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茶道的基本程序

茶道的基本程序

1、溫杯,把茶壺放入茶洗中,用沸水燙洗,再用茶夾將茶杯放入茶洗中,接着用沸水燙洗;

2、洗茶,取出茶壺茶杯,用茶匙將茶葉投入茶壺中,注入開水,3~10秒後倒掉茶湯;

3、泡茶,繼續往茶壺中注入開水沖泡,蓋上壺蓋燜泡3~7分鐘。

1、溫杯,把茶壺放入茶洗中,用沸水燙洗,再用茶夾將茶杯放入茶洗中,接着用沸水燙洗;

2、洗茶,取出茶壺茶杯,用茶匙將茶葉投入茶壺中,注入開水,3~10秒後倒掉茶湯;

3、泡茶,繼續往茶壺中注入開水沖泡,蓋上壺蓋燜泡3~7分鐘。

1. 打水燒開

在茶道中,首先需要將水燒開,這樣才能泡出好的茶湯。在泡茶之前,先將茶具加熱,然後將滾燙的水倒入茶碗中,讓茶碗變得溫暖。

2. 準備茶具

茶道中的茶具有很多種,每一種都有其各自的特點。需要根據所選茶具來準備好各項用具,如茶盤、茶筅、茶葉、茶勺、水壺、茶碗等。

3. 準備茶葉

茶葉的品種和質量對茶道有着很大的影響。在製作茶湯的過程中,需要精選優質的茶葉,並按照一定的比例將其放入茶具中。

4. 沏茶

將熱水倒入茶碗中,將茶葉放入茶碗中,將茶筅細心地攪拌幾下,讓茶葉和水充分混合。看到茶葉浮在上面時,可以慢慢地將茶筅從茶碗中取出,將剩下的茶湯倒入茶杯中。

5. 點心

在泡茶的過程中,通常還需要準備一些點心來陪伴茶湯,如糕點、水果等。品嚐茶湯和點心是茶道中樂趣之一。

6. 收拾

茶道過後,要將茶具清洗乾淨,並將其存放在乾燥的地方。茶道中很注重清潔和細節,應該注意做好整理和清潔工作。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藝的基本流程爲清洗雙手、欣賞器具、燙杯溫壺、馬龍入宮(投茶)、燙洗茶葉、正式沖泡、春風拂面、封壺、分杯、玉液回壺、分壺、奉茶、聞香、品茗、收具、清潔等,茶藝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記憶,需要不斷的積累以及實際,從而方可正確掌握。

茶藝的基本流程:

1.淨手和欣賞器具

也就是洗手,喝茶衛生很重要,先引茶人荷,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的瓷器或宜興的紫砂壺爲上,這個都是爲了喝茶前有個放鬆心情的準備。

2.燙杯溫壺

就是把茶葉器具都用開水沖洗一次,目的也是爲了衛生清潔,同時給茶具預熱,這樣出來的茶的味道更香,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也有朋友說這叫潔具提溫。

3.馬龍入宮

把茶葉放到器具裏,也就是放茶過程到茶壺裏,名字叫的好聽,程序簡單,表演可以適當加入花式,更具有茶韻。

4.洗茶

將沸水倒入壺中,讓水和茶葉適當接觸,然後又迅速倒出。目的是爲了把茶葉表面的不清潔物質去掉,還有就是把沒炒制好的茶葉過濾掉。

5.沖泡

把沸水再次倒入壺中,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別一次把壺倒滿,茶道的程序其實也只是好看而已,只有這步纔是平時大家常用的,表演上有即所謂“鳳凰三點頭”,向客人示敬。

6.春風拂面

完全是表現技巧美觀需求,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把浮在上面的茶葉去掉,爲的是隻喝茶水不要讓上面浮的茶葉到口中。

7.封壺

蓋上壺蓋,保存茶壺裏茶葉沖泡出來的香氣,用沸水遍澆壺身也是這個目的。

8.分杯

準備喝茶開始的步驟,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9.玉液回壺

輕輕將壺中茶水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給人精神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刺激,簡單點說就是給客人每人一杯茶。

10.分壺

然後將茶湯分別倒入每個客人的聞香杯,茶道的程序茶斟七分滿,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11.奉茶

把杯子雙手送到客人面前注意倒茶禮儀,以茶奉客的中國古代禮儀之本。

12.聞香

這個是客人開始獨自感悟的步驟,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最好能有陶醉狀,表示對主人茶的欣賞和讚歎。

13.品茗

現在終於可以喝茶了,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然後放下,可以在談話交流期間繼續如此,顯示茶在交流中的地位和必不可少身份。

結語:

茶道操作流程就是以上介紹的這樣,每一個泡茶步驟都是有講究,有含義的,雖然我們日常飲茶不需要這樣繁瑣的步驟,但是在接待來賓或是茶藝表演時都應該將其做到位。

暱茶網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茶道的順序

茶道的順序是:洗壺、沖泡、分杯、分壺、奉茶、聞香和品茗。

洗壺是把茶葉器具都用開水沖洗一次,目的也是爲了衛生清潔,同時給茶具預熱,這樣出來的茶的味道更香,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分杯是準備喝茶開始的步驟,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分壺是將茶湯分別倒入每個客人的聞香杯,茶道的程序茶斟七分滿,表示對客人的尊敬;奉茶是把杯子雙手送到客人面前注意倒茶禮儀;聞香是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品茗是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然後放下。

擴展資料

中國茶道文化的歷史發展:

中國飲茶是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秦漢時期,飲茶之風逐漸傳播開來,而到三國時,不僅上層權貴喜歡飲茶,而且文人也以茶會友。當時的飲茶方式,是將做好的茶餅灼成赤,然後打碎成末,過篩入壺煎煮,加上調料,然後煮透飲用。

南北朝時,由於僧侶們提倡坐禪的時候飲茶,使飲茶日益普及。當時,不僅一些文人墨客習慣於用茶來幫助思考,而且上層統治者也把飲茶作爲一種高尚的生活享受。隋唐時期,不僅士大夫和貴族階層喜愛飲茶,而且普通老百姓也把茶作爲日常飲料。

唐代的飲茶方式比早先的飲茶方式更加講究,那時的人們喝的是經蒸壓而成的餅茶。在煮茶前,先用高溫持以火,並經常翻動,烤好的茶爰趁熱包好,以免香氣散失,當餅茶冷卻後再研成細末。在元代,飲茶的形式和方法大致沿襲了宋代的習俗,待客用茶提倡清茗伴茶點和茶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道

                        百度百科-中國茶道

茶道的程序順序

茶道的基本順序

第一道淨手和欣賞器具:也就是洗手,喝茶衛生很重要,先引茶人荷,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的瓷器或宜興的紫砂壺爲上,這個都是爲了喝茶前有個放鬆心情的準備。

第二道燙杯溫壺:就是把茶葉器具都用開水沖洗一次,目的也是爲了衛生清潔,同時給茶具預熱,這樣出來的茶的味道更香,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也有朋友說這叫潔具提溫。

第三道馬龍入宮:把茶葉放到器具裏,也就是放茶過程到茶壺裏,名字叫的好聽,程序簡單,表演可以適當加入花式,更具有茶韻。

第四道洗茶:將沸水倒入壺中,讓水和茶葉適當接觸,然後又迅速倒出。目的是爲了把茶葉表面的不清潔物質去掉,還有就是把沒炒制好的茶葉過濾掉。

第五道沖泡:把沸水再次倒入壺中,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別一次把壺倒滿,茶道的程序其實也只是好看而已,只有這步纔是平時大家常用的,表演上有即所謂“鳳凰三點頭”,向客人示敬。

