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詔書怎麼寫

1. 清朝詔書格式

清承明制,其詔書多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中間爲主文,結尾則以“佈告天下,鹹使聞知”、“佈告中外,鹹使聞知”爲多。

詔書怎麼寫

詔書以外,清代還有制辭(即制書)。其開頭一般是“奉天承運皇帝制曰”云云。

關於奏摺,清代高級官員向皇帝奏事進言的文書制度。奏摺是重要官文書之一,也稱摺子、奏帖或摺奏。

它始用於康熙年間,雍正以後普遍採用,乾隆年間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廢止,歷時兩百餘年。

奏摺之稱最早見於順治十三年(1656),因是孤證,而且實物至今尚未發現,故史學界對此有所懷疑。比較確切的是始於康熙朝。

因康熙帝常令其親信官員及部分督撫大員密奏見聞,以便互相監視和探聽民情,遂有密摺文書的出現。密摺就是奏摺的一種,故史學界大都認爲奏摺制度起源於康熙朝。

目前所見世存最早的奏摺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二十七日大學士伊桑阿的“奏謝溫諭賜問平安折”。康熙四十年以後,奏摺的使用就比較廣泛。

至五十年前後,內而王公大臣,外而督撫提鎮均可使用奏摺。雍正帝繼位以後,更進一步擴大奏摺的使用範圍,規定內外諸臣,對凡屬宜守機密或應速遞上聞的國家庶政,都可以用密摺先行奏聞,然後再用題本正式奏請批示遵行。

於是,奏摺作爲機密文書遂被普遍使用,成爲定製。乾隆十三年(1784),清廷又諭令停止奏本的使用,從而使奏摺與題本並重。

但實際上許多機密要務都是用奏摺先行上達,而題本則成了例行公事。因此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終於取消題本而專用奏摺。

清初文書制度原來基本因襲明代,公事用題本,私事用奏本,而題奏本章都不能直達皇帝,須先送內閣閱覽票擬後再進呈皇帝裁奪,既費時又易泄密,不利於皇權的加強。奏摺則一掃此弊,具奏人可派遣專人或通過驛站直接送入內宮,由皇帝親自折閱並用硃筆批示,然後再交來人或通過驛站發回原奏人遵行,中間不必經過任何機構或個人轉手。

既速且密,有利於皇帝個人的專制獨裁,故得到普遍推廣使用。 奏摺按其內容可分爲奏事折、奏安折、謝恩折及賀折四類,其公文程式各有不同。

最初主要用作請安致賀,以後逐漸用作奏事、謝恩,尤以奏事折爲最多。它在康熙時及雍正初年,原無一定規則與程式,也未列入國家的正式官文書之內。

京內外官員,不論官職大小,只要得到皇帝的寵信和特許,即使是微末之員,甚至寺廟的主持和尚,也可以上摺奏事和謝恩。但到雍正後期,尤其是在乾隆時期,因奏摺成了國家的正式官文書,就逐漸形成一套嚴格的制度。

首先是隻有高級官員,如文官的京官三四品京堂以上或翰詹科道官員;地方官按察使以上或負有特殊使命的欽差官員;武官須總兵以上等員始有資格用奏摺奏事。其次在公文程式、運轉關係以及繕寫的字體等方面,也都有繁瑣的規定,違者就會受到處分。

奏摺送達皇宮,由皇帝用硃筆批示後,即稱“硃批奏摺”。雍正朝以後,奏摺經硃批後,在發還具奏人遵行之前,照例要由軍機處抄錄一份,以供有關衙門傳抄執行和存案備查,稱爲“錄副奏摺”,簡稱“錄副”。

也有少數奏摺(如言官風聞奏事之折)皇帝不加批示,即以原折交軍機處存檔,不再錄副傳抄。還有個別事關機密之件,或因具奏人的請求,或皇帝認爲不宜公開,即留在宮中,不發交軍機處抄錄,稱作“留中”。

雍正帝繼位不久,還下令凡康熙帝的硃批奏摺及他本人批過之折,在發還具奏人遵行後,必須於年終彙總繳還皇宮保存,個人不得私自留存和抄錄,並且從此成爲定製。此前,康熙帝在位期間,也曾有過繳回“御批”的規定,但未嚴格執行。

由於奏摺是清代雍正以後最重要的官文書,其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幾乎概括了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所以目前保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及其他一些單位的七十多萬件硃批奏摺和百萬件錄副奏摺,已成爲研究清代歷史最重要的原始資料。

關於詔書:。

2. 古代冊封文官的詔書怎麼寫

詔書有一定的格式,起首句一定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結尾語爲「佈告天下,鹹使聞知」或「佈告中外,鹹使聞知」,中間則敘述詔告天下事件的內容。

詔書由內閣擬稿,經大學士定稿進呈,皇帝批閱後,以墨筆楷書,由右至左直寫,寫在大幅黃紙上,中間及紙張接縫處鈐「皇帝之寶」璽。製作完成後的詔書稱爲「詔黃」,以極其隆重而繁複的禮儀,送至天安門城樓上宣讀,象徵著佈告天下。

宣詔禮成,由禮部接詔,立即謄寫或雕板印刷多份,由驛道分送各地,再由地方官員接詔、宣詔。謄寫的詔書,稱爲「謄黃」,雕板印刷的詔書,稱爲「搨黃」。

注:“奉天承運皇帝”爲一個詞,奉天承運爲皇帝的修飾定語。注:以上爲清代詔書格式,清代之前,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格式,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開頭是從明朝纔開始使用的。

古代的詔書又稱爲聖旨當太監拿着皇帝的詔書(聖旨)到大臣家宣讀的時候,大臣及家人、奴僕等都要跪下接旨。接完旨後還得念出“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3. 皇帝詔書怎麼寫的

