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IT科技 > 

孩子鬧人如何處理

IT科技1.16W

吵架,也是一種成長。 你要相信孩子,有時候她也不會讓自己吃虧,因此在孩子交往中,尤其是吵架中,你要相信孩子自己的交往能力。就算這次孩子吃了虧,他在腦子裏也會盤算着下次怎樣儘量不讓自己吃虧。孩子自己也會總結,下次如何做才能夠改進。

孩子鬧人如何處理

孩子總是哭鬧不止,這讓爸爸媽媽束手無策,那麼孩子常常哭鬧怎麼辦呢?我們來聽一聽美國正面管教導師、國際鼓勵諮詢導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二級婚姻家庭諮詢師徐婷怎麼說的吧。

寶寶愛哭有多種原因。父母需要關注寶寶,瞭解他、傾聽他,感受他的需要,並予以迴應。但切忌慣成寶寶的壞毛病,比如一哭就什麼都滿足他,這會給他養成脾氣急、沒耐心等不好的習慣和性格。在他要東西的時候,不妨有意識地讓他等一等,培養耐心。

核心對策:哭鬧背後的目的。

一、將他(她)當成自己小孩,這樣就會絕得小孩鬧其實很可愛。 二、有事沒事可以上鄰居家玩,可以帶一點小孩普遍喜歡的零食(注意千萬不要帶公認的垃圾食品,不然主人會不高心的)逗逗小孩,不是說,遠親不如近鄰嗎。

在這個問題上,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孩子哭鬧的原因和目的是什麼?有的孩子哭鬧真的是因爲特別的傷心、難過、委屈、害怕。

孩子哭鬧耍賴是很普遍的。有時孩子哭鬧耍賴確實讓人難以忍受,而我們發脾氣只能使他鬧得更厲害。很多撫養者會由於對阻止孩子耍賴束手無策而感到沮喪甚至憤怒。其實,孩子哭鬧耍賴的最根本原因是他不能以別的更合適的方式表達他的需要。對待孩子

情況一:強烈情緒體驗。

相信每位家長都碰到過孩子無理取鬧的情形,雖然我們對孩子的脾氣多半都很寬容,但是,絕對不要對無理取鬧的孩子投降。 無理取鬧獨腳戲 “孩子還小,鬧一鬧又能怎麼樣?”假如您對孩子無理取鬧的嚴重後果沒有足夠的重視,那可就大錯特錯了。請不要

有一種情況是孩子真的有強烈的情緒體驗,比如孩子感受到害怕、傷心、難過。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經常遇到孩子哭鬧的情況。有些媽媽很怕看到孩子哭鬧,孩子一哭,媽媽就覺得是不是自己沒有做好,內心有愧疚;還有的媽媽聽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就要想辦法制止;還有一些家長,面對孩子哭鬧或是發脾氣的時候,自己也按捺

對策一:擁抱安撫,陪伴支持。

你好,面對三四歲孩子的無理取鬧(前提不是生病,困了或者肚子餓的原因哭鬧),分兩種情況處理。 第一,是在有親戚和朋友在場的無理取鬧。一般情況在,有親戚朋友在,孩子要鬧是比較難教的,因爲你罵ta,ta會不怕,會去你的親戚朋友那裏尋找安慰

當孩子有這樣的情緒體驗的時候,父母要做的就是擁抱和安撫孩子,安慰、鼓勵、支持孩子。

孩子最害怕什麼?玩具丟失了?還是好吃的沒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擔心最害怕的都與父母有關,你們纔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擔心的事,然後以後注意不要再犯,別再傷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媽媽吵架了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

情況二:用哭鬧要挾家長。

大事化小是解決矛盾好辦法 有教育專家指出,家長首先要明確一點,孩子之間的糾紛大多沒有是與非,家長不要一上來就用的標準來判斷,一下子就下結論說誰對誰錯是沒有必要的,而且還往往使小小的糾紛擴大化,複雜化,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知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會常常用哭鬧來要挾父母,比如在商場常常會看到有的孩子一直哭鬧,目的是爲了讓爸爸媽媽買一個玩具。

要分開討論,如果是合理要求,就滿足,並且告誡孩子不能以這種方式來索要,否則下次不予理睬。如果是不合理的要求,一定要堅持立場,決不妥協,可以適當地用孩子感興趣的東西轉移他的注意力,或者用替代方案與之協商。如果孩子不聽勸繼續哭鬧就

