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年初十一的風俗有哪些

年初十一的風俗有哪些

年十一的風俗有請子婿、籌劃日、吃合子、送燈、行彩橋等。

1、請子婿: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的說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們在這一天宴請子婿。

2、籌劃日:正月十一,人們已經開始考慮部署元宵節活動了。大家籌劃怎麼選購燈籠,如何搭蓋燈棚等。

3、吃烙合子:正月十一,老北京這一天有吃烙合子的習俗。

4、送燈:在福州地區,正月十一是元宵節前的一個小節日。福州人在元宵節之前,都有送燈的習慣,表示新春祝福,來年好運。

5、行彩橋:在正月十一晚上開始的“行彩橋”,稱爲“行頭橋”。在“行頭橋”時,大家都會祈願,希望來年能夠順心如意,願望得以實現。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年初十一是指農曆新年過後的第十一天,也就是正月十一。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這一天有一些特殊的風俗和習俗。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見的風俗:

1. 祭竈:年初十一這一天,人們會在家中廚房裏祭拜竈神,以感謝他們在過去一年中對家庭的庇佑和保護。祭拜時會燒香、獻上食品等供品,表達對竈神的敬意和祈福。

2. 迎財神:在年初十一,人們也會迎接財神到訪。他被認爲是財富和好運的象徵。人們會在家門口或財位上擺放財神像或財神畫像,祈求新的一年財源廣進、財運亨通。

3. 點燈籠:點亮紅色燈籠是中國新年期間的傳統之一,年初十一也不例外。人們會在家門口、街道和庭院等地方懸掛和點亮燈籠,寓意着新的一年希望和繁榮的到來。

4. 逛廟會:廟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項重要的活動,年初十一也是廟會的高峯期之一。人們會前往廟會,參觀各種展覽、表演和遊樂設施。廟會上還有各種小吃和手工藝品出售,人們可以品嚐美食、購買紀念品,感受喜慶的氛圍。

5. 親戚拜訪:在年初十一,人們還會親戚拜年,這是中國傳統新年期間的重要習俗之一。親戚們會相互拜訪,互道新年祝福,一起分享團圓和快樂的時刻。

這些風俗和習俗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豐富多彩的一部分,讓人們在新年期間體驗到濃厚的節日氛圍,並表達對美好未來的期許和祝福。

正月十一有哪些傳統習俗

正月十一這天的習俗包括請子婿、祭拜紫姑、吃合子、送燈、送“米方糖”、行彩橋等。

1.請子婿。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的說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們在這一天宴請子婿。

2.祭拜紫姑。人們在這天祭拜紫姑也並不僅因爲她是廁神,並且因爲她代表了過去被舊社會中被壓迫的女性,才得女性的崇拜,是希望她來保護柔弱的女子,從此不再被欺凌壓迫。

3.吃烙合子。正月十一,老北京這一天有吃烙合子的習俗。

4.送燈。在福州地區,正月十一是元宵節前的一個小節日。福州人在元宵節之前,都有送燈的習慣,表示新春祝福,來年好運。

5.送米方糖。在廣東各地區都有慶賀“添丁”的習俗,潮汕地區每逢農曆正月初十、十一便挨家挨戶送“米方糖”

6.行彩橋。在正月十一晚上開始的“行彩橋”,稱爲“行頭橋”。在“行頭橋”時,大家都會祈願,希望來年能夠順心如意,願望得以實現。

年十一的風俗有哪些

請子婿: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的說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們在這一天宴請子婿。籌劃日:正月十一,人們已經開始考慮部署元宵節活動了。大家籌劃怎麼選購燈籠,如何搭蓋燈棚等。賀“添丁”:潮汕地區每逢農曆正月初十、十一便挨家挨戶送“米方糖”,客家地區“升燈辦酒席”款待村民。

1、請子婿: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的說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們在這一天宴請子婿。

