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潮州工夫茶特點

潮州工夫茶特點

1. 香氣濃郁:潮州工夫茶採用高山優質茶葉製作,經過嚴格的製作工藝,茶香濃郁,芳香撲鼻。

2. 茶湯鮮爽:潮州工夫茶選用經過精選的茶葉,採摘後立即製作,茶湯清澈透亮,口感清爽。

3. 口感醇厚:潮州工夫茶受制於地域和傳統技藝的影響,口感醇厚濃郁,回味悠長。

4. 茶色黃綠:潮州工夫茶製作工藝獨特,茶葉製成的茶色黃綠清澈,清新自然。

5. 適宜沏泡:在製作潮州工夫茶時,注重溫度和時間的掌控,使得茶葉沏泡後味道更加醇香。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廣東潮州人爲什麼喜歡喝工夫茶?

這跟地理環境有關係,我是地道的潮州人,客人來喝茶,吃飯油膩喝茶,有時候太困也喝茶解困。無聊也沖泡茶來喝。年輕一些喜歡喝飲料,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跟工作,基本都會喜歡喝茶

潮州 工夫茶 的起源於明代,盛行於清代,在《清朝野史大觀》曾記載:“中國講求烹茶,以閩之汀、漳、泉府,粵之潮州府工夫茶爲最。”可見,在清朝時期,潮州工夫茶就已成爲潮州地區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了。

潮州工夫茶,在當地不分雅俗、更沒有階級之分。不論是在公衆場合還是在居民家中,不論是在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與其說潮州人品茶是爲了解渴,還不如說是爲了聯絡感情更爲恰當。人們在喝茶聊天中,互通信息,洽談貿易,閒聊消遣,潮州工夫茶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

在潮州,儒雅人家的功夫茶最爲講究,有茶童(就是我們常說的“風爐”)專門伺候,入山、浮水,臨清溪而烹茶,觀山水而論道,賦詩辭而抒情,更有一番情趣。工夫茶在尋常百姓家是以茶會友的由頭,在文人客中更是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許多詩文中均言及工夫茶,如近代詩人丘逢甲從日本回國後,在潮州生活時作《潮州春思》詩六首,其中一首記述春日烹品工夫茶的情景,曰:“麴院春風啜茗天,竹爐欖炭手親煎。”

可能你要說,潮汕人以茶會友當然是很不錯的,爲什麼偏偏要搞一套麻煩的規程呢?其實,潮州工夫茶的真諦重在品而不是喝。不同於一般喝茶那樣大口杯地喝,潮州工夫茶一般都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全更在於品香。所以潮州工夫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特別地講究食茶的禮節,待茶衝完,主客總要謙讓一番,然後請長者、貴賓先嚐,杯沿接脣,茶麪迎鼻,聞茶之香,一啜而盡。

潮州人爲什麼喜歡喝工夫茶?因爲工夫茶的發源地就在廣東潮汕地區(潮州,揭陽,汕頭),人們也將工夫茶稱呼爲潮汕工夫茶。潮汕人愛喝工夫茶可以說是遠近聞名,喝工夫在潮汕地區已經形成了一種風俗習慣和待客之道。

論喝茶潮汕人敢認第二真的沒人敢認第一,可以說是大家公認的。潮汕工夫茶 歷史 悠久,可以追溯到宋代。從宋代至今潮汕人喝工夫茶已有上千年的 歷史 。喝工夫茶主要是分佈在在廣東的潮汕地區,以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爲盛行,潮汕的工夫茶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古時候對於文人雅客“寧可食無肉,不居無竹”;對於潮汕人“寧可食無肉,不可一日無茶”。如果要用一詞來形容潮汕人對工夫茶的喜歡,“如癡如醉”最恰當不過了。潮汕人對工夫茶癡醉到那種程度呢?

潮汕人嗜茶如命,茶是潮汕人生命的源泉,一天沒喝就渾身沒勁 。喝工夫茶是潮汕人每天的必修課,無論多忙都要停下休息一下泡一壺工夫茶,說潮汕人把喝茶當成三餐真的毫不誇張。潮汕人把茶葉稱之爲茶米,將喝茶稱之爲食茶,從古至今誰能將茶葉當成糧食,把喝茶當成飯恐怕唯有潮汕人了吧。平常沒事飯後來一泡工夫茶消食解膩,陶冶情操;遇到大事者先來上一壺工夫茶提神醒腦,遇到再大的事情就沒有一泡工夫茶解決不了的,一泡解決不了那就再來一泡。

潮汕地區家裏來客人無論你認不認識都是第一時間先衝上一壺工夫茶招呼客人,再來談事情。大家都知道潮汕人會做生意是衆所周知,但你不一定知道潮汕部份生意是在茶桌上談成的。

