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採茶工具

採茶工具

茶葉採摘常用的工具主要包括:

1. 採茶籃:採茶時裝備的工具之一,通常是一隻編制的竹籃,一般分爲織籃和編籃兩種。

2. 採茶刀:是採茶工人用來剪茶葉的工具,通常是用不鏽鋼製成的。

3. 茶葉架:茶葉架是一種支架型的工具,用來託着從茶樹採摘下來的茶葉。

4. 茶葉托盤:也稱作茶盤,用來裝載採摘下來的茶葉、半成品的茶葉。

5. 獲茶器:也稱作茶籮,一種織籃,用於獲取採摘下來的茶葉。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古人喝茶用什麼器具?

古人喝茶的器具:

風爐:爲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國道家五行思想與儒家爲國勵志精神而設計,以鍛鐵鑄之,或燒製泥爐代用。

笤:以竹絲編織,方形,用以採茶。不僅要方便,而且編制美觀,這是由於古人常自採自制自食而特意設置。

炭撾:六棱鐵器,長一尺,用以碎炭。

火夾:用以夾炭入爐。

釜:用以煮水烹茶,似今日本茶釜。多以鐵爲之,唐代亦有釜瓷石釜,富家有銀釜。

交牀:以木製,用以置放茶釜。

紙囊:茶灸熱後儲存其中,不使泄其香。

碾、拂末:前者碾茶,後者將茶拂清。

羅合,羅是篩茶的,合是貯茶的。

則:有如現在的湯匙形,量茶之多少。

水方:用以貯生水。

漉水囊:用以過濾煮茶之水,有銅製、木製、竹製。

瓢:杓水用,有用木製。

竹:煮茶時環擊湯心,以發茶性。

鹺簋、揭:唐代煮茶加鹽去苦增甜,前者貯鹽花,後者杓鹽花。

熟盂:用以貯熱水。唐人煮茶講究三沸,一沸後加入茶直接煮,二拂時出現泡沫,杓出盛在熟盂之中,三沸將盂中之熟水再入釜中,稱之謂“救沸”、“育華”。

碗:是品茗的工具,唐代尚越瓷,此外還有鼎州瓷、婺州瓷、嶽州瓷、壽州瓷、洪州瓷。以越瓷爲上品。唐代茶碗高足、偏身。

畚:用以貯碗。

扎:洗刷器物用,類似現在的炊帚。

滌方:用以貯水洗具。

渣方:匯聚各種沉渣。

養壺巾,用以擦拭器具。

具列:用以陳列茶器,類似現代酒架。

都籃:飲茶完畢,收貯所有茶具,以備來日。

2.對古代人說,飲茶則是完成一定禮儀,使飲茶至好至精的必然過程。用器的過程,也是享受制湯、造華的過程。

採茶的方法

(1)按原料標準採。採名茶原料,一般是採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的芽葉,有的甚至只採一個茶芽。制大宗紅綠茶,一般以採摘一芽二葉爲主,兼採一芽三葉和同等嫩度的對夾葉。應嚴格按標準採茶,不能大小老嫩一齊採,更不能把芽葉養大後採“齊大茶”,以保證採下的芽葉嫩度、勻度一致。

(2)及時分批採。在手工採茶的情況下,一般大宗紅綠茶,當春茶新梢在樹冠面上有10%~15%達到採摘標準,夏秋茶有10%達到採摘標準時,就要開採。至於採摘細嫩的名茶,一般有5%達到採摘標準時,就要開採。春茶的採摘週期以4~6天爲宜。夏秋茶以6~8天爲宜。如採名茶或高檔優質紅綠茶,一般應縮短到每隔2~3天採一次。

③留葉採。採摘時不能一把抓光采摘芽葉,必須留適量新葉。留葉數量以葉面積指數達到3~4(衰老茶樹2~3爲宜)爲宜。但葉面積指數測定方法比較麻煩,在生產實踐上往往掌握以茶樹“不露骨”爲留葉適度,即以樹冠葉子相互密接,見不到枝幹外露爲宜。留葉方法有分批留與集中留兩種。生產上多采用集中留葉,一般在夏茶或秋茶後期集中留養一批葉片,這種方法簡單易行。

採茶要用什麼工具?