第六道春風拂面:完全是表現技巧美觀需求,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把浮在上面的茶葉去掉,爲的是隻喝茶水不要讓上面浮的茶葉到口中。

第七道封壺:蓋上壺蓋,保存茶壺裏茶葉沖泡出來的香氣,用沸水遍澆壺身也是這個目的。

第八道分杯:準備喝茶開始的步驟,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第九道玉液回壺:輕輕將壺中茶水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給人精神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刺激,簡單點說就是給客人每人一杯茶。

第十道分壺:然後將茶湯分別倒入每個客人的聞香杯,茶道的程序茶斟七分滿,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第十一道奉茶:把杯子雙手送到客人面前注意倒茶禮儀,以茶奉客的中國古代禮儀之本。

第十二道聞香:這個是客人開始獨自感悟的步驟,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最好能有陶醉狀,表示對主人茶的欣賞和讚歎。

第十三道品茗:現在終於可以喝茶了,呵呵,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然後放下,可以在談話交流期間繼續如此,顯示茶在交流中的地位和必不可少身份。

茶道表演的程序有什麼

  茶道表演使人們在精心營造的優雅環境氛圍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薰陶。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茶道表演的程序,一起來看看。

  茶道表演的程序

  洗茶:將沸水倒入壺中,又迅速倒出。

  沖泡:沸水再次入壺,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即所謂“鳳凰三點頭”,向客人示敬. “春風拂面”: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

  封壺:蓋上壺蓋,用沸水遍澆壺身。

  分杯: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壺”:將壺中茶湯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壺:將茶湯分別倒入聞香杯,茶斟七分滿。

  奉茶:以茶奉客。

  聞香: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在古箏的伴奏下,主泡火薰香。淨手,先引茶人荷,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的瓷器。宜興的紫砂壺。燙杯溫壺是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潔具提溫。

  茶道表演的要求

  條件

  茶藝表演的基本條件有許多,如服裝、場地、音響、茶器具、茶、輔助器物、水等。

  服裝

  表演服裝的式樣、款式多種多樣,但應與所表演的主題相符合,服裝應得體、衣着端莊、大方,符合審美要求。如“唐代宮廷茶禮表演”,表演者的服飾應該是唐代宮庭服飾;如“白族三道茶表演”以白族的民族特色服裝;“禪茶”表演則以禪衣爲宜等。

  環境

  茶藝表演的環境選擇與佈置是重要的環節、表演環境應無嘈雜之聲,乾淨、清潔,窗明几淨,室外也須潔淨,環境宜茶或氣爽神清之佳境,或松石泉下。還須預備觀看者的場所以及坐椅,奉茶處所等。如日本茶道在茶會前要灑掃庭院,室內懸掛簡單又令人沉思良久的字畫、插花以及佈置小型花薈等,以利茶藝表演的進行,使各位進入茶藝表演的藝術創造之中。

  音樂

  所配音樂與茶藝表演的主題應該相符合。正如服裝與茶藝表演主題相符合是一樣的,均有助於人們對錶演效果的肯定與認同。如“西湖茶禮”用江南絲竹的音樂;“禪茶”用佛教音樂;“公劉子朱權茶道”用古箏音樂等。

  禮儀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素有客來敬茶的習俗。茶是禮儀的使者,可融洽人際關係。在種種茶藝表演裏,均有禮儀的規範。如“唐代宮庭茶禮”就有唐代宮庭的禮儀;“禪茶”中有敬茶(奉茶)之後,僧侶向客人的禮儀;日本茶道中有主人對客人的禮儀;客人對客人的禮儀;人對器物的禮儀。在“臺灣烏龍茶茶藝表演”中,表演者對客人光臨的禮,感謝觀看的禮,助泡敬茶後向客人鞠躬致意的禮等。

  在行禮時,行禮者應該懷着對對方的真誠敬意進行行禮。行禮應保持適度、廉合,是從內心深處發出的敬意體現到這一禮儀中,包括眼睛的視角、動作的柔和、連貫、擺動的幅度等。

  茶藝表演中的位置、順序、動作

  茶藝表演中的位置、順序、動作,包括主泡、助泡的位置、出場進場的順序、行走的路線、行走的動作,敬茶、奉茶的順序、動作,客人的位置、器物進出的順序,擺放的位置,器物移動的順序及路線等。人們往往注意移動的目的地,而忽視了移動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正是茶藝表演與一般品茶的明顯區別之一。

  這些位置、順序、動作所遵循的原則是合理性、科學性,符合美學原理及遵循茶道精神“和、敬、清、寂”、“廉、美、和、敬”,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要求。

  精(精品、精通、熟練)

  茶藝表演的“精、清、淨、美”

  包括茶須名茶、特色茶、茶葉乾燥、質量上乘。水須好水,茶具質量上乘與茶相配。精,上乘也,沏泡出一杯上等茶湯,令人拍案叫絕。精包括精通、熟練茶藝表演,精通選茶、置具、選水、貯茶、熟練沏泡程序。

  清(純潔、純和、無邪、清醒、去雜念)

  清包括人、水、環境之清爽,茶可使之清醒頭腦,稱之謂提神醒腦,在茶藝表演的環境中,很難“清”,但追求“清”,不但茶藝表演者要“清”,通過茶藝表演要讓觀衆有所:“清”,清醒的頭腦,有助於人的思維,感受相聚一起享受品茗的不容易。“日本茶道”中的洗手、擦塵,“臺灣烏龍茶”茶藝中的點香,“禪茶”中的燃香。各種素色樸實的茶器,飲茶的活動均在不知不覺中,拂去人們心靈上的塵埃,心清自然明。

  淨(潔淨、淨化)

  包括人、衣着、環境、茶、茶器、水等,人的潔淨,如手的潔淨,頭髮的梳理,衣服的清潔整齊,具體點如手指不應戴戒指,口紅、脂粉儘量不要讓觀衆感覺到,手指甲不能搽色彩等。桌椅、板凳無塵埃,場所無雜物、髒物。茶具應洗滌乾淨,水應乾淨符合飲用要求,茶葉應乾淨,無雜物。此外是人思想上、心靈上的淨化,無雜念、邪念。

  美(美好)

  美應符合茶道的美,符合觀賞美學的要求,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如服裝合身,衣着得體、大方,環境優美、清爽,如茶藝表演中的禮儀是否美?茶藝表演中的位置、順序、動作是否美?茶器具是否配套,環境佈置選擇是否美等等。

  沏泡一壺好茶

  茶藝表演是在茶藝的基礎上產生的。運用選茶、辯水、選具、滌器、投茶等方法、技巧,沏泡出一壺好茶湯,是整個茶藝表演的基礎,學習沏泡技藝是茶藝表演的基本功。茶藝員應經常接觸茶、品嚐茶,通過實踐,對茶葉質量的好壞、水的選用,用水量、水溫、投茶量、浸泡時間、沖泡方法等經常練習,會喝好茶,鑑別得出茶湯質量的好壞,學會品茶藝術,成爲茶藝員、品茶師、出色的茶藝表演員是可以期望的。

 

茶藝流程的五個步驟

茶藝流程具體可細分以下步驟:

第一道:淨手和欣賞器具

第二道:燙杯溫壺;

第三道:馬龍入宮;

第四道:洗茶;

第五道:沖泡;

第六道:春風拂面;

第七道:封壺;

第八道:分杯;

第九道:玉液回壺;

第十道:分壺;

