,日本茶文化與中國相似“,和、敬、清、寂”是日本茶文化的精神理念,日本人在品茶時,茶水製作的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講究,及時茶具的使用也是極具禪宗意味的。從茶室的佈置與安裝,到茶具的選用,茶葉製作的程序等等,日本的茶文化無一不體現着禪宗文化中“本來無一物,勿使染塵埃”的精神追求。此外,中日兩國的茶文化的相似之處還在於,都追求品茶活動舒緩身心的作用,簡而言之,飲茶成爲人們放鬆心靈的一種方式。中國人在幾千年的儒家思想影響之下,人們揹負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的重擔,每一箇中國人都把家庭、民族的偉大與振興當作自己的責任,從而揹負着重重重擔的中國人,把飲茶當作緩解壓力的一種方式,希望在這種放鬆心靈的品茶活動中,能夠收穫更多的動力與領悟。由於日本民俗所特有的民族特徵,品茶理所應當的成爲他們放鬆身心的方式,正是基於品茶這樣的特點,飲茶才成爲社會中最爲普遍的放鬆方式,無論是王化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對茶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喜愛。

(二)中日茶文化相異之處中日兩國茶文化的相異之處,首先表現在形式方面。中國人品茶最喜歡的地方就是茶館,在一些古裝電視裏經常會有茶館出現,茶館成爲中國茶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因爲中國的茶館面向於社會各個階層,因而具有平民性、開放性的特點,茶館是人們休息、娛樂的場所,是古代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娛樂休閒方式。到了現在的中國,茶館雖然已經不見身影響,但是一些極具古典特色的茶樓、茶間卻開始出現,它與古代的茶館一樣,有着隨意性、開放的特點。而日本的品茶形式則與中國有所不同,日本茶文化的場所主要是茶室,日本的茶室與中國的茶館不同,以其嚴謹、繁瑣與等級爲特色。

在氣氛與環境上,中日茶文化也有所不同。在中國的一些古老的茶館裏,我們會發現,其環境十分幽靜,裏面所收錄的傢俱、茶具等都是極具古典氣息的,有的茶館裏面甚至有花花草草、魚蟲等等,有的還會有大熒幕上的皮影戲表演,因而整體的氛圍是“悠閒”與“自在”的。相比之下,日本的茶文化氛圍則相對要嚴肅很多,日本的茶室總是靜悄悄的,茶室裏的任何物品都極爲講究,給人一種嚴肅、嚴謹之感,並沒有中國茶館裏的隨意的感覺。此外,中日兩國茶文化在文化社會中的地位也不同。中國的茶文化成熟於唐朝時期,此時的中國文化與思想已經處於成熟階,中國的社會、文化以及思想都已經定型,因而茶文化是處於主流文化的支流地位,它處於輔的地位。但是日本則與中國不同,茶文化傳處入日本時正是七、八世紀,此時的日本文化還沒有形成,茶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有着不可小視的作用,因而茶文化對於日本文化來說是一種主流性文化,對茶文化的改造與豐富,才使得日本文化具有本土性的特點,與中國茶文化的輔地位不同,日本茶文化則處於日本文化的主流地位。

茶文化,是東方世界特有的文化現象。無論茶文化起源於中國,還是發展於日本,茶文化始終因其國家背景、時代背景的不同,有着各自的特點。但是中日茶文化也有着很多相似之處,這是茶文化“精神內涵”的共同要求。近些年來,隨着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弘揚,人們開始對中國的茶文化有了較爲濃厚的研究興趣,對於中日兩茶文化的正確分析與對待,是中國茶文化繼續發展與進步的前提,因而對中日兩國茶文化異同的分析,是有着巨大的時代作用的。

茶文化的2000字論文欣賞

  茶 文化 的論文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1

  茶文化園景觀設計 方法 研究

  摘要:

  以茶文化內涵爲基礎,提出以物質層面———茶 種植 、茶加工、茶銷售、茶器皿和以精神層面———茶藝、茶詩詞、茶境、茶 傳說 爲切入點的8種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以期爲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提供借鑑。中國自古就有 飲茶 的習慣,茶與中國人的生活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以茶文化爲主題設計的景觀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關鍵詞:

  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

  茶文化爲主題的景觀多出現在茶種植、加工、銷售所在地,或觀光茶園,爲以茶文化爲主題的景觀設計和展示提供了物質和文化基礎。目前對茶文化園景觀設計研究相對較少,如周小蘋等在《生態觀光茶園景觀創設》一文中對四川牛輾坪生態觀光茶園的景觀創設提出了獨特見解[1];曾濤等在《北部灣的後花園———廣西世外茶園園林景觀設計》一文中指出景觀、項目設置要以地方茶文化爲根源,設計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茶景觀[2];王慧等在《陝西西鄉棗園生態觀光茶園規劃設計》中着重研究了觀光茶園在功能設計與藝術精神上如何達到完美契合的問題[3];李琛在《茶園文化景觀設計》一文從茶文化的社會價值入手,結合其特有的文化要素,融合“得天自成”生態景觀設計理念,提煉出茶園文化景觀的藝術表現特徵[4];邵琦在《漢中西鄉茶園文化景觀設計》一文中指出茶園文化景觀設計應該考慮文化屬性、自然屬性、景觀形式展示、科學的施工過程、綜合管理規範等五個方面[5]。此外,學者在茶館室內裝修上也有一定研究,如王奉慧在《雙秀公園竹溪茶室景觀分析》一文中,通過分析茶景園林實體要素在室內裝修中所佔的比例, 總結 了各景觀要素在環境營造中的作用,並對不足之處提出修改建議[6];在《論現代茶館的園林景觀生態設計》一文提出景觀設計及景觀佈置在茶館氛圍營造中的重要作用[7]。另外,唐黎標的《簡論園林藝術在茶館的運用》也闡述了山、石、水等景觀元素在表現茶文化中所發揮的作用[8]。從相關文獻的研究可知,園林景觀、茶文化主題的景觀在觀光茶園及茶館室內裝修中已經漸漸進入研究的視野,景觀所發揮的作用也逐漸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在此背景下,如何進行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採用何種設計方法的研究就顯得尤爲必要。該文嘗試在分析目前茶文化園景觀現狀的前提下,提出8種茶文化園景觀設計的常用手法。

  1茶文化的內涵及茶文化園景觀的價值

  茶文化從廣義上講,是指在茶葉發展歷程中所有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物質內涵,是指茶的種植、培育、採摘、烤制、銷售等具有技術含量的科學技術內容;其精神內涵,是指茶的品種、品嚐、禮儀、民俗以及有關飲茶的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等人文科學內容[9]。文化價值。茶文化園景觀是以茶文化爲主題而設計的景觀建築小品,承載着中國幾千年的茶文化歷史,既是對茶文化的傳承,也是對部分難忘歷史的再現,如茶馬古道動感雕塑園、陸羽亭等。以景觀的形式展示中國茶文化,更加生動形象,幫助遊客記憶,同時展示方式的多樣性也增加了遊客的參與、互動性,讓大家在娛樂中學習茶文化知識,領略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部分茶文化主題的景觀有再創歷史文化的作用,如武夷山“印象•大紅袍”實景演出,形成了茶文化演出的“印象”派效應,必將爲人們所銘記。經濟價值。觀光茶園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茶葉盈利和宣傳推廣方式,它通過氛圍的營造、體驗性活動的開展、特色旅遊項目的設置,爲茶園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其中茶園氛圍的營造、旅遊項目的設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茶文化園景觀來實現的。如自然型的茶田迷宮、茶田畫等,人文型的動感雕塑、文化長廊、文化景牆、特色瞭望塔等,爲園區招攬了更多的遊客,活躍了園區的氛圍。旅遊價值。茶文化園景觀可分爲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類。自然型的觀光茶田清新靜謐、綠影疊疊,置身其中仿若隔世仙境,成爲廣大遊客嚮往的旅遊佳境。人文型的實景演出迭起,絢麗的舞臺燈光爲觀衆呈現了一席絕佳的視覺盛宴;創意景觀小品、造型獨特的建築景觀、別具匠心的茶文化體驗互動活動,爲茶園和旅遊區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充分發揮了茶文化園景觀的旅遊價值。

