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廣東茶文化

廣東茶文化

廣東茶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茶文化之一。廣東自古即爲重要的茶葉產區之一,出產的茶葉品種豐富,如巖茶、鐵觀音、碧螺春、龍井茶等,其中以巖茶和鐵觀音最爲著名。

廣東的茶文化不僅體現在產茶和飲茶方面,還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廣東人在過年時會煮茶拜年,給長輩敬茶,表示敬重和孝順;人們在喝茶時也有講究,不同茶葉要用不同的茶具,如紫砂壺、白瓷杯、玻璃杯等,對茶葉的泡法也有自己的獨特方式。

此外,廣東還有一些茶文化活動,如廣東茶會、廣東茶葉展、廣東茶文化節等,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茶文化愛好者前來參觀和交流。這些活動通過展示茶葉文化的各個方面,傳承和弘揚了廣東茶文化的精髓,增強了人們對茶文化的熱愛和認識。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文化的起源及發展【廣東茶文化的起源發展】

廣東茶文化是中國四大茶文化系列之一。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廣東茶文化的起源發展,一起來看看。

廣東茶文化的起源發展

  廣東地處帶,日照長、氣溫高、流汗多,人們需要通過飲食來補充大量的水分。飲茶同喝水一樣,首先是人類生存的需要。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茶文化的內涵不斷豐富,入明以來,廣州“茶市”與潮州“功夫茶”,這兩朵嶺南茶文化的奇葩破綻而開。至清代,廣東茶文化進入第一個興盛期,在茶市、茶館、茶具、用茶方式,以及人們對茶的品味的文化心態等方面,均達到空前水平。

  清康熙、雍正年間,一些記述廣東風土人物的著作,大都談到“茶”。較早的如屈大均的《廣東新語》明確指出,“西樵號稱茶山,自唐曹鬆移植顧渚茶其上,今山中人率種茶”,曹鬆是唐代舒州(今安徽潛山)人,曾南遊廣州,在西樵山停留時,把浙江顧渚名茶傳入嶺南。屈大均還列舉廣東茶的產地,如廣州的河南三十三村、西樵山、鼎湖山、羅浮山、潮陽鳳山、瓊州等。繼而有範端昂的《粵中見聞》,附和屈大均的看法。雍正十年(1732年),曾任廣東按察使的張渠(河北武強人),在《粵東聞見錄》中雖認爲,“大抵粵茶不及閩中”,但同時指出廣東並非不產茶,除人們常用的廣州河南茶外,還有珍品如“肇慶之鼎湖茶,韶關之觀辣樹茶,惠州之羅浮茶,化州之琉璃茶”等。事實上,廣東素來產茶,而且茶的生產發展頗快,近代廣東已有茶葉出口,廣東人“嗜食茶”,成爲茶葉生產發展的內在動力,而茶葉的豐富,又爲廣東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條件

  廣東茶文化,其產生與發展由特定的地理氣候條件所決定,同時也是廣東經濟與文化發展所使然。渴,需要喝水,這是人的本能,但人們對喝水的要求卻隨社會的發展而提高,由生存的需要,到追求舒適和享樂,人們也就從喝生水,到喝白開水,再到喝茶,廣東的茶文化的產生同其他地區的茶文化一樣有着相同的原因。然而,由於廣東的東南沿海一帶商業活動的頻繁,茶文化顯得更加發達而富於特色,明清以後尤其如此。廣州人的“飲早茶’與潮州人的“功夫茶”,便是廣會文化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現象。

  廣東茶文化的飲茶習慣

  飲茶

  “喝茶”在廣東話裏稱作“飲茶”,有“飲茶粵海未能忘”詩句。廣東人愛“飲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飲食文化。在廣東,民間以茶相待已成爲一種禮節,如有客到,第一件事便是奉上一杯“靚茶”,第一句話是“請飲茶”,以此表示主人的熱情、友好和禮貌。由於嶺南自古具有“重商”的價值取向,“飲茶”也從家庭走向市場,使廣東的茶文化具有較濃的商品經濟的特色。廣東較早出現人們聚集飲茶的居所,如茶室、茶館、茶寮、茶居、茶樓等,名目繁多、形式各異。至清代,廣東的茶市漸趨興旺,出現一批頗具特色的茶樓。時期,廣東茶市的興旺勢頭有增無減,經久不衰。

  飲早茶

  是廣東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內容。早茶習慣,遍於各階層,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車伕“苦力”;飲茶去處遍佈城市鄉鎮,廣東茶樓之多可爲全國之最。

  “早茶”突出體現嶺南文化“早”的特色。嶺南,春早;嶺南人。起早,正是特定的地理氣候環境使廣東人養成了早起的習慣,與之相應的有“趁早墟”(趕早集)、“飲早茶”的習慣。廣東人“飲早茶”,早得出奇,凌晨4點來鍾起牀,步行到茶館,“一盅兩件”(一壺茶、兩件點心),慢慢“嘆”(好好地享受)。飲茶配以點心或炒粉、面,這是廣東早茶的特點,也是廣東茶系異於

  其他茶系的突出之處。中國人喝茶大都就茶喝茶,沒有佐食,而廣東人卻不然,飲茶總配以點心。其原因不知是由於光喝茶太單調,還是由於氣候炎熱不喝茶吃點心難以下嚥,也不知從何時開始,廣東人開始有了這種習慣,是否受到西方飲食的影響,也無從考究。

  明清以來,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飲茶更爲普遍,茶市興旺。商品經濟給人們帶來的首先是競爭,而競爭的關鍵是能否節省時間;雖然廣東人並不能在理性上認識 “時間就是金錢”,但實際上卻不得不加快生活節奏,傳統的時間觀念開始改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觀念被動搖,人們處處珍惜時間,飲食中“飲早茶”正是合乎“惜時”的原則。“飲早茶”是利用工作之空暇,喝茶,清洗腸胃;吃點心,餵飽肚子;聊天,溝通信息,聯絡感情;大清早漫步至茶居(茶樓)吸收了新鮮空氣,鍛鍊了身體,可謂一舉而多得,精明的廣東人何樂而不爲。