對策二:溫和堅定,明確規則。

知道你平時面對小朋友的哭鬧是怎麼處理,以下的這個案例值得我們所有人深思,並且擴散。 真實案例 一哭鬧就心軟,看看這對父母做的蠢事。 最近有個寶媽在羣裏跟我們說“千萬不要因爲孩子哭鬧就遷就,否則害人害己呀1她隨後給我們分享了她親戚發

這樣的情況父母就要踐行正面管教當中說到的溫和而堅定。父母要對孩子溫和,同時要告訴孩子不可以做的事情就一定不可以做,不能買的東西就一定不能買。

2到3歲寶寶到了第一次叛逆期,我們做父母的要幫助他度過難關,多和孩子氫互動,告訴他不滿意可以說出來我生氣了不要哭鬧,情緒是一個小怪獸,我們要打敗它,所以寶寶不能哭!多出去走走。看看外面!

總結:和善堅定,執行規則,支持陪伴,劇烈情感。

父母應該多去關注和了解孩子,到底孩子是爲什麼哭鬧,是想要買玩具或是想出去外面玩,還是其他原因。要不停的去嘗試,看看有哪些方法能讓孩子不哭不鬧,當然,決不能用恐嚇、懲罰、威脅等不健康的方式! 大哭大鬧是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表現

看到爸爸媽媽和善堅定的態度,孩子就會學習到原來的規則是什麼,什麼事情是不可以做的,什麼是可以做的,同時當孩子有劇烈情緒體驗的時候,又能感覺到爸爸媽媽是陪伴和支持他的,慢慢地孩子就會學習到不會再用哭鬧來要挾父母。

我們常常碰到寶寶哭鬧的現象,那麼其實寶寶哭鬧往往是寶寶跟外界交流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尤其對於新生兒來說,新生兒哭就是他的語言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孩子愛鬧人爲什麼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經常遇到孩子哭鬧的情況。有些媽媽很怕看到孩子哭鬧,孩子一哭,媽媽就覺得是不是自己沒有做好,內心有愧疚;還有的媽媽聽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就要想辦法制止;還有一些家長,面對孩子哭鬧或是發脾氣的時候,自己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或是訓斥或是打罵孩子。

孩子哭鬧和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到底應該怎樣做呢?其實,這個問題深層次的內涵是,——我們如何幫助孩子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

每個人都需要學習情緒管理。有效的情緒管理,是體現情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首先我想說的是,如果家長自己都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比如孩子哭鬧時,自己先忍不住,要麼逃避要麼以不耐煩甚至粗暴的態度面對孩子的話,孩子是不可能學會正確管理情緒的。

(不過話說回來,做媽媽真是非常不容易,媽媽也是人,不可能在孩子面前時刻能保持耐心。只是,因爲做了母親,爲了孩子的健康發展,我們需要想辦法調整自己,讓自己保持從容平和的心態。。。努力吧,儘量吧~~)

一、要想正確面對孩子的哭鬧,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孩子爲什麼會這樣做。

嬰兒期的孩子,哭鬧都是出於本能的需要。比如困了、餓了、身體不舒服等等,孩子會通過哭來提醒撫養人。隨着孩子的發展,大一點的嬰兒,會用哭鬧來表達情緒上的感受,比如看不到媽媽感到緊張、看到陌生人覺得害怕等等。1歲以前,如果孩子哭鬧,家長應該馬上響應,儘可能地幫助孩子、愛撫孩子,這個時候最需要做的是充分建立孩子對世界的信任,讓孩子充分感受到愛。

幼兒期的孩子,哭鬧背後的含義就更多了。很多媽媽可能都會感覺到,孩子在兩歲以前,相對而言還是比較“乖”的,兩歲以後,孩子比以前更有主張,也更愛發脾氣了。西方有一個說法是“Terrible Two”(可怕的兩歲),就是指這個讓媽媽們頭疼的問題。

這一現象,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是因爲,孩子到了兩歲,他的認知能力和自主意識都在加強,但是孩子的語言能力、控制身體的能力等等都還沒有發展到相應的程度,孩子內心的想法不能很好地表達並得以實施,所以孩子就會通過哭鬧和發脾氣來表達心中的失望。

