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潮汕茶米是什麼意思

潮汕茶米是什麼意思

潮汕茶米是廣東省潮汕地區特產的一種精選茶葉,茶葉顆粒形狀扁平,顏色綠中帶黃,富含氨基酸和茶多酚等多種營養成分,巧妙地結合了優質茶葉和米飯,用蒸制等傳統工藝製作而成,口感香醇,具有獨特的特色和風味。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米是什麼意思?

茶葉的意思,潮汕地區對茶葉的稱呼。(臺灣地區跟福建地區也一樣。)

茶米跟大米一樣不,能做飯吃不能

茶米,安溪人親切的稱呼

把茶不叫做茶,而叫“茶米”,我不知道還有哪個地方這樣叫,而我們這個地方,確實是這樣說,“茶”和“米”聯繫起來,變成“茶米”這樣的詞,不是獨創,倒也有幾分新鮮,這是一個我耳熟能詳的詞,很小的時候,我就聽過這樣的說法,現在偶爾還能聽到,而你們未必清楚。

把“茶”和“米”聯繫起來,自自然然,沒有任何的一絲矯揉造作,“茶米”說得還是茶,茶像米一樣,像大米一樣的普通,一樣的司空見慣,一日三餐似的,但大米普通呢,普通又不普通,它讓我們珍惜,它是生養我們的食糧,值得我們每個人的敬畏。

不管是紅茶、綠茶、烏龍茶,也不管是新茶、老茶,還是發酵茶、半發酵茶,只要它是茶葉,潮汕人都可以泛稱它爲“茶米”。

查《辭海》、《新華字典》等典籍,對“米”字有如下解釋:(1)去皮殼的穀類或其它植物的子實,如玉米、花生米,特指稻米;(2)小粒像米的食物,如蝦米。在潮汕,小粒如米的食物還有“紅肉米”、“薄殼米”等。此外,潮語將細小像米但不可食用的東西,如將作爲建築材料用的那些細小的石粒稱爲“石米”。

潮汕人喝工夫茶是挺講究要“釅”的。不夠釅——即其茶汁不夠濃醇,也即是茶水沖泡得太淡太“薄”了,其主人是會被人家瞧不起的(所謂的“茶‘薄’人情‘厚’”其實是一句能化尷尬爲熱情的巧辯)。是故人們習慣多往茶壺罐裏多放茶葉。我們知道,茶葉在沖泡過程中受到熱開水的浸泡,其體積會快速膨脹,充斥罐內的全部空間,有時甚至會把茶罐蓋子給頂起來。這很像人們煮飯時,原先只佔飯鍋裏少許位置的大米粒會因爲開水的沸騰浸泡而快速地膨脹,致飯煮熟後,飯粒佔據了鍋裏的大部分容積。是故有些潮汕人在向外地朋友解釋時,常說“我們是在‘燜茶飯’”。

潮語把細小如米,且有如米一樣的吸熱開水迅速膨脹特點的茶葉都稱爲“茶米”。

潮汕人家中都有茶具,爲什麼潮汕人那麼愛喝茶呢?

潮汕人把茶葉叫做茶米,潮汕家庭裏,大米和茶葉是必不可少的,潮汕人以米飯作爲主食,從這一點上就能看出潮汕人有多喜歡喝茶。

地理因素,潮汕這裏丘陵,適合種茶樹,而且較爲暖和,所以茶樹產量大。

潮汕人的觀念中,只要有客人來,就一定要喝茶,哪怕你是過來吵架的,也要先喝杯茶再說。

踏入潮汕人家的家門,主人便會擺出茶具,燒好開水,燙杯,下茶,高衝低斟、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即刻旋灑出茶色均勻的三杯茶水。“食茶食茶 ……”這時,主人定會客氣地招呼你喝茶。

喝茶的過程中聊聊家長裏短、聊聊工作上的事情。由於我身邊的小夥伴都是20出頭的年輕人,他們來我家就自動連接wifi,組團開黑,而我,就負責沖茶給他們喝。

一個潮汕年輕人,我覺得十分有必要學會沖茶,要不然別人你家,爸媽不在的時候,你自己都不能沖茶招待他人,在別人的印象中也就不夠客情,還沒長大。

人文因素,潮汕人會做生意,非常善於交談,而交談之中喝茶是非常有情趣的,你總不能在大家一起聊天時候喝白開水吧。再者就是潮汕人經常在外面走南闖北,而到了一個不熟悉的地方,去茶館是最能理解當地風俗文化的地方,久而久之,便會成喜歡。

