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生活常識 > 

寒食節在什麼季節

寒食節在什麼季節

寒食節在清明節前幾天

寒食節的日子一般是在夏曆冬至之後的一百零五天,所以時間不固定,一般是在清明節前一二天。

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鑽木取火。唐代詩人韋莊的詩:“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火出萬家煙。”

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中國山西將寒食節定爲清明前一天,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併爲全國所接受。伴隨着歲月的流逝,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

寒食節在什麼季節

寒食節在春季。

寒食,即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清明節前一或二日。在這一日,禁菸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節”。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爲民間第一大祭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寫過關於寒食節的詩文。所以是春天。

寒食節還有“一百五”的別稱,這是由於寒食節時在冬至日後的105天。宋代蘇轍的一首詩《新火》:“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宋代梅堯臣《依韻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一百五日風雨急,斜飄細溼春郊衣。”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鑽木取火。唐代詩人韋莊的詩:“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火出萬家煙。”寒食節源於春秋時,介之推被焚於介休綿山。晉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時已形成全國性法定節日,後與清明節合二爲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形成最早的節日。寒食節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間各歷史時期、節日期限不等,先後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後變爲一日。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國自唐代起將三月九日定爲寒食節)。

寒食節和清明節有什麼關係

寒食節和清明節本是兩個不同的節日,但由於日子的推移,寒食節和上巳節逐漸被清明節融合,並逐漸被人們所淡忘,所以才統一變成了清明節。

隋唐之前,清明節僅僅是指區分季節交替和農事運作的二十四節令之一,寒食節的主要項目是家家禁菸吃冷食,而且時間是在寒冷的隆冬季節。

到了隋唐五代時期,寒食節的時間確定在冬至後的“一百五”日之時,僅先於清明節一兩日,而且增加了“寒食上墓、漸已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的內容。

隨着時間的推移,由於寒食節禁菸冷食的習俗逐漸被淡化,逐漸被清明節所取代。到了清代,寒食節更是不再普及,這才使清明節和寒食節產生了關係。

寒食節爲了紀念誰

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爲他充飢。晉文公歸國爲君後,分封羣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爲官,躲藏山裏。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着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爲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人們於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爲寒食節。

節日演變文化

歷史上,寒食節活動由紀念介子推禁菸寒食爲主,逐步演變爲以拜掃祭祖爲主,其中蘊含的忠孝廉潔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國古代國家需要忠誠,家庭需要孝道的傳統道德核心,成爲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的重要載體。發展到現代,寒食節已成爲緬懷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同時,每逢寒食節,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人回鄉掃墓祭祖,成爲傳承中華民族根祖文化,體現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節日。

古代先民,對寒食節禁菸冷食的執着,表達了對千古先賢介子推忠貞不渝的懷念之情。寒食食品和飲料達數十種,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介休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有企盼國富民強之意;祭食麪燕,介休方言爲教育後人“念念”不忘介公高風亮節;寒食節插柳,意爲追求政治清明。

在元雜劇及明代小說、晉劇、近代京劇、現代晉劇中,都有許多介子推暨寒食節的專門曲目和章回。從東漢以來,關於介子推的傳說、故事及碑刻也成爲研究三晉民間文學和金石藝術的重要史料。

標籤:寒食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