第十一道:奉茶;

第十二道:聞香;

第十三:道品茗

茶道操作流程就是以上介紹的這樣,希望通過介紹後,大家都能夠了解其中的真諦,每一個泡茶步驟都是有講究,有含義的。雖然我們日常飲茶不需要這樣繁瑣的步驟,但是在接待來賓或是茶藝表演時都應該將其做到位。

正確的茶道流程順序

正確的茶道流程順序如下:

第一道:淨手和欣賞器具。淨手是衛生所需,也是出於對茶的尊重,先引茶入荷,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茶具。

第二道:燙杯溫壺。用開水把所有的茶具沖洗一遍,包括茶杯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等,既可以殺菌。即可以殺菌,同時也給茶具預熱,這樣的茶更容易入味。

第三道:放茶。把茶葉放到茶壺裏,如果是比較熟悉茶道的人,會有自己獨特的放茶手法,看起來可能更有味道。

第四道:洗茶。將熱水倒入壺中,開水與茶接觸的一瞬間,茶葉也彷彿開始甦醒了,這是頭泡茶,一般呢就是迅速地把茶湯倒掉,這茶就算洗好了。

第五道:沖泡。洗好茶後再把沸水倒入茶壺中,倒水過程中壺水點頭三次,別一次把壺倒滿,所謂的“鳳凰三點頭”高提水壺,讓水直瀉而下,上下提壺注水,反覆三次,讓茶葉在水中翻動,姿態優雅。

第六道:春風拂面。春風拂面完全是表現技巧,沒有美觀需求。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撫去茶沫,把浮在上面的茶葉去掉,爲的是隻喝茶水,不要把上面的茶沫喝到嘴裏邊。

第七道:封壺。蓋上壺蓋,保存茶壺裏茶葉泡出來的香氣,用沸水澆壺身也是這個目的。此步要注意茶的種類和浸泡的時間,不要把茶悶熟了。

第八道:分杯。用茶夾將品茗杯分別分給客人,切記不要用手直接拿着杯口遞給客人,否則不衛生也不禮貌。

第九道:玉液回壺。此時公道杯出場,把壺中的茶水倒入公道杯中。公道杯的作用就在於均勻茶湯的濃度,讓大家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第十道:分壺。將公道杯中的茶分別倒給客人。此時要注意千萬不要倒滿,茶道講究的是茶道七分即爲滿,留下三分是人情,簡單的理解就是避免倒得太滿燙到客人的手。

第十一道:奉茶。常用的奉茶手法一般都是雙手。右手的伸掌禮表示請品茶,而客人的右手伸掌禮進行對答表示謝謝,奉茶時要注意先後順序,先長後幼,先客後主。

第十二道:聞香。品茗之前一般都會先聞聞茶香,尤其是好茶未入其口先聞其香。

第十三道:品茗。持杯收拾,右手持杯,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夾住杯身,中指托住杯底,這叫做 “三龍護鼎”,三根手指譽爲“三龍”,茶杯如鼎,顯示茶在交流中的地位和必不可少的身份。

茶道禮儀流程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爲一種烹茶 飲茶 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爲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下面是我爲大家整理的茶道禮儀流程,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茶道禮儀流程

  備具候用

  茶道六君子:

  1)茶筒:盛放茶藝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2)茶針:用來疏通壺口,以便水流暢通。

  3)茶漏:放在紫砂壺口,擴大壺口面積,以便我們更方便的投入茶葉。

  4)茶則:用來量取幹茶。

  5)茶匙:用來拔取幹茶。

  6)茶夾:用來夾取聞香杯與品茗杯。

  杯託:用來放置聞香杯與品茗杯。

  公道杯:用來均勻茶湯,鑑賞湯色。

  紫砂壺:用來泡製烏龍茶。

  茶巾:用來點抹擦試外溢的積水。

  過濾網:用來過濾茶渣。

  聞香杯:用來聞取茶香。

  品茗杯:用來品茶。

  第一道

  淨手和欣賞器具

  這一步簡單來說,就是洗手。喝茶衛生很重要,先引茶人荷,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的瓷器或宜興的紫砂壺爲上。這都是爲了喝茶前有個放鬆心情的準備。

  第二道

  燙杯溫壺

  把茶葉器具都用開水沖洗一次,目的也是爲了衛生清潔,同時給茶具預熱,這樣出來的茶的味道更香。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

  第三道

  馬龍入宮

  把茶葉放到器具裏,也就是放茶過程到茶壺裏,程序簡單,表演可以適當加入花式,更具有茶韻。

  第四道

  洗茶

  將沸水倒入壺中,讓水和茶葉適當接觸,然後又迅速倒出,同樣的動作進行兩遍。目的是爲了把茶葉表面的不清潔物質去掉,另外把沒炒制好的茶葉過濾掉。

  第五道

  沖泡

  把沸水再次倒入壺中,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別一次把壺倒滿,向客人示敬。

  第六道

  春風拂面

  這一步爲了表現技巧美觀需求。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把浮在上面的茶葉去掉,爲的是隻喝茶水不要讓上面浮的茶葉到口中。

  第七道

  封壺

  蓋上壺蓋,保存茶壺裏茶葉沖泡出來的香氣,用沸水遍澆壺身也是這個目的。

  第八道

  分杯

  準備喝茶開始的步驟,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第九道

  玉液回壺

  輕輕將壺中茶水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給人精神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刺激,簡單點說就是給客人每人一杯茶。

  第十道

  分壺

  然後將茶湯分別倒入每個客人的聞香杯,茶道的程序茶斟七分滿,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第十一道

  奉茶

  把杯子雙手送到客人面前注意倒茶禮儀,以茶奉客的中國古代禮儀之本。

  第十二道

  聞香

  這個是客人開始獨自感悟的步驟。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最好能有陶醉狀,表示對主人茶的欣賞和讚歎。

  第十三道

  品茗

  這一步就是喝茶。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這也就是爲什麼漢字“品”有三個“口”的原因了。可以在談話期間持續喝茶,顯示茶在交流中的地位和必不可少身份。

  關於茶道的精神

  中國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樸實謙和,不重形式。飲茶亦是如此,不似日本茶道有嚴格的儀式和濃重的宗教色彩。

  但茶道畢竟不同於一般的飲茶。在中國飲茶分爲兩類,

  一類是【混飲】:

  即在茶中加鹽、加糖、加奶或蔥、桔皮、薄荷、桂圓、紅棗,根據個人的口味嗜好,愛怎麼喝就怎麼喝。

  另一類是【清飲】:

  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損茶味與真香的配料,單單用開水泡茶來喝。

  【清飲】又可分爲四個層次:

  將茶當飲料解渴,大碗海喝,稱之爲【喝茶】。

  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可稱之爲【品茶】。

  如果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等,則可稱之爲【茶藝】。

  而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昭雪,這纔是中國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的程序順序

  茶文化既屬中國文化範疇,即爲以禮規範在品茶的各個細節,講究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和飲者的修養、情緒等共同形成的一種意境之美。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茶道的程序順序,一起來看看。

  茶道的程序順序

  淨手,先引茶人荷,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賞具,

  “燙杯溫壺”是將沸水傾入茶具中,潔具提溫。

  “馬龍入宮”:將烏龍茶放入茶壺。

  洗茶:將沸水倒入壺中,又迅速倒出。

  沖泡:沸水再次入壺,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即所謂“鳳凰三 點頭”,向客人示敬. “春風拂面”: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