在潮汕不管是開店,家裏,工廠,公司裏都有喝茶的地方,或店鋪臨街的擺上簡陋茶具,或是家裏的,公司裏的擺上精緻茶具,甚至出差旅遊的帶上,便攜式工夫茶具。

如茶薄人情厚、頭過腳席丶二過茶葉、人走茶涼、茶三酒四鐵跎(遊玩)二、高衝低灑,小生騎饞臣嚕,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沖茶先敬客等!總之、茶已經是潮州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潮汕人的心目中,喝茶到底意味着什麼?

如果在高鐵上你看到有人拿出了整套的茶具開始泡茶,請不要驚訝,對於潮汕人來說沒有什麼能夠阻擋要喝茶的心。沒有條件,也要自己創造條件。那麼對於潮汕人來說,喝茶意味着什麼呢?

泡茶

喝茶如同吃飯一樣重要

茶在潮汕有個叫法是叫做“茶米”,將茶與米放到同一位置,可見茶葉在潮汕人心中的地位之重。米,是日常所需,不可或缺的存在,茶如同米一樣,說明喝茶就像吃飯一樣重要。

喝茶聊天的潮汕人

在潮汕地區,每天喝茶並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喝一整天茶,也不是什麼做不到的事情。吃飯是每天都需要的,喝茶也一樣,在潮汕人看來,茶是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簡單的調劑品。

喝茶是一種生活習慣

喝茶,在大多數人看來是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一種方式。閒暇時間,泡上一壺茶,邀上三五知己一同品飲;或是投茶几克,簡單沖泡一下,從忙碌的工作中暫時抽身……也許,這是大多數人喝茶的情形,但對於潮汕人來說這些都是“形式主義”。

從小就對喝茶耳濡目染的小孩子

潮汕人喝茶,從沖泡到品飲都已自成一派,流傳已久,並且結合到生活當中,已經變得越來越生活化了。對於潮汕人來說,喝茶已成爲一種生活習慣。曾聽一位潮汕的朋友說,他離開潮汕去到別的地方,才發現居然有地方是不喝茶的。這在他們潮汕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因爲無論是在家,還是去其他地方,哪怕只是一個路邊攤,你都可以看見擺放的茶具或是喝茶的人。

如果問一個潮汕人,喝茶在他們心目中佔有什麼樣的地位,也許他會告訴你,喝茶沒有地位可言,它已經深入潮汕人的生活當中,成爲了一種生活習慣,根深蒂固。

有人問,潮汕人愛茶愛到什麼地步?有人回答,哪怕跟人吵架,也要邊吵邊喝茶。看似一句玩笑話,其實生動形象的說明了喝茶是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喝茶如同吃飯一樣重要,是一種深入骨髓的生活習慣,不可磨滅。一代又一代的潮汕人,日復一日地喝着茶,行雲流水般的泡茶方式也如同喝茶習慣一般流傳下來,並深深地影響着更多的潮汕人。

工夫茶的文化內涵

潮汕工夫茶,在潮汕地區深受人們喜愛,不少人早上起來就泡上一壺茶,倦意頓時一掃而光,只覺得神清氣爽。潮汕人喜歡以茶會友,在細品慢酌、談笑風生中,人們互通信息、加深了感情。品茶早已超越了簡單的解渴的目的,它還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六合家宴的江經理介紹說,潮汕人把茶叫做“茶米”,茶在潮汕人心目中就像米一樣,足以看到潮汕人嗜茶 如命,茶與米的不可分了。

到城中的高檔潮菜館吃飯,席間總是穿插上功夫茶。在你吃完海鮮魚肉的時候,喝一杯可以消除腥味;在你吃着一碗甜品有點膩的時候,喝一杯可以去膩開胃。在你酒足飯飽覺得有點撐的時候,喝一杯解乏消滯。功夫茶與潮菜,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相輔相成,共同造就了潮汕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人說吃潮菜不喝功夫茶,總是感覺不太正宗。

