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養生保健 > 

故宮不是正南正北的原因是什麼呢?

因爲故宮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修建的,元大都中軸線是偏斜的。 北京現有的中軸線是沿用元大都時的中軸線,明朝將城南移,但中軸線方向未動;清沿用明城,中軸線也未改動,至今已有700多年曆史。 元世祖忽必烈實行“兩都巡幸制”:冬天在元大都辦公,

有三種說法,一種是風水上認爲正南正北會被煞氣衝撞,故要避開一定角度;另一種是忽必烈有意爲之,爲使中軸線指向元上都;第三種是古代測量技術不足。

故宮的中軸線並非正南正北,而是向西北有偏角,這是元代留下的。明清兩代的皇宮就是在元代宮殿的基礎上建的,所以基本上沒改變元代的這個規制。那元代這麼設定中軸線的原因是什麼,至今沒有確說。 有歷史學者認爲,由於元代實行民族壓迫政策,當

故宮不是正南正北的原因是什麼呢?

風水上認爲正南正北正東正西位有着巨大的煞氣和衝,正位置正好坐落在正南正北,會每天被煞氣衝撞。常人要躲開這幾個正方向。一些墓地、墓穴的位置也不能是正南正北,要“躲開”一定角度。

其實,元代建都之時,所設計的中軸線,本是正南正北方案。 而中軸線的【中心臺】,則是現今的【鼓樓】。 但明朝後,爲了講究【背山面水】, 把【中心臺】,換做了景山。這樣就稍微偏離了【中軸線】一些。 北京的中軸線,確實是一條直線,即便偏

技術上認爲古代測量技術有問題,本來想建爲正南正北,但是技術不足,建歪了。

衛星地圖是從幾萬米高空拍攝的,地球是橢圓的,有弧度,正南正北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北京中軸線繼續往北延伸,延長線恰好通過距離北京270多公里的古開平。當年忽必烈就是從此地遷都到北京的。中軸線偏離的事實,乃是元代開國皇帝忽必烈有意爲之。

北京中軸線是世界城市史上極爲罕見的一條建築藝術軸線。然而,經過測量發現,這條線並非正南正北,而是與子午線有所偏離。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元、明、清三個朝代的33位皇帝的寶座不是都歪了嗎?爲什麼中軸線會偏離子午線?是古人有意爲之?還

有歷史學者認爲,由於元代實行民族壓迫政策,當時北京建城的監工是漢臣劉秉忠和他的弟子郭守敬,爲反抗元朝統治,他倆有意讓中軸線偏離子午線。也有學者認爲可能是建造者採用磁針定位法,造成了技術上的誤差。 “

這個古人有沒有發現可能有待考證,但如果按照古人的想法來說,如果指向真的錯誤的話,這些帝王的龍椅可就真的坐歪了。 我們首先要知道中軸線是個啥?現存的中軸線位於北京,是當年建造元大都時所確定下來的。由當時的元朝重臣劉秉中一手規劃,後

故宮不是正南正北的原因是什麼呢? 第2張

中國遙感基礎理論第一人”夔中羽認爲上述兩種看法證據不足。經過量算地圖和野外考察。夔中羽驚奇地發現:北京中軸線繼續往北延伸,延長線恰好通過距離北京270多公里的古開平,即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的兆奈曼蘇默(這是元上都遺址所在地)。當年忽必烈就是從此地遷都到北京的。而元世祖忽必烈當時實行“兩都巡幸制”:冬天在北京辦公,夏天在元上都辦公。

因爲現在世界各個陸地版塊 還是比較穩定的 所以 如果不是海島上的古代建築 在幾百年之內 一般是不是偏移方向的 如果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可能是當初設計的時候 方向就有一些問題

由此,夔中羽認爲,中軸線偏離的事實,乃是元代開國皇帝忽必烈有意爲之。

其實,元代建都之時,所設計的中軸線,本是正南正北方案。 而中軸線的【中心臺】,則是現今的【鼓樓】。 但明朝後,爲了講究【背山面水】, 把【中心臺】,換做了景山。這樣就稍微偏離了【中軸線】一些。 北京的中軸線,確實是一條直線,即便偏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故宮的建築爲什麼不是正南正北?