用手摘,大規模的話用採茶機

怎樣採茶速度最快

採茶速度取決於採茶工具、採茶姿勢、採茶節奏、採茶路線、採茶時間等因素。

1、選擇合適的採茶工具:

採茶工具的選擇對採茶速度有很大影響。一般來說,採茶剪的剪刀口要鋒利,手感舒適,採茶籃要輕便,容量適中,方便採茶者攜帶。

2、採茶姿勢正確:

採茶時,應該保持身體平衡,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握住採茶剪,將剪刀口對準茶葉的莖部,迅速剪下。採茶時要注意不要損傷茶樹,也不要將茶葉弄破。

3、採茶節奏穩定:

採茶時要保持節奏穩定,不要過於匆忙或過於緩慢。採茶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感覺,調整採茶的速度和節奏。

4、採茶路線合理:

採茶時,應該選擇合適的路線,避免重複採摘同一茶樹的茶葉,浪費時間和精力。

5、採茶時間選擇:

採茶的時間也會影響採茶速度。一般來說,早上和下午氣溫較低,茶葉的質量較好,採摘速度也會相對較快。

摘茶葉摘哪個部位

在採摘茶葉之前要洗手,避免手上有污染物污染鮮嫩茶葉,同時放置茶葉的器具最好選擇竹籃或者揹簍等竹編器具。在採摘時用中指和大拇指輕輕的夾住鮮芽底部,向上將茶葉提開茶枝條。切忌不要用指甲夾斷,夾斷的茶葉其葉底被破壞,容易喪失水分。

好的茶葉採摘應該做到“”,即不能折斷葉片,不能摺疊葉張,不能碰碎葉尖,不能帶魚葉和老梗。生長地帶不同的茶樹鮮葉要分開採摘,特別是早青、午青、晚青要嚴格地分開製造,以午青的品質最佳。

另外,茶葉採摘時要注意輪作採摘,切不可一直採摘鮮嫩茶葉,這樣不利於茶樹後期生長。

摘茶葉摘哪個部位 茶葉什麼時候可以摘2

茶葉什麼時候可以摘

各種茶葉種類的採摘時間大體上都差不多,都分春夏秋三季採摘。穀雨至立夏期間採摘的茶葉爲春茶,產量一般佔全年採摘量的一半;夏至到小暑期間爲夏茶,產量約爲全年採摘量的1/5,當然如果是製作紅茶可以適當加大夏茶的採摘量;立秋至處暑爲秋茶,約佔總量的3/10。

把握好採摘茶葉的時間,特別是名優茶葉,要加緊春茶的採摘,在明前採摘完優質茶葉,這樣才能製成清香爽口、外質完美的幹茶。

同時茶葉採摘後的留葉也有一定的標準,春秋茶留魚葉,夏茶葉留一葉,這種留葉的方式有利於來年茶樹產量提高、品質上升。

摘茶葉摘哪個部位 茶葉什麼時候可以摘3

採茶怎麼採

第一:依茶類而採。

每一款茶所用的原料都不盡相同。有的需要早採,採茶的芽或者胎葉加芽,有的需要晚採,等茶開面,採其成葉或者成葉加莖。合理採茶,應根據要製作的茶採摘適合的部分。

第二:時間。

大的來說,依季節採摘。茶葉一般四季都可以採摘,多的甚至可以採五次,但是從土地的肥力和茶葉的品質來考慮,建議採一到兩季比較好,一般採春秋兩季,因爲夏冬氣溫比較極端,相對不利於茶葉生長。小的來說,一天內的時間,建議等太陽出來露水乾了纔開始採摘,結束的時間也最好在日落前,這樣利於茶葉走水,增加茶葉香氣和口感。

第三:採摘工具。

隨着科技的進步,機械大量加入茶葉的採摘,大大提高了採摘茶葉的效率,不過品質也略有下降。如果要有更高的標準,最好還是人工採摘,用小茶刀或者雙手,特別是細嫩的芽茶,人工採摘必不可少。

茶吧機是1360瓦一天用多少電?