工夫茶分福建、潮汕、臺灣三個派系,福建喝鐵觀音比較多,潮汕喝單樅茶比較多,臺灣則喝凍頂烏龍比較多。但是從沖泡方法上來說,三者是共通共融的。 工夫茶之隆情,使其茶藝超凡而 “入俗”。功夫茶的雅趣,讓品茶者難得清閒,樂於賦閒。功夫茶的厚韻,蘊含國人苦盡甘來的生活觀念,而功夫茶的義理,則明白無誤地透示着傳統思想文化中 天人合一的哲學追求。 喝茶,本是一件平常的生活瑣事。但畢竟與一日三餐皆須填飽肚子的吃飯相比,有再高一層的功能需求。而這種基於解決了溫飽需求的高層次生理需求通常也演化出更高一層的精神追求。所以,當喝茶並非爲了止渴、喝茶並非爲了消食去膩時,便是品茶。品茶要有經驗,要有學識,要有修養。品茶要有感覺,要有頓悟,要有心機。當品茶成爲時尚,成爲藝術,成爲文化之後,茶道便是一種積澱着民族生活意識.民族倫理觀念、民族精神追求的生活美學了。功夫茶的確不亞於一門高深的學問。如果你懂得 天人合一的義理,功夫茶聖殿之門便打開着恭迎你入室了。

研究性課題《潮汕功夫茶的禮儀》

淺談潮汕功夫茶中的禮儀

我是潮州人,我愛喝茶, 特別是功夫茶,所以我特地在網上查了些資料結合我個人的理解淺談一下功夫茶中的禮儀. 潮汕人把茶叫做“茶米”,茶在潮州人心目中就像米一樣,足以看出潮汕人嗜茶如命,茶與米的不可分。功夫茶,在潮汕深受人們喜愛。潮人喜歡以茶會友,在細品慢酌、談笑風生中,人們互通信息、加深感情。它不同於一般的喝茶,二者之異首先在於非同一般喝茶那樣,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與其說爲解渴,不如說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敘情;其次,潮州功夫茶特別地講究食茶的禮節,待茶衝完,主客總是謙讓一番,然後請長者、貴賓先嚐,杯沿接脣,茶麪迎鼻,聞茶之香,一啜而盡。功夫茶這一套禮儀正是中國傳統的“茶道”。

潮人獨鍾烏龍茶。先前青睞福建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現今以潮產單叢茶爲最愛。

傳統的功夫茶所用的工具基本上都是陶瓷。一蓋碗、一衝罐,三茶杯、一茶盤、一茶池、一壺、一鍋、一爐。

蓋碗,是用來沖泡茶葉的;三個小茶杯,是用來喝茶用的,無論喝茶的人數是多少都是三個杯;茶盤和茶池,一個是用來放三個小茶杯的,一個是放在茶盤下面用來放洗杯的廢水。壺,是用來存放泡茶所用的水;爐和鍋,是燒水用的。

酒有酒道,茶有茶德,潮汕功夫茶也有自己獨特的一種茶規。

功夫茶一般是主客四人但也可多人,主人親自操作。首先點火煮水,清洗茶具要等水開了用開水沖洗一下並將茶葉放入衝罐中,茶葉不能太多七分左右吧,衝入衝罐中之後蓋沫。沖茶,要沿茶壺口內緣衝入沸水,水柱不能從壺心直衝而入,因爲那樣會“衝破茶膽”,破壞茶的味道。沖茶要像書法,不急不緩、一氣呵成,水壺和茶壺的距離要比較大,這樣衝下來就叫“高衝”。據說“高衝”能使熱力直透罐底,使茶沫上揚,不僅美觀,也能讓茶味更香。第一衝杯是不能讓人喝的要用它來澆衝杯子,目的在於造成茶的精神, 氣韻徹裏徹外的氣氛。叫洗茶.洗過茶後,再衝第二衝,此時,茶葉已經泡開,性味俱發,可以斟茶了。

斟茶也有講究的:有四字訣:低、快、勻、盡。

低, 斟茶切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表示對對客人不尊敬;“快”則是爲了使香味不散失,且保持熱度;“勻”則是保持各個茶盅均勻承茶,其名曰“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所謂“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其實就是把茶杯靠在一起讓茶杯輪流篩,不能篩滿一杯再去篩另一杯,這樣會使茶色濃淡不均,以示對座中客人一樣的尊重;“盡”就是不要讓餘水留在壺中,這樣下一衝的茶纔不會有苦澀味。