  茶、茶點、茶樓

  廣東人飲早茶,注重好茶,也注重配茶的點心與茶樓的環境。清代的茶樓,茶臺上擺有茶盅、茶盅蓋和茶杯,點心糖果放在茶臺旁的小窗櫥裏,由茶客自取,吃完再結帳。

  廣東人多愛飲龍井、觀辣、水仙、普洱、紅茶等。廣東茶樓所供應的點心,開始時較爲簡單,僅有蛋卷、薄餅、酥餅之類。近代以來,廣東成爲中西文化交融的窗口,廣東的茶樓也接受了西方傳進的點心,如各種麪包,蛋糕等。時期,茶樓的點心出現多樣化趨勢,增加了各種富有嶺南特色的包點,以及嶺南特有的用肉類製作的“燒賣”,如豆沙包、麻容包、椰容包、叉燒包、臘腸卷,以及排骨燒賣、幹蒸燒賣等。廣東的配茶點心,由簡單到豐富多彩,不僅體現廣東人飲茶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且標誌着廣東茶文化逐漸進入興盛時期。二十世紀初,廣東配茶點心愈來愈豐富,茶市的競爭也愈來愈激烈。廣東點心,兼收中西點心製作之優長,而形成自身的特色,主要特點是:選料廣博,造型獨特,款式新穎,製作精細,皮鬆屑薄。茶點,也成爲廣州美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東人飲茶,講究環境。廣東人稱茶樓作“茶居”,有不同的檔次。上乘茶居,門戶金碧輝煌,室內字畫高掛,瓷盅沏名茶,配以高級點心,名伶演唱,此爲達官貴人的去處;較低層的茶居、茶寮、炒粉館,不設茶盅,用瓷茶壺,消費水平較低,薄茶足以解渴,閒聊可以溝通信息、聯絡感情、消遣與歇息。廣東的茶市,從來就十分興旺,大清早就人聲鼎沸,熙熙攘攘,即使在抗戰時期也不中落,可見“飲茶”已成爲廣東人飲食文化生活中不可少的部分。

[廣東茶文化的基本知識] 茶文化基本知識

飲早茶是廣東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內容。早茶習慣,遍於各階層,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車伕“苦力”。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廣東茶文化的基本知識,一起來看看。

廣東茶文化的基本知識:廣東茶文化的名茶

  (一)廣東韶關保健茶

  廣東韶關保健茶-觀辣樹茶集“營養+保健+養生”三者於一身,既能增強免疫力,排除體內垃圾和毒素,提神醒腦,又有降低血脂、血糖、膽固醇、脂肪肝、抗癌、抗衰老等功效,對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等病患者,以及長者、幼童、素食者和體質虛弱、易疲勞者都有很好的效果。

  (二)英德紅茶

  英德紅茶,產於廣東省英德縣。茶區峯巒起伏,江水縈繞,喀斯特地形地貌,構成了洞邃水豐的自然環境。大小茶場即建於地勢開闊的丘陵緩坡上。屬南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0.7℃;年均降水量1883.9毫米,年相對溼度79%;無霜期長,霜日不足十天;土層深厚肥沃,土壤酸度適宜,PH值4.5~5之間。所栽培的茶樹以雲南大葉與鳳凰水仙兩優良羣體爲基礎,選取其一芽二、三葉爲原料。經適宜萎凋、揉切、發酵、烘乾、複製、精選等多道工序精製而成。

  英紅的花色與品質:產品分爲葉、碎、片、末4個花色,各花色中文包含了不同等級的多個茶號。成品外形緊結重實,烏潤細嫩,金毫顯露,香氣濃郁,滋味鮮爽濃強,湯色紅豔明亮,葉底嫩勻紅亮。其茶多酚含量超過35%,較一般品種多10%,對人體有良好的藥效作用,如有收斂、殺菌、消炎、抗癌等功效。此外,咖啡鹼、蛋白質、氨基酸,以及各種維生素及礦物質等含量豐富。該茶可涼熱淨飲,單獨泡飲或加糖、奶調飲。

  英紅從1958年問世以來,經國際和國內茶葉專家評定,認爲已達到國際紅茶高級水平。1980年在全國紅碎茶二套樣評比中,名列前茅;1984年獲商業部紅碎茶評比之冠;1985年中國工業食品協會在江西南昌舉辦全國優質食品評選,英德華僑農場所產金帆牌1號紅碎茶獲國家優質產品銀質獎。該茶已銷往德國、英國、美國、波蘭、蘇丹、澳大利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三)嶺頭單叢茶

  嶺頭單叢茶,又稱白葉單叢茶。該茶樹品種原由饒平縣坪溪鎮嶺頭村茶農從鳳凰水仙羣體品種中選育而成。2002年4月第三屆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爲國家級茶樹良種。嶺頭單叢茶樹屬小喬木,中葉型,早芽種,分枝角度中等,葉長橢圓形,葉色黃綠,葉質柔軟,生長快,產量高,品質優,適應性廣,是當今廣東省烏龍茶的當家品種,遍及全省各地,目前已擴展到福建、廣西、湖南、海南等省。

  嶺頭單叢茶素以香、醇、韻、甘、耐泡、耐藏六大特色而負盛名,具條索緊結,重實勻淨,色澤黃褐光豔;內質香氣甘芳四溢,蜜韻深遠,附杯性強,湯色蜜黃,清新明亮,滋味醇厚,潤滑舒暢,回甘力強而快,飲後有甘美怡神,清心爽口之感。

  (四)鳳凰單叢茶

  鳳凰單叢茶產於潮州市潮安縣的名茶之鄉鳳凰鎮鳳凰山區,山內峯巒連綿,雲霧瀰漫,空氣溼潤。夏無炎熱,冬無嚴寒,無處不宜茶,無處不產茶。鳳凰單叢是從國家級良種鳳凰水仙羣體品種中選育出的優異單株,其成品茶品質優異,花香果味,沁人心脾,具獨特的山韻。鳳凰單叢茶有幾十個品系與類型。據潮州鳳凰茶樹資源志介紹,鳳凰茶具有自然花香型的79種、天然果味香型12種、其他清香型16種。用這些優異單株鮮葉製成的茶,如黃枝香茶、芝蘭香茶、桂花香等烏龍茶,既是茶樹品種名稱,又是成品茶的茶名。鳳凰單叢是我省極其寶貴的品種資源,這些名叢茶是勤勞聰慧的鳳凰人民經過幾百年的精心培植挑選出來的優良單株,分株採製而成的茶。

