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七碗茶的意義

七碗茶的意義

七碗茶是一種中國傳統文化活動,通常用於慶祝重要的節日和慶祝團員敬老等重要活動。它象徵着尊重和敬愛老人,表達對家庭中長輩的感恩之情。

七碗茶的意義是,家庭成員將七個茶杯按照特定的順序給年長者遞上,每一次遞茶時都會說上對長輩的祝福話語並表達感激之情,從而傳遞感情,表達尊重和敬意。

此外,七碗茶還寓意着家庭和睦團圓,家人之間交流感情,以此加強家庭紐帶。同時,茶具代表着長流傳,代代相傳的尊重感,象徵長輩的智慧和經驗會傳遞下去,爲後代盡享福祉。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一碗喝下去滋潤了嘴脣和喉嚨;

兩碗下肚打破了孤獨煩悶的心情;

三碗喝下後搜腸刮肚尋章摘句,只記得文字五千卷;

四碗喝下輕微發了些汗,平生經歷的不平事,都向渾身的毛孔發散;

五碗喝下後感覺全身的肌肉和骨頭清爽來自無比;

六碗下肚感覺飄飄欲仙,通達神靈;

七碗就吃不得了,只覺得兩腋下習習清風徐徐生出。

詩人得茶真味,誇讚飲茶的樂趣和妙用。昔魏文帝曾有詩:“與我一丸朗,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體生羽翼。”蘇軾卻認爲盧仝的“七碗茶”更神於這“一丸藥”。在詩作中他還多次提到茶能洗“瘴氣”、“若將西庵茶,勸我洗萬江瘴”、“同烹貢茗雪,一洗瘴茅秋”。

七碗茶是怎麼來的?

《七碗茶》是唐代詩人盧仝的七言古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重點的一部分,寫出了品飲新茶給人的美妙意境,廣爲傳頌。

《七碗茶歌》是《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的第三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它寫出了品飲新茶給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潤,第二碗幫人趕走孤悶;第三碗就開始反覆思索,心中只有道了; 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拋到九霄雲外,表達了茶人超凡脫俗的寬懷;喝到第七碗時,已兩腋生風,欲乘清風歸去,到人間仙境蓬萊山上。一杯清茶,讓詩人潤喉、除煩、潑墨揮毫,並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寫出了茶之美妙。茶對他來說,不只是一種口腹之飲,茶似乎給他創造了一片廣闊的精神世界,將喝茶提高到了一種非凡的境界,專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記世俗,拋卻名利,羽化登仙。百科

且盡盧仝七碗茶的意思 唐盧仝七碗茶詩

1、蘇軾認爲飲茶有去除疾病的功效,甚至在生病以後,盧仝的“七碗茶”能比這“一丸藥”還神奇,從心理層面來說,香茶可以充當祛病祕方。

2、“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橘楊梅尚帶酸。行遍天涯意未闌,將心到處遣人安。”抒寫了蘇東坡自身的經歷和當時的侷促不安:想接待客人,但家中無茶,自家院子裏栽種的盧橘又尚未成熟,略帶酸澀,難以上桌待客,希望客人與自己心心相印,體諒自己的尷尬,多多包涵。

七碗茶詩的解釋?

一碗喝下去滋潤了嘴脣和喉嚨;

兩碗下肚打破了孤獨煩悶的心情;

三碗喝下後搜腸刮肚尋章摘句,只記得文字五千卷;

四碗喝下輕微發了些汗,平生經歷的不平事,都向渾身的毛孔發散;

五碗喝下後感覺全身的肌肉和骨頭清爽無比;

六碗下肚感覺飄飄欲仙,通達神靈;

七碗就吃不得了,只覺得兩腋下習習清風徐徐生出。

詩人得茶真味,誇讚飲茶的樂趣和妙用。昔魏文帝曾有詩:“與我一丸朗,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體生羽翼。”蘇軾卻認爲盧仝的“七碗茶”更神於這“一丸藥”。在詩作中他還多次提到茶能洗“瘴氣”:“若將西庵茶,勸我洗江瘴”“同烹貢茗雪,一洗瘴茅秋”。

所謂“且盡盧仝七碗茶”,說的是一個典故。盧仝,唐代詩人,一生愛茶成癖,其膾炙人口的《七碗茶歌》(《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自唐以來,歷經宋、元、明、清各代,傳唱千年而不衰,至今詩家茶人詠到茶時,仍屢屢吟誦。其中“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更爲後人耳熟能詳,描寫飲七碗茶的不同感覺,步步深入,極爲生動傳神。

閱盡幾多興廢,全首詩的意義是什麼

閱盡幾多興廢,七碗風流未墜。

悠悠八百年來,同證茶禪一味。

——趙樸初《茶詩》

這一首詩猶如作者站在歷史長河中發出的吟嘯:八百年,閱盡興廢,不變的是這未墜的風流——禪茶一味。全詩在敘述滄桑的時候,有陳子昂“念天地之幽幽”的意味,但言及禪茶的時候,卻有一種閱盡滄桑之後的超然,誠爲難能可貴。

“七碗”這個詞,這是借用了唐代詩人盧仝《七碗茶詩》的典故,原詩如下:“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七碗茶詩及解釋 關於七碗茶詩的原文及解釋

1、《七碗茶詩》

唐·盧仝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2、解釋:

一碗喝下去滋潤了嘴脣和喉嚨;

兩碗下肚打破了孤獨煩悶的心情;

三碗喝下後搜腸刮肚尋章摘句,只記得文字五千卷;

四碗喝下輕微發了些汗,平生經歷的不平事,都向渾身的毛孔發散;

五碗喝下後感覺全身的肌肉和骨頭清爽無比;

六碗下肚感覺飄飄欲仙,通達神靈;