詔書多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中間爲主文,結尾則以“佈告天下,鹹使聞知”、“佈告中外,鹹使聞知”爲多。詔書以外,清代還有制辭(即制書)。其開頭一般是“奉天承運皇帝制曰”云云。

起首句一定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結尾語爲「佈告天下,鹹使聞知」或「佈告中外,鹹使聞知」,中間則敘述詔告天下事件的內容。詔書由內閣擬稿,經大學士定稿進呈,皇帝批閱後,以墨筆楷書,由右至左直寫,寫在大幅黃紙上,中間及紙張接縫處鈐「皇帝之寶」璽。製作完成後的詔書稱爲「詔黃」,以極其隆重而繁複的禮儀,送至天安門城樓上宣讀,象徵著佈告天下。宣詔禮成,由禮部接詔,立即謄寫或雕板印刷多份,由驛道分送各地,再由地方官員接詔、宣詔。謄寫的詔書,稱爲「謄黃」,雕板印刷的詔書,稱爲「搨黃」。

4. 漢朝詔書怎麼寫

詔書是皇帝佈告天下臣民的文書。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詔字。秦王政統一六國,建立君主制的國家後,自以爲“德兼三皇,功高五帝”,號稱皇帝,自稱曰朕。並改命爲制,令爲詔,從此詔書便成爲皇帝佈告臣民的專用文書。漢承秦制,唐、宋廢止不用,元代又恢復使用。明代用詔書宣佈重大政令或訓誡臣工。

詔書有一定的格式,起首句一定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結尾語爲「佈告天下,鹹使聞知」或「佈告中外,鹹使聞知」,中間則敘述詔告天下事件的內容。詔書由內閣擬稿,經大學士定稿進呈,皇帝批閱後,以墨筆楷書,由右至左直寫,寫在大幅黃紙上,中間及紙張接縫處鈐「皇帝之寶」璽。製作完成後的詔書稱爲「詔黃」,以極其隆重而繁複的禮儀,送至天安門城樓上宣讀,象徵著佈告天下。宣詔禮成,由禮部接詔,立即謄寫或雕板印刷多份,由驛道分送各地,再由地方官員接詔、宣詔。謄寫的詔書,稱爲「謄黃」,雕板印刷的詔書,稱爲「搨黃」。 注:“奉天承運皇帝”爲一個詞,奉天承運爲皇帝的修飾定語。 注:以上爲清代詔書格式,清代之前,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格式,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開頭是從明朝纔開始使用的。

5. 即位詔書怎麼寫

“僞滿洲國”即位詔書

詔書

奉天承運 皇帝詔日

我國肇基 國號滿洲 於茲二年 原夫天意之愛民 賴友邦之仗義 其始兇殘肆虐 安忍阻兵 無辜籲天 莫能自振 而日本帝國 冒羣疑而不避 犯衆咎而弗辭 事等解懸 功同援溺 朕以藐躬 乃承 天眷 假我尺柄 授我丘民流亡漸集 興其謳歌 兵氣潛消 化爲日月 夫皇天無親 惟德是輔而生民有欲 無主乃亂 籲請正位 詢謀僉同敢不敬承 天命 其以大同三年三月一日即皇帝位 改爲康德元年 仍用滿洲國號 世難未艾 何敢苟安 所有守國之遠圖 經邦之長策 當與日本帝國 協力同心 以期永固 凡統治綱要 成立約章 一如其舊 國中人民 種族各異 從此推心置腹 利害與共 無渝此言 有如皎日 無替朕命 鹹使聞知

御名(康德御印)御璽

國務總理大臣 各部大臣

康德元年三月一日

6. 封妃詔書怎麼寫

聖旨到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XXX氏門著勳庸,地華纓黻,往以才行,選入後庭,譽重椒闈,德光蘭掖。朕昔在儲貳,特荷先慈,常得侍從,弗離朝夕。宮壺之內,恆自飭躬;嬪嬙之間,未嘗迕目。聖情鑑悉,每垂賞嘆,遂以XXX氏賜朕,事同政君,可立爲皇后。贈XX之女XX貞順皇后制 存有懿範,沒有寵章,豈獨被於朝班,故乃亞於施政。可以垂裕,斯爲通典。少而婉順,長而賢明,行合禮經,言應圖史。承戚里之華胄,升後庭之峻秩,貴而不恃,謙而益光。以道飭躬,以和逮下。四德粲其兼備,六宮諮而是則。法度在已,靡資珩佩,躬儉化人,率先絺綌。夙有奇表,將國正位,前後固讓,辭而不受,奄至淪歿,載深感悼。遂使玉衣之慶,不及於生前;象服之榮,徒增於身後,可贈貞順皇后。宜令所司,擇日冊命 欽此,XX接旨

7. 古代皇帝封太子時候的詔書是怎麼寫的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自朕奉太上皇遺詔登基以來,凡軍國重務,用人行政大端,未至倦勤,不敢自逸。緒應鴻續,夙夜兢兢,仰爲祖宗謨烈昭缶,付託至重,承祧行慶,端在元良。太上皇長子朱見淩,爲宗室首嗣,天意所屬,茲恪遵初詔,載稽典禮,俯順輿情,謹告天地,宗廟,社稷,授以冊寶,立爲皇太子,正位東宮,以重萬年之統,以繁四海之心。朕疾患固久,思一日萬機不可久曠,茲命皇太子持璽升文華殿,分理庶政,撫軍監國。百司所奏之事,皆啓皇太子決之。

佈告天下,鹹使聞知。

景泰七年一月

標籤:詔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