  鳳凰單叢茶內含物豐富,尤以芳香物質含量高。九五期間,筆者曾對鳳凰單叢茶的內質主要化學成分、香氣成分及品質特點等進行研究分析。結果是:水浸出物39.07%,醚浸出物11.01%,茶多酚29.03%,兒茶素125.01mg/g,氨基酸2.08%,咖啡鹼2.01%;香氣成分,共鑑定出104種化學成分,這104種成分中,其中醛類有4種、醇類有22種、碳氫化合物29種、酮類11種、酯類20種、酸類4種、含氮化合物5種、酚類3種、其它6種。這些物質其分子量多數屬於高分子量化合物,其香氣特徵大多數屬自然花香及果香型,而在沸點上,以高沸點的居多,低沸點的芳香物質相對少些。因此,感官審評上認爲廣東單叢茶香氣馥郁清長,具獨特的山谷香韻,耐沖泡。正由於此,沖泡單叢茶也就特別講究沖泡方法,通常第一、二氣泡香味清純,三、四泡香馥味濃醇,五泡、六泡茶韻甘美,再泡幽香茶味猶存。此外,潮州單叢茶中尚含具有開發前景的有用物質。

  (五)、石古坪烏龍茶

  石古坪烏龍茶,產於潮州市潮安縣鳳凰鎮的大質山山腰石古坪畲族村。種植約100多年的歷史。石古坪烏龍茶植株屬灌木型,枝勢披展,分枝密,葉橢圓和卵圓形,鋸齒細銳利,葉色深綠,葉薄質硬脆,芽頭有茸毛,葉片有大葉、小葉之別,小葉製成的茶葉品質風味稍優於大葉。

  石古坪烏龍茶既是茶樹品種名,也是商品茶名稱。石古坪烏龍茶採製工藝要求嚴格、精細,製茶原料要求做到三不採(即不採雨水葉、不採露水葉、不採太陽下山葉),鮮葉採摘標準以駐芽梢2、3葉(即中開面)爲適。製作過程分爲鮮葉、曬青、做青、殺青、揉捻、乾燥、貯藏七道。

  石古坪烏龍茶品質具有“三耐”特點。一耐即耐沖泡,沖泡十多次芬芳猶存;二耐即耐烘焙,採用文火慢焙,次數多,時間長;三耐即耐貯藏,成品茶一般貯藏1-2年,色、香、味依然正常。

  小葉石古坪烏龍茶,外形美觀細結,勻淨,色澤烏綠鮮潤;內質香氣芬芳馥郁,含自然花香,湯色清澈亮麗,滋味醇厚鮮爽,飲後甘芳長留,山韻明顯,葉底勻齊鮮亮,葉緣具一線紅。 [茶葉樣品由蘭學民提供]

  大葉石古坪烏龍茶,外形粗實,完整,色澤尚勻潤;內質香氣清高尚鬱,滋味甘醇,葉底明亮,耐泡性好。石古坪烏龍茶,以其優異的品質,在歷屆全國名優茶評比中,多次獲得優質產品獎。2002年又榮獲廣東省第五屆名優茶質量評比金獎。

  (六)、西巖烏龍茶

  西巖烏龍茶,創制於70年代,產於大埔縣西巖山一帶,這裏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山高多雲霧,林木茂密,羣山環抱,直射光少,多漫射光,相對溼度大,土質肥沃,適宜茶樹平衡生長,芽葉肥壯,葉質柔嫩,葉色鮮綠,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及芳香物質等,因鮮葉內含物質豐富,爲制好名優茶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西巖烏龍茶的茶樹品種原爲小葉種,抗性強,芽葉多紫色,成茶香氣高長。20世紀60年代先後從饒平縣、福建省引進嶺頭單叢、梅佔、大葉奇蘭和鳳凰水仙等優良茶樹品種,爲適應國內外茶葉市場趨向高香型、中高檔茶的需求,茶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製茶技術不斷的改進和提高,現大埔白葉單叢己佔全縣茶園面積六成以上,逐步取代了原來的小葉茶樹品種。

  西巖烏龍茶,加工工藝分爲,鮮葉、曬青、做青、殺青、揉捻、乾燥[分初烘、團袋、復烘]六道工序。高級西巖烏龍茶品質以香、甘、清、滑、醇五大特點,蜚聲於世。西巖烏龍茶外形緊結稍捲曲,色澤烏綠勻潤;內質香氣馥郁持久,滋味醇厚爽口,回味甘滑,茶湯橙黃明亮,葉底綠腹紅鑲邊,耐沖泡。1994年獲廣東省名茶評比金獎,1995年獲中國第二屆農業博覽會金獎,2003年獲第五屆“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金獎。

  (七)、南華大葉奇蘭茶

  南華大葉奇蘭茶,屬烏龍茶類,產於廣東興寧市茶林場。選用灌木型,中葉類,遲芽種奇蘭茶樹品種的一梢2、3葉爲原料,採製要求嚴格。製作過程分曬青、做青、殺青、揉捻、初烘、復烘,歷時約13—14小時左右。

  南華大葉奇蘭茶一向以外觀緊結勻整,色澤青褐光潤;內質香氣花香悅鼻,湯色橙黃明亮,滋味醇厚爽口,回味甘,葉底軟亮等特點而受到省內外廣大消費者的好評。1988年、1989年分別榮獲廣東省、農葉部優質產品獎稱號,1991年獲全國首頒“綠色食品”稱號,2002年又獲廣東省第五屆名優茶評比銀獎。

  (八)、三峯黃金桂茶

  三峯黃金桂茶,屬半發酵烏龍茶類,產於廣東省興寧市名茶示範場。用早芽種八仙[又名大葉黃旦]茶樹品種鮮葉爲原料製作而成。因其成茶花香顯現,味濃耐泡,上市早,滿足了消費者“嘗新”的心理需求,而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故譽之爲“黃金貴(桂)茶”。

