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日本茶道文化特點

日本茶道文化特點

1. 和敬清寂:茶道強調和諧、恭敬、簡潔、寧靜的氛圍,追求心靈的淨化和對自然的敬重。

2. 公共性和私人性的結合:茶道既有公共活動的性質,又很強調主人和客人私人交往的過程,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溝通。

3. 簡約自然:茶道注重自然、樸素、簡約的呈現,追求平淡無奇的美感。

4. 源遠流長:茶道歷史悠久,源於中國唐代,於江戶時代形成了獨特的日本風格。

5. 儀式感:茶道強調儀式感,講究儀式的高度規範化和莊重性,要求嚴格按照傳統流程進行。

6. 易學難精:茶道容易入門,但要精進則需要長期的修練和體悟,涉及到茶道座次、器具、禮儀、習俗等方面的知識。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淺談企業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推薦度:淺談幼兒園戶外活動環境創設推薦度:校園走廊文化標語推薦度:文化活動方案推薦度:校園文化規劃推薦度:相關推薦

淺談日本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文化世代相傳,數百年長盛不衰。而茶道連同能樂、俳句、水墨畫、庭園藝術等,又無不受到禪文化的滲潤,並形成“空寂”與“閒寂”的美學思想,今天仍支配着日本人的文化生活。今天,茶與生活小編就給大家簡述日本茶道文化。

淺談日本茶道文化

在日本,茶道組織遍及全國,研習茶道的人據說有四五百萬人之多,其中90%以上都是女性。有位日本友人對我說,在京都,你不應問女性“您是否學習茶道”,而應問“您學習的是哪家茶道”。

日本茶道文化的源流,應上溯至8世紀上半葉。那時日本從中國引進茶文化,完全是照搬中國貴族書院式的茶道模式。可是,經過四五個世紀的吸收消化,到了16世紀,千利休提倡茶道應以“無中萬般有”、“一即是多”的禪宗思想爲根底,去掉一切人爲的裝飾,追求至簡至素的情趣。他首先改革了茶室,由書院式的茶道,發展爲草菴式的茶道,從茶室建築、裝飾和擺設,到煮茶方法、使用茶具樣式和吃茶禮儀,進一步融入禪的簡素清寂的精神,俗稱“空寂茶”。由此在日本有“茶禪一昧”的說法,茶道也因此成爲修煉精神和交際禮法之道。

這些年來,我多次出入茶室,感受到茶室的特殊韻味。草菴式茶室是原木結構、草葺人字形屋頂,內外均爲土牆。窗框是葦編的,不鑲玻璃,糊上白色的日本紙,一切保持原色,順其自然。茶室都很狹窄,僅有二鋪席乃至一鋪席半的面積。但整個茶室色彩沉靜,使茶人容易達到純粹的精神交流。

作爲茶室組成部分的庭園,叫做露地,地形細長,是進出茶室的必經之路。在前庭置石燈籠和踏腳石,底部和周圍綴滿苔蘚。踏腳石由約7至15塊的奇數組成,大小不一、形狀各異,擺法順其自然,以不引人注目爲度。同時種植鬆、竹,日本人認爲鬆是純潔的表現,青竹是“清寂”的表現。茶室與露地相配合,營造出一種枯淡的氣氛。

茶室室內的惟一裝飾就是設有一個壁龕,內掛一畫軸或字幅。畫軸一般多是日本水墨山水畫,其最大特色,就是畫面留下很大的餘白,這種餘白不是作爲簡單的“虛”的“無”,而是一種充實的“無”,即用“無心的心”來填補和充實。也就是滲進了強烈的禪的“無中萬般有”的藝術思想。不擺脫虛妄之念,是無法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豐富內容的。比如畫風,風本是無色,作爲無色的色,在水墨畫面卻存在無限的色。有如清代畫家金冬心所言:“能畫一枝風有聲”,以無聲、無色而達到“繪聲”、“繪色”的藝術效果。在柔和的線與色中潛藏着敏銳的禪機,不用禪的“心眼”是感受不到的。

壁龕內還置一個花瓶,多爲竹製,上面吊一支花或插上一朵小花。小花瓣上點一滴水珠子,在茶室昏暗的光線下,像是散落的一顆珍珠,晶瑩欲滴,托出一朵小花比百花更加生輝。

總之,草菴式茶室裏裏外外,與茶道的“空寂”的精神,以及“和敬清寂”的理想是完全協調一致的。正如南坊宗啓的茶道書《南坊錄》所說的:“一宇草菴二鋪席,充滿了空寂”。

中國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禮儀

在中國,茶被譽爲“國飲”。“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茶被人們視爲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藥,提神的飲料,友誼的紐帶,文明的象徵。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茶道是核心。

中國的茶道包括兩個內容:

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範和品飲方法;

二是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

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爲規範寓於飲茶的活動之中。這兩個基本點,在唐人陸羽《茶經》中都明顯得到體現。

中國古代衆多的茶道專著,儘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飲技藝上卻有一個共同點,即一切外部表現形式都是爲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鮮香甘醇”,絕非爲表演而表演。

中國茶道要求:

1.茶具必須清洗潔淨;

2.主張用輕清之水煎茶,有條件時用泉水、江水,甚至用鬆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

3.講求水沸適度;

4.要求使用名貴優質茶具,並規定首先要將茶碗燙熱或烤熱,以便於茶湯香氣充分升揚。

茶俗是中國民間風俗的一種,它也是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澱,也是人們心態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動爲中心貫穿於人們的生活中,並且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演變,成爲人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內容豐富,各呈風采:

茶與婚禮:茶與婚禮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在婚禮中應用茶作爲禮儀的一部分。由於茶性不二移,開花時籽尚在,稱爲母子見面,表示忠貞不移。

茶與祭醃:中國以茶爲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時逐漸興起的。古代用茶作祭,一般有這樣三種形式:在茶碗、茶盞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幹茶;不放茶,久置茶壺、茶盅作象徵。祭祀活動中的以茶作祭品,可以說是茶文化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來的一種帶封建迷信的副文化。但真實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現象。

飲茶習俗:

中國地域遼闊,人口衆多,民族衆多,其飲茶習俗千姿百態,各呈風采。

“茶有各種茶,水有多種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它說明茶與水的關係至深,談茶就要論水。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說:“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清代張大覆在《梅花草堂筆談》中也說:“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說在茶與水的結合體中,水的作用往往會超過茶,這不僅因爲水是茶的色、香、味的載體;而且飲茶時,茶中各種物質的體現,愉悅快感的產生,無窮意會的回味,都是通過水來實現的;還有茶的各種營養成分和藥理功能,最終也是通過水的沖泡,經眼看、鼻聞、口嘗的方式來達到的。如果水質欠佳,茶葉中的許多內含物質受到污染,人們飲茶時既聞不到茶的清香,又嘗不到茶味的甘醇,還看不到茶湯的晶瑩,也就失去了飲茶帶來的好處,尤其是品茶給人帶來的物質、精神和文化享受。近代,不少茶學工作者曾對宜茶水品作過分析測定和試驗比較。以浙江杭州爲例,經理化檢測和開湯審評,結果表明:以虎跑泉水和雲棲水最好,西湖水、錢塘江水次之;城市天落水和自來水再次之,城市井水最差。