2、籌劃日:正月十一,人們已經開始考慮部署元宵節活動了。大家籌劃怎麼選購燈籠,如何搭蓋燈棚等。

3、賀“添丁”:潮汕地區每逢農曆正月初十、十一便挨家挨戶送“米方糖”,客家地區“升燈辦酒席”款待村民。

4、送燈:在福州地區,正月十一是元宵節前的一個小節日。福州人在元宵節之前,都有送燈的習慣,表示新春祝福,來年好運。

5、行彩橋:在正月十一晚上開始的“行彩橋”,稱爲“行頭橋”。在“行頭橋”時,大家都會祈願,希望來年能夠順心如意,願望得以實現。

正月十一的風俗是什麼

正月十一習俗如下:

1、子婿日。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老丈人酒宴姑爺的日子。初九慶賀“天公生日”剩餘的食材,除開在初十吃完一天外,還剩餘許多,因此孃家人無須再不用客氣,就運用這種剩餘的特色美食招待姑爺及閨女,民族歌曲稱之爲“十一請子婿”。

2、行彩橋。

具備深厚地方色彩的“排頭橋”風俗習慣,是廣東潮汕一種關鍵的民俗文化事象。正月十一日晚剛開始的“行彩橋”,稱之爲“行橋底”。當華燈初上,燈火闌珊,大家三五成羣,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向彩橋涌進。

3、吃烙合子。

正月十一,北京老字號這一天有吃烙合子的風俗習慣。古代人覺得,“十”是“完備極致,循環往復”的幸福數據,在十以上再加一個“一”,就擁有新的起點的寓意,因此把元宵佳節前的四天做爲“拜晚年時期”的時間段。

4、炮龍節。

“炮龍”是一種舞龍表演,但比普遍的舞龍大,體長約40米,短的有7節,長的有11節。每一年陰曆正月十一晚,賓陽縣必須舉行“炮龍節”,“炮龍”放眼望去,家家戶戶放鞭炮、夾道相迎,有“鞭炮聲不斷,龍舞不僅”之說,故名“炮龍”。

正月十一禁忌

1、忌賴牀不起。

正月十一已經到了工作日,這個時候人們已經開始正常的學習和工作,而且正月十一已經是立春以後,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這個時候是不能賴牀不起的。正月十一這天如果去老丈人家也要趕早不趕晚,雖然這天自己是老丈人家的客,但是過了中午纔到或者踩着飯點去,這樣顯然是一種特別失禮的行爲。

2、女子忌動針線。

這天其實是爲出嫁女兒準備的節日,也是爲了讓她們在婆家更有地位,自己的父母纔會招待女婿的日子。子婿日這天出嫁的女子是不應該幹活和動針線的,因爲作爲自己的節日,忙碌了一個臘月和正月,也該好好休息一下享受跟家人團聚的溫馨時光。

年初十一有什麼風俗

正月初十一的風俗是掛燈、吃烙合子、祭祀社神。

其中,掛燈是爲了祈福添丁,廣東各地區都有慶賀添丁的習俗,潮汕地區每逢農曆正月初十、十一便挨家挨戶送米方糖。客家地區升燈辦酒席款待村民,廣州文化名村珠村則高掛人燈爲新丁祈福。

儘管各地賀添丁風俗迥異,但其中都飽含着家家戶戶對新丁的美好祝福與期望。按習俗,凡去年村民家中新添了兒孫,都要到所屬的宗族社壇掛燈。此日吃烙合子是從古時候流傳至今的風俗,如果這一天吃烙合子代表將來生活能夠完美,古人認爲十是齊備完美的數字。

正月初十一的注意事項

在這一天祭祀社神是人們必須要做的事情,所以也被稱作是燈酒節,這一天的神靈是需要被敬重的相當於土地公公。但壯族人富裕社神更多的屬性,比如掌管一方水士、當地生靈、甚至婚姻、生育、身體建康等,是一個地方的保護神。

曾經有一段時間,燈酒節被當作是一種封建活動被破除,但是現在,燈酒節卻被視爲壯族人文化遺產的代表。因爲它包含着很多的文化信息,比如信仰、經濟、民族習俗、語言甚至民族藝術等。寓意日子過得和和美美,有了新的開始的意味,所以把元宵節前的四天作爲拜晚年的時段。

過年初一到十五的風俗有哪些?

