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古代民歌《第一》原文及賞析

昨夜春風入戶來,動人懷。只見庭前花欲發,半含咍。直爲思君容貌改,征夫鎮在隴西壞。正見庭前雙鵲喜,君在塞外遠征回,夢先來。

古代民歌《第一》原文及賞析

這是 《敦煌歌辭總編》大麴中的一套。“阿曹婆”是格調名,其作用類似宋詞的詞牌。全套分三疊,每疊分上下兩片,全葉平韻。上片句式爲“七三七三”下片句式爲 “七七七七三”。後兩首各有殘缺,故未錄,此處只介紹第一首。任半塘先生評此套歌辭曰: “調是成熟之雜言,辭是借用之 ‘徵婦怨’,均值注意。” ( 《敦煌歌辭總編》 1673頁)

上片點明季節,以景帶情。“咍”是方言,即笑的意思。江蘇 《寶山縣誌》: “ ‘咍’ 音 ‘海’ 之平聲,‘咍咍’,笑聲。”《湖南通志》四一: “謂相調曰 ‘咍’。”此字雖爲方言,但唐代詩人中也用此語,李白 《遠別離》: “吳楚弄兵無劇孟,亞夫咍笑而徒勞。”首句寫春風入戶,牽啓幽人的心扉;後兩句寫庭前的花兒含苞待放,更能觸動孤棲者的愁腸。春天乃萬象更新的季節,一切有生命的東西皆顯示出勃勃生機,具有豐富的情感世界的人,尤其是那些丈夫遠戍塞外,獨處孤棲的少婦們不更會春情萌動嗎?對丈夫的思盼,對愛情生活的渴望怎能不煎熬思婦們的心?所以中國很古以來就有“春女思”( 《淮南子·繆稱訓》)這一成語,可見人們對這種感情的深刻理解。還應體會,“春風入戶”是由觸覺感受到的,充分表現出思婦對自然徵候的敏感。“半含咍”的花兒是由視覺看到的,也曲折地表現出思婦爲排遣愁腸而“尋尋覓覓”想到自然中去尋求寄託的心態。那半開不開的花兒的樣態既十分美麗,又有很深的象徵意蘊。雖有良辰美景,無奈良人不在,奈何奈何!花兒可自然開放,而少婦卻不能得到丈夫的溫情,怎不感傷!抒情含蓄婉轉,感情容量很大。

下片用賦的筆法,寫出徵婦相思的具體內容。“直爲思君容貌改”,直白如話,具有民歌質樸通俗的特點。“征夫鎮在隴西壞”的“壞”字,據任半塘先生說,當指窯洞,即 “穴山而居,亦求向陽”之義。實際上就是徵婦想象丈夫戍守邊防之所偏遠荒陋,生活相當艱苦而已,不必拘泥。這時,思婦忽見庭院前落着一雙喜鵲,這使她精神爲之一振,眼前出現了希望之光。因爲按照世俗的說法,喜鵲臨門是有親人將要歸來的徵兆,所以她馬上想到,一定是 “在塞外”的夫君 “遠征回”了,可見她對丈夫的思念是何等深切。但結果卻怎樣呢?“夢先來”三字含蓄地向讀者交代出來。三字暗示出這位徵婦空歡喜一場,等到的是個空虛,人並未歸來,只能在夢中相見。情境無限悽楚。若稍加思索,還有一層意味。本是女子思極而夢見丈夫,卻說丈夫先把夢送回來,抒情又增一層波瀾,更增幾分惆悵。

此首歌辭在內容上與唐詩中“徵婦怨”的主題無多大差別,只是在語言風格上樸素直白,顯示出民間歌謠的特點。

標籤:民歌 賞析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