因爲故宮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修建的,元大都中軸線是偏斜的。

北京現有的中軸線是沿用元大都時的中軸線,明朝將城南移,但中軸線方向未動;清沿用明城,中軸線也未改動,至今已有700多年曆史。

元世祖忽必烈實行“兩都巡幸制”:7a6431333431363030冬天在元大都辦公,元大都就是所謂的“冬都”;夏天在元上都辦公,元上都即是“夏都”。

在建元大都前的堪輿工作中,按當時皇帝忽必烈的意願,爲體現上都——大都的兩都統一,而採用上都——大都連線作爲大都中軸線的基準線。

因此產生了故宮中軸線和子午線不重合,偏離的現象。

擴展資料

北京的中軸線空間格局是,前導:燕墩及乾隆碑。燕墩在永定門外,是一座高約8米的墩臺,其上豎有清朝乾隆皇帝御製石碑一座,碑上用滿、漢文字刻着乾隆皇帝撰寫的《帝都篇》和《帝京篇》兩篇碑文,記述了燕京建都的概況,是北京城重要的歷史文化景觀。

北京內城西城牆和東城牆均是在元大都土城基礎上,包砌城磚築成。西直門-阜成門-復興門一線是西城牆;東直門-朝陽門-建國門一線是東城牆。

東、西兩城牆均不是正南正北,均與北京中軸線平行。因此可以判定,北京中軸線偏離子午線是元朝建元大都時鑄成。

參考資料來源:中新網-北京中軸線偏移之謎:並非正南正北 指向元上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軸線

故宮的方向爲什麼不是正南?

中國古代帝王皆自命天子,是以大建九重天庭,“坐北朝南,殿宇接天”,試圖構建君之權“受命於天”的假象。但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夔中羽發現,自元代始,至清朝亡,有33個皇帝辦公和寢居的北京故宮,並不是“正南正北”的朝向。

空中攝影與遙感專家夔中羽閒暇時喜歡研究大型的《北京衛星影像圖》和《北京航空影像圖》,一天,當他的視線沿着影像圖上的北京中軸線一路“北上”,腦袋竟不知不覺偏向了左側,這使他感到吃驚——中軸線應是“正南正北”的朝向呀,難道是空拍的影像圖出了問題?拿地理座標一驗證,夔中羽發現北京城的中軸線偏離子午線兩度十幾分。

中軸線是元、明兩朝建北京城的中心標誌。它南永定門,北止到鐘鼓樓,全長7.7公里,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城市中軸線。7a686964616f31333332623966夔中羽說,在精確的地形圖上,北京中軸線顯示了一種“偏離”:從南端起始點向北延伸時開始呈逆時針方向偏離子午線,而終點位置,換算後的實際距離,已經離開子午線約300米。

在多數人的“常識”中,北京中軸線同子午線重合,呈“正南正北”方向。如今,在夔中羽的測量中,中軸線卻“歪”了。夔也覺得納悶,難道是測繪專家、地圖製作者犯了羣體性錯誤?

參與繪製地圖的專家告訴夔中羽,當初他們嚴格根據實地測量將地圖繪製出來後,也發現中軸線是歪的。他們也很困惑,其間有人曾提議把地圖上的中軸線“正”過來。

在尋訪中,夔中羽瞭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爲規劃市政建設,北京市的測量專家就已經發現了這種“偏離”,據說,他們曾將這個問題向有關機構做過彙報,但歷史事實無法改動。

爲了搞清楚現實中的北京中軸線走向,夔中羽在2004年底做了一個“立竿見影”的日晷實驗。實驗結果與他此前在地圖上的發現相吻合

北京現有的中軸線是沿用元大都時的中軸線。當年成吉思汗攻克金中都(今北京)時,將它破壞殆盡。此後,忽必烈在原址上建成元大都;到了明朝,爲防範蒙古人,又在元大都基礎上,加建了德勝門,而東西城牆則沿用元代的土城,中軸線方向未動。清沿用明城,也未改動,至今已有730多年。