01

大年初一的習俗是開門炮仗、拜年、佔歲、聚財等。大年初二是去親友家拜年、祭財神、吃餛飩等。大年初三的習俗是媳婦回孃家。大年初四是迎接竈王爺。大年初五迎財神。初六送窮神、大掃除、喝素菜湯。初七修養生息、安頓身心。初八放生祈福。初九祭祀。初十祭石感恩。十一是“子婿日”,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十二買燈籠搭燈棚。十三竈燈。十四拜臨水娘娘。十五吃元宵、觀花燈、看燈會。

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仙、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除夕守歲之後,大年初一的習俗是開門炮仗、年、歲、聚財等。人們在大年初一早上先開門燃放第一掛鞭炮,這被稱爲是“開門炮仗”。其次,就是家中的晚輩向長輩年,說一些吉祥如意的話;在晚輩拜完年之後,長輩會給晚輩壓歲錢,寓意着壓住邪崇。大年初二要去親戚朋友家拜年;並且還要祭祀財神,無論是商鋪還是普通家庭。在大年初二的中午一定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有着招財進寶的寓意。

大年初三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婦回孃家,禮物要帶雙數;大年初四要擺好瓜果貢品來迎接竈王爺;大年初五又叫“破五”,要迎接財神進門,有“送窮出門”的說法。初五迎財神,那麼初六就要送窮神。在大年初六的這天,要進行大掃除,還要喝素菜湯。初七的時候休養生息、安頓身心;初八放生祈福,在河裏放花燈;初九舉行祭祀;初十祭石感恩。

十一是“子婿日”,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十二開始買燈籠、搭燈棚,爲元宵節做準備;十三點竈燈;十四拜臨水娘娘;十五是元宵節,有吃元宵、觀花燈、看燈會等活動。

大年十一的風俗和禁忌

大年十一的風俗如下:

1、上採日

農曆正月十一日這一天在福州地區會有“上採日”的風俗。所謂上採日就是寓意迎春納福的吉日。按照福州傳統風俗,福州人有在元宵節之前送燈的習慣,一般是外公外婆送給外孫、外孫女,送燈時間一般是農曆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一,這個風俗是希望來年都能夠順順利利,有很多的福氣。

2、賀“添丁”

每年正月十一日有些地方會慶賀家中添男丁,就是那家在這一年添丁了就會在這一天慶賀一下,特別是潮汕地區每逢農曆正月初十、十一便挨家挨戶送“米方糖”,客家地區“升燈辦酒席”款待村民,廣州文化名村珠村則高掛“人燈”爲新丁祈福。儘管各地賀“添丁”風俗迥異,但其中都飽含着家家戶戶對“新丁”的美好祝福與期望。

2、子婿日

在大年十一這一天最大的風俗就是子婿日,這一天岳父要請女婿來家中吃飯。關於這個習俗的來由也頗有淵源,首先第一個原因是因爲年初二的時候,女兒要帶着丈夫孩子回孃家,給自己的父母拜年送禮,在古代人眼中,有來必須有往,剛好在初九的時候,岳父家中慶祝過天公的生日,等到十一的時候,家中還剩下許多祭祀神靈的佳餚,於是在年十一的時候順帶着將女婿請回家中。

大年十一的禁忌如下:

1、大年十一日這一天是忌遷居的,因爲正月期間都是忌遷居的,正月份不宜有大動,否則會不吉利。

2、大年十一日是不提倡更換、洗滌衣被的:因爲在舊俗中認爲正月裏換洗衣物是不吉利的,所以切記這一日不要更換洗滌被褥。

3、大年十一日是非常忌剃頭,在整個正月期間裏都忌諱剃頭。在民間中認爲俗說剃頭傷舅。據舊方誌雲,前清下剃髮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得以更改。時期,很多人都把頭髮剃了,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然後人們以訛傳訛,把它傳成了“死舅”。

正月十一有什麼傳統習俗

子婿日<br/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孃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爲“十一請子婿”。

其實,“子婿日”是很有歷史淵源的,在古代,正月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還沒有吃完,因此會利用這些祭祀過神靈的美食來招待女兒和女婿,作爲初二女兒回門時的一個答禮。而正月十一這天,女兒女婿趕回孃家必須由孃家的哥哥或者弟弟提前出門來迎接,以此表示孃家人對女婿的敬意和重視。

春節初十一有什麼習俗?