全世界恐怕只有在潮汕這個地方喝茶能從早上起牀喝到晚上睡覺。在潮汕每家每戶至少有一兩套工夫茶具,茶杯的數量有可能比家中的碗還多。

每當潮汕人出遠門工作時,他的行李箱裏一定有一兩包茶葉和一套簡單的工夫茶具。無論你身處在何方只要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工夫茶的身影,工夫茶可以緩解潮汕遊子鄉愁最好的良藥。每當在外的遊子思念家鄉和家人時衝上一壺從家鄉帶來的茶葉和茶具泡上一壺工夫茶,一杯濃濃的工夫茶落肚方可慰藉在外遊子對家鄉和家人的思念之情。

在大的事也阻擋不了潮汕人喝工夫茶,潮汕的朋友們一定經歷過小時候讀書和同學打架,爸媽帶你去同學家找家長。到了同學家你纔會發現原來小丑是自己,你的爸媽和你同學的爸媽一起泡起工夫茶,有說有笑的,把你晾在一邊。

潮汕人遇到許久未見的好朋友打招呼不是問對方最近過得怎麼樣,而是那一句親切的“有閒來食茶”(有空來家裏喝茶)這就是潮汕待客之道。

潮汕工夫茶最主要體現在“工夫”二字上,工夫茶顧名思義想要喝上一杯正宗的工夫茶需要下一番工夫才能喝到。

想要泡出一杯好的工夫茶首先你必須先要有一套好的工夫茶茶具,潮汕人對於泡工夫茶具的選擇也是十分考究。潮汕人沖泡工夫茶的工夫茶具一般都是選用產自宜興的小紫砂壺或三才蓋碗在配上三個白瓷上釉茶杯。在傳統的潮汕的工夫茶是用蓋碗沖泡出來的纔算是最正宗的,潮汕人用蓋碗衝工夫茶可以說是工夫茶一大絕活。後來由於用蓋碗泡茶太燙,沒有幾年的功底絕對駕馭不了蓋碗,經常是衝到一半就摔碎了,燙到手,才慢慢的換成了小紫砂茶壺。工夫茶杯口徑只有鴿子蛋大小,如同小酒杯。最傳統的潮汕工夫茶一般只有三個杯子,不管來了多少客人都只用三個杯子。喝茶時,要按客人的角度,把三個茶杯擺成“品”字形。先由客人長輩先飲用,洗杯後再衝下一泡,輪流飲用互相謙讓,在無形中弘揚尊老愛幼的精神,品茶先品人。有潮汕人有句俗語說道“茶三,酒四,踢桃二”意思是喝茶的時候最好三個人,喝酒四個人,逛街遊玩兩個人最合適不過。

潮汕人泡工夫茶的茶葉一般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大紅袍、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爲半發酵茶型,只有這類茶葉來泡工夫茶才能衝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潮汕的工夫茶以濃度高著稱,一般初嘗工夫茶者會嫌其苦澀,待其習慣後你則會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潮汕工夫茶最大的特點入口時澀中帶着微微苦味,待入喉後慢慢回甘帶有一絲絲甜味。

泡茶時,先將三個茶杯並圍一起形成了一個“品”字,這個品字凸顯了潮汕人重品德。以茶壺依次來回穿梭在於三個茶杯之間,直至每個茶杯均達七分滿。此時茶壺中之茶湯也差不多剛好斟完了,壺中剩下之餘汁還是需要一點一擡頭地依次點入三杯之中。潮汕人將沖茶步驟過程稱之爲“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衝工茶的過程主要是使其三個杯中茶水的量,色須均勻相同,如果這幾點都做到了方可稱爲上等功夫。最後,主人先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策奉於客人面前,先敬長輩,然後再依次從左到右的佳賓,自己則排在最末。

關公巡城:循環將茶水斟至茶杯中,茶壺就好似在巡城的關羽,主要目的是使三個杯中的茶濃度和杯中茶湯容量都一致,而且低衝是爲了不使香氣過多散失;

韓信點兵:巡城至茶水將盡時,將壺中所剩餘茶水斟於每一杯中,最後這些纔是全壺茶湯中的精華,此時應一點一滴將茶湯平均分別滴入每杯茶湯中,如不將壺中的茶湯滴乾淨,茶湯悶在壺中留到下一泡,這樣的話會使其影響到下一沖茶的茶湯會過於濃,口感又苦又澀難以入口。因此潮汕人將此動作稱之爲韓信點兵。

在泡工夫茶時忌將茶杯一字擺開,潮汕人只有在祭祀時纔會將茶杯擺成一字形。在爲客人倒茶時切莫將茶整杯倒滿,七分滿爲最佳。情有十分滿,茶有七分滿,將茶倒滿有趕客之意。

喝工夫茶是潮汕人一項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過的事了,無論是飯後,或者客人來訪,好友相見,都是以一壺工夫茶來陪襯。上千年一直以來工夫茶之所以深受到潮汕人的喜愛。這喜愛的熱度只增不減或許是因爲工夫茶的特點入口先是微微一絲苦中帶澀,入喉後慢慢回味甘中帶着一絲絲甜。潮汕人在這一杯小小工夫茶悟出人生的真諦,這一杯工夫茶猶如人生的寫照,開頭先是吃點苦過後纔會有甜。

看似一杯平平無奇的茶,它切富含着人生的哲理,喝的是茶,品的是人生。這就潮汕工夫茶

傳統,還是傳統,喜愛,心情開郎,視野開闊,幫助消化, 健康 長壽

其實很多人都喜歡喝茶,但喝法卻不盡相同,有大壺茶、有杯中茶,但潮州人喜歡工夫茶,自然有很多方面的好處,以致現在很多人也喜歡上工夫茶!