那麼,中軸線爲何是偏斜的呢?有歷史學者認爲,由於元代實行民族壓迫政策,當時北京建城的監工是漢臣劉秉忠和他的*郭守敬,爲反抗元朝統治,他倆有意讓中軸線偏離子午線。也有學者認爲可能是建造者採用磁針定位法,造成了技術上的誤差。

夔中羽認爲上述兩種看法證據不足。經過量算地圖和野外考察。夔中羽驚奇地發現:北京中軸線繼續往北延伸,延長線恰好通過距離北京270多公里的古開平,即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的兆奈曼蘇默(這是元上都遺址所在地)。當年忽必烈就是從此地遷都到北京的。而元世祖忽必烈當時實行“兩都巡幸制”:冬天在北京辦公,夏天在元上都辦公。由此,夔中羽認爲,中軸線偏離的事實,乃是元代開國皇帝忽必烈有意爲之。

從元代到清代,歷史上以北京爲都城的封建帝王共有33位,這33位所謂的“真命天子”,也許除忽必烈本人外,其他的恐怕都不知道自己的龍椅坐“歪”了。

爲什麼從衛星地圖上看,故宮乃至北京城不是完全正南正北的

衛星地圖是從幾萬米高空拍攝的,地球是橢圓的,有弧度,正南正北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爲什麼*廣場在地圖上顯示不是正着的?故宮也是,不是正南正北嗎

其實,元代建都之時,所設計的中軸線,本是正南正抄北方案。

而中軸線的【中心臺】,則是現今的【鼓樓】百。

但明朝後,爲了講究【背山度面水】,

把【中心臺】,換做了景山。這樣就稍微偏離了【中軸線】一些問。

北京的中軸線,確實是一條直線,即便偏離了正南正北的佈局,也是一條直線。

以上答摘自百科。追問太給力了,你的回答已經完美的解決了我問題!本回答被提問者採納

故宮是哪個朝代由誰負責修建的?

故宮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設計者是蒯祥。

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長961米,寬753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用100萬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間半,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7間(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

故宮宮城周圍環繞着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形式爲一長方形城池,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在整體佈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羣的屏障。

擴展資料:

建造過程

北京本來是燕王朱棣的封地。靖難之役以後,永樂元年(1403年),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燕京北平是皇帝“龍興之地”,應當效仿明太祖對鳳陽的做法,立爲陪都。明成祖於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爲北京,改北平府爲順天府,稱爲“行在”。同時開始遷發人民以充實北京;被強令遷入北京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戶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

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詔以南京皇宮(南京故宮)爲藍本,興建北京皇宮和城垣。朱棣先派出人員,奔赴全國各地去開採名貴的木材和石料,然後運送到北京。光是準備工作,就持續了11年。珍貴的楠木多生長在崇山峻嶺裏,百姓冒險進山採木,很多人爲此丟了性命,後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來形容採木所付出的生命代價。

開採修建宮殿的石料,同樣很艱辛。現在保和殿後那塊最大的丹陛石,開採於北京西南的房山。史*載了運送它時的情景:數萬名勞工在道路兩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臘月氣溫足夠低時,就從井裏汲水潑成冰道,用了28天的時間,才送到了宮裏。此外,還要在蘇州燒製專供皇家建築使用的方磚——金磚,山東臨清也要向北京運送貢磚。 

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以北京爲基地進行北征,同時開始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修建長陵。將自己的陵墓修在北京而不是南京,證明明成祖已經下定決心要遷都。

永樂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召集羣臣,正式商議遷都北京的事宜。對於提出反對意見的臣工e799bee5baa631333431333965,明成祖一一革職或嚴懲,從此無人再敢反對遷都。次年,以南京紫禁城爲模板的北京紫禁城正式動工。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宮和北京城建成。

北京皇宮以南京皇宮爲藍本,規模稍大。新修的北京城周長四十五里,呈規則的方形,符合《周禮·考工記》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明成祖下詔正式遷都,改金陵應天府爲南京,改北京順天府爲京師,但在南京仍設六部等中央機構,稱南京某部,以南京爲留都。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北京故宮

標籤:故宮 正南 正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