當今社會,客來敬茶更成爲人們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來禮儀。俗話說:酒滿茶半。奉茶時應注意:茶不要太滿,以八分滿爲宜。水溫不宜太燙,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燙傷。有兩位以上的訪客時,用茶盤端出的茶色要均勻,並要左手捧着茶盤底部,右手扶着茶盤的邊緣,如有茶點心,應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應擺在點心右邊。上茶時應以右手端茶,從客人的右方奉上,並面帶微笑,眼睛注視對方。

以咖啡或紅茶待客時,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邊,此外要替每位客人準備一包砂糖和奶精,將其放在杯子旁或小碟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喝茶的環境應該靜謐、幽雅、潔淨、舒適,讓人有隨遇而安的感覺。選茶也要因人而異,如北方人喜歡飲香味茶,江浙人喜歡飲清芬的綠茶,閩粵人則喜歡釅鬱的烏龍茶、普洱茶等。茶具可以用精美獨特的,也可以用簡單質樸的。

當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禮還禮,雙手接過,點頭致謝。品茶時,講究小口品飲,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於意會而不可言傳。另外,可適當稱讚主人茶好。壺中茶葉可反覆浸泡3至4次,客人杯中茶飲盡,主人可爲其續茶,客人散去後,方可收茶。

而在日本,茶道是一種通過品茶藝術來接待賓客、交誼、懇親的特殊禮節。茶道不僅要求有幽雅自然的環境,而且規定有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程序。日本人把茶道視爲一種修身養性、提高文化素養和進行社交的手段。

茶道有繁瑣的規程,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乾淨,主持人的動作要規範,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茶道品茶很講究場所,一般均在茶室中進行。接待賓客時,待客人入座後,由主持儀式的茶師按規定動作點炭火、煮開水、沖茶或抹茶,然後依次獻給賓客。客人按規定須恭敬地雙手接茶,先致謝,爾後三轉茶碗,輕品、慢飲、奉還。點茶、煮茶、沖茶、獻茶,是茶道儀式的主要部分,需要專門的技術和訓練。飲茶完畢,按照習慣,客人要對各種茶具進行鑑賞,讚美一番。最後,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別,主人熱情相送。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聯繫起來,成爲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主要是通過茶會和學習茶禮來達到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的目的。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爲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範和理想。”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提出的“和敬清寂”,用字簡潔而內涵豐富。“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閒寂的審美觀;“和敬”表示對來賓的尊重。

日本茶道大概是喝飲料最複雜的方式了。作爲一箇中國人,你很難想象喝茶要有那麼正式的儀式,要有那樣多的禮法。要進行一次日本茶會,一座合乎規矩的花園別墅是不可少的,參加茶會,你能吃到三碗米飯、一碗鍋巴泡飯、一盤涼拌菜、兩個燉肉丸子、三段烤魚、一堆醃蘿蔔塊、一些鹹菜、幾個蘑菇、少許海味、三碗大醬湯和一碗清湯、一道甜點、還有二兩清酒,然後你還可以去參觀花園,並且特意去廁所看看,但絕對不能在廁所裏解決個人問題。這些活動要花去你四小時的時間,而整個茶會裏你喝到了兩次約一百毫升茶水,你一生也不會喝到比這更難喝的東西了。整個茶會期間,從主客對話到杯箸放置都有嚴格規定,甚至點茶者伸哪隻手、先邁哪隻腳、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個格子裏也有定式,正是定式不同,才使現代日本茶道分成了二十來個流派。十六世紀前的日本茶道還要繁瑣得多,現代茶道是經過千利休刪繁就簡的改革才成爲現在的樣子。

茶葉由遣唐使傳入日本,正在日本全面學習中國大陸文明的時期,茶是舶來品,珍貴且新奇,喝茶是時髦行爲,而請人喝茶無異於擺闊。貴族家裏有幾斤茶葉,那是身份財富的象徵。泊來的.茶葉經過長途運輸,味道難以保證,數量又有限,茶會的重點自然也就轉到大吃大喝的宴會上去了。日本貴族的飲食以生冷油膩爲主,淨是生魚刺塊(就是大塊生肉,後來多切幾刀就改叫刺身),茶能化油,爲宴會後的消食佳品。以後宋代點茶法傳入,點出的茶水又太濃,空腹喝會很刺激胃粘膜,所以喝茶與吃燉肉倒也相得益彰。千利休發明了傳飲法,就是一碗茶端上來,不管有多少人,都必須從碗的同一位置喝茶,傳到最後一人要正好喝完。這種喝法令與會的武士們有些歃血爲盟的感覺,而量的掌握尤爲重要,武士都很重視尊嚴,座位靠後的人喝不到,難免械鬥,或者至少切腹,血濺當場。

九世紀後期,日本停派遣唐使。這時官方單向的學習停止,民間雙向的交流開始。日本的島國文明不同於中國的大陸文明。中國地大人多,物產豐饒,自然有無數發明,也經得起浪費,而日本彈丸小島,不能首創,亦無資源,就必須把學來的東西發揮到極致,必須舉一而反三。所以九世紀後日本雖然還在學習中國的新文明,卻也開始加上自己的特色。現在我們看日本的傳統建築,覺出與中原不同,卻也說不上差別何在,大約室町時代的日本人看這些建築,就和北京人看西客站差不多。同樣,面對一種食物,中國人想到的,往往是怎樣吃,從而滿足身心,而日本人想的,卻是怎樣由此而提升自身,故爾茶在中國可以是工夫茶可以是三泡臺總是飲料,在日本卻成了禪茶一體的茶道。

如果不是村田珠光到千利休,把禪的內涵引入茶道,那麼今天流傳的可能就是日本料理道,席間的茶水也早被可樂代替了。日本人選擇茶來賦予特殊意義,幾乎就是因爲它難喝。只要理解了禪,就不難理解日本茶道。甚至可以說,不難理解整個遠東文明。

由於寺院禪宗的影響,人們常常過分注意禪和佛教的聯繫。其實禪具有全部中國文化的背景,比之佛教,禪與儒家思想的關係更深。子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是有記載以來第一個參悟了禪的人。世界本來也許是有一個終極真理的,如果人能夠完全理解這個真理,那麼人世就是天堂。可惜人壽有限,我們短暫的一生不足以完全領悟所有的道,這個矛盾是人類所有哲學的根源問題。佛講輪迴,基督講末日審判,陰陽家講長生登仙,馬克思講共產主義。儒家的解決辦法是薪盡火傳,也就是前人根據自己的經驗制定規則,後人通過遵循這些規則,可以從比前人更高的起點,去領悟人生,從而更加接近真理。然而後人怎能理解前人制定的準則呢?這些準則如何不成爲對人的束縛呢?孔子也說,自己到了晚年才能隨心所欲而不越矩。儒家在此與禪匯合,人必須先遵循一些規矩,修煉自己的本質,遏制慾望的目的是使慾望不必遏制,當人達到隨心所欲而不越矩時,規矩就不存在了。這也就是禪宗公案裏的“勿使染塵埃”和“本來無一物”的兩個境界。人只有通過不斷地拂拭內心,才能最終令塵埃無可染之處。