隨着孩子不斷長大,認知能力不斷提高,孩子會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張,但是,此時的孩子,需要面對規則的約束、需要面對和小夥伴的衝突、需要面對自己能力和想法的差距,。。。總之,孩子會遇到越來越多“不順心的事”,他會發現,這個世界,並不是那麼完美的,不能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 哭鬧,是孩子表示內心不滿的一種本能反應。

孩子因爲大腦和神經發育尚不完善,自我控制的能力還很差,這也是爲什麼在孩子累了、困了、餓了或者生病的時候,更加容易哭鬧和發脾氣的原因。

所以,我們需要認識到,哭鬧和發脾氣,是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的一種本能表現,是孩子發泄心中負面情緒的一種方式。一方面,他們還小,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另一方面,孩子需要學習其他更能夠被別人接受的方式,讓自己心情平靜。

二、小孩子的哭鬧和發脾氣,並不是壞事。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負面情緒產生,我們*也是如此。不開心的時候,如果讓這種情緒壓抑在心裏的話,它不會自動消失,相反,壓抑得越多、時間越長、越有可能會出現心理問題。但是,成年人在情緒控制方面更加成熟,心情不好的時候,*會採取適合自己的方式來發泄,比如找人傾訴、寫博客、運動一下或者去唱卡拉OK什麼的;找人吵一架可能也是一種方式,只是,這不是我們和諧社會提倡的正確做法。

小孩子的哭鬧和發脾氣,其實是好事,因爲讓負面情緒發泄出來,孩子的心理才健康。我們要做的不是壓抑孩子、不讓他們哭,而是要幫助孩子逐漸學習如何通過其他方式來發泄。但是,這需要一個過程,因爲孩子的自控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可能在很長的時間裏,家長都需要耐心地面對孩子的哭鬧,並逐漸引導孩子學會其他的發泄方式。

中國有句老話:“孩子見了娘,沒事哭三場”。確實,孩子在媽媽面前,要比在別人面前更愛哭鬧。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媽媽們千萬不要擔心,別以爲這樣會把孩子慣壞。而且,我認爲,孩子在母親面前的這一舉動,非常有利於幫助孩子保持心理健康。

只有和媽媽建立了正常“親子關係”的孩子,纔會在媽媽面前肆意哭鬧。就像我們每個人,只有在家裏才能真正放鬆一樣,孩子在媽媽面前,是真正放鬆的。因爲孩子知道,媽媽是最能容忍、接納他們的人。孩子小的時候,非常需要媽媽在他們不開心的時候,幫助他們、甚至吸收他們的負面情緒,有耐心的媽媽,是孩子真正的“心靈港灣”,我想,這,也正是母親的偉大之處。

三、孩子的哭鬧時該怎樣面對?如何幫助孩子學習有效的情緒管理?

首先,孩子想哭的時候,不要制止孩子。

孩子哭鬧發脾氣的時候,媽媽不要爲了制止孩子,去批評和威脅孩子,更不能離開孩子。

我見過,有的孩子哭的時候,媽媽就會說:“哭!看你就會哭!你在這哭吧,我走了!”孩子哭的時候已經很傷心了,這個時候,如果媽媽批評他、甚至要離開他,會讓孩子的內心更加傷心無助。

其實,讓孩子哭出來,對化解孩子的情緒,非常有幫助。我們經常會發現,孩子大哭一場之後,情緒就會變得非常好,剛纔還傷心欲絕,一會就又歡呼雀躍的了。——真可謂“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

所以,面對孩子的哭鬧,媽媽不要擔心。但是,也不是說,孩子哭的時候,就不管他了,此時媽媽應該陪伴着孩子。如果媽媽這時的心情也不好,就什麼都不用說,在旁邊陪着孩子就好,但是千萬別丟下孩子走開。

我通過自己和好好的親身體會感覺到,在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媽媽和孩子在身體上的接觸,對緩解孩子的情緒,非常有幫助。比如孩子哭的時候,我們可以抱着孩子,還可以輕輕地*或是輕拍他的後背。。。這樣的做法,會幫助孩子儘快化解不良情緒。

另外,媽媽要幫助孩子學會用語言表達內心的感受。比如孩子因爲媽媽不同意帶他去吃麥當勞而哭鬧的時候,媽媽可以說:“你現在一定很想去吃麥當勞,可是我們約定一週才能去一次,今天去不了,真遺憾,我也替你感到很傷心。”這樣幫孩子說出來,孩子心裏就會感覺好受一些。逐漸地,他也能夠學會,用語言代替哭泣來表達情緒。