  三峯黃金桂茶,內含物豐富,據分析水浸出物40.58%,茶多酚31.58%,氨基酸2782.91mg/100g,醚浸出物2.09%,兒茶素總量129.31mg/g。製作工藝分鮮葉、曬青、涼青、做青、殺青、機揉、機烘、手工足幹。成茶品質外形緊結勻淨,色澤青褐光潤,香氣幽雅,花香顯現,湯色金黃亮麗,滋味濃醇尚爽口,葉底黃綠明亮,紅邊顯。

  (九)、鴻雁金萱烏龍茶

  鴻雁金萱烏龍茶,是省級名茶,產於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選用臺灣省茶葉改良場選育的優良新品種金萱(原名臺茶12號)茶樹鮮葉爲原料,由科研人員精心研製而成。品質特點:外形緊結圓渾,似“綠色珍珠”,完整勻淨,色澤綠潤,香氣具清柔的花香,微帶奶香,湯色清澈亮麗,滋味鮮醇甘美,飲之幽香泌齒,清快爽適,葉底柔軟,略顯紅邊。該茶因其形美、質優、風味特殊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並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002年廣東省第五屆名優茶評比榮獲金獎。

  (十)、龍星水仙香茶

  龍星水仙香茶,產於廣東省豐順縣譚山鄉海拔1400多米高的雞冠山區。水仙香茶,選用譚山水仙茶樹品種一梢2、3葉爲製茶原料,經過曬青、做青、殺青、揉捻、初烘、足幹、揀剔、包裝等工序精製而成。

  茶葉外形緊結沉重,完整勻淨,色澤青潤,香氣清高,花香細銳,湯色清澈明亮,滋味醇爽,口感甘鮮,葉底柔軟勻亮,經多次泡飲,香味猶存。99年廣東省名優茶評比獲名優產品獎稱號。2001年被指定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運動會專用產品。2002年廣東省名優茶評比又獲得銀獎。

  廣東茶文化的基本知識:廣東茶文化的內涵

  廣東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 、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 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 、茶與小說、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 、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 、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廿一個方面。

廣東茶文化丨得閒飲茶有啥講究?

廣東茶文化“得閒飲茶”有啥講究?

“得閒飲茶”實際上就是“改天約”的意思,相當於古代人說的“後會有期”的說法。在不少的廣東人眼裏這就是一句常掛嘴邊的打招呼話語,也是一句答謝友人的禮節性用語。此外,飲茶並非只有早上纔可以喝,在廣東基本全天都能喝上茶。也並非是單純地喝茶,不少的廣東人會把喝茶作爲正餐,點上幾籠點心,幾份腸粉、粥等食物,沖泡一壺茶一坐就是一天。

一盅兩件一盅兩件指的是一壺茶和兩份點心,如今大多被認爲是“飲早茶”的方式,是一種漢族民間飲食風俗。在廣東地區,每天清晨,不少的茶樓已經人山人海,座無虛席,他們會點上一盅兩件,愜意的早茶時光就開啓了,邊喝茶邊吃早點聊聊日常。

淥碗筷古時候,並沒有消毒櫃,而我們泡的第一壺茶一般都是不喝的,直接倒掉就會浪費,所以一般就用來洗碗筷,希望能夠做到高溫殺毒的效果。這種操作直到如今也一直刻在每一位廣東人心中,基本出去吃飯也會有洗碗筷的習慣。此外,還有一種說法,以前做生意的人都喜歡到茶樓談生意,就會認爲開水洗碗筷指的是“水圍財”,所以每次喝茶前一定會做這件事。

揭蓋續水傳說,以前廣州一名惡少都麻雀輸了錢,設局把麻雀放進茶壺叫服務員來加水,結果打開蓋子麻雀飛走了。惡少趁機敲詐了茶樓老闆一筆,損失了大幾千塊。老闆爲了杜絕此類事件發生,便張貼啓示,茶客如需續水自行揭蓋。

隨後,不少的茶樓也紛紛效仿,這也成爲了不少廣府人飲茶習慣。在茶樓飲茶的時候,如果想讓服務員幫你加水,只需要揭開蓋子,把它放在茶壺柄上,茶樓的服務員看到,就會過來幫忙加水。不僅避免了公共場合大聲呼叫,也可以避免中斷聊天。

廣東茶文化研究院的介紹 廣東省茶文化研究院

廣東省茶文化研究院由廣東省教授、專家學者組成研究院的基本骨幹組成,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廣東茶文化研究院的介紹,一起來看看。

廣東茶文化研究院的介紹

  在社會各界文化名流和茶屆行家的推動下,經過長期醞釀和籌備,省一級的民間學術研究機構廣東省茶文化研究院正式通過廣東省相關主管部門的審覈批准。廣東省茶文化研究院的宗旨:中華茶文化是儒、釋、道幾千年文化融合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活的一種祥和象徵;也是盛世中華、國運昌隆一種不可缺少的內在機制。因此,本院立足嶺南,面向世界。堅持以挖掘、整理、研究、開發、弘揚中華茶文化爲己志;堅持繼承和創新優秀文化的發展方向,將文化產業與茶經濟完美地落實到科學的發展觀中,推動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廣東省茶文化研究院由廣東省政協原副王兆林出任院長,林楚生先生出任理事長,伏雲龍、劉加振、鄭永球、柯維揚、伍錫嶽、鄧永發和覃邦武等教授、專家學者組成研究院的基本骨幹,全面推動茶文化研究院“產、學、研”市場化模式建設。

  廣東茶文化研究院的宗旨

  中華茶文化是儒、釋、道幾千年文化融合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精神生活的一種祥和象徵;也是盛世中華、國運昌隆一種不可缺少的內在機制。因此,本院立足嶺南,面向世界。堅持以挖掘、整理、研究、開發、弘揚中華茶文化爲己志;堅持繼承和創新優秀文化的發展方向,將文化產業與茶經濟完美地落實到科學的發展觀中,推動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