每杯篩入多少茶也頗有講究,如果茶汁不足一半,說明主人瞧不起客人,這是一種鄙夷的暗號,遇到這種情況請最好先走爲妙。如果茶杯都篩得滿滿,是表示你呆得太久了,若這並非主人下“逐客令”請你回去,則是主人不想再泡茶了。所以一般篩茶都以八分爲宜,講究適可而止。

主人篩完茶之後,自己不能先飲,要等到別人端杯後自己方能端杯。這與酒道的“先乾爲敬”恰恰相反。主人以“先乾爲敬”先端杯上飲時,即是範了功夫茶之大忌。第一杯茶一定先給左手第一位客人,無論其身份尊卑,無論其年齡大小,也無分性別。喝茶時要端取哪一杯呢,這也是很有講究的,一般是順手勢先拿旁邊的一杯茶,最後的人才拿中間一杯.如果不懂規矩,在兩旁茶杯未有人端走之前,就先拿了中間一杯,不但會被認爲對主人的不敬,也是對在座其他人的不尊敬. 如果主人催客人飲茶時,主人會用左手手指輕叩茶几,右掌向上伸出,來個“請”的姿勢。每喝完一杯茶要用滾燙的開水洗一次杯子,然後再把帶有熱度的杯子給下一個用。這種習俗據說是人們爲了表示團結、友愛和互相謙讓的美好品德。

你喝了一杯之後,一般還要等在座的人每人都喝過一杯,才喝第二輪.如果在喝茶的過程中,又來了客人,那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 以示對新來客人的尊敬.

品茶也大有文章,一小杯要分三口,一口啜,二口品,三口回味,無論你味覺如何,都不能一飲落肚,而要讓茶水巡舌而轉,激發起舌上每一個味細胞對茶味的“熱情”,充分體味到茶香方能將茶嚥下,這纔不算失禮。飲完後還要向主人“亮杯底”,一則表示真誠領受主人厚誼,二則表示對主人高超技藝的讚美。

真正地喝茶,應該是氣定神閒,悠然自我地喝茶——潮汕功夫茶之功夫正是這種境界的昇華。一個人坐在茶桌前,不是危襟正坐,而是隨意而坐,氣定神閒,不管泰山崩於前,還是黃河之水泛於前,以"品"爲主的潮汕功夫茶文化.它顯示高雅,表達禮儀,寄託情誼,反映素質,表現自我.而沏茶程式之細膩周密,有條不紊,從容不迫,氣氛和諧等,則表現出潮人以"和爲貴"之高尚情操.

爲何潮州人喝茶只用三隻杯子?

從潮從出生到長大都離不開茶,茶在潮汕話裏面叫做茶米,所以從這個詞語中就可以知道在潮汕人茶和米是同等的地位。在潮汕地區有一句俗語茶三酒四T桃二意思就是在茶盤上放三個杯,總認爲茶必三人同喝,酒必須四人爲伍,便於猜拳行酒令到外出遊玩就以二人爲宜,二人便於統一意見,滿足遊興。三個杯主要是因爲喝茶重在氛圍,重在意趣,多則熱鬧,少了品茶時的悠然自得。

求:潮汕話‘日常用語’!

1、本書是我個——這本書是我的。

2、我條裙——我的裙子。

3、個杯分人敲掉——杯子被打破了。

4、個(只)杯俾人打爛咗——杯子被人打破了。

5、伊雅過汝——他/她比你漂亮。

6、只領裙輸(過)許領——這條裙子不夠那條好。

擴展資料:

1、潮州話今分佈於廣東東部沿海的潮汕地區(潮州八邑包括潮州市、揭陽市、汕頭市和梅州豐順縣)及海外東南亞、西歐、澳洲爲主的潮州人聚集地。

2、潮州話是潮州人(潮州八邑、潮州府籍)的母語。今潮州話仍爲潮汕地區及海外東南亞、西歐、澳洲爲主的潮汕人聚集地。潮州話以舊潮州府城話爲代表。語言學系譜: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潮州片。覆蓋範圍爲潮州市、汕頭市、揭陽市全境,也包括豐順、陸豐的部分村鎮;一般稱之爲“潮州話”。

3、潮州話是潮商話,潮州話是古漢語、馬來語、英語混合,比如汽車稱‘勞利’,就是馬來語,潮州話是漢語活化石。潮州話在廣東東部沿海的潮汕地區以及海外華人中廣泛使用,是一種知名度較高的古老方言,包含了很多的古漢語成分,屬於閩南語。

參考資料:潮州話——百度百科

潮州功夫茶有什麼文化、歷史?