所以茶道里禪的內涵,不在於什麼“直心就是禪”,什麼“喝茶去”,而是通過繁瑣的規則來磨練人心,當這些定規不再令飲茶者厭煩,當飲茶人信手而爲就符合茶道禮法時,纔算領會了茶的真諦,才能喝到一杯好茶。繁複而熟練的禮法是爲了使人超然物外,濃如苦藥的茶湯正如人生,別出心裁的插花顯示有限的生命背後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語告訴人處處是真理。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講述禪的思想,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蘊涵的那些人生的經驗,需要飲茶者用生命的一段時光來領悟。

日本茶道文化特點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從唐代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就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開始種植茶樹,製造茶葉。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確提出 “和、敬、清、寂”爲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於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爲客人奉茶之事。原稱爲“茶湯”。日本茶道和其他東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爲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

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爲分享茶食的儀式。現在的日本茶道分爲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但茶道一詞所指的是較早發展出來的抹茶道。

現代的茶道,由主人準備茶與點心,還有水果招待客人,而主人與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規矩與步驟行事。除了飲食之外,茶道的精神還延伸到茶室內外的佈置;品鑑茶室的書畫布置、庭園的園藝及飲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點。

擴展資料:

茶道有繁瑣的規程,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乾淨,主持人的動作要規範,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

茶道品茶很講究場所,一般均在茶室中進行。接待賓客時,待客人入座後,由主持儀式的茶師按規定動作點炭火、煮開水、沖茶或抹茶,然後依次獻給賓客。客人按規定須恭敬地雙手接茶,先致謝,爾後三轉茶碗,輕品、慢飲、奉還。

點茶、煮茶、沖茶、獻茶,是茶道儀式的主要部分,需要專門的技術和訓練。飲茶完畢,按照習慣,客人要對各種茶具進行鑑賞,讚美一番。最後,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別,主人熱情相送。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系起來,成爲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主要是通過茶會和學習茶禮來達到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的目的。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

一、日本茶道的道家思想

茶道是道家的化身,道家奠定了茶道美學理想的基礎。日本茶道中包含的道家思想,主要有3個方面:天人合一、清靜無爲、無所不容。首先,道家的學說爲日本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這是茶道的靈魂。天人合一也就是崇尚自然,崇尚樸素的意思。它提倡人與自然融爲一體,和諧相處,茶人在飲茶的過程中,去感知自然的力量,使自身與天地宇宙合爲一體。第二是清靜無爲。“靜”是道教的特徵。能與道教精神相輔相成的,非茶莫屬了。茶只有靜下心來慢慢品嚐,在寧靜的意境下才能品出它的真味,獲得品嚐的喜悅。第三是無所不容。道家主張空,空是無所不能,無所不包的。道家的“空”主要體現在茶室上。茶室又叫“空之屋”。茶室裏除了基本的審美需求外,一般都不放置其他多餘的物品,刻意留下一些“空”的地方,讓人們用想象力來加以補充。

二、日本茶道的禪宗思想

從進茶室到品茶的整個過程都是充滿儀式感的,處處體現着禪宗的味道。這是因爲,茶道原本就來源於禪宗儀式。佛教弟子爲了克服長期打坐帶來的疲倦,養成了飲茶提神的習慣。同時,他們習慣採用奉茶的方式來表達對佛教高僧的敬意。日本將它發展爲精緻講究的茶道,在這個儀式中,賓主一起超脫現實,追求美好。

茶道的全部理想,實際上是禪宗從微小之處見偉大觀念的縮影,也就是小茶杯裏品味大境界。道家奠定了茶道美學理念的基礎,而禪宗則將這一理想付諸了實踐。所有偉大的茶師都是禪的弟子,他們嘗試將禪的精神引入生活的實踐。於是,茶室以及茶室中所用的茶道器皿都透着一股禪意。

【案例】

日本僧人村田珠光,就是聽說了“趙州茶”,頓悟“禪茶一味”,由茶入禪的法門。關於“趙州茶”的來歷,這裏有一個小故事。趙州禪師,法號從諗,是中國唐代的高僧,爲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之後的傳人。據說,有一次,有兩個人來拜訪從諗禪師,從諗問:“來過這裏嗎?”一人答,來過。從諗說:“吃茶去。”另一人回答,沒來過。從諗又說:“吃茶去。”後來,有僧人不明白,問道,爲什麼來過沒來過的,都讓人吃茶去?從諗叫道:“院主”,僧人迴應。從諗還是那句,“吃茶去。”有人問,什麼是佛法大意?他還是回答:“吃茶去。”客來了,請“吃茶”,是盡主人本分;“吃茶”了,客要走,也是平常心。佛法教人的,就是要盡本分,用平常心,使人的存在,像“吃茶”那樣單純。

三、日本茶道的藝術美學

日本將茶文化尊崇爲一種美的宗教也就是茶道。茶道反映了日本的生活藝術和審美觀,西方人可以藉此理解東方文化和藝術之美。岡倉天心認爲,真正的美是通過在精神上完善那些不完美的事物才能得到的。茶對日本人而言,已經超出了飲品的概念,它變成對生活藝術的一種信仰,以及對純潔和精緻的崇拜。日本茶道的藝術美學主要包含3個方面的內容。第一,茶道使日本的建築風格逐漸轉向簡約樸素。第二,茶師認爲一個人如果不把自身引向美,那他本人就沒有資格接近美。茶師們不只是讓自己超越藝術家,更重要的是,他們要成爲藝術本身。這是一種對唯美主義的追求。第三,茶道對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影響,從起居習俗、服飾飲食、繪畫藝術到日本文學都有。

365極限挑戰日更營  Day  97

日本茶文化

日本茶文化

  導語: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爲客人奉茶之事。原稱爲“茶湯”。日本茶道和其他東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爲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爲分享茶食的儀式。現在的日本茶道分爲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但茶道一詞所指的是較早發展出來的抹茶道。下面爲大家帶來日本茶文化,快來看看吧。

  日本茶道的“茶室”,又稱“本席”﹑“茶席”,爲舉行茶道的場所。日本的茶室一般用竹木和蘆草編成。茶室面積一般以置放四疊半“榻榻米”爲度,約9-10平方米。小巧雅緻,結構緊湊,以便於賓主傾心交談。茶室分爲牀間﹑客﹑點前﹑爐踏達等專門區域。室內設置壁龕﹑地爐和各式木窗,一側布“水屋”,供備放煮水﹑沏茶﹑品茶的器具和清潔用具。牀間掛名人字畫,其旁懸竹製花瓶,瓶中插花,插花品種視四季而有不同。