其實計算電器的功率瓦數或者多少度電很簡單,每1000瓦一小時就是1度電,如果按照提供的這個數據來說,一小時是1.3七五度電。

1960年日本落合刃物株式會社創制出第一臺機動式採茶機, 並開始在生產中應用;1966年日本研製出雙人採茶機;1975年後又先後研製出自走式和乘坐式大型採茶機。

並在不同條件的茶園中獲得應用。1967年日本全國擁有動力採茶機1.6萬臺, 1972年則達到4.2萬臺, 1979年達到10萬臺, 平均0.6 hm2(9畝) 茶園就有1臺採茶機在使用, 機採茶葉產量已佔全國茶葉總產量的90%。

國外採茶機械的研製和發展:

日本於1910年開始研究和應用採茶剪, 由於採茶剪的應用, 茶葉質量和產量有所下降, 故在當時引起較大爭議。但隨着茶園面積的增加和加工規模的不斷擴大, 並且受到日本當時工業生產迅速發展的影響, 採茶勞力不足的問題愈來愈嚴重, 採茶剪則逐步獲得推廣和應用。

1920年, 日本已出現6種不同形式的採茶剪, 基本結構就是大剪刀, 並在下刀片下部設一集茶袋, 集茶袋一般用網狀織物製成, 日本全國約有15萬把採茶剪作爲採茶工具在生產中應用。

茶具都包括些什麼?

飲茶離不開茶具,茶具指泡飲茶葉的專門器具,包括壺,碗,杯,盤,託等,古人講究飲茶之道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是非常注重茶具的本身的藝術,一套精緻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絕的名茶,可謂相得益彰。隨着飲茶之風的興盛以及各個時代飲茶風俗的演變,茶具的品種越來越多,質地越來越精美。潮汕功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這就是:

第一:茶壺

——潮人土語叫做"衝罐",也有叫做"蘇罐"的,因爲它出自江蘇的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選擇茶壺,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茶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四有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軒,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等等。一般多有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壺的色澤也有多種,硃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等。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爲大就不"工夫"了。

第二:茶杯

——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口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杯"爲珍貴,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稱爲"白果杯"。

第三:茶洗

——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功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用以浸衝罐,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第四:茶盤

——茶盤是用來盛茶杯的,也有各種款式,圓月形,棋盤形......等等。但不管什麼式樣,最重要也是四字訣:寬,平,淺,白。就是盤面要寬,以便就客人人數多寡,可以放多幾個杯;盤底要平,纔不會使茶杯不穩,易於搖晃;邊要淺,色要白,這都是爲了襯托茶杯,茶壺,使之美觀。

第五:茶墊

——比茶盤小,是用來置衝罐的,也有各種式樣,但總之要注意到"夏淺冬深"。冬深是爲便於澆罐時多裝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墊裏還要墊上一層"墊氈","茶墊"是用絲瓜絡按茶墊的形狀大少煎成的,所以要用絲瓜絡而不用布氈者,爲了不會生異味,墊氈的作用是爲了保護茶壺,工夫茶在灑茶後還要將茶壺倒置過來以免壺裏積水,一點點的水,也會使茶味變苦,原因是單寧酸溶解了。

第六:水瓶與水鉢

——作用一樣,都是用以貯水烹茶的。水瓶,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種束頸有嘴,飾以螭龍,名叫螭龍樽的也不錯。水鉢,也是用來貯水以備烹茶的,大小均相等於一個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紅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魚二尾在鉢底,舀水時水動,好像金魚也動,這是很少見的珍品。

第七:龍缸

——大龍缸類似庭中栽種蓮花之蓮缸,或較小些。用以貯存大量的泉水,密蓋,下託以木幾,放在書齋一角,古色古香。龍缸也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難見到。

第八:紅泥小火爐

——紅泥小火爐,潮安,潮陽,揭陽都有製作,式樣好看極了。同樣有各種形式,特點是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蓋和門,不用語時把它一蓋一關,既節約,又方便。小爐門邊往往還有一副很文雅的對聯,益發增添茶興。

第九:砂銚

——"砂銚",潮安楓溪做的最著名,俗稱"茶鍋",是用砂泥做成的,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會自動掀動,發出一陣陣的聲響。這時的水沖茶剛剛合適。至於用鋼鍋,鋁鍋來煮水衝共茶的,雖然也無不可,可是金屬的東西,用以煮水沖茶畢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第十:羽扇與鋼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時既須用勁,又不可煽過爐門左右,這樣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對客人的尊敬。所以,特製的羽扇不但有利"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潔白鵝翎編製成的扇,大汪過掌,竹柄絲穗的精雅,襯托着紅,綠,白……各種顏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濃茶,自然別有風趣。鋼筷則不但爲了鉗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雙手保持清潔。

