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廣東涼茶文化

廣東涼茶文化

廣東涼茶文化源遠流長,至今已有數百年曆史。廣東涼茶是一種傳統中藥茶飲料,由多種草本植物、花草和水果等原材料煮制而成,具有清熱解毒、解渴祛暑等功效。涼茶店也是廣東人社交、交換消息的場所。

廣東涼茶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不同地區的涼茶原材料、煮法、口感和飲用方式都略有不同。其中,以廣州涼茶最爲出名,以涼爽清香和藥味濃郁而聞名。潮汕涼茶則以口味清甜、口感滑潤而著稱。肇慶涼茶則注重原材料的純度和製作工藝的精細,口感及藥效一流。

廣東涼茶文化對於廣東人來說不僅是一種喝茶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的體現。在傳承中,廣東涼茶文化不斷融合創新,注重現代飲食健康理念,逐漸走向國際市場。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廣東人爲什麼喝涼茶

廣東涼茶是漢族傳統涼茶文化的代表。涼茶是將藥性寒涼和能消解人體內熱的中草藥煎水做飲料喝,以消除夏季人體內的暑氣,或治療冬日乾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 廣東人喝涼茶與廣東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飲食習慣密切相關。

從地理位置來說,廣東地處南方,按照中醫五行歸屬,南方炎熱,與“火”溫熱、炎上的特性相類似,故南方屬火。《內經·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到:“南方生熱,熱生火”。清代《醫碥》提到:“火在天爲熱氣,暑氣,在地爲五行之火,在人身爲君、相之火”。因而發病以火熱、暑熱爲多見。

從氣候條件來說,廣東地處帶,爲沿海地區,氣候溫暖潮溼,發病以溼溫、溼熱爲多見。

從飲食習慣來說,廣東人喜食辛辣肥甘厚味,海鮮山珍野味。烹調方法多用煎、炒、炆、炸、燉、燒、烤等。烹調配料多用姜、蒜、蔥、椒鹽、豆豉、花椒、八角等辛溫燥熱之品,因而發病以燥熱、溼滯爲多見。

廣東人爲何喜歡喝涼茶?揭祕廣東涼茶的歷史淵源

相信去過廣東的朋友們對廣東肯定會有一個印象,那就是在廣東人的日常生活當中絕對是少不了涼茶這個東西的。不過這個涼茶指的並不會涼了的茶水,而這種涼茶是又苦又澀,而且還沒有茶葉,也不是涼的,而是滿滿的一碗中藥。其他地區的朋友想不明白,這樣又苦又澀難以下嚥的東西,爲什麼廣東的朋友們卻甘之如飴,其實這是有歷史和地理原因的。

廣東人喝涼茶的原因

涼茶如果按照現在意思理解,就應是茶葉沖泡而晾涼的湯,但其實涼茶只要從功效上寓意,廣東地處嶺南,終年悶熱潮溼,人體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非常容易吸取暑氣而溼熱,而涼茶正是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讓人體能驅走暑氣,恢復自然。

按照不同功效,涼茶大體可分爲四類:

1、清熱解毒茶,主要適合內熱,火氣重的人,代表藥材有銀花、菊花、山梔子、黃岑等,適飲於春、夏和秋季。

2、解感茶 主要醫治外感風熱,四時感冒和流感。代表藥材有當年“非典”時期賣到天價的板藍根,此茶四季都適飲。

3、清熱潤燥茶 對於口乾,舌燥,咳嗽都有良好的藥用功效。代表藥材有沙蔘玉竹、龍梨葉、冬麥、雪耳等。秋天最適合飲用。

4、清熱化溼茶 其針對溼熱氣重,口氣大,面色黃赤等人飲用。代表藥材有銀花、菊花、棉茵陳、土茯苓等,適飲於夏季。

涼茶的歷史

涼茶發明的歷史非常久遠,早在5000年前三皇五帝時期就能追尋到蹤跡,而論涼茶始祖學界一般推崇是商祖成湯,他指出“藥食同源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概念,意思就是防病於未然。

黃帝軒轅指出,治病從預防先做起,另外人應該講究養生、攝生、益壽、延年。成湯繼承了黃帝的主張,在《湯誓》完畢後,委託老師伊尹宣佈,給全軍傳派預先用湯鼎鍋熬好的中草藥湯,每人一份;用藥湯代酒,以示關懷。這些中藥藥湯就是有強身健體,預防疾病的作用。

廣東的涼茶發源於東晉時期,東晉醫學家葛洪於公元305年來到嶺南地區,彼時的嶺南地區瘴癘流行,當地百姓深受病痛侵擾。葛洪潛心研究嶺南各種溫病醫藥,爲當時百姓解除了諸多病患。當地醫學家在其留下的醫學著作上加以研究總結,以及人們在對抗防止疾病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專屬嶺南人的深厚底蘊的涼茶配伍。

林則徐和涼茶的故事

說到現代涼茶,不得不提的就是現在大名鼎鼎的“王老吉”,王老吉的創始人是王澤邦,又名王阿吉。道光年間有一年瘟疫流行,王阿吉一家上山躲避,得到一位道長真傳,以崗梅根、金櫻根等10餘種山草藥,配製成獨家涼茶分發給當地百姓服用,效果顯著,王阿吉因此聲名遠播,而後在十三行開設涼茶鋪很快就風靡羊城了。

後來林則徐因爲禁菸來到廣東,因爲不習慣嶺南地區暑溼的天氣,感覺身體諸多不適,倍感苦惱。後來聽說王阿吉的涼茶對此有非常好的功效,於是派人買來飲用,沒過多久就感覺不適一掃而光,大爲驚歎,於是派人送來了一個刻有“王老吉”三個金字的大銅壺贈與王澤邦,從此王澤邦就以“王老吉”的名號開設涼茶鋪,並傳承至今,享譽全國,暢銷海外。

王老吉在鴉片戰爭中的奇功

清朝末年鴉片戰爭在廣東打響,清朝急調湘軍入粵支援,沒料到湘軍就因爲廣東溼熱氣候加上每餐吃辣椒導致水土不服,火氣攻心,還沒上戰場就病倒了一大片。王澤邦聽聞後,從“王老吉”藥鋪調來草藥送到虎門和黃埔,並組織當地民衆煎煮涼茶送給軍隊,連飲數天,士兵大多藥到病除。

2006年5月,正式批准廣東涼茶爲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涼茶至此可得以傳承和發揚光大。

爲什麼在廣東,人們喜歡喝涼茶?