  廣東茶文化研究院的目標

  1)傳承優秀茶文化,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市場爲導向,以兼容幷包的有效機制,推動研究院的標準化建設;

  2)努力打造研究院的品牌形象,積極發展優質理事成員單位,促進研究院社會效益最大化;

  3)建立茶產業、茶經濟標準化數據庫,有效地推動產業的發展;

  4)整合思想資源、積極推動茶文化學術研究與傳播。

潮汕茶文化歷史

  潮汕地區氣候炎熱,當地人飲茶量大、泡茶技巧也精緻。潮汕名茶薈萃,最具特色的乃是潮汕功夫茶和擂茶。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潮汕茶文化歷史,一起來看看。

  潮汕茶文化歷史

  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中的精髓。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工夫茶即是烏龍茶茶藝,爲何稱爲工夫茶?之所以叫功夫茶,有人說是因爲製作烏龍茶工序複雜、極費工夫,有人說是因爲沖泡烏龍茶頗費工夫,也有人說是因爲烏龍茶須細啜慢飲。功夫茶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爲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爲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我國的工夫茶茶藝可分爲潮汕、臺灣、閩南、武夷山四大流派,以潮汕工夫茶最富有古香古色,堪稱中國茶藝的活化石。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潮汕功夫茶是廣東潮汕地區獨特的飲茶習慣。“功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傳統的潮汕工夫茶一般是四寶齊備,一是陶水壺;二是紅泥小火爐;三是小茶壺;四是小瓷杯。陶水壺裏裝入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放茶葉要把壺裏塞滿,並用手指壓實,倒上水,放在小火爐上煮,茶煮好後拿起茶壺在擺成品字形的瓷杯上面作圓周運動依次斟滿每一個小杯,此時就可以捧起香氣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嘗。斟茶時不能一杯斟滿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來回輪流順序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時是用舌頭着慢慢地品,一邊品着茶一邊談天說地,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濃,鹼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後下油最好。因此功夫茶除了泡製要功夫外,飲茶也需要費功夫。潮汕工夫茶以三泡爲止,要求三泡水的茶湯濃淡一致。有人說,沒有功夫就莫飲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爲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潮州茶人曾楚楠先生認爲潮汕工夫茶的理念是和、敬、精、樂四趣。和、敬講的是茶德,精、樂講的是茶技與茶趣。說的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而擂茶作爲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澈飲方式,倍受人們的喜愛,被稱爲“古代茶文化的孑遺”。

  擂茶,顧名思義,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進擂鉢裏擂碎衝沸水而成擂茶。擂茶,盛行於潮汕地區的揭陽、普寧等地,其中大部分聚居的是客家人。客家人熱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傳統的普遍的禮節,無論是婚嫁喜慶,還是親朋好友來訪,都請他們喝擂茶。擂茶有一套稱爲“擂茶三寶”的工具:一是口徑50釐米且內壁有粗密溝紋的陶製擂鉢;二是用上等山楂木或油茶樹幹加工製成的約85釐米長的擂棍;三是用竹篾製成的撈濾碎渣的“撈子”。擂茶以花生、油麻、香茶葉、園香、金不煥、苦辣芯等爲原料,用一把好茶葉,適量芝麻,幾片甘草等,置入擂鉢,手握擂棍沿鉢內壁順溝紋走向有規律旋磨,間或鉢中間擂擊,將茶葉等研成碎泥,即用撈子濾出渣,鉢內留下的糊狀食物或叫“茶泥”、或稱“擂茶腳子”。再衝入沸水,適當攪拌,再佑以炒米、花生米、豆瓣、米果、燙皮等,就是一缸集香、甜、苦、辣於一體的擂茶了,喝之會覺得喉嚨清爽,迴腸蕩氣,別具風味,至今仍是客家人待客的“保留節目”。

  潮汕的茶文化介紹

  潮汕人不可一日無茶,所以潮人平時待客,第一件事便是泡茶。婚、喪、喜、慶,無一離得開茶,如過去結婚之曰,就有新娘向長輩下跪捧茶的儀式。有親人自海外歸來,家中媳婦及下輩,如第一次見,也要得行“跪茶”之禮。至於喪事,如其孃家長輩到來,晚輩媳婦也要捧甜茶叩跪行禮,然後才議事。祭祀拜神,也要“清茶三杯”等等。

  潮汕功夫茶,已成爲當前研究潮汕文化的重要內容。飲工夫茶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交際禮尚,因而產生了許多禮俗。這些禮俗也體現出了潮汕人的心理。在這次的《功夫茶座》裏,我們就來談談這方面的話題。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便有着潮汕人的好客心理。早在明朝中期,飲茶之風就已經遍及潮汕地區,從城市到農村,從有錢人家到普通家庭,幾乎家家都擺設有一套工夫茶具。無論家居自飲、客來禮敬、拜祖祭神或是婚喪嫁娶,處處可以看見茶的蹤跡。喝功夫茶是潮汕人的風俗,以茶待客,更是潮汕人的優良傳統之一,暗合了工夫茶道“和、敬、精、樂”的文化精髓。 茶在日常生活中,已成爲潮汕禮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作爲主人,泡茶待客,對於“茶葉”是非常有講究的:

  “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主人沖茶時,頭衝必須衝後倒掉不可喝。因爲裏面有雜質不宜喝飲,本地有“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之稱,要是讓客人喝頭沖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換茶”賓主喝茶時,中間有新客到來,主人要表示歡迎,立即換茶,否則被認爲“慢客”,“待之不恭”。換茶葉之後的二沖茶要新客先飲,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卻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羣衆熱情好客,每以濃茶待人,但遇到飲茶時間過長或是互相的話不投機,主人故意不換茶葉,這時,客人就要知道這是主人“暗下逐客令”,只有抽身告辭。

  “無茶色”主人待茶,茶水從濃到淡,數衝之後便要更換茶葉,如不更換茶葉會被人認爲“無茶色”。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也暗含着潮汕人的儒雅心理。