大年初十一,是正月的第十一天,按照現在人的慣例,從初七開始上班,春節就已經算過完了,但是在古時候,整個正月都是過年,即使在古時候很多人初五或者初六就開始做生意營業了,但是在正月裏尋常人家和官宦人家都是一整月在過年,並且每天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

正月初十一,按照過去的習俗叫做“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其實正月初十一還有很多習俗,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正月初十一的習俗之一:子婿日🌹🌷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孃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爲“十一請子婿”。

其實,“子婿日”是很有歷史淵源的,在古代,正月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還沒有吃完,因此會利用這些祭祀過神靈的美食來招待女兒和女婿,作爲初二女兒回門時的一個答禮。而正月十一這天,女兒女婿趕回孃家必須由孃家的哥哥或者弟弟提前出門來迎接,以此表示孃家人對女婿的敬意和重視。


🌷🌹正月初十一的習俗之二:行彩橋🌹🌷

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行頭橋”習俗,是潮汕一種重要的民俗事象。正月十一日晚開始的“行彩橋”,稱爲“行橋頭”。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人們三五成羣,扶老攜幼,興致勃勃向彩橋涌來。“行頭橋”時,人們都要採下橋頭的榕枝竹葉,並各作四句:“摘榕葉,日日有錢揸(拿)”。拿回家裏插在門楣上,以祈帶來好運。

在“行頭橋”中,不同年齡有不同的祈禱語。如帶着小孩的人說:“行橋頭(或摸獅頭),阿奴事事賢”;未婚的小夥子說:“行橋肚(或摸獅肚),娶雅嬤(即漂亮妻子)”;姑娘們拿石塊或竹枝擲溪中說:“擲(或行)橋中,嫁雅翁”(即俊俏的丈夫);懷孕的婦女說:“摸橋(或獅)耳,生阿弟”……等等。


🌷🌹正月初十一的習俗之三:吃烙合子🌹🌷

正月十一,老北京這一天有吃烙合子的習俗。古人認爲,“十”是“齊備完美,周而復始”的美好數字,在十之上再加一個“一”,就有了新的開始的意味,所以把元宵節前的四天作爲“拜晚年”的時段。

老北京有“不出十五,都可拜年”的說法:臘月三十之前叫“拜早年”,正月初五之前叫“大拜年”,正月初五即“破五”之後叫“拜晚年”。在大年前後這幾天因各種原因未能向親友和故交拜年的人,趕緊“拜個晚年”,也不失禮數。這一天的飲食習俗是吃烙合子,烙合子的“合”與“和”諧音,吃合子寓意日子過得和和美美。


🌷🌹正月初十一的習俗之四:炮龍節🌹🌷

在廣西,正月十一這天,賓陽會舉行炮龍節,也是一大民俗之一。“炮龍”是一種舞龍,但比常見的舞龍大,身長約40米,短的有7節,長的有11節。每年農曆正月十一晚,賓陽縣都要舉辦“炮龍節”,“炮龍”所到之處,各家各戶燃放鞭炮、夾道相迎,有“炮聲不停,龍舞不止”之說,故稱“炮龍”。在炮龍行進的過程中,有些觀衆瞅準機會快速地從龍身下穿過,或拔下幾條龍鬚、搞幾片龍鱗,祈求帶來好運。

當“炮龍”舞至街尾被鞭炮炸得只剩下骨架後,族中長者指揮人們燃起火堆,奏響“賓陽八音”,把“炮龍”投入火中燃燒,喻示“送龍歸天”。隨後,人們在烈火上架起大鍋,煮“龍粥”慰勞舞龍的勇士。


🌷🌹正月初十一的習俗之五:賀“添丁”🌹🌷

每年正月,廣東各地區都有慶賀“添丁”(即生有男孩)的習俗,潮汕地區每逢農曆正月初十、十一便挨家挨戶送“米方糖”,客家地區“升燈辦酒席”款待村民,廣州文化名村珠村則高掛“人燈”爲新丁祈福。儘管各地賀“添丁”風俗迥異,但其中都飽含着家家戶戶對“新丁”的美好祝福與期望。