  日本茶道的茶具因日本茶道源於中國,故而日本茶道的茶具也源於中國功夫茶具。其基本茶具與潮州功夫茶具一樣也分四大件:涼爐,煮水用的風爐;茶釜,煮水用的鐵製的有蓋大鉢;湯瓶,泡茶用的帶柄有嘴罐,稱“急須”;茶碗,盛茶湯用的瓷碗。

  另外,還有研磨茶葉的“茶磨”﹑夾白炭用的“火箸”;盛冷水的“水注”;盛白炭的“炭籃”;清潔茶具用的“水翻”;裝香用的“香盒”;沏茶時用於攪拌的“茶筅”;取茶粉用的竹製“茶勺”;擦拭茶碗的“茶巾”;盛茶葉末的“茶罐”;用三根大鳥羽毛製成﹑用於拂塵的“羽帚”;盛炭的“炭鬥”;盛爐灰的“灰器”;取水用的“水勺”等。

  日本茶道的用具名目繁多,不但有大小之分,還有“和物”(日本)與唐物(中國)﹑高麗物(朝鮮)之區別。

  品茗飲茶,自古講究器具使用。小巧精緻的茶具賞心悅目,自然不必多說,而使用大茶具也別有一番情趣。雖說北京曾出過著名的大碗茶,可要是和日本的大碗茶相比,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這種大碗茶產自奈良市西北著名的西大寺。那裏每年4月和10月的第二個週末,都會舉行“大茶盛式”活動。日語中“盛”是“器具”之意,“大茶盛”就是大茶碗的意思。這種大茶碗也真夠大的,高21釐米,直徑爲36釐米,周長107釐米,重達7公斤,堪稱茶具中的巨無霸。

  喝大碗茶要兩邊人幫忙。

  源自700多年前的施捨

  爲何要使用如此巨大的茶碗喝茶呢?據說在1239年,西大寺的高僧向寺院內的菩薩獻茶後,爲保佑“玉體安穩,萬民豐樂”,將剩下的供茶施捨給聚集在寺中的信徒們飲用。當時,茶葉大多從中國進口,是高級奢侈品,只有貴族和僧侶間才流行飲茶,而日本民間,茶是被當成包治百病的藥物使用的。

  施茶給衆人飲用時,因沒有足夠的茶具,就用一個大水盆盛滿茶水,一人一口,一直傳遞着喝下去。這樣的做法在信徒中受到好評,西大寺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後來,這種發放茶水給參拜寺廟的信徒喝的傳統就流傳下來,直到今天。西大寺使用的茶具依然保持着當年的模樣,成了日本獨一無二的大茶碗。

  長老在煎茶

  喝大碗茶戰戰兢兢

  現在,飲茶已成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習慣,但很多人仍然相信寺院的茶水能祛病除邪。西大寺每年春秋舉行的“大茶盛式”都人滿爲患,儘管門票4000日元一張,還是極難買到。儀式本身與其說是分發茶水,更像是宗教儀式表演。參加者被帶到鋪着榻榻米的日式房間,跪坐在上等待。寺院長老在衆僧侶簇擁下,神態莊嚴地緩緩踱進屋,開始講述大茶碗的來龍去脈。聽者正襟危坐,說者話音朗朗。然後,長老在衆人注視下煎煮茶水。茶有兩種,一種是煎茶,即把茶葉投入開水直接煎熬;還有一種是日本特有的抹茶,先把烘乾的茶葉粉碎,然後加入開水攪拌成糊狀。喝茶時5人一組,分得一個大茶碗。長老用長長的'茶勺象徵性地向碗裏注入茶水後就可飲用了。

  由於茶碗又大又重,一個人單獨喝茶實在困難,需要兩邊的人協助才能捧起茶碗。喝茶時,頭幾乎要全部埋進碗中,從正面看,根本就瞧不見喝茶人的臉。由於緊張,不少人喝大碗茶時戰戰兢兢。據說,每年都有人把茶碗滑落,被大碗茶搞得狼狽不堪。

  日本茶文化

  日本跟我國一樣都是亞洲國家,而且日本與我國的淵源甚深,日本以前的名字叫倭國,日本的很多文化和技術都是從我國流傳過去的,如日本的紡織技術、造船技術、金工技術、文字,醫術、天文曆法、儒家思想、茶文化等。

  日本的茶道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紀,但是日本茶文化是源於中國的,早在唐朝時日本僧人最澄將茶種帶到了京都比睿山;後來南宋時期日本僧人榮西也在天台山研習佛法並修學茶藝,寫成了著名的《吃茶養生記》,而後茶這種飲料就在日本生根發芽了。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爲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爲一爐,成爲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成爲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範和理想。”

  日本茶道的起源和發展,可分爲三個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在隋唐,中國茶文化入“經”成“道”,有多批日僧前來留學,給日本帶回了中國的佛與茶,始展日本茶文化“東方第一枝”。

  第二階段在兩宋,中國禪茶文化日漸成熟繁盛,此時,“取經”的日僧絡繹不絕,名僧容西兩次入宋,居留中國達二十四年之久,帶回了禪味濃烈的中國茶道,並將圓悟禪師的《碧巖錄》和“茶禪一味”的墨寶帶回日本,自己又撰著《吃茶養生記》,由此成爲日本佛教臨濟宗的祖師和日本茶道的先驅者。

  第三階段在明清,在中國禪宗教義和“禪茶一味”的理念刺激和引導下,一種以嶄新的精神和形式出現的茶道——草菴茶,在日本茶文化史上掀開了輝煌的一頁,先驅者便是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珠光曾跟隨一休大師參禪,經過艱苦的,最終成爲一休大師的弟子,並從大師那裏得到了圓悟克勤的的墨跡。珠光將之運用於茶道,開拓出了日本茶道茶禪結合的新境界,這便是“墨跡開山”典故的由來。圓悟克勤的墨跡成了禪茶結合的最初標誌,也是日本茶道界的最高寶物,人們走進茶室,都要在墨跡前跪下行禮,以示對圓悟的敬意。由此,珠光被確立爲日本茶道的開山,曾提出過“謹敬清寂”爲茶道精神;後來千利休繼承茶道,而後以“和、敬、清、寂”四字爲原則,併成爲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爲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

;

日本茶道簡介

  日本茶道日本茶道簡介茶道也叫作茶湯,自古以來就作爲一種美感儀式受到上流階層的無比喜愛。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簡介,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簡介

  和、敬、清、寂,日本茶道的四諦、四規、四則。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茶道思想的主旨爲:主體的“無”,即主體的絕對否定。而這個茶道的主旨是無形的。作爲“無”的化身而出現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們是“無”派生出的四種現象。由這四個抽象的事物又分別產生了日本茶道藝術成千上萬種的表現形式,如茶室建築、點茶、道具、茶點等。

  一期一會,出自江戶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論《茶湯一會集》。井伊說: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爲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覆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爲我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

  獨坐觀念,出自井伊弼的《茶湯一會集》。面對茶壺一隻,獨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靜思此時此日再不會重演,此刻茶人的心裏不禁泛起一陣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實感。茶人此時的心境可稱爲“主體的無”。茶事成了佛事,茶人成了僧人,茶室成了佛堂。