  潮汕平原獨特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結合起來,演化成一種雅緻、儒氣的潮汕文化。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推潮汕工夫茶。早在北宋,就已經有有關潮汕茶事的最早記錄,那時潮汕已經在宴席間有品茶的程序了。從燒炭、洗杯到沏茶、喝茶,每道工序都體現了“仁愛致祥”的儒家氣息。飲工夫茶不是以解渴爲惟一目的,它繁瑣的技藝、程序包涵了自然生活的情趣,是一種藝術化的品飲。工夫茶濃而不膩、淡而悠遠的清香,淳樸天然,令人在品茗過程中心神清淨,一種享受生活的感覺油然而生。

  很多諺語就體現了潮汕人飲工夫茶的儒雅心理,一敬一請之間,潮汕人的溫文儒雅展現無遺。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因爲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會被燙,而茶是熱的,滿了接手時茶杯很熱,這就會讓客人之手被燙,有時還會因受燙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給客人造成難堪。

  “先客後主,司爐最末”。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排輩,按部就班之外,還得先敬客人後敬自家人。待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後,這個司爐的,俗稱“櫃長”(煮茶沖茶者)纔可以飲喝,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敬,叫“蠻主欺客”、“待人不恭”。

  “強賓壓主,響杯檫盤”客人喝茶提盅時不能任意把盅腳在茶盤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輕手,不能讓盅發出聲響,否則是“強賓壓主”或“有意挑釁”。

  “喝茶皺眉,表示棄嫌”客人喝茶時不能皺眉,這是對主人示警動作,主人發現客人皺眉,就會認爲人家嫌棄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飲茶的時候主客之間的禮讓更是體現在“先尊後卑,先老後少”這句諺語之中,蔡先生說到:

  “先尊後卑,先老後少”到人家跟前說聲“請喝茶”,對方回以“莫拘禮”、“莫客氣”、“謝謝”。如果是較多人的場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先尊老後卑幼,第二遍時就可按序斟上去。對方在接受斟茶時,要有回敬反應,喝茶是長輩的,用中指在桌上輕彈兩下,表示感謝;小輩平輩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輕彈二次表示感謝。

  潮汕地區地少人多,農業生產精耕細作。精巧的生產方式潛移默化地塑造了潮汕人的細膩心靈,因此工夫茶精巧茶具的使用和沖泡程序的講究,又與潮汕人細膩的心理相吻合。潮汕工夫茶,從茶葉的採製,茶具的選配,到用水、候湯、衝飲,都非常有學問,細膩講究,正好反映潮汕人精細的性格特徵。此外,潮汕人有很強烈的文化認同感,那些闖蕩四方的潮汕生意人更是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這種“潮汕情結”。 “獨在異鄉爲異客”,遠遊的海外潮人總會珍藏着工夫茶具和上好的茶葉,見是家鄉來的客人,一定會以茶相待。

 

茶香濃郁的廣東飲茶文化,你知多少?

廣東茶文化是中國四大茶文化系列之一。漢族社交飲食習俗。廣東茶文化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那麼,廣東中的 飲茶文化 你知道多少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喝茶”在粵方言裏稱作“飲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飲食文化。廣州人愛“飲茶”,早上見面打招呼就是問“飲佐茶未”,以此作爲問候早安的代名詞,可見對飲茶的喜愛。飲茶是廣州人的一個生活習慣,也是“食在廣州”的一大特色。

  據說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到廣州時,就曾與貼身侍衛上過茶樓飲早茶。廣東人喜喝茶,如同北方人愛喝酒,拼的是一種文化。在北方,作客時,朋友必會以珍藏之美酒招待;而在廣東,如有客到,第一件事便是

  奉上一杯“靚茶”,第一句話是“請飲茶”,以此表示主人的熱情、友好和禮貌。由於嶺南自古具有“重商”的價值取向,“飲茶”也從家庭走向市場,使廣東的茶文化集觀賞價值、體驗價值、服務價值和商品價值於一身。飲茶在一定意義上已經

  超越了單純“茶”的範疇,已經成爲社會交際方式的一種。飲茶構成了廣東文化別於其他文化的一個顯著特質。我國是茶葉的故鄉,也是飲茶最早、茶文化歷史最悠久的地方。廣州是茶葉之路的起點,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茶葉就連同黃金、玉帛等商品經由廣州出口到印度等亞洲地區。作爲嶺南文化的代表地,我國最早的通商口岸,經濟最前沿的開放城市,廣州有着歷史悠久的茶文化,兼古今,集中外,底蘊深厚。

  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飲茶,不僅飲茶,還要吃點心,被視作一種交際的方式。廣州的茶樓與茶館的概念也不盡相同。它不但既供應茶水又供應點心,而且建築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是茶館所不能比擬的。因此,廣州人聚朋會友,洛談生意,業餘消遣,都樂於上茶樓。

  一壺濃茶几件美點,三三兩兩聚在一起,邊吃邊談,既填飽了肚子、聯絡了感情,又交流了信息,甚至談成了一樁生意,實在是一件愜意的事情。正因爲如此,廣州人把飲茶,又稱“嘆茶”。“嘆”是廣州的俗語,爲享受之意。這也正是廣州茶樓業歷百年而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廣州的老字號飲食店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當年的茶樓。

  廣州人飲茶並無什麼禮儀上的講究。唯獨在主人給客人斟茶時,客人要用食指和中指輕叩桌面,以致謝意。據說這一習俗,來源於乾隆下江南的典故。相傳乾隆皇帝到江南視察時,曾微服私訪,有一次來到一家茶館,興之所至,竟給隨行的僕從斟起茶來。

  按皇宮規矩,僕從是要跪受的。但爲了不暴露乾隆的身份,僕從靈機一動,將食指和中指彎曲,做成屈膝的姿勢,輕叩桌面,以代替下跪。後來,這個消息傳開,便逐漸演化成了飲茶時的一種禮儀。這種風俗至今在嶺南及東南亞的華僑中依然十分流行。

  廣州的茶市分爲早茶、午茶和晚茶。早茶通常清晨4時開市,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2時收市,有的通宵營業。一般地說,早茶市最興隆,從清晨至上午11時,往往座無虛席。特別是節假日,不少茶樓要排隊候位。飲晚茶也漸有興盛之勢,尤其在夏天,茶樓成爲人們消夏的首選去處。不過,廣州人在閒暇時也以在家裏飲“功夫茶”爲樂事。

