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喝茶的七種境界

喝茶的七種境界

1. 蒸香氣

泡茶的過程中,水溫高時茶葉散發出的氣味,是茶最初的味道。這是最基本的境界。

2. 沸騰響

水燒開時的嘈雜聲,茶葉漸漸開始展示它的特質。

3. 灌注清

茶葉落下的瞬間,水中的顏色瞬間變化,像是清澈的水中溶解了什麼般。

4. 沉澱香

茶葉頂部的氣味逐漸消散,然而,從進入水中的茶葉中傳來的氣味,呈現出數倍的香氣。

5. 微醇甘

茶葉越來越多的提供茶葉本身的韻味和味道。當茶葉達到正常濃度時,它的這種味道開始展現。

6. 回味綿

茶葉的味道和氣息在口中久久不散,同時,在喉嚨深處留下的散發着的香氣。

7. 餘香存

留下來的是茶葉的香氣和味道,在口中和鼻中慢慢欣賞茶的味道,已經過了初步的欣賞階段而步入高級的口感境界。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喝茶之十八重境界,看看你在哪重境界

喝茶之十八重境界

看看你在哪一層境界

否茶境

惜茶境

離茶境

情茶境

離茶境

嗜茶境

美茶境

提神境

涅槃境

入道境

忠茶境

飯茶境

癡茶境

商茶境

悟茶境

傳茶境

心茶境

學道境

第一重

離茶境

或許是不知道茶的好處,或許是享受不了茶的香

醇口感,這些人未能與茶結緣,實屬遺憾。

第二重

否茶境

這部分人或比較年輕,或生活節奏快,喜歡咖啡

果汁等飲品,接受奶茶但喝不了真正的茶。

第三重

情茶境

會喝茶,不討厭喝茶,但是比較懶,對泡茶不研

究,有了才喝。

第四重

離茶境

喜歡喝茶,得好茶則自己一人獨飲,自娛自樂,

不能分享。

第五重

商茶境

愛喝茶,但是請人喝茶一般帶有目的性,商業感

太強。

第六重

美茶境

此類人會喝茶,更追求喝茶的環境,更喜歡美麗

的茶藝師泡茶。

第七重

提神境

工作、生活壓力較大,常常通過喝茶來提神。

第八重

飯茶境

愛茶,天天都要喝茶,如同吃飯一樣。

第九重

學道境

喜歡喝茶,通過喝茶感受茶葉更深的魅力,開始

體會茶道。

第十重

入道境

對茶有一定研究,一些茶的茶湯、茶香、茶味比

較熟知,也瞭解茶的產地、年代、特色等。

第十一

忠茶境

茶品衆多,只喝心中認可之茶。

第十二重

嗜茶境

特別喜歡喝茶,不追山頭、年份,任何檔次的

茶,都能喝出其中精髓。

第十三

癡茶境

迷醉於茶道,用盡方法,去追尋茶道的蹤跡,甚

至“走火入魔”。

第十四重

悟茶境

對茶道有一定心得,有自己的茶道方向,穩步提升心境。

第十五重

惜茶境

不只是愛喝茶,更加珍惜茶,珍惜每一片茶葉背

後的汗水、情誼。

第十六重

心茶境

茶置於眼前,喝不喝都無所謂了,瞭然於胸,悠

然自得。

第十七重

傳茶境