  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的第十五代傳人、裏千家流派家元千宗室先生在其所著《“茶經”於日本茶道史上的意義》一書中指出:“中國的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頭,被後世尊爲‘茶聖’的唐代陸羽的《茶經》,是中日兩國人所共奉之最早和最高的經典著作。不僅日本的茶種、種茶、製茶、煮茶、飲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於中國,而且中國的文人、僧侶於飲茶時所形成的‘他界觀念的意境’,那種對幽潔、高遠情趣的體味和追求.也提供了日本茶道精神的原型。中國古代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均對日本茶道的理念和世界觀有深刻影響。

  日本茶道的程序

  日本茶道是必須遵照規則來進行喝茶活動,而茶道的精神,就是蘊含在這些看起來繁瑣的喝茶程序之中。進入茶道部,有身穿樸素和服,舉止文雅的女茶師禮貌地迎上前來,簡短地解說:進入茶室前,必須經過一小段自然景觀區。這是爲了使茶客在進入茶室前,先靜下心來,除去一切凡塵雜念,使身心完全融入自然。開宗明義的一番話,就能領略到了正宗茶道的不凡。

  然後在茶室門外的一個水缸裏用一長柄的水瓢盛水,洗手,然後將水徐徐送入口中漱口,目的是將體內外的凡塵洗淨,然後,把一個乾淨的手絹,放入前胸衣襟內,再取一把小摺扇,插在身後的腰帶上,稍靜下心後,便進入茶室。日本的茶室,面積一般以置放四疊半“榻榻米”爲度,小巧雅緻,結構緊湊,以便於賓主傾心交談。茶室分爲牀間﹑客﹑點前﹑爐踏等專門區域。室內設置壁龕﹑ 地爐和各式木窗,右側布“水屋”,供備放煮水﹑沏茶﹑品茶的器具和清潔用具。牀間掛名人字畫,其旁懸竹製花瓶﹐瓶中插花,插花品種和旁邊的飾物,視四季而有不同,但必須和季節時令相配。

  每次茶道舉行時,主人必先在茶室的活動格子門外跪迎賓客,雖然進入茶室後,強調不分尊卑,但頭一位進茶室的必然是來賓中的一位首席賓客(稱爲正客),其他客人則隨後入室。來賓入室後,賓主相互鞠躬致禮,主客面對而坐,而正客須坐於主人上手(即左邊)。這時主人即去“水屋”取風爐﹑茶釜﹑水注﹑白炭等器物,而客人可欣賞茶室內的陳設佈置及字畫﹑鮮花等裝飾。主人取器物回茶室後,跪於榻榻米上生火煮水,並從香盒中取出少許香點燃。在風爐上煮水期間﹐主人要再次至水屋忙碌,這時衆賓客則可自由在茶室前的花園中散步。待主人備齊所有茶道器具時,這時水也將要煮沸了﹐賓客們再重新進入茶室﹐茶道儀式才正式開始。主人一般在敬茶前,要先品嚐一下甜點心,大概是爲避免空肚喝茶傷胃,而且抹茶可能會比較苦,所以先品嚐一下點心,可以避免抹茶的苦澀。

  敬茶時,主人用左手掌託碗﹐右手五指持碗邊﹐跪地後舉起茶碗,恭送至正客前。待正客飲茶後,餘下賓客才能一一依次傳飲。飲時可每人一口輪流品飲,也可各人飲一碗,飲畢將茶碗遞迴給主人。主人隨後可從裏側門內退出,煮茶,或讓客人自由交談。在正宗日本茶道里,是絕不允許談論金錢、等世俗話題的,更不能用來談生意,多是些有關自然的話題。

  日本茶道的主要流派

  表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爲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嶺宗左。其總堂茶室就是“不審庵”。表千家爲貴族階級服務,他們繼承了千利休傳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統閒寂茶的風格。

  裏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爲千宗旦的小兒子仙叟宗室。裏千家實行平民化,他們繼承了千宗旦的隱居所“今日庵”。由於今日庵位於不審庵的內側,所以不審庵被稱爲表千家,而今日庵則稱爲裏千家。

  武者小路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爲千宗旦的二兒子一翁宗守。其總堂茶室號稱“官休庵”,該流派是“三千家”中最小的一派,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而命名。

  藪內流派:始祖爲藪內儉仲。當年藪內儉仲曾和千利休一道師事於武野紹鷗。該流派的座右銘爲“正直清淨”、“禮和質樸”。擅長於書院茶和小茶室茶。

  遠州流派:始祖爲小堀遠州,主要擅長書院茶。

  野村派:野村派是三千家之外的流派,因其風格隨意性,更趨向於下層社會人士,並更助於交流和推出發展,此派是由野村休盛所創。

  新石流派:石州流屬於日本茶道“江戶諸流派”中“石州流系”,對後世影響頗大,並曾佔據過一定地位,尤其是在江戶時代,風格獨特,別具一格。創始人片桐貞信,片桐本家,在江戶時代,吸收千家系的茶風而建立的流派。

 

日本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體現了日本由內而外的文化內涵,茶道的內在靈魂源於中國道家的“天人合一、清靜無爲、無所不容”,這一精神的有形體現就是和、敬、清、寂。而茶道整個的外化形式卻又處處透射出禪宗意味。

日本茶道源於中國。日本自古沒有自生茶樹,是由當時的遣唐使者空海、最澄大師從大唐帶回日本。歷代日本禪僧和茶人的不斷努力和變革,形成了流傳至今的日本茶道。大唐盛世李唐統治者以老子後人自居,大揚道教。而同時,唐太宗又派玄奘西去取經,宏揚佛法。因此佛、道地位相當。日本茶道形成同時受到道家“天人合一、清靜無爲、無所不容”與佛教“茶禪一味”的禪宗儀式感的深刻影響。

道家的這些核心思想被日本茶道充分詮釋。日本茶道提倡崇尚自然,崇尚樸素;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平衡之道;提倡靜心品茶才能感受真味;提倡無所不容的“空與無”。茶室又叫“空之屋”。茶室裏除了基本的審美需求外,不放置任何多餘的物品,刻意留下一些“空”的地方,讓茶人靜心去感受無限包容的“空”。

日本的茶道從進茶室到品茶的整個過程都都滿儀式感,茶室以及茶室中所用的茶道器皿都透着一股禪意。這是因爲,茶道原本就來源於禪宗儀式。在日本所有偉大的茶師都是禪的弟子,早期佛教弟子爲了克服長期打坐帶來的疲倦,養成了飲茶提神的習慣。同時僧人們又以奉茶的方式來表達對佛教高僧的敬意,隨着歷代的發展與演變禪宗則將這一理想付諸了實踐。

千利休曾說過:“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舍小我而融入天地之中,其靜寂無爲,所示正是茶之正道。爲飽享茶禪一味之達人所必見。”這段話充分體現了日本茶道的靈魂源於中國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而日本茶道處處體現的儀式感又透射出中國禪宗味道。