七碗就吃不得了,只覺得兩腋下習習清風徐徐生出。

以茶文化爲題寫一篇1200左右的論文

最早的“茶道”兩字因茶的意境而來.意境承 載茶之精神效用 “茶道”兩字,在愛茶人心中是值得敬仰的一片 天地。它先出自詩僧和茶僧美稱的皎然之詩作《飲 茶歌誚崔石使君》。詩的開頭是茶事的描寫,接着的 “一飲滌昏寐,情思爽然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 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悶。”是茶事心 境的渲染,是茶事感受而來的非凡意境,“茶道”兩字 在最後一句“孰知茶道全爾真,惟有丹丘得如此”中 推出。通讀該詩篇,感受最深的是茶事的意境:先從 一飲之前的茶事情景鋪開,爾後逐漸深入,直至妙不 可言,纔有“道”與”茶道”,意境高遠,也真可謂“道可 道,非常道”。皎然的另一首詩怍(《飲茶歌送鄭容》) “丹五羽人輕玉石,採茶飲之生羽翼……霜天半夜芳 草折,爛漫緗花啜又生。賞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 蕩憂慄。 日上香爐情未畢,醉踏虎云溪,高歌送君 出。”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並把茶的蘊意與友情連在 一起,詩的意境也讓人聯想到皎然與茶聖陸羽的關 系(可有相關的茶詩爲證)。陸羽與皎然是忘年交,皎 然所提茶道,自然受陸羽的影響。陸羽也正是在湖 州與皎然結識,進一步積累學識,並終成博學之士, 並完成《茶經》的最後定稿(顏真卿也受影響,並著有 “流華淨肌骨,疏瀹滌心源”的詩句)。 蘊含深厚民族思想和精華的茶文化,由歷史沉 積而來,也與茶的意境相伴隨,給人以潛移默化的積 極作用和影響。具體地說,是人們在經過茶事、茶文 化思想內涵的感受和體驗後,受那由茶所帶來的美 妙意境等影響而對人產生作用。深入茶事之奇妙境 界、體驗茶的精神(如“精行儉德”般的內涵).並把它 與人的精神追求相結合,這是茶之道的精髓。我們把 這種影響,以虛幻的方式來表示,可稱之爲與茶相關 的意境,是茶道的基礎或重要內容;皎然所提茶道的 影響,也與其中的意境深遠分不開。 二、茶以載道------茶道與中華傳統文化 我國今古名茶的品種,總數不下二三百種之多,其質量之精美絕倫,花色品種之豐富多姿,堪稱世界之最。據現代科學證實,茶葉中含有蛋白質、脂肪、茶多酚、咖啡鹼、脂多糖和十多種維生素等各種成分多達350多種(一說400種以上),富有營養,能調節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藥理作用。歷代學者根據約500種古代文獻資料的記載和研究成果,將茶的功效歸納爲“二十四功效”,包括:少睡,安神,明目,清頭目,止渴生津,清熱,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膩,下氣(消脹,止呃),利水(通小便),通便,治痢,去痰,怯風解表,堅齒,治心痛,療瘡治瘻,療飢,益氣力,延年益壽,其他(燒煙闢蚊蠅等)。茶可謂具有“厚德載物”之秉性。道寓於器,道在器中,茶本身所具有的豐富內涵,使茶與道得到融合、昇華,與“文以載道”同,“茶以載道”得以成立,茶道成爲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國曆代社會名流、文人客、商賈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爲榮,特別喜好在品茗中,吟詩議事、調琴歌唱、弈棋作畫,以追求高雅的享受。古人把飲茶的好處歸納爲”十德”:即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中國人不輕易言道,在中國飲食、玩樂諸活動中能昇華爲“道”的只有茶道。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在唐朝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爲一種修身養性之道。秦漢時期的《神農食經》已記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唐《茶經·一之源》:“茶之爲用,味至寒,爲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是以修道、行道爲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範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昇華到富有哲理的、關於世界人生本體根據的、道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爲規範寓於飲茶的活動之中。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茶道”以茶爲媒,通過沏茶、賞茶、飲茶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增進友誼、學習禮法、品味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茶道所追求的是超越性與和諧性的有機統一。人的生存是現實的,也是超越的。處於現實中的人力求超越現實,克服現實的缺陷,擺脫現實的束縛,讓身心得到解放和自由,讓情感得到宣泄和昇華。茶道首先追求在虛靜玄觀之中,通過直覺體悟達到對人生、對功利的精神上的超越。 中國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諸家精華而成。“一生爲墨客,幾世作茶仙”的陸羽接受儒、道、佛諸家影響,並能夠融合諸家思想於茶理之中。把諸家精華與唐代文化的特色結合起來,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礎,首創中國茶道精神。在陸羽的筆下.飲茶決不象烹肉、熬粥一樣,爲食而食,爲生而食,而是把物性與人性融合在一起。”飲茶不只是-個物質過程.更重要的是一個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覺體悟的過程,強調在茶事之中精行儉德,進行自我修養,陶冶情操,養成茶人品格。茶聖陸羽,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全力倡導和推行的茗飲方式,可令飲者能細心領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飲中與清談、賞花、玩月、撫琴、吟詩、聯句相結合,旨在創造出一種清逸脫俗、高尚幽雅的品茗意境。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爲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爲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爲茶道修習的必經之道。因爲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澈,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教更主靜。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一個空靈舒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中昇華淨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寫道:“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文字五千卷”,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經》。三碗茶,唯存道德,此與皎然“三飲便得道”義同。四碗茶,是非恩怨煙消雲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羽化登仙。“七碗茶”對茶道直覺體驗的細節作了詳盡的描寫,其中包含着莊子道家混同物我,順乎自然,超越人生,大徹大悟的精神。“七碗茶”流傳千古,盧仝也因此與陸羽齊名。 “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也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學理念。和而陰陽相調,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 茶道的“和”其實就是“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中國儒佛道三家思想雜糅的具體體現。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和諧安樂之道。陸羽在《茶經》中指出,凡茶有九難“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因而茶事活動是綜合、協調“茶、水、器、火、境”各項要素的複雜過程;再者,風爐用鐵鑄從“金”;放置在地上從“土”;爐中燒的木炭從“木”,木炭燃燒從“火”;風爐上煮的茶湯從“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 儒家思想是中國茶道思想的主體,是提攜諸家思想的綱領。儒家的思想要求我們不偏不倚地看待世界,這正是茶的本性,儒家把“中庸”和“仁禮”思想引入中國茶道,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的友情。飲茶可以更多地審己、自省,清清醒醒地看待自己,認識別人。各自內省的結果,是加強理解,促進和諧,增強友誼。在儒家眼裏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事活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泡茶時,表現爲“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現爲“奉茶爲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倫。在飲茶過程中表現爲”飲罷佳茗方知深,讚歎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禮。在品茗的環境與心境方面表現爲“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之行。 作爲佛教中國化、簡易化、世俗化的禪宗也創造了飲茶文化的精神意境。所謂“茶禪一味”也就是說茶道精神與禪學相通。從哲學觀點看,禪宗強調自身領悟,“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即所謂“明心見性”,主張所謂有即無,無即有,重視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教人心胸豁達些,而茶能使人心靜,不亂,不煩,有樂趣,但又有節制,佛教提倡坐禪,飲茶可以提神醒腦,驅除睡魔,有利於清心修行,與禪宗變通佛教清規相適應。所以,僧人們不只飲茶止睡,而且通過飲茶意境的創造,把禪的哲學精神同茶結合起來。茶文化實際上構成了中國佛教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僧侶們以茶供佛,以茶待客,以茶饋人,以茶宴代酒宴;於是,逐漸形成了一整套莊嚴肅穆的茶禮,尤其是佛教節日,或重要的法會都舉行較大型的茶宴。唐時有的寺院還可以爲仕宦各界迎親送友設置佛門禮儀的茶宴。宋代在敕建的寺院,遇到朝廷賜欽袈、錫仗、法器時都舉行隆重慶典,往往用盛大的茶禮以示慶賀。日本茶道即是以禪宗義理爲靈魂,倡導“和、清、靜、寂”的茶道精神。 唐代著名詩僧皎然在他的“三飲詩”裏將禪學、詩學、儒家思想三位一體表現得淋漓盡致。“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既爲除昏沉睡意,更爲得天地空靈之清爽。“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撒輕塵”,自己心神清靜便是通佛之心了,飲茶爲“清我神”,與坐禪的意念是相通的,達到“迷即佛衆生.悟即衆心佛”的境界。“三飲便得道,何需苦心破煩惱”,實現了“靜心”、“自悟”的禪宗主旨。皎然把這一精神貫徹到中國茶道中.道家、佛家在茶中溶進了“清靜”思想,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已與山水、大自然、宇宙融爲一體,在飲茶中求得美好的韻律、精神開釋,這與禪的思想是一致的。所以說,飲茶可以得道,茶中有道,佛與茶便連結起來,佛理與茶理便有共同之處。儒家在仕途的坎坷中以茶培養自己超脫的品質,道家在茶中尋求一種空靈虛無的意境。三家在求“靜”、求豁達、明朗、理智方面在茶中尋找到一致。 三 茶道之現代意義 茶是色、香、味、形四美俱全之物,正可與人們追求真善美、追求超越的精神相契合;茶道的“和、靜、清、儉”精神,恰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及人的全面發展要求相適應。因此,現代社會弘揚茶道有着積極、深遠的意義。 三千年道統在中國歷史上曾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到了近現代在西方理性主義的衝擊下,亦曾被徹底否決。但當今隨着社會的發展,矛盾衝突的日益加劇,天地人道和諧共處的問題已成爲擺在人類面前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人類社會正處於一個大變革的時期,機遇與危機都是前所未見的,人類生存狀態處於尖銳的矛盾之中:—方面,新科技使人類擁有徵服自然的巨大能力,積累了超過以往世紀總和的物質財富,展現出十分誘人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人的異化程度有增無減,現代文明創造的物質力量已達到可於瞬間毀滅人類的水平,這是“外在危機”;同時.現代文明形成的種種異己力量也在摧毀人的心靈,導致人的異化,“使人背離了他的真正目的”,“阻礙人的成長”,這是“內在危機”。於是,追求經濟增長、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三者協調共進的“可持續發展”,日漸成爲世人的共識。人類的使命並不只是謀求在物質上掌握世界,從提高人類生存質量的意義上說,物質增長不是進步的目的,而只是未來進步的一個前提條件,通過這一手段的運用,使人類能夠在精神上掌握自身,達到精神與物質的和諧統一。 茶道所蘊涵的超越、和諧、儉省等精神是值得我們大力弘揚的。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核心就是“和諧”,就是謀求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維持新的平衡,協調發展,即指從那種根深蒂固的動物性的、重佔有的、片面的生存觀念提升到注重生存意義與生命質量,強調人、社會、自然全面協調發展因而具有自我反思、約束及調節機制與效應的屬人的生存觀念,求得各方面的和諧發展,步調一致,做到當前發展與未來發展相結合,當代人利益與後代人利益相結合,發展經濟與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相結合,使我們的子孫後代能持續發展和安居樂業。 有的理性主義者認爲,茶道以直覺體悟爲認知手段,不合於邏輯推理,是非理性的東西,因而應當擯棄。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當今世界的重大理論課題之一,就是在人與社會發展中如何合理地協調理性與非理性的關係。關於中西傳統文化表現的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問題,也是一個爭論很多誤解亦很多的問題。特別是,我國學術界在相當長的時間裏,表現出祟尚理性主義同時貶低甚至否定非理性主義的理論傾斜。彷彿只有理性主義纔是真、善、美的創造者,而非理性主義則只能產生假、醜、惡。這種理論是站不住腳的。無論對於個體人的思維,還是作爲人類的思維,其具體過程,儘管有以理性或以非理性爲主導的傾向,但在思維的全過程和思維的本性上,兩者都是缺一不可的。事實上,對於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理性與非理性都是不可缺少的。把中國近現代的落後,簡單地歸之於非理性主義,是荒唐的。我們知道,西方的理性主義傳統,並沒有使西方的中世紀發出光彩,而中國的非理性主義傳統,卻使中國在中世紀創造出當時舉世無雙的燦爛文化。就是說,從學理上看,理性與非理性並沒有哪個高哪個低的價值區分。對於人和社會的發展,理性與非理性都是不可缺少的,並且是不可互相替代的。在西方,從近代到現代由於理性主義被強調得過了頭,出現理性異化,如科學主義與技術主義使科學技術反過來統治人,壓抑人的全面發展,從而又有意志主義、存在主義等非理性主義思潮的興起,至今方興末艾。這也有力地證明理性與非理性是不可替代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同爲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相輔相成。人既需激烈、昂奮、粗獷、豪放的陽剛之秉賦,也需平和、寂靜、清悠、素儉、精進的陰柔之素質,陰陽共濟,剛韌並存,乃有助健全人格之養成。酒性爲陽,飲酒助豪情,茶性爲陰,品茶添清雅。一俠一隱,一個熱烈,一個冷靜,故茶對人性的完善,有獨特價值。 人們在功利生活中,難免產生浮躁、庸惰、焦慮、內心衝突等消極心理,心靈復歸清靜、恬淡和振作,是人所企求的心理需要。目前,我國正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躍遷,又值經濟轉軌,人們對競爭的激烈、生活節奏的緊張和人際疏離已有深刻體驗,故人性復歸的衝動尤顯迫切。茶的儉淡、精清、恬靜、沖和的特質,與此種心理需要正相契合,故“茶道”內容,應反映現實社會處境下人們的心靈渴求,引導人們追求品茶精神境界,使品茶生活成爲人生旅途的“綠色棲所”:茶香飄處,收斂奢欲,洗心滌煩,振作向上,消除情乏,自我整合,人倫和諧,其樂融融