  封壺:蓋上壺蓋,用沸水遍澆壺身。

  分杯: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壺”:將壺中茶湯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壺:將茶湯分別倒入聞香杯,茶斟七分滿。

  奉茶:以茶奉客。

  聞香: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

  道教思想與中國茶道

茶道茶藝的幾大步驟是什麼

茶道的步驟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茶藝茶道的步驟,一起來看看。

茶藝茶道的步驟

  1、備具候用:將所用的茶具準備就緒,按正確順序擺放好,主要有:紫砂水平壺、公道

  杯、品茗杯、聞香杯等。

  2、恭請上坐:請客人依次坐下。

  3、焚香靜氣:焚點檀香,營造肅穆詳和氣氛

  4、活煮甘泉:泡茶以山水爲上,用活火煮至初沸。

  5、孔雀開屏:介紹沖泡的茶具。

  6、葉嘉酬賓:葉嘉是茶葉的代稱,這是請客人觀賞茶葉,並向客人介紹此茶葉的外形、色澤、香氣特點。

  7、孟臣沐淋:用沸水衝淋水平壺,提高壺溫。

  8、高山流水:即溫杯潔具,用紫砂壺裏的水燙洗品茗杯,動作舒緩起伏,保持水流不斷。

  9、烏龍入宮:把烏龍茶撥入紫砂壺內。

  10、百丈飛瀑:用高長而細的水流使茶葉翻滾,達到溫潤和清洗茶葉的目的。

  11、春風拂面:用壺蓋輕輕颳去壺口的泡沫。

  12、玉液移壺:把紫砂壺中的初泡茶湯倒入公道杯中,提高溫度。

  13、分盛甘露:再把公道杯中的茶湯均勻分到聞香杯中。

  14、鳳凰三點頭:採用三起三落的手法向紫砂壺注水至滿。

  15、重洗仙顏:用開水澆淋壺體,洗淨壺表,同時達到內外加溫的目的。

  16、內外養身:將聞香杯中的茶湯淋在紫砂壺表,養壺作用的同時可保持壺表的溫度。

  17、遊山玩水:將紫砂壺在茶船邊沿抹去壺底的水分,移至茶巾上吸乾壺底。

  18、自有公道:把泡好的茶倒入公道杯中均勻。

  19、關公巡城:將公道杯中的茶湯快速巡迴均勻地分到聞香杯中至七分滿。

  20、韓信點兵:將最後的茶湯用點斟的手式均勻地分到聞香杯中。

  21、若琛聽泉:把品茗杯中的水倒入茶船。

  22、乾坤倒轉:將品茗杯倒扣到聞香杯上。

  23、翻江倒海:將品茗杯及聞香杯倒置,使聞香杯中的茶湯倒入品茗杯中,放在茶托上。

  24、敬奉香茗:雙手拿起茶托,齊眉奉給客人,向客人行注目禮。然後重複若琛聽泉至敬奉香茗程序,最後一杯留給自己。

  25、空谷幽蘭:示意用左手旋轉拿出聞香杯熱聞茶香,雙手搓聞杯底香。

  26、三龍護鼎:示意用拇指和食指扶杯,中指托杯底拿品茗杯。

  27、鑑賞湯色:觀賞茶湯的顏色及光澤。

  28、初品奇茗:在觀湯色、聞湯麪香後,開始品茶味。

  29、二探蘭芷:即沖泡第二道茶。

  30、再品甘露:細品茶湯滋味。

  31、三斟石乳:即沖泡第三道茶。

  32、領略茶韻:通過介紹體會烏龍茶的真韻。

  33、自斟漫飲:可讓客人自己添茶續水,體會沖泡茶的樂趣。

  34、敬奉茶點:根據客人需要奉上茶點,增添茶趣。

  35、游龍戲水:即鑑賞葉底,把泡開的茶葉放入白瓷碗中,讓客人觀賞烏龍茶“綠葉紅鑲邊”的品質特徵。

  36、盡杯謝茶:賓主起立,共乾杯中茶,相互祝福、道別。

  茶道的步驟

  首先點火煮水,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潔具提溫。

  將茶葉放入茶壺中,多少以佔其容積之七分爲宜。——“烏龍入宮”

  沸水衝入茶壺中,“高山流水”,即高處直接衝入,使開水有力地衝擊茶葉,之後蓋沫(將溢出壺頂的泡沫颳去)——“春風拂面”。

  蓋好壺蓋,以沸水淋於壺上。即對茶壺進行淋頂。——“重洗仙顏”

  第一壺茶爲洗茶不喝,沸水倒入壺中,迅速倒出。以初沏之茶澆衝杯子,稱“洗杯”——“若琛出浴”

  第二壺茶,就可以準備斟茶了。

  將壺中茶倒入公道杯,爲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玉液回壺” 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於茶盤。 將茶分別倒入聞香杯,茶斟七分滿。茶水亦應合好斟完,剩下之餘津還需一點一擡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此過程稱爲“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四個杯中茶的量,色須均勻相同,方爲上等功夫。

  主人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策奉於客前,先敬首席,然後左右佳賓,自己最末。 將茶倒入品茗杯(將品茗杯扣在聞香杯上,一指扣品茗杯,兩指夾聞香杯,向內翻轉),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 最後,就可以品茗了,用三指取品茗杯(大指和二指捏杯兩端,中指托杯底),分三口輕啜慢飲——“三龍護鼎”。

  佛道茶藝的步驟

  (一)蓮步入場

  在平和優雅的佛樂聲中,住持師和大師兄、二師兄、兩位沙彌尼身着佛裝,穿海青,披幔衣,輕移蓮步,進入禪房。衆尼拐彎走的是直角,佛家認爲無方不圓,要修到功德,需要行走有方,拜佛有禮。行走坐臥,皆有佛理。

  (二)焚香頂禮

  進入禪房後按次序站於拜墊前,住持師到供桌前,右手持香,左手三指在前,右手三指在後,將香在燈上點燃,二指夾香,雙手頂禮,心中默唸:弟子恭敬供養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以香頭點繞小圈,焚香行禮。小圈代表十 方法 界,十方是佛教中的空間,三世是佛教中的時間,佛、法、僧是佛教“三寶”,焚香頂禮,表達虔誠之意。

  (三)禮佛三拜

  焚香之後再拜佛,這是標準的佛教拜佛儀式。兩足呈八字站好,曲膝彎腰,右手按於拜墊代表佛,左手按於拜墊左上方代表法,右手從移至右上方與左手並齊,兩拇指相接,掌心向上翻蓮花掌,五體投地,心中想着爲衆生接福接壽,左手接福,右手接壽。收掌虛握,手心向下,心想將福壽施於衆生。古時的五福爲長命、富貴、健康、道德、和平。禮佛三拜,爲衆生祈求福壽雙全,與中國茶德的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相處、敬愛爲人一脈相承,意蘊相通。

  (四)普施甘露

  住持師到供桌前,合十行禮,取淨杯上一柱香點燃,擺放於供桌。右手持淨杯繞香三匝,左手仰豎慧力智三指,右手持杯放於左手三指上,取柳枝放於杯上,豎二指靠杯邊,走到拜墊前,右手中指在杯中水面寫佛字,在左手腕處寫佛字,並用柳枝蘸水點灑。然後長跪拜墊上,再用柳枝蘸水向左、中、右點灑甘露。再繞四周向四方普灑甘露。佛教教義含普施甘露,普渡衆生。佛是覺悟的衆生,衆生是未悟之佛,而迷與悟,惑與覺,只在吾人方寸之間。而茶也古稱甘露,先苦後甘,其滋味在於自我品嚐,而難以明示。可見茶佛一理,茶佛一味很有道理。