潮汕功夫茶歷史悠久,中國茶文化盛行於唐朝,而潮汕功夫茶則盛行於宋朝,貴族茶就是源於潮汕功夫茶,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品茶早已成爲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潮人愛飲工夫茶,可以說是達到“嗜茶成性”的程度古人說的天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而潮汕某些“老茶客”,卻把古人列爲末位的茶,破格地晉升爲第一位,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飲工夫茶。他們不怕俗話說的“早晨空腹茶,劫賊入人家”,而持之以恆,處之泰然。潮人把茶葉叫”茶米”, 可見"嗜茶若命"者的形象。由此可見潮人對茶可謂情有獨鍾。

潮州茶文化是嶺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功夫茶”爲著稱。潮州功夫茶,起於明代,盛於清代,成爲潮州地區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潮州功夫茶,在當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會友。不論是公衆場合還是居民家中,不論是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品茶並不僅爲了達到解渴的目的,而且還在品茶中或聯絡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閒聊消遣,或洽談貿易,潮州功夫茶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儒雅人家的功夫茶特講究,有茶童(戲稱“風爐”)專侍,挑擔、入山、浮水,臨清溪而烹茶,觀山水而論道,賦詩辭而抒情,別有一番情趣。功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許多詩文中均言及功夫茶,如近代詩人丘逢甲從日本回國後,潮州生活時作《潮州春思》詩六首,其中一首記述春日烹品功夫茶的情景,曰:“麴院春風啜茗天,竹爐欖炭手親煎。小砂壺瀹新鷦觜,來試潮山泉。”

廣東 汕頭 澄海

1.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福建的漳州,泉州,及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一帶最爲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

潮汕工夫茶,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爲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爲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功夫乃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在潮汕地區深受人們喜愛,不少人早上起來就泡上一壺茶,倦意頓時一掃而光,只覺得神清氣爽。潮汕人喜歡以茶會友,在細品慢酌、談笑風生中,人們互通信息、加深了感情。品茶早已超越了簡單的解渴的目的,它還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六合家宴的江經理介紹說,潮汕人把茶叫做“茶米”,茶在潮汕人心目中就像米一樣,足以看到潮汕人嗜茶

如命,茶與米的不可分了。

2. 廣東腸粉

潮汕地區的腸粉與廣州地區的腸粉製作方式相同,但是由於配料不同,因而口味也有較大的地區差異。據說澄海的腸粉是十幾年前從廣州這邊傳過去的,但又相當不同。澄海人的口味,那腸粉也就自然有新的造詣。一張麪粉皮,打上一個蛋,加豬肉碎,加蘿蔔丁,加香菇絲,加切碎的白菜片或豆芽或筍丁,然後上面澆一層芝麻漿和滷湯,那味道實在讓人懷念。一樣的腸粉,不一樣的口味。

3.蚌仔煎。

傳統點心,是以加水後的番薯粉漿裏攪拌入蚵仔、蛋、蔥或蒜等食材所煎成的餅狀物。

特點:鮮美酥香,酥而不硬,脆而不軟。

4.拳打牛肉丸

汕頭澄海牛肉丸作爲汕頭乃至整個潮汕地區最知名、最大衆化的小吃,其既可作點心,又可作爲一道筵席湯菜。而追溯其根源卻是起源於客家地區——聚居在山區的客家人,大體上家家戶戶都養牛,在商品經濟不是很發達的時候,生牛肉過剩沒法長期保存,所以他們把牛肉剁碎加鹽擠成丸子煮熟,漸而成爲當地的一種小吃。而真正讓牛肉丸成爲遠近聞名的潮汕小吃,直至被評爲“中華名小食”名揚海內外卻還得歸功於潮汕人。早在20世紀20年代,在汕頭埠最繁華的小公園一帶,就經常出現叫賣牛肉丸湯的客家小販,他們或是挑着擔子挨街串巷,或是在晚上開着貨船沿韓江沿岸穿梭叫賣,生意紅火。聰明的潮汕人看到客家的牛肉丸受歡迎也很有特色,便將它引進“移植”過來。並從選料、配料到製作方法都進行創新和改造,從而創制出了獨具特色的潮汕牛肉丸。