下面還有一篇

我國今古名茶的品種,總數不下二三百種之多,其質量之精美絕倫,花色品種之豐富多

姿,堪稱世界之最。據現代科學證實,茶葉中含有蛋白質、脂肪、茶多酚、咖啡鹼、

脂多糖和十多種維生素等各種成分多達350多種(一說400種以上),富有營養,能調節

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藥理作用。歷代學者根據約500種古代文獻資料的

記載和研究成果,將茶的功效歸納爲“二十四功效”,包括:少睡,安神,明目,清

頭目,止渴生津,清熱,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膩,下氣(消脹,止呃),利

水(通小便),通便,治痢,去痰,怯風解表,堅齒,治心痛,療瘡治瘻,療飢,益氣

力,延年益壽,其他(燒煙闢蚊蠅等)。茶可謂具有“厚德載物”之秉性。道寓於器,道

在器中,茶本身所具有的豐富內涵,使茶與道得到融合、昇華,與“文以載道”同,“

茶以載道”得以成立,茶道成爲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

”思想,因此我國曆代社會名流、文人客、商賈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爲榮,特

別喜好在品茗中,吟詩議事、調琴歌唱、弈棋作畫,以追求高雅的享受。古人把飲茶

的好處歸納爲”十德”:即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

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中國人不輕易言道,在中國飲食、玩樂諸活動中能昇華爲“道”的只有茶道。茶道最

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在唐朝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爲一種修身養性之道。

秦漢時期的《神農食經》已記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唐《茶經·一之源》

:“茶之爲用,味至寒,爲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

是核心。茶道是以修道、行道爲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茶

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範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

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昇華到富有哲理的、關於世界人生本體

根據的、道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爲規範寓

於飲茶的活動之中。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茶道”以茶爲媒,通過沏

茶、賞茶、飲茶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增進友誼、學習禮法、品味人生、參禪悟道

,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茶道所追求的是超越性與和諧性的有機統一。人的生存是現實的,也是超越的。處於現

實中的人力求超越現實,克服現實的缺陷,擺脫現實的束縛,讓身心得到解放和自由

,讓情感得到宣泄和昇華。茶道首先追求在虛靜玄觀之中,通過直覺體悟達到對人生

、對功利的精神上的超越。

中國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諸家精華而成。“一生爲墨客,幾世作茶仙”的陸羽

接受儒、道、佛諸家影響,並能夠融合諸家思想於茶理之中。把諸家精華與唐代文化

的特色結合起來,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礎,首創中國茶道精神。在陸羽的筆下.飲茶

決不象烹肉、熬粥一樣,爲食而食,爲生而食,而是把物性與人性融合在一起。”飲茶

不只是-個物質過程.更重要的是一個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覺體悟的過程,強調在

茶事之中精行儉德,進行自我修養,陶冶情操,養成茶人品格。茶聖陸羽,在一千二百

多年前全力倡導和推行的茗飲方式,可令飲者能細心領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飲中與

清談、賞花、玩月、撫琴、吟詩、聯句相結合,旨在創造出一種清逸脫俗、高尚幽雅

的品茗意境。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爲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

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爲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

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入於儒,出於道,逃於佛”,儒與道、佛合摻互補,是古代士人精神上的生態平衡學。

儒家思想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支配其社會觀念和倫理觀念。而道、佛兩家所宣傳

的、以自我精神解脫爲核心的適意人生哲學,以及像閒雲野鶴一般自然恬淡、無拘無束

的生活情趣和清靜虛明、無思無慮的心理境界,對士人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滲透力。

他們以老莊和禪宗哲學思想爲基礎,以求得精神上的超越和解脫,通過品茗、琴棋書畫

等修身養性方法加深涵養,以剋制、忍讓求得內心世界的平衡,保持感情與心理的和諧

穩定。內在心性上的澄澈虛靜。清心寡慾,就會表現爲外在風度上的雍容大度,寬厚謙

和,與人無爭,怡然自樂,汰盡浮燥,歸復天然。茶適應了中國士人“淡泊以明志,寧靜

而致遠”的性格和追求。茶使人產生一種神清氣爽、心平氣和的心境。當某些人經過

仕途的坎坷、人生的磨難以後,他會從茶的清醇淡泊中品味人生,返樸歸真。

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

地把“靜”作爲茶道修習的必經之道。因爲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內

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澈,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教更主靜。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

一個空靈舒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

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中昇華淨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

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寫道:“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

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文字五千卷”,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

經》。三碗茶,唯存道德,此與皎然“三飲便得道”義同。四碗茶,是非恩怨煙消雲

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羽化登仙。“七碗茶”對茶道直覺體驗的細節作

了詳盡的描寫,其中包含着莊子道家混同物我,順乎自然,超越人生,大徹大悟的精神。

“七碗茶”流傳千古,盧仝也因此與陸羽齊名。

“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也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

學理念。和而陰陽相調,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

我好不容易纔打完這麼多的字,希望對你有幫助。多給我點分哦。o(∩_∩)o 哈哈

高分求教,請問茶筒和茶杯上面題什麼詩詞或者字比較合適呢?

一 詩

1盧仝,自號玉川子,愛茶成癖,被後人尊爲茶中亞聖,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即《飲茶歌》是他在品嚐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之作,是一首著名的詠茶的七言古詩: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裏,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麪。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羣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爲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月團喻指茶餅)

該詩又稱《七碗茶詩》。它以神逸的筆墨,描寫了飲茶的好處,爲世人稱奇。

詩中描述詩人關閉柴門,獨自煎茶品嚐,茶湯明亮清澈,精華浮於碗麪。碧雲般的熱氣嫋嫋而上,吹也吹不散。

詩人剛飲一碗,便覺喉舌生潤,乾渴頓解;

兩碗下肚,胸中孤寂消失;

三碗之後,精神倍增,滿腹文字油然而生;

四碗飲後,身上汗水漫漫冒出;平生不快樂的事情,隨着毛孔散發出去了;

喝了第五碗,渾身都感到輕鬆、舒服;

第六碗喝下去,彷彿進入了仙境;

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這時只覺兩膠 生出習習清風,飄飄然,悠悠地飛上了青天,“蓬萊山,在何處?”詩人要乘此清風而去!

優美的詩句,高雅的立意,深受歷代文人的喜愛。

詩人把茶餅比喻爲月,於是後代詩作反覆摹擬其意。如蘇武的“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特別是“唯有兩 習習清風生”一句,文人尤愛引用,梅堯臣“亦欲清風生兩 ,以教吹去月輪旁。”盧仝的號玉川子,也因而爲人們津津樂道。陳繼儒“山中日月試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七碗茶詩》在描繪飲茶好處之時,同時對帝王們憑藉顯赫權勢爲所欲爲的驕橫也作了巧妙的諷刺:“天子欲嘗陽羨茶,百草不放先開花”,既把貢茶採製的季節(在百花開放之前採摘)烘托顯示出來,又把帝王凌駕一切的囂張之勢暗示出來。

2齊已的《詠茶十二韻》是一首優美五言排律。

百草讓爲靈,功先百草成。

甘傳天下口,貴佔火前名。

出處春無雁,收時谷有鶯。

封題從澤國,貢獻入秦京。

嗅覺精新極,嘗知骨自輕。

研通天柱響,摘繞蜀山明。

賦客秋吟起,禪師晝臥驚。

角開香滿室,爐動綠凝鐺。

晚憶涼泉對,閒思異果平。

鬆黃幹旋泛,雲母滑隨傾。

頗貴高人寄,尤宜別櫃盛。

曾尋修事法,妙盡陸先生.