  “功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功夫茶壺很小,只有拳頭那麼大,薄胎瓷,半透明,隱約能見壺內茶葉。杯子則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茶葉選用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以半發酵的爲最佳。放茶葉要把壺裏塞滿,並手指壓實,據說壓得越實茶越醇。

  水最好是要經過沉澱的,沏茶時將剛燒沸的水馬上灌進壺裏,開頭一兩次要倒掉,這主要是出於衛生的考慮。斟茶時不能滿了上杯斟下杯,而要不停地來回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時是用舌頭着慢慢地品,一邊品着茶一邊談天說地,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濃,鹼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後下油最好。

茶文化有哪些

茶文化意爲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爲中國。工夫茶文化則起源於中國廣東省潮汕地區。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但歷史文獻資料最早追溯至春秋),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華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中國各地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潮州鳳凰單叢茶、有太湖的薰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喜愛品茶,各國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國茶文化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禮儀。

茶藝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廣義,一方面是狹義,廣義上來產說是指一切與茶有關的,比如茶葉種

植栽培學,茶葉生產加工學,茶沖泡技術學,茶葉營銷學,及茶葉審評學等 ,而我們一般學習茶藝的

只採取狹義的,就是指沖泡一杯茶的技術與品飲一杯茶的藝術;它的步驟通常是本着,擇茶,備器,候

湯,溫杯,沖泡,奉茶,品飲等!

一般介紹的泡茶的步驟裏多是針對綠茶的沖泡方法進行的,比如冰清玉潔。用開水再燙洗一遍原本

就潔淨的玻璃杯,做到冰清玉潔,一塵不染。

不溫不火。綠茶屬芽茶類,若用開水直接沖泡,會破壞茶中維生素並造成熟湯失味,所以在開泡前

要晾水。待水溫降至80度左右時再衝泡。用這樣不溫不火,恰到好處的水泡出的茶纔會色、香、味俱

佳。優雅細膩用茶匙將茶葉置放於冰清玉潔的玻璃杯中。在開泡前向杯中注入少許熱水,起到潤茶的作

用。

高山流水。沖泡綠茶講究高沖水,就是將水壺中的開水有節奏地注入到水玻璃杯中。慢賞細品。綠

茶的特點就是清湯綠葉。經過沖泡後的茶葉在水中舒展開來,尖尖的茶芽稱爲,展開的葉片如旗。一

芽一葉稱爲旗,一芽二葉稱爲雀舌。先是含一小口茶湯在嘴裏,不要急於嚥下,而是慢慢地咀嚼細細

地回味然後嚥下。這時口中會有滑、潤、鮮,喉底生津的感覺才能吸收綠茶的功效與作用。

而茶藝步驟過程中的動作茶文化禮儀卻是不同,而主要的是禮儀和動作的搭配,下面就按網絡上的

介紹加以探討。茶藝步驟中的'禮儀動作、手法要求規範適度。通過一定的禮節以表達對賓客的尊敬,

從而也體現了行禮者的修養。

一、鞠躬禮:鞠躬禮分爲站式、坐式和蹲式三種。站式和坐式比較常用。鞠躬時要求雙手平放大腿

兩側徐徐下滑,上半身平直彎腰,彎腰時吐氣,彎腰到位後略作停頓,再慢慢直起上身。

二、伸掌禮:但掌禮是在茶藝過程中使用最頻繁的一個動作,表示“請”。伸手時要求手斜略向內

凹,手心要有含着小氣團的感覺,手腕要含蓄有力,並同時欠身並點頭微笑。

三、捧取法:多用於捧取茶葉罐、花瓶等立式的物品。

四、端取法:多用於端取茶巾盤、茶點、茶

杯等。

五、提壺法:有側提壺、提樑壺、無把壺、握把壺、飛天壺的手法(會用到茶道六君子)。

以上就是在表演或是給他人沖泡茶葉的時候需要掌握的茶藝步驟過程中的動作茶文化禮儀,別小看

了這個禮儀,他是倒茶禮儀的精華所在,也是體現了自身的茶藝水平和修養,同時是一種待客傳統習慣

哦。

客家茶文化之擂茶

客家文化是正統漢族文化和土著文化融合而成的,客家有很多古漢文化保存下來,是古漢文化的活化石,客家人遍佈整個東南亞,而在客家文化中客家茶文化中的擂茶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想要更加的瞭解擂茶,那麼本期飲茶文化爲你科普。

客家擂茶文化是漢族傳統飲食文化之一。史料記載,在宋朝時即有擂茶。在客家人日常生活中,擂茶即是其主食之一,也是待客之佳餚,在客家人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中,擂茶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美味。而且其製作方式古樸典雅,充分表現了客家人對中國漢族傳統文化之傳承。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純,香氣濃,不僅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而且還有健脾養胃,滋補長壽之功能。

現今在福建省將樂縣、寧化縣、泰寧縣,廣東省陸豐市、陸河縣、揭西縣,江西省,湖南省,及臺灣省新竹,桃園,臺北,花蓮,臺中縣東勢,高雄美濃...等地的客家莊仍然保留這種美味文化。

由其以新竹縣,湖口、竹東、北埔等地,於臺灣光復時期,隨由遷臺的那羣客家人更是到地的原味,當年雖然隨著戰亂及貧窮,但那羣客家人從來臺時依然不忘每天必用之吃飯工具『擂鉢』,至今仍有老一輩的仍寶貝著他的吃飯工具保存至今。

此爲將樂傳統飲料。其做法是以白芝麻、茶梗爲主料,置於刻有直紋的陶製擂鉢中,以擂茶棍旋磨,研磨成漿狀後加開水沖泡、稀釋,用笊籬濾出渣再擂再衝。擂茶棍以茶樹或百花蛇藤做成,磨損的木質溶入茶水可食,既是工具又是原料。擂茶時,可根據四時變化和人體狀況的不同需要,分別加入陳皮、甘草、白芍、艾葉、葛藤、雞腳草、金銀花等中草藥一起擂,製成防暑祛寒、清熱解毒、消食化積等功效不同的擂茶。

您也許還喜歡:

仙茶故鄉:蒙頂茶文化

日本茶文化的起源是什麼

去湖州必點的湖州特色菜

吃貨必看:蘭州牛肉麪文化

什麼叫廣東茶文化?