採茶時把茶葉唅在處女嘴裏的茶叫什麼

採茶時把茶葉唅在嘴裏的茶是口脣茶;口脣茶是原產自信陽雞公山地區的一種茶,因其採茶方式的獨特而得名。口脣茶來自傳說,據傳仙女以口脣採摘,精心炒制而成。傳說,衝沏後,茶盅慢慢升起的霧氣裏會現出九個仙女,翩翩飛舞。

4月14日,河南固始縣西九華山風景區開發有限公司在網上公開招聘全職“口脣茶”採茶工,要求應聘者爲女性(無性經驗者),熱愛茶文化,胸圍爲C罩杯以上,身體明顯部位不允許有傷疤及受傷等痕跡。

4月19日,河南固始西九華山風景區展示採茶工口脣茶專用收集工具“茶柳情”,該工具是用信陽著名的柳編精製而成,在使用時將其放置胸間,接收採茶女用咬下的嫩茶葉。

據稱,此舉是爲了恢復傳統“口脣茶”的生產工藝,合格者日薪人民幣500元。

擴展資料:

名茶來歷

人們都知道信陽毛尖茶好,但不知道毛尖茶的來歷。據傳說,它開始種在雞公山上,叫“口脣茶”。信陽毛尖是河南省著名土特產之一,素來以“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而飲譽中外。

信陽毛尖茶清代已爲名茶之一,1915年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1958年評爲中國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獲中國質量獎銀質獎,1990年“龍潭”毛尖茶代表信陽毛尖品牌參加國家評比,取得綠茶綜合品質第一名的好成績;

榮獲中國質量獎金質獎,1982年、1986年評爲部級優質產品,榮獲中國名茶稱號,1991年在杭州國際茶文化節上,被授予“中國茶文化名茶”稱號,1999年獲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金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口脣茶

茶具的相關知識.