何謂工夫茶呢!古代人很多都是很忙,整天都在幹活,但總該停下來喝水吧!如果用大杯泡茶,這溫度短時間內很難冷卻,等到冷卻下來又不好喝,所以慢慢把就發明了這種工夫茶,熱水衝,味道又好,一吹氣,這茶也不燙嘴,還可以在泡工夫茶之時,趁機休息一下,消除了工作的疲勞,又可解渴,時間久了,這工夫茶卻成了一種待客之道,親朋好友來訪,泡一壺工夫茶,人間的諸多悲歡離合、酸甜苦辣,盡在泡茶之中詳述!

當然,工夫茶也不一種文化,要講究的地方很多,無妨來潮州玩玩,相信對工夫茶的考究和相關趣事,你能得到更好的領匯…

喝工夫茶的真蒂是象人生一樣先苦後甘

因爲他們沒工夫做飯

因爲潮州人做事工夫

潮汕人從小愛喝茶。

是的,工夫茶是潮汕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一個環節,但潮汕人喝茶都是喝鳳凰茶較多,福建和雲南的茶大多人吃不習慣。

潮汕工夫茶爲什麼是中國茶道的代表?潮汕工夫茶有哪些優勢?

茶我們生活中都會喝到但是你知道中國茶的代表是哪個地方的茶嗎,那就是潮汕地區的了

潮汕工夫茶可以說是中國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茶藝。全國各地都有人喝茶。但是,恐怕沒有本地人這麼講究喝茶。只有潮汕工夫茶完整地繼承了這一古老的傳統茶道。

如果你觀察和關注,你會發現日本的煎茶儀式和臺灣省的製茶之路都和潮汕工夫茶相似。

其實兩者都源於潮汕工夫茶,也都有潮汕工夫茶的基因。潮汕工夫茶的釀造技藝非常有趣,很多技藝都有專門的名字,比如“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這些都是很多潮汕人非常熟悉的名字。現在“中國茶藝”在國內外演出時,基本都是以潮汕工夫茶的形式。

因此,潮汕工夫茶是中國茶道的代表。首先,潮汕人在選擇茶具的時候,大多是泥土做的。茶具的設計會非常注重細節。比如我們常說的茶壺。其實他們對茶葉的保存也是很有講究的,有的甚至在茶壺壁上塞茶鹼,爲了讓洗出來的茶葉顏色更深更香。他們也是製茶技術中最關鍵的。泡茶的過程可以分爲前後10個步驟。我們知道,“高衝低篩”也是爲了保證沖泡出來的茶在每個茶杯裏都能達到均衡的茶湯。除此之外,在沖泡過程中還有八個步驟,如採茶,茶葉填充,火鍋,澆頭和泡沫覆蓋。這在其他茶道中並不那麼講究。

另外,潮汕人在招待客人的茶具上有“三茶四酒”的說法,即喝茶的話會備三個茶杯,喝酒的話會備四個酒杯。在待客禮儀方面,他們也會更注重小口小口地喝,避免一飲而盡或一飲而盡。

潮汕功夫茶整體優勢有四個也是它的特點:精、淨、諧、思。精:指茶具的精緻;清潔度:指茶葉和茶具的清潔度;並且:和Eben的家人喝茶聊天,更能體現家庭和睦,培養感情;司:品茶可以提神醒腦,緩解疲勞,啓發人的思維。"

工夫茶有什麼特點?

潮州工夫茶藝,別稱潮汕工夫茶,是廣東省潮汕地區一帶特有的傳統飲茶習俗,潮汕的工夫茶最負盛名,蜚聲四海,被尊稱爲“中國茶道”。

潮州工夫茶是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爲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種茶藝,也是一種民俗,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徵。潮州工夫茶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茶道是中國古老的傳統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潮州工夫茶歷史悠久。中國茶文化盛行於唐朝,潮州工夫茶則盛行於宋朝,貴族茶就是源於潮州工夫茶,已有千年歷史。在潮州當地更是把茶做爲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這不僅是因爲茶在許多方面有着養生的作用更因爲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潮汕功夫茶簡介