在廣東一帶,特別是在夏天時,天氣悶熱潮溼,降水比較的頻繁;而到了冬天的時候,就又會變得陰乾溼冷,這是多吃些辛辣的食物就可以做到很好的禦寒功效,同時還能預防由陰冷潮溼引起的疾病。涼茶起源於廣東,是廣東人根據當地的氣候、水土特性,以及在長時間的和預防疾病和身體保健中,積累下的寶貴中醫養生理論爲指導,以中草藥爲基礎,研製出的一系列,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的飲料的總稱。因爲爲廣東地區屬於典型的帶氣候,夏季天氣炎熱,潮溼多雨,水質偏於燥熱性。因爲夏季炎熱的時間比較長,再加上廣東人喜歡食用煎炒燥熱類的食品,還喜歡晚睡,再加上飲食不當和睡眠不足等不良因素的影響,很容易使人體出現“熱氣”,也就是俗稱的“上火”現象。爲了可以有效做到除溼去熱的功效,聰明的廣東人就以清熱消暑、去溼解毒的中草藥配成各式各樣的涼茶,這樣就只喝涼茶,就可以做到解渴保健的雙重功效。

有關的研究證明,涼茶具有涼而不寒,清熱而不傷脾胃,不傷脾胃,四季皆宜的良好功效,這正好和現代人的消費觀念十分的符合。多喝涼茶,對人體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無病防病,有病治病,同時還有春夏去暑溼症,秋冬防燥氣的功效。

廣東涼茶文化

涼茶和粵語、粵菜幾乎成了廣東文化的標誌。什麼是涼茶呢?廣東人又是爲什麼這麼喜歡喝涼茶呢?其實,“涼茶”就是指由藥性寒涼的藥物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等作用,用於治療實毒和虛熱證(熱氣和上火)的湯藥。廣義的涼茶泛指一切清涼的湯藥。藥力輕柔的有“五花茶”、“夏桑菊”、“竹蔗茅根汁”等;藥力峻猛的有“石歧涼茶”、“二十四味”、“斑痧茶”等。  從地理位置來說,廣東地處南方,按照中醫五行歸屬,南方炎熱,與“火”溫熱、炎上的特性相類似,故南方屬火。以氣候條件來說,廣東地處帶,爲沿海地區,氣候溫暖潮溼,發病以溼溫、溼熱爲多見。從飲食習慣來說,廣東人喜食辛辣肥甘厚味,海鮮山珍野味。烹調方法多用煎、炒、炆、炸、燉、焗、燒、烤等。烹調材料多用姜、蒜、蔥、椒、鹽、豆豉、花椒、八角等辛溫燥熱之品,因而發病以燥熱、溼滯爲多見。所以廣東民間飲涼茶的習慣很普遍。

其中,金銀花涼茶深受人們喜愛。

金銀花是一種降火非常效的藥材,用金銀花泡水喝的功效不但能夠降火,還能夠清毒,對於經常容易上火的人來說,可以利用金銀花泡水喝的這一功效,達到很好的保健養生效果。

金銀花泡水喝的三大功效

1、金銀花泡水喝具去火的功效

金銀花泡水喝可以效去火防止口臭,如果在金銀花中再加入菊花,具更爲效的作用,除此之外,金銀花還可以和黃苓、山梔等藥材搭配使用,效果也是很不錯的。特別是口苦的朋友們,可以經常用金銀花泡水喝。

2、金銀花泡水喝具消暑的功效

炎炎夏日,暑氣人,不妨喝點金銀花飲品,不知不覺中就會感到暑氣似乎慢慢變得清涼了許多,其實,這就是金銀花的消暑功效起作用了,平時也可以同茶葉一起喝,效果也很好。

3、金銀花泡水喝具治療咽喉疼痛的功效

咽喉疼痛的人,也可以用金銀花泡水喝,爲了預防上呼吸道感染,不妨也用金銀花泡水來代替茶飲。可以泡水喝,也可以煎水代茶,效果都是一樣的。

歷史悠久的廣東涼茶文化

民間有云:“廣東三件寶:燒鵝、荔枝、涼茶鋪”。涼茶是漢族中草藥植物性飲料的通稱。廣東涼茶是漢族傳統涼茶文化的代表。“涼茶”就是指由藥性寒涼的藥物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等作用,用於治療實毒和虛熱證的湯藥。讓我們一起走進 廣東文化 詳細瞭解涼茶文化吧。

廣東地處嶺南,嶺南人飲用涼茶歷史悠久、代代流傳、相習成俗,與粵劇、粵菜、粵語等,一起體現出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

  涼茶盛行於兩廣、港澳地區,與嶺南氣候和水土有很大關係。在古時,嶺南爲百越之地,也是中原人稱蠻夷戎狄的“南蠻”之地。所謂嶺南是指五嶺之南,五嶺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及大庾嶺五嶺組成,分佈在廣西東部至廣東東部和湖南、江西地區交界處。

  是中國江南最大的橫向山脈,也是長江和珠江兩大流的分水嶺。細看歷史淵源,嶺南地方(主要是廣東和廣西),“地溼水溫”,水質偏燥熱,身體易“聚火”,嶺南人從小就耳濡目染,都知道什麼時候喝哪種涼茶,習慣上山採藥以祛溼解毒,防治感症。