  (五)打坐禪定

  禮佛三拜後,住持師、大師兄、二師兄便要打坐參禪入定。禪定是佛教的基本修持方法,禪是靜慮之意,定是指心專注一境而不散亂。坐禪要半跏趺而坐,頭背正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且“過午不食”。茶葉性淡,醒腦提神,利於佛教修練禪定。所以佛家把茶葉稱爲“神物”,歷來倡導 飲茶 ,達到止息雜慮,安靜沉思,靜心自悟。

  (六)抽衣淨手

  在住持師、大師兄、二師兄禪定之時,沙彌尼即做泡茶的準備工作,脫去幔衣、海青,只留小衣,便於操作。按照佛教的習俗,將衣服整齊有序地摺疊起來,放於墊上,默唸“阿彌陀佛”,虔誠認真。然後淨手,不僅爲了衛生,也是一種禮貌。

  (七)燙杯泡茶

  兩沙彌尼擺放好茶几。二師兄爲主泡,兩沙彌將茶具放在二師兄茶几上,然後生火燒水。五臺山佛茶用的是佛地聖水——般若泉泉水。般若泉水具有清心保健的功效,是泡茶的佳品,曾有“茗啜般若智爽神怡”的美稱。煮水用的是五臺山千百年來傳統的粘土火爐和無煙硬木木炭,有“聖火煮聖水”之說。壺是山西傳統的泥沙壺,保留着泥土的自然本色,有良好的保味和保鮮作用。

  二師兄溫壺燙杯,注入茶海,靜心分茶,將茶三次分撥,置於壺內,默唸“阿彌陀佛”。接着以“銀河落天”手法注水入壺,然後以“菩薩點化”和“普渡衆生”的妙法沖茶泡茶,使佛茶真正具有“佛”的含意。

  (八)敬茶獻茶

  敬茶的順序是先敬佛、再敬師,然後獻賓客。第一杯敬佛、敬法,第二杯敬師、師兄。佛教講究功德,主張清心寡慾,明心見性,品茶悟道。敬師之後,沙彌尼將茶奉獻給各位來賓,賓客接茶時,端坐平視,雙手合十,行合十禮,不需用手去接茶。茶放桌上要等住持舉杯示意,纔可端杯品嚐。心靜平和慢慢細品,徐徐入口,才能品出其味,領略情趣。佛茶品茶講究寧靜清逸的情趣,不僅僅是感觀上的享受,而且也是精神上的建樹。

  (九)收杯接碗

  要細心品茶之後,沙彌尼按順序收杯。陸羽在《茶經》中說:飲茶者,應是“精行儉德之人”,佛教也規定“五戒”、“六度”,推崇精神的修養和生活的簡樸,貫穿在茶 文化 和佛教文化之中。

  (十)問訊退場

  在欣賞享受完禮佛茶的意境和甘苦之後,住持師和衆沙彌尼要向佛問訊、向賓客問訊,然後按順序退場。希望禮佛茶以獨特的魅力,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和無窮的回味。

日本抹茶茶道的基本步驟程序

  日本抹茶茶道是日本三大茶道之一,那麼日本抹茶茶道的流程步驟是什麼?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日本抹茶茶道的步驟,一起來看看。

  日本抹茶茶道的步驟

  抹茶是一種青綠的茶葉粉末,這種吃法也名“末茶”.起於唐代。南宋時,經聖一禪師、大應禪師傳人日本。茶道多用抹茶,沖泡時濃如豆羹,用茶道用的刷子攪拌.直到生出大量泡沫。最後把它們分別傾入各個碗中,依次遞給客人飲用。

  l、點炭:

  先往地爐裏撤一層溼潤的茶灰,撒灰的次數、動作與方位都有講究。

  然後開始點炭,選用的是精緻潔淨的炭精,主人遵照一定的順序與位置,將炭一件一件地放進爐裏。主人會一再地用羽帚清掃地爐。主人還會往爐裏放進一些薰香。客人們就在爐子旁邊,靜靜地欣賞主人的莊重而優雅的表演。

  2、煮水:

  千利休說過:“茶道無他事,只是煮水、泡茶和品嚐而已。”這一方面說明禪如茶,簡潔明瞭。也說明煮水是茶道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當地爐的水燒沸時,寂靜的茶室裏只有開水滾動的聲音。茶人會把這聲音想象成松風之聲,營造一種悠遠的心境。

  3、沏茶:

  擦拭好茶具後,主人從荼罐裏取茶末二三勺,置人碗中,注入已燒開的水,再用茶筅攪拌成泡沫狀。主人的動作要敏捷規範,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

  4、敬茶:

  敬茶時必定體現一個“敬”字。

  1)主人以左手掌託碗,右手五指持碗沿,輕輕將茶碗轉兩下,將碗上花紋圖案對向客人,然後跪地後舉茶齊眉,恭送至客人面前。

  2)客人接茶後,輕輕轉上兩圈,將碗上花紋圖案對向獻茶人,然後也須舉碗至額,以示感謝。

  3)然後放下碗,現又重新舉起,這時就可以開始品味了。飲時要使茶湯在舌間滾動,吸啜有聲,表示稱譽,並說一些吉利話和客套話。一人飲後,傳與下一人,最後茶碗傳回主人.

  抹茶茶道的流程

  溫碗

  先把茶碗連同茶筅一起用開水燙過。

  調膏

  碗裏放入2克抹茶,先加入少量的(幾克)的水,把抹茶調成漿糊狀,這樣可以防止十分細膩的抹茶產生抱團的現象。

  點茶

  用茶筅按照W的軌跡貼着碗底前後刷攪,使之拌入大量的空氣,形成濃厚的泡沫。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麪”這是唐代詩人盧仝對抹茶的讚美。說了抹茶上面的泡沫的形狀和顏色,一級泡沫的濃厚,不易被風吹散。日本茶道把比較濃厚的抹茶(4克抹茶加入60CC的水)成爲濃茶,把比較少的抹茶(2克抹茶加入60CC的水)成爲薄茶。

  日本抹茶茶道的歷史 文化

  歷史

  中國自明代以來,開始流行沖泡 飲茶 ,中國抹茶茶道遂告失傳,中國古代文明的結晶――茶磨也隨之絕跡,中國抹茶(Matcha)形成歷史斷代,成爲中國茶人心中永遠的痛。相反,九世紀末隨遣唐使進入日本的中國抹茶(Matcha),在日本卻得到了發揚光大。日本人將品茶與宗教哲學、社會道德、品行修養融爲一體,將飲茶上升到“道”的高度,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現已成爲日本的國粹,引爲國賓之禮,譽爲日本之最。

  21世紀初,中國旅日學者把抹茶攜歸祖國,在上海浦東新區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抹茶工廠。研製發明了多項抹茶設備,並取得專利,從此迎來中國抹茶第二春。引導中國抹茶走向世界。