齊己名德生,姓胡氏,潭之益陽人,出家大潙山同慶寺,復棲衡嶽東林,自號衡嶽沙門。

這首五言排律的茶詩共有十二聯。前二聯首先介紹了百草之靈的茶所具有的品性,後十聯分別描繪了茶的生長、採摘、入貢、功效、烹煮、寄贈等一系列茶事,語言上的對仗堪稱一絕,除首尾二聯外,每聯上下兩句都對仗工整,極顯語言的優美整飭。

3唐朝詩人元稹的寶塔詩《一字至七字茶詩》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這是一道饒有趣味的詩,在描寫上,有動人的芬芳:香葉,有楚楚的形態:嫩芽,麴塵花,還有生動的色彩:“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飲茶之時,應是夜後陪明月,晨前對朝霞,真是如神仙般的生活,可謂“睡起有茶飴有飯,行看流水坐看雲”(《癡絕翁》);而茶可洗盡古今人不倦,又是何等的妙用啊。

4關於採茶的,我們來看唐朝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節選):

山僧後檐茶數從,春來映竹抽新茸。

宛然爲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

暮春時節的清晨,那時山上晨氣清稀,露香猶在,在山寺後的綠茶叢中採摘形如鷹嘴的嫩芽,讓人感受到的是幻術般的露的芬芳和風雅發生。

煮茶、煎茶需要潔淨的茶具,

5“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閒軒”(唐·陸士修《五言月夜啜茶聯句》),

6“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唐·徐夤《茶盞》);

講究用輕清之水煎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鬆上雪、梅花蕊上雪,清高鶚在《茶》中就曾寫道:7“瓦銚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後(分乳即泡茶),寒夜客來時”;更需水沸適度:

8“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聲疑鬆帶雨,餑恐生煙翠”(唐·皮日休《煮茶》),因此煮茶的過程是別具情趣的,

其中宋代蘇軾的那首9《汲江煎茶》,刻畫情景細緻入微,又兼傳神寫意,頗有獨到處: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晚禁三碗,生聽荒城長短更。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這樣一幅畫面:一個淒冷的夜晚,詩人獨自到江邊汲水,江畔寂寥無人,正是“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景象。踩在釣石上,用瓢舀水,月影隨入;小杓分江,江水入瓶……歸到家中,生爐煎茶。看那水沸如雪乳,蟹目生、魚眼起;聽那煮茶聲,嗖嗖如松風帶雨鳴,未飲便先心神俱蕩,孤窗外,偶爾傳來長長短短的更聲。這樣的一個夜,真是“禪心夜更閒,煎茶留靜者”。宋朝楊萬里亦給了此詩以高度評價:“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詩人以我觀物,雖爲我之境,然情景交融,可謂言有盡而禪意無窮。

10烘豆茶,更是待客的上品。

有古詩《烘豆》爲證:“乍收豆莢已齊檐,薰豆初添火一杯。生怕點茶滋味淡,不妨稍下水晶鹽。”

11"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一聯古詩千古流傳。九州華夏,大凡品茗者,對此聯無不知曉。聯中所指的蒙山,即爲蜀中三大歷史文化名山之一的蒙頂山,名山縣也因此而得名。又有古詩云,12‘蒙山之巔多秀嶺,不生惡草生淑茗”。

13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詩《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序略)

嘗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採服潤肌骨。

楚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

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觸無鹽,顧慚西子妍。

朝坐有餘興,長吟播詩天。

此詩是一首詠茶名作,字裏行間無不讚美飲茶之妙,爲歷代詠茶者讚賞不已。

公元752年,李白與侄兒中孚禪師在金陵(今南京)棲霞寺不期而遇,中孚禪師以仙人掌茶相贈並要李白以詩作答,遂有此作。

它生動描寫了仙人掌茶的獨特之處。前四句寫景,得天獨厚,以襯序文,後入句寫茶,生於石中,玉泉長流“根柯灑芳澤,採服潤肌骨”好的生長環境培養了上乘的品質。最後八句寫情,以抒其懷。

詩仙李白自號“酒中仙”,他的詩作中詠酒詩佔一半多,頌茶的詩只有一首,而這首詩讚頌的正是峽州茶。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李白有一位遠在三峽地區玉泉寺爲僧的族侄李英(法名中孚),將玉泉寺出產的“仙人掌”茶帶到金陵(南京)棲霞寺給他品嚐,李白飲後詩興勃發,揮毫寫下了《答族侄僧中孚玉泉仙人掌茶》,並附詩序:“……此茗清香滑熟,異於他者,所以能返童振枯,扶人壽也。餘遊金陵,見宗僧中孚示餘數十片,拳然重疊,其狀如掌,號爲仙人掌茶。”中字禪師僅給李白送去數十片,可見當時玉泉仙人掌茶之稀貴;李白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對於茶亦可謂見多識廣,唯獨對玉泉仙人掌茶如此青睞,足以證明三峽地區出產茶葉品質之魅力。

14白居易的《琴茶》

兀兀寄形羣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醉, 不讀書來老更閒。琴裏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 ,

15皎然的《訪陸處士羽》

太湖東西路,吳主古山前。 所思不可見,歸鴻自翩翩。 何山賞春茗,何處弄春泉。 莫是滄浪子,悠悠一釣船。

17著名詩人鄭谷遊歷三峽時,曾親自品嚐了峽茶,並即興寫了《峽中嘗茶》一詩:“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園裏火前嘗,吳僧漫說鴉山好,菊裏休誇烏嘴香,入座半瓶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鹿門病客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

18北宋范仲淹作《鬥茶歌》描繪了茶文化在當時的盛行。

19清鄭燮的詩句:“汲來江水烹新茗;買盡青山當畫屏。

20茶聖陸羽和他的朋友耿湋歡聚時所作的《連日多暇贈陸三山人》詩:

一生爲墨客,幾世作茶仙。 (湋)

喜是樊闌者,慚非負鼎賢。 (羽)

禁門聞曙漏,顧渚入晨煙。 (湋)

拜井孤城裏,攜籠萬壑前。 (羽)

聞喧悲異趣,語默取同年。 (湋)

歷落驚相偶,衰贏猥見憐。 (羽)

詩書聞講誦,文雅樓蘭荃。 (湋)

未敢重芳席,焉能弄綠箋。 (羽)

黑池流研水,徑石澀苔錢。 (湋)

何事重香案,無端狎釣船。 (羽)

野中求逸禮,江上訪遺編。 (湋)

莫發搜歌意,予心或不然。 (羽)

21午後昏然人慾眠, (唐伯虎)

清茶一口正香甜。 (祝枝山)

茶餘或可添詩興, (文徵明)

好向君前唱一篇。 (周文賓)

22唐代的家、書法家顏真卿在浙江湖州刺史任上時,曾邀請友人月夜啜茶,與陸士修等人即興作《五言月夜啜茶聯句》:

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清言。 (陸士修)

醒酒宜華席,留僧想獨園。 (張 薦)

不須攀月桂,何假樹庭萱。 (李 崿)

御史秋風勁,尚書北斗尊。 (崔 萬)

流華淨肌骨,疏淪滌心原。 (顏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辭綠菽繁。 (葉 晝)

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閒軒。 (陸士修)

23蘇軾的茶迴文詩有《記夢二首》。詩前有短序:

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夢人以雪水烹小茶團,使美人歌以飲。餘夢中寫作迴文詩,覺而記其一句雲:“亂點餘花吐碧衫。”意用飛燕吐花事也。乃續之爲二絕句。

序中清楚地記載了一個大雪始晴後的一個夢境。在夢中人們以潔白的雪水烹煮小團茶,並有美麗的女子唱着動人的歌,蘇軾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中細細地品茶。夢中寫下了迴文詩。夢醒之後矇矓間只記得起其中的一句,於是續寫了兩首絕句:

其一:

酡顏玉碗捧纖纖,亂點餘花吐碧衫。

歌咽水雲凝靜院,夢驚鬆雪落空巖。

其二:

空花落盡酒傾缸,日上山融雪漲江。

紅培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鬥晴窗。

這是兩首通體迴文詩。又可倒讀出下面兩首,極爲別緻。

其一:

巖空落雪松驚夢,院靜凝雲水咽歌。

衫碧吐花餘點亂,纖纖捧碗五顏鴕。

其二:

窗晴鬥碾小團龍,活火新甌淺焙紅。

江漲雪融山上日,缸傾酒盡落花空。

24清代的黃伯權(清本着名詩人黃遵憲之侄)還創作過一首《茶壺迴文詩》,其詩如下:

落雪飛芳樹,幽紅雨淡霞。

薄月迷香霧,流風舞豔花。

其詩又可回讀爲:

花風流,霧香迷月薄。

霞淡雨紅幽,樹芳飛雪落。

25此外,清代詩人陳瓊仙曾以秋天的景物爲名創作27首迴文詩,總標題名爲《秋宵吟》,其中《秋月》一首,算是首茶詩,它寫詩人於月下泛舟,樹木與山巒在模糊的月光下移動着,詩人品茗彈琴,在竹聲中詩興頗濃。詩云:

輕舟一泛晚霞殘,潔漢銀蟾玉吐寒。

楹倚靜蔭移沼樹,閣涵虛白失霜巒。

清琴瀹茗和心洗,韻竹敲詩入夢刊。

驚鵲繞枝風葉墜,聲飄桂冷露浸浸。

其詩可回讀爲:

浸浸露冷桂飄聲,墜葉風枝繞鵲驚。

刊夢入詩敲竹韻,洗心和茗瀹琴清。

巒霜失白虛涵閣,樹沼移蔭靜倚楹。

寒吐玉蟾銀漢潔,殘霞晚泛一舟輕。

26在迴文茶詩中,最有名的要數清代張奕光的《梅》:

香暗繞窗紗,半簾疏影遮。

霜枝一挺幹,玉樹幾開花。

傍水籠煙薄,隙牆穿月斜。

芳梅喜淡雅,永日伴清茶。

其詩倒讀爲:

茶清伴日永,雅淡喜梅芳。

斜月穿牆隙,薄煙籠水傍。

花開幾樹玉,幹挺一枝霜。

遮影疏簾半,紗窗繞暗香。

由於迴文詩的用韻、形式要求苛刻,所以歷代留傳下來的絕大多數迴文茶詩詩意不夠新鮮、完整,有的甚至莫名其妙,辭意混亂,成爲一種無聊的文字遊戲。

[批註] 玉連環

迴文詩的一種,由八字首尾連成環形,每四字一句,或左或右,以任何一字爲起端,皆可成文。

竹枝詞

竹枝詞是原唐代巴蜀一帶的民歌,自劉禹錫仿作後,成爲文士競相習用的文學形式。

竹枝詞專以泛詠地方風土爲分,其中有不少是反映茶鄉、茶市、茶俗的。如以下幾首:

27范成大的《夔州竹枝歌》:

白頭老媼簪紅花,黑頭女娘三髻丫。

背上兒眠上山去,採桑已閒當採茶。

28元人馬祖常的一首竹枝詞:

紅藍染裙似榴花,盤蔬飣餖芍藥芽。

太官湯羊厭肥膩,玉甌初進江南茶。

29明 王稚登一首,專詠西湖龍井:

山田香土赤如沙,上種梅花下種茶。

茶綠採芽不採葉,梅花論子不論花。

30清康友祥一首專詠茶器:

州西陶老製茶壚,赤日行天雨傘舒。

一至官場人送禮,陶壚名已傳江湖。

31清佚名作《上海洋場竹枝詞》詠高大雅緻的上海麗水臺茶樓:

臺名麗水上三層,龍井珠蘭香味騰。

楚館秦樓環四面,王孫不壓曲欄憑。

32清周順侗《篿川竹枝詞》描寫了當時西鄉茶戶的生活:

三月春風長嫩芽,村莊解當家。

殘燈未掩黃粱熟,枕畔呼郎起採茶。

茶鄉生計即山農,壓作方磚白紙封。

別有紅箋書小字,西商監製白芙蓉。

六水三山卻少田,生涯強半在西川。

故人寄茶

【唐】曹鄴

劍外九華英,緘題下玉京。

開時微月上,碾處亂泉聲。

半夜招僧至,孤吟對月烹。

碧沉霞腳碎,香泛乳花輕。

六腑睡神去,數朝詩思清。

月餘不敢費,留伴肘書行。

煎茶

【唐】成彥雄

嶽寺春深睡起時,虎跑泉畔思遲遲。

蜀茶倩個雲僧碾,自拾枯鬆三四枝。

焙茶塢

【唐】顧況

新茶已上焙,舊架憂生醭。

旋旋續新煙,呼兒劈寒木。

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東風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甌茶。

如雲正護幽人塹,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餅拍成和雨露,玉塵煎出照煙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羨生臺白頸鴉。

與元居士青山潭飲茶

【唐】靈一

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

巖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從弟舍人惠茶

【唐】劉兼

曾求芳茗貢蕪詞,果沐頒沾味甚奇。

龜背起紋輕炙處,雲頭翻液乍烹時。

老丞倦悶偏宜矣,舊客過從別有之。

珍重宗親相寄惠,水亭山閣自攜持。

嘗茶

【唐】劉禹錫

生拍芳叢鷹觜芽,老郎封寄謫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滿碗花。

大雲寺茶詩

【唐】呂岩

玉蕊一稱絕品,僧家造法極功夫。

兔毛甌淺香雲白,蝦眼湯翻細浪俱。

斷送睡魔離几席,增添清氣入肌膚。

幽叢自落溪巖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茶中雜詠·煮茶

【唐】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連珠沸。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

聲疑鬆帶雨,餑恐生煙翠。尚把瀝中山,必無千日醉。

與趙莒茶宴

【唐】錢起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茶詩

【唐】鄭愚

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

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

惟憂碧粉散,嘗見綠花生。

峽中嘗茶

【唐】鄭谷

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園裏火煎嘗。

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誇鳥觜香。

合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

鹿門病客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

夏日閒居

【唐】張籍

多病逢迎少,閒居又一年。

藥看辰日合,茶過卯時煎。

草長晴來地,蟲飛晚後天。

此時幽夢遠,不覺到山邊。

題山居

【唐】曹鄴

掃葉煎茶摘葉書,心閒無夢夜窗虛。

只應光武恩波晚,豈是嚴君戀釣魚。

郊居即事

【唐】賈島

住此園林久,其如未是家。

葉書傳野意,檐溜煮胡茶。

雨後逢行鷺,更深聽遠蛙。

自然還往裏,多是愛煙霞。

即目

【唐】李商隱

小鼎煎茶麪曲池,白鬚道士竹間棋。

何人書破蒲葵扇,記著南塘移樹時。

即事

【唐】白居易

見月連宵坐,聞風盡日眠。

室香羅藥氣,籠暖焙茶煙。

鶴啄新晴地,雞棲薄暮天。

自看淘酒米,倚杖小池前。

訪友人不遇

【唐】李鹹用

出門無至友,動即到君家。

空掩一庭竹,去看何寺花。

短僮應捧杖,稚女學擎茶。

吟罷留題處,苔階日影斜。

酬黎居士淅川作

【唐】王維

儂家真個去,公定隨儂否。

著處是蓮花,無心變楊柳。

鬆龕藏藥裹,石脣安茶臼。

氣味當共知,那能不攜手。

酬樂天閒臥見寄

【唐】劉禹錫

散誕向陽眠,將閒敵地仙。

詩情茶助爽,藥力酒能宣。

風碎竹間日,露明池底天。

同年未同隱,緣欠買山錢。

自述

【唐】元稹

延英引對碧衣郎,江硯宣毫各別牀。

天子下簾親考試,宮人手裏過茶湯。

雪中偶題

【唐】鄭谷

亂飄僧舍茶煙溼,密灑歌樓酒力微。

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

二 詞

從宋代起,詩人把茶寫入詞中,留下了不少佳作,其中,以1黃庭堅最爲有名,如《品令》:

鳳舞團團餅,恨分破,教孤零。金渠體淨,只輪慢碾,玉塵光瑩。湯響松風,早減二分酒病。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口不能言,下快活自省。

2《滿庭芳》:

北苑春風,方圭圓壁,萬里名動京關。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煙。尊俎風流戰勝,降春睡,開拓愁邊。纖纖捧,研膏濺乳,金縷鷓鴣斑。相如,雖病渴,一觴一詠,賓有羣賢。爲扶起燈前,醉玉頹山,搜攪胸中萬卷,還傾動三峽詞源。歸來晚,文君未寢,相對小窗前。

3《看花四》:

夜永蘭堂醺飲,半倚頹玉,爛熳墜鈿墮履,是醉時風景。花暗觸殘,歡意未闌,舞燕歌珠成斷續,催茗飲,旋煮寒泉,露井瓶竇響飛瀑。纖指緩,連環動觸。漸泛起,滿甌銀粟,香引春風在手,似粵嶺閩溪,初採盈掬。暗想當時,探春連雲尋篁竹。怎歸得,鬢將老,付與杯中綠。

4另外,蘇軾有一首《行香子》:

綺席才終,歡意猶濃,酒闌時高興無窮。共誇君賜,初拆臣封。看分香餅,黃金縷,密雲龍。鬥贏一水,功放千鍾,覺涼生兩腋清風。暫留紅袖,少卻紗籠。放笙歌散,庭館靜,略從容。