【功夫茶介紹】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爲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爲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爲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爲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功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爲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鳳凰茶產自潮州鳳凰山區,茶湯色澤微褐,茶葉條索緊、葉質厚實,很耐沖泡,一般可衝20次左右。鳳凰單叢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風味,曾在福州舉行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榮獲桂冠。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爐子,是紅泯小炭爐,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鍋爲細白泥所制,鍋爐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單把長近三寸,衝罐如紅柿般大,乃潮州泥製陶壺,茶杯小如核桃,乃瓷製品,其壁極薄。【功夫茶茶藝】標準的功夫茶藝,有後火,蝦鬚水(剛開未開之水),捅茶,裝茶,燙杯,熱罐(壺),高衝,低斟,蓋沫(以壺蓋將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頂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親自操作。首先點火煮水,並將茶葉放入衝罐中,多少以佔其容積之七分爲宜。待水開即衝入衝罐中之後蓋沫。第一衝杯,以初沏之茶澆衝杯子,目的在於造成茶的精神,氣韻徹裏徹外的氣氛。洗過茶後,再衝入蝦鬚水,此時,茶葉已經泡開,性味俱發,可以斟茶了。斟茶時,四個茶杯並圍一起,以衝罐巡迴穿梭於四杯之間,直至每杯均達七分滿。此時罐中之茶水亦應合好斟完,剩下之餘津還需一點一擡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稱此過程爲“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四個杯中茶的量,色須均勻相同,方爲上等功夫。最後,主人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策奉於客前,先敬首席,然後左右佳賓,自己最末。

潮汕功夫茶的茶文化

潮州茶文化是嶺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工夫茶”爲著稱。“功夫”,本爲茶名(一種中等茶),後演化爲烹茶方法。《清朝野史大觀。清代述異》稱:“中國講求烹茶,以閩之汀、漳、泉三府,粵之潮州府工夫茶爲最。”

潮州工夫茶,起於明代,盛於清代,成爲潮汕地區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潮州工夫茶,在當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會友。不論是公衆場合還是居民家中,不論是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品茶並不僅爲了達到解渴的目的,而且還在品茶中或聯絡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閒聊消遣,或洽談貿易,潮州工夫茶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儒雅人家的工夫茶特講究,有茶童(戲稱“風爐”)專侍,挑擔、入山、浮水,臨清溪而烹茶,觀山水而論道,賦詩辭而抒情,別有一番情趣。工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許多詩文中均言及工夫茶

特點

潮州工夫茶,以茶具精緻小巧、烹製考究與以茶寄情爲特點。據翁輝東《潮州茶經》稱:“工夫茶之特別處,不在茶之本質,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以及閒情逸致之烹製法。”工夫茶一般不用紅茶和綠茶,而用半發酵的烏龍、奇種與鐵觀音,不必要上等茶,茶葉遠沒有茶具講究。工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壺。茶盤、茶杯、茶墊、茶罐、水瓶、龍缸、水鉢、紅泥火爐、砂姚、茶擔、羽扇等,一般以12件爲常見,如12件皆爲精品,則稱“十二寶”,如其中有8件爲精品,或4件爲精品,則稱“八寶”或“四寶”。

茶具講究名產地、名廠家出品,精細、小巧,質量上乘,儼然一套工藝品,體現潮潮州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價值取向。功夫茶的茶壺,多用江蘇宜興所產的硃砂壺,要求“小淺齊老”,茶壺“宜小”,“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於散燙”,“獨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淺,猶如半隻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

工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雖有好的茶葉、茶具,而不善衝,也全功盡廢。潮汕工夫茶的烹法,有所謂“十法”,即活火、蝦鬚水、揀茶、裝茶、燙盅、熱罐、高衝、蓋沫、淋頂與低篩。也有人把烹製功夫茶的具體程序概括爲:“高衝低灑,蓋沫重眉,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或稱“八步法”。

治器——沖茶前的準備工作,從起火到燒開水,衝燙茶具;

納茶——將茶葉分粗細後,分別把茶葉裝入茶壺,粗者置於底、中者置於中、細者置於上,茶葉不可裝得太滿,僅七八成即可;

候茶——講究煮水,以“蟹眼水”爲度,如蘇東坡所說,“蟹眼已過魚眼生”,初沸的水沖茶最好;

衝點——講究“高衝”、開水從茶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壺心,以防“衝破茶膽”,茶葉衝散,茶沫溢出,可能把茶沖壞;

刮沫——沖茶時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壺蓋颳去,然後把茶壺蓋好;

淋罐——茶壺蓋好後,即用開水衝淋壺蓋,既可衝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壺外加熱;

燙杯——在篩茶前,先燙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溫,茶不易涼,也能使茶生香;

篩茶——講究“低篩”,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篩茶方法,把茶壺嘴貼近已整齊擺放好的茶杯,然後如“關公巡城”般地連續不斷地把茶均勻地篩灑在各個杯中,不能一次注滿一杯,以示“一視同仁”,但一壺茶卻必須循環篩酒以至於盡,即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潮州工夫茶,不同於一般的喝茶,二者之異首先在於非同一般喝茶那樣,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與其說爲解渴,不如說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敘情;其次,潮州工夫茶特別地講究食茶的禮節,待茶衝完,主客總是謙讓一番,然後請長者、貴賓先嚐,杯沿接脣,茶麪迎鼻,聞茶之香,一啜而盡。工夫茶這一套禮儀正是中國傳統的“茶道”。