  2茶文化園景觀現狀及設計原則

  2.1茶文化園景觀現狀

  我國現有的茶文化園景觀還處於初期發展階段,成功的茶文化園景觀案例不多,普遍存在趨同化與雷同化現象,屬於“CTRL+C”+“CTRL+V”或微改動版“CTRL+C”+“CTRL+V”。究其原因,大體可歸納爲4點:設計初期沒有進行詳細的項目地塊及所在區域設計元素考察,設計成爲無根的浮萍;設計開展時沒有明確整體形象的定位與塑造,缺乏主題創意與文化特色[10];設計方與委託方地位不對等,基本屬於設計方按照委託方想法把效果圖表現出來,物質功能性與文化藝術精神無法契合;施工方專業性較低,大部分情況是小包頭+大小工的組合,對施工細節及材料不重視[11]。

  2.2茶文化園景觀設計原則

  因地制宜原則。充分考慮廣義的“地”,包括項目地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氣象氣候、地的主人等,對“地”研究得越透徹,設計成果越有特色。天人合一原則。新創造出的景觀需與天、地、人三才和諧統一,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和藝術效果,從空間佈局、虛實對比、形勢把握、材料選擇等方面入手,反覆用心推敲。以人爲本原則。茶文化園景觀的建設最終是供人使用,因此應藉助現代技術手段掌握使用人羣的行爲規律,以此設計真正爲人所用的景觀。創新原則。立足當地茶文化特色和民族風情,對景觀的設計進行創新,使其特色化[12]。

  3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

  茶文化園的景觀設計以茶文化爲主題,圍繞茶文化內涵展開景觀的創作。基於此,提出的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亦分爲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物質層面,以茶種植、茶烤制、茶銷售、茶器皿爲切入點;精神層面,以茶藝、茶詩詞、茶境、茶傳說爲切入點。

  3.1以茶種植爲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田自身就是一座生態自然的藝術品,景觀設計可以通過改變茶田的佈局方式,或方、或圓、或異形等幾何形狀佈置,形成不同形狀的茶田景觀,拉近人們與自然的距離,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重功效.

  3.2以茶烤製爲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文化園的景觀設計可以採用製茶的加工工具爲原型,通過抽象、美學、設計等技術知識的運用,設計出獨具特色的茶文化主題的景觀。如將綠茶製作過程中用到的曬茶篩子,設計爲茶園瞭望塔的形式,既體現當地茶文化特色又使得設計有根可循;或將篩子作爲休憩亭的頂部遮陰物,陽光透過竹條之間形成斑駁的倒影,增添了靜態亭廊的動感;仿造炒茶爐竈的造型,通過將其內部挖空,放入射燈的方法,設計另類景觀地燈等。

  3.3以茶銷售爲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享譽國內外的茶馬古道是茶貿易的獨特方式,所形成的“茶馬古道”是當今世界海拔最高的貿易通道。茶文化主題的景觀可以通過雕塑設計再現古代“茶馬古道”上商人運茶、賣茶的場景,或通過仿造古代“茶馬古道”景象,進行實景復原,讓遊客親身體驗古代“馬幫”艱辛的貿易之路。

  3.4以茶器皿爲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中國南方飲茶頗爲講究,相比北方的大碗喝茶,更多了一份情趣和享受。僅飲茶需要的器具就分爲置茶器、理茶器、分茶器、品茗器、滌潔器及其他的煮水器、茶壺、蓋碗等,彰顯了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也爲景觀設計提供不少的素材,如以茶壺作爲噴水景觀、以陣列式的茶碗作爲觀光茶園的景觀小品、以茶勺作爲雕塑原型進行抽象等,設計師可充分發揮 想象力 ,形成特色景觀。

  3.5以茶藝爲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藝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茶文化園的景觀設計可以從茶藝表演的全過程中取材進行雕塑設計,同時,茶藝師的服裝配飾等物件,可以通過放大尺度方法設計爲景觀小品。

  3.6以茶詩詞爲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中國作爲茶的發源地,有着悠久的種茶、飲茶歷史,也留下了許多詠茶、品茗、鬥茶、採茶的詩、詞、歌、賦、 成語 、 歇後語 等寶貴財富,如《一字至七字詩•茶》《茶賦》《七碗茶歌》等。茶文化園景觀設計可從這些非物質文化中尋求靈感,形成設計元素,傳承中國茶文化精髓,如茶歌賦互動長廊、主題茶樓等景觀建築。

  3.7以茶境爲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與禪的結合,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觀。“吃茶去”“茶禪一味”“和敬清寂”“自在精舍”等,已經成爲禪茶文化的經典話語。一杯茶中,禪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學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與品味。通過營造寧靜祥和的禪景來打造特色景觀,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觀光茶園所推崇。禪境的營造要深刻領悟佛學的精髓,它似有似無、或靜或動,樸實無華、寧靜高遠,言簡意賅又發人深思。置身其中,可以平和心境,感悟人生。

  3.8以茶傳說爲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以地方茶文化相關傳說、歷史名人雅士,作爲景觀設計的依據。如武夷山“印象•大紅袍”實景演出,便是根據武夷山茶葉救助趕考秀才,秀才高中後重返武夷山道謝這一歷史傳說編排而成,該實景演出已成爲赴武夷山旅遊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年收入上億元。此外,人們也設計了很多實體景觀建築,以紀念“茶人”,如湖北天門市爲了紀念茶聖陸羽,建設了陸羽亭、文學泉、涵碧堂等景觀建築小品。每每置身亭間,撫亭浥泉,品茗飲茶,令人流連陶醉,感嘆中國茶文化之博大精深。

  4結論

  茶文化園景觀的出現爲人們提供了景緻獨特、情趣高雅的視覺盛宴,同時它也是實現茶園休閒觀光價值的主要載體,是改變傳統茶園單一農產品生產功能的重要方式。本文通過深入挖掘茶文化相關知識,系統地總結了茶文化園景觀設計的8種方法,分別是以茶種植、茶加工、茶銷售、茶器皿、茶藝、茶詩詞、茶境、茶傳說爲基本進行設計,以期爲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提供參考。

  作者:王澤發 劉金燕 單位:泉州師範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周小蘋,楊海軍.生態觀光茶園景觀創設[J].安徽農學通報,2011(13):153-154.

  [2]曾濤,周凡.北部灣的後花園———廣西世外茶園園林景觀設計[J].花木盆景:花卉園藝,2011(7):39-41.

  [3]王慧,肖斌,張雲鵬,等.陝西西鄉棗園生態觀光茶園規劃設計[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0(4):205-208.

  [4]李琛.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研究———以漢中西鄉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爲例[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5]邵琦.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研究———以漢中西鄉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爲例[J].福建茶葉,2016(5):144-145.

  [6]王奉慧.雙秀公園竹溪茶室景區景觀分析[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4(3):143-145.

  [7].論現代茶館的園林景觀生態設計[J].福建茶葉,2007(1):42-43.

  [8]唐黎標.簡論園林藝術在茶館的運用[J].廣東茶葉,2004(3):16-17.

  [9]康乃.中國茶文化趣談[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6:173-183.