  文化

  早在唐朝年間,人們就發明了蒸青散茶(碾茶),還審訂了評茶色香味的 方法 ,併成爲人們不可或缺的日常飲料。到了宋朝更發展爲茶宴,當時最爲有名的評茶專家、大文豪蔡襄在《茶錄》中評述鬥茶方法:把團茶擊成小塊,再碾成細末,篩出茶末,取兩錢末放入燙好的茶盞,注入沸水,泛起湯花品嚐色、香、味,佳者爲上。清朝茹敦和在越言釋中說,古者茶必有點,其磑茶(抹茶)爲撮泡茶,必擇一二佳果點心,謂之點茶。這裏所指的抹茶衝飲之道即爲唐宋年間的中國茶道,由此可見,中國茶道(抹茶)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比現今的烏龍茶道還早了幾百年。但可惜的是自明代以來,卻不再流行抹茶了,而改用茶葉,沖泡喝湯,棄置茶渣。中國抹茶道遂告失傳,形成歷史斷代。在世界上頗有盛名的日本茶道和日本抹茶,就是通過當年的遣唐使]榮西在[中國學成後帶回日本,抹茶在日本得以保留、繼承和發揚光大。日本抹茶和日本茶道現已成爲日本的國粹,引爲國賓之禮,譽爲日本之最。

>>>下一頁更多精彩“日本茶道知識” 

茶藝步驟

茶藝表演的基本步驟

茶藝表演的基本步驟如下: 一、洗杯 1.將燒沸騰的泉水注入空碗 2.將茶杯放入空碗,用茶夾夾住茶杯,在碗中旋轉。

3.將空碗中的水倒入蓋碗,晃動幾次,再倒入公道杯中晃動幾次,最後倒掉。 二、泡茶 在蓋碗中放入茶葉,一般8g。

2.將開水注入蓋碗,注意壺要放高。 3.晃動幾次蓋碗,快速將水倒入公道杯中,速度一定要快。

4.將茶水從公道杯倒入空碗,將茶杯放入空碗中,在洗一遍。 5.再次倒入開水,用蓋拂去泡沫,蓋上蓋子,放置15s左右。

6.在放入公道杯中,再用公道杯分茶。 三、分茶 先給客人倒茶,最後給自己倒茶。

客人全部品過後,主人才可品茶。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茶藝表演教程。

【有茶道步驟的文章有茶道的一定步驟】

工具:茶壺、隨手泡、茶盤、茶托、茶池(茶海)、茶洗、茶杯(品茗杯、功道杯、聞香杯)、茶針、茶勺、茶夾 茶壺(紫砂壺),是泡茶的咯;隨手泡,是煮水的;茶盤,是沏茶時用來放茶杯的.茶托,是客人面前用來放茶杯的;茶池,是放在茶盤下面用來放洗杯的廢水;茶洗,是一個大碗,用來洗茶杯的;品茗杯,是用來喝茶用的;功道杯,是在斟茶前,要把茶水從茶壺倒入公道杯,之後才倒入品茗杯的.聞香杯,是用來暖手和聞茶香的;茶針,用來通壺嘴;茶勺,是用來裝茶葉的;茶夾,就是用來夾住茶杯,進行洗茶杯等工作. 步驟:溫壺,燙杯,裝茶,高衝,蓋沫,淋頂,洗茶,洗杯,分杯,低斟,奉茶、聞香、品茗. 首先點火煮水,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潔具提溫. 將茶葉放入茶壺中,多少以佔其容積之七分爲宜.——“烏龍入宮” 沸水衝入茶壺中,“高山流水”,即高處直接衝入,使開水有力地衝擊茶葉,之後蓋沫(將溢出壺頂的泡沫颳去)——“春風拂面”. 蓋好壺蓋,以沸水淋於壺上.即對茶壺進行淋頂.——“重洗仙顏” 第一壺茶爲洗茶——“若琛出浴”,不喝,沸水倒入壺中,迅速倒出. 以初沏之茶澆衝杯子.稱:洗杯. 第二壺茶,就可以準備斟茶了.“玉液回壺”——將壺中茶倒入公道杯,爲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於茶盤. 將茶分別倒入聞香杯,茶斟七分滿.茶水亦應合好斟完,剩下之餘津還需一點一擡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此過程稱爲“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四個杯中茶的量,色須均勻相同,方爲上等功夫. 主人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策奉於客前,先敬首席,然後左右佳賓,自己最末. 將茶倒入品茗杯(將品茗杯扣在聞香杯上,一指扣品茗杯,兩指夾聞香杯,向內翻轉.),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 最後,就可以品茗了,用三指取品茗杯(大指和二指捏杯兩端,中指托杯底),分三口輕啜慢飲.——“三龍護鼎”.。

茶藝的步驟有哪些?

溫壺,燙杯,裝茶,高衝,蓋沫,淋頂,洗茶,洗杯,分杯,低斟,奉茶、聞香、品茗。

首先點火煮水,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潔具提溫。

將茶葉放入茶壺中,多少以佔其容積之七分爲宜。——“烏龍入宮”

沸水衝入茶壺中,“高山流水”,即高處直接衝入,使開水有力地衝擊茶葉,之後蓋沫(將溢出壺頂的泡沫颳去)——“春風拂面”。

蓋好壺蓋,以沸水淋於壺上。即對茶壺進行淋頂。——“重洗仙顏”

第一壺茶爲洗茶不喝,沸水倒入壺中,迅速倒出。以初沏之茶澆衝杯子,稱“洗杯”——“若琛出浴”,

第二壺茶,就可以準備斟茶了。

將壺中茶倒入公道杯,爲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玉液回壺”

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於茶盤。

將茶分別倒入聞香杯,茶斟七分滿。茶水亦應合好斟完,剩下之餘津還需一點一擡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此過程稱爲“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四個杯中茶的量,色須均勻相同,方爲上等功夫。

主人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策奉於客前,先敬首席,然後左右佳賓,自己最末。

將茶倒入品茗杯(將品茗杯扣在聞香杯上,一指扣品茗杯,兩指夾聞香杯,向內翻轉),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

最後,就可以品茗了,用三指取品茗杯(大指和二指捏杯兩端,中指托杯底),分三口輕啜慢飲——“三龍護鼎”。

品茶的步驟?

一、燙壺: 在泡茶之前需用開水燙壺,一則可去除壺內異味;再則熱壺有助揮發茶香。

二、置茶: 一般泡茶所用茶壺壺口皆較小,需先將茶葉裝入茶荷內,此時可將茶荷遞給客人,鑑賞茶葉外觀,再用茶匙將茶荷內的茶葉撥入壺中,茶量以壺之三分之一爲度。

三、溫杯: 燙壺之熱水倒入茶盅內,再行溫杯。

四、高衝: 沖泡茶葉需高提水壺,水自高點下注,使茶葉在壺內翻滾,散開,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稱"高衝"。

五、低泡: 泡好之茶湯即可倒入茶盅,此時茶壺壺嘴與茶盅之距離,以低爲佳,以免茶湯內之香氣無效散發,俗稱"低泡"。一般第一泡茶湯與第二泡茶湯在茶盅內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湯與第四泡茶湯混合,以此類推。

六、分茶: 茶盅內之茶湯再行分入杯內,杯內之茶湯以七分滿爲度。

七、敬茶: 將茶杯連同杯託一併放置客人面前,是爲敬茶。

八、聞香: 品茶之前,需先觀其色,聞其香,方可品其味。

九、品茶: "品"字三個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嚐,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視泡茶師一至兩秒,稍帶微笑,以示感謝。

第二種工序:

怎樣品茶:品茶可用備、洗、取、沏、端、飲、斟、清八個字來概括。具體是:

備:是品茶的第一道工序,包括對茶葉、開水、茶具和品茶環境四方面的準備工作。

洗(溫):指對茶具的洗滌、熱燙過程,主要起到消毒和溫杯的作用。

取(選):按客人的品種、嗜好和飲茶習俗,備齊多種茶葉品種,讓客人點茶和供客人選用。

沏(泡):沏茶時手勢動作要輕柔持重,倒開水時要把茶壺上下拉三次,高衝低調,即“鳳凰三點頭”。目的是爲了使茶葉在杯中能均勻地吸水,有處於茶葉在杯中顯色、透香和吐味。此時還要仔細辨別沏茶的水聲 ,仔細觀察茶葉從浮到沉的形態變化。