潮汕功夫茶簡介

【功夫茶介紹】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爲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爲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爲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爲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功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爲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鳳凰茶產自潮州鳳凰山區,茶湯色澤微褐,茶葉條索緊、葉質厚實,很耐沖泡,一般可衝20次左右。鳳凰單叢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風味,曾在福州舉行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榮獲桂冠。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爐子,是紅泯小炭爐,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鍋爲細白泥所制,鍋爐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單把長近三寸,衝罐如紅柿般大,乃潮州泥製陶壺,茶杯小如核桃,乃瓷製品,其壁極薄。【功夫茶茶藝】標準的功夫茶藝,有後火,蝦鬚水(剛開未開之水),捅茶,裝茶,燙杯,熱罐(壺),高衝,低斟,蓋沫(以壺蓋將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頂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親自操作。首先點火煮水,並將茶葉放入衝罐中,多少以佔其容積之七分爲宜。待水開即衝入衝罐中之後蓋沫。第一衝杯,以初沏之茶澆衝杯子,目的在於造成茶的精神,氣韻徹裏徹外的氣氛。洗過茶後,再衝入蝦鬚水,此時,茶葉已經泡開,性味俱發,可以斟茶了。斟茶時,四個茶杯並圍一起,以衝罐巡迴穿梭於四杯之間,直至每杯均達七分滿。此時罐中之茶水亦應合好斟完,剩下之餘津還需一點一擡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稱此過程爲“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四個杯中茶的量,色須均勻相同,方爲上等功夫。最後,主人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策奉於客前,先敬首席,然後左右佳賓,自己最末。

參考資料:轉載 買買茶商城

細說潮州工夫茶藝

細說潮州工夫茶藝

  導語:潮州工夫茶藝,是我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它是在唐宋時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飲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屬散條形茶瀹(yue)泡法的範疇,是瀹飲法的極致。工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爲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爲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工夫乃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

  潮州工夫茶藝定式,較早的文字記載是清代俞蛟《夢廠雜著·潮嘉風月·工夫茶》。及至翁輝東撰《潮州茶經·工夫茶》,則以詳盡著稱。後之介紹文字,未見有超越其窠臼者。茲特摘要引述如下。

  (一)選茶

  潮人獨鍾烏龍茶。尤其是福建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最受青睞。

  (二)選水

  山水爲上,江水爲中,井水其下。山水尚分等級,“山頂泉輕清,山下泉重濁,石泉清甘,沙中泉清洌,土中泉渾厚;流動者良,負陰者勝,山削泉寡,山秀泉神,其水無味”。江水應取於遠離居民區者。井水應從常用井中汲取。

  (三)活火

  所謂“活火”,是指炭之有焰者。潮人煮茶,多用絞只炭。絞只炭的優點是木脂盡脫,煙臭無存,敲之有聲,碎之瑩黑;一經點燃,室中還隱隱可聞“炭香”。更有用“橄欖核炭”者,那是以烏欖肅肉去仁之核,入窯窒燒,逐盡煙氣,儼若煤屑;以之燒水,焰活呈藍色跳躍,火勻而不緊不慢;如此核炭,最爲珍貴難得。餘者如鬆炭、雜炭、柴草、煤等,就沒有資格入工夫茶之爐了。

  (四)茶具

  潮人所用茶具,大體相同,唯精粗有別而已。常用器皿——

  1、茶壺。俗名“衝罐”,以江蘇宜興珠砂泥制者爲佳。最愛潮人看重的是“孟臣”、“鐵畫軒”、“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

  壺之採用,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其大小之分,視飲茶人數而定,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之別。壺之深淺,則關係氣味;淺能釀味,能留香,不蓄水。若去蓋後浮於水中,不頗不側,謂之“水平”,能顯示制工精巧均衡。去蓋覆壺,流口、壺咀、提柄上緣皆平而成一直線,謂之“三山齊”,也屬質量上乖之標誌。

  壺之色澤,有硃砂、古鐵、粟色、紫泥、石黃、天青等,間有銀硃閃爍者,乃以鋼砂和制之;朱粒累累,俗稱柚皮砂,更爲珍貴,價同拱璧,所謂砂土與黃金爭價,即指此也。

  壺之款式,有小如桔子,有大如蜜柑,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又有六角、栗子、圓珠、蓮子、冠橋等。式樣精美,巧妙玲瓏,饒有風趣。

  2、蓋甌。形如仰鍾,而有上蓋,下有茶墊。蓋甌本爲宦家供客自斟自啜之器,因有出水快、去渣易之優點,潮人也樂意採用,尤其是遇到客多稍忙的場合,往往用它代罐。但因蓋甌口闊,不難留香,故屬權宜用之,不視爲常規。即便如此,其納茶之法,仍懷納罐相同,不能馬虎從事。

  3、茶杯。茶杯以若深制者爲佳,白地藍花,底平口闊,杯背書“若深珍藏”四字。此外,還有精美小杯,直徑不足一寸,質薄如紙,色潔如玉,稱“白玉杯”。不薄不能起香,不潔不能襯色。目前流行的白玉杯爲楓溪產,質地極佳。

  四季用杯,各有色別;春宜“牛目杯”,夏宜“栗子杯”,秋宜“荷葉杯”,冬宜“仰鍾杯”。杯亦宜小宜淺;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