茶具  【概述】  茶具,古代亦稱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詞最早在漢代已出現。據西漢辭賦家王褒《憧約》有“烹茶盡具,酺已蓋藏”之說,這是我國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條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詞在唐詩裏初處可見,諸如唐詩人陸龜蒙《零陵總記》說:“客至不限匝數,競日執持茶器。”白居易《睡後茶興憶楊同州詩》“此處置繩牀,旁邊洗茶器。”唐代文學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詩》有“蕭疏桂影移茶具”之語,宋、元、明幾個朝代,“茶具”一詞在各種書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禮志》載:“皇帝御紫哀殿,六參官起居北使……是日賜茶器名果”宋代皇帝將“茶器”作爲賜品,可見宋代“茶具”十分名貴,北宋畫家文同有“惟攜茶具賞幽絕”的詩句。南宋詩人翁卷寫有“一軸黃庭看不厭,詩囊茶器每隨身。”的名句,元畫家王冕《出峽圖詩》有“酒壺茶具船上頭。”明初號稱“吳中四傑”的畫家徐責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對飲時,他趁興寫道:“茶器晚猶設,歌壺醒不敲。”不難看出,無論是唐宋詩人,還是元明畫家,他們筆下經常可以讀到“茶具”詩句。說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茶具的來源】  現代人所說的“茶具”。主要指茶壺、茶杯、茶勺等這類飲茶器具。事實上現代茶具的種類是屈指可數的。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範圍。按唐文學家皮日休《茶具十詠》中所列出的茶具種類有“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竈、茶焙、茶鼎、茶甌、煮茶。”其中“茶塢”是指種茶的凹地。“茶人”指採茶者,如《茶經》說:“茶人負以(茶具)採茶也。”   “茶具”一詞最早在漢代已出現。據西漢辭賦家王褒《憧約》有“烹茶盡具,酺已蓋藏”之說,這是我國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條史料。  “茶籯”是箱籠一類器具。唐陸龜蒙寫有一首《茶籯詩》“金刀劈翠筠,織似波紋斜。”可知“茶籯”是一種竹製、編織有斜紋的茶具,“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唐皮日休《茶舍詩》日“陽崖忱自屋,幾日嬉嬉活,棚上汲紅泉,焙前煎柴蕨,乃翁研茶後,中婦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滿山月。”詩詞描寫出茶舍人家焙茶、研(碾)茶、煎茶、拍茶辛勞的製茶過程。   古人煮茶要用火爐(即炭爐),唐以來煮茶的爐通稱“茶竈”,《唐書·陸龜蒙傳》說他居住松江甫裏,不喜與流俗交往,雖造門也不肯見,不乘馬,不坐船,整天只是“設蓬席齋。束書茶竈。”往來於江湖,自稱“散人”,宋南渡後譽爲“四大家”之一的楊萬里《壓波堂賦》有“筆牀茶竈,瓦盆藤尊”之句。唐詩人陳陶《題紫竹詩》寫道:“幽香入茶竈,靜翠直棋局。”可見,唐宋文人墨客無論是讀書,還是下棋,都與“茶竈”相傍,又見茶竈與筆牀、瓦盆並例,說明至唐代開始,“茶竈”就是日常必備之物了。   古時把烘茶葉的器具叫“茶焙”。據《宋史·地理志》提到“建安有北苑茶焙。”是有名的,又依《茶錄》記載說,茶焙是一種竹編,外包裹箬葉(箬竹的葉子),因箬葉有收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茶葉烘黃,茶放在茶焙上,要求溫度小火烘製,就不會損壞茶色和茶香了。   除了上述例舉的茶具之外。在各種古籍中還可以見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甌、茶磨、茶碾、茶臼、茶櫃、茶榨、茶槽、茶憲、茶籠、茶筐、茶板、茶挾、茶羅、茶囊、茶瓢、茶匙……等。究竟有多少種茶具呢?據《云溪友議》說:“陸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學家《茶具十詠》和《云溪友議》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種。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與今是有很大不同的。   【中世紀後期煮茶茶具的改進】    古人飲茶之前,先要將茶葉放在火爐上煎煮。在唐代以前的飲茶方法,是先將茶葉碾成細末,加上油膏、米粉等,製成茶團或茶餅,飲時搗碎,放上調料煎煮。煎煮茶葉起於何時,唐代以來諸家就有過爭論。如宋歐陽修《集古錄跋尾》說:“於茶之見前史,蓋自魏晉以來有之。”後人看到魏時的《收勘書圖》中有“煎茶者”。所以認爲煎茶始於魏晉。據《南窗記談》“飲茶始於樑天監(公元502年)中事。”而據王褒《憧約》有“烹茶盡具”之語,說明煎煮茶葉需要一套器具。可見西漢已有烹茶茶具。時至唐代,隨着飲茶文化的蓬勃發展,蒸焙、煎煮等技術更是成熟起來。據《畫謾錄》記載:“貞元(公元785)中,常袞爲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謂研膏茶,其後稍爲餅樣,故謂之一串。”茶餅、茶串必須要用煮茶茶具煎煮後才能飲用。這樣無疑促進茶具的改革,而進入一個新型茶具的時代。   從中世紀後期來看,宋、元、明三代,煮茶器具是使用一種銅製的“茶罏”。據《長物志》記載:宋元以來,煮茶器具叫“茶罏”,亦稱“風罏”。陸游《過憎庵詩》日:“茶罏煙起知高興,棋子聲疏識苦心。”依此說,宋陸游年間就有“茶罏”一名,元代著名的茶罏有“姜鑄茶罏”,《遵生八箋》說:“元時,杭城有姜娘子和平江的王吉二家鑄法,名擅當時。”這二家鑄法主要精幹罏面的拔蠟,使之光滑美觀,又在茶罏上有細巧如錦的花紋。“製法仿古,式樣可觀,”還說“鍊銅亦淨……或作。”實指鍍金。由此可見,元代茶罏非常精製,時至明朝,社會也普通使用“銅茶罏”,而特點是在做工上講究雕刻技藝。其中有一種饕餮銅罏在明代最爲華貴。“饕餮”是古代一種惡獸名,一般在古代鐘鼎彝器上多見到這種琢刻的獸形。是一種講究的琢刻裝飾。由此見到,明代茶罏多重在仿古,雕刻技藝十分突出。   我國中世紀後期,除了煮茶用茶罏,還有專門煮水用的“湯瓶”。當時俗稱“茶吹”,或“銚子”,又有“鐐子”之名。最早我國古人多用鼎和鑊煮水。《淮南子·說山訓》載:“嘗一臠肉,知一鑊之味”高誘注:“有足日鼎,無足日鑊”。(明清時期,我國南方一些地區把“鑊”叫鍋。)從史料記載來看,到中世紀後期,用鼎、鑊煮水的古老方法才逐漸被“湯瓶”取而代之。   過去一些作家認爲,我國約在元代出現“泡茶”(即“點茶”)方法,因此元代煮水器具爲之一變(指改制用湯瓶)。但據筆者所收集的史料來看,煮水用瓶在南宋就存在了。這裏順便摘引兩條史料爲據。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有記載說:“茶經以魚目、涌泉、連珠爲煮水之節,然近世(指南宋)淪茶,鮮以鼎鑊,用瓶煮水,難以候視,則當以聲辨一沸、二沸、三沸”。依羅大經之意,過去(南宋以前)用上口開放的鼎、鑊煮水,便於觀察水沸的程度,而改用瓶煮水,因瓶口小,難以觀察到瓶中水沸的情況,只好靠聽水聲來判斷水沸程度,《鶴林玉露》又說:“陸氏(陸羽)之法,以末(指碾碎的茶末)就茶,故以第二沸爲合量下末。”陸羽是唐朝人,是《茶經》的作者,被認爲是我國唐代茶文化興起的奠基人。這樣一個茶家煮水都使用“鑊”,足可說明唐代還未曾使用“湯瓶”。又據宋代文學家蘇軾在《煎茶歌》中談到煮水說“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銀瓶瀉湯誇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蘇軾的這段詩詞可以作爲宋以來煮水用“湯瓶”的又一很好的例證。   明朝,淪茶煮水使用“湯瓶”更是普遍之事,而且湯瓶的樣式品種也多起來。從金屬種類分,有錫瓶、鉛瓶、銅瓶等。當時茶瓶的形狀多是竹筒形。《長物志》的作者文震亨說,這種竹筒狀湯瓶好處在於“既不漏火,又便於點注(泡茶)”。可見湯瓶既煮水又可用於泡茶兩種功用。明代同時也開始用瓷茶瓶,可是因爲“瓷瓶煮水,雖不奪湯氣,然不適用,亦不雅觀。”所以實際上,明代日常生活中是不用瓷茶瓶的。明朝“茶瓶”中還有奇形怪狀的作品。見《頌古聯珠通集》“一口吸盡江南水,龐老不曾明自己,爛碎如泥瞻似天,鞏縣茶瓶三隻嘴。”明朝竟有三隻嘴的茶瓶,稀奇到了脫離生活實際的地步。無疑,這種怪異茶瓶只能作爲收藏裝飾物,僅此而已。 http://ke.baidu.com/view/37457.htm更多請查看