三 元 曲

元曲中有相當部份是與茶有關的,如李德載《喜春來,贈茶肆》小令十首,下面節錄其中的三首:

(一) 茶煙一縷輕輕揚,攪動蘭膏四座香,烹煎妙手勝維揚。非是謊,下馬試未嘗。

(七) 兔毫盞內新嘗罷,留得餘香滿齒牙,一瓶雪水最清佳。風韻煞,到底屬陶家。

(十) 金芽嫩採枝頭露,雪乳香浮塞上酥,我家奇品世聞無。君聽取,聲價徹皇都。

四 茶的散文、小品文、書信,著名的有

柳宗元《爲武中丞謝賜新茶表》

劉禹錫《代武中丞謝新茶表》

呂溫《三月三日花宴序》

皮日休《茶中雜詠序》

蘇東坡《葉嘉傳》

唐庚《鬥茶記》

張岱《閩老子茶》

張岱《陽和泉》

張潮《中冷泉記》。南京揚子江金山寺的中冷泉歷來有“天下第一泉”之稱。清代著名小品文作家張潮生動地描寫了自古到金山寺吸中冷的僧侶、道士胸中皆帶仙氣。金山寺上有一口中冷泉井,有瓦亭覆蓋,盤龍石欄,寺僧紛紛汲水,爲當時來到燒香拜神的幾萬香客備茶。那根本不是真正的中冷泉。一位道士帶領張潮攀登嶙嶙的亂石,到山頂看見一面石壁,颳去青苔,露出幾行字,說真正的中冷泉,在郭璞墓間,必須在子午兩個時辰,用特製的銅瓶,用長索拴住,放下郭璞墓間的石窟中汲取。張潮跟隨道人答乘夜行船,兩天後到了閏州。午夜,小舟直奔郭璞墓,在江心石堆中,有一個黑洞洞的石窟,道喊“這就是中冷窟!”

茶中亞聖盧仝《七碗茶詩》寫的是什麼?

《七碗茶詩》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上羣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便爲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七碗茶詩》作者盧仝(音tóng〈形〉)(約795~835年),號玉川子,濟源(今河南)人,祖籍范陽(今河北涿縣),唐代詩人。盧仝一生愛茶成癖,被後人尊爲茶中亞聖。

七碗茶歌》是《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最精彩的部分,它寫出了品飲新茶給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潤;第三碗便能讓詩人文字五千卷,揚揚灑灑,神思敏捷;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拋到九霄雲外,表達了茶人超凡脫俗的寬懷;

喝到第七碗時,已兩腋生風,欲乘清風歸去,到人間仙境蓬萊山上。一杯清茶,讓詩人潤喉、除煩、潑墨揮毫,並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

盧仝的“七碗茶詩”

大約在公元813年(唐憲宗元和八年),當時隱居在少室山唐代詩人盧仝,收到時任常州刺史的友人孟諫議(孟簡)寄送的新茶,品飲之後詩興大發,留下了傳送千載的詩篇《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因爲詩人在詩中所描述的品茶從一碗到七碗時的傳神感受,這首詩同時也被稱作“七碗茶詩”。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1]

盧仝

日高丈五睡正濃, 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 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 手閱月團三百片。[2]

聞道新年入山裏, 蟄蟲驚動春風起。[3]

天子須嘗陽羨茶, 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 先春抽出黃金芽。[4]

摘鮮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 紗帽籠頭自煎吃。[5]

碧雲引風吹不斷, 白花浮光凝碗麪。[6]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 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羣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爲諫議問蒼生, 到頭還得蘇息否。

【作者】

盧仝(775?-835),唐代,自號玉川子,范陽(今河北涿州市)人,“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的嫡系子孫。年輕時隱居河南少室山,家境窮困,刻苦讀書,不願仕進。甘露之變時,由於留宿宰相王涯家,同王涯爲宦官所害。其詩對當時之朝政及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風格奇特,近於散文。盧仝著有《茶譜》、《玉川子詩集》,被尊稱爲”茶仙“。

【評析】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是唐代詩人盧仝品嚐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作品。其中《七碗茶歌》最廣爲人知和傳頌,甚至在日本也極受推崇,並演變爲“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

詩歌可分三個部分,不妨簡言之爲“得茶、飲茶、悟茶”。

1.得茶

開頭寫孟簡送來的新茶,至精至好,這本該是天子、王公、貴人才有的享受,如何竟到了山野人家,似有受寵若驚之感。其中“陽羨”爲今江蘇宜興的古稱,“陽羨茶”則在唐朝達到了空前的鼎盛,經過陸羽等人的舉薦,“陽羨茶”爲首選的貢茶,皇帝滿足後會賜給近臣。宋代文豪蘇軾曾留下了“雪芽我爲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泉”的詠茶名句,這還讓人聯想到蘇軾與王安石間“王安石驗水”的故事,可見當時陽羨茶、與巫溪水之精妙。

盧仝一生愛茶成癖,作爲社會地位較低的白衣,獲贈好茶三十片,確實是件樂事。“至精至好”“開緘””手閱”等誇張的修飾把嗜茶之人得到好茶喜悅之情演繹的淋漓盡致。而在“自煎吃”“碧雲引風吹不斷”之句中,可見對愛茶之人把煮水煎茶的過程也視爲一種樂趣的情景。

2.飲茶

中間敘述煮茶和飲茶的感受,這段《七碗茶歌》也最廣爲傳誦。其大意是由於茶味好,所以一連吃了七碗,吃到第七碗時,覺得兩腋生清風,飄飄俗仙,寫得十分浪漫。這七碗茶的不同感受,語言通俗,雖十分誇張,但在我們飲茶時多多少少也會有其中類似的感受。“發輕汗”“毛孔散”想是愛茶人都會有的飲茶的一種快意與歡欣。這也許正是此段廣爲傳誦的原因。

但也有文人雅士的不同看法,如清代詩人袁枚認爲茶應該細品,曾在《試茶》中批評盧仝“嘆息人間至味存,但教魯莽便失真。盧仝七碗籠頭吃,不是茶中解事人。”其實這是因爲個人遭遇不同,感受自然不同。盧仝飲茶的一種快意,也不失爲百姓一種茶的幸福。

3.悟茶

最後,忽然筆鋒一轉,轉入爲蒼生請命,希望養尊處優的居上位者,在享受這至精好的茶葉時,知道它是多少茶農冒着生命危險,攀懸在山崖峭壁之上採摘來的。茶似乎給盧仝創造了一片廣闊的天地,似乎只有在這片天地中,他那顆對人世冷暖的關注之心,才能略有寄託。這倒是具有現實的意義,常言“高山雲霧出好茶”,一杯好茶從採摘、到加工,經歷了勞作的茶農的辛勤,值得我們去珍惜。

【註解】

[1]走筆:謂揮毫疾書。

[2]月團:指茶餅。茶餅爲圓狀,故稱。

[3] “聞道”二句,指茶農春天採茶之艱辛。

[4]”仁風”二句:意謂天子的”仁德”之風,使茶樹先萌珠芽,搶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琲瓃,珠玉,喻茶之嫩芽。

[5]紗帽籠頭:紗帽於隋唐以前爲貴胄官吏所用,隋唐時則爲一般士大夫的普通服飾。有時亦指普通人的紗巾之類。

[6]碧雲:指茶的色澤。風,指煎茶時的滾沸聲。白花:指煎茶時浮起的泡沫。

關於和朋友品茶的詩句(關於與知己喝茶的詩句)

1.關於與知己喝茶的詩句

1、呵筆難臨帖,敲牀且煮茶。

——大須《暮雪》2、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穀天晴。——張繼《山家》3、曬藥竹齋暖,搗茶鬆院深。

——皇甫冉《尋戴處士》4、淹留膳茶粥,共我飯蕨薇。——儲光羲《吃茗粥作》5、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杜耒《寒夜》6、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懷》7、草堂荒產蛤,茶井冷生魚。

——裴迪《西塔寺陸羽茶泉》8、茶餅嚼時香透齒,水沈燒處碧凝煙。——李濤《春晝迴文》9、兒大詩書女絲麻,公但讀書煮春茶。

——黃庭堅《送王郎》10、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陸游《幽居初夏》11、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錢起《與趙莒茶宴》12、茶鼎熟,酒卮揚,醉來詩興狂。——張大烈《阮郎歸·立夏》13、正蹇驢吟影,茶煙竈冷,酒亭門閉。

——吳文英《無悶·催雪》14、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陸游《臨安春雨初霽》15、山僧過嶺看茶老,村女當壚煮酒香。

——祝允明《首夏山中行吟》16、井放轆轤閒浸酒,籠開鸚鵡報煎茶。——張蠙《夏日題老將林亭》17、待羔兒、酒罷又烹茶,揚州鶴。

——辛棄疾《滿江紅·和範先之雪》18、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19、只好巖花苔石上,煮茶供給趙州禪。

——陶振《詠孟端溪山漁隱長卷》20、不茶不飯,不言不語,一味供他憔悴。——蜀妓《鵲橋仙·說盟說誓》21、牢系鹿兒防獵客,滿添茶鼎候吟僧。

——杜荀鶴《春日山中對雪有作》22、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李清照《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23、當年曾勝賞,生香薰袖,活火分茶。

——李清照《轉調滿庭芳·芳草池塘》24、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25、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李清照《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26、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甌香篆小簾櫳。——辛棄疾《定風波·暮春漫興》27、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

——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28、午醉醒來,紅日欲平西,一碗新茶乳麪肥。——王之道《南鄉子(寄和潘教授元賓喜晴)》。

2.描寫“茶和朋友“有關的詩句有哪些

1.《山泉煎茶有懷》

唐代: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2.《琴茶》

唐代:白居易

兀兀寄形羣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

自拋官後春多夢,不讀書來老更閒。

琴裏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止常相伴,難道吾今無往還?