  淮南王劉安諫漢武帝遠征嶺南時說:“南方暑溼,近夏瘴熱,暴露水居,蝮蛇蠹生,疾病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十之二三。”公元306年,東晉道學醫藥家葛洪南來嶺南,由於當時瘴癘流行,他得以悉心研究嶺南各種溫病醫藥。

  嶺南人通過與自然環境的不斷抗爭,積累了調理保健、防病治病的寶貴經驗。爲了除溼去熱,適應環境,他們在植被豐富的山川穀地採集一些清熱解毒、消暑去溼的草藥,經過一些具有中醫藥知識的人長期實踐,創造出各種各樣的涼茶。

  葛洪所遺下的醫學專著以及後世嶺南溫派醫家總結勞動人民長期防治疾病過程中的豐富經驗,形成了嶺南文化底蘊深厚的涼茶,其配方、術語世代相傳。由於涼茶有清涼散熱、解暑去溼的功能,而且不論盛夏隆冬,四時可服,深受民衆喜愛。後來,隨着商業的發展,有人在繁華集市的道路旁出售熬製好的各種保健、防病的草藥煎劑,形成了嶺南涼茶。

  涼茶具有獨特的漢族文化底蘊。“寶芝林”因黃飛鴻早就飲譽海內外;“王老吉”的創始人王澤邦被稱爲“藥俠”,與慈禧太后、洪秀全、太平軍、林則徐等歷史人物及事件緊密相連;“嶺南藥谷”因坐落在嶺南仙山羅浮山腳,自有草藥種植基地,秉承道家涼茶創始人葛承地道配方而享譽嶺南。名揚中外的“李衆勝堂”藥店的著名產品保濟丸,遠銷東南亞、美國和加拿大等地。

  涼茶配製技藝以家族世襲傳承下來,已有數百年曆史。“”中,涼茶文化雖遭到了嚴重破壞,不僅涼茶鋪關門,有關涼茶的製作器具、遺址、遺蹟、史料、照片等文物也所剩無幾,但其在港、澳地區仍經久不衰。

  嶺南藥谷、加多寶、廣貝、王老吉、上清飲、安方、健生堂、鄧老、白雲山、黃振龍、金賽、徐其修、春和堂、金葫蘆、星羣、潤心堂、沙溪、李氏、清心堂、杏林春、寶慶堂、福慶堂、黃福興等21個涼茶品牌的54個配方及其所構成的涼茶文化得到了民衆的廣泛認可。

  猜你可能:

   淺析:中國茶宴禮儀禁忌

   茶香濃郁的廣東飲茶文化,你知多少?

   最具代表性的客家菜都有哪些?

   客家菜因何而得名,你知道嗎

廣東涼茶,廣東人兒時最熟悉的記憶,一個被人逐漸遺忘的味道!

        說到涼茶,對於廣東外地的小夥伴來說,第一時間想到的估計就是王老吉、加多寶、酸梅湯之類的涼茶飲料或者泡涼茶的涼茶包了;而對於廣東土生土長的小夥伴們來說應該是非常熟悉的了,因爲自小就沒少被大人們“”着喝過各種各樣“烏漆嘛黑”的涼茶,有的味甘帶甜,有的則苦到入心。

        涼茶,可以說是廣東人的“救命水”,它既不涼,也不是茶,而是用中草藥熬製而成的藥湯,還要趁熱喝纔好,其赫赫“威名”早已在全國範圍流傳開。在廣東,講到喝的東西,除佐阿媽煲的老火靚湯,就係涼茶鋪煲的各式涼茶最爲出名了。

        由於廣東地處嶺南,天氣炎熱,多雨潮溼,自古多有瘴氣,水質偏於燥熱,且夏季炎熱時間比較長,屬於典型的帶氣候。因此,爲了除溼去熱,便將一些以藥性寒涼,清熱消暑、去溼解毒的中草藥爲配方,煲成各式各樣的涼茶來喝。

        衆所周知,廣東人最怕“熱氣”。每到夏天,涼茶則成爲了廣東人必不可少的飲品。每當加班熬夜,吃到煎炸燥熱的東西感到有些少“熱氣”的時候,沒有什麼能比得上喝一碗正宗的廣東涼茶更讓廣東人安心了。

        對於廣東涼茶鋪裏那些各式各樣的涼茶,特別是清熱下火的涼茶,其一大特色就是:苦。一碗涼茶下肚,滿口的苦澀味,苦到入心入肺,喝完之後再吃點老闆特製的陳皮或者蜜餞,涼茶的苦澀則漸漸開始回甘,苦盡甘來莫過如此。

        在不少廣東人的眼中,“熱氣”上火了要喝清熱下火的涼茶就是要喝那種入口苦澀的纔算正宗,而在外地人口中所說的諸如王老吉、加多寶等喝下去有點甜、口感尚佳的所謂涼茶,只不過是一種餐桌飲料。很多外地人都難以想象,廣東人究竟怎麼會將這些用各種山草藥配製熬成、外表看上去烏漆嘛黑、入口則苦澀難抵的湯藥當做一種日常飲料來喝的,明明喝的是“藥”,喝完之後大多還是心滿意足的離去。

        正如去火鍋店不能相信四川人所說的“這火鍋一點都不辣”一樣,在廣東喝涼茶同樣不能夠相信廣東人口中所講的“這涼茶一點都不苦的”,外地人來到廣東第一次喝廣東人口口聲聲說“不苦”的斑痧涼茶,只要喝下第一口就能讓你開始懷疑人生,真是要了老命了。這大抵也是小時候沒少被老媽“坑”了,從小喝到到,習慣了也就不覺得有多苦了,也是時候讓別人來體驗體驗了吧。

        走在廣東的大街小巷裏,特別是居民區附近的老街,走不了多遠總能看到一間涼茶鋪,大的裝飾古樸,還有各式甜品可吃,小的僅僅只有幾平方米大小,櫃檯裏擺放着各種不同功效的涼茶,甚至只是一個流動的小推車鋪面。老式的涼茶鋪用的還是舊時的陶瓷鍋煲涼茶,這樣煲出的涼茶色澤濃郁,藥材裏的味道完全滲出,而現在的涼茶鋪則大多都是用不鏽鋼鍋來煲。