  [10]吳軍,波,臧真榮,等.中學校園環境景觀設計初探[J].山東林業科技,2006(2):81-82.

  [11]李琛.茶文化景觀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J].現代園藝,2014(7):79-80.

  [12]石洋.茶文化產業園景觀設計研究[J].福建茶業,2016(5):171-172.

  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2

  茶文化傳播茶名翻譯研究

  摘要:

  中國茶文化有着悠久的歷史。但是作爲茶源國,中國茶文化的話語權卻在國際交流的平臺上日益失勢。這種局勢出現的原因部分在於茶葉名外翻過程中的混亂。從文化視角來看,這種混亂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源於茶葉分類範疇不通約;另一方面源於單品茶葉名外翻過程中的文化流失以及不一致性。通過對以上翻譯問題的透視與解析,藉此對茶葉類別以及單品茶葉名翻譯提出可行性方法。

  關鍵詞:

  茶文化;茶名翻譯;不通約性;分類範疇

  中國作爲茶葉的故鄉有着悠久的茶文化歷史。自唐代茶聖陸羽撰寫《茶經》始,飲茶不僅是一種物質上的需求,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隨着唐朝茶詩的盛起,茶慢慢滲透進中國 傳統文化 的血脈之中,與傳統“儒、釋、道”精神交融,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東方茶文化。然而在國際文化交流的舞臺上,後起之秀的英國“下午茶”文化與日本的“茶道”文化日益爭鳴並佔領了主流文化話語權,爲各自國家的文化身份與形象塑造發揮了重要作用。反觀之下,當代中國“茶文化”自鴉片戰爭後在國際舞臺上日漸衰退,其主流地位受到了極大的衝擊,文化話語權逐漸失勢。這種局面的形成涉及衆多因素,其中茶葉譯名亂象叢生是一個重要方面。本文從文化視野下,對茶葉名現行翻譯狀況進行述微,剖析茶葉分類範疇的不通約性所帶來的翻譯問題,並討論瞭如何在具體茶葉名翻譯過程中再現文化並塑造文化身份,以期爲中國茶文化在國際交流過程中他者身份的塑造提供一定的啓示。

  一茶葉名翻譯現狀述微

  迄今爲止,茶葉的發現與利用在中國已經有了五六千年的歷史,它於16世紀才被歐洲人所知,作爲外來語通過音譯進入印歐語系。作爲舶來品的茶葉名在印歐語系中的翻譯也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歷程,其中隨着各國茶文化的平行發展,茶逐漸融入各自的文化血脈中,成爲各自的文化符號,而非一種單一的所指。本節將茶葉名置於各自的文化語境中對比異同,進行闡釋並分析茶名翻譯中存在的問題,以求從文化視角找到可行性的譯法。

  二茶葉名翻譯分析

  1.茶類不可通約性造成的翻譯混亂。

  由於當初茶葉進口地區方言的差異,茶的英譯主要有兩種發音,一種源自廈門方言語系(Te/Tay),而另一種則來自於廣東話語系(Cha)。廈門方言“Te”經由航海技術發達的荷蘭人傳入歐洲,經歷了“te,tee,tay,tea”並用的時期,到最後採用“tea”來統一稱謂。(程啓真,2010:P21)在國際文化舞臺上,茶葉傳到各國以後,形成了各自的茶文化,而且由於飲用方法不同,各個國家所青睞的茶葉品種也各不相同。全球百分之八十是紅茶,主銷歐美、大洋洲地區;其次是綠茶,最受中國及西非、北非等國人們的喜愛。近年來,綠茶在歐洲市場也開始回溫,再次是烏龍茶,除中國外,主銷日本及東南亞各國。(國坤,2004:P104)從茶類來看,歐美國家並未對其細分,只有紅、綠之辨別。而中國的茶葉分類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期,隨着新的茶品的出現,不斷地進行細化。在明朝分爲綠茶、黃茶、黑茶、紅茶,而清朝則創制了白茶、青茶。(陳椽,1979:P44)以上中國的茶類劃分主要是參考加工過程中茶多酚氧化程度的不同。對於這幾大類茶名的翻譯,由於東西方分類範式不一,造成茶類翻譯出現了以偏概全,所指不一的情形。

  (1)翻譯中的紅黑之辯。中國六大茶類中的紅茶是由武夷巖茶簡化了加工程序發展而來的一種全發酵茶。最早的紅茶產自附近村鎮的小種紅茶。最早進入英國市場上的紅茶則是武夷茶,這在國王威廉三世的牧師約翰•奧維格頓(JohnOvington)的《論茶的種類和品質》中有所記載:“第一種茶武夷茶(Bohea),中國人也稱它爲武夷(Voui)。此種茶葉顏色偏小,葉子較小,沖泡後茶湯一般呈褐色或紅褐色。在中國,人們生病的時候或有健康保護意識的人往往在感覺虛弱時,就只喝這種茶。”(ovington,1732:P144)奧維格頓在撰寫這篇 文章 時只有中國這一個茶源國,印度和斯里蘭卡還沒有生產茶葉。因此,在十八世紀前“Bohea”被用來指代中國紅茶的總稱。但是隨着中國的閉關鎖國以及印度和斯里蘭卡等紅茶產地的出現,中國紅茶逐漸淡出了國際市場。中國的六大茶類劃分成形之初,多是按照茶葉的湯色劃分,如綠茶綠湯、紅茶紅湯、黃茶黃湯,以此類推紅茶在命名之初,雖是黑葉紅湯,但是取其湯色,將其命爲紅茶。但是隨着印度和斯里蘭卡紅碎茶的引入,武夷紅茶(即中國紅茶)的淡出,西方人取其葉色將其命爲“黑茶”(Blacktea)。而國內茶葉外翻過程中多采用歸化譯法將紅茶譯作“Blacktea”。這種翻譯方法使得六大茶類中的黑茶,即後發酵茶陷入尷尬的境地。爲了釐清紅黑之別,多數譯者將黑茶譯作“Fermentedtea”(後發酵茶)或是“Darktea”(深色的茶)。採用後發酵茶來譯介黑茶,是按照發酵程度來進行範疇劃分的不得已做法。這種譯法使得茶葉的分類範疇主次不分,因爲如若按照發酵程度劃分,則分爲不發酵、全發酵、半發酵,而後發酵的黑茶,與前發酵的白茶,中發酵的青茶和黃茶隸屬於半發酵茶系類。如果將其譯作“Fermentedtea”,並與“Greentea”“blacktea”等並置將造成茶類系統分類的混淆,而這種茶葉總類譯介時候的混淆則造成單個品種的混淆,例如安化黑茶被譯爲“AnHuaBlackTea”。而如果將黑茶譯作“Darktea”(深色茶),與“Blacktea”“Whitetea”等並置,以Dark替代“黑”,終將無法凸顯黑茶的特色,使得黑茶的英文名與其他五類茶迥異。作爲茶葉起源國以及茶類最豐富的國度,我國在輸出茶文化的過程中,理應肩負起“正名”與“分類”的重任,在茶名翻譯的過程中不能採用“西方爲中心”的歸化譯法,這種譯法使得茶葉在國際上分類混亂,範式不通,使得國內的其他茶葉一直在茶葉交流與傳播的舞臺中處於邊緣地位。國內將紅茶默認的譯作“Blacktea”,並且將其視爲一個跨文化的談資 教育 英語學習 者的時候,英國人李約瑟(Dr.Jo-sephNeedham)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將紅茶已經直接譯作“Redtea”。(Needham,2000:P544)這種正名行爲爲茶葉統一範式奠定了基礎,也對恢復我國茶文化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大有裨益。因此,紅茶的譯法並非流於表象的“受衆的接受問題”,而是緊繫國際茶葉範疇分類與中國茶文化在國際舞臺上地位的重要問題,紅黑之辨的溯源性理應得到譯者的重視,這對於泱泱茶文化的迴歸有着決定性的作用。