3.《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唐代:皎然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4.《滿庭芳·茶》

宋代:黃庭堅

北苑春風,方圭圓璧,萬里名動京關。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煙。尊俎風流戰勝,降春睡、開拓愁邊。纖纖捧,研膏淺乳,金縷鷓鴣斑。

相如,雖病渴,一觴一詠,賓有羣賢。爲扶起燈前,醉玉頹山。搜攪胸中萬卷,還傾動、三峽詞源。歸來晚,文君未寐,相對小窗前。

5.《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宋代:蘇軾

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繰 通:繅)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3.求有關品茶的詩句

一 詩 1盧仝,自號玉川子,愛茶成癖,被後人尊爲茶中亞聖,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即《飲茶歌》是他在品嚐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之作,是一首著名的詠茶的七言古詩: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裏,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麪。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羣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爲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月團喻指茶餅) 該詩又稱《七碗茶詩》。它以神逸的筆墨,描寫了飲茶的好處,爲世人稱奇。

詩中描述詩人關閉柴門,獨自煎茶品嚐,茶湯明亮清澈,精華浮於碗麪。碧雲般的熱氣嫋嫋而上,吹也吹不散。

詩人剛飲一碗,便覺喉舌生潤,乾渴頓解; 兩碗下肚,胸中孤寂消失; 三碗之後,精神倍增,滿腹文字油然而生; 四碗飲後,身上汗水漫漫冒出;平生不快樂的事情,隨着毛孔散發出去了; 喝了第五碗,渾身都感到輕鬆、舒服; 第六碗喝下去,彷彿進入了仙境; 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這時只覺兩膠 生出習習清風,飄飄然,悠悠地飛上了青天,“蓬萊山,在何處?”詩人要乘此清風而去! 優美的詩句,高雅的立意,深受歷代文人的喜愛。 詩人把茶餅比喻爲月,於是後代詩作反覆摹擬其意。

如蘇武的“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特別是“唯有兩 習習清風生”一句,文人尤愛引用,梅堯臣“亦欲清風生兩 ,以教吹去月輪旁。”盧仝的號玉川子,也因而爲人們津津樂道。

陳繼儒“山中日月試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七碗茶詩》在描繪飲茶好處之時,同時對帝王們憑藉顯赫權勢爲所欲爲的驕橫也作了巧妙的諷刺:“天子欲嘗陽羨茶,百草不放先開花”,既把貢茶採製的季節(在百花開放之前採摘)烘托顯示出來,又把帝王凌駕一切的囂張之勢暗示出來。

2齊已的《詠茶十二韻》是一首優美五言排律。 百草讓爲靈,功先百草成。

甘傳天下口,貴佔火前名。 出處春無雁,收時谷有鶯。

封題從澤國,貢獻入秦京。 嗅覺精新極,嘗知骨自輕。

研通天柱響,摘繞蜀山明。 賦客秋吟起,禪師晝臥驚。

角開香滿室,爐動綠凝鐺。 晚憶涼泉對,閒思異果平。

鬆黃幹旋泛,雲母滑隨傾。 頗貴高人寄,尤宜別櫃盛。

曾尋修事法,妙盡陸先生. 齊己名德生,姓胡氏,潭之益陽人,出家大潙山同慶寺,復棲衡嶽東林,自號衡嶽沙門。 這首五言排律的茶詩共有十二聯。

前二聯首先介紹了百草之靈的茶所具有的品性,後十聯分別描繪了茶的生長、採摘、入貢、功效、烹煮、寄贈等一系列茶事,語言上的對仗堪稱一絕,除首尾二聯外,每聯上下兩句都對仗工整,極顯語言的優美整飭。 3唐朝詩人元稹的寶塔詩《一字至七字茶詩》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這是一道饒有趣味的詩,在描寫上,有動人的芬芳:香葉,有楚楚的形態:嫩芽,麴塵花,還有生動的色彩:“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飲茶之時,應是夜後陪明月,晨前對朝霞,真是如神仙般的生活,可謂“睡起有茶飴有飯,行看流水坐看雲”(《癡絕翁》);而茶可洗盡古今人不倦,又是何等的妙用啊。

4關於採茶的,我們來看唐朝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節選): 山僧後檐茶數從,春來映竹抽新茸。 宛然爲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

暮春時節的清晨,那時山上晨氣清稀,露香猶在,在山寺後的綠茶叢中採摘形如鷹嘴的嫩芽,讓人感受到的是幻術般的露的芬芳和風雅發生。 煮茶、煎茶需要潔淨的茶具, 5“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閒軒”(唐·陸士修《五言月夜啜茶聯句》), 6“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唐·徐夤《茶盞》); 講究用輕清之水煎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鬆上雪、梅花蕊上雪,清高鶚在《茶》中就曾寫道:7“瓦銚煮春雪,淡香生古瓷。

晴窗分乳後(分乳即泡茶),寒夜客來時”;更需水沸適度: 8“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聲疑鬆帶雨,餑恐生煙翠”(唐·皮日休《煮茶》),因此煮茶的過程是別具情趣的, 其中宋代蘇軾的那首9《汲江煎茶》,刻畫情景細緻入微,又兼傳神寫意,頗有獨到處: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晚禁三碗,生聽荒城長短更。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這樣一幅畫面:一個淒冷的夜晚,詩人獨自到江邊汲水,江畔寂寥無人,正是“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景象。

踩在釣石上,用瓢舀水,月影隨入;。

4.關於描寫品茶的句子及詩句

關於品茶的詩句彙總如下1、呵筆難臨帖,敲牀且煮茶。

——大須《暮雪》2、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穀天晴。——張繼《山家》3、曬藥竹齋暖,搗茶鬆院深。

——皇甫冉《尋戴處士》4、淹留膳茶粥,共我飯蕨薇。——儲光羲《吃茗粥作》5、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杜耒《寒夜》6、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懷》7、草堂荒產蛤,茶井冷生魚。

——裴迪《西塔寺陸羽茶泉》8、茶餅嚼時香透齒,水沈燒處碧凝煙。——李濤《春晝迴文》9、兒大詩書女絲麻,公但讀書煮春茶。

——黃庭堅《送王郎》10、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陸游《幽居初夏》11、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錢起《與趙莒茶宴》12、茶鼎熟,酒卮揚,醉來詩興狂。——張大烈《阮郎歸·立夏》13、正蹇驢吟影,茶煙竈冷,酒亭門閉。

——吳文英《無悶·催雪》14、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陸游《臨安春雨初霽》15、山僧過嶺看茶老,村女當壚煮酒香。

——祝允明《首夏山中行吟》16、井放轆轤閒浸酒,籠開鸚鵡報煎茶。——張蠙《夏日題老將林亭》17、待羔兒、酒罷又烹茶,揚州鶴。

——辛棄疾《滿江紅·和範先之雪》18、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19、只好巖花苔石上,煮茶供給趙州禪。

——陶振《詠孟端溪山漁隱長卷》20、不茶不飯,不言不語,一味供他憔悴。——蜀妓《鵲橋仙·說盟說誓》21、牢系鹿兒防獵客,滿添茶鼎候吟僧。

——杜荀鶴《春日山中對雪有作》22、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李清照《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23、當年曾勝賞,生香薰袖,活火分茶。

——李清照《轉調滿庭芳·芳草池塘》24、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25、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李清照《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26、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甌香篆小簾櫳。——辛棄疾《定風波·暮春漫興》27、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

——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28、午醉醒來,紅日欲平西,一碗新茶乳麪肥。——王之道《南鄉子(寄和潘教授元賓喜晴)》。

5.關於品茶的詩句

1、山泉煎茶有懷唐代:白居易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譯文坐着倒一鼎清涼的水,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細末如塵。

手端着一碗茶無需什麼理由,只是就這份情感寄予愛茶之人。2、一七令·茶唐代:元稹茶。

香葉,嫩芽。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獨對朝霞。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