還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我們要允許孩子哭鬧,但是,不能因爲孩子的哭鬧而縱容孩子。

有的媽媽特別怕孩子哭,一看孩子哭,就會縱容孩子的某些錯誤做法,或者給孩子許諾、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比如孩子一哭就答應給孩子買糖買玩具什麼的,這樣做,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讓孩子發現,哭鬧能換來很多“好處”,以後,他會更多地採用這一“祕密武器”。

好好有一個階段,發脾氣的時候喜歡打人。這個時候,我會以堅決的態度告訴她:“打人是不對的。媽媽不喜歡你這樣。”如果她還繼續打,我會輕輕地抓住她的小胳膊,順勢抱在懷裏,輕輕地*着這頭激動的小“獸”,告訴她媽媽知道她很傷心(或者憤怒),媽媽愛她。。。過一會,好好就會平靜下來。因爲我一直堅持這樣做,好好現在發脾氣的時候,已經不怎麼打人了,而且,她也開始學會用語言代替哭鬧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比如:“你打擾我了,我還沒玩夠,我不喜歡你這樣。”

面對三四歲的孩子無理取鬧 父母應該如何處理

你好,面對三四歲孩子的無理取鬧(前提不是生病,困了或者肚子餓的原因哭鬧),分兩種情況處理。

第一,是在有親戚和朋友在場的無理取鬧。一般情況在,有親戚朋友在,孩子要鬧是比較難教的,因爲你罵ta,ta會不怕,會去你的親戚朋友那裏尋找安慰甚至和你對着幹,所以千萬不能罵。你要有耐心去了解ta爲什麼哭鬧,如果提的要求不過分,家長自行衡量是否要滿足,然後告訴他在衆人面前哭鬧,媽媽覺得覺得好丟臉,別人也覺得他是很不乖的小孩,表達出你希望他此時乖一點的意願。若是不行,做些其他分散ta注意力的有趣事,ta就會不哭,自己乖乖投入你的趣事玩了

第二,在無旁人的情況下,跟他講道理,問他爲什麼哭。告訴他那麼愛哭鬧,爸爸媽媽都覺得好煩,很不聽話。天天哭的小孩,爸爸媽媽都不敢帶ta出去玩,大家都覺得ta是哭包,人家也不想和他玩。讓他自己去思考,然後幫他把眼淚擦乾了,說不哭的話,媽媽就抱抱。再哭的話,頭髮都溼了,痱子要出來咬人了,到時候又痛又癢的,自己難受哦。

孩子總是用哭鬧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請問作爲家長的我們該怎麼辦?實在很不講道理的時候可以打孩子?

孩子最害怕什麼?玩具丟失了?還是好吃的沒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擔心最害怕的都與父母有關,你們纔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擔心的事,然後以後注意不要再犯,別再傷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媽媽吵架了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

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兇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隻小老鼠,心裏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爸爸媽媽又發脾氣了

孩子簡直像極了蠟筆小新,又在惡作劇了,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

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爲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麼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幹什麼,就幹什麼;

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大哭起來,不會再*不希望他乾的事,也不去*想讓他乾的事;

學着你的樣子,也發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爲和情緒。

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爲什麼發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爲,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了火,發完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

可能的話,發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爲發脾氣後的內疚,就放鬆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偏心,對孩子不能給予同樣的愛

前幾年熱播的電影《唐山大地震》的劇情大家應該都還記憶猶新: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對兒女被壓在了同一塊水泥板下,面對只能救一個的艱難抉擇母親忍痛選擇了兒子方達,很幸運女兒方燈後來也在這次災難中活了下來,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爲養女。

但女兒卻因爲怨恨母親偏心,怨恨說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經歷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頭都不願回家認親,和家人足足分離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讓某些孩子從小就成長在父母的餘光裏,同是一對父母的孩子,零用錢、衣服、出遊……待遇卻不一樣,這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

大量研究發現,父母偏心會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引發兒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現行爲問題,即使他們長大後離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響依然存在。

而且,無論是受到偏愛的孩子,還是被冷落的孩子,還是旁觀的孩子,只要覺察到媽媽的偏心,都會受到損害。被冷落的孩子會對媽媽或者受寵的孩子怨恨,受寵的孩子則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惡。