  (2)青茶翻譯之“烏龍”。六大茶類中的青茶介於紅茶(全發酵茶)與綠茶(不發酵茶)之間。按照發酵形成的色澤分類爲青茶。目前,多數學者認爲烏龍茶就是青茶的俗稱。而在國際茶品譯介的過程中,也鮮少將其譯作“Darkgreentea”,而是按照慣例採用音譯法將其譯作“Oolongtea”,與其他幾類同列。但是實際上烏龍茶即是烏龍茶類總稱,又是單個茶品名,也是茶樹的品種之稱。正是因爲其意思以及涵蓋面存在的爭歧,後續的茶葉領域學者採用了青茶作爲這種半發酵茶的總稱。而因爲歷史因素的發展,隸屬於烏龍茶的大紅袍與鐵觀音等茶葉,因其海內外的傳播效度之廣,使得作爲總稱的烏龍茶與它下面的分支含混不清,孰總孰分已經界限模糊,甚至有些學者指出,烏龍茶作爲大紅袍與鐵觀音的上義詞,是劃分中的好壞不分。(陳椽,1979:P44)而如果在國際交流的舞臺上,使得“Darkgreentea”作爲半發酵茶的總稱,使得烏龍茶成爲青茶中一個分支,這樣不僅能夠規範茶葉的分類系統,而且使得茶葉的分類依據不言自明。因此,從總體上來看,我國茶文化在輸出中最爲棘手之事當屬茶類總稱的界定以及統一。釐清茶類總稱後才能夠使得各個茶類下的茶品在翻譯的時候有據可循、有法可依。而茶類統一英文名稱,必須先給紅茶“正名”,青茶“立目”。

  2.單一茶品名翻譯的混亂。

  茶界素來就有“茶葉學到老,茶名記不了”的說法。而單品茶葉的命名也是各具特點,有表達名茶品質特點的,例如茶類品種、造型、色澤、滋味、香氣等命名。如佛手、三杯香。有顯示地方特色的,表達強烈的地方、區域性。如西湖龍井、廬山雲霧茶等。表達文化特色,暗示歷史背景和文化史實,如文君綠茶、普陀佛茶等。以物喻名,如遂昌銀猴、竹筒香茶等。(施海根,1995:P5)而對於各色茶名的翻譯仍未統一。如武夷巖茶,有譯作“BoheaRocktea”“Boheayantea”“WuYiYanTea”以及“WuYiRockTea”等譯法。這些紛繁蕪雜的譯法終究需要統一才能夠杜絕一茶多名的狀況發生,在國際上塑造名茶的地位以及經濟價值。而筆者認爲,作爲茶文化身份的內核,茶名的翻譯應該注重茶文化以及審美的轉換。茶從來不只是一種物質凝聚物,更是一種精神凝聚體。在譯介每一個茶名時,要注重茶名的追根溯源以及文化蘊意的再現。本文試分析幾例,以傳達單種茶葉名的譯法。綠茶中的“西湖龍井”命名時採用了“地名+地名”的方法,由西子湖和龍泓井聖水得名。而西湖這一地名在國際上已被譯作“WestLake”,並以“淡妝濃抹總相宜”聞名。如果翻譯過程中將其採用音譯譯作“XiHu”,一方面茶葉的產地無從得知。而茶名中“西湖”一詞所產生的審美想象也隨之消失,成爲一種陌生的拼音所指。而“龍井”一詞源於龍泓井,翻譯該詞的時候如果採取意譯“Dragonwell”(龍的井)。在中西方文化中,“龍”所蘊含的文化意向大相徑庭。在中國,“龍”是威嚴、權利的象徵,蘊含積極的所指。而歐洲國家“龍”多意指殘暴、兇猛等特徵,與負面信息相掛鉤。考慮到積極文化形象的塑造以及茶葉在國際上的推廣等因素。“龍井”因此應採用音譯法,來規避文化之間差異。自古名山出名茶,以地名或者山名來命名的茶葉品種很多,如韶山韶鋒、南嶽雲霧、祁門紅茶、金竹雲峯茶等。這些地名與山名在翻譯的過程中應採用目前通用譯法,而不能爲求便利,純粹的採用拼音,使得茶葉出產地方、區域文化在外譯的過程中消失殆盡。山名、水名、地方名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保留,採用通用譯法體現出來。這樣在推廣過程中,通過茶名就能溯其源頭,探索其背後的地方文化。而以歷史背景與文化史實命名的茶葉,如文君綠茶、普陀佛茶、西施銀芽、八仙雲霧、東坡毛尖等。這些茶葉名均含有中國歷史上的名人,其文化內涵寓意深厚,如文君綠茶,因其產自西漢才女卓文君的故鄉,即四川省邛崍縣而得此溫文爾雅的芳名。而在這些茶葉外譯的過程中,也應該力求重新展示其中的歷史文化蘊意。如文君綠茶在外銷過程中應採取厚譯法。即“WenJunGreenTea”(WenJunisatalentedfemaleinthehistoryofChina)。這種文化內涵的備註使得茶葉名稱由來以及歷史蘊意得到了再現,在茶葉外銷的過程中,對於中國的文化外傳也能夠起着重要作用。而以物喻名的茶葉在翻譯的時候也應以茶文化傳播與茶葉外銷爲目的,力求將茶葉與文化緊密結合,以此來使中國的茶文化在國際交流的平臺中逐步的標新立異,獲取一定的話語權,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身份。

  結語

  通過上文的描述性分析,我們發現中國茶文化雖然有着悠久的歷史,但是在當今國際交流的平臺上仍需強化其地位,構建起標新立異的文化身份。這種身份欠缺的部分原因在於茶葉種類範疇的不通約性所造成的翻譯混亂,以及單個茶葉名翻譯的不統一,翻譯過程中不重視文化的再現等因素。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作爲茶源國的我們應該積極推行新的範疇分類譯法,這種新的範疇分類譯法不僅有利於其他茶種的推廣,也能夠杜絕單個茶葉名翻譯的混亂。對於單品茶葉名的翻譯應該注重茶葉名中文化因素的再現,這些文化因素有利於中國茶文化身份的重構以及推介。

  作者:劉珍珍 單位:淮陰師範學院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程啓真.視角下的英國茶文化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2]國坤.茶文化概論[M].浙江:浙江攝影出版社,2004.

  [3]陳椽.茶葉分類的理論與實際[J].茶業通報,1979,1(2).