廣州人的飲早茶是廣東茶文化的重要體現。據說廣州的早茶起源於清朝末年。當時,廣州出現了許多隻收兩釐錢的廉價茶館,人稱“二釐館”。這種茶館一般只有茶桌三四張、凳子若干條,陳設比較簡陋,飲茶者也多爲底層普通人。茶館裏有點心出售,當然也是價格低廉。“二釐館”裏售賣的這種廉價點心,據說就是廣州早茶文化的源頭。

既然是“飲早茶”,那麼有多早呢?清晨四五點鐘,茶館的店門一開,客人便會絡繹不絕,甚至轉眼間就會座無虛席。廣州早茶文化之“早”,堪稱奇觀。

清代的廣州早茶,點心種類比較單一,一般就是蛋卷、酥餅之類,往往由茶客自取,吃完結賬。到了時期,增加了各種富有嶺南特色的糕點,如豆沙包、叉燒包、幹蒸燒麥等。清末民初時,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還出現了麪包、蛋糕等洋味點心。在廣州的茶館,有一種據說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流傳下來的禮俗,就是當服務員端上茶或者點心時,如果是當地的客人,則一般會用食指和中指在茶桌上點幾點,表示感謝。關於這個禮俗的傳說,不知道真假,但這個禮俗已經在港澳和東南亞的華人社交圈廣泛流傳。不過,不知道這個禮俗的外地茶客,自然就不會這麼講究了。

廣州人飲早茶,上班一族是作爲早餐的,吃完就去忙着養家餬口了。有的是作爲消閒的,這類多爲那些上年紀的人,他們往往來得最早,離去最遲,從早上茶館開門可以一直坐到早茶“收檔”。

有早茶,自然就有午茶和晚茶。午茶和晚茶時,大都有節目演出,茶客們一邊品茶,一邊吃點心,一邊欣賞歌曲、戲曲等文藝演出,悠哉樂載也。廣州的“三茶”以早茶最爲熱鬧,最具特色,到廣州去的話,不能不體驗廣州人的“飲早茶”。

在廣東省盛行的早茶文化中,早茶以喝什麼茶爲主呢?

中國是茶的故鄉,製茶飲茶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茶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廣東人愛茶,對他們而言茶文化不僅民俗文化,還是飲食文化。談及廣東的傳統飲食文化,早茶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廣東話中,飲早茶也稱爲“嘆茶”,“嘆”是享受的意思,“嘆一盅兩件”指的便是享受一盅香茶、兩件點心。飲早茶是廣東人的重要習俗,每逢假日,廣東人常常扶老攜幼,或約上三五好友,齊聚茶樓“嘆早茶”,享受愉快的閒暇時光。

廣東早茶的起源要追溯到咸豐同治年間。“二釐館”是廣州茶樓的前身。所謂“二釐館”是街邊支攤的茶鋪,茶資二釐,當時一個角洋合七十二釐。“二釐館”門口掛着寫有“茶話”二字的木牌,設備簡陋,僅以幾把木桌木凳迎客,供應茶水糕點,供路人歇腳談話。後來出現了“茶居”,如五柳居、永安居、永樂居等,“居”的意思是隱者遁居之所,有閒者可以來這裏消磨時間。

五口通商後,廣州成爲南方的通商口岸,原來中國四大鎮之一的佛山逐漸衰落,資金轉移到廣州。佛山七裏堡鄉人來廣州經營茶樓,遂有金華、利南、其昌、祥珍四大茶樓之興。佛山七裏堡鄉人經營茶樓的手法,是先購地後建樓,茶樓佔地寬廣,樓高三層,此後,廣府人始有茶樓可上,一盅兩件可嘆。

飲早茶文化逐漸流行,從路邊攤發展到茶居、茶樓,進而演變成今天的各大酒家。說起廣東早茶,不得不提“廣州三大園林酒家”——南園、北園、泮溪酒家。儘管早茶粵菜的餐廳新秀層出不窮,但氣派園林有着經過歷史沉澱的氣韻。走進泮溪酒家,山水園林環境十分優美,操着廣東話的食客們邊飲茶邊聊天邊賞花,度過一個個愜意的上午。

一般而言,喝早茶時間是9點至11點,也有些酒樓從早上5點到中午12點都供應早茶。既然名爲“早茶”,茶水自然是廣東早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茶的茶水以紅茶爲主,也有安化黑茶、普洱茶、鐵觀音等。茶色深,味苦澀,雖在視覺和味覺上不如綠茶,卻與廣東早茶中味道濃郁的茶點形成絕佳搭配。茶點也愈發精緻多樣,蝦餃、燒賣、叉燒包、蛋撻、馬蹄糕、糯米雞、金錢肚……茶樓裏常有上百種茶點,供客人隨意選擇。

隨着廣東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早茶這種傳統文化不但沒有消失,反而越來越成爲廣東人休閒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早茶的長盛不衰與廣東自古以來貿易興盛、經濟發達密不可分。茶樓除了宴請飲食的功能之外,還是許多生意人交流信息的地方。在廣東,早茶時分可以談生意,也可以會朋聚友、談天說地。生意人把茶樓當作商談重地,普通人則在此舒緩壓力,偷得浮生半日閒。“爲名忙,爲利忙,忙裏偷閒,飲杯茶去”,這就是廣式早茶文化的精妙之處。

瞭解早茶文化最好的方式當然是體驗了,所以誠邀大家12月到珠海來參加"2018粵港澳大灣區(珠海)國際茶業博覽會"。我們一起,一邊在這座東望香港,南連澳門,西鄰新會,北接中山的“百島之市”推品牌、享商機,啓動茶產業發展新引擎;一邊親身感受下悠哉悠哉、靈魂自帶香氣的早茶文化……

標籤:茶文化 廣東