德高望重,授人以道,爲茶文化的傳播及繼承,

做出最大的努力。

第十八重

涅槃境

據說這個境界的人,早已脫離茶之本相,由茶道

昇華,抵達更深之道。

喝茶的十八種境界,你是哪一種

離茶境

或許是不知道茶的好處,或許是享受不了茶的香醇口感,這些人未能與茶結緣,實屬遺憾。

2.否茶境

這部分人或比較年輕,或生活節奏過快,喜歡咖啡、果汁等飲品,接受奶茶但喝不了真正的茶葉。

3.惰茶境

會喝茶,不討厭喝茶,但是比較懶,對泡茶不研究,有了才喝。

4.藏茶境

喜歡喝茶,得好茶則自己一人獨飲,自娛自樂,不能分享。

5.商茶境

愛喝茶,但是請人喝茶一般帶有目的性,商業感太強。

6.美茶境

此類人會喝茶,更追求喝茶的環境,更喜歡美麗的茶藝師泡茶。

7.提神境

工作、生活壓力較大,常常通過喝茶來提神。

8.飯茶境

愛茶,天天都要喝茶,如同吃飯一樣。

9.學道境

喜歡喝茶,通過喝茶感受茶葉更深的魅力,開始體會茶道。

10.入道境

對茶有一定研究,一些茶的茶湯、茶香、茶味比較熟知,也瞭解茶的產地、年代、特色等。

11.忠茶境

茶品衆多,只喝心中認可之茶。

12.嗜茶境

特別喜歡喝茶,不追山頭、年份,任何檔次的茶,都能喝出其中精髓。

13.癡茶境

迷醉於茶道,用盡方法,去追尋茶道的蹤跡,甚至“走火入魔”。

14.悟茶境

對茶道有一定心得,有自己的茶道方向,穩步提升心境。

15.惜茶境

不只是愛喝茶,更加珍惜茶,珍惜每一片茶葉背後的汗水、情誼。

16.心茶境

茶置於眼前,喝不喝都無所謂了,瞭然於胸,悠然自得。

17.傳茶境

德高望重,授人以道,爲茶文化的傳播及繼承,做出最大的努力。

18.涅槃境

據說這個境界的人,早已脫離茶之本相,由茶道昇華,抵達更深之道。

泡茶心法——三度五靜七禪

泡一杯好喝的茶,難嗎?

——不簡單,也不難。

泡茶,亦是一種修行。

一杯茶,隨便也是喝,認真也是喝,親自去泡,去感知,去體驗。體驗次數多了,茶味也就對了。

泡茶心法可大致概括爲七點:三度五靜七禪。

一度——溫度

泡茶水溫是泡茶三要素之一,雖說水溫理論有很多不同說法和派別,但總的來說,應該“看茶泡茶”:根據茶類、發酵程度、焙火程度等要素選擇合適水溫。

適宜高溫沖泡的(90到100度):烏龍茶、黑茶、白茶;適用中高溫沖泡的(85到95度):紅茶;適用中低溫沖泡的(75到85度):綠茶、黃茶。

茶水比,水溫,悶泡時間是決定濃度的三個基本要素。

一般而言,沖泡綠茶、紅茶、花茶等的茶水比以1:50爲宜,(每4g茶,衝入不低於200mg的水);沖泡鐵觀音、武夷巖茶等烏龍茶,對於茶香、茶湯濃度要求高,茶水比要放大,以1:20左右爲宜。

投茶量越多,水溫越高,悶泡時間越長,茶越濃。因此,綜合把握,恰當調整這三個要素,才能泡出一杯不濃不淡剛剛好的茶。如投茶量一不小心少了,爲了泡一杯好喝的茶,可減少泡茶水量,增加悶泡時間等。