  [6]施海根.中國名茶圖譜:綠茶篇[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

>>>下一頁更多精彩“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 

茶文化元素應用畢業論文

  中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其茶文化包含了、經濟、文化、外交等多方面的內容,對於現代平面設計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借鑑意義。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衆多文化領域中獨樹一幟,具有鮮明的個性。

  茶文化元素應用畢業論文範文篇一

  《 傳統茶文化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應用 》

  摘要:作爲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元素不僅具有豐富的內涵且廣泛運用於現代平面設計中。

  茶文化元素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不僅豐富了平面設計的形式,還賦予了現代平面設計特殊的人文價值和時代意義。

  本文從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出發,對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應用進行了探索,希望在弘揚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的同時,推動現代平面設計的發展和改革。

  關鍵詞:茶文化元素;現代平面設計;應用

  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具有色彩各異的傳統文化,而這些傳統文化元素的存在,也是彰顯本民族特性的重要標誌。

  中國傳統茶文化具有十分豐富的元素,在長期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其形式發生了紛繁複雜的變化,但基本內涵和基本精神仍舊保持不變。

  中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其茶文化包含了、經濟、文化、外交等多方面的內容,對於現代平面設計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借鑑意義。

  現代平面設計注重對空間和佈局的把握,十分符合傳統茶文化的要求和特徵。

  現代平面設計主要受到中國經濟文化環境和中國人審美觀念的影響,傳統茶文化元素的理念逐漸滲透到平面設計領域,且產生了重大影響。

  1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

  作爲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種類豐富,且具有十分深刻的人文內涵。

  文化元素的演變和發展要經歷漫長的過程,是一定社會環境和生產力作用的結果,承載了一定時期的社會變遷和人文風貌,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重要的文化印記。

  而提到中國傳統的茶文化元素,其更多地展示了精神和意境方面的內容,彰顯了一種超然物外的處世態度和生活方式。

  應用於當代平面設計中,我們更多地去考慮其在現代平面設計造型、設計理念及審美水平上的體現和使用。

  目前,根據有關專家及學者的界定,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主要包括紫砂壺、竹子、青磚、古木、根雕等。

  紫砂壺以其優美的雕刻藝術而聞名,同時將詩詞、書畫、文學進行了完美的融合,是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的典型代表。

  紫砂壺上的題詞不僅深刻再現了古代某一時期的人文歷史風貌,也包含了社會倫理及社會階級關係方面的內容,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鑑賞性,彰顯了濃厚的文化情懷。

  而竹子則是現代平面設計中常用的意象之一,竹子不僅具有婀娜多姿的外形,且具有深刻的寓意,因此深受人們和設計師的喜愛,竹子包含高雅、瀟灑等含義,常用來表現居住者高雅的情懷和高遠的人生追求。

  竹子運用到現代平面設計中主要是通過將其內在意境引申到設計理念中實現的,從而營造高潔、致遠的藝術氛圍和文化精神,恰好與人們所追求的居住環境相吻合,滿足了人們對於平面設計的要求和期望。

  此外,青磚、古木及根雕作爲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的主要表現形式,也蘊含着十分濃厚的文化意義和實用價值。

  青磚象徵着樸實無華的生活態度和簡潔的生活方式,與現代平面設計中“線條簡約”這一理念相吻合,古木則多具有懷舊氣息,古木這一傳統茶文化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應用增強了平面設計作品的復古性,滿足了某一特定羣體對於平面設計的要求,增加了平面設計的歷史氣息和人文價值。

  根雕作爲一種十分精美的藝術品,其具有鮮明的歷史內涵和文化意義,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不僅僅大大增強了平面設計的細膩和人文性,還增強了平面設計的可欣賞性和審美價值。

  2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應用

  2.1從材質上探討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應用

  規劃設計環境是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在平面設計中的重要應用,而對於環境的規劃和營造,材質是首先需要考慮的方面[1]。

  樹根與藤椅、石茶磨樁及紫砂壺則是構造設計環境經常使用的文化元素。

  中國傳統建築作品中常用的材質是體現建築和設計特色的重要方面之一,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具有天然、樸素、自然的特點,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平面設計的原本面貌和精神實質,爲平面設計作品增加了較高的人文性特徵。

  在平面設計中,關於中式設計風格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第一,中式風格的建築多采用木材作爲主要設計材質,如紅木、檀木等;第二,中式風格建築講究以精美的紋路和細膩的色澤營造濃厚的藝術氛圍,給予觀賞者以舒適、自然的審美享受,如木窗、中式傢俱;第三,中式建築追求和諧的整體規劃和佈局理念,強調凸顯中正合一的佈局特點。

  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及設計手法的多樣化,現代平面設計多使用智能化技術和電子技術創造虛擬的場景和氛圍,大大降低了現代設計的人文氣息和適用性,而將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應用到現代平面設計中,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不足,給現代平面設計增加了人文性和生命氣息,這也是現代平面設計所追求的人文關懷精神。

  而歐式設計則多使用大理石、花崗石等進行材質安排,不僅注重帶給人完美的藝術享受,還追求獨一無二的設計理念和設計精神,歐式平面設計講究空間的開闊,而空間的開闊則主要通過特殊的材質來體現。

  2.2從擺設佈局上探討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應用

  傳統茶文化元素對現代平面設計擺設佈局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要求現代平面設計擺設佈局應該從大局出發,體現設計的整體意識和設計的和諧精神,強調在設計師統一的指揮和規劃下,實現設計佈局與擺設的協調,注重對平面設計佈局的優化[2]。

  首先,現代平面設計佈局要注重休閒文化元素的融入。

  例如,在平面設計中加入簡約大方的裝飾畫和其他具有特色的茶文化裝飾物,不僅僅體現了平面設計強大的裝飾功能,給人以美的藝術感受和體驗,還凸顯現代平面設計獨特的設計理念和設計風格。

  其次,現代平面設計要按照不同區域功能區的劃分來展開,同時結合一定地區實際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進行設計資源的合理利用。

  現代平面設計在對大致的設計思路進行規劃後,要注意突出現代平面設計的重點,即在景觀設置和植物配置方面體現平面設計特色,注重對文化元素的使用和整合。

  現代平面設計講究對文化元素的合理利用,即通過各種途徑優化設計思維,使得茶文化元素的使用達到和諧統一的局面。

  強調元素與元素之間相互配合,互爲補充,如在平面設計中使用竹子這一意象,在對竹子的分佈進行確定後,還要使用其他裝飾物和竹子進行搭配,優化擺設的整體佈局,設計師在平面設計中對紫砂壺、屏風、竹子、帷幔等的結合使用,深刻地體現了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的審美價值,也推動了現代平面設計朝着人文性和時代性方面發展。

  2.3從空間層次上探討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應用

  傳統茶文化元素對現代平面設計空間層次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要求空間層次應該充分利用空間資源,並利用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進行合理的構想,展現歷史和自然的人文風光,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3]。

  現代平面設計的空間結構主要是針對特定區域而言的,區域文化特色決定了空間結構的深度和廣度,而傳統茶文化則將傳統茶文化元素進行整合,通過設計師的構思和處理,抽象爲一系列的設計理念,將文化元素應用到平面設計的具體環節之中,使得有限的環境空間,體現無限的藝術魅力和茶文化氛圍。

  此外,傳統茶文化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空間層次中的應用要求平面設計注重設計景觀與空間的協調,空間是有限的,因此,在一定的空間領域佈置一定的景觀,也是提升平面設計審美價值的要求。

  現代平面設計大致包括空間環境設計、裝修設計和裝飾陳設設計等三個互爲又相互制約的部分,而對這三個部分的空間結構規劃過程則是對設計資源的整合和處理過程,要求三個部分的空間結構不對其他部分造成不良影響,三個部分的空間分配要做到科學、合理,從而彰顯了傳統茶文化元素中和諧統一的思想內涵。

  例如,可以使用屏風進行分隔,以此營造特定的意境,設置虛擬的空間場景,使得使用者在有限的空間層次中感受到無限的空間感。

  2.4從氛圍、意境上探討中國傳統茶文化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應用

論茶文化的論文摘要5篇

  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包含了物質文化層面,而且還蘊藏着深厚的精神文化。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論茶文化的論文摘要,一起來看看。

  論茶文化的論文摘要1

  茶文化構建休閒旅遊的實證研究

  摘要: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產茶聖地,其歷史悠久、風景獨特。以地方茶爲中心進行深度休閒旅遊項目開發,不僅是地方地區旅遊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同時也爲中國茶文化旅遊的開發增添異彩。本文通過介紹地方茶文化資源的特色與優勢,分析地方茶文化休閒旅遊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探索茶文化旅遊項目開發過程中的有效管理路徑。

  論茶文化的論文摘要2

  茶文化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摘要:

  體育精神是體育運動的核心和精粹,是體育運動最高級的產物。同樣體育精神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在體育運動中產生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它不僅指導着體育運動愛好者如何更好的從事體育運動,更是給每個有思想的人以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啓迪。中國在漫長的體育運動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體育精神,這與長期在中國傳統文化薰陶下形成的茶文化有一些相通之處。本文主要探討茶文化與中國體育精神的互通融合。

  論茶文化的論文摘要3

  茶文化中企業制度建設研究

  摘要:

  中國是全世界公認的茶的發源地,有着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精神財富。從中國茶文化中提取出來的茶道精神,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瑰寶,其基本精神更是富含儒家、道教、佛教三教的哲理,運用這些理論研究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能更清晰的發現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並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論茶文化的論文摘要4

  高職教學過程中茶文化分析

  摘要:

  我國高職教學事業自建國以來處於不斷髮展變化的趨勢,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職教學走過了輝煌的歷程,是國家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一部分。文章從茶文化視角闡述了高職教學的內涵、主要內容及實踐形式等方面,對開放式高職教學進行評析,探索高職教學過程中教育的內容與不足,最後得出相關結論與啓示。

  論茶文化的論文摘要5

  茶文化與音樂共通性研究

  摘要: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我國文化中擁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其所代表的茶文化凝結了中國文化的精髓,是我國優秀文化的代表和千年來我國曆史文化的結晶。品茶日益成爲現代社會人緩解工作生活壓力,尋找知己思考人生陶冶情操甚至是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種有效方式。傳統音樂作爲我國文化中又一大瑰寶,集合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是我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首先介紹了茶文化和傳統音樂的各自特點,再以兩者的共通性作爲重點研究對象,最後以茶文化中傳統音樂的應用爲切入點進一步闡述了兩者的美妙結合。

 

茶學實驗性論文的重點和難點是什麼

一、研究目的

茶,與咖啡、可可並稱世界三大飲料,然其歷史之悠久,遠非其它飲料可比。人們常說茶“發乎神農,聞於周魯公”(《茶經》),神農是爲解毒發現了茶。茶道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從長期的飲茶實踐過程中,根據茶的特性,以及與飲茶緊密相關的飲茶環境、茶具配置、衝沏技能、品飲藝術入手,再結合地方風俗、文化特點,總結出來的一套飲茶禮法。它代表了主人對茶基本精神的理解或者是主人、客人的一種親和與敬重。自唐以後,隨着社會的發展,慢慢走向社會,爲人類交往和經濟發展服務。茶從最初的食用、藥用演變到品飲,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成爲一種被世人稱道的茶文化,更是歷史的積澱。茶和茶道有着怎樣的歷史和發展過程呢?我們小組對茶的歷史有着濃厚的興趣。因此,我們決定借這次課題研究一下茶文化。

二、調查的內容:

一、中國飲茶簡史

1、原始階段(先秦)

在原始社會神農氏因發明了農耕。帶領民衆種植糧食,解決了生存危機。雖然有糧食供應,可是仍然有限,也需要採集些野果直接充飢。在長期的食用過程中,人們發現茶樹葉子有解渴,提神和治療某些疾病的作用。就單獨將它煮成羹,以後又將它熬成茶水作爲飲料。現在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還保留着遠古的吃茶習慣,除了直接咀嚼茶葉以外,還可以醃製成茶食。總之陸羽說“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還符合歷史實際的。說中華民族喝茶有四五千年以上的歷史不以爲過。到了商周時期,這種飲食茶葉的習慣得到繼承和發展,還給茶葉取了個名字叫做“茶”。春秋戰國時期,茶葉已傳播到黃河中下游地區,當時的齊國也喜歡食用茶葉做成的菜餚。《晏子春秋》記載:“嬰相齊景公,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2、南方飲茶已成風氣(兩漢魏晉南北朝)

到了漢代,有關茶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重視,東漢《說文解字》:“舛,茶芽也。”西漢王褒在《潼約》中提到“烹茶盡具”“武陽買茶”買茶要到遠處的武陽去買,由此見,當時已有專賣茶葉的茶市,茶葉已經成爲日常需要品。魏晉南北朝時期,飲茶之風傳播到長江中下游,茶葉已成爲日常飲料,宴會待客祭祀都要用它。一些文人雅客也喜歡喝茶,並有詩文反映茶事。可看出,飲茶已不僅僅是爲了解渴,提神,保健的需要,還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因此,魏晉南北朝是我國飲茶的又一個重要的階梯,可以說茶文化的逐步形成時期。

3、飲茶風氣傳播全國(唐朝)

經過幾個世紀的積累,到了唐代中期,飲茶風氣已經普及全國。唐代南方已經有四十三個州,郡產茶,遍及今天南方13個產茶省區,可以說,我國產茶地區的格局,在唐代

就已經奠定了基礎。北方不產茶,北方人說飲之茶全靠南方運去,因而當時的茶葉褒義是非常繁榮的。唐朝盛行的另一個原因是佛教的盛行。上自皇家王室,下至窮苦百姓。飲茶的習俗與儒,道,佛,哲學思想融會貫通,漸漸進入百姓們的精神領域。文人雅士在品茶的過程中追求禪的意境。因此有所謂的“禪茶一味”之說。中國的茶葉和飲茶方式也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外國傳播。因此,唐代是中國飲茶和茶文化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歷史階段,

也可以說是中國茶文化的成熟時期,是茶文化歷的一座里程碑。

4、飲茶風氣的盛行(宋代)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宋代的茶葉生產空前發展,飲茶之風非常盛行,特別是上層社會嗜茶成風。茶葉生產獲得了進一步發展,“龍團鳳餅,名冠天下”的建茶精工細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茶文化也獲得了發展,宋徽宗趙佶還對茶進行深入研究,寫成茶葉專著《大觀茶論》。他是歷第一個親自寫茶書的皇帝,飲茶的技藝傳到海外。推動了飲茶之風的盛行。宋代飲茶風氣的盛行還反映在都市裏的茶館文化生活非常發達。宋代的詩人嗜茶,詠茶的也特別多。明清兩代,隨着散茶的廣泛流行,泡菜用具變得講究起來,工藝精巧的紫砂壺和瓷器茶具品種繁多,茶進入了許多人家。這些都構成了中華茶文化的主要內容,不斷向海外傳播,時世界茶文化的源頭。

5、飲茶風氣的鼎盛(明清)

明代在茶葉生產上有許多重要的發明創造,在茶生產上除了改進蒸熟,而是用熱鍋手炒。其

次是花茶的生產,尤其是烏龍茶的製法的出現,此外,還有紅茶,也是起與明而勝於清。明清時期在茶葉品飲方面的重大成就就是“工夫茶藝”的完善,工夫茶是適應是茶的泡法需要經過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煉而成的茶技藝。

6、中國茶葉再現輝煌(現代)

至清代後期,我國茶葉生產開始由盛而衰,原因是因爲帝國主義列強入侵,懦弱,國運凋敝,百業不興,中國茶葉生產一落千丈。新中國誕生以後,高度重視茶葉經濟,茶葉有了飛速發展,特別是建國初期70年代,作爲大宗的出口商品,換回大量的外匯以購買國家所急需的物品.飲茶對人類,不僅僅是一種解渴生津的生理需要,而且能夠滿足人體健康的需求,同時茶葉被稱譽爲“本世紀最文明的飲料”。聯合國有關組織決定在全世界提倡飲茶。國際上一些知名的大企業都已話巨資研究開發茶葉和茶飲料。茶葉是一種文化含量很高的產品。隨着茶葉經濟的發展,茶文化也隨着產生和發展起來。20世紀80年代,茶文化蓬勃發展,茶成爲世人公認的保健飲料。茶有24種公效,茶對攻克一些疑難病症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