每年正月初十或正月十一,廣州珠村的北帝古廟總是香菸繚繞,廟前的社稷壇都會掛上幾個八角形的紙紮彩燈。在珠村,按習俗,凡去年(有時也有前年的)村民家中新添了兒孫,都要到所屬的宗族社壇“掛燈”。


🌷🌹正月初十一的習俗之六:上採日🌹🌷

農曆正月十一,在福州地區,這是元宵節前的一個小節日,名爲“上採日”。上採日有悠久的歷史,寓意迎春納福。按照福州傳統風俗,福州人有在元宵節之前送燈的習慣,一般是外公外婆送給外孫、外孫女,送燈時間一般是農曆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一。

爲何要趕在正月十一前送燈?專家介紹,正月十一在福州地區叫“上採日”,是元宵前的一個小節日,有迎春納福之意。這日,各家各戶都要點燈慶祝,有些人家晚上還要吃“上採飯”。舊時的各類元宵慶祝活動也在這日前後拉開序幕。


🌷🌹正月初十一的習俗之七:奉紫姑🌹🌷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紫姑,傳說中的女神名。我國的西南方,尤其是湘西地區,民間傳說其爲廁神,又作子姑、廁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等。世人謂其能先知,多迎祀於家,占卜諸事)。最早記載“紫姑”的文獻是南朝宋人劉敬叔的《異苑》。大致說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並在正月十五這天被害死在廁所裏,天帝憐憫,封她爲廁神。

但民間敬奉紫姑並非因爲她是廁神,而是紫姑代表了封建社會中深受壓迫的女性,纔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爲弱女子的保護神來祭祀。


無論在什麼時候,都需要遵循自己家鄉的風俗文化,因爲尤其是在春節期間,只要適當地遵循了這些習俗,才能夠讓自己在之後的生活之中得到上天的保佑,或者說有更順利的生活。因爲每一個人都是有自己運勢影響着,在未來的人生髮展軌跡的。

正月十一要做啥 正月十一的風俗是什麼

正月十一,中國傳統農曆節日之一,此日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又叫子婿日。那正月十一的風俗你還知道多少?

  正月十一要做啥?

  請子婿

  正月初二是多數地區出嫁的女兒回孃家的日子(也有一些地區是在初三),也叫“迎婿日”,在古代,叫“歸寧”,“正月初二路上看,盡是小生和小旦”說的就是大年初二這一天,滿大街都是提着禮物、準備隨妻子回孃家的男子。按照舊習俗,吃過午飯後,女兒、女婿就要返回婆家,因爲如果要留下來吃晚飯的話,會有“吃到底”之嫌,把孃家的財運和福氣帶走。

  再次相聚時,便是正月十一的“請子婿”,也叫“子婿日”,就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既是對歸寧節的回敬,也寓意着闔家團圓的美好願望。

  行彩橋

  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行頭橋”習俗,是潮汕一種重要的民俗事象。正月十一日晚開始的“行彩橋”,稱爲“行橋頭”。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人們三五成羣,扶老攜幼,興致勃勃向彩橋涌來。“行頭橋”時,人們都要採下橋頭的榕枝竹葉,並各作四句:“摘榕葉,日日有錢揸(拿)”。拿回家裏插在門楣上,以祈帶來好運。

  在“行頭橋”中,不同年齡有不同的祈禱語。如帶着小孩的人說:“行橋頭(或摸獅頭),阿奴事事賢”;未婚的小夥子說:“行橋肚(或摸獅肚),娶雅嬤(即漂亮妻子)”;姑娘們拿石塊或竹枝擲溪中說:“擲(或行)橋中,嫁雅翁”(即俊俏的丈夫);懷孕的婦女說:“摸橋(或獅)耳,生阿弟”……等等。

  迎紫姑

  我們知道,民間傳說,家中有五神,比如竈王神、門神等等,今天我們談到的廁神。專門司職民間人家之廁職責,而且更是民間女子的保護神,懲惡揚善,保護黎民百姓。

  因此,到了大年十一,民間有請紫姑的說法。感謝一年來廁所的庇護,希望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更是保護家庭和睦幸福,健康美滿。

  賀“添丁”

  在我國廣東地區,正月十一有賀“添丁”的習俗,“添丁”一般指的是男孩!家裏添了男孩,家人在正月十一這天會挨家挨戶地送“米方糖”。客家地區的百姓還會“升燈辦酒席”,來款待村民!雖然各地的習俗不同,但其中都包含着對“新丁”的祝福與期望!