三度——心度

茶是爲“人”泡的,泡茶待客,一定要細心。

不同的品茶人,對茶的要求是不同的。要時時注意品茶人的感受,及時調整水溫、濃淡、泡茶的速度,或更換茶品等。

一淨

• 臺要淨:去除茶桌上無關茶的物件,去除茶桌上多餘的擺設,一切服務於茶本身。

•器要淨:茶具要清潔無漬。茶是潔淨的, 稍有不潔,都會影響茶的韻味。

•人要淨;衣着乾淨整潔,清潔雙手,泡茶時摘下手上不必要的飾品,保持乾淨大方。

•心要淨:沒有雜念,一心侍茶。茶無掛礙,心無掛礙;心無掛礙,茶亦得味。雜心淨,茶湯淨。

•茶室靜:環境佈置要靜,去除室內嘈雜,安靜的環境,泡茶的心情也會放靜。

•水要靜:水靜茶才明,剛燒開的水還在沸騰,不適合立刻泡茶,應該等水“靜”下來,泡出的茶湯會更加清明透亮。

•茶人靜:放下紛擾,讓心寧靜下來。心靜,是泡好一杯茶的基礎。

茶是“活”的,人靜了,茶也就靜了。反之,心中浮躁,手下會慌亂,茶湯在激烈運動過程中,易起混湯,混湯易澀,影響口感。

• 對茶敬:茶是天地精華。每一片茶葉都來之不易,我們應當無比珍惜之。

如果去過茶山,就會知道製作精細的茶,茶農們努力採摘一天,也採不了多少,更何況4~5斤鮮葉才能製作1斤幹茶。

• 對器敬:輕拿輕放,不要對器物太粗魯或不耐煩。不要令茶器在取拿時敲擊出多餘的聲響。

與器物們做朋友,不但瞭解它們、珍惜它們、還知道如何將它們最好的品質與功能表現出來。一位與茶器物相處得很好、又懂得怎樣享用它們的泡茶人,會多出一份獨特的謙遜與安靜。

• 對人敬:敬是從心底生起的。無論你之前是什麼身份,是什麼職業,是男女老少,只要坐在茶桌前坐下,就都是平等的品茶人、愛茶人。茶是沒有分別心的,泡茶喝茶,也是不需要分別心的,

當你去真誠的奉這一杯茶,給予喝茶者樸實無華的祝福,相信,茶湯的美好已融入這個人的內心;又或是你謙卑的接過杯盞,以感恩的心來接受泡茶者的祝福,相信,你學習到的不僅是對他人的和敬,更是謙恭和包容。

人應以茶爲師,對人敬,亦是對己敬。

茶如明鏡,鏡子裏面是茶水,亦是人的心思。

同一種水,同一片茶,同一個壺,同樣的程序,同樣的動作,同樣的溫度,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心境,泡出來的是不同口味的茶!

茶是修行,觀茶,實則觀己觀心。

縱使有好茶好器,燥鬱不安時,滿腹心事時,心思渙散時,茶湯都會很好的呈現出你當下的狀態。當你如此地衝一泡茶,會發現,茶味不純粹了。

一杯茶如一面鏡子,沏一杯茶,杯中是自己的倒影,靜下心來,自省。

再沏一杯茶,修正自己,再品一杯,是否此杯來得更醇厚甘甜呢?

以茶爲鏡,可以明己修心正身。

當你做到了以上,你就進入了一種境界。

泡茶時全身心地投入,祛除雜念,萬法一如。

靜心、用心,專注於泡茶的每一個細節,從則茶、沖水、洗杯、倒茶、聞香、品茶規範地完成,

在這個當下,感知每一個動作,眼觀茶葉,耳聽水生,鼻聞香氣,身體入定,意在品茗,帶着感恩的心與茶交融,達到忘我、無我,茶如你,你如茶,人茶合一無分別。

這個時候,才能感受到那份自然賜予茶人的微妙。一舉一動都那麼自如優美,似行雲流水,似清風明月,這個時候,就到了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了。

茶,是一種修行的途徑與方法。於茶人而言,借茶修禪,於禪人而言,以茶助禪,通向的最高境界,是禪茶一味、是真實的生活。

欲證“禪茶一味”,只瞭解茶不行,只瞭解禪也不行,需要二者具通,證知兩者“不二”始完成。

禪是生活:禪和茶同爲苦中甘甜,回味悠長。無論多好的茶,必須用適當的水沖泡;無論多高深的禪,也當在生活中體悟。在正式的茶空間裏,我們可以用20幾種茶具,燃一柱上等的沉香,供上鮮花、伴上雅樂,用精美的動作,繁複的步驟,泡一壺高檔的茶葉。這,是禪茶一味嗎?