端(敬):端茶給客人,切忌用手抓提杯邊緣或握住杯身,正確做法是工恭恭敬敬地用左手托住杯底,最 好下墊托盤,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

品:客人接過茶後不能舉杯一飲而盡,吃口要小,可從杯口吸吮一小口,茶水通過舌頭,擴展到舌苔,直接 *** 味蕾,此時可以微微、細細、啜啜品之。

斟(加):給客人斟茶時,不要等客人喝到快露杯底再加開水,而要勤斟少加。我國有“淺茶滿酒”的習慣 必須注意禮節,一般以杯容量的三分之二茶液爲宜。

清:要等客人離後,才能清洗茶具,收藏起來以備下次之用。

品茶藝術的主要內容:

嘗茶:從幹茶的色澤、老嫩、形狀,觀察茶葉的品質。

聞香:鑑賞茶葉沖泡後散發出清香(包括留在研究會蓋上的“蓋面香”)

觀湯:欣賞茶葉在沖泡時上下翻騰、舒展之過程,茶葉溶解情況及茶葉沖泡沉靜後的姿態。

品味:品賞茶湯的色澤和滋味。

唐宋時品茶工於煎,重在品茶湯的湯花。對茶湯的色、香、味,則以色爲主。進入瀹茶的明清時代,品茶則工於“淪”,重在品茶的味和香了。

品茶藝術之延伸——欣賞茶葉的外形美

茶道步驟,最好有圖解

1、沸水溫壺

將純淨水(或山泉水更好)燒至沸騰,徐徐倒入紫砂壺中,注意冬天時要用溫水先沖泡紫砂壺,避免溫差過大引起的壺裂。燙壺後將茶漏、茶杯、茶寵統統用沸水燙一次。

2、加入茶餅

將茶餅用茶刀分成均勻的小塊,取2-3塊加入燙好的茶壺,注意不要放太多,否則會出現泡不開或者太濃不適飲用的問題出現。

3、頭茶洗茶

將已加入茶餅的紫砂壺注入沸水,蓋好壺蓋,端起慢慢順時針搖晃,10-15秒後由茶漏過濾倒入公道杯。

4、養護茶寵

將公道杯中洗茶的茶水緩緩淋在紫砂壺和茶寵身上,餵養茶寵,溫和茶壺。

5、首道聞香

將首道茶水倒入聞香杯,捧杯聞香。茶的茶香味會讓人完全放鬆,如臨仙境。這時可以播放一些清雅的音樂旋律,讓聞香更添幾分樂趣。

6、泡茶品茶

以上五道工序都完成後,就可以開始品茶了。將沸水倒入紫砂壺,加蓋泡製20秒,倒出後即可品嚐第一道普洱茶。

7、最後第一道喝完後,以後每道逐漸加長泡製的時間,一般飲用8-9次後換茶餅繼續泡製就可以了。

茶藝表演的基本步驟

表演的條件 茶藝表演的基本條件有許多,如服裝、場地、音響、茶器具、茶、輔助器物、水等。

表演的服裝

表演服裝的式樣、款式多種多樣,但應與所表演的主題相符合,服裝應得體、衣着端莊、大方,符合審美要求。如“唐代宮廷茶禮表演”,表演者的服飾應該是唐代宮庭服飾;如“白族三道茶表演”以白族的民族特色服裝;“禪茶”表演則以禪衣爲宜等。

表演的環境

茶藝表演的環境選擇與佈置是重要的環節、表演環境應無嘈雜之聲,乾淨、清潔,窗明几淨,室外也須潔淨,環境宜茶或氣爽神清之佳境,或松石泉下。還須預備觀看者的場所以及坐椅,奉茶處所等。如日本茶道在茶會前要灑掃庭院,室內懸掛簡單又令人沉思良久的字畫、插花以及佈置小型花薈等,以利茶藝表演的進行,使各位進入茶藝表演的藝術創造中。

表演的音樂

所配音樂與茶藝表演的主題應該相符合。正如服裝與茶藝表演主題相符合是一樣的,均有助於人們對錶演效果的肯定與認同。如“西湖茶禮”用江南絲竹的音樂;“禪茶”用佛教音樂;“公劉子朱權茶道”用古箏音樂等。 表演中的禮儀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素有客來敬茶的習俗。茶是禮儀的使者,可融洽人際關係。在種種茶藝表演裏,均有禮儀的規範。如“唐代宮庭茶禮”就有唐代宮庭的禮儀;“禪茶”中有敬茶(奉茶)之後,僧侶向客人的禮儀;日本茶道中有主人對客人的禮儀;客人對客人的禮儀;人對器物的禮儀。在“臺灣烏龍茶茶藝表演”中,表演者對客人光臨的禮,感謝觀看的禮,助泡敬茶後向客人鞠躬致意的禮等等。

在行禮時,行禮者應該懷着對對方的真誠敬意進行行禮。行禮應保持適度、廉合,是從內心深處發出的敬意體現到這一禮儀中,包括眼睛的視角、動作的柔和、連貫、擺動的幅度等。

茶藝表演中的位置、順序、動作

茶藝表演中的位置、順序、動作,包括主泡、助泡的位置、出場進場的順序、行走的路線、行走的動作,敬茶、奉茶的順序、動作,客人的位置、器物進出的順序,擺放的位置,器物移動的順序及路線等。人們往往注意移動的目的地,而忽視了移動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正是茶藝表演與一般品茶的明顯區別之一。

這些位置、順序、動作所遵循的原則是合理性、科學性,符合美學原理及遵循茶道精神“和、敬、清、寂”、“廉、美、和、敬”,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要求。

茶藝表演的“精、清、淨、美”

精(精品、精通、熟練):包括茶須名茶、特色茶、茶葉乾燥、質量上乘。水須好水,茶具質量上乘與茶相配。精,上乘也,沏泡出一杯上等茶湯,令人拍案叫絕。精包括精通、熟練茶藝表演,精通選茶、置具、選水、貯茶、熟練沏泡程序。

清(純潔、純和、無邪、清醒、去雜念):清包括人、水、環境之清爽,茶可使之清醒頭腦,稱之謂提神醒腦,在茶藝表演的環境中,很難“清”,但追求“清”,不但茶藝表演者要“清”,通過茶藝表演要讓觀衆有所:“清”,清醒的頭腦,有助於人的思維,感受相聚一起享受品茗的不容易。“日本茶道”中的洗手、擦塵,“臺灣烏龍茶”茶藝中的點香,“禪茶”中的燃香。各種素色樸實的茶器,飲茶的活動均在不知不覺中,拂去人們心靈上的塵埃,心清自然明。

淨(潔淨、淨化):包括人、衣着、環境、茶、茶器、水等,人的潔淨,如手的潔淨,頭髮的梳理,衣服的清潔整齊,具體點如手指不應戴戒指,口紅、脂粉儘量不要讓觀衆感覺到,手指甲不能搽色彩等。桌椅、板凳無塵埃,場所無雜物、髒物。茶具應洗滌乾淨,水應乾淨符合飲用要求,茶葉應乾淨,無雜物。此外是人思想上、心靈上的淨化,無雜念、邪念。