        清熱下火,祛溼,風熱感冒,咽喉腫痛,潤肺止咳茶,腰骨痠痛......舊時的人給一些常見的輕微病症配以不同的中藥草熬製不同功效的涼茶,這些涼茶猶如一劑中藥。有時你會發現,不少廣東人有一些諸如喉嚨沙啞、風熱感冒之類的小病小痛時,初期他們不會特意跑去醫院,而是習慣去附近的涼茶鋪喝碗涼茶試試,亦能起到治療或預防的功效。正因如此,以前一直有人說,廣東的涼茶鋪比米鋪還要多,此話一點都沒假,這也是當時廣東街市裏的一大特色。有人說,沒有什麼是來碗涼茶搞不定的,如果有,那就再來一碗。

        廣東涼茶現今亦已登上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幾百年來,很多老字號的涼茶鋪如今也已逐漸發展成爲了連鎖店鋪,甚至其涼茶飲料已形成商業品牌在全國流傳開來,像王老吉、加多寶、鄧老、健生堂、黃振龍、清心堂、春和堂、潤心堂、白雲山、念慈庵、沙溪、李氏、壽生堂……

        廣東正宗的本土涼茶,不但是廣東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還承載了許多廣東人兒時的回憶。每當走進一家涼茶鋪,聞着店裏瀰漫着濃濃的山草藥香味,喝一碗涼茶,口中那苦澀的味道,喝完涼茶吃下老闆遞過來的陳皮或者蜜餞,口中殘餘的那點苦澀逐漸化甘。或許,這種“苦盡甘來”的感覺只有廣東人才能懂得吧。

        如今滿大街的甜品店、冷飲店、咖啡店,走在大街上人們隨手拿着喝的大多是皇茶、喜茶、貢茶、星巴克等飲料,傳統涼茶鋪的身影卻早已逐漸減少,估計即便是身爲廣東人的00後大多也已快將之捨棄了吧。如若沒有老爸、老媽的“迫”,80後、90後的些許回憶與堅持,還能有多少人能走近這瀰漫着濃濃山草味的店鋪,喝下那碗烏黑苦澀的涼茶。或許,是時代的發展,有些事物終究要被這個時代所遺忘;或許,僅僅只是衆人的口味變了,人們總喜歡追從新事物而慢慢忘卻舊事物。

        不管怎樣,只希望這些傳統的涼茶鋪不會消失的那麼快,當我們老了,走在大街上,還能看到那間熟悉的涼茶鋪,聞到那熟悉的山草藥香味,喝下那碗熟悉的味道。

()

嶺南文化·馳名世界的飲食文化·飲茶的傳統與飲茶之道

嶺南文化·馳名世界的飲食文化·飲茶的傳統與飲茶之道

(1) 獨一無二的粵式飲茶

說起粵式飲茶,在國內已遍佈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漢等大城市,國人已不太陌生了。但在改革開放之前,外省人對粵式飲茶卻不甚瞭然,甚至因此而產生種種誤會,鬧出一些令人捧腹的笑話。因粵式飲茶源於廣州。因此,廣州人請客人去“飲茶”,是對客人的尊重友好的禮儀,又是聯絡感情、交流人際關係的好方法。但若請的是第一次到廣州的客人,倘客人不懂飲茶的含義,如主人與客人約定第二天早上到某茶樓飲茶,又未說清楚飲茶的內容的話,客人往往會在第二天早上吃完早餐纔去赴約。結果只能望着各種精美點心吃食深爲惋惜;主人也會因客人吃得太少而感到歉然。

粵式飲茶興起於19世紀末的廣州。清光緒年間,廣州的華洋貿易極其興旺,商賈們爲洽談生意,很需要一個理想的場所。京式茶館檔次較低,而且人品複雜,環境嘈雜;到飯店去,又嫌過於鋪排,且要限於吃飯時間;在商鋪內又不免呆板無味,一時苦於無一好去處。還有不少顯貴要人、官僚政客,常常進行各種見不得人的交易,也需要有高檔而又不受干擾的接頭商議的地方。當時有一位機靈的商人,以一種獨創的手法,在廣州最繁華的商業中心十三行,興建了一座三層的豪華樓房,名之爲三元樓,專營飲茶業,這就是嶺南第一座粵式茶樓。三元樓在建築設計上,獨闢風格,顯得氣勢恢宏、堂皇富麗,高聳於十三行林立的商鋪之中,被稱爲“高樓”,也稱爲茶樓。三元樓內,一律選用名貴的酸枝木桌椅,以迎合富商巨賈、達官貴人的“高貴身分”。三元樓最吸引人的,是除爲客人提供各種名貴蓋碗茶外,更專聘名廚和點心師,製作各種精美小巧的中西點心美食,以供貴客助茶。使人們來到三元樓,可以一邊品味名茶香茗,品嚐精美可口的美點,一邊無拘無束地交談商議。這正是商人洽談生意,政要顯貴從事各種祕密交易的樂園。因此,三元樓開張以來,佔盡獨家生意之利,顯出一派客似雲來,財源滾滾的興旺發達的氣象。因此,迅速產生了連鎖效應,後起者紛紛效仿。在短短几年間,便先後出現了陶陶居、陸羽居、天然居、怡香居、福如樓等。爲爭取飲客,後起茶樓各出奇謀,力創優勢樹立獨特形象以作招徠。如在建築設計上,既有雕樑畫棟、富麗堂皇,外觀宏偉;也有高雅清幽、古色古香;還有中西結合,富於時代氣息。不少後起者,更在環境氛圍上下工夫,把富於嶺南特色的園林建築引入茶樓的整體設計中。如泮溪的瀕臨清池,石舫畫廊;西苑的假山奇石、曲徑清泉;南園的翠竹庭院等等。