茶,在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種解讀,卻永遠不能被我們剝離在生活之外。因爲有茶的地方就有生活,茶的溫度,就是生活的溫度。

當工作了一週後,禮拜天全家人來到公園,帶上家鄉的小吃,泡上幾碗蓋碗茶,在冬日的陽光下聊天、打牌,親情融融,老少樂樂,也許,這也是禪茶一味;

退休了,幾個老工人、老幹部泡一大壺保溫茶,在寺廟的後院子風中對弈歡飲,不相讓步,也許,這也是禪茶一味。

對境而生意,於緣而起禪,本不可強求。

這一切都是真情實感,茶從不裝,即使我們給了它一個多麼華麗的外衣。入口的那一刻,它就是原本的樣子。一口好喝的味道,纔是真實的美好。

一切束縛不在外面,而在我們的內心。看破妄想,當下解脫。解脫在心,不在外。

不論是茶的風味、人的味道,還是茶器的生動,都是一種“味道”。

當所有的所有,全都融入一體,互相包容、相融、共融時,一切,就自然而然、渾然天成,盡在不言中了。

愛茶,是一條不歸路。

在這條路上,茶,會賦予每一個愛茶人的一份獨特的氣場——清明、從容、安寧。

以茶爲師,我們的身、心,會修正很多,這便是修行——習茶久了,茶味,就入身、入骨、入心了。

世人若解茶之道,不羨仙人做茶人。

​茶,亦是一種修行。

泡茶無二,心法由人。

喝茶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茶,解渴之物。飲茶的經歷與心境,有相似也有不同。茶中的五種境界,你是在境裏還是境外?

一、境外之境。

凡開始喝茶時,茶味都是一個樣——苦的。茶味單一,味蕾尚未打開,甚至喝所有茶都是如此的感覺。此時,“茶味”尚未入境,故稱“境外之境”。

二、初境。

喝茶一小段時間後,對茶漸漸有了分別的能力。可以喝到茶的苦澀甘甜,可以對茶的種類有了明顯的分辨。再細分還是無法體會茶味,但已可以漸漸入境,故稱“初境”。

三、韻境。

喝了更多的茶,可以更敏感的體會茶味的細節,開始能分辨入口時水與茶的結合度,茶湯的質感、厚度、綿度、飽滿度,口感的留存度、生津、回甘、喉韻、舌底鳴泉等的茶味。此時,品茶者漸漸的追求茶的“韻”味,故稱“韻鏡”。

四、覺境。

“覺”,不是睡覺的“覺”,是“發覺”的“覺”。當此時,喝茶已經是喝一種感覺:人泡茶的感覺,茶給人帶來的感覺,人與人之間的感覺。

當此時,初境與韻境已可漸漸不再在意,而驚“覺”於生命的感知,一種美好或不良的氣息都可以輕鬆被你捕捉。前輩們常說:此茶一看已經知道是什麼樣的了,不需要喝。當說的是此境。當此時,你已完成對生命的覺醒,故稱“覺境”。

五、修境。

既已達“覺境”,則應於覺悟後而入“修境”。茶本爲藥,而卻多可學之處。如大地之平凡,卻能生養萬物,包容萬物。低頭向大地學習,對視則跟茶相見。

茶,性靜而不燥,恬淡有度,平等待人。品茶或泡茶者,也該有此情志,以茶作媒,修心修身於平生,故稱“修境”

如何泡好一杯茶之泡茶的第一境界?

泡茶技術的正確與否由所泡茶的茶品與喝茶的目的決定。僅從泡茶技術層面來說,當茶品確定後,須在擇水、配具、水溫、水流控制、出水入水手法幾方面來把握。

根據飲茶目的的不同,泡茶技術的繁簡程度也是不同的,具體要求也有很大差異。根據我的經驗,這裏提出泡茶的七個境界。

法無定法,對一個真正的茶道高手,七個境界既是相異又是相通的。入手或有不同,但在最高層面上完全一致。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我們從何種境界入手,在手法上都要遵循共同的原則,即:

柔和優美,不要呆板僵硬;

簡潔明快,不要多餘動作;

圓融流暢,不要直來直往;

連綿自然,不要時斷時續;