  炮龍

  “炮龍”是一種舞龍,但比常見的舞龍要大,身長約40米,短的也有7節,長的有11節。每年農曆正月十一晚,賓陽縣都要舉辦“炮龍節”,“炮龍”所到之處,各家各戶燃放鞭炮、夾道相迎,有“炮聲不停,龍舞不止”之說,故稱“炮龍”。

  正月十一要吃啥?

  吃烙合子

  這是北方一帶的傳統美食,製作非常簡單,和麪檊皮,包子各種各樣的青菜,烙熟就可以吃了,酥脆清香,咬一口,不小心還燙嘴,像我們印象深刻的韭菜盒子。

  正月十一吃烙合子,“合”與“和”是諧音,有和和美美之意,更是祈福納祥,和氣生財之道。

  吃春餅

  俗話說,正月十一食春餅,食好噲“春”寄予了老百姓對新一年的美好祝願,願老年人康泰不老,祝青壯年旺盛壯健,祈小孩兒快高活潑,有很好的寓意存在。

  吃小雞蘑菇燉粉條

  正月十一吃小雞,做“小雞蘑菇燉粉條”是最傳統的。

  這道菜不只是有吉祥的寓意,而且還有捉弄新女婿的傳說,這一天要是有新姑爺上門,孃家做這道菜的時候,粉條都很長,要是新姑爺不注意夾了粉條,就會纏纏繞繞的進不到碗內,又不能送回去,就會很尷尬,留下以後讓人取笑的把柄。

正月十一是什麼節日風俗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添丁日、紫姑日、上採日、炮龍節。

一、子婿日

據說正月十一爲“子婿日”,意思就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因爲大年初二女婿全家去看望了岳父,到了正月十一,岳父也要作爲回禮,邀請女婿來家裏做客。

其實子婿日的來歷非常久遠,古時候正月初九是“天公日”,人們會在這一天慶祝,但是食材基本上都吃不完,所以孃家人會在正月十一邀請女婿來做客,這樣一舉兩得,一不浪費糧食,二來表示對女婿的尊重。

二、添丁日

所謂添丁,就是生孩子的意思,多數是指男孩。在廣東某些地區,正月十一叫作“添丁日”,在這一天主家會準備“米方糖”挨家挨戶發給村民,而且還會“升燈辦酒席”款待村民。

還有些地區在添丁日會掛上“人燈”或者“花燈”,將孩子的名字寫在燈籠上,希望將來孩子健康平安,富貴吉祥。

三、紫姑日

紫姑是中國民間傳說的司廁之神,也被叫作茅姑、坑三姑、子姑等等。在《顯異錄》中說,紫姑是萊陽人,叫何媚,被李景納爲妾,遭到李景妻子的嫉妒。在正月被殺死在廁所裏。後來天帝憫之,把她任命爲廁神。

每逢正月十一人們稱這天爲“紫姑日”,也要祭拜紫姑。但是並不是因爲她是廁神,而是因爲她代表了舊時候被壓迫的女性,希望紫姑可以保佑柔弱的女子不受欺凌。

四、上採日

上採日是元宵節前的一個小節日,因爲不管在北方還是南方,元宵節之前都有送燈籠的習俗,也就是長輩會給孫子、孫女等等送上花燈,小孩子們晚上則拿着燈籠去遊玩,我們這邊叫作“遊燈”,通常送燈的日子從大年初八開始,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一。

上採日是在春節裏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也爲春節增加了許多喜慶的色彩,小的時候非常期盼長輩們送燈籠,不過現在送燈籠的人也是越來越少,孩子們也都不太喜歡了。

五、炮龍節

炮龍節是廣西一帶獨有的傳統節日,所謂炮龍就是舞龍,但是它和平常的舞龍不太一樣,龍的身長多大40多米,看起來威風凜凜,甚至壯觀。“炮龍”所到之處,各家各戶燃放鞭炮、夾道相迎,有“炮聲不停,龍舞不止”之說,故稱“炮龍”。

標籤:十一 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