有關於茶文化論文的摘要

  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有關於茶文化論文的摘要,一起來看看。

  有關於茶文化論文的摘要:茶文化下的茶葉包裝色彩呈現

  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消費需求在不斷的增加,產品的包裝色彩在整個消費和銷售領域中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我國作爲茶葉的發源國,茶葉市場十分繁榮,茶葉品種衆多。隨着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茶葉產品要想在競爭中佔據有利位置,就要將茶葉包裝色彩的設計做好,這是提高茶葉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包裝色彩的運用,不僅能夠使茶葉產品得到美化,還能夠推動茶葉產品實現更多的經濟價值。我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對茶葉包裝色彩的運用有着重要的影響。本文首先對我國的茶文化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然後逐步探討了在茶文化的影響下茶葉包裝色彩呈現的種種方式。

  有關於茶文化論文的摘要:茶文化中音樂教育探討

  目前在我國的高等院校中,普遍開設有音樂教育的相關課程,這一課程並不是爲了培養音樂家,而是爲了提高學生們的音樂素養。在茶文化專業的課程中,也應當開設音樂教育的課程,因爲在對茶文化的學習過程中,要對茶文化進行深層次的理解,需要藉助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想象力相對於知識來說是無窮無盡的,音樂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塑造音樂素養,提高音樂欣賞的品位,從而增強藝術鑑賞能力。音樂也能夠賦予茶藝生命力與靈魂,讓茶藝表演更加生動,更加有感染力,音樂教育將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茶文化,更好地去鑑賞茶文化,更好地將音樂與茶文化相結合,創造出更好的茶藝表演,所以音樂教育在茶文化的學習中有重要的作用。

  有關於茶文化論文的摘要:茶文化中音樂教育的運用

  茶文化是起源於中國的一個獨特的文化層面。茶文化自古以來就以它的包羅萬象性和豐富多彩性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它包括茶具、茶詩、茶道、茶藝和茶禪等等很多方面。茶文化是一個內容廣泛的文化,如要真正地體味到茶文化的內涵和韻味需要有較高的鑑賞能力和審美能力。而音樂作爲一種兼具韻律美和藝術美的存在物,無疑會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和感知能力。所以說音樂教育有利於人們培養對茶文化的尊崇,將音樂教育與茶文化相結合,使得兩者相得益彰,可以創造出更富美感的存在狀態。可以說,音樂賦予了茶藝以靈魂,茶藝賦予了音樂以形象。所以將音樂教育與茶文化綜合運用起來就顯得尤爲重要。

  有關於茶文化論文的摘要:茶文化中企業制度建設研究

  中國是全世界公認的茶的發源地,有着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精神財富。從中國茶文化中提取出來的茶道精神,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瑰寶,其基本精神更是富含儒家、道教、佛教三教的哲理,運用這些理論研究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能更清晰的發現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並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關於茶文化的論文

茶道的載體--茶的意境

黃 志 根 浙江大學茶學系 杭州 310029

摘 要 該文從茶道的由來,即茶的意境角度,論述茶事追求的本質內涵,並提出茶的意境是茶文化的由來與發展所不可忽缺。 關鍵詞 茶道;意境;茶文化

1 最早的“茶道”兩字因茶的意境而來.意境承 載茶之精神效用

“茶道”兩字,在愛茶人心中是值得敬仰的一片 天地。它先出自詩僧和茶僧美稱的皎然之詩作《飲 茶歌誚崔石使君》。詩的開頭是茶事的描寫,接着的 “一飲滌昏寐,情思爽然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 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悶。”是茶事心 境的渲染,是茶事感受而來的非凡意境,“茶道”兩字 在最後一句“孰知茶道全爾真,惟有丹丘得如此”中 推出。通讀該詩篇,感受最深的是茶事的意境:先從 一飲之前的茶事情景鋪開,爾後逐漸深入,直至妙不 可言,纔有“道”與”茶道”,意境高遠,也真可謂“道可 道,非常道”。皎然的另一首詩怍(《飲茶歌送鄭容》) “丹五羽人輕玉石,採茶飲之生羽翼……霜天半夜芳 草折,爛漫緗花啜又生。賞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 蕩憂慄。 日上香爐情未畢,醉踏虎云溪,高歌送君 出。”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並把茶的蘊意與友情連在 一起,詩的意境也讓人聯想到皎然與茶聖陸羽的關 系(可有相關的茶詩爲證)。陸羽與皎然是忘年交,皎 然所提茶道,自然受陸羽的影響。陸羽也正是在湖 州與皎然結識,進一步積累學識,並終成博學之士, 並完成《茶經》的最後定稿(顏真卿也受影響,並著有 “流華淨肌骨,疏瀹滌心源”的詩句)。

蘊含深厚民族思想和精華的茶文化,由歷史沉 積而來,也與茶的意境相伴隨,給人以潛移默化的積 極作用和影響。具體地說,是人們在經過茶事、茶文 化思想內涵的感受和體驗後,受那由茶所帶來的美 妙意境等影響而對人產生作用。深入茶事之奇妙境 界、體驗茶的精神(如“精行儉德”般的內涵).並把它 與人的精神追求相結合,這是茶之道的精髓。我們把 這種影響,以虛幻的方式來表示,可稱之爲與茶相關 的意境,是茶道的基礎或重要內容;皎然所提茶道的 影響,也與其中的意境深遠分不開。

2 茶的意境是茶道的構架,爲不同時代茶事的共性

自皎然提出“茶道”以來,已歷經·—千多年。當 今的茶文化專家設想從當代的實踐出發、以不同的 角度對歷史上以高深著稱茶道作”見仁見智”的認 識,有簡有詳,認識深刻;但茶文化初識者較難把握 (客觀上還受日本茶道的不同實踐與理淪的影響), 甚至有“茶道”一詞內涵,不說還行。越說反而越模糊 的反映,這主要與茶事實踐的程度與範圍、研究者的 出發點、及價值取向有異所致,初學者難以覺察、認 識和把握,也就不足爲奇。一般說來,茶道是人們受 茶事感受並進入較深意境而生髮,茶道與茶的意境 密切相伴。相似的茶事,會因爲個人(修養、興趣和事 件背景等)的差異,產生不同程度的體驗和感受,即 在茶的意境上有相似的認同感;如此,茶事常常可有 主題,引導人們參與其中。當然,要想從茶中得到深 刻的感悟和意界,還要求對茶與傳統文化、乃至個人 的修養有較高的要求,皎然所提出的茶道正是如此, 也有人喻此爲“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的情景,而歐陽修提出的“真善幻”亦屬此意。人們對 廣泛推崇的“精行儉德”(茶道精神)的領會.儘管因 人而異(如在程度上),但仍是由茶事所承載可意會 而難於言傳的意境之體驗後,由茶而感發認識的進 步與修養的提高等。在當代,有人以杜甫的詩句“隨 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來比喻茶事的美妙意境、以 及人文“觀照”,也是通及茶道後的感應。與茶道精神相關的意境,自然不會偏離茶道。