譯文此茶翠綠,香清高,味甘鮮,耐沖泡。茶深受“詩客”和“僧家”的愛慕,茶與詩,總是相得益彰的。

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葉碾碎,再用紅紗製成的茶羅把茶篩分,烹茶先要在銚中煎成“黃蕊色”,爾後盛載碗中浮餑沫。飲茶,不但夜晚要喝,而且早上也要飲。

不論古人或者今人,飲茶都會談到精神飽滿,特別是酒後飲茶有助醒酒。3、品令·茶詞宋代:黃庭堅鳳舞團團餅。

恨分破、教孤令。金渠體淨,只輪慢碾,玉塵光瑩。

湯響松風,早減了、二分酒病。 味濃香永。

醉鄉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譯文幾隻鳳凰在鳳餅茶上團團飛舞。

只恨有人將茶餅掰開,鳳凰各分南北,孤孤零零。將茶餅用潔淨的金渠細心碾成瓊粉玉屑,但見茶末成色純淨,清亮晶瑩。

加入好水煎之,湯沸聲如風過鬆林,已經將酒醉之意減了幾分。煎好的茶水味道醇厚,香氣持久。

飲茶亦能使人醉,但不僅無醉酒之苦,反覺精神爽朗,漸入佳境。就好比獨對孤燈之時,故人從萬里之外趕來相逢。

此種妙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惟有飲者才能體會其中的情味。4、臨安春雨初霽宋代:陸游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譯文鋪開小紙從容地斜寫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細細地煮水、沏茶、撇沫,試着品名茶。

呵,不要嘆息那京都的塵土會弄髒潔白的衣衫,清明時節還來得及回到鏡湖邊的山陰故家。5、寒夜宋代:杜耒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纔有梅花便不同。譯文冬天的夜晚,來了客人,用茶當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爐中的火苗開始紅了起來了,水在壺裏沸騰着,屋子裏暖烘烘的。

月光照射在窗前,與平時並沒有什麼兩樣,只是窗前有幾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開着,芳香襲人。這使得今日的月色顯得與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6.關於讓“別人來喝茶”的句子有哪些

1、煮沸三江水,品老五嶽茶。

2、在陰沉而窒息的空氣裏,泡一杯茶,坐在窗臺下。五月的柳樹,幽淡、素潔!

3、載得中泠水,來品龍井茶。

4、五色土陶千年神韻,紫砂壺品百味人生。

5、所謂仁者愛人,智者知人。一杯濃茶,品味人生,在這裏,就成爲了一種智慧:退一步海闊天空,是忍讓,是寬心;知足者常樂,是平衡,是清心;滴水穿石、鐵杵成針,是專心、是耐心。其實,無論這世間事物如何變化,只有這人,纔是最有品賞價值的,而品賞出來的人性,更是永恆的。

6、山間乃是人家,清香嫩蕊黃芽。

7、如蘭在舌,沁人心脾,芬芳甘冽,清香怡人。

8、人一走,茶就涼,是自然規律;人沒走,茶就涼,是世態炎涼。一杯茶,佛門看到的是禪,道家看到的是氣,儒家看到的是禮,商家看到的是利。茶說:我就是一杯水,給你的只是你的想像,你想什麼,什麼就是你。心即茶,茶即心!

9、人生如茶,第一杯溫茶,在父母的溫室下茁壯成長;第二杯是苦茶;爲自己爲人生而奮鬥,吃的苦中苦方爲人上人。第三杯五味茶,歷經千萬事,只求人間道,各種經歷都會嘗試。第四杯香茶,福分皆自知,人生無所求,一切都很美好。第五杯下午茶,一切都看似風中雲輕,閒談人生。第六杯回憶茶,回憶酸甜苦辣。

10、人生就是一杯濃茶:端起杯來,有輪旭日,有彎新月,有滿天的星星就浸泡在茶裏呢!抿一口,咂咂嘴兒,滿口的太陽味兒、月亮味兒、星星味兒!

11、人間有仙品,茶爲草木珍,美譽入杯樽,茶之榮也;濃茶解烈酒,淡茶養精神,花茶和腸胃,清茶濾心塵,茶之德也;烏龍大紅袍,黃山素毛峯,南生鐵觀音,北長齊山雲,東有龍井綠,西多黃鑲林,茶之生也;茗品呈六色,甘味任千評,牛飲可解燥,慢品能娛情,茶之趣也

12、七碗受之味,一壺得真趣。

13、泡一杯好茶,一定要用沸水。只有沸水才能將茶的味道全部浸出來。人也一樣,內心浮躁、能力不夠,難免失意。要讓“人生之茶”釋放出四季的風韻:既有春的清新、夏的熾熱、秋的豐盈、冬的清冽,就要認準目標,苦練內功,博採衆長,不斷進取增強本領。“水溫夠了茶自香,功夫到了自然成”。

14、泡一杯茶,透過玻璃,看被開水衝騰地上下翻滾的茶葉。正如人,爲生活而到處勞碌的人!如父母日漸深陷的眼睛,如我們日漸粗糙的手……

15、寧可一日不食,不可一日無茶。

16、茗留寒夜客,壺擇雅人家。

17、茗苦清心天地寬,紅塵過眼逸者壽.

7.形容喝茶聊天意境的詩句

1、《山泉煎茶有懷》

唐代: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譯文:坐着倒一鼎清涼的水,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細末如塵。 手端着一碗茶無需什麼理由,只是就這份情感寄予愛茶之人。

2、《望江南·超然臺作》

宋代:蘇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譯文:春天還沒有過去,微風細細,柳枝斜斜隨之起舞。登上超然臺遠遠眺望,護城河只半滿的春水微微閃動,城內則是繽紛競放的春花更遠處,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節過後,酒醒反而因思鄉而嘆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鄉了,姑且點上新火來烹煮一杯剛採的新茶,作詩醉酒都要趁年華尚在啊。

3、《寒夜》

宋代:杜耒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纔有梅花便不同。

譯文:冬天的夜晚,來了客人,用茶當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爐中的火苗開始紅了起來了,水在壺裏沸騰着,屋子裏暖烘烘的。光照射在窗前,與平時並沒有什麼兩樣,只是窗前有幾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開着,芳香襲人。這使得今日的月色顯得與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4、《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唐代:皎然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

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

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

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譯文:越人送給我剡溪名茶,採摘下茶葉的嫩芽,放在茶具裏烹煮。白瓷碗裏漂着青色的餑沫的茶湯,如長生不老的瓊樹之蕊的漿液從天而降,一飲後洗滌去昏寐,神清氣爽情思滿天地,再飲清潔我的神思,如忽然降下的飛雨落灑於輕塵中,三飲便得道全真,何須苦心費力的去破煩惱。

這茶的清高世人都不知道,世人都靠喝酒來自欺欺人。愁看畢卓貪圖飲酒夜宿在酒甕邊,笑看陶淵明在東籬下所做的飲酒詩,崔使君飲酒過多之時,還會發出驚人的狂歌。誰能知飲茶可得道,得到道的全而真?只有傳說中的仙人丹丘子瞭解。

5、《滿庭芳·茶》

宋代:黃庭堅

北苑春風,方圭圓璧,萬里名動京關。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煙。尊俎風流戰勝,降春睡、開拓愁邊。纖纖捧,研膏淺乳,金縷鷓鴣斑。

8.朋友送茶的詩詞

故人寄茶

【唐】曹鄴

劍外九華英,緘題下玉京。

開時微月上,碾處亂泉聲。

半夜招僧至,孤吟對月烹。

碧沉霞腳碎,香泛乳花輕。

六腑睡神去,數朝詩思清。

月餘不敢費,留伴肘書行。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東風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甌茶。

如雲正護幽人塹,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餅拍成和雨露,玉塵煎出照煙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羨生臺白頸鴉。

9.有關品茶的詩詞

歐陽修的《雙井茶》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斛茶養一兩芽。

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尤須三日誇。 高啓《採茶詞》: 雷過溪山碧雲暖,幽叢半吐旗短。

銀釵女兒相應歌,筐中採得誰最多? 歸來清香猶在手,高品先將呈太守。 竹爐新焙未得嘗,籠盛販與湖南商。

山家不解種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巫禎來詠茶詩詞選茶頌人謂百花好,我稱茶獨王。

一杯清肺腑,入夢亦留香。茶珍年年歲歲品茶新,歲歲年年會故人。

好友好茶相悅處,好詩好意獨自珍。茶與書書齋是我家,家裏備茗茶。

茶味溶書味,好香不用誇。對飲好酒須同酌,奇思在獨行。

佳茗宜對飲,情景映杯生。賞梅品茶一樹老梅三兩枝,四花五瓣開卻遲。

六壺七盞八方友,九里茶香十首詩。飲茶四十笑稱翁,飲茶沐晚風。

翻書匆過眼,滋味入心中。新法品茶都市無山水,肆中購礦泉。

電壺騰霧氣,俗市暫稱仙。題牡丹茶壺圖富貴花前泡苦茶,人生樂處莫常誇。

酸甜辛辣都嚐遍,何事不能做到家。

標籤:七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