在點心美食方面,競爭更爲激烈。清末民初,陸羽居首創“星期美點”,中西美點,品種每星期更換,絕不雷同。隨後,各茶樓也爭相跟進,不甘落後。於是大多數茶樓都有了自己的星期美點、名牌美點,招牌美點和招牌菜。廣州的點心,菜式製作技術因此而突飛猛進,美點名菜品種更加奇巧新穎,層出不窮。激烈的競爭也極大地激發了廚師、點心師積極進取、不斷創新求異、力求完美的意識。茶樓的興起,使嶺南飲食文化中的粵菜美食開創了一個新的紀元。

各茶樓以飲食藝術爲競爭手段的同時,也拓展了富有文化色彩的繪畫、書法、對聯、詩詞等領域,以迎合一些滿身俗氣又偏要附庸風雅的商賈和官場逐利者。爲此往往不惜重金徵集、購買名人字畫、對聯、詩詞等,掛在茶樓大門、大堂或雅座、貴賓廳等處,以增添文雅之氣,並因此而提高自身的身價,改善形象。在廣州茶樓史上曾一度成爲美談的,是陶陶居以大洋(銀元)20元徵求一副以“陶陶”兩字開頭的楹聯。當時應徵者不少,結果選中的是這樣一副;“陶潛善飲易牙善烹飲烹有度;陶侃惜寸夏禹惜分分寸無遺。”一時間,人們爭相傳誦。妙奇香主人不甘落後,也用重金徵得一聯:“爲名忙爲利忙忙裏偷閒飲杯茶去;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拿壺酒來。”這副楹聯詼諧幽默,雅俗共賞,且生動真實地寫出了廣州飲茶盛況和茶客心理,似比陶聯更勝一籌。

廣州飲茶之風大盛於以後大衆化茶樓的興起。早期的茶樓,以富豪官宦爲對象,一般市民和勞工階層是不敢問津的。後來便有商人注意到市民這一廣大市場,開設了專以普通市民爲對象的大衆化茶樓。這類茶樓不以高雅豪華和名牌美食爲號召,而以價廉物美,經濟實惠、適應廣大市民經濟承受力取勝,因而獲得廣大市民的歡迎。從此,廣州一般升斗小民,出賣勞力的勞工階層也開始有了一嘗飲茶樂趣的享受機會。一般工人和勞苦大衆,黎明即起,先赴茶樓,泡上一盅蓋碗茶,吃兩件能填飽肚子的點心,聊當早餐,俗稱“一盅兩件”。所費無幾,卻可以稍事休息,然後去打工。久而成了一種生活的習慣,樂在其中。不少茶客經過一段試飲之後,便選定一間自認爲最經濟實惠的茶樓,每天早上都去光顧,而且每次飲茶,必選坐同一座位,選泡同樣的茶,吃同樣的點心,天天如是,風雨不改,成了老茶客,從掌櫃、跑堂到茶客,都成了熟絡的朋友。大家天天見面,隨便聊聊,無拘無束,也可算是辛苦勞碌而又枯燥的生活中的一點樂趣和享受吧。

廣州的茶樓,源於爲商賈官宦提供方便,故從興起的早期,便有早、午、夜市。早市雖是最興旺的,但午市和夜市也毫不遜色,成了廣州飲食業的一大景觀。隨着人口的增加及人們對飲茶的愛好,廣州茶樓便越開越多,營業時間也越來越長,可謂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從清晨四時到深夜二時,甚至有通宵達旦的。只要泡上一盅茶,便可一坐幾個小時,一聽君便;闊綽儉吝,同樣歡迎,甚至可以“淨飲”,即只泡一盅茶,不吃任何東西,到最後也就是按例付出雙倍茶餞而已。從來沒有因客人坐得時間過長而被催趕的事發生。這樣的“飲茶”的確是一種無上的享受。茶客的尊嚴、自由、平等的內心渴望,可以在茶樓的方尺之地中得到暫時的滿足。一般的勞動人民,平時爲生活而奔忙,一家人難得休閒,偶有假日,全家去飲茶,休息休息,嚐嚐美點,共敘無倫之樂,自有無限樂趣。至於三五知己,共聚茶樓,隨意而談,任意而吃,或是舊朋新交,同飲共食,交流感情,增進友誼,亦甚相宜;甚至情人相會,亦多選茶樓,輕笑細語,情濃如茶,平添無限情趣。

正因爲飲茶有這許多的樂趣和妙處,所以自本世紀30年代以來,茶樓已遍及兩廣大小城鎮;改革開放以來,飲茶之風,更迅速爲外省同胞所認識、接受和歡迎,使粵式飲茶遍佈內地各大城市,甚至遠達內蒙古呼和浩特、新疆烏魯木齊等邊遠地區城市。

(2) 馳名東南亞的廣東涼茶

未曾踏足嶺南的人士,自然不知廣東涼茶爲何物。“涼茶”,不是冰涼冷凍的茶,而是指有清熱解暑功效的草藥茶。在廣東,說起涼茶婦孺皆知,大多數人都曾喝過。所以說廣東的涼茶。可算是嶺南飲食文化中的一種專利產品。

嶺南氣候燠熱潮溼,自古爲瘴癘之地,燥熱風寒感暑,是嶺南的地方常發病,廣東人習慣上稱爲“熱氣”,重者頭疼發燒,輕者口舌乾燥,頭重眼紅,便結尿赤。過去一般農民及城市平民百姓,生活艱難,有了“熱氣”,多不去求醫吃藥,只求助於垂手可得的中草藥。嶺南人民在長期的生活積累中,大都略懂某些野生植物的藥性,民間也流傳多種解除“熱氣”的驗方。最普通而又實用的便有菊花、金銀花、雞蛋花、車前草等等。一些中醫師中的有心人,也針對嶺南“熱氣”病狀,配製出名之曰“涼茶”的驗方。複雜的有俗稱“廿四味”的重劑型涼茶;簡單的有菊花、金銀花等配製的“五花茶”,這是輕劑型涼茶。“涼”是與“熱”相對而言的,有了“熱氣”,便喝“涼茶”解之,而平時即使沒有“熱氣”發作,人們也會常喝涼茶,作爲一種清涼飲料茶。所以喝涼茶,又是嶺南人習而成俗的一種喝茶之道。