5.烤(滷)鵝

澄海滷鵝在潮菜中有很高的地位,大凡婚宴、壽宴辦桌請客,不管多少山珍海味,都必須備一盤鵝肉。家中來客人時,“斫鵝肉請人客”更是成了潮汕人熱情好客的口頭俗語。

到“老爺生”這一日,各家各戶便挑着滷鵝到老爺宮“拜老爺”,香火繚繞間,幾十張桌子拼起來,滿滿擺着上百隻滷鵝,蔚爲壯觀。有些地方甚至有“賽大鵝”的習俗。

祭拜完畢,方纔剖開斫肉食用,斫的時候講究薄切整齊,拼在盤裏,深褐色鵝皮泛着金黃的油光,撒上青翠的芫荽,便秀色可餐起來,可以和盤托出上桌了。好的鵝肉皮連着肉,中間隔着一層薄薄的鵝朥(脂肪),皮柔軟鹹香,肉堅韌結實,朥肥甜油潤,咬下去口感豐盈,層次分明,嚼在嘴裏調和起來不至於太乾太膩,越嚼越香,實乃下酒佳餚。此外,吃滷鵝還需一樣獨特的蘸醬,叫“蒜泥醋”,顧名思義就是蒜泥加上白醋,有的還會放幾顆白糖,因爲獅頭鵝多肥朥,蘸這個酸辛味便不覺油膩。

滷鵝後剩下滷湯稱爲“鵝滷”,鵝滷也多有用處,可以當蘸醬,亦可炒菜佐味,有時甚至直接淋在白粥裏吃。更巧妙的吃法是配“紅粿桃”,紅粿桃是潮汕的特色糕粿,糯米做的皮,包上赤豆餡兒,由於餡幹味寡,單吃的話不好下嚥,但是隻要在粿皮上咬個小口,淋點鵝滷,立馬變得油潤鹹香起來,堪稱絕配。“老爺生”除了拜“三生”外,往往還要拜粿桃的,鵝滷也就常常和粿桃同時存在,因而纔有了這獨特的吃法。

6.東里豬腳飯

豬腳飯最初起源於汕頭澄海東里的街邊大衆食品--半碗疊,顧名思義,半碗疊即是在盛有半碗米飯的碗中疊上一、二塊用東里傳統滷水手藝滷製的豬腳供顧客食用。東里豬腳飯選用優質泰國香米煮飯,飯軟滑而富於彈性、入口香氣四溢。

東里的豬腳飯至上世紀80年代初才走上規模化經營之路,正式登上大雅之堂。滷豬腳除供應店前顧客外,許多餐廳酒樓也慕名紛紛上門訂貨,好多顧客還特地購買滷豬腳捎給遠在廣州、深圳、香港、臺灣等地的親友,供不應求。

選料方面,店家特選皮白渾圓之豬後腳,因豬後腳較之前腳瘦肉較少,有利於久熬而肉不散。將豬後腳用刀破瓣,再每隔1釐米橫砍一刀至骨斷皮連。豬腳的滷製過程是在陳年老滷湯的基礎上,酌量加入上好的醬油、冰糖、八角、豆寇、丁香、香菇、大蒜頭等原料,猛火煮開後放入豬腳,半個小時後改爲小火熬煮,約3個多小時整個豬腳香汁滲透、皮肉軟爛,即可熄火。待滷湯涼卻後撈去上層凝結之豬油,然後裝入沙鍋,一般每一個沙鍋裝4只豬腳,再用保鮮膜覆蓋沙鍋口後置於冰櫃冷藏結凍即成。 入口軟爛無渣、肥而不膩、香氣四溢、膠綿而不沾牙。

·················

······································潮汕美食中還有很多,如炒粿條等,這裏不一一列舉。。。 

標籤:茶米 潮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