日本留學須知的茶道文化

  說起日本茶道,大家都知道它跟我國的茶道相比絲毫不遜色。日本茶道不止是一種生活藝術,更是一種可貴的精神,現在就跟隨出國留學一起來了解日本茶道的詳情吧,歡迎大家閱讀。

  日本的茶道源於中國,卻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蘊。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成爲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範和理想。”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

  茶道是一種包含了許多技藝與複雜的程序的生活藝術,從看似簡單實則很講究的茶具的沖洗,茶水的烹製,到沏茶、賞茶、聞茶、飲茶,每一步講究的都是一種精緻與唯美。走進一間茶館,品上一小碗經過一步步細心熬製的茶水,再煩悶壓抑的內心也能純淨安靜下來。茶道不僅是修身養性、提高生活品位的藝術,更是增進友誼的途徑,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品茶能夠靜心安神,可以體現“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同時與佛道儒的“內省修行”的思想相得益彰。茶道精神作爲茶文化的關鍵,其本身就是一種靈魂的載體。

   茶道觀點: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奉行的四諦、遵循的四規、堅守的四則。這四個字是對日本茶道所有精神內涵的高度概括。只要一說到茶道人們從內心聯想到的情景意蘊其實就是這四個字的抽象意念。

  在日本,茶道的主要思想宗旨是:主體的“元”即主體的絕對否定。這個茶道的主旨是無形的。作爲“無”的化身而出現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們是“無”泊出生的四種現象。隨着時間的發展從上面所說的幾個內容中衍生出了日本茶道的種種優秀的技藝。

  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當我們進入茶室之中品嚐一碗茶時,無論是客是主“請先”“請慢用”以及種種的言詞,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蘊含的“和”之意。

  說到敬,則是對於長輩的尊敬,同時也代表了對於友人與同濟間的敬愛。以和而敬,從此開始便展開了茶道的真隨。

  清,則是清淨、清潔的意思,也是茶道的種種禮儀,做法中十分強調的部分。

  寂乃是茶道中的美的最高理念,在求取“靜”的同時,能觀察自己知足的內心,在深沉的思索中讓自己內心沉澱,是禪學中所生之思想,也是對於人生的最佳解答。

   飲茶程序

  日本茶道是必須遵照規則程序來進行喝茶活動。而茶道的精神,就是蘊含在這些看起來繁瑣的喝茶程序之中。

  茶道品茶很講究場所,一般均在茶室中進行。接待賓客時,待客人入座後。由主持儀式的茶師按規定動作點炭火、煮開水、沖茶或抹茶,然後依次獻給賓客。

  客人按規定須恭敬地雙手接茶,先致謝,爾後三轉茶碗,輕品、慢飲、奉還。點茶、煮茶、沖茶、獻茶,是茶道儀式的主要部分。需要專門的技術和訓練,飲茶完畢,按照習慣,客人要對各種茶具進行鑑賞,讚美一番。最後,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別,主人熱情相送。

   茶道精神

  “一期一會”一詞出自江戶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論《茶湯一會集》。井伊說: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爲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覆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爲我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

  由此可見,茶道是一場靜心清魂的佛事。茶人不愧爲在家的僧人。茶室可比作寺院的佛堂。所以,日本茶道思想是茶與禪的融會貫通。茶中有禪理,禪理又在品茶中深刻體會到。

   茶道影響

  日本茶道起源於中國的茶文化。中國的茶文化傳入日本後,經過幾代日本茶人的潛心研究和改革創新,逐步形成了集宗教、倫理、美學等爲一體,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體系。茶道作爲日本民族文化的代表,不僅影響了日本國民的精神文化、建築風格、陶藝製造和飲食文化,還在其生活習慣、服飾、繪畫、插花甚至文學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沒有茶道,就沒有日本文化史。研究茶道,對於瞭解日本文化、日本社會有重要作用。

日本的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從唐代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就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開始種植茶樹,製造茶葉。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確提出 “和、敬、清、寂”爲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於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稱之爲日本“茶道四規”。和、敬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通過飲茶做到和睦相處、互相,以調節人際關係;清、寂是指環境氣氛,要以幽雅清靜的環境和古樸的陳設,造成一種空靈靜寂的意境,給人以薰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別是禪宗)色彩很濃,並形成嚴密的組織形式。它是通過非常嚴格、複雜甚至到了繁瑣程度的表演程式來實現“茶道四規”的,較爲缺乏一個寬鬆、自由的氛圍。 平安時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和尚,將中國的茶樹帶回日本,並開始在近畿的阪本一帶開始種植,這就是日本栽培茶樹的開始,到了鎌倉時代,神僧榮西在中國學到了茶的加工方法,還將優質茶種帶回日本傳播,他於公元1211年寫成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生記》。 中國的茶文化來自平民大衆的日常習俗,而日本則恰恰相反,飲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間的資本主義改革。茶在剛剛傳到日本的時候完全屬於奢侈品,只有皇族,貴族和少數高級僧侶纔可以享受,茶道被當做一種高雅的先進文化而侷限在皇室周圍,內容和形式都極力模仿大唐。自鎌倉時代開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養生記》的影響,將茶尊奉爲靈丹妙藥的情況越來越普遍。而茶葉種植的高速發展也爲茶走入平民家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段時間,飲茶活動以寺院爲中心開始逐漸普及到民間。 與中國發酵茶葉的方法不同,日本茶將蒸過的茶葉自然乾燥,研成粉末,這樣的茶葉就稱爲“抹茶”。到室町時代,畿內的茶農爲了對茶葉評級而舉行品茶會,由這種茶集會發展成爲許多人品嚐茶葉的娛樂活動,並發展了最初的茶道禮儀。這一時期,“鬥茶”成爲茶文化的主流,遊藝性爲其主要特點。後來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對鬥茶進行了提煉,爲向宗教性質的“書茶院”過渡做了鋪墊。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他隱居的京都東山建造了“同仁齋”,地面用榻榻米鋪滿,一共用了四張半。這種鋪滿榻榻米的室內設計爲後世所借鑑,由此形成了各式各樣的“茶室”。此前的鬥茶會都在較大的空間舉行,顯得喧鬧而不注重禮儀;而“同仁齋”將開放式的,不固定的空間進行了縮小和封閉,這就給茶道的形成創造了穩定的室內空間。這種房間稱爲書院式建築,在其中進行的茶會就稱爲“書院茶”。“書院茶”要求茶室絕對肅靜,主客問答簡明扼要,從而一掃鬥茶的雜亂之風。書院茶完成了將外來的大唐文化與日本文化相結合的任務,並且基本確立了現代日本茶道的點茶程序。總之,到了室町時代末期,茶道的誕生就是遲早的事情了。 茶會通常在一間簡樸幽雅的茶室中進行,茶室的門通常是一扇活動的小矮門,赴會客人須躬身而入以示謙遜,主人跪坐在門前迎接以示尊敬。茶室內懸掛有禪意的字畫、桌上擺有插花供客人欣賞,整體給人以親切、高雅的感覺。室內設有燒水用的陶製炭爐和茶壺、茶碗及各種飲茶用具。

你知道日本茶道文化嗎?它有哪些特點?