名聲遠揚的“王老吉涼茶”,是最受人歡迎,影響遠及東南亞的廣東涼茶。據說,清嘉慶年間,廣州地區曾發生過一次疫症,發“熱氣”的人特別多,一向飲用有效的各種涼茶都失效了。有一位姓王名吉的中醫師爲解除病人的怪疾,便親自到山上採藥,配製了全新的涼茶配方。這種新配方涼茶,入口極苦,但苦而後甘,涼而不寒,解表祛暑而不虛,沒有副作用。這位醫師將大量草藥親自熬煮後,盛在幾隻大木桶中,免費供病人飲用,療效顯著。一些本來上門請王吉醫生看病的人,飲了一碗桶內的涼茶後,病情便大大減輕,再飲一碗,病竟然好了。於是,王吉醫生的涼茶便被傳開了。東南亞地區的生態環境與嶺南有不少共同之處,“熱氣”也是一種令人幾乎無可奈何的不大不小的地方常發病。廣東旅居東南亞的華僑,回鄉省親發了“熱氣”,一飲王吉的涼茶便藥倒病除。於是王吉的涼茶便迅速在東南亞地區的華僑中傳開了。

在王吉醫生活着時,人們便稱王吉配方的涼茶爲“王吉涼茶”;王吉去世後,人們便尊稱爲“王老吉涼茶”。如今,將近兩個世紀的時光過去了,王老吉涼茶的名聲依然響亮,至今港澳及東南亞地區的唐人街(區),仍有專賣王老吉涼茶的涼茶鋪。

由於廣東人飲涼茶成癖,所以涼茶鋪、攤,曾經遍佈城鎮鄉村。廣州的涼茶專營店,在當街鋪面擺着金光閃閃的大型銅茶壺,裝飾也極考究。人們既可隨意買上一碗,站着喝完繼續趕路;也可以三五成羣進入店內,揀上一個舒適的檯面坐下,一邊閒聊一邊慢慢地唱。

廣東涼茶,品種多,價錢平。在十多年前,每碗王老吉涼茶,只不過2分錢人民幣;放了糖的菊花茶、雞蛋花茶、金銀花茶、五花茶,也只不過5分錢。人們無論走到哪裏,都可以花上2分錢,買碗涼茶喝,既解渴又可防治熱病。這確是一種價廉實惠的大衆化飲料。

改革開放後,經濟活躍,各種洋飲料和國產飲料像潮水般涌來,成爲時髦飲品。而傳統的廣東涼茶因本小利微,已經沒有多少人願意經營這種不賺錢的生意了。廣東涼茶在當代市場經濟的衝擊下,雖未完全絕跡,也已風光不再了。

(3) 潮州“工夫茶”

這裏說的潮州,並非僅限於現今的潮州市,而是指整個潮汕地區。即位於廣東省東部、東北部,與福建山水相連,北接梅縣地區,西與惠州相互爲鄰,南瀕南海的廣大地區。只因潮州是這一地區中歷史最悠久,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歷史文化名城,故一般習慣上稱爲潮州。潮州“工夫茶”是嶺南飲茶藝術的結晶。據說從元朝開始,潮州工夫茶便已形成規模,此後更名聲遠揚。清朝人翁輝東著有《潮州茶經·工夫茶》,其中說到:國內衆多產茶區如“龍井、武夷、祁門、六安,視其風俗,遠不及潮人之風雅”,以飲茶論,“潮人習俗風雅,舉指高超,無論嘉會盛宴,閒處家居,商店工場,下至街邊路側,豆棚瓜下,每於百忙之中,抑或閒情逸致,無不借此泥爐砂銚,擎杯提壺,長斟短酌,以度此快樂之人生”。這段文字,真實而充分地表述了潮州人飲茶的風情美、生活美和藝術美。

“工夫茶”,顧名思義,喝起來是頗講究工夫的。從茶葉、茶具、泡茶的水、煮水的爐、鍋及泡茶、斟茶、喝茶,都極爲講究,並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程式、高超的技巧和嚴謹的禮儀。

喝茶,首要講究的是茶葉。綠茶或紅茶,或香而欠色,或色豔缺香,都不合沏泡“工夫茶”的要求。沏泡“工夫茶”要選上好的烏龍色種。烏龍茶色濃香清,其中又以產於饒平嶺頭和鳳凰山的白葉單叢爲最佳。

要泡茶,自然少不了好水。以山泉水爲最佳,井水次之,若兩者都缺,也可趁天下雨時用潔淨的陶缸或木桶接水,稱爲“天水”。若用河水,則要用“缸心水”,即挑貯在水缸內經過沉澱的水。像現今普遍用的自來水,就必須存放一段時間,待水中氯氣揮發盡了纔可用。

有了好茶葉和好水,還要有好茶具。茶具包括茶壺(俗稱茶罐)、茶杯、托盤、水壺(燒開水用壺)和木炭爐等,全都小巧玲瓏,各有講究。茶壺大小如拳頭,多爲園形,狀如蘋果,多選用江蘇宜興特產硃砂陶壺。茶杯是細瓷潔白透明、小如酒杯的白瓷杯,晶瑩而半透明,數量僅有三隻。這是由潮州俗語“茶三酒四遊玩二”習俗而來。出外遊玩,二人同行最好,喝酒宜熱鬧,四人較合適,喝工夫茶,是一種品嚐名茶的享受,宜清靜但又不缺“知音人”,故最好是一主二客。托盤是兩層的,上層爲蓋,放茶杯及茶壺,蓋上有洞眼,以便沖茶的水可以流入下層的鉢形托盤體內。燒開水的爐是用黏土燒製而成的;所用木炭,以橄欖核爲最好,因爲火力旺而能持久;燒開水的壺也是小巧得很,一般只比茶壺稍大而已。