  4 、茶洗。茶洗形若大碗,深淺色樣各別。烹茶之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貯浸茶杯,副洗一貯浸衝罐,一以儲存茶渣及杯盤棄水。

  5 、茶盤。茶盤宜寬宜平。寬則可容四杯,有圓如滿月者,有方如棋枰者;盤底欲平,邊緣淺,則杯立平穩,取飲方便。

  6 、茶墊。形狀如盤而小,用以放置衝罐、承受沸湯。茶墊式樣也多,依時各取所需;夏日宜淺;冬日宜深,深則多容沸湯,利於保溫。茶墊之底,託以“墊氈”;墊氈用秋瓜絡,其優點是無異味,且不滯水。目前,因茶家多采用“茶船”,操作時並將衝罐置於上層茶盤,因此茶墊遂省。

  7 、 水瓶。水瓶貯水以備烹茶。瓶之造形,長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爲佳品。另有一種形似蘿蔔樽,束頸有咀,飾以螭龍圖案,名“螭龍樽”,俗稱“錢龍樽”,屬青瓷類,同爲茶家所重。

  8 、水鉢。多爲瓷制,款式亦繁。置茶几上,用以貯水,並配椰瓢掏水。有明代製造之水體,用五金釉,鉢底畫金魚二尾,水動則金魚遊躍,誠稀世奇珍。

  9 、龍缸。龍缸容量大,託以木幾,置齋舍之惻。素瓷青花,氣色盎然。以宣德年制最佳,康熙、乾隆年間所產,也屬珍品。

  10、紅泥火爐。紅泥火爐,高六七寸。另有一種“高腳爐”,高二尺餘,下半部有格,可盛欖核炭。這類火爐,儘管低有別,但通風束火,作業甚便。

  11、砂銚。俗名“茶鍋仔”,是楓溪名手所制,輕巧美觀。也有用銅或輕鐵做成之銚,然生金屬氣味,不宜用。

  12、羽扇。用以煽米。潮安金砂陳氏有自制羽扇,揀淨白鵝翎爲之,其大如掌,竹柄絲繮,柄長二尺;色純而形態精雅,質輕而成風迅速。

  13、 銅筷。用以鉗炭挑火。

  14、 錫罐。名貴之茶,須用名罐貯藏。潮陽顏家所制錫罐,罐口密閉,最享盛名。如茶葉品種繁多,錫罐數量也要與之對應,做到專茶專罐存放,避免混雜。有烹茶之家,珍藏大小錫罐竟達數十個之多者!

  15、 茶巾。用以淨滌器皿。

  16、 竹筷。用以箝挑茶渣。

  17、 茶几。或稱茶桌,用以擺設茶具。

  18、 茶擔。或稱茶挑,用以貯裝茶器。春秋佳日,登山遊園,臨流漱石,林壑清幽;挑上茶擔,挑上茶擔,擇地烹茗,啜飲雲腴,有如羲皇仙境。

  上開工夫茶具共十八種,飲茶之家,必須一一具備,方可稱得上“工夫”二字。

  (五)烹茶

  翁氏《工夫茶》雲:“茶質、水、火、茶具,既一一講究,苟烹製拙劣,亦何能語以工夫之道?是以工夫茶之收功,全在烹法。”茲就翁氏所歸納之工夫茶烹法程序,結合衝飲實踐所得,朗列如下:

  1、治器:泥爐起火,砂銚掏水,煽爐,潔器,候火,淋杯。

  2、納茶:靜候砂銚中有松濤颼颼聲,初沸出現魚目時,(以意度之,不可撒蓋看也),即把砂銚提起,淋罐、淋杯令熱。再將砂銚置爐上,俟其火碩(老也,俗謂之“碩”),一面打開錫罐,傾茶於素紙上,分別粗細,取其最粗者填於罐底滴口處,次用細末,填塞中層,另以稍粗之葉撒於上面。如此之工夫,謂之“納茶”。納茶不可太飽滿,約七八成足矣。神明變化,此爲初步。

  3、候湯:湯分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 二沸最宜。“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爲第二沸,正好之候也。”

  4、洗茶:滾湯環壺口、緣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入壺心,不可斷續,也不可迫促。銚宜提高傾注,稱“高衝”,始於澀滯之病。首次就入沸水後,應立即傾出茶湯,以去除葉中所含雜質,這就是“洗茶”。傾出的茶湯廢棄不喝。

  5、衝點:衝法同上。

  6、刮沫:沖水必使滿而忌溢;滿時,茶沫浮白,凸出壺面,提壺蓋從壺口平刮之,沫即散墜,然後蓋定。

  7、淋罐:壺蓋蓋定後,復以熱湯遍淋壺上,俗謂“熱罐”。一以去其散墜餘沫;二則壺外追熱,香味充盈於壺中。

  8、燙杯:淋罐已畢,仍必淋杯,俗謂之“燒鍾”。淋杯之湯,宜直注杯心。“燒鍾(鍾即茶杯的俗稱)熱罐,方能起香”:這是不容光煥發忽略的“工夫”。淋杯後洗杯,傾去洗杯水。