寓意雅正,不要故弄玄虛。

第一境界:飯餘共舉此甌茶-生活中的泡茶

圍坐團欒且勿譁,飯餘共舉此甌茶。

粗知道義死無憾,已迫耄期生有涯。

一個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家中享受天倫之樂,沒有繁瑣的禮儀,沒有複雜的茶具,一家人圍坐一起共舉茶甌,寓教於樂,其樂融融。這就是我們說的生活泡茶法,此法用於日常起居,重在實用、方便、衛生。

很多人在外面同我喝茶時問我,在家中我自己如何喝茶,我笑答:如果沒有客人,我坐在電腦旁,手捧一杯茶像每一個在家喝茶的人一樣喝茶,有了飄逸杯之後用一個飄逸杯,已經是很講究的事了。茶是生活的必需品,只要茶本身沒有問題,按所泡茶品的要求,用最普通的方法泡即可。

建議:

生活中泡茶最好用茶壺或飄逸杯,泡好之後倒在茶杯裏再喝。倒茶時將水控幹,隨喝隨續新水。茶忌諱長時間浸泡,那樣會將茶中一些對人體不利的重金屬類物質浸出,同時還會影響茶湯的滋味。不僅烏龍茶,花茶、綠茶等其他茶類人沖泡均用此法。

喝茶的境界

喝茶的第一個境界,是解渴。跟喝開水一樣,也許比白開水還要更加容易生津。

喝茶的第二個境界,是品味。白開水有點無味,茶比它多了一層滋味,好像更容易入口。解決渴的問題同時,還滿足了味蕾。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滋味,有些清新淡雅,有些濃烈回甘,有些苦中帶甜,有些甜中有澀。

喝茶的第三個境界,是解憂。通過一泡茶,讓自己從繁雜中解放出來,回到當下。通過茶氣茶香讓重新鏈接身心,鏈接大自然,鏈接這個世界。不在人爲創造的那個小小的窄窄的世界徘徊跌撞,而是徜徉在無邊的心的海洋。有功底的,或許可以通過這泡茶打通任督二脈,到達另一個境界。那個境界的你我,又怎麼可能會有人世的煩憂?

喝茶的第四個境界,是悟道。有人說,一定時常的打坐或者冥想,能讓人的腦部處於一種特殊的狀態,並且即使不再堅持打坐或者冥想了,也能維持這種狀態。這樣的狀態,用佛教的語言說,也許就是“中正”。但是也許比中正再往上的那個狀態,那個可以超越世俗煩憂的平和無爲,就是悟道吧。但能達到這樣狀態,一來需要資質,二來需要努力,三來需要緣分。

我認識的茶友不多,畢竟纔剛剛開始喝茶。能被稱爲“茶友”的人,其實已經進入了第三個境界。畢竟絕大多數只是把茶當成一種飲料的人們,太多太多。而商業中的茶也確實只有通過鼓勵人們把喝茶代替水,才能實現把茶的生意做大。

那些能夠喝茶解憂的人,也許茶道只是一種載體,幫助他從憂中解脫。即使沒有茶,也能夠找到其他的途徑。選擇茶,這種淡然有豐富滋味的大自然的物品,也許其實也等於已經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了吧。不要那麼多紛爭不要那麼多煩憂,簡簡單單,清清淡淡像茶一樣纔是最適合。

至於我自己,喝慣了白開水,很容易在茶的滋味體會到美好,第三個境界也已經達成。至於接下來,是希望能悟道。

喝茶最高的境界是什麼

喝茶的最高境界可以說是沒決對的答案,

喝茶本身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享受,

喝茶可以因心情的不同而喝出不同的味道.

也可以因不同的地點,不同的茶類,不同的年齡,不同的閱歷,喝出不同的感受.

比如忙裏偷閒,寒夜客來茶當酒,喝茶不分富貧,

富人腰纏萬貫,吃飯喝茶不覺香,

窮人一無所有,能吃飽喝足就是覺得很幸福了,

不刻意挑剔,能知足常樂也許就是最高境界了。

怎樣喝茶才能喝出最高境界?