一切工具準備齊全,茶葉、好水不缺,便可泡沏“工夫茶”了,而“工夫茶”的“工夫”也主要在於如何泡出好茶來。把水燒開後,先將茶壺茶杯燙洗一遍,然後將茶葉放入茶壺中,至七成滿爲宜,用滾燙的開水衝進壺內,至滿瀉時,將壺蓋蓋上再澆一遍。如有泡沫泛起,要用壺蓋將泡沫颳去然將壺蓋蓋好再衝開水。這時就可以斟在杯內品嚐了。這一套程式,稱之爲沖茶工夫,講究的是“高衝低斟,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將水壺的開水衝進茶壺時要將水壺提高,以便開水能直衝茶壺內,迅速泡浸至壺底的茶葉,茶香才能瀰漫開來;給每隻杯斟茶時,距離要低,動作要快,以免茶香外泄;不能斟滿一杯再斟一杯,必須是快速輪流不斷地往三隻杯子斟去,以使每杯茶的濃香均勻。這是最講技巧的工夫,特名之爲“關公巡城”;待茶壺內的茶汁將盡未盡時,還要將壺內餘茶輪流反覆滴入三隻杯內,直至再也滴不出茶汁爲止,這更要求掌握分寸,經驗老到,故名之爲“韓信點兵”。沖泡一遍的壺內茶葉,還可衝第二遍。之後,便要將殘茶葉倒掉,重放茶葉再泡。

茶泡好後,喝茶還有既定之規:主人必需先讓客人,哪怕客人是小輩。不過,作爲小輩的客人,要先站起來道謝,請主人先用;主人還是要先讓客。作爲小輩的客人,便先讓另一客人,然後再拿自己的一杯,但要注意不拿中間的一杯,以示謙讓。喝茶時,小輩客人要將拿杯的手,掌心向外,將茶杯送至嘴邊,細細品味,不能一口喝光。

潮州人喝“工夫茶”,若是單人獨飲,自可隨意,若是待客,便要不停陪着喝,直至客人告辭爲止。若客人較多,則要改用稍大的茶壺。

潮州“工夫茶”,不同於粵式的茶樓飲茶。粵式茶樓飲茶,注重的是吃的情趣和享受;潮州“工夫茶”所追求的是一種寄情於茶藝和反樸歸真的情趣和境界。

廣東涼茶的文化影響

廣東涼茶是涼茶文化的代表。涼茶,是指將藥性寒涼和能消解人體內熱的中草藥煎水做飲料喝,以消除夏季人體內的暑氣,或治療冬日乾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涼茶對於廣東人,可以說是“生命源於水,健康源於涼茶”。

民間由來

涼茶是嶺南人民根據本地的氣候、水土特性,在長期預防疾病與保健的過程中以中醫養生理論爲指導,以中草藥爲基礎,研製總結出的一類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的飲料總稱。分析涼茶"高熱"的原因,有關專家指出,首先,涼茶無毒有效的特點十分符合現代人的消費特點。飲用涼茶是兩廣人民長期同大自然作鬥爭總結而來的一種護身法寶。據有關醫藥專家介紹,涼茶涼而不寒,清熱而不傷脾胃,沒有肝腎毒性,四季皆宜,無病時可防病,有病時能治病,"秋冬防秋燥、春夏去暑溼"。

文化底蘊

涼茶還具有獨特的文化底蘊。"寶芝林"因黃飛鴻早就飲譽海內外;"王老吉"的創始人王澤邦被稱爲"藥俠" ,與慈禧太后、洪秀全、太平軍、林則徐等歷史人物及事件緊密相連;名揚中外的"李衆勝堂"藥店的著名產品保濟丸,遠銷東南亞、美國和加拿大等地。

引導,走向海外

爲了把食品產業提升爲食文化產業,廣東省文化廳、廣東省食品行業協會共同組建了廣東省食品(飲食)文化遺產工作領導小組,並組織由文史、文物、中醫藥、食品工程等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一致認定涼茶爲首批“廣東省食品(飲食)文化遺產”。廣東省文化廳曹淳亮認爲,這是一種法律界定、歷史認可,將會加大涼茶對廣大消費者的文化穿透力和享受的膨脹力。事實正如專家們所料,涼茶一經被認定爲廣東省首批食品文化遺產,就顯現出強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不到一年時間,僅廣東加多寶涼茶公司在東莞總公司之外,又在海南、福建、浙江、北京建立了四個分廠,平均每三個月就建一個新廠。該廠目前擁有九條生產線,年產量達30萬噸,僅在北京一年的銷售額就達10億元。又如廣州王老吉藥業公司年產量達10萬噸,年銷售收入達六億元。如今,“怕上火,就喝王老吉”的廣告詞已在全國深入人心。   潛力巨大的涼茶市場吸引了世界飲料巨頭可口可樂公司的大舉進入。去年下半年,可口可樂買下廣東中山一家涼茶廠,並已將生產的涼茶在香港市場銷售。該公司駐香港的負責人三次與廣東省涼茶行業協會聯繫,積極要求能參與廣東省涼茶行業正在推進的涼茶標準制訂工作。   張俊修等專家預測,按照涼茶目前的發展勢頭,以及可口可樂無法相比的健身功效,三年內,涼茶的產量將超過可口可樂在中國的年產量,年銷售收入有望達到100億元。