由於社會的發展,茶道的形式、手段、社會環境 和對象等都會產生相應的變化,皎然所“指定”的茶 道深意,現代人即使能“打造”,能體會到諸如”人與 大自然之間,人與歷史之間的對話”的虛幻縹緲意境 的,也不在多數。但茶的發展歷程和文化史實已證 明:已經歷數千年的茶事。人們想通過茶事來獲得心 靈效應或人文觀照,有必要劉茶道作與時俱進的認 識。即重要的是引導人們去感覺和體驗茶能給人帶 來的愉快和精神上的感悟,如人們通過茶而進入自 感美妙的、或意想中的理想意境及體會,並受其潛移 默化的影響,而不應該過多地講究、追求形式。這就 是本調的,與茶道相聯繫的茶的意境,它能體現 茶道精神,順應當代茶事的時代要求。如現代人喜歡 茶的香、茶水的清、茶煙的縈繞,人們因此會在茶中 停留,會有意無意地感受到茶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如 能引導有意識的茶事實踐,尋找並獲得感悟,就是我 們常說的由茶事而帶來的精神歡愉。茶的意境.是不 同時代茶事的共同點。

3 在茶事體驗中尋求意境,感悟人生的真諦順應時代的進步

在茶事體驗中尋求意境,代替具體的茶道程式, 從中獲得感悟或精神的“純化”等,是人們把茶道局 限在深層次或程式化的認識所作的修正。時代的發 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小橋流水的場景已退縮至公園 或家庭—‘角;人們爲趕上經濟大潮適應緊張的了作 節奏,即使留戀,也只能把諸如對傳統文化等恪守深 刻於內心,換之以“淺然”來對待周圍的人與事,花花 綠綠的消遣和娛樂也應運而生。顯然,歷史上文人雅 士式的品茶,會使年輕人感到氣氛頗爲嚴肅。它代表 的是延襲—種精深的、有五千年的文化傳統和歷史 沉積。人們對品茶已是小心翼翼,何況是高深或神祕 的茶道。好在歷史的、文化的原因,是中國人就會喝 茶,人們喜歡茶的“可口、可樂”,由此而能帶來的意 境,自然不會拒絕,畢竟,茶香在口,通過認識與引 導,還有助於爲生活的詩化增光添彩,何樂而不爲 呢!已被人們廣泛接受的當代茶藝,也可理解爲在茶 的“可口、可樂”的基礎上,引導茶的意境與茶道相 通,展示“真、善、美”的內涵。

現代茶科學的發展,難以對歷史上文人墨客或 得道高人專利式茶道的解釋,但倒是有利於作“意 境”式的詮釋。茶之感人是通過茶的色香味形的充分 發揮而紿人帶來舒適的感受,而現代的科學技術可 以通過了解茶的自然科學性,如學習茶的自然品質 特性——茶理.來體會茶給人帶來的妙趣,像如人希 望般的品性和情境——“茶是獨一無二的真正的文 明飲料,是禮貌和精神的化身”(韓素音)。皎然所提 “茶道”詩句中的“全爾真”,可從兩方面加以理解。一 是茶爲真正健康文明的飲料。茶的自然科學性表明: 茶無愧於是21世紀的理想飲料,茶有助於養性、靜 心。在健身方而有如中醫般的功效和調理機能。二是 茶與“人的自然天性”相聯繫,也即人性中近於“道” 的本質(有“茶道即人道”的說法)。有人換了一種角 度說:當人們爲諸如人性本善或本惡爭吵不休,茶性 及與此相伴的意境卻給人以啓示:喝茶時人們所體 現的最初的一面卻是最爲“自然”的。

茶的意境,即與茶相伴而來的、給人以清新、淡雅、閒適、悠然,親切而自然;因此,茶纔不同於一般 口腹物慾。飲茶可以是一種習慣,給人以助思考、添情趣.如有人稱舉杯飲茶之“舉”,理解爲一種期待, 頗爲形象;又如某文人所說:“茶之爲物,能引導我們進入一個默想的人生世界。”這是由茶中的意境所引 導,讓人們從茶的感覺中放鬆“心靈”,讓人更睿智地領會世界上的人與事,或感受“心原本是一壺茶,包 容百味,因吐納而常新。”這似乎又把茶的意境與“即茶即道”相聯繫了。

4 茶的意境的啓示,俗及日常生活、深通傳統文化精義,與茶道相通

茶的意境.能從平凡茶事中通及中國傳統文化 的深層。茶的歷史實踐已表明:茶與儒、道、悱的境界 相互滲透,儒家之禮、佛家之養、道家之閒,在茶的氛 圍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儒釋道三者之中.給人感覺 最爲深切的是那種閒適的情感,所以許多隱士大多 有嗜茶的習慣,過閘雲野鶴的日子當然少不丁具有 閒情雅志的茶了,手舉一杯茶,神情清爽,盪滌心間 污穢,這可非一般飲料所能比。但閒情適意的消極生 活方式仍不全是茶的意境所體現的內容,它含有積 極的因素,如茶之精神,蘇東坡也有“葉嘉傳”之賦, 這是茶文化的支柱之一;茶不同於菸酒,可爲過把癮 就“死”的短暫性“解藥”,從文化本義而言,茶不應該 是什麼解煩之“藥”。它只是賦予人一種“靜”的心態, 在你的思緒隨着茶的“性致”飄散開去的時候,喝茶 者的思想在“治癒”自己的煩惱。讓你重新振作。茶在 這方面的功效被許多人認爲是儒家思想的體現。儒家尚守中庸和“禮”,應該說儒家這種源遠流長的影 響還是對茶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無論是過去,還 是現在。中國人把茶事作爲禮的一種形式,茶更成爲 尚禮的一部分,如廣泛存在於民俗民風中。這些可看作是儒家思想的影蹤(或民族的“血液”所致)。至於茶事所能體現的“與人樂”這一儒家思想,早已實踐於茶是人們溝通與聯誼的理想媒介。

“茶道是一種高尚的精神修養和境界,借飲茶而 相互(還包括自己的身心———筆者注)交流,文明優 雅,而且與佛教的禪宗有很深的淵源關係。”例如,陸 羽、皎然的佛門淵源,以及深刻的“茶禪一味”之說。 這裏所說的“深”,就是意境之不同。禪宗崇尚“頓 悟”,也即凡人也可以成佛,只要注意修行,且修行至 一定量時,“開竅”是遲早的事。它的修行遠不是苦 行,後來還崇尚凡事皆是修行,就依所作所爲的原因 (這不違背佛教創立者的初衷)。喝茶作爲修身養性 的習俗流傳至今,而茶的名貴與否也不爲大茶人所 倚重,都可謂是茶與佛理相應,也如當今的“無我茶 會”所要求:人們應戒好惡之心,合茶之本意,併入茶 之意境。把喝茶與修行結合在一起,人們可以在茶的 意境中遐想……

茶之意境,與傳統文化的“儒釋道”內涵相通融, 是穿越時空的茶道構架。“茶道是一種產生於特定時 代的綜合性文化形式。它基於儒家的治世機緣,倚於 佛家淡泊的出世節操,同時洋溢着道家羽化的 爛漫理想,追求清雅,嚮往和諧,”這也不正是一種與 茶相關的意境?

最後,引用一段與茶之意境相關的文字,以供欣 賞或助人感悟。

“喝茶是一種行爲,在人們心目上的含義卻早已 不是動作那麼簡單,它已經成爲一種意境,一種文 化。有時候,喝茶是一種享受,它讓你心情更加舒暢, 交流更爲流利;有時候喝茶是一種思考,在遐想中回 到自我,也記起過去,還純真是人的本質,只有在茶 葉那既苦又甜的滋味中,你纔可以真正懂得人生;更 有時候,茶是一種激勵,感受茶那一絲苦澀,拋棄那 一點惘悵,在茶水與心情共鳴的瞬間擡起迷惑的雙 眼,讓清新的空氣吹過,你又可以站起來面對一切。 這就是茶,普通的茶,不普通的意境:平凡中顯示出 超俗.淡雅中不乏,它讓你更加清醒,也讓你更 加從容。對於我們這些不會品茶的茶客,這種意境, 就是陶醉。”

標籤:茶文化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