喝茶的最高境界——識道

茶飲到一定程度,便要講究境界。第一是識茶。中國茶品類繁多,各有特色。飲者的最起碼功夫,要一嘗便知什麼茶。至少也要懂得花茶、綠茶,紅茶,烏龍茶、黑茶的區別。其次便是要分辨得出茶的優劣。茶的品質差別極大,也極細。同是綠茶,龍井與碧螺春有差別;同是龍井,特級與一級有差別;同是烏龍茶,巖茶與鐵觀音有差別;同是巖茶,本山與外山有差別。雖然不必如專業茶師那麼精確,至少也要聞得出香型,喝得出醇厚淺薄,這才能品出韻味。

有了識茶的基礎,才能進入更高境界:首先是識水。茶既是一種飲料,就要講究泡茶之水的質量。對此古人已有許多高論,經典的說法是“山泉最佳,井水次之,江水又次之”。而且要如王安石一樣能喝得出江中水與江尾水的區別。今天情況已有許多變化。對於都市飲者來說,真正的泉水井水無處可覓,江水則污染得不能飲用。比較容易得到的就是優質礦泉水。注意不要用純淨水,更不宜用自來水。有了好水後,還要懂得沖泡的方法。一般來說,綠茶比較簡單,八十度左右開水即可。烏龍茶的溫度要求則較高,既要現燒,又不能沸滾太久。有了好茶好水,還要有好的茶具。這便是識器。中國的茶器,是一門洋洋大觀之藝術。最好的當然要數江蘇宜興紫砂壺。名壺價值勝過黃金。除此,還有許多茶器如德化、景德鎮的瓷茶器也很漂亮。對於一般飲者來說,要懂得欣賞。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茶水與器具相配的道理。比如,烏龍茶要用“曼生壺,若琛甌”,必須將茶水從壺裏倒到小甌裏,考究的還配有拇指大小的聞香杯,先聞後飲,所以又叫功夫茶。綠茶就最好用玻璃杯,看茶葉在晶瑩剔透中如花般綻放,未飲先醉,自然別有風味。識器的還一重意思是要能識大器。即飲茶時的外部環境。品茶是一種高雅的休閒活動,可在陳設典雅的茶室中邊飲邊聽若隱若現的輕音樂;可在朋友家中自泡自飲,隨心所欲,慢慢啜品。可在花前月下,樹旁水邊,席地持壺,與自然爲伍。不管什麼環境,當以清靜、潔淨爲上,方有情趣。

識得水識得器,就該識人了。現在人們飲茶,已經不僅僅是解渴解乏,而是一種交際、休閒的方式。這也是如今都市中茶館大興的根本原因。俗話說“人以羣分,物以類聚”。若要使這茶飲的身心兩暢,選擇什麼樣的人一起喝茶就十分重要。因爲喝茶跟喝酒不同,酒是越喝越熱鬧,越喝越興奮,所以人多一些,雜一些不要緊。而茶呢,一般來說是越喝越清醒,越喝越淡泊,所以共飲者就不宜多,品格也要高雅。若與勢利小人之流共座,就只會糟蹋好茶,敗壞胃口。

飲茶的最高境界,則是識道。飲茶有道,道在何處?有人說:茶禪一味;有人說:和敬清寂;有人說:道在屎橛;種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可惜都叫人一頭霧水。按我的理解,如果將茶作爲一種精神的物質載體,茶道就是飲者通過飲茶這個活動形式,感悟到某種人生境界。感悟越深,境界越高。這個過程,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很難用儒、釋、道任何一家的理論來固定。有時候,哪怕只要有一些小小的,甚至很世俗的感悟,也就夠了。到了此種境界,就不再是一般的飲而是“品”了。飲茶之樂趣,或許也就在於此。