這在百度百科可以查到,這些是我從其中選取。

廣東人:夏天的命是涼茶給的

怎麼會有夏天這麼令人討厭的季節? 天氣一熱,整個人就像缺水的植物一樣,蔫了吧唧的。無精打采還算好,一不下心上火、中暑纔是真的要命。 如何健康地消暑?這就得問問廣府人民了。在「 ”春天溼熱、夏天炎熱、秋天悶熱、冬天燥熱”的廣東,人人都是消暑的「 ”專家級”人物。 要說廣東當地人解渴消暑的最佳休憩方式,那就是——喝涼茶。 自帶養生標籤的廣東人,一愛煲湯,二愛飲涼茶。甚至有這麼一種說法:廣東的涼茶鋪可能比奶茶店還多。 在廣東的老街居民區,總能找到街坊自己開的,或者老字號老式涼茶鋪。而在城市裏,涼茶連鎖店非常普及。 林立在大街小巷的涼茶鋪,櫃檯上放着幾大壺涼茶和一些瓷碗或玻璃杯,顧客放下幾塊錢,端起一杯涼茶,眉頭微皺咕咚咕咚喝下去,然後嘴滿意離開。 網上甚至這麼調侃道:一般人體內70%是水,而廣東人體內是涼茶。 小饞有個朋友是土生土長的廣東人,他表示從小一有不舒服或小毛病,家長第一時間不是帶孩子上醫院,而是去附近的涼茶鋪喝涼茶。 上火了,喝涼茶;喉嚨痛,喝涼茶;感冒咳嗽,喝涼茶;口腔潰瘍,喝涼茶……都說「 ”生命在於運動”,我看吶廣東人「 ”生命在於飲涼茶”! 外地人可能就納悶了,涼茶是什麼「 ”神仙水”啊?竟然還有治病保健效果? 在外地人眼裏,涼茶只是吃火鍋時會叫上幾罐的飲料,比如X多寶。在廣東人看來,那些瓶瓶罐罐只能稱之爲糖水,算不得真正的涼茶。 真正的涼茶,是一種用單味或複方土產中草藥煎熬而成的藥湯。由於是草藥熬製成的,一般的涼茶多是苦的。 涼茶所用草藥通常藥性寒涼,所以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溼等功效。 你可能沒想到的是,涼茶並不涼,反而需趁着溫熱飲下才有效,涼了容易傷胃。取名「 ”涼”,是因爲它能祛火。 其實,涼茶只是一個統稱,根據配方的不同,廣東涼茶也分很多種類,功效上也有所差別。 廣東人喝得最多的大概是「 ”廿四味茶”了,它由至少24味中藥材熬製而成,口味清苦。它也被廣府人民戲稱爲「 ”救命水”,管你上火感冒還是爆痘生瘡,來一碗廿四味就對了。 讓無數廣東人又愛又恨的涼茶,非「 ”癍痧涼茶”莫屬。說愛它,是因爲它清熱解毒、刮痧除癍,一碗下肚頓覺神清氣爽。 恨它,是因爲它的味道真的太!苦!了!有人形容它的味道:嘗一口,就好似走入春天長眠的墓地。 ▲喝一口,苦味便立即充斥整個口腔,然後蔓延到喉嚨、胃裏,直至苦到心裏。 當然也有不那麼苦的涼茶,如五花茶、銀菊露、羅漢果茶等,廣東人平常也會來幾杯預防疾患。 那麼,向來不會在吃上委屈自己的廣東人,爲什麼甘之如飴地喝起苦澀的涼茶?廣東人爲什麼「 ”自討苦吃”? 還不是「 ”溼熱”鬧的!如果你在廣東生活過,一定聽過廣東人的一句口頭禪:「 ”好熱氣啊!”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指出:「 ”南方生熱,熱生火……”這句話在廣東可謂一語中的。 廣東地處嶺南,低緯度又沿海,形成了夏季炎熱多雨的氣候。粵北多山嶺,而沿海地勢低平,熱氣、水汽都不易擴散。 同時嶺南地區植被茂盛,溼熱的氣候使得動植物死去腐爛之後,容易形成瘴氣。又溼又熱,瘴氣在體內鬱結,能好受嗎? 韓愈被貶潮州時,在《潮州刺史謝上表》中吐槽這裏的氣候:「 ”州南近界,漲海連天,毒霧瘴氛,日夕發作。” 更要命的是,廣東沿海平原石灰熔岩豐富,水質含鈣鹽較多,特別容易引起燥熱。在這裏「 ”喝水都上火”不是一句假話。 可能這裏溼熱得連老天爺都看不下了,廣東的山嶺叢林、荒野田邊到處生長着藥性寒涼、治療熱證的中草藥。 自古廣東民間就學會採來性寒味苦的藥材,煎水來喝,稱爲各式各樣的「 ”涼茶”,用於祛溼除熱。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廣東人民養成了喝涼茶的習俗,形成了屬於嶺南地區的涼茶文化。 對於很多廣東人來說,那些散落在街頭巷尾的涼茶鋪,是有關夏天的記憶裏最具人情味的存在。 有一種上火叫做「 ”你媽覺得你上火”,許多廣東人的童年記憶中,都有被媽媽押着去涼茶鋪喝涼茶的經歷。喝完一碗濃黑清苦的涼茶後,還能獎賞幾個話梅、陳皮什麼的。 曾經不願喝苦涼茶的孩子長大了,吃得稍微重口一點,也開始自覺地喝上一碗涼茶,溫暖的藥湯下肚後,總會有一種安心的感覺。 而在外上學工作的廣東人,在離開家鄉後才意識到,曾經的「 ”童年陰影”,正是令人懷念的家鄉味道。沒了涼茶,整個夏天似乎都少了些滋味。 天氣也越來越熱了,上火了,不妨喝杯正宗的涼茶消消暑祛祛溼。如果你還有其他消暑的好法子,不妨在評論區寫寫,救救不愛喝涼茶的廣東人吧! 最後小饞多嘴一句,身體有啥小毛病,不是涼茶能喝好的,還是要乖乖去看醫生,懂了嗎?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爲什麼廣東人喜歡喝涼茶?

第一是習慣,還有就是飲食文化。第二是當地悶熱的地理環境因素導致。

標籤:涼茶 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