採茶機刀片合不密怎麼回事

採茶機刀片合不密的原因主要是因爲摩擦力的問題,依靠摘指與茶葉間的靜摩擦力,摘下新葉而保留老葉和幼芽。

採茶機使用注意問題:

(1)初次使用的時候要仔細的閱讀說明書,注意其要求的必要細節,有條件的可以請技術人員進行指導。

(2)由於在工作時採茶機的刀片是高速旋轉的,要與之保持一定的距離,在飲酒或者是服用導致瞌睡的藥物後堅決不操作該機械。

(3)當地面比較的黏糊的時候,不要使用,因爲在中狀態下我們的身體不容易保持平衡,這就使安全受到了威脅。

(4)在日常的使用後要注意對機械進行養護,如果要擱臵一段時間再用,要將裏邊的油放淨。

(5)建議在不會用的情況下,把刀片取下來,這樣既能做防鏽的處理,又能保護和自己工具的安全。

(6)在操作一定的時間後,要注意進行休息,把精神調整到最佳的狀態,時刻保持着對危險的警惕。

茶機的分類:

SV100L或SV100H雙人採茶機

(1)、使用範圍:該機分爲平型(L)和弧型(H)兩種機型,適用於平地和小丘嶺地帶各種條栽、密植茶園(最理想的是無性繁殖,單一品種茶園)的採摘作業。

(2)、配臵動力:SV雙人採茶機選用性能先進的日本三菱重工原裝T320型二衝程風冷膜片式汽油機,操作簡便,動力強勁穩定,在任何角度下操作也不會熄火。

(3)、刀具:SV雙人採茶機刀片採用日本最新滲氮淬火工藝,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刀片的鋒利和使用壽命,精密製造的刀齒能使青葉

(4)、操作方法、功效:SV雙人採茶機以3—4人爲一組操作組,臺時工效約1.5畝/小時,是手工採茶的20倍以上,採摘成本約手工採茶的25%左右。 

標籤: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