  9、灑茶:茶葉納入壺中後,淋罐、燙杯、傾水、幾番經過,正灑茶適當時候。因爲灑茶不宜速,亦不宜遲。速則浸浸未透,香味不出;遲則香味迸出,茶色太濃,致辭茶味苦澀,前功盡廢。灑必各杯輪勻,稱“關公巡城”;又必餘瀝全盡,稱“韓信點兵”;壺宜放低灑茶,以避免茶香飄散、泡沫叢生,稱“低灑”。

  (六)品茶

  “灑茶既畢,乖熱人各一杯飲之。杯緣接脣,杯麪迎鼻,香味劉齊到,一啜而盡,三嗅杯底。味雲腴,食秀美,芳香溢齒頰,甘澤潤喉吻。神明凌霄漢,思想馳古今。境界至此,已得工夫茶三味”。

  以“品”爲主的井然有序的飲茶方式,形成邏輯程序的體系,這就叫做“潮洲工夫方法”。它顯示高雅,表達禮儀,寄託情誼,反映素質,表現自我。而美正是在工夫茶衝飲程式之細膩周密、有條不紊、從容不迫、氣氛和諧等現象中產生的,也是主客的'審美需要得到滿足而產生的情感。其全過程,頗能體現“和爲貴”之高尚情操,並反映出本地區某種歷史傳統、文化水平與時代背景,起到提高人們生理、心理素質的良好作用。這就是潮洲工夫茶的程式美及其美學價值所在。

  (七)茶事的動態發展

  《易》雲:“終日乾乾,與時偕行”。隨着時代的向前發展隨着生活節奏的逐漸加快,未能與之同步行進的工夫茶沖泡法,陸續被加工改造,並不斷出現所謂的對應整合。

  至70年代後期,紅泥火爐、火炭與羽扇,已漸次被煤油爐、酒精燈、煤油燈爐(一種照明與煮開水兼用的燈)所代替;80年代,上述代替復爲電爐所代替;90年代,家家戶戶幾乎都用電熱壺,因其能集生火、煮水作用於一身,實在不失爲省“工夫”的好辦法;至此,砂銚衝工夫茶者,不是被當成沒有改造好的“前朝遺老”,就是被視爲可與秦始皇兵馬俑爭價的出活“文物”。

  蓋甌初用,實含權宜之意,並未看成常規。當今則是蓋甌大行其道,衝罐倒成了稀有物種。究其原因,也不復雜,蓋甌傾去茶渣頗容易,同樣可省下許多“工夫”。

  茶洗雖仍應用,但其規制也有所改進:分上、下兩層。上層爲茶盤,形狀不一,款式多變,盤開數孔,水從孔中流出,極爲方便;下層造型與盤對應,如圓盤則配以圓柱體,容量頗大。上下連體,可合可拆,各司其職,配合密契,兼備了原茶盤和茶洗的綜合效用。因此,一正二副的茶洗及茶盤,現已極少使用。特別要說明的是,分上、下兩層的茶洗,明代已有生產;但那是用於洗茶,其功能遠不及今之茶洗齊備。

  茶擔現已不多見;即有,也只供擺設,極少有人使用它。

;

民族風情:潮州功夫茶

《茶經·六之飲》曰:“天育萬物,皆有至妙。”“所庇者屋,屋精極。”接着,他列舉了茶的“九難”,意即從採造、鑑別、用具、用火、擇水、烤炙、碾末、烹煮、飲用等九個方面,都應力求其精。

精,正是工夫茶最突出的特點,它體現在烹製、品飲過程中的每個環節,而不僅僅是“器具更爲精緻”而已。

1.在“熱”字上做足文章

潮州民間流傳一則“笑話”:茶座中來了一位新客,主人請他品茶。飲罷,主人問:“如何?”客答:“好”。主人又問:“好在哪裏?”客答:“噲燒。(夠熱)”一座皆竊笑。

其實,被笑的應該是茶座中人或“笑話”的編造者。因爲,來客的回答儘管只有兩個字,卻道出了品茶的真諦:熱。

李時珍《本草綱目·茶》引陳藏器曰:“飲之宜熱,冷則聚痰。”又引李廷飛曰:“大抵飲茶宜熱宜少。”用工夫茶法,“乘熱連飲”便有了切實保存證:一系列的燙罐淋杯,罐外追熱、高衝低斟的程式,能有效地減少泡、斟過程中熱量的散失;杯小如核桃,幾可一口啜盡,可避免先一口、後一口冷熱不均的弊病;壺小如雞子,故衝工夫茶要分多輪(潮人稱“巡”)進行。這樣能不斷續入沸水,使壺中持續保持高溫。

2.完美地體現了“茶性儉”的特點。

“茶性儉”的“儉”,含有貧乏、不豐足的意思。也即是說,茶湯的水浸出物中,人效成分的含量不多,因此,泡茶的水宜多,多了滋味就淡泊。小壺小杯的功夫茶。最能體現“茶性儉”的特點。而多輪沖泡法對於準確把握泡茶時間、恰到好處地體現茶的香味亦極其有利。