如果你喜歡喝茶那麼你就是了解茶的文化,如果你不喜歡喝茶那麼也恭喜你,也可以從中學到很多,總所周知日本茶道不是那種一鳴驚人的那種,只是喜歡喝茶的人對茶的完美理解而已,每一個人對茶的理解或許都不一樣,所對應的也就不一樣,雖然在書中查找的日本茶道的文化可能會有很多,實際上在這上面並沒有很具體的說出來,雖然他們喜歡喝茶,那麼茶的歷史文化你瞭解嗎,那麼就讓我帶你們一起一探究竟。

據說那些日本人對生活以及討論那些事的時候,他們對於茶的傳統思想就表達着一個“和”,爲什麼是“和”字呢?因爲他們最注重的就是文化修養了,比如說講究理念和在方法的時候,尤其是生活有儀式感的,在當初由鑑真設置祭壇的時候,早就把茶樹帶到了上層人數,所以慢慢的傳入後代,全世界的茶都是來源於中國的源地,尤其是他們所說的“茶和祭壇合二爲一”,是日本茶道上流傳到現在,這一點我想大家都不會去反對的,茶就是中國的故鄉,而在其中也是密不可分的關係。

看看國內之前的茶樓,都是存在着新鮮製作的茶,日本茶道也有着不同煮茶的高手,清楚地說就是日本人有着自己的茶道文化,不得不說他們的文化能做得更好,這一點是可以值得我們去學習的,雖然茶是是從中國傳出來的,但是真正的茶是從日本傳出來的,他們要把茶文化傳揚到極致,而且也很好的注重他們的茶道修養,能讓茶道文化如此的傳承下去,這一點值得我們去學習。

對於那些茶的製作過程,我們不得不去驚歎人家的仔細是有多麼的驚訝。

日本茶道文化的內涵與含義

  日本茶道是日本的茶愛好者所尊崇的茶道禮儀的簡稱.日本茶道文化中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日本獨特的審美特徵。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日本茶道文化的內涵與含義,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文化的內涵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爲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爲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

  千利休居士曾經說過“和敬清寂”這四個字就是茶道的根本。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當我們進入茶室之中品嚐一碗茶時,無論是客是主,“請先”,“請慢用”以及種種的言詞,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蘊含的“和”之意。

  說到敬,則是對於長輩的尊敬,同時也代表了對於友人與同濟間的敬愛。以和而敬,從此開始便展開了茶道的真隨。

  而清,則是清淨,清潔的意思,也是茶道的種種禮儀,做法中十分強調的部分。

  由清而靜,也就是所謂的“靜寂”,就如在不受外界干擾的寂靜空間裏,內心深深的加以沉澱的感覺。而寂乃是茶道中的美的最高理念,在求取“靜”的同時,能觀察自己知足的內心,在深沉的思索中讓自己內心沉澱,此乃是禪學中所生之思想,也乃是對於人生的最佳解答。

  日本茶道文化有着其獨特的美學屬性,共有七大美:缺陷、簡素、枯槁、自然、幽玄、脫俗、靜寂。

  日本的茶道藝術的思想背景爲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禪。它是以禪的宗教內容爲主體,以使人達到大徹大悟爲目的而進行的一種新型宗教形式。在日本,歷代大茶人都要去禪寺修行數年,從禪寺獲得法名,並終生受禪師的指導,但在他們獲得法名之後並不留在禪寺,而是返回茶室過着茶人生活。茶人的生活近似常人的生活,近似藝術家的生活。所以說,茶人雖通過禪宗學習到了禪,與禪宗持有法嗣關係,但茶道有其性,是存在於禪寺之外的一種“在家禪”。

  茶道的流程主要分爲、觀賞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濃茶、後炭、薄茶、退出、銜接等過程,其中濃茶是最爲重要的一環,而具體方式則根據不同的茶道流派而有所不同。

  至於日本茶道的道具可以分爲廣義和狹義。廣義的茶道具包括接待用器具、茶席用器具、院內用器具、洗茶器用器具;狹義的茶道具則僅僅是指涼爐、茶碗、茶杯、茶壺、茶釜、茶勺、茶入(茶瓶),甚至有人將茶碗本身稱爲茶道具。

  在日本,最純正的茶道被稱之爲“草菴茶”。草菴茶的茶道是對高貴、財富、權利的徹底批判,以及對低賤、貧窮的新的價值發現與價值創造。

  日本茶道文化的含義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結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規範,是日本人心靈的寄託。如今,有五百年曆史的茶道迎來了空前的繁榮期。茶室、茶亭遍及日本各地;茶室,茶會已成爲各種文化活動中的一個主要項目;千姿百態的茶道具成爲日本美的象徵。有關茶道文化的電影、電視片、美術展、著述比比皆是;從事茶道活動的人口達五百晚之多。

  日本在經濟上製造奇蹟,在世界上引起了人們對其文化背景的探求。同時,日本爲增進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也積極的宣傳自己的文化,日本人首先向外宣傳的便是茶道。茶道是我們瞭解日本文化,理解日本人的一條捷徑。但是,茶道對於外國人實在是一種難解的文化現象。沒有接觸過茶道的人不理解茶道是理所當然的。即使參觀過茶道表演的人也入五里霧中,找不出說明它的合適語言。

  試圖將此歸納爲三個原因:容括性、無形性、侷限性。茶道的內容是豐富的,她幾乎將東方文化的所有內容都囊括在一個小小的茶室裏。在思想方面,它含有神仙思想、道教、陰陽道、儒教、神道等;在形式方面,它包括建築、庭院、書畫、雕刻、禮儀、插花、漆器、陶器、竹器、烹飪、縫紉等內容。茶道被稱爲是應用化了的哲學,藝術化了的生活。茶室中間展現的是一個活龍活現的“小東洋”。由此,我們很難給它下一個定義。而且,茶道是一種活的藝術,我們很難抓住它的形體。茶道藝術是通過茶事來成立的,但茶事一完,一次藝術的創作就消失了。

  研究茶道,我們不可能象鑑賞一副繪畫那樣靜觀和思索,我們必須隨着茶事的進展去捕捉瞬間的現象。但在瞬間與瞬間之間不僅留下了許多空隙,而且,我們常常會被那一個個細小的現象迷住,很難勾勒出茶事的全貌。再有,茶道與音樂、舞蹈、繪畫等常見的藝術形式不同,表演者與鑑賞者和合成一體的、不能區分的。要是真正體會茶道的妙處,必須親自參加茶事。但是當好一個主人需要常年的修行,即使相當一個客人也是很不容易的。茶道修行重視實踐,反對依靠書本,這就要求每個茶道研究者必須是茶道藝術的實踐者。這就給外國人對於茶道的理解設下重重難關。