喝茶分爲幾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是“喝茶是茶”。

“茶之爲飲,發乎神農。”雖然茶起源於神農氏還只是一個傳說,但卻揭示了茶來源於普通百姓日常勞動的事實。可以斷定,當初中國人將茶作爲飲品,主要是由於茶能解渴甚至藥用等本身之特性;茶最早也流行於民間,並由民間逐步流向王公貴族階層。總之,茶爲飲者之始,茶只是茶,並無後人所賦於的種種哲理與玄妙,這也算是喝茶最樸素的境界了。

今日人們口渴之際端杯即飲,漫長的商業談判和商談之中舉杯隨飲,無聊之際閒坐茶樓小飲打發時間,都算是喝茶之樸素境界,此時人們並不太在意如何沖泡和茶之味道。

第二種境界是“喝茶不是茶”。

茶流入王公貴族之後,喝茶被賦於了各種哲理和思想,人們喝的已經不再是茶。現在人們津津樂道的茶道、茶藝、茶文化即是“喝茶不是茶”的典型表現。就如茶道,人們認識不一,有最簡單的“以茶水待客之道”之說,也有如已故的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莊晚芳先生認爲的“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之談,還有周作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爲忙裏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之論。不管論述簡單複雜,凡事一旦上升爲道,就會被賦予一種超乎尋常的哲理與玄妙,一以言之,即是“茶以載道”。因此時空不同,所載之道也即不同了,譬如中國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華,佛教強調“禪茶一味”以茶助禪,以茶禮佛,道家強調“天人和一 ”;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和、敬、清、寂”,要求人們通過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於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朝鮮茶道則提倡“中正”的茶禮精神,要求人們處事不偏不倚,不枉不正,都充分體現了“喝茶不是茶”的特點。

今日茶之流行於中國社會各界的最大原因應在於“茶可載道”,通俗的說是茶是可以任人和意淫的。商人眼裏喝茶是製造金錢,文人眼裏喝茶是創作,政客眼裏喝茶是謀權,僧人眼裏喝茶是求禪,道家弟子則喝出“重生、貴生、養生”之念。

第三種境界是“喝茶還是茶”。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此話一語道破喝茶之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祕和人生的哲理。這與佛教之禪相似,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所謂茶道、茶藝、茶文化,透過浮華背後還是原本之茶也。只是此時之茶,已然與樸素境界之喝茶有本質之飛躍,就如佛教修行特別強調“放下”一樣,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十八界都已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鬆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月明星朗,縱俗務繁雜,也能偷得浮生半日閒,解放被囚禁已久的行性。

喝茶的境界

愛茶的人,但凡是真愛,不會不知道唐代的盧仝。這位老先生寫了一首喝茶詩,寫出了一種境界,把喝茶的箇中韻味寫得是淋漓盡致。這首詩叫《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描述了盧老先生午間小寐之際,朋友差人送來新茶,雖驚了他的美夢,卻也喚醒了他體內的茶蟲。泡上茶連喝七碗,喝出了羽化昇仙的感覺。

全詩最精彩、最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中間“七碗茶”那一段———所以後來也有人把這首詩叫做《七碗茶》。來看看七碗茶它是怎麼喝的,喝出了什麼樣的感覺?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七碗茶下肚,一點點浸潤,一層層遞進,一步步深化,從最初較淺的“潤喉”到後來“昇仙”,從味覺觸覺到感覺,從物化可知到精神體悟,從口舌開始逐漸深入肌骨血液最後靈魂,甚至恍惚的喊出“吃不得也”,那一種通透,那一種通靈,羨煞有心之人,驚豔世俗之衆。

喝茶喝出這種境界。唯有盧仝。後世愛茶者,包括東坡先生在內,莫不驚其爲天人。盧仝也就憑此一詩,奠定了在茶界無人可撼的至高地位。

關鍵的是,盧仝以隱士謫仙之態示於世,卻無時不心繫蒼生。在這首詩的最後幾句,他向友人發出天問:

“山上羣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爲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這與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難道不是異曲同工嗎?又與剛剛離開我們的袁隆平院士”讓更多的人吃飽肚子”的樸素願望難道不是隔數世而相通嗎?我想,這大概就是從古至今中國知識分子的風骨所在了!

標籤:喝茶 七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