3.一杯澄徹韻更幽。

工夫茶藝中的刮沫(或用蓋甌操作進的棄去頭沖水),就是去除泡沫的妙法。納茶時之“分層結構法”,又可使經過粗茶葉層過濾的茶湯澄徹無渣。此外,工夫茶因杯小,香濃、湯熱,故啜後杯中仍有餘香,這是一股比從茶湯上溢出的香氣更深沉、更濃烈的“山韻氣”,“嗅杯”因此亦楊爲其兇瀹飲法所無而爲工夫茶所獨有的雅趣。

剛接觸工夫茶的人,往往因濃而生畏,其實大可不必。陳椽先生在《論茶與文化》一書中指出,濃茶有不同的概念:葉量很多,開水很少,香味很濃,如閩南、粵東飲武夷山岩茶,隨泡隨飲,飲量很少,有害物質沒有泡出來,則無害。相反地,沖泡很久,茶湯不倒出來,旨起色香味很大變化。茶湯品質劣變,有害物質一部或全部浸出,這種濃茶則危害很大。

可見,工夫茶確實是既考究又科學的瀹飲法中的極致,是對《茶經》“精極”精神的繼承與弘揚。

飲茶方式有很多,現在工夫茶最流行,你知道工夫茶有何特點嗎?

潮汕 · 工夫茶。潮汕的工夫茶並非指某種茶葉或茶類,而是一種泡茶的技藝。因爲這種泡茶工藝比較複雜和講究,操作起來需要花費不少功夫,故得名“工夫茶”。主要流行於閩南及廣東的潮州、汕頭一帶,最大的特點是:茶具精緻小巧、烹製考究及以茶寄情。泡飲潮汕功夫茶,一般選用半發酵的烏龍茶,如鳳凰單叢、鐵觀音等。相對來說,潮汕工夫茶,更講究的是茶具器皿。其沖泡須有“四寶”:玉書碨,即燒開水的壺;潮汕爐,即燒開水用的火爐;孟臣罐,即泡茶的茶壺;若琛甌,即品茗杯。

潮汕是個好客之鄉,無論是在公司單位、街頭巷尾,還是在豪宅農舍,以茶待人向來是潮汕人的迎客禮儀,每杯茶都伴隨着茶香、茶情。

“功夫茶”的意義,就是經過精選的茶葉,是名詞組成的茶葉類型。如果用“功夫茶”來形容泡茶的一種形式,則容易被不懂潮州話的人誤解。因爲除了“功勞”義項爲“功”獨有,其它義項二者皆同。特殊的是在“素養、本領、造詣”義項中,現代人將“武術、武工”類單獨賦予了“功夫”,就不能用“工夫”了。這就等於說,如果泡茶不需要功夫,就不能說是功夫茶了。有空閒時間,還需要有講究,纔是工夫茶的全部意義。

文化和旅遊產品,講究的是精髓,追求的是精品,傳承的是內涵,範圍大名聲不好並不強勢,魚目混珠的結果是滿盤皆輸。這也是延續城市文脈的必然。實際上,工夫和功夫,都包含時間、本事、素養的意義,工夫也有功底的意思,在閩語系指的是同一個意思,只是和茶搭配,究竟是用工夫還是功夫,就只能看歷史,結合源地人文歷史內涵,外人是不能理解的。

潮州功夫茶有什麼文化、歷史?

潮汕功夫茶歷史悠久,中國茶文化盛行於唐朝,而潮汕功夫茶則盛行於宋朝,貴族茶就是源於潮汕功夫茶,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品茶早已成爲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潮人愛飲工夫茶,可以說是達到“嗜茶成性”的程度古人說的天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而潮汕某些“老茶客”,卻把古人列爲末位的茶,破格地晉升爲第一位,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飲工夫茶。他們不怕俗話說的“早晨空腹茶,劫賊入人家”,而持之以恆,處之泰然。潮人把茶葉叫”茶米”, 可見"嗜茶若命"者的形象。由此可見潮人對茶可謂情有獨鍾。

潮州茶文化是嶺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功夫茶”爲著稱。潮州功夫茶,起於明代,盛於清代,成爲潮州地區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潮州功夫茶,在當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會友。不論是公衆場合還是居民家中,不論是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品茶並不僅爲了達到解渴的目的,而且還在品茶中或聯絡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閒聊消遣,或洽談貿易,潮州功夫茶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儒雅人家的功夫茶特講究,有茶童(戲稱“風爐”)專侍,挑擔、入山、浮水,臨清溪而烹茶,觀山水而論道,賦詩辭而抒情,別有一番情趣。功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許多詩文中均言及功夫茶,如近代詩人丘逢甲從日本回國後,潮州生活時作《潮州春思》詩六首,其中一首記述春日烹品功夫茶的情景,曰:“麴院春風啜茗天,竹爐欖炭手親煎。小砂壺瀹新鷦觜,來試潮山泉。”

標籤:潮州 工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