  由於茶道不同與其他藝術的自賞性格,使茶道自己一直缺少自稱爲藝術的自信。多少年來,致力於茶道實踐的人層出不窮,而作爲旁觀者,冷靜的思考、研究於茶道藝術的人卻十分罕見。給茶道下定義,全面地論述茶道,是近年來纔有的新事物。

茶藝師談日本茶道

茶藝師談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爲客人奉茶之事。原稱爲“茶湯”(茶湯、茶の湯)。日本茶道和其他東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爲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後來才成爲分享茶食的儀式。日本茶道分爲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

  據日本國家旅遊局網站報道,在日本的傳統藝術中,有兩樣是能讓人心神安寧、豐富心靈的,這就是日本的茶道和花道。品茶、插花等看似平常的行爲,如果深諳傳統禮儀,就會成爲思索人類在自然中的定位、人生之意義的契機,引領你進入一個從未體驗過的、非凡的精神世界。今天,我就帶您來了解一下日式茶道的玄妙之處。

  邀請客人,沏茶、請客人品嚐簡單的點心被稱爲"茶之湯"."茶之湯"中使用的是抹茶,即將乾燥的茶葉碾碎成粉末狀。"茶之湯"時,將抹茶放入茶碗,注入熱水攪拌。茶道並不單是飲茶的技藝。如果不想拘泥於茶道的規矩,只想輕鬆地品味"茶之湯"的氛圍,只要到茶葉專賣店中購買品茶用的簡單茶具就可以了。

  所謂"茶道"乃是通過"茶之湯",修養身心,探究與人交往的禮儀之道。也是一種燒水、沏茶、品茶的藝術之道。茶道思想的根本是主人與客人融爲一體。即茶道的目的是在茶室這一寂靜的空間中,通過與他人進行心平氣和的心靈交流,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昇華精神。因此,茶碗、茶壺等品茶道具、茶室中裝飾的"掛軸"(日式房間裏掛於牆上的字畫或畫卷)、插花、與茶一起品嚐的點心、懷石料理等,各自富有藝術性的同時又不相互衝突,而只是構成整體的一分子,彼此和諧共存。

  "珍惜一生僅一次的相遇"

  茶道作爲一種涉及廣泛領域的"綜合藝術",其宗旨由誕生於室町時代(1338-1573)的是茶人千利休(1522-1591)集大成而形成的。利休將禪的精神引入"茶之湯",排斥奢華的道具和日常器皿,重視追求純淨的精神境界。茶道中最重要的教誨是"珍惜一生只有一次的相遇"(即日語的"一期一會").茶道中最尊崇的是珍惜此時此刻,給予對方最高的款待。茶道的精神穿越時空,爲後人所傳承。通過表千家、裏千家、武者小路千家及其分支的各派流傳至今。

  茶室"躙口"所表現的"平等精神"

  舉辦茶會的茶室中,有個被稱爲"躙口"的、供客人使用的.狹小出入口。高66釐米、寬63釐米,就連身材矮小的人,要進入茶室也必須彎腰屈膝。也就是說任何人進入茶室,都必須低頭。

  茶室中,人們對彼此充滿了感激之情,作爲一個真正的人彼此真誠相待,品嚐一碗清茶。茶室的"躙口"訴說了一種"平等精神"進入茶室之前,拋去身份的高低貴賤,迴歸本色。

  "茶之湯"與懷石料理

  "茶之湯"中,喝茶之前品嚐的簡單料理被稱爲"懷石".懷石原本是指宛如懷着溫熱的石頭般,溫暖腹部以此抵抗飢餓感的粗茶淡飯。但是如今其意思已經完全脫離了"款待客人"的本意,而是指用於品茶的零食。分別放入盤上的少許飯菜稱爲"點心",人們經常將其誤認爲是中國菜的"點心",這裏是指附蓋套盒中盛放的少許米飯和配菜。

  輕盈、透明、純白的廊空間,厚重、滄桑、灰暗的舊建築,一場雪後,這家由傳統四合院改建,名爲水墨軒的茶空間裏,一羣愛茶人在制菓人張學梅的帶領下,正在學做和菓子。

  “和菓子是日本茶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日本茶道的儀軌裏,是先吃和菓子再品茶。”張學梅一邊拿出製作和菓子的傢什,一邊介紹說,日本茶道里的抹茶採用的是蒸青綠茶,先吃點和菓子,可以維持身體糖分的平衡,有養生的功能。另外,日本茶道,以裏千家爲例,茶器多以大漆器等爲主,顏色偏暗,和菓子顏色鮮豔,又有季節特點,能與周圍環境相適宜。“比如現在,符合節令特點的和菓子,能給冬天帶來溫暖的感覺。”

  荏苒間已是冬日。“季節更替,和菓子是這四季人生幻變的生活物語,最重要的就是反映節氣。”說着,張學梅打開糯米粉,稱重,再加入相應比例的水調勻,糊狀之後裹布上鍋蒸。等待間隙,她講起了和菓子的前世今生。

  菓子是日本傳統糖果糕點的統稱,主要使用糖、米、糯米、小麥粉等食材作爲原料,再添加不同口味加工而成。和菓子是相對於明治時代後期,由歐洲新引進的洋菓子而言區分的。在日本,和菓子完全融入人們的生活,人們喜悅、悲傷都可以從和菓子裏尋求愉悅和慰藉。在日本,人們從出生、入學、畢業、就職等關鍵時刻,都會吃相應的和菓子。

  茶道中的和菓子也有獨特之處。“在儀式感很強的日本茶道里,和菓子只是配角,不能喧賓奪主。”張學梅說,符合時節是首選標準,二是要適宜茶會環境,三是擺放要美觀,從菓子的尺寸、克數,到菓子器的顏色,都要與茶會和諧統一。“另外,茶道菓子不宜太甜膩,以免影響口腔對茶的感受。”

  在張學梅看來,和菓子是五感的藝術,視覺、味覺、嗅覺、聽覺、觸覺身心皆享受。不僅取材時令,命名也是如此,且造型多取材大自然中的花卉。“菓子從誕生之日起就與節令息息相關,比如秋末冬始,我們要做的和菓子就是着錦菊和霜染金團。”說着,她取出紅豆沙,指導大家搓成湯圓大小作餡兒。然後取來蒸熟的糯米粉,加上相應比例的粘米粉來做外皮,再取從植物中提取的色素上色。

  菓子的五感藝術,全憑職人手工製作,在菓子業界有着專有名詞“手形物”來形容。果然,張學梅僅憑一根三角木,用手上的技巧功夫,片刻,一朵栩栩如生的菊花就誕生了,是爲着錦菊。水墨軒主人孫小雁也在張雪梅的指導下,製作了一個着錦菊。“雖然成品有點拙,但自己親手來做,在初冬時節,一朵盛開在手上的菊花,還是讓人覺得挺有成就感的。”孫小雁說。

  古樸的茶臺上,五彩繽紛的和菓子,和着茶香,讓這方融傳統與現代爲一體茶空間充滿着濃濃的冬日暖意。

;

標籤:日本 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