父母失信、撒謊

家長說話不算數,多是因爲學習而起,一些父母圍繞學習口頭承諾某些條件,但當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卻在兌現時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說:趕緊寫作業,寫完作業看電視,可是孩子寫完作業,家長又會留一些學習任務,讓孩子繼續學習;有的家長答應孩子只要考試成績達到前幾名,就有什麼獎勵,孩子真的考好了,卻得不到應有的獎勵。

孩子最討厭父母輕易承諾又不能兌現,言而無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時失威信,家長說話不算數,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

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一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後,這種"失信"的習慣會讓自己損失很多朋友和機會。

做個說話算數的家長就要不輕易許諾,不隨便許願;不要爲了達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隨便地答應孩子的要求;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認真想一想,這種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兌現,如果是合理的、可兌現的,就要認真地承諾、必須兌現。

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長大了,也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相信媽媽們應該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際關係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爲孩子的小夥伴不太懂禮貌,或太精於算計,或會欺負人,愛撒謊等缺點而不喜歡。

然而對孩子來說,隨着身心的逐漸發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所擁有的獨自意見。

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父母應當尊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於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

父母要承認與孩子之間選擇朋友時的差異,並尊重這種差異。有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將會給父母足夠的面子。

孩子能與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際關係中一種最基本的關係,要尊重孩子根據雙方意願和喜好進行自由選擇。

忽視孩子的優點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經常會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甚至把別人的孩子過度地美化和誇張,本想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其實卻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會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

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和優點,雖然孩子的天資有別,學習事物有快有慢,學習成績也有高有低,但判斷一個孩子的好壞,不能只取決於一個方面。

作爲家長,不能只憑長相、成績等某個方面就認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沒有出息,而是應該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發現他們與衆不同的地方,要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要把讚美留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你的讚美聲中繼續發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爲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衆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顧着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幹家務不行,讓家人爲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從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難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鬆、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相反,他們最頭痛的是氣氛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

孩子間鬧矛盾怎麼處理

大事化小是解決矛盾好辦法

有教育專家指出,家長首先要明確一點,孩子之間的糾紛大多沒有是與非,家長不要一上來就用*的標準來判斷,一下子就下結論說誰對誰錯是沒有必要的,而且還往往使小小的糾紛擴大化,複雜化,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知名教育學者尹建莉曾指出,家長可以給孩子傳達一個信息,即發生衝突是件很正常的事,不用在意,過去就過去了,無所謂誰對誰錯,該怎樣相處還怎樣相處。這樣一種心理的建立非常重要,是兒童能正常發展人際關係必不可少的基礎,是豁達、友善的生長土壤。兒童的世界其實非常單純,很多所謂的問題,其實是成年人強加的,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把孩子間的衝突關係看成是“犯錯誤”,尤其是看成欺負和被欺負的關係。現在很多家長會對孩子說:我們不欺負別人,但也絕不讓別人欺負。或直接告訴孩子,你不要主動打別人,如果別人打你,你必須要還手,這種教導是有問題的。

從事幼兒教育10多年的榆林市某幼兒園園長閆婧女士說,孩子在一起難免會磕磕碰碰,這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其實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小孩子打架根本不需要調解,他們自己一會兒就和好如初了,就像什麼也沒發生一樣。而大人一旦介入,就變得複雜了,本來是小孩子之間的小摩擦,結果可能演變成兩家大人之間的矛盾。

孩子以後總用哭鬧要挾大人該怎麼處理

要分開討論,如果是合理要求,就滿足,並且告誡孩子不能以這種方式來索要,否則下次不予理睬。如果是不合理的要求,一定要堅持立場,決不妥協,可以適當地用孩子感興趣的東西轉移他的注意力,或者用替代方案與之協商。如果孩子不聽勸繼續哭鬧就冷處理,等寶寶哭鬧累了他會發現這招不起效果,將來就不會這樣,但是如果一旦讓他用這種方式得逞了,將來他會繼續哭鬧,並且在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將哭鬧升級,採取耍賴打滾等方式。所以一定要在一開始就抑制住寶寶用哭鬧來獲取所需的手段。

還有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大人要達成一致,千萬不能在孩子面前有分歧,否則孩子會利用這點,挑起大人間的矛盾,然後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標籤: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