美(美好):美應符合茶道的美,符合觀賞美學的要求 ,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如服裝合身,衣着得體、大方,環境優美、清爽,如茶藝表演中的禮儀是否美?茶藝表演中的位置、順序、動作是否美?茶器具是否配套,環境佈置選擇是否美等等。

就以安溪鐵觀音簡單介紹一下:

安溪鐵觀音茶藝表演分爲十六個流程:

茶道步驟茶道具體分哪些步驟

茶道基本流程

第一道淨手和欣賞器具:也就是洗手,喝茶衛生很重要,先引茶人荷,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的瓷器或宜興的紫砂壺爲上,這個都是爲了喝茶前有個放鬆心情的準備。

第二道燙杯溫壺:就是把茶葉器具都用開水沖洗一次,目的也是爲了衛生清潔,同時給茶具預熱,這樣出來的茶的味道更香,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也有朋友說這叫潔具提溫。

第三道馬龍入宮:把茶葉放到器具裏,也就是放茶過程到茶壺裏,名字叫的好聽,程序簡單,表演可以適當加入花式,更具有茶韻。

第四道洗茶:將沸水倒入壺中,讓水和茶葉適當接觸,然後又迅速倒出。目的是爲了把茶葉表面的不清潔物質去掉,還有就是把沒炒制好的茶葉過濾掉。

第五道沖泡:把沸水再次倒入壺中,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別一次把壺倒滿,茶道的程序其實也只是好看而已,只有這步纔是平時大家常用的,表演上有即所謂“鳳凰三點頭”,向客人示敬。 第五道春風拂面:完全是表現技巧美觀需求,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把浮在上面的茶葉去掉,爲的是隻喝茶水不要讓上面浮的茶葉到口中。

第六道封壺:蓋上壺蓋,保存茶壺裏茶葉沖泡出來的香氣,用沸水遍澆壺身也是這個目的。

第七道分杯:準備喝茶開始的步驟,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第八道玉液回壺:輕輕將壺中茶水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給人精神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 *** ,簡單點說就是給客人每人一杯茶。

第九道分壺:然後將茶湯分別倒入每個客人的聞香杯,茶道的程序茶斟七分滿,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第十道奉茶:把杯子雙手送到客人面前注意倒茶禮儀,以茶奉客的中國古代禮儀之本。

第十一道聞香:這個是客人開始獨自感悟的步驟,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最好能有陶醉狀,表示對主人茶的欣賞和讚歎。

第十二道品茗:現在終於可以喝茶了,呵呵,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然後放下,可以在談話交流期間繼續如此,顯示茶在交流中的地位和必不可少身份。

我想知道茶藝的步驟,和各種茶具的名稱還有圖片~

1、備具候用:將所用的茶具準備就緒,按正確順序擺放好,主要有:紫砂水平壺、公道

杯、品茗杯、聞香杯等。

2、恭請上坐:請客人依次坐下。

3、焚香靜氣:焚點檀香,營造肅穆詳和氣氛

4、活煮甘泉:泡茶以山水爲上,用活火煮至初沸。

5、孔雀開屏:介紹沖泡的茶具。

6、葉嘉酬賓:葉嘉是茶葉的代稱,這是請客人觀賞茶葉,並向客人介紹此茶葉的外形、色

澤、香氣特點。

7、孟臣沐淋:用沸水衝淋水平壺,提高壺溫。

8、高山流水:即溫杯潔具,用紫砂壺裏的水燙洗品茗杯,動作舒緩起伏,保持水流不斷。

9、烏龍入宮:把烏龍茶撥入紫砂壺內。

10、百丈飛瀑:用高長而細的水流使茶葉翻滾,達到溫潤和清洗茶葉的目的。

11、春風拂面:用壺蓋輕輕颳去壺口的泡沫。

12、玉液移壺:把紫砂壺中的初泡茶湯倒入公道杯中,提高溫度。

13、分盛甘露:再把公道杯中的茶湯均勻分到聞香杯中。

14、鳳凰三點頭:採用三起三落的手法向紫砂壺注水至滿。

15、重洗仙顏:用開水澆淋壺體,洗淨壺表,同時達到內外加溫的目的。

16、內外養身:將聞香杯中的茶湯淋在紫砂壺表,養壺作用的同時可保持壺表的溫度。

17、遊山玩水:將紫砂壺在茶船邊沿抹去壺底的水分,移至茶巾上吸乾壺底。

18、自有公道:把泡好的茶倒入公道杯中均勻。

19、關公巡城:將公道杯中的茶湯快速巡迴均勻地分到聞香杯中至七分滿。

20、韓信點兵:將最後的茶湯用點斟的手式均勻地分到聞香杯中。

21、若琛聽泉:把品茗杯中的水倒入茶船。

22、乾坤倒轉:將品茗杯倒扣到聞香杯上。

23、翻江倒海:將品茗杯及聞香杯倒置,使聞香杯中的茶湯倒入品茗杯中,放在茶托上。

24、敬奉香茗:雙手拿起茶托,齊眉奉給客人,向客人行注目禮。然後重複若琛聽泉至敬奉

香茗程序,最後一杯留給自己。

25、空谷幽蘭:示意用左手旋轉拿出聞香杯熱聞茶香,雙手搓聞杯底香。

26、三龍護鼎:示意用拇指和食指扶杯,中指托杯底拿品茗杯。

27、鑑賞湯色:觀賞茶湯的顏色及光澤。

28、初品奇茗:在觀湯色、聞湯麪香後,開始品茶味。

29、二探蘭芷:即沖泡第二道茶。

30、再品甘露:細品茶湯滋味。

31、三斟石乳:即沖泡第三道茶。

32、領略茶韻:通過介紹體會烏龍茶的真韻。

33、自斟漫飲:可讓客人自己添茶續水,體會沖泡茶的樂趣。

34、敬奉茶點:根據客人需要奉上茶點,增添茶趣。

35、游龍戲水:即鑑賞葉底,把泡開的茶葉放入白瓷碗中,讓客人觀賞烏龍茶“綠葉紅鑲

邊”的品質特徵。

36、盡杯謝茶:賓主起立,共乾杯中茶,相互祝福、道別。

china-herbtea/hcp/ShowArticle?ArticleID=547

茶藝表演的順序

茶藝表演,我認爲一是先選茶,二是高溫清洗茶具;三是投茶入壺;四是輕均搖,洗茶倒掉;五是添水按茶特性掌握時間;六是倒出茶湯進入公道杯過濾茶渣;七是分茶給在座的人(包括奉茶),當然自已也要喝茶了,自己不喝茶,倒給別人喝也是不禮貌的。

不過,當代並非茶藝表演,而是演藝泡茶流程,是以演爲重,並非以茶爲主體,按茶藝表演來說,茶藝師理應是瞭解茶、喜歡茶、珍惜茶,平時泡出泡好每壺茶,讓茶發揮最佳境界。試想,我們的表演者有真的愛茶嗎?真的鼓歡茶嗎?真的瞭解茶嗎?

有的連這茶是什麼茶?有什麼特性,應該怎麼樣科學、正確地衝泡她都不知道,添水倒茶,不是茶藝師,而是服務員,其表演,也只是上臺表演一下泡茶流程而已,其目的要麼是任務,要麼是爲錢,要麼是爲出名而已,這些都和茶的低調,內斂不相符。

有時看到一些自稱“茶人”,在當代卻穿越到唐宋時期,用唐宋的點茶法泡茶表演,過去了終是回不去,搬這些東西出來按郎平的話說應該是愚蠢的,有些東西已經不適合當代了,應該有當代的創新意識去開發纔對,相反,只會讓中華文化倒退。

標籤: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